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阿塞拜疆人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阿塞拜疆族(阿塞拜疆语: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语: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阿塞拜疆共和国与伊朗西北部,从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乔治亚共和国、伊朗、阿富汗斯坦等,也有零星分布。[1]

人口

编辑

阿塞拜疆族人在世界上的总人口数大概在两千四百万到三千三百万之间,但具体的数目很难核实。他们大多居住在阿塞拜疆共和国和伊朗的阿塞拜疆地区。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族人大多生活在西北省份,总人口在一千六百万到二千三百万之间。阿塞拜疆共和国大概有七百六十万的阿塞拜疆族人。此外,还有数百万的阿塞拜疆族人则漂泊在邻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土耳其、乔治亚、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中都存在着数目可观的阿塞拜疆族人团体。尽管阿塞拜疆定期的进行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人口统计数位应该是可靠的,但生活在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口数目依然成谜。从上世纪早期开始,历届的伊朗政府一直在公布多民族的人口总数的问题上进行回避。非官方的统计数位中阿塞拜疆族人占伊朗总人口数的20–24%。但许多的伊朗学者坚称阿塞拜疆族人可能占到伊朗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阿塞拜疆邮票(中国帆船)
 
高加索山脉

根据2007年阿塞拜疆最近的人口统查,全国人口的成分如下:

语言

编辑

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dili , Azəri dil ,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 Azərbaycan-türkcəsi , آذربایجان-تورکجەسی)。属阿尔泰语系南支突厥语族,是阿塞拜疆的官方语言。其与土耳其语,土库曼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有很大的联系,可互通。在2.3至3千万阿塞拜疆语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万人在伊朗、7百万人在阿塞拜疆,在其他较少的社群也有约80万人使用阿塞拜疆语。 在伊朗使用的阿塞拜疆语,受到波斯语的影响,在《民族语》中称为“南阿塞拜疆语”,而阿塞拜疆用的被称为“北阿塞拜疆语”。[2]

地理环境

编辑

阿塞拜疆(Azerbaijan,又称阿塞拜疆)位于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面积 86,600 平方公里,接近 2.5 个台湾。阿塞拜疆的国土分为东、西两块。东部较大的一块北面跟俄罗斯icon和格鲁吉亚(Georgia,又称乔治亚)接壤,东面是里海(Caspian Sea、亦作里海),西面是宿敌亚美尼亚(Armenia,又称阿美尼亚),南面与伊朗为邻,被亚美尼亚控制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地区亦位于此一块的西南部。至于西部小小的一块国土,则被亚美尼亚和伊朗夹在中间,但西端有小小的缺口跟土耳其接壤。 气候属干旱的半沙漠气候。夏季(7 月至 9 月)低地气温可升至摄氏 40 度,山区则较清凉。一般来说春(4 至 6 月)、秋(10 月)两季是最佳旅游季节。冬季(11 至 2 月)首都巴库风大兼且气温可低于冰点,山区会更冷。

历史沿革

编辑

史前和古代历史

编辑

石器时代的晚期,阿塞拜疆境内有了最早人类聚居的迹象。并与位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阿祖卡赫洞穴英语Azykh Cave遗迹有关[3]。在阿塞拜疆的塔及里尔洞穴(Tağılar)、达木达下利洞穴(Damdzhaly)、扎尔洞穴(Zar)和雅塔奇-耶律洞穴(Yataq-yeri)以及雷雅拉特普(Leylatepe)和萨拉特普(Saraytepe)坟场有着旧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遗迹[4]

包括斯基提亚人在内的较早定居者,于公元前9世纪定居于阿塞拜疆。自斯基提亚人到来后,来自米底王国的伊朗人控制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区。米底王国在公元前900至700年间达到鼎盛,在公元前大约550年被新兴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所兼并。在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下,琐罗亚斯德教开始在这个区域传播[5]。之后这个区域被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国征服,以及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位于阿塞拜疆东北部的原住民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在公元前4世纪时开始统治这个区域,建立以一个受亚美尼亚文化影响的独立王国。在这个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阿特罗帕特尼地区。

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亚美尼亚人在位于现在阿塞拜疆的西南部地区建立了奥龙特斯王朝英语Orontid Dynasty,在公元前189年至公元426年间,阿塞拜疆的东南部区域(包括了今飞地纳希切万)被并入了大亚美尼亚王国,由阿尔塔克西王朝(公元前189年至公元12年,Artaxiad dynasty)和阿萨息斯王朝(公元54至428年,Arsacid dynasty)先后统治[6]

拜占庭-萨珊战争期间,亚美尼亚王国国土先后遭到拜占庭帝国(公元378年)和波斯萨珊王朝(428年)瓜分并导致国家灭亡。亚美尼亚王国有着种族混居的阿尔塔克西省英语Artsakh尤迪克省英语Utik于公元378年成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的领土[7][8]

封建时代

编辑

公元252年,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个附庸国,在公元4世纪,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国王正式采用基督教为国教。尽管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受萨珊统治,但在公元9世纪前仍保持了半独立的状态。在并且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为完全受控于萨珊后也仍保留了君主制。随着伊斯兰的倭马亚王朝的崛起和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逐渐控制了高加索地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的信奉基督教的王子Javanashir英语Javanashir与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摩栧(Muaviya)会过两次面。在第一次会面(667年)期间,哈里发摩栧答应了Javanashir希望减轻他国内的重税负担的请求以及察觉到Javanashir在这个地区极具权威,高加索阿尔巴尼亚虽然成为了哈里发的附庸国,但在国家内政上保持了独立[9]。倭马亚之后的哈里发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因后期的衰落而导致了权力的真空,出现了马木留克王朝、萨吉达王朝、萨拉里王朝、白益王朝等众多的地方政权。11世纪初,阿塞拜疆境内受到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乌古斯人部落的侵占。由这些突厥人建立的为第一个王朝为塞尔柱帝国,在1067年领土扩张到今天阿塞拜疆所在的地区。

在这些突厥人(或土耳其人)到来之前,生活在现在阿塞拜疆的这个地区的人们说几种印欧语系东北高加索语系(在东北部的)的语言,其中亚美尼亚语[10][11][12][13][14]伊朗语支的一种被称作老阿赛瑞语英语Old Azeri language渐渐地被一种土耳其语,即今天的阿塞拜疆语的早期形式所取代。为了辨明这一支伊朗语是来自土耳其阿塞拜疆语还是阿赛瑞语,它被划归为阿赛瑞语(或老阿赛瑞语),因为土耳其语和土耳其人(或突厥人)在波斯语中也被划归为“阿赛瑞”类别。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将伊朗阿塞拜疆和阿塞拜疆共和国内的那些高加索塔蒂人说的英语:高加索塔蒂语罗马化:Tat language (Caucasus)划归为阿赛瑞语的残余部分[15]。自11世纪统治当地的塞尔柱帝国之后为阿德贝格,他们在阿塞拜疆境内建立的王朝为埃尔迪古兹王朝,在技术上他们从属塞尔柱苏丹,但在有时那些阿德贝格是实际上的领导者。在塞尔柱王朝统治下,在今天阿塞拜疆这个地域的尼扎米等诗人的出现使变得兴盛起来。之后短暂存在的札剌亦儿王朝遭到帖木儿的入侵而覆灭[16]

统治阿塞拜疆当地的希尔凡沙阿政权也成为了帖木儿帝国的附庸国,在帖木儿帝国与金帐汗国统治者脱脱迷失战争中援助了帖木儿帝国。随着帖木儿的逝世,出现了两个独立的敌对突厥政权: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希尔凡沙阿重新得权,成为一个高度自治政权的统治者。在1501年受萨非王朝的征服和迫害下,希尔凡沙阿的最后政权强制将什叶派的人数提高到了曾经逊尼派那样多[17][18]

近代

编辑

萨非之后统治这个地区的是伊朗的阿夫沙尔王朝桑德王朝以及短暂统治这个地区的卡扎尔王朝,它所统治的阿塞拜疆这块土地在19世纪初期战败后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然而,特别是在桑德王朝崩溃和卡扎尔王朝早期的时候,这块地域出现了许多在实际上是自治的高加索汗国[19][20][21][22]

公元3世纪,阿塞拜疆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发国(阿拉伯帝国)征服。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民族形成,916世纪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归并于俄罗斯,其余部分作为波斯的一个省保留了下来。1917年11月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1920年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该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

编辑

经济方面[23]

婚姻

编辑

人群在阿塞拜疆面临着非LGBT居民没有经历过的法律挑战和偏见。同性性行为在阿塞拜疆合法,但以同性伴侣为户主的家庭没有资格获得异性婚姻夫妇可获得的任何法律保护。

概况

编辑
同性性行为合法  (自2000年)
同意年龄平等  (自2000年)
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反就业歧视法律  
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反歧视法律  
在所有其他领域的反歧视法律(包括间接歧视,仇恨言论)  
仇恨犯罪法  
同性婚姻  
同性伴侣关系  
同性伴侣收养继子女  
同性伴侣联合收养  
同性恋军人允许公开服役  
有权改变法律性别  
女同性恋试管婴儿  
男同性恋情侣商业代孕  
男男性接触人群 允许献血  

家庭

编辑

阿塞拜疆人重视家庭,家族观念浓厚,尊重长辈,爱护子女,妇女承担全部家务。人们在正式场合及节庆场合讲究衣着(成年男性在公共场合不穿短裤),家居环境整洁。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产业

编辑

财政金融 对外贸易[24]

外国资本

人民生活

编辑

信仰与习俗

编辑

信仰

编辑

阿塞拜疆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但不强调教派间差异。俄罗斯、亚美尼亚、乔治亚等少数民族信奉东正教。

习俗

编辑

阿塞拜疆人重视家庭,家族观念浓厚,尊重长辈,爱护子女,妇女承担全部家务。人们在正式场合及节庆场合讲究衣着(成年男性在公共场合不穿短裤),家居环境整洁;男性见面时都会握手致意,女性则习惯相互亲吻面颊;较熟悉的同事或朋友见面和分别时,不论性别年龄,还会以相互贴面或亲吻脸颊的方式表示尊重和友情。鲜花是应邀正式做客或参加欢庆活动时送女主人的常见礼物。

阿塞拜疆人饮食以牛、羊肉以及家禽、鱼类为主要食材,喜食烧烤类食品、奶制品、甜食和瓜果。当地人日常饮食较简单,但喜欢在节日和私人纪念日举办聚会和宴请活动;宴请客人时多不劝酒,吸烟讲究场合。

当地婚礼多为世俗婚礼,在饭店或家中举办,没有严格的宗教仪式,宾客载歌载舞,非常热闹,客人多会向新婚夫妇送礼表示祝贺。葬礼则按穆斯林习俗实行土葬,城市中的丧家一般在街道旁搭帐篷摆筵席,款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拜会当地官方机构前,一般需提前以书面形式预约,得到答复后前往。与当地企业、团体或个人会面之前,也需提前电话预约。


节日

编辑

新年:每年1月1日

国际妇女节:3月8日

开春节:3月20~21日(最大的节日)

胜利日:1945年5月9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共和国日:1918年5月28日(纪念1918年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成立)

民族救亡日:6月15日(纪念前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1993年复出、执政)

武装力量日:6月26日(纪念1918年建军)

国家地球反击战:10月18日(纪念1991年阿独立)

宪法日:11月12日(纪念1995年通过的宪法)

民族复兴日:11月17日

艺术与文学

编辑

阿塞拜疆人在很多方面都体现欧亚两种文化特点。阿塞拜疆北方人受苏俄和东欧影响,而南方人则沿袭土耳其、伊朗和波斯的传统。现代阿塞拜疆人的文化中就包含很多阿塞拜疆人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表演艺术

编辑

阿塞拜疆人通过舞蹈、音乐和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身感情。阿塞拜疆的民间舞蹈非常古老,类似于毗邻的高加索地区和伊朗。集体舞从东南欧到里海地区都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表演集体舞的时候,舞者们围成半圆或者圆形。而领舞通常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通过挥舞手中的方巾做出各种信号和变化来指导整个团体移动时的的舞步、动作和方向。男女皆可表演的单人舞除了固定的舞步之外还带有微妙的手势。 阿塞拜疆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称为阿希克的吟游诗人身上,并且至今仍然存在。现在阿希克弹著saz(一种琵琶),唱着叙事诗(历史性的歌谣)。此外他们还使用塔尔(一种琵琶)、杜杜克琴(一种双簧风鸣乐器)、卡曼莎琴(一种小提琴)和迪堠鼓(一种鼓)。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木卡姆,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演唱形式。作曲家乌泽亚· 哈基别耶夫, 噶拉· 噶拉耶夫和菲克莱特· 阿米罗夫结合西方古典音乐和木卡姆创作出了一种混合的音乐风格。此外,著名的维基夫·穆斯塔法·扎德和阿兹扎·穆斯塔法·扎德两位作曲家则将爵士乐与木卡姆结合到了一起。有些阿塞拜疆音乐家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包括拉希德·贝何布多夫(能使用八种语言进行演唱)和穆斯利姆·玛格马耶夫(苏联时期的流行歌手)。

同时在伊朗,阿塞拜疆音乐的发展有所不同。据伊朗-阿塞拜疆歌手海珊·阿里扎德说:“在伊朗历史上,由于来自宗教组织的强烈反对,音乐曾经被迫转入地下。”因此,大多数伊朗-阿塞拜疆歌曲都流传于伊朗之外的流浪者群体中。

阿塞拜疆的电影电视大部分面向阿塞拜疆放送,只有有限的一部分面向伊朗。阿塞拜疆不乏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例如拉斯坦姆· 埃博拉基姆别科夫,他曾编剧《烈日灼身》。该片曾荣获康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及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许多伊朗裔阿塞拜疆人在伊朗电影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深受赞誉。

现况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emplate:U.S. Library of Congress
  2. ^ Ethnologue. [2017-03-16]. 
  3. ^ Azakov, Siyavush. National report on institutional landscape and research policy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Azerbaijan (PDF). Institute of Physics. 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 [2007-05-27]. 
  4. ^ Musabeyli, Nacaf. Baku-Tbilisi-Ceyhan Pipeline Boosts Azerbaijani Archaeology.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07年, 2 (3): 48–53页 [2015-03-14]. 
  5. ^ Chaumont, M. L. Albania.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4. 
  6. ^ Maps and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in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19 (奥龙特斯王朝, p. 33), map 20 (提格兰二世统治时期, p. 34, map 21 (阿尔塔克西王朝, p. 35), map 27 (阿萨息斯王朝, p. 45
  7.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 102.
  8.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 and creativity, Scholars press, Philadelphia, 1982, p.33.
  9. ^ Gurbanov, Abbas. The Spread of islam.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10年: 62–66页 [2015-06-14]. 
  10.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Caucasian Albania.
  11.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in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s and Creativity, ed. Thomas J. Samuelian (Philadelphia: Scholars Press, 1982), p. 45
  12.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p. 32–33, map 19 (shows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Nagorno-Karabakh as part of the Orontids Kingdom of Armenia)
  13. ^ Моисей Хоренский. Армян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VII в. Перевод Патканова К.П. СПб., 1877. стр. 40,17
  14. ^ Hewsen, Robert H. "The Kingdom of Artsakh," in T. Samuelian & M. Stone, eds. Medieval Armenian Culture. Chico, CA, 1983
  15. ^ Ludwig, Paul.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f Iranian Studies 1 Nicholas Sims-Williams (ed.). Cambridge: Wiesbaden: Reichert. 1998. ISBN 978-3-89500-070-6. 
  16. ^ Middle East Kingdoms Ancient Persia and the East·Persia. The History Files. Kessler Associates. [2015-08-29]. 
  17. ^ R. Ward, Steven. 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英语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9: 43. ISBN 978-1-58901-258-5. 
  18. ^ Malcolm Wagstaff, John. The evolution of middle eastern landscapes: an outline to A.D. 1840, Part 1840. Rowman & Littlefield. 1985: 205. ISBN 978-0-389-20577-7. 
  19. ^ Bertsch, Gary Kenneth. Crossroads and Conflict: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Routledge. 2000: 第297页. ISBN 978-0-415-92273-9. 
  20. ^ Nafziger, E. Wayne; Stewart, Frances; Väyrynen, Raimo. War, Hunger, and Displacemen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第406页. ISBN 978-0-19-829739-0. 
  21. ^ Kashani-Sabet, Firoozeh. Fragile Frontiers: The Diminishing Domains of Qajar Ir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May 1997, 29 (2): 第210页. doi:10.1017/s0020743800064473. 
  22. ^ Baddeley, John Frederick.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Caucasus. Harvard University: Routledge. 1908: 第71页. ISBN 978-0-7007-0634-1. 
  23. ^ https://www.itsfun.com.tw/%E4%BA%9E%E5%A1%9E%E6%8B%9C%E7%84%B6/wiki-5574285-5412165
  24. ^ https://www.itsfun.com.tw/%E4%BA%9E%E5%A1%9E%E6%8B%9C%E7%84%B6/wiki-5574285-54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