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或称明心、见性,佛教术语,“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意思,但都是指明证、悟解本心是自性清净心。
明心见性的重要性: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也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以佛法的精髓来说,只有明心见性后,再弘扬佛法,才有真实功德。
用于净宗,依据《楞严经卷五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最高修行指导原则,并以"阿弥陀佛"为常住不空的佛性之体。
用于禅宗,并与开悟合称;指佛法修行者能亲证妄心与真心之区别。大乘修学,需先见道,明自本有的真实心也,方能如法实修,即所谓“见性起修”、“悟后起修”。禅宗五祖告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1]五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1]
明心见性的人
编辑声闻或菩萨初证了明心见性,再因业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世心,同时也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份,能得能成,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由于通达(深观、胜解、证入)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了。
虚妄心与真实心
编辑禅宗的明心见性,并非是“证阿赖耶识”,并非就是“亲证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并非是实证,而非思惟推理的思想。明心见性亦是证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的真实心如来藏也。在禅宗典籍《人天眼目》中说到阿赖耶识非是真心,也名之为含藏识,因其能含藏一切万法,亦含藏从凡夫修至成佛之一切法,亦即无常。故亦非名为如来藏识[2]。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亦说本自清净的自性心能含藏万法,故又名之为含藏识,而五阴十八界诸法更是依于此一清净自性心而能生起诸多作用[3]。北宋克勤圜悟禅师除了说明六、七识心之各别功能外,更直说第八识心即是阿赖耶识,又名之为含藏识,能含藏一切善恶染净种子[4]。在《大乘密严经》中,佛说明阿赖耶识并非即是如来藏,只因邪知邪见而不能证知;更举出由金块加工雕饰完成之黄金饰品如:金戒指、金手环等,比之于未加工过之金块更为胜妙,然在本质上而言,皆是黄金无所差别[5]。《大乘密严经》卷三:“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6],也明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依据《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降生人间,乃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缘故。[7] 《妙法莲华经》中又云: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8] 由此可知,证悟如来知见-明自本心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法) 乃是不共二乘的;也是所有修学菩萨道的佛弟子所应证知的。然而,因为修行者趣向的不同,而从此菩萨藏中立名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谓声闻缘觉异故,但闻四谛理趣证涅盘,是名声闻藏’;‘但乐缘生理趣证涅盘,是名缘觉藏’;‘菩萨藏者证佛一切智故。’[9]
虚妄心
编辑相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所叙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实心[10],意识心是要借由许多因缘才能出现,非无因无缘而能出生,故意识心非恒常不灭。譬如经中说:“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11];如《中阿含经》卷五十四中所说: ‘如是,识随缘所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12]。由此可知意识乃是缘起缘灭,虚妄不实。又如《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中 佛言: ‘色有生有灭,了知此色有生有灭,受想行识亦复生灭;而彼蕴法,当知有生即知有灭。’[13]
妄心系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杂阿含经》卷十一提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是意法为缘生,既是缘生法,将来必将坏灭,非属真实法亦非常住法[14],因此可知此六识为妄心;《杂阿含经》卷十一亦提及意根隶属十八界,因此亦摄属虚妄法。故妄心非真实法、常住法,又在大乘法中,将妄心称之为“七转识” (参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15]
五阴妄心的出生次第
编辑根据阿含部经典记载,对于五阴中属于心的四无色阴的无常,随于因缘而出生有如下次第:
- 以眼根、色尘为因缘,生‘眼识’;以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生‘眼触’;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受’;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想’;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思’;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爱’。由于眼根、色尘、眼识、眼触的缘故,所以才有对于色尘相的觉受,和对色尘相的了知,由于眼行于色,然后对于能见、所见种种色法起贪爱执著。
- 以耳根、声尘为因缘,生‘耳识’;以耳根、声尘、耳识三事和合,生‘耳触’;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受’;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想’;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思’;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爱’。由于耳根、声尘、耳识、耳触的缘故,所以才有对于声尘相的觉受,和对声尘相的了知,由于耳行于声,然后对于能闻、所闻种种声尘法起贪爱执著。由以上所述类推:鼻根、香尘、鼻识,舌根、味尘、舌识,身根、触尘、身识等识身、触身、受身、想身、思身以及爱身的生起亦复如是。[16]
- 以意根、法尘【由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等诸入所引生之种种法】为因缘出生‘意识’;以意根、法尘、意识三事和合出生‘意触’;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意受’;由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想’;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思’;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爱’[17]。由于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缘故,所以才有对于法尘相的觉受,和对法尘相的了知,由于意行于法,而出生了对六尘所引生万法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和无止尽的贪爱执著。
- 由依赖眼、色为缘而出生的‘眼识’是虚妄的生灭法,乃至依赖种种法尘、意根为缘而出生的‘意识’是虚妄的生灭法,展转而来的见、闻、觉、知,都是虚妄的生灭法,所以由眼识乃至意识,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好的、不好的…乃至于粗的、细的‘意识’,一切所有‘意识’都是生灭无常的虚妄法,[18]所以受、想、行、识四阴都是虚妄心,都不是能自己存在的缘故,是为妄心的概略出生次第。
十八界略说
编辑十八界者: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总共十八界。[19]
真实心
编辑真实心系指第八识,也就是出生七转识妄心的心体,相较于妄心体性的虚妄不实、变异无常,此真实心的体性真正实有、恒常不动。(参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20]
在《阿含诸经》中,称此真实心为 本际、如。此心为阿罗汉入涅槃后,独存不灭的心体,依此真实心的实有,佛说涅槃真实恒常,而非虚妄断灭。(参阅《杂阿含经》卷六第133经))[21] 在《小品般若经》中,称此真实心为非非心、无心相心。 在《金刚经》中,则解释此真实心为:“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生色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色心,应生无无所住心。 ”由此可知此真实心与可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七识妄心不同。 在《大乘密严经》、《解深密经》中,亦称此真实心为阿赖耶识、如来藏、阿陀那识。
参考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大正藏《六祖坛经》
- ^ 大正藏《人天眼目》卷五:“此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亦名如来藏识。”
- ^ 大正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自性能含万法,而非八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 ^ 大正藏《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八:“根尘识是三,前尘元不会分别;胜义根能发生识,识能显色分别,即是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能去执持世间一切影事,令人烦恼,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识。到第八识,亦谓之阿赖耶识,亦谓之含藏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
- ^ 大正藏《大乘密严经》卷三:“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 ^ 大正藏《大乘密严经》卷三
-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第二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第二
- ^ 大正藏《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4
- ^ 大正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 大正藏 《中阿含经》卷五十四
- ^ 大正藏《中阿含经》卷五十四
- ^ 大正藏《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 ^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十一
- ^ 大正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 ^ 大正藏《长阿含经》卷8
- ^ 大正藏《长阿含经》卷8:“又诸比丘!如来说六正法,谓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复有六法,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复有六法,谓六触身。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复有六法,谓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复有六法,谓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复有六法,谓六爱身。色爱身。声、香、味、触、法爱身。复有六法,……”
- ^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9:“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眼识生?何因何缘耳、鼻、舌、身、意识生?’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 大正藏《中阿含经》卷四十七: 【世尊答曰: “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 ^ 大正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 ^ 大正藏《杂阿含经》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