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雪球法则

升为指引

编辑

英文是方针了--Temp3600留言2012年10月25日 (四) 16:25 (UTC)回复

哪里说了是方针?--Kuailong 2014年9月19日 (五) 22:54 (UTC)回复
英文不是方针,但也不是不可以升为指引 Bluedeck 2017年2月4日 (六) 05:18 (UTC)回复

不懂

编辑

可以教我吗?JackCheung72留言 2018年3月10日 (六) 13:32 (UTC)回复

DYK等条目评选是否可套用雪球法则?

编辑

我留意到DYK等条目评选间中会出现明显远不符要求的提名,或是扰乱性或破坏性的提名(如Special:diff/51122130中对条目2018年8月台湾的提名)。但现时雪球法则似乎主要是针对AFD和RFA而设的,到底在评选DYK时,又是否可以对有如WP:RFA中新用户自荐那类明显肯定会落选的提名雪球关闭讨论,而不需要待完4天流程?--默默耕耘的无聊龙发掘化石|基因图谱2018年9月1日 (六) 16:15 (UTC)回复

雪球法则其实并没有限定针对的场合,DYK引用雪球并不是不可以。但我自己就觉得,毕竟雪球不是方针指引,如果对其他的评选没有很大影响的话,还是尽可能让它7天后才不通过。--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8年9月1日 (六) 23:35 (UTC)回复
WP:SNOW现时是论述,如果能升格为代表共识的资讯页,DYK也可以多加引用雪球,反正方针、指引和资讯页也代表共识。Sæn动员令:为西雅图桥梁列表消绿 2018年9月2日 (日) 02:46 (UTC)回复
一个疑虑:DYK的要求其实相对较低,一个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条目也有可能在几天之内被改善到符合要求的程度,有必要立即关闭吗? --🐕🎈(实用主义大于天) 2018年9月3日 (一) 04:43 (UTC)回复
如果是条目内容出现编辑争议的话,应立即关闭,其他我想4日关闭无妨。Sæn动员令:为西雅图桥梁列表消绿 2018年9月3日 (一) 04:59 (UTC)回复
不应该提早关闭讨论剥削DYK取得反对票的权利。--No1lovesu留言2018年9月3日 (一) 04:47 (UTC)回复
@No1lovesu但如讨论最上方的提名其实可以算是扰乱,这类提名从一开始根本不应存在Sæn动员令:为西雅图桥梁列表消绿 2018年9月3日 (一) 04:59 (UTC)回复
不应该提早关闭讨论剥削DYK取得反对票的权利。--No1lovesu留言2018年9月3日 (一) 04:47 (UTC)回复

对于雪球法则用于关注度判断方面的较具体意见

编辑

我曾经多次批评存废讨论中有滥用Wikipedia:雪球法则之名,绕过30天关注度程序的情况。雪球的意思是:“使用常识,对于有明显答案或有共识之事情不应为了走过场而遵循程序。”“如果某一议题被特定程序接受的机会渺茫,那就不必走完所有程序。”然而,由于文中并没有任何具体例子,总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个人品味、自以为是、不谨慎的判断当成那个“常识”。譬如:

  1. 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23/11/24#Kenny_Chan,这显然是纯粹按传主身份背景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连现有来源有什么都没看清楚。
  2. 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23/11/26#陈晓淇,认为单靠简单的google就可立即下定论的例子。当中一方提出她出过音乐专辑,不算雪球,一方提出既然搜到的就只有KKBOX、QQ音乐,所以是不可能有关注度。我是这样看的,如果任何人物和事物都可以如此轻易判断,关注度程序为什么要走30天那么久?3天也就够了。要知道寻找来源并非只有线上google一途,还有线下的实体来源,还有各种不能google的数据库。能否立即下定论,其一视乎人物的身份/事物的性质,例如Kenny Chan那种人,如果google不到可靠来源就不必浪费时间,真的是雪球,但有些身份是不能单靠google来判断,以往在存废讨论就见过学者、作家、艺术家等类型人物被视为雪球,忽略NT:BIO的多种条件,不一定通过google就能判断的,以及某些身份更多出现于线下来源。其二视乎时期,互联网时代成熟之前与之后,在雪球上根本不适宜采用同一标准(我甚至会主张,在关注度判断上也应该前者更宽而后者更严),例如一个演员活跃在2007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有一些具有效介绍的新闻报道,新闻都线上化了,他要开个条目很容易,而且现在资讯的保存也非常长久,就算这个演员不太有地位,维基也不会到了2023年他已经多年没有被提起而将他提删;同样地,一个活跃在1987年至1997年的演员,他在那十年间也有一些具有效介绍的新闻报道,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报道找回来,也可以为他开个条目,然而互联网成熟前的旧报刊,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有时只能随缘,但大家应要明白,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并非一种理所当然,那1987年至1997年的演员与2007年至2017年的演员在本质上终究是没有分别的。换言之,越新近之事物如果google不到什么,那就越接近雪球;但早期之事物,更需要花时间以其他途径寻找来源,很难判断是否雪球。陈晓淇之例,似乎2000-01年出专辑,这个时期虽已有互联网,但很多报刊还未有线上化,早期也因为储存成本较高,网页已删除的机会较高,还不能视为互联网成熟的时期。而且就算是2010-2020年代,也不是没有实体刊物的,有时冷门歌手没线上来源但有线下来源,并非没可能,所以出过专辑的歌手(当时更有获得报道的机会、至少不会只是一个连自己歌曲都没有的酒廊歌手)不能作雪球论,是有道理。--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1月27日 (一) 18:31 (UTC)回复
@日期20220626YFdyh000AINHTimWu007MilkyDefer--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1月27日 (一) 18:35 (UTC)回复

我知道你ping我的原因。就我发过言的陈晓淇来说,在Google搜寻“陳曉淇 -維基百科 -维基百科 -wikipedia”的结果中,前15条结果分别是:

你妈的Gitee都搜出来了我也就无语了,这是经济公司(如果她有)都不想宣传一下的样子啊;十八线艺人说不定都比她好。所以我认为这次雪球没有问题。 --MilkyDefer 2023年11月28日 (二) 02:46 (UTC)回复

关于出道年份为世纪初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这个人物的条目后面有提到毕业后在香港任职全职钢琴及声乐老师,醉心于研究幼儿音乐教学 曾教授不少名人子女,包括“梁咏琪”女儿■■■■■,“安志杰”及 “Jessica C” 儿女■■■■■, ■■■■■, 著名新闻报道员“伍家谦”子女,及不少名人子女等(名人之非公开未成年子女的姓名信息已隐去),这些事情可是非常新的,也不见报道。所以应该还是雪球。这些消息是哪里来的我都要划上问号。--MilkyDefer 2023年11月28日 (二) 03:05 (UTC)回复
我上面一直针对的是她过往的经历(约1999-2001年),陈晓淇的经历简单整理就是在香港出道,在短剧Y2K系列当过应该不重要的配角,在名气很低的电影火武耀扬演出并创作及演唱主题曲,然后去了台湾发展出了一张EP,但还是不成功,离开演艺圈,而我认为这期间可能存在需要掘挖的线下来源,不能单靠google下定论,你继续用google作理据,没法回应。至于她现在从事的业务(广告内容)有没有关注度,不是我的考虑范围。当然我并不是有信心能打捞,实际上也认为机会偏低,但不至于雪球定义上的渺茫。
再举一例:1970-80年代演员梁雪薇当时依靠google根本是完全没法救的,但一旦使用图书馆的旧报纸数据库情况就全然不同,可是这个旧报纸数据库极限是1991年,换言之对于只属于1990年代的香港东西,就麻烦多了,如之前所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我对这一类google以外来源的使用经验,除了打捞过的条目,亦可参考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23年1月#1990年代香港歌手派台成绩的准确程度。--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1月28日 (二) 17:24 (UTC)回复
好像也没看到“滥用”的情况吧,而且条目情况不同,只能个别事个别处理。--Abcet10留言2023年11月28日 (二) 15:16 (UTC)回复
不,我认为对自己不熟悉的范畴不谦虚、不尊重(或者根本对自己的“常识”还没有自知之明),是一种的风气,应该指出。翻看指引,“询问条目的作者或这一方面的专家,获取寻找这类来源的建议”这一句恐怕没有谁理会过。--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1月28日 (二) 16:51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雪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