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

明代早期政治家、文学家、谋士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伯温以字行浙江省青田县(今文成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1],传为东汉明帝孙彭城考王刘道之后,南宋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通、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2]他也是中国民间三大预言的作者,三大预言分别是《烧饼歌》、《金陵塔碑文》和《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

刘基
刘基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刘基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大明资善大夫上护军、赠太师
爵位诚意伯
籍贯浙江青田县(今属浙江文成县
族裔汉族
字号伯温
谥号文成
出生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
(1311-07-01)1311年7月1日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省文成县
逝世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
1375年5月16日(1375岁—05—16)(63岁)
浙江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省文成县
亲属刘琏刘璟
出身
  • 元元统元年(1333年)癸酉科进士
著作
Yin Yang

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环渊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黄帝书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黄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刘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1311年7月1日)[3] 浙江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武阳村,武阳村离当时青田县治约150里,是偏僻的山村。自幼聪颖异常,性情奇迈。

泰定元年(1324年:13岁),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4]

泰定四年(1327年:16岁),当时著名的理学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5]

至顺年间(1330年5月 - 1333年10月:18岁 - 22岁),刘基考中进士,担任江西行省瑞州高安县的县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亮[6]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岁)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7]。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8]。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归隐青田,在他47至50岁时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9]

辅佐朱元璋

编辑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东,刘基前往辅佐。

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伯温48岁),朱元璋攻下浙东,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10]。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信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11]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谋求东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龙湾,然后将其击败[12]。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基地,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龙兴路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1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刘伯温51岁),刘基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14]。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15]。次年,刘基返回应天府,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驻扎在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刘基劝说道:“汉(陈友谅)、吴(张士诚)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16]。其后,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谋划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17]

元年(1367年:刘伯温56岁),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8]

洪武年间

编辑
 
刘基与时任中书左丞相李善长有隙,在李善长攻击下,刘基被迫告老还乡。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明太祖说:“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19]明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20]

明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明太祖诬告说刘基在坛壝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明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明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而李善长曾与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更加不安[21]。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明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凤阳府,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帖木儿。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陛下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元军在定西之战中失利,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从此成为边患[22]。这年冬天,明太祖亲自下诏,记叙刘基征伐的功勋,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23]

先前,明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明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明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明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明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明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陛下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陛下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24]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25]

晚年

编辑
 
刘伯温画像

明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隐居后,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青田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刘基大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26]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界,是盐盗的巢穴,方国珍由此叛乱,故请求设巡检司守卫,民众叛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明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27]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64岁),刘基不良于行,但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颂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的百余卷作品,摘选并编辑成书,又请刘基为之序。正月下旬,刘基偶感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像拳头大的石头一般的异物[28]。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讲些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29]。三月下旬,病情恶化,明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30]。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陛下,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祈求上天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陛下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陛下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陛下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寿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31][32]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加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33]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基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34]

著作

编辑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命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不容易辨证[35]。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刘伯温的《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是在一场地震中震出来的。《刘伯温碑记》出于陕西太白山,传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一石壁倒塌,人们从而发现此碑文。此碑文以这样的方式显现已经足以令人震惊,此碑文更记载了惊人预言:在一个猪鼠年到来之际,将有一场巨大的劫难降临人间。下面只引用部分原文“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还有十愁在眼前: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任你金钢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翻龙蛇年。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36]

家庭

编辑
 
刘基像,取自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原创研究?]

  •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率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读,躬耕自食。[原创研究?]
  •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原创研究?]
  • 刘濠,曾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败露,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毫无办法,只得更改名册,被株连者都得以幸免[37]
  • 刘庭槐,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 刘爚,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子女

编辑
  •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38]
  •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在明成祖登基后对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39]

后人

编辑
  • 刘畾:刘基之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袭诚意伯爵位,增禄至五百石。次年因罪革去爵位,永乐年间逝世。
  • 刘法:刘畾之子。
  • 刘禄:刘法曾孙,刘柜之孙,刘昙之子。景泰三年(1452年)世袭《五经》博士[40]
  • 刘瑜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处州卫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六月续封诚意伯爵位,年禄七百石[41]
  • 刘世延:刘瑜之孙。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六月袭诚意伯爵位,后因犯罪夺爵。隆庆二年(1568年)复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犯罪被处死[42]
  • 刘盖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袭诚意伯爵位,天启元年(1621年)领南京右军都督府[43]
  • 刘孔昭天启三年(1623年)袭诚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官至少保。崇祯十一年(1638年)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44]。明亡后,参与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航海不知所终[45]

纪念

编辑

相关影视剧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刘伯温家世----刘基世系-家族文化-中国刘基网.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2. ^ 三民书局. 高中國文第二冊學習講義. 三民书局 (中文(繁体)). 
  3.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4. ^ 国朝献征录》(卷9):“公讳基,字伯温,世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
  5. ^ 明史》(卷128):“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衅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6. ^ 明史》(卷128):“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7. ^ 国朝献征录》(卷9):“方谷珍反海上,省宪复举公浙东元帅府都事。公即与元帅纳邻哈喇谋筑庆元等城,贼不敢犯。”
  8. ^ 国朝献征录》(卷9):“及帖里帖木耳左丞招谕方寇,复辟公行省都事,议收复公建议招捕。以方氏首乱,掠平民,杀官吏,是兄弟宜捕而斩之,余党胁从诖误,宜从招安议。方氏兄弟闻之,惧。请重赂公,公悉却不受,执前议益坚。帖里帖木耳左丞使其兄省都镇抚以公所议请于朝,方氏乃悉其贿使人,浮海至燕京省院台,俱纳之,准招安,授谷珍以官,乃驳公所议。”
  9. ^ 明史》(卷128):“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10. ^ 国朝献征录》(卷9):“会上下金华,定栝苍,公乃大置酒,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客闻之遂?去。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定。或请以兵从,公曰:“天下之事,在吾与所辅者尔。奚以众为?”乃悉以众付其弟陞,俾家人叶性、朱佑等参掌之。且曰:“善守境土,毋?方氏所得也,勿忧我。”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来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陈时务一十八款,上从之。”
  11. ^ 明史》(卷128):“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12. ^ 国朝献征录》(卷9):“会陈氏入寇。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公独张月不言,上召公入内,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先生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者,在此时也。”上遂用公策,乘东风发伏击之,斩获凡若干万。”
  13. ^ 明史》(卷128):“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14. ^ 国朝献征录》(卷9):“方氏素畏公名,时遣人致书奉礼,公不敢受,使人白于上。上因令公与通问,公因宣国家威德,方氏遂纳土入贡。”
  15. ^ 明史》(卷128):“基丧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请还葬。会苗军反,杀金、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摇动。基至衢,为守将夏毅谕安诸属邑,复与平章邵荣等谋复处州,乱遂定。国珍素畏基,致书唁。基答书,宣示太祖威德,国珍遂入贡。太祖数以书即家访军国事,基条答悉中机宜。”
  16. ^ 国朝献征录》(卷9):“会陈氏复攻洪都,上遂伐陈氏,因大战于彭蠡湖,胜负未决。公密言于上,移军湖口,期以金木相化日决胜,上皆从之,陈氏遂平。”
  17. ^ 明史》(卷128):“寻赴京,太祖方亲援安丰。基曰:“汉、吴伺隙,未可动也。”不听。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遂自将救洪都,与友谅大战鄱阳蝴,一日数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友谅乘高见之,大喜。而太祖舟更进,汉军皆失色。时湖中相持,三日未决,基请移军湖口扼之,以金木相犯日决胜,友谅走死。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18. ^ 明史》(卷128):“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9. ^ 明史》(卷128):“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
  20. ^ 明史》(卷128):“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匿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
  21. ^ 明史》(卷127):“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
  22. ^ 国朝献征录》(卷9):“比上回京,李公愬之。公乃求退,上命归乡里。公奏曰:“凤阳虽帝乡,然非置都之地;王保保虽可取,然未易轻也,愿圣明留意焉。”遂辞归。后定西失利,王保保竟走沙漠。”
  23. ^ 明史》(卷128):“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胔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时帝方营中都,又锐意灭扩廓。基濒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已而定西失利,扩廓竟走沙漠,迄为边患。其冬,帝手诏叙基勋伐,召赴京,赐赉甚厚,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24. ^ 明史》(卷128):“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25. ^ 明史》(卷128):“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26. ^ 明史》(卷128):“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
  27. ^ 明史》(卷128):“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乱,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
  28. ^ 明史》(卷128):“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幷谓其毒基致死云。”
  29. ^ 国朝献征录》(卷9):“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
  30. ^ 明史》(卷128):“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
  31. ^ 国朝献征录》(卷9):“居家一月而薨。公生于至大辛亥六月十五日,薨于洪武乙卯四月十六日,享寿六十五岁。公之子琏、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礼也。”
  32. ^ 明史》(卷128):“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33. ^ 明史》(卷128):“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
  34. ^ 明史》(卷128):“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佥言:“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基亡之后,孙廌实嗣,太祖召谕再三,铁券丹书,誓言世禄。畾嗣未几,旋即陨世,褫圭裳于末裔,委带砺于空言。或谓后嗣孤贫,弗克负荷;或谓长陵绍统,遂至猜嫌。虽一辱泥涂,传闻多谬,而载书盟府,绩效具存。昔武王兴灭,天下归心,成季无后,君子所叹。基宜侑享太庙,其九世孙瑜宜嗣伯爵,与世袭。”制曰:“可。”瑜卒,孙世延嗣。”
  35. ^ Charles Windridge. Tong Sing The Chinese Book of Wisdom. Kyle Cathie Limited. 1999: 124-125. ISBN 978-0-7607-4535-9. 
  36. ^ 刘伯温太白山碑记,关于瘟疫的预言_大风号_凤凰网. feng.ifeng.com.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37. ^ 明史·刘基传》:“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38. ^ 明史·刘基传》:“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39. ^ 明史·刘基传》:“ 璟论说英侃,喜谈兵。初,温州贼叶丁香叛,延安侯唐胜宗讨之,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温儿矣。”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许。 ”
  40. ^ 明史·刘基传》:“琏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禄五百石。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悯基父子皆为惟庸所厄,命增其禄,予世袭。明年坐事贬秩归里。洪武末,坐事戍甘肃,寻赦还。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亲守墓力辞。永乐间卒,子法停袭。景泰三年命录基后,授法曾孙禄世袭《五经》博士。弘治十三年以给事中吴士伟言,乃命禄孙瑜为处州卫指挥使。”
  41. ^ 明史·功臣世表》:“瑜弘治十三年诏授处州卫指挥使。嘉靖十一年六月甲申续封诚意伯,禄七百石。十二年四月佥书中军都督府。十三年领南京前府。十五年提督操江。二十年七月卒。”
  42. ^ 明史·功臣世表》:“世延嘉靖二十八年二月癸丑袭,屡领南京军府,后以罪废。隆庆二年复。万历三十四年坐罪论死,卒。”
  43. ^ 明史·功臣世表》:“荩臣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乙卯袭。天启元年甲申领南京右府。”
  44. ^ 明史·功臣世表》:“孔昭天启三年七月辛亥袭。六年三月佥书右府。崇祯中累进少保。十一年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45. ^ 明史·刘基传》:“盖臣卒,莱臣当袭,盖臣子孔昭复据之。崇祯时,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与马士英、阮大铖比,后航海不知所终。”

来源

编辑
书籍
  • 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 王美秀:《刘伯温:时代更迭中的勇者》.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3月.
  • 《中国名人传-刘伯温》. 钟文出版社,2005年3月.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