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福建/優良條目/存檔

2006年12月14日[編輯]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白話字原本是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的,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但是白話字經過發展,使用者不僅包括了福建和台灣的閩南語人士,也有人用之來書寫客語四縣話,因此,白話字已經不限於教會和閩南語。由於是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語羅馬拼音系統,近年來亦被稱作台語羅馬字1970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全面禁止白話字,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爲推普運動而漸漸式微。但在此之前,白話字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和台灣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

2007年3月2日[編輯]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2007年11月16日[編輯]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年1649年6月10日),字思及,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是他的漢文名字。1582年生於意大利布雷西亞,自1613年起在中國傳教36年,直至1649年在福建延平去世。同利瑪竇一樣,艾儒略不僅是個神學家,也是個精通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的學者,是利瑪竇之後最精通中國文化的耶穌會士,也是最重要的天主教來華傳教士之一,被教友尊稱為「西來孔子」,在西學東漸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艾儒略來華36年,被認為是自利瑪竇以來耶穌會傳教士中最精通漢語的一位。在中國傳教期間,他出版了二十二種著作,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神學、哲學、醫學等諸多方面。

2008年4月18日[編輯]

黃乃裳1849年-1924年),原名久美(也有寫作玖美、九美),紱丞,慕華,晚號退庵居士。福建福州閩清六都湖峰(今坂東鎮湖頭村)人。是中國清末民初的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基督徒。黃乃裳在基督教美以美會服務多年,又曾參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運動以及後來的辛亥革命,是清末民初重要的革命家。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僑領,曾率領福州移民開墾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新福州),詩巫的福州族群繁衍至今。1949年5月18日,閩清各界公葬黃乃裳於六都湖峰。1979年12月,中國福建閩清縣坂東湖頭黃乃裳紀念館落成,翌年,黃乃裳銅像完工。1958年,馬來西亞詩巫市命名一條新街為乃裳路。

2009年8月14日[編輯]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八姓入閩晚唐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明代的福州是重要海港,也曾成為南明首都。洋務運動後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2009年10月3日[編輯]

柔遠驛明代時官方全稱為「進貢廠柔遠驛」,民間又稱「琉球館」,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館驛建築,位於台江區琯后街40號,始建於成化八年,重建於康熙六年,明代至清末用於接待琉球國赴華朝貢的賓客和商人等,琉球貢使在福州登陸後一般先住在柔遠驛,再到京城覲見中國皇帝,古代自費到中國學習的琉球學生也多在柔遠驛延師受業,當時柔遠驛的建築規模較大,還有天妃宮、進貢廠等附屬建築。1876年中琉斷交後,它作為貢使館驛的功能消失,其建築面積漸被蠶食縮小。現今,柔遠驛被闢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博物館,館內陳列有福州與海外之間外交、文化、貿易等各種往來的文物和其他展品,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10月7日[編輯]

白多祿是18世紀到中國福建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他生於西班牙塔拉戈納,為羅馬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1732年1747年間擔任天主教福建教區主教,政府認為白多祿所代表的天主教會居心叵測、擾亂中國的禮教、威脅政府統治,1747年因傳播天主教而在中國福州被殺。但福建的天主教徒對白多祿評價甚高,在閩東有很多關於白多祿為善的軼事和白主教的聖跡,白多祿匿居的山洞也成為天主教徒的朝聖地。教宗本篤十四世1752年1月24日的樞機公開會議中,高度表揚了包括白多祿在內的五位殉教的多明我會傳教士。1893年5月14日,白多祿獲教宗良十三世晉封為真福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白多祿為聖人,白多祿成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

2009年11月15日[編輯]

亦思巴奚兵亂元朝末年的1357年1366年間在福建發生的一場長達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為主的軍閥混戰,由於「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裝,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在兵亂期間,亦思巴奚軍割據泉州並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佔領了福州,還參與了興化的鄉族內戰,引發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規模混戰,後來又與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對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這場兵亂波及泉州、福州興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亂期間和過後還發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殺,它重創了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更導致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極一時的的海外貿易大幅衰落,泉州的伊斯蘭教也漸漸衰退。

2010年1月19日[編輯]

福州市,是中國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現轄52縣級市6,市區人口271萬,全市總人口683萬,是福建最大的城市。當地居民以漢族福州族群為主,母語為閩東語福州話。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狀元和兩院院士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