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追迹未来/沙盒1号
钱学森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大清上海 | 1911年12月11日
逝世 | 2009年10月31日 中国北京市 | (97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程度 | |
职业 | 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蒋英 |
亲属 | 父亲钱家治 |
奖项 | |
经历
|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2]。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钱学森在美国曾用英文名Hsue-Shen Tsien,回国后改用Qian Xuesen。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出身于吴越钱氏家族,父亲钱家治。[4]
- 1914年父亲钱家治到北平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迁居北平宣武门外。
- 1918年入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 1921年转入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第一附小。
- 1923年入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中。
- 1929年秋,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路门,攻读蒸汽机车工程。
- 1930年, 钱学森被诊断染上伤寒,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接受中医与气功治疗,并且因此对中医和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5]
-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8月,赴南京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10月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 1935年,在清华大学导师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指导下到南京的航空工厂和南昌的航空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决定未来留美的学习方向。王士倬原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议钱学森入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空气动力学。
赴美留学进修
编辑- 1935年9月,钱学森等20名庚款留美公费生,从上海搭乘杰克逊总统号轮船,赴美国西雅图。
- 193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到加州理工学院求见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教授,征求进修意见。冯·卡门建议钱学森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进修。同年秋,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冯·卡门。
- 1938年-1941年间,钱学森和冯·卡门多次合作,发表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边界层》[6]、《球面壳在外压下的屈曲》[7]。
- 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八月发表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8]阐明压力修正公式,后被学界称为钱-卡门公式。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位列"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是当时美军最年轻的上校。
-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制组,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结构屈曲等课题[9]。
- 1940年参与风洞研制;发表论文《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10]。1943年发表论文《论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11]
- 1943年秋天,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 1943年美军情报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下设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组。钱学森任喷气研究组组长,成为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
- 1944年美国国防部聘冯·卡门为美国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的蓝图。冯·卡门特约钱学森到华盛顿参加他领导的国防部科学顾问小组。1944年冬,钱学森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的各项职务,到华盛顿参加国防部科学顾问组。
- 1945年4月,美国国防部派遣以冯·卡门为首、团员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调查组,飞往德国,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钱学森亲自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包括沃纳·冯·布劳恩、鲁道夫·赫曼。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钱学森还视察隐蔽在不伦瑞克市郊松林中德军绝密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和德国其他地方的风洞,撰写多份报告。冬,钱学森由助教晋升为副教授。
- 1946年发表论文《超等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12],主编《喷气推进的新天地》论文集。
- 1946年8月,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辞去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所有职务。
- 1947年5月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9月,与声乐家蒋英在上海结婚。
- 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钱学森总共带了11个研究生,其中有两个博士生,分别是:
- Mack, Leslie M.(1950)Sc.D.
- Shen, Shan-Fu.(1949)Sc.D.(沈申甫)
- 1949年夏天,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名誉讲座正教授。
- 1949年10月[来源请求]申请加入美国国籍,但据钱学森夫人蒋英回忆,钱当时不可能提出加入美国籍[13]。同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正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4],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同年设计了一种12马赫高超声速火箭飞机,即“钱学森弹道”。[15]
- 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钱学森总共带了13个博士研究生(Ph.D.),
- 其中有6个博士生,导师只有钱学森一人,分别是:
- 与其他导师合作培养的博士生:
移民监狱关押
编辑- 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源请求],钱学森曾向美国移民局提出了入籍归化的申请[16][17],但钱学森夫人蒋英认为钱不可能提出加入美国籍[13]。由于当时冷战开始,加上1950年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反共思想高涨,而联邦调查局又从美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发现钱学森曾与周恩来特使接触以及参加过共产党外围组织的一些活动,美方驳回其入籍申请,并禁止其参加机密工作。[18][19]钱学森无法继续他的研究。两星期后钱学森先告知学校其去中国探亲数月之意愿,学校并无异议且愿意配合。但是当时海军部次长丹·金波尔知道后,认为以钱学森涉及美军机密工作之深,在当时中美苏关系恶劣状况之下,应设法劝阻其访中为宜。联邦调查局仅凭钱学森早年参加过的共产党组织社交餐会出席人士名单,指控他在入籍申请中故意否认曾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不报。司法部藉“伪证”罪吊销他的机密工作许可并将他驱逐出境。[20]美国司法部于于1950年8月30日将钱学森临时收押在特米诺岛监狱里15天[21][22][23][24]。由于加州理工学院的不懈努力和抗争,钱学森很快被取保候审。为了确保自己人身自由得到合法保障,钱学森重金聘请纽约市知名辩护律师Grant Cooper代表出庭,与美国移民局展开了长达5年的法庭斗争。[25]金波尔知道司法部的行动后也表示震惊:“我的意思不是要逮捕他,太可怕了,他不是共产党,我们不应当监禁他。”[26]“这是这个国家干过的最蠢的事。他不是共产党正如我不是共产党,而我们强迫他离开了。”[27]
- 钱学森的上诉案件直到1954年才被判败诉。在上诉五年期间,钱学森只能涉及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与教学。联调局认为钱学森所知的机密信息五年后就会变得过时而没有用处。他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工程控制论的研究。钱学森后来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钱获颁杰出校友奖受到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该奖项后于2001年由加州理工学院好友法兰克·马波(Frank E. Marble)教授[28]及夫人送达钱学森家中(马波教授于1955年钱学森离美时亲自去洛杉矶港口送行)。[29]航空周刊在提名钱学森为2007风云人物的专文,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也大致吻合。
交换归国
编辑- 1955年,在中、美政府长达几个月的日内瓦双边会谈之后,钱学森被美国政府释放[30],用以交换在韩战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 Cleveland)经香港于10月8日折返中国。
- 1956年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创建、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首任所长。
- 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并任该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21],指导计划协调技术。1958年开始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 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同事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60年“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人造卫星工程开始实施,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文革期间,钱学森全家离开中关村,搬到了北京阜成路的军队大院里。住进与世隔绝的军队大院,使钱学森在文革期间避免受到冲击,得到保护。
- 1965年,国防部五院脱离军队系统,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
- 1966年8月至9月间,各地发生红卫兵破四旧抄家风潮,当时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华罗庚等著名学者都少不了有人贴大字报,红卫兵开始到中关村的高级科学家家里去抄家,钱学森得以幸免。
- 1967年1月,发生“七机部夺权事件”,发起夺权的“九一六”组织领导人是叶挺的儿子叶正光于1967年1月23日晚上把部长王秉璋、钱学森和其他四个副部长召集到部长办公室,通知他们七机部夺权了。“钱学森听了一下子变得面无血色,差点昏了过去。”叶正光赶紧过去扶住他,让他坐下,并告诉他不要担心,他是受到保护的,不会撤他副部长的职位──钱学森和另外两位副部长就立即表示支持夺权,王秉璋和另外两位副部长则表示反对,而王秉璋拒绝交出印章。
- 1968年之后,许多中国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受到波及,许多科学家被迫害致死。一九六八年六月八日,七○三所所长、冶金和航空材料专家姚桐斌被造反组织“九一五”的人用钢管打死;气象学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是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所长,他于1968年10月在中关村的家中服安眠药自杀而死。姚桐斌和赵九章的死,使得周恩来感到保护科学家的紧迫性,他开列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要求保证名单上的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但之后仍有科学家被迫害致死的状况发生,钱学森的同事郭永怀,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因公殉职,被授予烈士称号,但是郭夫人李佩受到隔离审查,服安眠药自杀被救;钱学森在美国时的学生罗时均和妻子被说成是美国间谍,妻子被逼自杀,罗时均被隔离审查;北大物理系的饶毓泰教授在家中自缢身亡;从美国归来的力学家、北大数学力学系教授董铁宝,在学校附近的树上上吊自杀;火箭燃料化学家萧光琰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三天后他的妻子和女儿也用同样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钱学森后来说:“文革中如果没有周总理保护,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 1969年,钱学森父亲钱家治逝世,当时在中央文史馆任职,是钱学森回国后由国务院任命的,文革一开始就被停发了工资,直到当年逝世。
-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如期发射成功。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即文革中的庐山会议,开幕第二天钱学森在华北组发言,会议讨论林彪开幕式的讲话。他的发言被写进“第六号简报”。不料这份简报被毛定性为“反革命简报”加以严厉批判。他的发言内容是:“建议在宪法上,第二条中增加毛主席是国家主席,林副主席是国家副主席,接着汪东兴同志进一步建议宪法要恢复国家主席一章,大家热烈鼓掌,衷心赞成这个建议。”毛泽东要求发言犯了错误的人都要作检查。
- 1971年9月,发生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之后钱学森的同僚王秉璋因为“上了林彪的贼船”被关押起来。
- 1975年底,毛泽东发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年初刚出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和当时的铁道部长万里、教育部长周荣鑫以及科学院主持工作的胡耀邦,受到攻击、批判。钱学森为了表明同上司张爱萍划清界限,贴了一张大字报揭发张爱萍的“大国沙文主义”,说张爱萍曾指着地图跟他说:“这里是蒙古,从前都是中国的领土。”张爱萍儿子张胜在《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说:“其实父亲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批判,他经历得太多了。只是有一个大科学家的发言,使他困惑和难受。这位科技界的泰斗说:‘张爱萍是个什么人?我看是个魔鬼!他想拉我下水,就像魔鬼在向我招手!’父亲心脏病突发,三○一医院立即上报军委。”
-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钱学森的文章〈终生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文章感激“毛主席把我从外国的苦难中救了出来而且引导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又说“刘少奇、林彪、邓小平是所有走革命道路的科技工作者的死敌。”
晚年的活动及成就
编辑- 1979年,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授予“杰出校友奖”。[33]
- 1986年6月27日,中国科协三大会议选举钱学森担任科协主席。[33]
- 1991年被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 1996年4月8日,交通大学建校百年典礼上,唯一经钱学森本人同意,江泽民题写馆名的钱学森图书馆在西安交通大学落成揭幕。
家庭
编辑轶事
编辑小行星3763
编辑小行星3763被命名为“钱学森”。
军衔
编辑1999年美国国会考克斯报告的指控
编辑1999年美国国会考克斯报告(Cox Report)中专门有一节题为“钱学森在中国导弹与空间计划发展中的作用”[40],声称钱学森为“间谍”[38]。钱学森传记作者张纯如对这一指控予以了驳斥[41]。
2010年钱学森实验室遭遇强拆
编辑7月22日至23日,北京新园区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再遭持续地肆意毁坏,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42]
争议
编辑“万斤亩”公案
编辑钱学森在1958年大跃进时,自己不是农业家,也并没有认真具体去试验,自己也没有百分之百地种出亩产万斤,而是在假设,在《中国青年报》将他在一次“科学与人文”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发表的《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43]的文章整理成《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发表[44][45],文章中表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假设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达到,并假设植物中的1/5能转换为可吃的粮食,认为只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劳力等等条件能满足,那么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达到“2000斤的20多倍”。有人认为,这些论述为“放卫星”提供了“科学论证”,并影响了最高决策[46]。李锐《反思大跃进》曾记载田家英问毛泽东:“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说:“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钱学森后来辩解称他所提出的产量数字明确指“计算的单位面积年产量,无论粮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极限量。要接近这个指标,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19]
钱学森在1993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进一步辩解,“如百分之百地用空气中的CO₂和从根吸取的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则每亩地每年有190-320吨。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可达50%,而粮粒只占全部产物的1/3,故理想最高年亩产是32-53吨。说亩产万斤,才5吨,远远小于理想数。”并认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是能够实现的。[45]
论著
编辑论文
编辑- Th. von Karman and H.S.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Aeronaut. Sci, v3,pp227-232,1938
- Hsue-shen Tsien,Supersonic Flow over an Inclined Body of Revolution,J Aeronaut.Sci,vol 5 pp480-483,1938
- Hsue-shen Tsien, Ph.D Thesis, 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agation, Caltech, 1938
- Tsien HS.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Aeronaut. Sci. 1939**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43-50,1940
- Th. von Karman,Louis G.Dun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on the Buckl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J.Aeronaut. Sci, vol7 pp-276-289,1940
- Von Karman T, Tsien HS. 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Aeronaut Sci 1941
- Tsien, HS. Symmetrical Joukowsky Airfoils in shear flow. Q. Appl. Math.1943
- Tsien, HS. On the Design of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 Sci., 10, 68-70, 1943
- Von Karman, T. and Tsien, HS. Lifting- 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 1945
- Tsien, HS.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J. Math. Phys. 25, 247-251, (1946).
- Tsien, HS , and Kuo, YH(郭永怀)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dumber", NACA Technical Note No. 495, 1946
- Tsien, HS.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Addison-Wesley Vol.11, 1949
- Tsien, HS.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 Am. Rocket Soc, 1952
- Tsien, HS. Take-Off from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Vol. 23, No. 4, 1953
- Tsien, HS.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 Mech. 1956
- Tsien, HS. The equations of gas dynamics. 1958
-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自然杂志. 1990, (1).
书籍
编辑- 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 S. McGraw Hill, 1954
- Tsien, H.S. Technische Kybernetik, Übersetzt von Dr. H. Kaltenecker, Berliner Union Stuttgart 1957
- ТЕХНИЧЕСКАЯ КИБЕРНЕТИКА
- 工程控制论. 科学出版社. 1956. ISBN 978-7-110-01196-6
- 工程控制论(第2版). 科学出版社. 1980. ISBN 978-7-110-01196-6
- 工程控制论(第3版). 科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3-030094-2
- 《导弹概论》钱学森手稿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8-657-6
- 《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丛书》
- 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ISBN 978-7-5377-1948-3
- 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92-8
- 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1966.
- 星际航行概论. 1966.
- 星际航行概论.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218-439-8
- 物理力学讲义. 1962.
-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ISBN 978-7-313-04876-9
- 从飞机导弹说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1959.
- 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57-0412-2
- 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89-8
- Collect Works of Hsue-Shen Tsien 钱学森文集 1938-1956 海外学术文献 (英文版)2011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3-06830-9
- 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ISBN 978-7-313-01601-0
- 钱学森手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ISBN 978-7-5440-2226-2
- 水动力学讲义手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199-9
- 钱学森书信(1-10卷).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ISBN 978-7-118-04620-5
- 钱学森书信选(上、下卷).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18-05645-7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钱学森:历尽险阻报效祖国 火箭之王淡泊名誉. 人民网. 2009-10-31 [2009-10-31].
- ^ 美国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钱学森. 网易探索(广州). 2009-10-31 [2009-11-01].
- ^ 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中国新闻网. [2009-11-02] (中文(简体)).
- ^ 钱学森简历.
- ^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版(2015年2月1日); 丛书名: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平装: 337页。ISBN: 9787515329321
-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3, 钱学森文集 1-11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tic Sciences, vol 7 pp 43-50 1940钱学森文集 109-121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 Hsue-shen Tsien, Two-Dimentional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6; 钱学森文集 92-108
-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43-50,1940
- ^ Hsue-shen Tsien, Ph.D,Technical Report #2, The Aeronautic Research Institude, Chengdu,China 1941
- ^ On The Design of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0 pp 68-70 1943;钱学森文集 231-235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 Superaerodynamics, Mechanics of Rarefied Gase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3, pp654-664,1946;钱学森文集 406-429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 13.0 13.1 凤凰卫视. 2012-02-18我的中国心 天籁美音——蒋英. 凤凰网/凤凰视频. [2012-02-18].
- ^ http://www.galcit.caltech.edu/about/history
- ^ Tsien Spaceplane 1949.
- ^ 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57-61.
- ^ 网易探索. 美国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钱学森. 网易新闻. [2015-06-08].
- ^ 李鸣生. 走出地球村.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11028382.
- ^ 19.0 19.1 关于钱学森,有几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与社会. [2009-11-03] (中文(简体)).
- ^ Ruth Williams. Roger Tsien: Bringing color to cell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2010-12-23].
- ^ 21.0 21.1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 南方周末. [2009-11-05] (中文(简体)).
- ^ Tsien
- ^ 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57-61.
- ^ Ranger:关于钱学森,有几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与社会. [2009-11-05] (中文(简体)).
- ^ Naval War College China's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 ^ Judith Goodste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al History Project, "Interview with Lee A. DuBridge, Part II", p. 31-35, 1981
- ^ 虽然从来找不到外国文献出处,中国的文献却普遍认为金波尔说的是“他抵得上5个师(或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国”。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57-61.
- ^ Frank E. Marble
- ^ Frank E. Marble, "Tsien Revisited", Caltech News, v.36, No.1, 2002
- ^ 吕春. 钱学森归国始末:周恩来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中国新闻网(转自中国政协报). 2009年5月7日 [2009年11月5日] (简体中文).
- ^ Theodore von Karman and Lee Edson The Wind and Beyond:Theodore von Karman, Chapter 38, Dr Tsien of Red China
- ^ [钱学森如何渡过文革十年/华新民,香港《开放》杂志,2011年3月。本文摘录自大陆网刊《记忆》二○一○年一月 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1009p48.html]
- ^ 33.0 33.1 钱学森简介. 中国科学院. [2015-11-02] (中文(简体)).
- ^ 李斌. 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 新华网. 2005-07-30 [2013-10-19].
- ^ 钱学森塑像在中国科大落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1-02] (中文(简体)).
- ^ 36.0 36.1 钱学森:从美国空军上校到中国导弹之父. 扬子晚报网. [2009-11-02] (中文(简体)).
- ^ 金振蓉、刘新武、齐芳.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 人民网. [2009-10-31] (中文(简体)).
- ^ 38.0 38.1 Claire Noland. OBITUARY: Qian Xuesen dies at 98; rocket scientist helped establis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洛杉矶时报. [2009-11-01] (英语).
- ^ Tsien Hsue-Shen Dies. Caltech Today. [2009-11-02] (英语).
- ^ HOUSE REPORT 105-851: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Rape of Nanking’ Author Denounces Cox Report
- ^ 关于中科院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被非法拆毁的严正声明.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010-07-23] (中文(简体)).
- ^ 钱学森. 农业中的力学问题. 知识就是力量. 1959, (8-9月合刊).
- ^ 钱学森. 糧食畝產會有多少?. 中国青年报. 1958年6月16日.
- ^ 45.0 45.1 叶永烈. 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南方周末. 2011-03-02 [2011-03-07].
- ^ 吴晓波. 钱学森,你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 南方报网. [2009-10-31] (中文(简体)).
来源
编辑- 书籍
- [美]张纯如.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张定绮、许耀云 译. 台北市: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996. ISBN 957-621-355-X.
- Harvey, Brian. 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 Springer-Verlag. 2004. ISBN 1852335661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