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旧城南门

凤山县旧城南门,俗称启文门,是一座位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左营大路中华一路鼓山一路交叉口的城门,昔日为凤山县旧城之正门,为通往打狗(今高雄市区)之主要要道,该建筑因见证高雄市的发展历史、具有艺术性及历史文化价值,至今已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凤山县旧城南门
启文门
凤山县旧城南门 地图
位置中华民国高雄市左营区城旧城启文门圆环
材料石灰、垣面马道铺甓砖
建成时间 清朝康熙61年(1722年)
道光5年(1825年、现存建筑)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随时开放
参观费用:免费参观
官方名称凤山县旧城南门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详细登录资料

沿革

编辑
 
当前的南门

凤山县旧城原先是清代凤山县的县治所在地,该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次建立,并以“左倚龟山,右联蛇山”,整座城池大约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城周八百一十丈,城高一丈三尺;护城河宽一丈,深八尺。1824年,由于杨良斌之乱再起,知府方传穟乘机倡议官民捐资,集资十四余万银元,知县杜绍祁为督建,并以硓𥑮石三合土为主兴建著新的兴隆庄城池,全城池于道光五年七月十五日(1825年8月28日)兴工,继彰化县城之后的台湾第二座的砖石城,当前所留存的南门,也于此时所建立。

根据文献记载,石城时期的规模,城周一千两百二十四丈(约四公里),另有八百六十四丈之说。由于高雄地区的打鼓山和龟山都是珊瑚礁岩地形,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城内的风水需要得到保护,所以城墙所使用的咾咕石材料均来自打鼓山,而非直接取自龟山。由于丰富的咾咕石材料供应,兴建旧城城门时不用担心材料不足的问题,城门的斗拱则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花岗石条砌成。并在城墙的适当位置处建有四座礟台,高一丈三尺。[1]

日治初期凤山县旧城已然呈现废弃中状态,城墙亦已不具防御功能,因应高雄市第二次扩张计划之高楠公路开辟计划,为开设由高雄市区(鼓山)经内惟通过左营到楠梓的交通要道,打通与桥仔头哈玛星间的联系,高楠公路直接穿越左营旧聚落外,因而开始进行对于南门城楼两侧城墙截断的拆除工程。南门城楼则规划保留,设立于圆环道路系统中心,至西门之间的城墙则在此时进行大规模的拆除。[2]

1933年,凤山县旧城(包含北门)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列入“国指定史迹”,并列入高雄州指定史迹。[3]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南进政策的推展,1938年日军将左营港(原名“万丹仔港”)建为军港,且在后劲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为了保护左营军港,将旧城一带划分军事管制区,强致民众迁出。并再次拆除了西南段城墙。据出生于1931年新庄仔路的李武的回忆,其父亲李文学当时被雇为拆墙工人,在城墙拆除过程曾于城墙底部挖出一道深沟,接着打入木桩,再把绳子绑在城墙上方的雉堞,让绳子连在滑轮上,然后用蛮力将城墙拉倒。不幸的是,拆墙过程中城墙突然崩塌,李文学不慎被城墙的土方压住而死亡。[4][5]

1961年8月,南门城在陈启川市长的任内进行了重修工程。此次重修不仅在城门的四个角落加建了钢筋混凝土柱,还重新建造了原本在日治时期就已经消失的南门城楼。不过,城楼的屋顶型式却从清代的“三川脊”变成了错误的“歇山顶”型式。这则是因当时修建过程中,城楼之原始建筑形式未经考证,并将两侧已被拆除的城垣以石砌修补,由于踏道的入口“踏道门”早已拆除,因而拆除城门结构西侧部分结构,以设置上下楼梯,因而导致城门外观、雉堞和部分外墙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制式,不过斗拱、门额仍保留着原来的样貌。[6]此外,南门圆环自1960年至1969年间完成,成为南高雄进入北高雄的重要交通节点。

在20世纪后期,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实行后,1985年8月19日,内政部公告,含东门、南门、北门及城墙、护城濠及北门外之镇福社拱辰井为一级古迹(4,765平方米),随后因文化资产保存法的调整改为国定古迹。之后高雄市整理请学者李干朗进行对于旧城的调查研究,由于南门许多部位的原始形貌已不可考,因此该研究针对南门仅依现况做局部修复。[7]

近年,城楼曾历经多次风灾和地震等天然灾害,整体结构明显受损。为此,高雄市政府于2007年委托树德科技大学进行南门的损坏调查研究和修复计划,并对城楼的修复方式进行了研讨,包括现状修复和拆除仿建。文化局和文建会也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举办了公听会,邀请专家学者、文史团体、社区居民及地方民意代表等进行讨论。然而综合各方意见,现有南门城楼的外观虽非原始样貌,但已存在近50年,因而亦堪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清代的城楼样貌在照片、样式、结构、材料和工法等相关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文建会决定保持陈启川市长任内重修的“歇山顶”屋顶,故整修后依然不符合原制。经提报国定古迹主管机关行政院文建会审查核定,随即展开古迹修复工作,整体修复工程古迹周边树木移植、城楼及城座之修复,并于2011年3月完工。[8][9]

2016年,在文化部再造历史现场计划补助下,高雄市政府启动左营旧城见城计划,透过修复串接国定古迹城墙,规划东、南、西、北门及城内五大子计划,成为全台湾最大规模的国定古迹修护计划。[10]并预定规划将对南门一带进行改良工程,首先则于2020年将原先所设遮住南门古迹南北两侧号志移至适当地点。同时加长号志杆件长度,确保号志明辨性。不让现代化设施遮挡南门。[11]

2018年,鉴于华友联集团于南门启文路口的新建案邻近南门,文化部史迹暨考古司开始对周围区域进行文化资产考古评估,旨在厘清南门段城墙的空间分布、残迹当前保存状态,评估其文化资产价值与行政处置措施,并于开发基地周边布设了四个探沟,共计挖掘23个考古探坑。为确认考古采样的正确性,考古学家们参考1903年日治时期测绘的凤山县旧城区域埤仔头、前峰尾的地籍图,并套叠正射影像,确认开发基地位于南门段城墙穿越的敏感区范围。根据考古评估的结果。因而发现日治时期拆毁墙后的城墙结构体的堆覆遗迹,以及沿着城墙侧边向下打破的带状凹沟,被用来填埋拆毁城墙的结构。这些打破地层后填埋的凹沟遗迹形成了独特的人造地层界面,以显示城墙在日治时期被填埋的过程。

由于《文化资产保存法》规定,工程单位一旦发现遗址必须停工通报,文化局获报并协同文史团体勘查确认遗址,经多次开会讨论,建商也同意变更设计,并因而原地保留该结构[12][13]

2023年,由于南门圆环长期交通壅塞问题严重,高雄市政府透过见城计划向文化部提报经费,预计投入1亿7300万元,用于改善左营区南门圆环交通瓶颈处,改建为大型十字路口之“南门赋归”计划。此工程将涉及土地征收,并由新工处在左营公所举办公听会,进行市民意见征询。[14][15]

建筑形式

编辑

南门主体

编辑

作为凤山县城的主要城门之一,南门建造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其古迹面积约791.08平方米。城门外缘设有女儿墙,南门城垣上原有九座垛口(现仅存七座),是用砌成的凹凸状短墙,而在转角处成曲尺形,垛口中间则有箭孔,供城上士兵用来对城外进行瞭望和射击敌人,是当时城防工事的重要结构之一,该雉堞宽148公分,长157公分,厚43公分;门洞外卷径2.84米,深2.56米,内卷径3.46米,深3.82米。

南门结构的双斗拱、门轴洞、门闩洞都是以花岗石精致砌成,门洞上方共有两座门额,内门额为“南门”[16],上款题“道光乙酉年桂月兴工,丙戌年荔月竣事”,下款题“督造总理郑兰、蓝文藻,劝捐总理刘伊仲”,外门额为“启文门”,上款题“大清道光五年穀旦”,下款题“知凤山县事杜绍祁建”。其中外门额的“启文”之名,则意喻“文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观念。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士人前往县城参加乡试时,必须通过南门进出,进而走上仕途,因此南门被视为“开启文人仕途”之路的象征。

南门的壁体则由咾咕石砌成,每块石材多座六角形,有如蜂巢般紧密固合,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固合力,可避免地震时产生的横向移动。此外,城楼基座瓷砖排列方式为“入”字形,意思是“请进入”。南门前的瓷砖排列方式则为“T”字形,意思是“外人勿进”,然而该瓷砖因1961年城楼重修工事已更换,已不存。门洞则同样为内外两个石拱,以花岗石条砌成。[17]

在重建的城楼部分,则采用多以彩色磁砖马赛克拼凑成几何纹、吉祥字、花纹等为装饰。 屋瓦以绿色琉璃瓦覆盖。[18]

南门段城垣残迹

编辑

2018年,华友联集团于南门启文路口进行新建案的施工而进行考古评估时意外发现部分城垣石材构件,经由文化局及文资委员现场勘查后,确认这些石材构件为南门段城垣残迹。相关单位决定协调工程停工,并展开考古发掘工作以确认残迹的规模与特征。

根据调查,这段城墙的长度长达50米,主体材料是咾咕石,仅存地下层,包括内外垣城墙则以咾咕石从底层向上叠砌,空隙填满小石粒和咾咕石灰浆、勾缝和粉刷。此外,该城墙还设有水关通道,该结构两侧壁体厚度约为70厘米,由平整的硓𥑮石叠砌而成,残高约70厘米。水关通道底部由整平的硓𥑮石平铺,通道东西向的宽度约为255-260厘米,中间加砌了一道宽约50厘米的壁体以分隔水道。水关最终接至城墙外壁处的水关闸口,由三块长形花岗岩块排列间隔而成,宽度约为70-80厘米,厚度约为30厘米,花岗岩块之间的缝隙间隔约10厘米,以阻隔城外的侵入。[19]

 
南门段城垣残迹

在水关底缘的堆积物则包括了硬陶、贝类、硓𥑮石、灰浆、蜗牛壳等物质,而非洲大蜗牛堆积物也被发现在其中。综合考虑,研究人员推测水关通道在1920年代日治时期仍然畅通,尚未遭受拆毁填埋。而在1940年拆毁城墙的堆覆过程中,大量细碎的砖瓦和硓𥑮石等材料被填埋于水关通道内。[20]

而该考古发掘结果使华友联集团对新建案变更设计方案,缩小建筑范围以保留城墙残迹,并纳入景观设计,相关遗迹则于2019年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迹,并自2022年开放参观。[21][22][23]

海强幼稚园段城垣残迹

编辑

海强幼稚园段城垣残迹位于南门东侧,全长约65米,其东端连接东门段城墙,西端则于遗迹处消失。该城墙是南区五段残迹中保存较完整的一段,第一段位于城墙的南侧靠近南门处,长度约为 29米,城墙墙面尚存,内城墙宽度为0.75米,外城墙宽度为0.6米,保留有一宽度为 3.4 米的马道,并且具有水关与护城河连接,排水需求的排水沟宽度为0.33米。这一段城墙在保存上相对完整。

第二段城墙位于第一段城墙与东门段城墙之间,全长36米,但城墙墙面已经消失,仅剩下城墙墙基。东侧马道上共有一棵大榕树生长其中。

种植物

编辑

20世纪后期,南门四周原环绕20株华盛顿椰子及4株榕树,高度达10米,在视觉上遮蔽古迹风貌,树木之树根、枝叶亦有损及古迹本体,后因兼顾古迹保存与生态保育,文化局多次邀集养工处、交通局、文史团体、绿色团体、古迹修复建筑师等现地会勘研商树木处置方式,并获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协助提供移植地点。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来源
  1.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石頭城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南門(日治時期)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中文(台湾)). 
  3.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4. ^ 郭吉清、廖德宗. 左營二戰祕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 台湾: 远足文化. 2018-08-29. ISBN 9789578630437. 
  5. ^ 林佳谊. 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1-07-01. ISBN 9789865465421. 
  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左營舊城南門外側(1961年修復後圖像)-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台湾)). 
  7. ^ 李干朗. 《鳳山縣舊城城牆調查研究》.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1987. 
  8.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國定古蹟左營鳳山縣舊城〈南門〉修復工程」修復說明.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1-03-29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舊城南門(啟文門)-4-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台湾)). 
  10. ^ 左營舊城見城計畫. 再造历史现场. 文化部.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11. ^ 左營舊城南門風華再現. Yahoo News.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台湾)). 
  12. ^ 宋德威. 挖出200年城牆!建商通報「估減損5000萬」 文史團體誇:佛心來的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www.ettoday.net.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繁体)). 
  13. ^ 柯宗纬. 全台首棟「古蹟住宅」在左營 建案退縮挺文史保存 - 生活. 中时新闻网.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14. ^ 联合新闻网. 左營南門圓環多達六路口交會 擬改成「大十字」路型. 联合新闻网.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15. ^ 林耀文. 左營舊城「南門賦歸」計畫啟動 周圍景觀宅4年來每坪漲20萬!. 自由时报. 2023-03-27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中文(台湾)). 
  1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舊城南門門額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中文(台湾)). 
  17. ^ 规划单位:国立高雄大学永续居住环境科技中心. 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保存計畫訂定說明書. 台湾: 委托机关: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10. 
  18.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南門門樓-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19. ^ 陈启仁. 高雄文獻第6卷第2期 左營鳳山縣舊城建築研究與遺址空間之重塑歷程.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6. 
  20. ^ 锺国风. 鳳山縣舊城南門段城牆考古地層的廢棄形成過程: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during the Abandonment of the South Gate Wall of Old Fongshan County. 国立台湾大学: 《考古人类学刊》. 2020-12. 
  21. ^ 林耀文. 「華友聯i世界」全台首棟古蹟與住宅共存大樓完工 公私協力保存古蹟. 自由时报. 2022-09-30 (中文(台湾)). 
  22. ^ 全台首棟古蹟共存住宅 左營舊城再現風華 | 文化. 中央社 CNA.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23. ^ 中时新闻网. 全台第一棟! 古蹟與住宅完美結合 - 生活. 中时新闻网.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