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曼侯国
卡拉曼侯国,或译为尕勒莽侯国(土耳其语:Karamanoğulları Beyliği),是建立于安那托利亚地区众多安纳托利亚侯国的其中一个,卡拉曼人信奉伊斯兰教,是当时最强大的突厥人政权之一,卡拉曼的国土大致位于现今土耳其中南部的卡拉曼省一带,卡拉曼侯国建立于13世纪中叶,直到1487年才遭到奥斯曼帝国灭亡[3]。
卡拉曼侯国 | |||||||||
---|---|---|---|---|---|---|---|---|---|
1250年—1487年 | |||||||||
国旗 | |||||||||
首都 | 卡拉曼 埃尔梅内克 科尼亚 穆特 埃雷利[1] | ||||||||
常用语言 | 古安纳托利亚土耳其语[2] | ||||||||
宗教 | 伊斯兰教 | ||||||||
政府 | 君主专制 | ||||||||
• 1256年-1261年 | 卡拉曼贝伊 | ||||||||
• 1483年-1487年 | 图尔古特奥卢·马哈茂德贝伊 | ||||||||
历史时期 | 中世纪后期 | ||||||||
• 建立 | 1250年 | ||||||||
• 终结 | 1487年 | ||||||||
|
历史
编辑卡拉曼人的血统可追溯到他们的始祖霍加·萨德·阿尔丁(Hodja Sad al-Din)与其子努尔·苏非贝伊,他们是来自乌古斯突厥人中撒鲁尔部落的一员[4],亦有说法认为他们是阿夫沙尔部族的成员[5],由于蒙古帝国的入侵,使卡拉曼人在1230年左右被迫从原本生活的高加索阿兰地区(大致位于今日的阿塞拜疆一带)逃难至锡瓦斯,以躲避蒙古大军征服的浪潮。
西迁到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卡拉曼部族,曾参与巴巴·伊沙克所领导的巴巴起义,随后卡拉曼人再度移居至托鲁斯山脉西部的拉兰达附近定居,并开始为塞尔柱王朝效力,努尔·苏非后来成为一名樵夫,依靠贩卖木材维生。13世纪中叶,努尔·苏非的儿子卡拉曼贝伊在奇里乞亚的山区建立起自己微小的势力范围[5]。
卡拉曼贝伊在日后的生涯中,主要针对信奉基督教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展开军事行动,他多次率领部队随同塞尔柱人与亚美尼亚人的军队交战[6],亚美尼亚的国王海屯一世为了保护自己的王国不受马穆鲁克王朝以及塞尔柱帝国的侵略,因此不得不向伊儿汗国宣誓效忠,希望借由蒙古人的军事力量抵御穆斯林的攻击。
此时原先统治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鲁姆苏丹国(塞尔柱帝国的分支政权),在凯霍斯鲁二世去世后,他的儿子基利杰阿尔斯兰四世与凯考斯二世间爆发继承纠纷,趁着鲁姆苏丹国陷入内乱的机会,许多位于边境地区的部落领袖纷纷趁势脱离塞尔柱人的掌控。其中凯考斯获得卡拉曼贝伊的支持,而基利杰阿尔斯兰背后则有蒙古人与佩瓦内(鲁姆苏丹国真正的掌权者)势力的撑腰。
在1256年,蒙古帝国位于波斯地区的元帅拜住,虽因未能帮伊儿汗国征服新的领土而被解职,但他仍继续担任将军的职位,并于同年率军攻打未准时向伊儿汗国缴纳贡金的鲁姆苏丹国,鲁姆苏丹国的苏丹凯考斯二世遭到拜住指挥的蒙古军队击败,因而被迫流亡到拜占庭帝国,随着王位竞争对手的消失,基利杰阿尔斯兰四世几乎除掉了所有的敌对的贝伊和埃米尔,为了拢络卡拉曼贝伊以及赢取他的支持,基利杰阿尔斯兰将拉兰达(为了纪念卡拉曼贝伊的功绩,拉兰达日后改名为卡拉曼)以及埃尔梅内克赐予卡拉曼贝伊作为封地,除此之外,卡拉曼贝伊的兄弟布索兹(Bunsuz)同时也成为基利杰阿尔斯兰四世身边的宫廷侍卫。卡拉曼贝伊统一了居住在奇里乞亚山区的土库曼部族,其势力开始日渐增强。
塞尔柱王朝与卡拉曼人间的友善关系并未持久。1261年,卡拉曼贝伊以支持流亡到君士坦丁堡的凯考斯二世为借口,决定和他的两名兄弟札努尔-哈只(Zeynül-Hac)与布索兹率领两万名大军,攻击鲁姆苏丹国的首都科尼亚,不过鲁姆苏丹国在财政大臣佩瓦内的领导下,塞尔柱人与蒙古人组成联军成功击败卡拉曼贝伊的军队,并俘虏了卡拉曼贝伊的两名兄弟。
当卡拉曼贝伊于1262年去世之后,他的长子穆罕默德一世贝伊继任为新的卡拉曼侯国领袖。穆罕默德一世随即与其他土库曼部落展开结盟的谈判事宜,并组建出一支用来反抗鲁姆苏丹国与伊儿汗国的盟军。1276年间卡拉曼人成功击溃几支蒙古以及塞尔柱的军队。并在1277年的格克苏河战役(Battle of Göksu)重创了塞尔柱王朝的军事力量。趁着塞尔柱人因战败而陷入一片混乱的时机,穆罕默德一世在当年的5月12日占领罗姆苏丹国的首都科尼亚,并拥立一名伪称是凯考斯二世之子的冒充者吉姆里登上鲁姆苏丹国的王位。然而,穆罕默德一世最终仍被塞尔柱和蒙古人的军队击败,并在1278年与他的一些兄弟们一同遭到处决。
尽管遭受了这些严酷的打击,但在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大力给予支持和帮助之下(尤其在拜巴尔一世统治期间),卡拉曼侯国的影响力与力量仍不断的增强。14世纪初期,卡拉曼侯国虽曾两度攻陷科尼亚,不过伊儿汗国的安那托利亚总督出班很快地率军收复了这座城市,第二次则由出班的儿子帖木儿塔什再度将卡拉曼人赶出科尼亚。伊儿汗国灭亡后,卡拉曼侯国的力量更加强大,此时卡拉曼的首领是阿拉丁·阿里贝伊,他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的女儿奈芙莎哈屯结婚,这也是两个王朝之间首次的重要接触。
趁着奥斯曼帝国将心力放于巴尔干半岛的时机,阿拉丁·阿里趁机攻占了奥斯曼帝国的城镇贝伊谢希尔。不过,奧斯曼人立刻对此做出回应,穆拉德一世随即率军攻打卡拉曼侯国的首都科尼亚。所幸在奈芙莎哈屯的调解下,两国达成和解并签订盟约,和平一直持续到巴耶济德一世继位后,两国才重新点燃战火。
虽然卡拉曼侯国在1398年遭巴耶济德一世灭亡,不过当巴耶济德一世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中被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击败并俘虏后,帖木儿将原属卡拉曼侯国的土地还给了阿拉丁·阿里的长子穆罕默德二世贝伊。由于奥斯曼帝国在战败后陷入内乱而无暇他顾,使许多原已遭奧斯曼人占领的安那托利亚侯国再度独立。穆罕默德二世随后组建了一支军队,攻陷并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旧都布尔萨。然而,穆罕默德二世不久就被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巴耶济德帕夏逮捕并送进监狱。穆罕默德二世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道歉后,获得奥斯曼帝国新任苏丹穆罕默德·切莱比的原谅。
趁着穆罕默德二世被监禁在监狱中的时机,拉玛赞奥卢·阿里贝伊(Ramazanoğlu Ali Bey)率军攻占原属卡拉曼侯国的城市塔尔苏斯,虽然穆罕默德二世的儿子穆斯塔法贝伊(Mustafa Bey)奋力从埃及与大马士革的埃米尔们手中重新夺回这座城市,但在不久之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赛义夫·丁·伊纳勒又再度派出大军从卡拉曼人的手中抢走了塔尔苏斯,马穆鲁克人在击败卡拉曼的军队后进军至科尼亚并破坏了这座城市[7],穆罕默德二世也被迫从科尼亚逃离,而拉玛赞奥卢·阿里贝伊则派兵持续追捕,并成功抓获了穆罕默德二世,后来依据两人达成的协议,穆罕默德二世将在他的余生中被流放到埃及。
由于欧洲国家在1443年至1444年间针对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瓦尔纳的十字军东征,此时的卡拉曼侯国首领易卜拉欣二世也趁机攻击奧斯曼辖下的安卡拉与屈塔希亚,并摧毁了这两座城市。不过,奧斯曼帝国的苏丹穆拉德二世在瓦尔纳战役中大败欧洲联军,匈牙利王国的瓦迪斯瓦夫三世也在战役中阵亡,挟著胜利的余威,穆拉德二世从鲁米利亚率军返回安纳托利亚。卡拉曼人立即被指控背盟等罪名,为此易卜拉欣二世不得不接受所有奥斯曼帝国提出的屈辱性条款,此后卡拉曼人逐渐失去其国家的独立性,并最终于1487年被奥斯曼帝国废止。由于卡拉曼侯国长期与奧斯曼人敌对,为了永久解除卡拉曼人威胁,奥斯曼帝国决定将卡拉曼的居民流散至各地,部分人被散居至安纳托利亚各处,有些人则被驱逐到今天的阿塞拜疆境内。而绝大部分的卡拉曼人则被带往奥斯曼帝国新征服的欧洲领土定居,其中一支被安置到保加利亚东北部的卢多戈里耶地区居住,另一支被迁移至现今希腊北部与保加利亚南部的克尔贾利和马其顿一带定居,奧斯曼人则在前卡拉曼侯国的领地上创立卡拉曼省进行统治。
国旗
编辑依犹太裔制图师亚伯拉罕·克雷斯克斯所著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记载(1375年出版),卡拉曼侯国的国旗绘有一颗蓝色的六角星,在中世纪时期,这颗恒星在穆斯林世界中是广受欢迎的伊斯兰教象征(尤其在哈乃斐派和麦兹海布派间[8]),这颗六角星被认为是所罗门王的神圣印记所罗门之印,由于所罗门也是古兰经所记载的先知之一,因此许多安纳托利亚侯国的国旗上皆绘有这枚印记(例如詹达尔侯国),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奧斯曼建筑、硬币与帕夏的个人旗帜(如海盗巴巴罗萨·海雷丁帕夏的旗帜[9])也广泛使用所罗门之印作为装饰。
军事与经济
编辑根据学者沙哈比丁·奥马尔(Şehâbeddin Ömer)所撰写的文献纪录,卡拉曼侯国的军队包含25,000名骑兵以及25,000名撒拉森人,除此之外,卡拉曼人还拥有一些土库曼部族的战士可参与战斗。
卡拉曼的经济收入来源,大多依靠从领地内的商业重镇征税得来,例如其所控制下的城市科尼亚、卡拉曼,以及港口锡利夫凯、阿纳穆尔与马纳夫加特的贸易税收。
卡拉曼建筑
编辑统治者列表
编辑- 努尔·苏非贝伊(1250年-1256年,首都:埃雷利)[1]
- 卡拉曼贝伊(1256年-1261年,首都:埃尔梅内克)
- 穆罕默德一世贝伊(1261年-1277年,在位期间大力提倡土耳其语的使用)
- 古纳里贝伊(1277年-1300年)
- 马哈茂德贝伊(1300年–1308年)
- 雅什·汗贝伊(Yahşı Han Bey,1308年-1312年,首都:科尼亚)
- 易卜拉欣一世(1312年-1333年,1348年-1349年)
- 哈利勒贝伊(1333年-1348年)
- 艾哈迈德贝伊(1349年-1350年)
- 萨米沙丁贝伊(1350年-1351年)
- 穆萨贝伊(1351年-1361年,首都:穆特)
- 苏莱曼贝伊(1361年-1357年)
- 阿拉丁·阿里贝伊(1357年-1398年)
- 穆罕默德二世贝伊(1398年-1399年,1402年-1420年,1421年-1423年)
- 班吉·阿里贝伊(1423年-1424年)
- 易卜拉欣二世(1424年-1464年)
- 伊沙克贝伊(1464年)
- 皮尔·艾哈迈德贝伊(1464年-1469年)
- 卡西姆贝伊(1469年-1483年)
- 图尔古特奥卢·马哈茂德贝伊(Turgutoğlu Mahmud Bey,1483年-1487年)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Türk Tarih Sitesi, Türk Tarihi, Genel Türk Tarihi, Türk Cumhuriyetleri, Türk Hükümdarlar - Tarih.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 ^ Kim Kimdir?� Biyografi Bankas� - FORSNET. www.kimkimdir.gen.tr.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Ágoston, Gábor; Masters, Bruce Alan. 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01-01: 40 [28 January 2014]. ISBN 97814381102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1).
- ^ Boyacıoğlu, Ramazan (1999). Karamanoğulları'nın kökenleri (The Origin Of The Karamani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nguage: Turkish. Cumhuriyet Üniversitesi İlahiyat Fakültesi Dergisi C.I S.3 Sivas 1999 s.,27-50
- ^ 5.0 5.1 Cahen, Claude, Pre-Ottoman Turkey: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History c. 1071–1330, trans. J. Jones-Williams (New York: Taplinger, 1968), pp. 281–2.
- ^ Encyclopedia of Islam vol. IV, page 643.
- ^ Muir, 1896, p. 160.
- ^ Stephen F. Dale, The Muslim Empires of the Ottomans, Safavids, and Mughals, 2009
- ^ 存档副本.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1).
参考资料
编辑- Mehmet Fuat Köprülü. The Origins of the Ottoman Empire. Translated by Gary Leis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2018-11-16]. ISBN 0-7914-08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Muir, Sir William. The Mameluke; or, Slave dynasty of Egypt, 1260–1517, A. D.. Smith, and Elder. 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