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是1928年3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所成立的国家武术学院,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学校组织成立的武术最高教育学术机构,学制等级与中华民国教育部体制的规范完全无关;而且中央国术馆亦非正式学校单位。
中央国术馆全衔为“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简称“国术馆”或“央馆”。故址[1]:南京市西华门头条巷6号。
中央国术馆开馆宗旨在于培育武术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武术教材、打破门户之见等等。由于当时教育部并不打算将中央国术馆纳入教育体系内,之后在张之江与中国国民党政要人士积极奔走下,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中央国术馆备案,由国民政府行政院来直接管辖与推行,中央国术馆成立。1948年,中央国术馆因为经费难以支持而宣告解散。
创馆始末
编辑建馆起因
编辑西北军退役将领张之江于南京就任国民政府委员后,向教育部申请关于国术馆备案,然而教育部以中国武术不属于教育系统而拒绝其申请。民国初年社会氛围相当推崇西洋文化,因此教育部认为中国武术应该是被淘汰的文化,而对张之江的申请作出诸多的刁难、不予批准。张之江在无可奈何下,寻找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协助;在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的游说之下,最后终于获得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同意,央馆便告成立。
发起人
编辑中央国术馆筹建发起人均为当初国民政府重要人士,他们在当时军界、政界都具有相当影响力。
- 蔡元培:时任国民政府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 孔祥熙:时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
- 于右任:时任国民政府委员。
- 钮永健。
- 张之江。
- 谭延闿:时任国民政府委员。
- 李烈钧:时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 戴传贤。
- 何应钦。
- 李济琛。
- 冯玉祥。
- 薛笃弼。
- 陈调元。
- 方本仁。
- 蒋作宾。
- 柏文蔚。
- 宋渊源。
- 杨树庄。
- 张人杰: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 李宗仁。
- 朱培德。
- 邵力子。
- 王伯群。
- 贺耀祖。
- 易培基。
- 何香凝。
建馆概况
编辑中央国术馆是由1928年3月24日成立于南京韩家巷的“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于该年6月所改制而来的单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委员张之江积极推展下成立;当时由国民政府“第174号令”批准备案。第一任馆长及于张之江所担任;副馆长则为李景林。1929年馆址搬迁到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1948年在资金困窘下,中央国术馆无法继续维持因此正式解散,从开馆到结束一共办了六期。
经费来源
编辑而当时的经费是由财政部每月补助央馆5000元经费。
另外海外华侨捐款方面:当时南洋华侨如新加坡橡胶大王陈嘉庚,以及虎标万金油老板胡文虎、胡文豹两度捐钱资助央馆。
创办理念
编辑传承中国武术,术德并重,提升国民健康,以国术救国,整理武术资料,建立全国国术馆体系。
更名始末
编辑中央国术馆建馆之初原名“中央国术研究馆”,而“研究”二字曾经改为“研修”。1928年6月才正式定名为“中央国术馆”。
教育任务
编辑编审国术教材书刊、培育国术师资人才。虽然基本上央馆的定位就是个教育机构,但是民国初年的氛围几乎笼罩在对西洋文化的学习与推行,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却是受到了冷漠对待。
馆训
编辑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强种救国 御侮图存
全国国术体系
编辑- 一·中央国术馆
- 二·省市级国术馆
- 三·县级国术馆
人才延揽
编辑迁馆始末
编辑- 1928年央馆初建地址位于南京韩家巷,还向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借几间房间。
- 1929年央馆迁徙至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
- 1937年,搬迁到湖南长沙杜家山中学。后来又经由广西桂林,取道越南,迁至昆明拓东路湖北公所。之后又迁往四川重庆北碚。
-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廖家巷2号。
组织架构
编辑性质
编辑央馆在性质的定位上还是相当模糊,这个组织严格上而言属于官办民营的机构,然而教育体系也与国民政府教育部不相干。于经营期间内,央馆也类似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初期结构
编辑理事会
监事会
行政部门
馆长:张之江。
副馆长:李景林。
顾问:张洪之。
门长(两名)
少林门
武当门
最初武当门门长为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并且兼任教务主任;孙先生于1928年5月7日任职,旋即在该月月底离职。
- 门长:高振东。
- 科长:柳印虎。
武术门户风暴
编辑- 中央国术馆开馆未久,因组织架构上的问题加上传统武林间的门户成见之陋习,引发少林、武当门户歧见之风暴,同时1928年年底也导致门长、科长之间的冲突,造成副馆长李景林、少林门门长王子平离职,随即改组。此为中央国术馆发展历程的一大污点。
后期结构
编辑因为门户冲突之关系,该馆即于1929年进行改组,组织如下:
理事会
监事会
行政部门
一·馆长:张之江
二·副馆长:
- 1.李景林
- 2.张骧伍
- 3.钮永健
- 4.张树声
- 5.1939年陈泮岭
三·顾问:张洪之。
四·教务处[2]
- 处长:马良、吴俊山、孙玉铭、郝鸿昌。
五·编审处
- 处长:唐豪、姜容樵。
- 副处长:黄柏年。
- 审编员:金一明。
六·总务处
- 处长:李滋茂、朱家骅。
教育制度
编辑师资阵容
编辑李景林、杨澄甫、孙禄堂、孙玉铭、马英图、马良、马金标、马永胜、马庆云、吴俊山、吴民清、吴异辉、严乃康、陈子明、高振东、王子平、朱国福、黄柏年、于振声、郭长生、郝鸿昌、张骧伍、徐宝林、李玉山、毕凤亭、刘鸿庆、龚润田、李元智、常东昇。
开设班别
编辑一·教授班: 1928年央馆一成立即开设了教授班。初期学年制相当灵活,常常根据学员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二·师范班:1933年成立。
三·练习班
四·青年班
五·少年班
学科与术科课程
编辑- 一·学科:三民主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 二·术科:主要课程分为七门──
- ⑴腿法;
- ⑵拳术;
- ⑶器械科;
- ⑷竞技科;
- ⑸选修科;
- ⑹特别科;
- ⑺军事科。
在这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 了拳击、日本劈刺术。
全国国术考试
编辑全国国术考试简称为“国术国考”或“国考”,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正式的官方学术机构所举办的武术考试,前后只有举办过两次,地点均为南京公共体育场;然而国术国考办理的相当不理想,正试项目出现了流血场面,相当不合现代化体育精神。
- 一·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
- 二·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
考科
一·预试:
- 套路演练
二·正试:
正试乃为双人武术对打,不分级别与体重,采三战两胜制。试科如下:
- 1.拳脚门
- 2.摔角门
- 3.刀剑门
- 4.棍枪门
- 5.搏击[3]
三·口试:
- 三民主义
国术国考前三名称号
1.国士
2.侠士
3.武士
旗下组织
编辑一·1933年成立“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二·1933年亦成立“中央国术馆小学”。
三·1934年成立“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
对外宣传
编辑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张之江带领9名武术队员出国表演中国武术。这9名成员是6男3女,男子分别为: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金石生、寇运兴、张尔鼎;女子则是: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
历史贡献
编辑中央国术馆出版著作
编辑一·条例法规类:
- 《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 《省、市国术馆组织大纲》
- 《县国术馆组织大纲》
- 《国术国考条例》
二·专书类: 《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
1.已出版
- 《查拳图说》
- 《青萍剑图说》
- 《少林武当考》
- 《写真太师虎尾鞭》
- 《达摩剑》
- 《君子剑》
- 《太行拳术》
- 《少林拳》
- 《三十二势长拳》
- 《石头拳术秘诀》
2.未出版
- 《练步拳》
- 《八极拳》
- 《形意拳摘要》
三·期刊类:
- 《国术旬刊》[4]
- 《国术周刊》
- 《国术季刊》
- 《国术特刊》
央馆余绪
编辑国民政府迁台后,陈泮领先先原有意重新筹设央馆,但是未获支持而无法实现。即使中央国术馆已经成为过往云烟,但是央馆当初培育的人才却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
台湾国内唯一拥有武术科系的大学院校──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系(现更名为:技击运动暨国术学系),其教育精神即传承著中央国术馆的理念;该系创办者为毕业于央馆辖下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友吴文忠先生。吴文忠在1982年于台湾师范大学退休后,在1983年赴中国文化大学推动国术教育制度的建立,该系初期称为体育系国术组,吴文忠为第一位国术组主任。1997年才正式升格为国术学系。
历史评价
编辑中央国术馆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不小,而且将武术的文化层级提升为一种国粹,国术一名的订定即是由此开始。
中央国术馆开馆的理想虽立意颇佳,唯因当时民国政局不稳定、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等不利因素外,此时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正遭到西洋文化的打击与挑战,观中央国术馆历尽沧桑的痕迹,最终又因为经费不支而关闭,即可了解当时维持机构营运上的困难了,因此成为昙花一现。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网络资源
编辑- 韩门武集 - 功夫学苑
- 山中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