74式坦克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74式坦克(日語:74式戦車)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一款主戰坦克,設計與生產皆由三菱重工業完成,用以取代早期的61式坦克,並與美國的M60巴頓和德國的豹1坦克一樣,該車也搭載了口徑105毫米的L7A1坦克砲。
74式坦克 | |
---|---|
類型 | 主戰坦克 |
原產地 | 日本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75年至2024年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三菱重工業 |
研發日期 | 1962年 |
生產商 | 三菱重工業 |
單位成本 | 3.76億 輛/日幣(1984年幣值) |
生產日期 | 1975年 - 1988年 |
製造數量 | 893輛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38公噸 |
長度 | 9.41米 |
寬度 | 3.18米 |
高度 | 2.25米 |
操作人數 | 4人(車長、炮手、裝填手和駕駛) |
裝甲 | 120毫米 |
主武器 | L7A1 105毫米線膛砲 (55發) |
副武器 | M2HB 12.7毫米機槍 (660發) 74式7.62毫米機槍 (4,500發) |
發動機 | 三菱10ZF22WT 10汽缸二行程柴油引擎 750匹馬力(560千瓦)[1] |
功率/重量 | 19匹/噸 |
懸掛 | 油壓式 |
作戰範圍 | 300公里[2] |
速度 | 53公里/時 |
歷史
編輯1960年代初,由於105毫米口徑炮已成為新型坦克的標準,在61式坦克剛服役後,陸上自衛隊確認其90毫米炮的火力確實不如歐美的新型坦克,而蘇聯已開始部署的T-62坦克更配備115毫米炮,把火力的差距拉開。之前開發61式坦克時,因為陸上自衛隊要求可通過日本國鐵在來線運輸,所以車寬不可大於2.8米,導致火砲和動力系統的安排受到狹窄的空間限制,當陸上自衛隊發現61式52倍徑90毫米炮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後,便要求三菱重工在61式坦克上升級採用英國開發的105毫米L7線膛炮,可是由於61式受到車寬限制,車體的砲塔環直徑太小,勉強升級到105毫米炮,只會大幅損失其他性能,因此陸上自衛隊在1962年決定開發61式坦克的後繼車型[1]。之前開發61式時因為要符合鐵路運輸的寬度,導致性能及裝備選配上大受限制,陸上自衛隊不再要求將寬度限制在3米以下,並且決定開發專門運送坦克的73式特大型運輸車,利用日漸完善的公路運輸坦克,但基於日本普遍狹窄的城鎮道路,仍是要將車寬控制在3.2米以下。
日本決定先開發技術樣車進行測試,在設計上採用與豹1型坦克類似的由滾軋鋼板焊接的車體,配備MBT-70測試中的可調式懸吊系統,由於未開發出新型裝甲,所以仍是採用鑄造砲塔,但內部裝有新式的自動裝彈機,並擁有車長旋轉指揮塔。設計於1964年大致定型,並在1964年至1967年期間測試了各台測試樣車。
第一輛樣車被命名為STB-1,於1968年晚期交付,並在1969年前做了大大小小的修改。之後自動裝彈機被認為太過複雜和昂貴而被刪去,額外的遙控式防空機槍也一樣被排除,砲塔也被改的更長了。這些修改催生出了STB-3,該車於1971年交付。最後一輛原型車為STB-6,於1973年交付。最後,74式坦克於1975年9月開始生產,為日本第二代國產主戰坦克,有着「ナナヨン」(日語74的讀音)的暱稱。1980年1月共交付了225輛,於1989年停止生產,並計有893輛。
設計
編輯74式的車體由鋼板焊接而成,砲塔主要由鑄造工藝製成。74式的人員分工及配置採用當時屬於主流的四人形式,駕駛員在車體的前左側,車長、砲手及裝填手皆在砲塔內[3]。由於設計時考慮到日本以山區為主的地形,所以需要減輕車重,74式的體型比同期的歐美坦克如美國M60、西德豹一型及英國酋長式等細小,其輕量只有強調機動性比防護力重要的法國AMX-30可與之相比,由於仍是採用傳統裝甲,因此74式的裝甲防護力也受到車重限制,內部空間也較狹窄。74式主要通過較小的輪廓,減少被發現及被敵火擊中的機會[3]。
74式的動力來自三菱10ZF22WT柴油引擎,這款引擎可輸出750匹馬力,同期的歐美和蘇聯坦克大多採用液冷式引擎,三菱10ZF22WT則採用氣冷式設計。74式可加裝潛水渡河使用的通氣管及車長指揮塔,以因應日本境內河川頗多的地形。
油壓懸掛系統
編輯為了應付日本多山的地勢,74式配備先進的油壓式懸吊系統,而當時全球只有瑞典採用無砲塔設計的S型坦克也配備這種構造精密的懸掛系統。74式是首款有砲塔坦克採用油壓懸吊系統,該款懸吊系統可由車內的乘員調節車體距離地面的高度,與瑞典S型坦克只可調節車體向前後俯仰不同,74式將兩側的油壓控制管線交叉連接,不但可控制車體前後俯仰,也可向左右側傾,車體的前後俯仰角為6度,左右側傾角為9度[2]。因為油壓懸吊系統比克里斯蒂式或扭力桿等形式的懸吊系統,可讓路輪有更大幅度的升降,能夠提升74式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可通過調節車體的俯仰,讓主砲的最大俯仰角超越砲塔本身的限制,使射界大幅增加,在多山地形有更多開火的機會。因為74式可通過油壓懸吊系統將車體側傾,所以在側坡上也可將車體調節至水平狀態,使砲身的耳軸也保持水平,可提高射擊動態目標的精確度。油壓懸吊系統也可讓74式通過降低全車高度,配合其低矮的車體及砲塔,更有效利用地形地物作為掩護,彌補其裝甲防護的不足,有利於躲在障礙物後對敵方進行伏擊。
武器及射控系統
編輯74式坦克的主砲採用由英國皇家兵工廠開發的52倍徑105毫米L7A1線膛砲,日本製鋼所取得原廠授權後在日本境內生產。該砲原先採用脫殼穿甲彈和黏着榴彈,而後跟隨西方先進的腳步換裝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93式10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多用途破甲彈[4](91式105毫米多用途破甲彈)和00式練習彈以及77式空包彈。
射控系統由彈道計算機、雷射測距儀及光學觀測儀(車長與砲手各用一座)組成[3],並配備星光夜視儀,具備行進間射擊和夜間射擊的能力[2]。74式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星光夜視鏡,和之前的主動式紅外線夜視儀不同,星光夜視鏡可利用低光度的環境光源,如月光、星光及交戰產生的火光等,通過將攝取的光線強化來顯示影像。比起完全依賴紅外線燈提供光源的上一代夜視儀,由於星光夜視儀不一定要投射光線來取得影像,可大大減少因為開啟紅外線探照燈而被敵方發現的機會。不過,因為星光夜視鏡仍是通過物件反射的光線來取得影像,顯示效果容易受到環境光線強度的影響,如天侯不佳便會影響到效能,故此未能刪除紅外線探照燈,以備需要時可投射光源彌補環境光源的不足。74式的砲盾左側裝有一具與砲座同軸的大型白光/紅外線探照燈,其燈泡發出白光,配合濾光鏡就能投射出紅外線。早期的74式的濾光鏡由於設計不良,主砲開火時常被震壞,這項問題在後來獲得改善。
服役狀態
編輯74式坦克在1974年獲得陸上自衛隊採用並量產,由於配備了鐳射測距儀、星光夜視儀及自動化彈道計算機等新式裝備,比起同時期仍是採用光學測距儀及舊款夜視鏡的大多數坦克,74式在當時是較先進的主戰坦克,不過數年後西德便推出劃時代的豹2型坦克,蘇聯亦開發出T-80主戰坦克,技術水平比74式坦克領先最少半個世代。由於預期74式即將落伍,日本在74式進入量產後便隨即開發其後繼車型,其成果即是90式坦克,並於1990年代接替74式的主力地位,但因為此時冷戰結束,已沒必要維持部署大量新型坦克,而且90式坦克的造價極為昂貴,為節省經費,90式坦克的產量被大幅削減,防衛廳試着改良74式坦克以延長服役年限。
74式的性能提升方案導入了開發90式坦克時得到的最新技術,改良項目包括將74式的星光夜視儀更換為先進的熱成像夜視儀,升級彈道計算機,加裝雷射警告器,改良煙幕彈發射器及採用新型砲管隔熱筒。1993年,4輛74式坦克經改良後被命名為74式G型,但是升級計劃後來因為過於昂貴而中斷,4輛G型被送至於富士教導團的坦克教導隊[5]。此外,由於74式坦克的傳統裝甲在1980年代已難以抵擋新型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火箭筒及飛彈的攻擊,陸上自衛隊曾經考慮為74式加裝反應裝甲,但因為車重增加後會減損其機動力,而且反應裝甲被擊中爆炸時會散射出碎片,將會威脅到協同作戰的步兵,所以最後沒有實施。
日本陸上自衛隊雖已配備性能先進的90式坦克,但其價格過於昂貴,體積和重量又明顯比74式大,由於90式比74式重超過10公噸,可讓74式通過的橋樑,90式卻不能通過,不便於在河川較多的地域部署,所以90式集中部署在人煙稀少及平原較多的北海道地區,都市化較高及以山區為主的本州和九州地區,由於受到道路規格及城鎮地形等限制,不便於部署車體較寬較長的90式,加上90式坦克的總產量不及74式的一半,因此在本州及西南地區仍是以74式作為主力。為了替換老舊的74式,防衛省決定針對本州及九州的地形環境開發下一代車型,並且發展輪式戰鬥車,至2010年代新開發的10式坦克及16式機動戰鬥車先後服役,74式才漸漸從陸上自衛隊除役。2024年3月,陸上自衛隊的74式主戰坦克全部正式退役[6],進入封存狀態。
衍生型號
編輯使用國家
編輯潛在使用國家
編輯- 2023年軍聞網站「DEFENCE BLOG」報導菲律賓可能接收74式主戰坦克。
流行文化
編輯影劇
編輯- 《哥斯拉》-平成系列作品
- 《哥斯拉2000》
- 《卡美拉 大怪獸空中決戰》
- 《卡美拉2 雷吉翁襲來》
輕小說、動漫畫
編輯遊戲
編輯日本歷代主戰坦克比較
編輯10式坦克 | 90式坦克 | 74式坦克 | 61式坦克 | |
---|---|---|---|---|
重量 | 約44噸 | 約50噸 | 約38噸 | 約35噸 |
主砲 | 日本製鋼所44倍徑120mm滑膛砲
(優於90式坦克[來源請求]) |
萊茵金屬44倍徑120mm滑膛砲 | 51倍徑105mm線膛砲 | 52倍徑90mm線膛砲 |
裝甲 | 複合裝甲 (優於90式坦克[來源請求]) | 複合裝甲 | 砲塔:鑄造鋼 車身:壓延防彈鋼 |
砲塔:鑄造鋼 車身:壓延防彈鋼 |
發動機 | 水冷式4行程V型8汽缸柴油引擎 | 水冷式2行程V型10汽缸柴油引擎 | 空冷式2行程V型10汽缸柴油引擎 | 空冷式4行程V型12汽缸柴油引擎 |
最高速度 | 70km/h
退:70km/h |
70 km/h | 53 km/h | 45 km/h |
馬力 | 1200 ps / 2300 rpm | 1500 ps / 2400 rpm | 720 ps / 2200 rpm | 570 ps / 2100 rpm |
懸吊系統 | 油氣壓式 | 油氣壓扭力桿混合式 | 油氣壓式 | 扭力桿 |
乘坐人數 | 3名 | 3名 | 4名 | 4名 |
C4I | ○ | × | × | × |
售價 | 約9.5億日幣(2010年度) 約16.8億日幣(2024年度) |
約8億日幣(2009年度) 約11億日幣(1990年度) |
3.5~4億日幣 | 約1億日幣 |
相關條目
編輯資料來源
編輯- ^ 1.0 1.1 Type 74 Main Battle Tank (Japan).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 ^ 2.0 2.1 2.2 74式戦車.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 ^ 3.0 3.1 3.2 74式戦車【ナナヨン】.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5).
- ^ Type 74 MBT.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6).
- ^ 74式戦車改.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6).
- ^ 6.0 6.1 Facebook. www.facebook.com. [2024-05-28].
- ^ Ground Self-Defense Forces.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3).
參考書目
編輯- 丸MARU 第55巻1月號 「體験的機甲史 自衛隊の戦車」 雑誌08307-1 T1108307011008
- PANZER 2008年9月號 「陸上自衛隊MBTの試作車両」 雑誌07593-9
外部連結
編輯- 74式戦車.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 Official JGSDF 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lobalsecurity.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nw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