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巴別
zh-N
此用戶的母語漢語
yue-N
呢位用家嘅母語粵語
cmn-4
該用戶能以道地官話進行交流。
en-3
This user is able to contribute with an advanced level of English.
fr-1
Cet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élémentaire de français.
de-0
Dieser Benutzer hat grundlegende Deutschkenntnisse.
查閱所有用戶語言

User:Biyan-to 用戶:AFP

用戶框
這個用戶數學
充滿興趣
這個用戶是一位中等數學愛好者
這個用戶對幾何學有興趣。
漢字
汉字
這個用戶認為簡化漢字
破壞漢字之美。

這個用戶喜歡香港
「我好中意香港!」
‘I love Hong Kong!’
🖊
📕
這個用戶能熟練地用繁體中文書寫,並能流暢地閱讀簡體中文。
這個用戶關心時事或對新聞感興趣。
F**K!這個用戶很他媽喜歡爆粗口
網誌
Blog
這個用戶有自己的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 博客標題]
23這位用戶今年23歲了。
該用戶使用速成輸入法中文維基百科作出貢獻
Baidu
該用戶謝絕使用搜尋網絡。
該用戶使用Bing搜尋網絡。
該用戶使用雅虎搜尋網絡。
  這個用戶使用桌上型電腦
香港區旗這個用戶是香港人
鳥巢 = NC這位用戶不支持2008北京奧運
 334 這用戶反對香港推行新高中課程:
三三四新高中學制

這個用戶信奉睡教
標準
漢語
這位用戶能說現代標準漢語
這個用戶支持清潔環保的綠色能源
19這個用戶在瘋狂指數測試中取得19分。
Wiki-2這個用戶能一般地運用編輯程式碼,可以給初學者提供建議。
這個用戶喜歡閱讀
Wikipedia:用戶框/興趣


知識

編輯

--Bilybilysin (留言) 2009年10月23日 (五) 14:19 (UTC)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考考你


 
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中央的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編輯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中央,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

歷史

編輯

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炫耀國力,並慶祝戰爭的勝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佈在星形廣場(今戴高樂廣場)興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夏爾格蘭的設計開始破土動工。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建築

編輯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級,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裏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蹟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勳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裏可以鳥瞰巴黎名勝。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戰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裏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着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裏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

文化

編輯

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終保留着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身穿拿破崙時代盔甲的戰士,手持劈刀,守衛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每年的7月14日法國舉國歡慶國慶節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而每當法國總統卸職的最後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52°30′59″N 13°22′40″E / 52.51639°N 13.37778°E / 52.51639; 13.37778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門頂的勝利女神雕像。


勃蘭登堡門

編輯

'''勃蘭登堡門'''(德語:Brandenburger Tor)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地理位置

編輯
 
勃蘭登堡門和它東側的巴黎廣場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大街(德語: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

勃蘭登堡門東側的巴黎廣場,以紀念1814年普魯士軍隊在解放戰爭中佔領巴黎而命名。菩提樹下大街從勃蘭登堡門向東橫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館島和柏林電視塔,是歐洲最華麗的大街之一。

勃蘭登堡門西側的三月十八日廣場,以紀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國三月革命和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的第一次人民議會自由選舉而命名。六月十七日大街,則是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發生在民主德國的人民起義,它從勃蘭登堡門起向西經過柏林勝利紀念柱,穿過柏林動物園和柏林工業大學

勃蘭登堡門東側是柏林老城,西側則通往城外,因此東側為門內,西側為門外。

建築

編輯

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1]

勃蘭登堡門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着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王室成員通行設計的,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着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着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着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着戰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2]的作品。

與勃蘭登堡門門樓相連的南北兩邊翼房曾用於守衛和關卡,柏林城牆拆毀後被改建成敞開的立柱大廳,以便和勃蘭登堡門的風格相一致。

勃蘭登堡門的莊嚴肅穆、巍峨壯麗充分顯示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

參考來源

編輯

勃蘭登堡門


中國的長城

編輯
長城
世界遺產
 
長城
官方名稱The Great Wall of China(英文)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法文)
位置  中國
標準文化:(i)(ii)(iii)(iv)(v)
登錄年份1987年(第11屆會議
 
 
長城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全長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公里。)[3],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著名關城

編輯
 
金山嶺長城

烽燧

編輯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其他附屬設施

編輯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絡。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佈防。

軍事意義

編輯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蹟》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餘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佈固原要衝,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義

編輯
 
八達嶺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作為中國的象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對長城的負面評價自古就有,例如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負面觀點認為古代長城勞民傷財[4],是「閉關鎖國」的象徵,如Beyond樂隊的歌曲《長城》中所唱,而此歌曲更遭中國有關當局列入"黑名單"內,禁止播放於媒體之中。作家鮑昌曾撰文《長城》,描述古代長城是「淒婉的歷史」、「文化愚鈍的標誌」,並樂於見到今天的長城的開放局面。

長城更成為各種產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諸如:長城汽車長城航空長城電影、長城牌火腿午餐肉、長城牌電腦、長城牌電扇、長城牌潤滑油、長城牌香煙等等。

1937年時,著名荷蘭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龍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但據一般研究與邏輯,長城寬度4~5米,遠小於四線道或以上之公路,如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數百公里以上不藉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ref> 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 科學導報. 2007, 25 (4): 72–76.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幫助).另外,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也稱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參見

編輯

資料來源

編輯
  1. ^ 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1732年12月15日—1808年10月1日),普魯士建築師
  2. ^ 沙多夫(Johann Gottfried Schadow,1764年5月20日—1850年1月27日),普魯士雕塑家
  3.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8/content_11210693.htm,新華網,2009年4月18日。
  4. ^ 淮南子·論訓》說,秦築長城,「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者以測量。」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