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剿匪總司令部

歷史上機構

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簡稱東北剿總,是中國東北地區剿匪總司令部,於1948年1月17日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於瀋陽成立,衛立煌任總司令。遼瀋戰役前,東北剿總下轄正規軍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總兵力達到55萬人。1948年11月16日因錦州會戰失敗,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宣布撤銷。

機構沿革 編輯

1945年8月,蘇聯發起八月風暴行動,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此後,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共產黨開始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10月16日奉命成立東北九省保安司令長官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行營主任熊式輝掌握東北地區的整個政治、經濟、外交大權。關麟徵為首任司令長官。因龍雲對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官杜聿明奉蔣介石之命繳了龍雲的武裝,逼龍雲下台不滿,蔣介石發表關麟徵為雲南全省警備總司令,而將杜聿明調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率昆明防守司令部(1945年5月1日第5集團軍番號撤銷改為此機構)人員於1945年10月30日由重慶經停武漢傍晚飛抵北平,一起到「東來順」吃「涮羊肉」,在北平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到天津,乘專用列車作為東北保安長官部的指揮車。在秦皇島成立司令部,副司令梁華盛中將,參謀長趙家驤中將。11月16日出關,占領錦州。

1946年8月22日東北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1947年1月1日,內部機構改設主任辦公室,第一、二、三、四、總務、經理、軍法、新聞等八處。

1947年4月,蔣介石採納杜聿明的指控,撤銷孫立人新一軍軍長職。

1947年8月3日,在魏德邁考察東北前夕,美國駐華助理武官巴大維上校致魏德邁備忘錄表示:熊式輝、杜聿明不僅無能,且互相勾心鬥角,強烈建議魏德邁向國民政府提請將此二人免職。8月6日,在瀋陽機場,魏德邁明確告知剛剛抵達瀋陽的陳誠:熊式輝與杜聿明必須立即撤職,他們的腐敗與無能,使國民政府在東北喪盡民心、軍心;駐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犯有劫掠罪行。在返回南京後,魏德邁明確告知蔣介石:在東北,調查團的訪談對象,都是經過熊、杜二人刻意安排的,他們誘導調查團的考察方向,竭力迴避於己不利的問題,其表演極為拙劣,其中尤以熊式輝最為明顯。蔣介石下定決心罷免熊、杜職務後,屬意的第一人選是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在整個8月間,陳誠銜命三赴北平,請李宗仁兼掌東北行轅。李宗仁拒絕兼掌東北後,陳誠又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出任東北行轅主任;8月23日,白崇禧致電蔣介石:「東北環境,職知之甚深;東北形勢,更為中外所重視,職有自知之明,決不能勝此重任,請另委賢能;職並非畏難苟安,曾經考慮再三,方敢出此。望鈞座慎重考慮,並懇宥其愚忱而寬恕之。」1947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

  1. 解除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職務;
  2. 撤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
  3. 參謀總長陳誠出任東北行轅主任。

1947年9月1日上午,參謀總長陳誠由南京飛抵瀋陽,就任東北行轅主任。調青年軍訓練總監羅卓英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調中央軍官訓練團副教育長、鄭洞國任東北行轅副主任、董英斌任東北行轅參謀長,陳誠在保定軍校炮科八期時的步科第1隊隊長楚溪春任總參議兼瀋陽防守司令官。計劃從關內抽調5個整編師和1個炮兵團。駐蘇北的王鐵漢第四十九軍一個軍調往東北,由2個旅6個團擴編為3個師9個團,1947年12月底第49軍在遼西失敗後,陳誠又調第五十四軍來遼西。1947年11月1日,東北行轅政治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合併組成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該會代表行政院處理東北政務,下轄九省二市,對行政院所屬部(會、局)在東北行政事業機關給予指導、監督。[1]

由於東北秋季攻勢東北冬季攻勢陳誠慘敗,194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特派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東北行轅代理主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代理主任委員、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簡稱「東北剿總」)總司令[2]:8493瀋陽,受國防部及東北行轅指導。[1]:171948年1月22日,衛立煌飛抵瀋陽就任。衛立煌接觸東北國軍後得出結論:瀋陽只可抽調七個師出援各地,而這七個師缺額甚多,其中五個美械師的彈藥不足一個基數[3]:28。2月22日,蔣介石命令瀋陽國軍打通北寧路,並乘機將主力收縮至錦州[3]:42。3月14日,林彪計劃東北冬季攻勢結束後:「我主力在四平周圍整訓並防堵長春敵人向南撤退,與南面敵人北上接應。小部在北寧路及營口到瀋陽之線儘量誘敵出來恢復此兩線,以造成爾後作戰上有利條件。」[4]林彪斷定瀋陽國軍必將打通北寧路,並作出相應殲敵部署。對此,毛澤東表示同意。不過,衛立煌識破了林彪的意圖:「東北解放軍主力,就位於遼北與遼西地區,監視瀋陽和長春部隊的行動;如果瀋陽主力單獨出遼西向錦州撤退,背遼河新開河饒陽河三條大水側敵行動,有被解放軍層層截斷、分別包圍被殲的危險。」[5]:104蔣介石多次下令瀋陽國軍打通北寧路,均遭到衛立煌回絕[6]

1948年3月13日國民政府公布《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組織規程》。

1948年4月,林彪擬定了北上長春作戰、圍城打援方案,對於援敵,林彪分析有兩種情形,一是瀋陽國民黨軍單獨北上,二是錦州與瀋陽兩地國民黨軍聯合北上。對於前者,林彪認為「較易應付」,而後者「則使我軍攻城和打援皆發生嚴重困難」。[7]:531948年5月19日,國民政府撤銷各地行轅改為行政長官公署[2]:86056月1日完成東北行轅之職權與業務歸並東北剿匪總司令部。[2]:860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改稱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兵力方面重新組建在東北1947年冬季戰役中被消滅的新編第五軍,新編成新編第八軍,使正規部隊達14個軍約48萬。原華北剿總和東北剿總共同指揮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改稱錦州指揮所,並歸東北剿總單獨指揮,由范漢傑任指揮所主任,指揮第六兵團共4個軍14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15萬人,防守義縣山海關一線,重點防守錦州錦西葫蘆島,保障東北與華北之聯繫。衛立煌親自指揮第八兵團、第九兵團共8個軍24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30萬人,防守瀋陽撫順本溪遼陽等地,作為防禦中心。由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指揮第一兵團2個軍6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10萬人守長春,牽制解放軍主力。

5月下旬開始的長春外圍作戰中,東北野戰軍損失2100多人,未達到預期目的。7月20日東北局召開會議討論,認為繼續攻打長春有兩個顧慮:一是以7個縱隊攻城,兵力不足敵人3倍,無法形成攻堅作戰的絕對優勢,有可能重演1947年6月攻打四平戰役失利的一幕;二是「估計在我主力投入縱深戰鬥後,瀋陽之敵仍以新一軍新六軍為骨幹,從鐵嶺出發,以十五萬人左右的兵力,採取集中行動北上增援。錦州之敵亦有可能出動兩個軍經瀋陽、鐵嶺北上增援或進駐瀋陽,使瀋陽敵能抽出共約二十萬左右的兵力北上增援」。會議認為,東北野戰軍只能抽調四個縱隊參加阻援;阻援部隊「只能遲滯和部分殲滅敵人,不可能全殲和阻住敵人。如屆時我攻城軍還未能拿下長春,又因消耗甚大不能轉入打援,則援敵與守敵可能會合,則我軍即會被迫撤出戰鬥,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會議得出結論:長春作戰「帶著很大的勉強性和冒險性,如不成功,則影響今後作戰太大」。鑑於上述顧慮,東北局建議放棄長春作戰。[7]:72—74毛澤東隨即同意,指示東北野戰軍南下發起錦州戰役[8]。由於放棄長春戰役計劃,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結束後有6個月無仗可打。衛立煌沒有單獨使用瀋陽國軍救援長春的打算,建議由關內增兵錦州,打通北寧路後北上長春[5]:104。蔣介石遲遲未同意,衛立煌又建議國軍「放棄錦州,退守錦西機場及葫蘆島海港」,並從中「抽出七個師由葫蘆島海運營口登陸」,經「瀋陽北上迎接長春突圍」[9]

遼瀋戰役前,東北剿總已下轄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總兵力55萬人。衛立煌反對動用瀋陽國軍單獨解圍錦州:「目前解放軍有力部隊在遼西走廊彰武新立屯一帶地區,如瀋陽出兵,中途必遭覆滅,正中解放軍圍城打援之計。」[10],判斷東北野戰軍真正目的不是攻取錦州,而是吸引瀋陽國民黨軍出動並消滅之。有鑑於此,衛立煌提議先由關內調派軍隊解圍錦州,之後瀋陽主力再行西進與之會師[5]:109廖耀湘也認為:「解放軍可能圍城打援。瀋陽主力如單獨西出,背三條大河,側敵前進以增援錦州,更有被節節截斷、分別包圍、各個擊破的危險。」[5]:106受瀋陽國軍將領影響,蔣介石策劃西進兵團迂迴救援:不是沿北寧路直接南下,而是向瀋陽西及西北方向進軍,首先占領彰武新立屯兩地[3]:143,截斷東北野戰軍後方補給線,之後經阜新義縣,協同錦西方向的東進兵團,在錦州附近給予東北野戰軍以殲滅性打擊。這一方案旨在規避東北野戰軍「圍城打援」風險,仍遭到衛立煌等人反對。因此,西進兵團行軍緩慢,在錦州戰役結束時尚距150公里之遙。衛立煌雖然反對由瀋陽出兵,但在蔣介石尚未決定由關內增兵前,衛由瀋陽空運派遣第四十九軍至錦州,並向參謀總長顧祝同建議放棄錦州退守錦西[11]。實際上,錦州戰役結束後,林彪放棄殲滅錦西的東進兵團時認為該地無法展開兵力圍攻:「我軍陣地與錦西敵原有陣地已成對峙狀態,我軍無法在兩陣地間打出去。故決對錦西方面繼續採取堅守方針」「如我攻錦西,須準備海岸邊與敵十二個師作戰,地區狹隘,我兵力用不上,敵則扼原有強固工事抵抗,戰鬥不能很快解決。」[7]:197、216蔣介石於10月1日決定增兵東北後,衛立煌立刻在葫蘆島設立指揮所,派親信將領陳鐵彭傑如為正、副主任,統一指揮由錦西國軍和關內援軍組成的東進兵團。錦州戰役和塔山阻擊戰正酣時,林彪最擔心的仍是瀋陽出援的國軍,斷言「敵寧可放棄瀋陽,而必保持和恢復錦州」[7]:147

但衛立煌未能執行中華民國軍事決策部門作出的撤出瀋陽,集中兵力於錦州,以待國際形勢變化的策略,導致錦州被林彪統領的東北野戰軍急進搶占,從此扼住東北咽喉,中國共產黨從此掌握戰事主動權。因此,蔣中正又派遣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部,事實上剝奪了衛的戰場指揮權。

10月15日錦州戰役結束後,國軍內部圍繞西進兵團去向產生爭論。衛立煌和西進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均斷定,錦州地區東北野戰軍主力必將北上尋殲該兵團。衛立煌建議西進兵團返回瀋陽,廖耀湘則主張南下營口經海路撤出東北[5]:126,二人意見相左,但目的都是為規避東北野戰軍主力,以保存實力。然而蔣介石卻執意重占錦州。由於分歧一時無法彌合,西進兵團徘徊於新立屯、彰武地區。直至10月21日,蔣介石讓步,允准西進兵團南下錦州遇阻後轉赴營口;而衛立煌不改初衷,指示工兵在遼河上架設浮橋,以備撤退營口不利時回師瀋陽。[12]林彪認為西進兵團不會繼續南下錦州[13]:1038,「有隨時縮回瀋陽的可能」[7]:216,準備採用「誘敵深入」辦法,引誘西進兵團南下並殲滅之。10月20日,林彪下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北上迎戰西進兵團,並強調:「此次大戰全局關鍵在於是否能截斷新立屯、彰武之敵的退路」[7]:224,沒有料到對手還有可能轉向營口。10月22日,廖耀湘率西進兵團南下黑山打虎山,拉開遼西會戰序幕。23日晚間,因作戰不利,廖耀湘決定放棄重占錦州,主力繼續進攻黑山的同時,一部兵力轉向營口。衛立煌勉強認可,指示西進兵團萬不得已時可退回瀋陽。[5]:13323日當天,林彪命令各部隊加速前進,在黑山、打虎山以北、新立屯以南地區建立包圍圈,其中一半兵力部署於北線新立屯方向[13]:1050,防備西進兵團在遭到圍攻後退回瀋陽,沒有及時捕捉到西進兵團改向營口的最新動向。10月25日解放軍遼南獨立第二師、第八縱隊與西進兵團撤往營口的先頭部隊第四十九軍遭遇。得到報告後,林彪判斷西進兵團「有改變決心,轉向遼中或台安退營口的可能」,迅速調整部署,督促主力趕赴黑山、打虎山[7]:621、539、239。25日當天,第四十九軍攻擊前往營口受阻後,軍長鄭庭笈沒有報告廖耀湘而是越級請示衛立煌。25日下午5時,衛立煌命令該軍連同附近核心主力第十四師、新編第二十二師撤回瀋陽[14],衛立煌卻沒有及時通報廖耀湘。第十四師執行衛立煌的命令剛剛行動即於26日凌晨4時與奉命南下打虎山阻止西進兵團撤軍營口的在在北寧鐵路的厲家窩棚車站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遭遇[13]:1056。26日中午林彪判斷西進兵團準備退回瀋陽[7]:528,遂再一次調整包圍圈部署在黑山和打虎山以東、厲家窩棚以西地區[13]:1056。26日傍晚,廖耀湘才獲知第四十九軍沒有打通退往營口的通道並衛立煌關於回師瀋陽的正式建議。廖耀湘改變計劃,全軍分走兩路退回瀋陽,一路沿北寧路直接北上,另一路東渡遼河後再轉向北[5]:143—144。林彪未料到對方除直接北上外還選擇了東渡遼河迂迴北上,27日得報東北野戰軍一部與西進兵團東進部隊遭遇後,林彪認為西進兵團在北寧路遭遇第六縱隊阻擊後「有向台安方向突圍模樣」[7]:243目的地是營口。此時東北野戰軍與西進兵團陷入混戰,彼此建制大亂,已無法再次調整部署。28日拂曉,東北野戰軍全殲西進兵團。林彪在遼西會戰後總結:「如果按衛立煌之辦法,錦州一被打下,(西進兵團)即縮回新民或退守瀋陽,可以不致失敗到如此之快。」[7]:267

1948年11月10日,蔣介石發布命令,將衛立煌撤職查辦,罪名是「在此次遼西會戰中,因對於指揮部署遲疑不決,致貽誤戰機,失陷重鎮」[15]1948年11月16日,因錦州會戰失敗,東北剿總宣佈撤銷。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國民黨43名戰犯名單,衛立煌位列第13名。

杜聿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 編輯

  • 司令長官:杜聿明中將
  • 副司令長官:鄭洞國中將、梁華盛中將、孫立人中將、馬占山上將
  • 參謀長:趙家驤中將
    • 副參謀長:范玉書中將、李耀慈少將(原第二處處長)、李漢萍少將
    • 第一處少將處長:馮愷/劉伯中(黃埔八期,後任暫編第52師師長),上校副處長李劍虹
      • 第一課課長李劍虹兼
      • 第二課課長姚如圭中校
    • 督察處(國防部保密局東北督導室)駐瀋陽義光街四段46號 處長文強 副處長陳旭東 余秀豪 荊有章 陳仙洲 王力
      • 秘書陳澤如 助理秘書 遽慶德、蔣膏生
      • 督察 孫海
      • 軍法官 羅子隕
      • 人事科長 徐哲甫
      • 情報科長 袁士舉/董承烈
      • 電訊科長 王允吉
      • 總務科長 蔣膏生/王維善
      • 會計科長 張璜/李彥
      • 軍醫 於得彩
      • 督察大隊長 劉惠民/文子瞻
    • 第二處少將處長:吳寶雲(1947年任暫編50師師長,升冀遼熱邊區參謀長,徐州剿總副參謀長)/張樹勛
      • 情報課課長張連筠中校
      • 防諜課科長甲德勛上校
      • 警衛組
      • 電訊總台
      • 情報大隊:大隊長張樹勛,副大隊長龍士駿、魯昌文。設遼東、遼南、遼西、遼北、松北(駐長春)、熱河(駐義縣)情報組。
      • 反諜工作大隊:大隊長於滋霖。即青年軍東北訓導總隊第七大隊。
      • 特情人員幹部訓練班
      • 青年軍東北訓導總隊:教育長、1947年1月至10月任總隊長王認曲中將(黃埔一期)
    • 第三處(參謀處)處長:劉伯中(黃埔八期,後任暫編第52師師長)/姜漢卿,少將副處長李定陸
    • 第四處(後勤補給)處長:李賢/郝家駿,上校副處長 王佩璽
      • 第一課課長王佩璽兼
      • 第二課課長陳奇
    • 副官處:鄭平/黎塤
      • 第一課課長 林顯強
      • 第二課課長 江樂山
    • 衛生處:林立/曾濟仁
      • 醫務課課長 禇振芝
    • 軍法處:李蔭春/尤開運
    • 經理處/軍需監處 處長徐志川
      • 第一課課長 馮石如
      • 第二課課長姚夢傑
      • 第三課課長劉甲林
    • 交通處處長 楊運, 副處長 徐慶森
      • 第一課課長 賈席璋
    • 兵站司令部:蔣瑞清
    • 特務團少將團長葉敬
  • 政治部
    • 少將主任:宋文彬(1945.5任)
    • 少將主任,1947年6月政治部改稱新聞處(政工處)處長魏鴻緒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駐東北特派員、東北行轅新聞處長兼《中蘇日報》社長:余紀忠少將
    • 一組:負責軍隊政工。組長徐熙良/政治部少將督察葛佩琦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東北特派員辦事處的組長
    • 二組: 組長洪同
    • 三組: 組長王宜昌
    • 人事科: 科長湯道福
    • 總務組:組長施應庭
    • 東北聯合通訊社中方社長:王書鼐上校督察(兼任瀋陽警備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
    • 《中蘇日報》社:社長余紀忠少將兼。總編輯賀逸文[16]。1946年3月5日創刊。日銷3000份,加上贈閱,每期發行約5000份。自1946年8月1日起增加半張,每日出版對開一張半,共六版,新增綜合性文藝副刊《白山黑水》,原有副刊《東北風》改為社會服務性,解答讀者問題。另闢《有話大家說》欄目,發表讀者來信。銷量突破一萬份。由於余紀忠是太子系骨幹,與主政東北的政學系熊式輝張嘉璈矛盾很大,《中蘇日報》通過批評東北流通券、東北的糧食、煤炭等經濟政策,揭露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東北分署的《救濟總署趣聞》,內容僅60餘字:「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瀋陽分署所屬官員每周可領到五磅克寧奶粉一聽,駱駝牌煙一條,每人並發給羅斯福布(即滌卡,當時是美國新產品)五米。人們傳說救人先救己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時人譏諷「救己總署」[17],每期發行達到5萬份。1947年10月,《中蘇日報》併入瀋陽版《中央日報》,實際上原《中央日報》的社長、總編輯均被免職,合併後的新社長仍為余紀忠[18]1947年10月29日,陳誠致電蔣抄發《東北駐軍違犯紀律情形報告》,揭露上至杜聿明、鄭洞國、趙家驤,下至新一軍、五十二軍的各種腐敗貪污、生活放浪、搶劫挪占、走私經商之事。其中「(十一)隱匿物資 余紀忠接辦之中蘇聯誼社及《中蘇日報》之印刷機器,造紙廠之物質甚多,均有隱匿舞弊情事。以致引起東北人士之公憤。」
    • 外事處/日僑俘管理處 處長余紀忠兼/半月後改為李修業少將,副處長:劉佩偉齊雲階彭克復。在錦州出版一份四開四版日文報紙《東北導報》。該報於1946年3月7日創刊發行,一直刊發到1947年9月5日。每3日刊出一期,專門刊登與遣返日僑俘相關的消息。美軍遣返東北日僑聯絡處代表團,米特雷斯少校為團長。有各級官佐200餘人,又從黨政軍各界抽調300多人,全處計有工作人員500多人。管理處下設若干待遣站、檢查站,分別駐在長春、撫順、四平、鞍山等地。錦州設總檢查站(又稱中轉站)。錦西設終點檢查站(又稱終點轉運站)。具體負責接待轉運日僑,以及安全檢查等項事宜。葫蘆島大遣返前夕,滯留東北日僑總數約為151.4萬人。其中分布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日僑俘約有90餘萬人,分布在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裡的日僑約有33萬多人,分布在大連、旅順等蘇軍管理區內的日僑約有27萬多人。日僑多是些商人、小販、職員和部分科技人員。其中婦女約占70%,兒童約占20%,老人約占5%,餘下者才是青壯年男人。在錦州、瀋陽、長春等地,經受害人指認糾查出來的有血債的日本人計有30餘人。遣返順序按劃定的錦州、瀋陽、四平、長春、營口5個中心區依次進行。共產黨控制區的日僑俘,交接地點確定在吉林的老少溝和永吉,另以開通和舒蘭為預備交接點。錦州北大營為中轉站,錦西張蔣屯為終點轉運站。沿途各站由地方政府提供生活用品。在錦西設有臨時醫院,並且專設婦產科。美國海軍駐葫蘆島基地司令部,把凡能集中的日本海輪都調到葫蘆島港,同時把太平洋海域的一部分運輸艦也調集過來,計約120餘艘輪船。1946年5月7日上午,兩艘裝載著2489名日僑的美國輪船駛離了葫蘆島港。他們作為第一批遣返歸國的「引揚人」。東北行轅及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又從遼寧省各界,臨時抽調100多名青年幹部,全部授予尉官軍階,成立港口統一檢查署,開赴錦州、錦西兩地,負責遣返中的督察、糾查工作。1946年11月27日,最後一艘載運日僑俘的輪船「第一大海丸」即將離開葫蘆島港。葫蘆島大遣返歷時6個月,遣返日僑俘計達1051047人。
    • 韓僑事務處:處長王逸曙/金弘壹
  • 工兵指揮部少將工兵指揮官:李賢
    • 工兵第10團團長李樂中
    • 工兵第12團團長王潤章
  • 炮兵指揮部少將炮兵指揮官:朱茂臻/唐保黃
    • 重炮第4、第5、第42團
    • 重迫擊炮第11團團長睢魯
  • 通信兵指揮部少將指揮官
    • 通信兵第6團
    • 通信兵獨立第11營營長張渠
  • 總參議:黃永安中將
  • 高參室 中將主任林英黃埔一期)/張學銘,少將副主任彭璧生
  • 總顧問:焦實齋中將
  • 秘書長:余協中
  • 補充兵訓練處 少將處長韓增林, 少將副處長 郭琦
    • 訓練組上校組長 洪時夫
    • 招改組上校組長 黃建鼎
    • 軍械組
    • 總務組組長 賀良漢
    • 經理組組長 丁幼吾
    • 衛生組組長 劉謙
    • 政訓組
  • 中統東北特派員單成儀
  • 《機械化》雜誌社少將社長 宋文彬
  • 集中訓練營 少將主任劉廣瑛(三青團遼寧支團幹事長) 上校副主任 楊碧塵
    • 教務組組長張兆明
    • 訓導組組長黃明忠
    • 總務組組長劉玉峰
  • 憲兵第16團 團長沙靖
  • 第三兵站總監部 總監張遠濱
  • 突擊總隊 司令馬師恭
  • 東北鐵路警察總局及中長鐵路警察局 居住馮聖法, 總局副局長陳克達、劉宏烈,長春局副局長勞冠英、孫九思
    • 警察幹部教練所
    • 獨立第一警察大隊
    • 獨立第二警察大隊
    • 有線電通信大隊
    • 無線電通信大隊
    • 錦州區鐵路警務處處長朱茂榛
    • 瀋陽區鐵路警務處處長楊紹任
    • 吉林區鐵路警務處處長李嵩
  • 交通警察總隊 司令馬勵武
  • 十三軍軍長石覺 副軍長舒榮/黎劍鳴/任盛濂
  • 九十四軍軍長牟廷芳 副軍長楊文瑔、楊勃,參謀長張法乾
    • 人力輸送團 團長周曙初
    • 第5師 師長李則芳 副師長邱行湘 參謀長塗煥陶
      • 第13團 團長康步高
      • 第14團 團長喻天鑒
      • 第15團 團長許顒
    • 第43師 師長留光天, 副師長魏錫齡 參謀長程化龍
      • 第127團 團長黎振俍
      • 第128團 團長易希尹
      • 第129團 團長車桂春
    • 第121師 師長朱敬民 副師長韓迪 參謀長余和
      • 第361團 團長謝世欽
      • 第362團 團長陶心
      • 第363團 團長饒啟堯
  • 五十二軍軍長趙公武(後梁愷) 副軍長梁愷 副軍長鄭明新 參謀長廖傳樞
    • 輜重團 團長顏受廷
    • 第二師師長劉玉章 副師長李正誼 參謀長張孝傳
    • 二十五師師長劉世懋(後李正誼胡晉生)副師長黃建墉 參謀長董魁武
      • 第73團 團長李公言
      • 第74團 團長段培德
      • 第75團 團長趙振戈
    • 一九五師師長陳林達 副師長何世雄 參謀長尹先甲
      • 第583團 團長羅宇衡
      • 第584團 團長閆資筠
      • 第585團 團長謝代蒸
  • 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後潘裕昆
  • 新六軍軍長廖耀湘 副軍長舒適存
  • 青年軍二○七師師長羅又倫
  • 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後劉安琪向鳳武) 副軍長陳泰運 副軍長向鳳武
  •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孫渡 副司令陳鐵
  • 四十九軍軍長王鐵漢轄七九師一〇五師
  • 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轄116,130,22師

收編的偽軍和地方團隊編成十一個保安支隊和三個騎兵支隊:

  • 東北保安騎兵第1支隊(李樹藩),1946年2月收編,轄:第一團(葛風岐)、第二團(於海泉)、第三團(煳興武),10235人,駐懷德、洮南。10月移駐四平。1947年6月5日張漢華改任司令,編入新編騎兵第一軍,改為騎兵第一旅,駐昌圖寶力鎮。1947年10月26日,與包善一獨立騎兵支隊合編為新編騎兵第二旅。
  • 東北保安騎兵第2支隊(德惠,金贊中)金廷贊:1946年7月23日編成,支隊主官尚其瑞,收編時經新一軍派員點驗,官兵總數為1900人,分駐長春地區之德惠和農安伏龍泉。
  • 東北保安騎兵第3支隊(平泉,秦靖宇)1946年8月收編,轄:第七團(石松年於1946年2月被國民黨在北票收編,改番號為東北保安暫編騎兵第一團,共420 人。活動於朱碌科、四家子、建平、土城子一 帶。鄭子風於1946年2月被國民黨收編,改番號為東北保安暫編騎兵第二團,活動於阜新、北票地區)、第八團(李魁武)、第九團(張潔軒),累計2900人,駐平泉\凌源。1947年6月5 日編入新編騎兵第二軍。10月26日縮編為1個騎兵團,隸屬第十三軍。
  • 東北保安騎兵第4支隊(李治唐,多倫)
  • 東北保安第1支隊(北票、泌布多爾濟)
  • 東北保安第1支隊(通遼,王華興) 後為東北守備第一總隊,總隊長彭定一 ,駐鐵嶺,隸屬第五十三軍
  • 東北保安第2支隊:1945年12月收編,6003人,駐瀋陽蘇家屯,司令孔憲榮。1946年10月移駐永吉縣。1947年上半年改編為步兵第二支隊(假稱第172師),1947年10月30日改為憲榮支隊,司令劉士傑,共2170人,1948年7月被第六兵團收編。參加遼西會戰。
  • 東北保安第3支隊:1945年11月收編建昌縣劉清霖部,1500人。1946年10月移駐阜新。阜新縣長韓梅村任該支隊苟令,劉清霖為副司令、盧廣作任參謀長,在阜新建司令部。將原七、八、九團合編為第七、八團,後將第八團編給第52軍,又新建第八、九團。1947年3月,杜聿明令韓梅村帶支隊司令部、第八團、九團由阜新移駐凌源。韓是中共地下黨工作對象,於1947年5月1日在凌源率部起義。劉清霖收集未參加起義的殘部,於1948年7月改編為步兵挺進獨立第二支隊。
  • 東北保安第4支隊:1945年12月收編建昌縣於大川部,共有2499人。1946年1月5日搶占了建昌,建立了「凌南縣政府」、「國民黨凌南縣黨部」,縣警察大隊共1500多人。1946年10月移駐凌源。1947年6月移駐綏中,計4778人,改編為步兵第四支隊(假稱第174師)。1947年11月4日在錦州附近大部被殲,其殘部被彭樹基收容,於1948年5月編入新八軍暫編第55師為第3團。
  • 東北保安第5支隊:1946年6月收編3000人,駐通化,司令王華一(王化一)。1947年1月3日遼寧省委社會部捕獲通化「第五支隊」司令王華一派到臨江縣刺探東北民主聯軍情報的特務彭潤亭等3人。1947年6月移駐撫順蓮島灣、里仁屯,改編為步兵第五支隊(假稱第175師),司令改任劉少峰,9月12日番號撤銷。
  • 東北保安第6支隊:1946年2月收編,駐清原,10月移駐承德,改為步兵第六支隊(林棲)。司令王化南、宋邦緯、胡冠天(13軍副軍長)。1947年10月1日改為暫編第63師,歸第十三軍。
  • 東北保安第7支隊:(瀋陽,葉敬)1946年2月收編,1409人,駐新民縣,擴展到3397人,司令李振聲(字子鐸,1875年出生,遼寧遼陽人,奉天講武堂畢業。1918年任奉軍炮兵團長。1921年任奉天陸軍第五十四旅旅長。1924年任東三省陸軍第二十一旅旅長。吉林陸軍訓練副監總監。"九一八"事變後代理吉林邊防副司令。偽吉林省長公署參議)。對外稱第177師。東北秋季攻勢時,1947年10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第21師在法庫全殲保安第7支隊。1947年10月12日番號被撤銷。後整補為東北守備第二總隊,少將總隊長毛芝荃,駐鐵嶺,隸屬第五十三軍。
  • 東北保安第8支隊:1946年5月收編,駐懷德、西安,11000人,司令王永清(河北人,1883年生,6歲時隨父逃荒在梨樹縣定居,14歲參加清軍。為匪報號「天下好」,東北軍第27師騎兵三營營長、第二十五旅騎兵第三團團長、第十四師第七旅旅長、蒙邊陸軍騎兵第八支隊少將支隊長、洮遼警備騎兵第四支隊少將支隊長。偽滿佳木斯軍管區司令、熱河省軍管區司令,1940年春退役回鄉。1946年1月遼北省保安副司令)。[19]10月減少到2281人,其步兵團1500人撥給第五保安區,所余騎兵1947年6月編入騎兵第一軍,移駐法庫。司令鄂城義,稱178師,駐開原縣中固鎮。
  • 東北保安第9支隊(錢家店):1946年5月收編,萬餘人,司令傅國政,駐長嶺開通。1946年6月,國民黨張維國等50餘人在雙遼縣建立了九支隊。張維國收攏了以馬東升為首的舊職員及部分思想保守的青年學生。地主分子潘清太在臥虎屯一帶糾集70餘人入伙,九支隊主要成員陳靖又在高家爐一帶收攏51人。這些人編入九支隊後設副官、軍需、軍械、參謀及兩個警衛連,下轄4個團。其中,潘清太任二五團團長,陳靖任二六團團長,張維國任二七團團長,馬東升任騎兵團團長。九支隊活動在雙遼科左中旗新民等地。1946年10月,九支隊受國防部命令改編為第87師第1支隊,張維國任第2團團長700餘人。1947年6月編入騎兵第一軍,移駐法庫,司令鄂城義(湖北京山人,黃埔五期步兵科,抗戰時任第八十九軍第117師第351團團長)。1947年11月九支隊改編為陸軍新編騎兵第2旅第3團。1948年11月末該騎兵團在新民縣投降。
  • 東北保安第10支隊:1946年5月在瀋陽收編,4808人。10月移駐鞍山。司令趙蘊奇(東北人,陸大干訓班畢業。第一戰區第二十八集團軍暫編第十五軍少將參謀長)。1947年6月移駐遼陽,改為第十保安區司令部。
  • 東北保安第11支隊:1946年5月在清原收編,5397人。10月移駐鐵嶺,司令改任孟吉榮(1903年生,別號華章,遼寧鐵嶺人。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炮科、南京陸軍大學第十一期畢業。歷任東北軍炮兵獨立第2旅排長、連長、少校參謀、副營長,第五十一軍炮兵團副團長、團長,軍炮兵主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獨立炮兵團少將團長,野戰防禦炮旅副旅長,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副指揮。1942年底中央軍校炮兵科少將科長,特科總隊少將炮兵科長,中央軍校炮兵督練總教官。1946年合江省政府委員兼省保安司令)。1947年6月移遼陽,改為步兵第一支隊(假稱第171師)。1948年10月12日,編成2個團,併入暫編第54師。1948年2月9日在遼陽被殲滅。
    • 安東省保安第一支隊:安東縣。司令曹濟民(1898一1948年),原名曹昌新,綽號「草上飛」。馬家店鎮珠山村人。東北講武堂畢業。曾任華北治安軍第二集團軍司令部副官、華北新民會調查部部員。1945年10月受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天津交通站李春光派遣,潛回安東縣太平山,組織「地下先遣軍」、「暗殺團」、「政治工作隊」,1946年7月組建安東省保安第一支隊,5320人。後兵力損失被縮編為一團,1947年2月與岫巖孟吉榮等部糾合改編為東北保安第十一支隊,副司令兼團長曹濟民,副司令卜德山。1947年6月安東縣收復,逃到遼陽任暫編第54師少將副師長兼遼陽城防司令。1948年2月9日遼陽解放時被抓回安東。
  • 東北保安第12支隊:1946年5月在遼陽編建,司令朱廣善。經第71軍派員點驗,官兵總數為5254人。1946年10月移駐長春。後改稱保安步兵第三支隊,假稱第173師,新38師副師長鄧士富為司令。1947年12月1日改編為暫編第61師,列入新七軍建制。一說改為新七軍騎兵團,團長朱廣善/凌紹康。
  • 東北保安獨立支隊 (三江口,包善一)(司令郭文通)
  • 東北保安熱北第1支隊沁布多爾濟:1945年8月15日後,沁布多爾濟、寶子傑、安鶴亭等在北票組織維持會,併集中偽滿軍、警察、土匪1400多人成立北票衛戍司令部,沁布多爾濟任司令、寶子傑任參謀長、馬連登任參謀主任。1946年1月,被改編為東北保安熱北第一支隊,司令沁布多爾濟,副司令馬連登,全支隊共1284人、馬684匹、槍590枝。支隊常駐北票街內,部隊活動於小城子、黑城子、西官營子、金廠溝梁、莊頭營子等地區。1946年6月,熱北第一支隊有3個團:第一團為騎兵是原旗警隊的骨幹,均為蒙古人;第二團系騎兵,為收容的小股土匪編成,為團主力;第三團為步兵,由原步兵和新參加的偽警察等編成。1947年2月,熱北第一支隊轄4個團,第一、二團騎兵400餘人,分駐南山、三益棧、薛台子、油房溝、三家子等地;第三團步兵200餘人(大部新兵),分駐於尖山子、扎蘭營子一帶;四團共120餘人,分駐小八溝、油房溝一帶;直屬機炮連、警衛連住南山。1947年3月,熱北第一支隊一部擔任北票、朝陽間鐵路守備任務。6月,第一、二團活動於葉柏壽、大平房、朝陽之間,三團去扶餘、小庫倫方向。1947年9月,熱北第一支隊轄3個團,7月以後該支隊被改編為騎兵三旅,調往義縣地區。
  • 暫編騎兵第一團(團長石松年)
  • 暫編騎兵第二團(團長鄭子風)
  • 暫編騎兵第三團(團長陳伯昭)
  • 暫編獨立騎兵團(團長李治唐)
  • 東北保安獨立第一營(營長夏玉宣)(夏日宣)1945年11月收編,累計477人,駐昌圖。
  • 東北保安獨立第四營(營長張為凡)1946年7月收編,共580人,編入第二保安區的第二十團。
  • 東北保安獨立第五營(營長魏寧)1946年7月收編,550人,編入保安第二十團。
  • 東北保安獨立第八營(馬志良),1946年7月收編,580人,駐安東、鳳城,編入安東省保安隊。
  • 東北保安獨立第十營(武鳳章),1946年7月收編,駐八面城,併入第五保安區。

1947年6月東北行營把保安部隊改編為各綏靖區,下轄13個保安區,每區4團,兵力10萬人,另省設保安司令部及保安團:

  • 第一綏靖區:1947年5月放棄熱東,退保遼西。以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孫渡為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指揮第九十三軍、第五十三軍、交警第13總隊、熱北第一支隊、保安第三、第四支隊,守備錦州、熱中、遼西地區
    • 東北保安第一區:駐山海關。李修業:青年軍第207師少將副師長,1945年10月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外事處少將處長。1946年12月任東北保安第1區司令兼秦榆警備司令,1947年被撤職查辦。
    • 東北保安第一區(王昌南,昌黎)
    • 東北保安第十二區:1945年11月收編「鐵石部隊」為東北暫編保安第三總隊(總隊長陳天熹),轄2個團,2613人。1946年7月改稱獨立第六師,1947年2月改為第十二保安區司令部。暫編第57師(隸屬於第93軍)。師長陳天熹。1947年10月6日夜間東北民主聯軍七縱隊十九師和二縱隊五師對彰武外圍守軍發起攻擊,7日下午5時整向彰武縣城守軍發起總攻,斃傷第九十三軍暫編第五十七師第一六九團官兵200多人,俘虜營長以下官兵775人。10月8日,東北民主聯軍第21師在第19師一個團配合下包圍新立屯,經兩天戰鬥,全殲守軍暫編第57師師部及第170、第171團,共3500人。
  • 第二綏靖區(後改為熱西綏靖區):石覺,兼任熱河省保安司令,指揮第十三軍駐承德及熱河各地。
    • 熱遼邊區指揮部秦靖宇(東北保安騎兵第三支隊)
    • 東北保安騎兵第六支隊 朱邦偉
    • 東北保安暫編獨立騎兵第1團李治唐。
  • 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二軍軍長趙公武,兼任安東省代主席、安東省保安司令,指揮第五十二軍駐安東、通化、本溪。
    • 第184師
    • 保安第一支隊
    • 東北保安第二區(保安第五支隊):鹼廠,司令王化興為東北行轅高參。
    • 東北保安第六區:駐安東,後退至本溪李耀慈為杜聿明的副參謀長;被陳誠以臨陣脫逃罪名軍法處決。
    • 東北保安第十三區:東北暫編保安第四總隊(總隊長陳家禎) 改編為東北保安第13區,駐岫巖,司令王家善。後改編為暫編第58師,隸屬於第52軍。師長王家善
    • 第十一支隊孟吉榮
    • 獨立第八營馬志良
  • 第四綏靖區:廖耀湘孫立人先後任司令官。分別指揮新六軍、新一軍駐長春。
    • 東北保安第四區:駐永吉,司令劉伯中。
    • 東北保安第十一區:1945年8月在冀東的偽滿鐵石部隊之鐵心部隊第26團團長劉德溥將鐵石部隊的殘部編為榆關先遣混成第一旅並自任旅長,李雪松為參謀長,駐兵冀東古冶。北國民黨第9路軍委任為少將師長。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收編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劉德溥為少將總隊長,吳耀宗任副總隊長,李雪松為參謀長。總隊司令部設參謀處、副官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械處和直屬隊。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官兵總人數為4671人。1946年1月由冀東開赴北平,被空運至長春,司令部駐紅萬字會樓內。4月被殲滅。突圍的劉德溥收集殘部,經伊通縣之大、小孤山轉至雙廟子。奉東北行營指示駐鐵嶺。5月奉命率殘部重返長春,任長春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將古冶留守人員、馬匹、器材運至長春。在長春重建保安第二總隊,仍轄第四、五、六團。改編為東北保安第11區,駐長春,司令劉德溥。後改編為暫編第56師。師長劉德溥
    • 保安第12支隊朱廣善
    • 保安第14支隊馬錫麟
    • 保安第15支隊陳雲普
    • 保安騎兵第2支隊尚其悅
    • 暫編獨立騎兵第2團王魁武
    • 暫編獨立騎兵第3團傅德耀
    • 暫編獨立騎兵第4團杜重堂
    • 保安獨立第2營王珍
    • 保安獨立第3營王明德
    • 保安暫編獨立騎兵第4營劉治國
    • 保安暫編獨立騎兵第5營關寅清
  • 第五綏靖區:陳明仁,指揮第七十一軍駐四平。
    • 第六師 陳天喜
    • 交警第14總隊 鮑步超
    • 保安第7支隊李振聲
    • 保安第8支隊王永清
    • 保安第9支隊傅國政
    • 獨立第10營武鳳章
    • 保安騎兵第一支隊李樹藩
    • 保安騎兵第四支隊包善一
  • 總預備軍 廖耀湘新劉軍、第207師、保安第10支隊(趙蘊奇)
    • 東北保安第三區(西安、傅宗良(黃埔六期炮科、新22師第65團團長、青年軍207師第1旅)
  • 不詳:
    • 東北保安第五區(鞍山,陳膺華?)
    • 東北保安第七區:東北暫編保安第一總隊(總隊長王景南,原偽滿第五軍管區第35團團長)改編為東北保安第7區、暫編第55師(獨立第三師),師長王天任。1947年6月29日在大石橋被殲滅。
    • 東北保安第九區:司令張維仁(黃埔八期,青年軍第207師第621團團長)。駐鞍山
    • 東北保安第八區:司令劉建章(新22師副師長)
    • 東北保安第十區:
  • 遼寧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2團
  • 遼北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2團
  • 安東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2團
  • 吉林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2團
  • 合江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1、2團
  • 嫩江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2團
  • 黑龍江省保安司令部一保安第1團
  • 松江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1團
  • 興安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1團
  • 熱河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1、2、3、5總隊
  • 交通警察第2總隊:駐錦州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總隊長余越

陳誠時期 編輯

陳誠上任後,大刀闊斧,將13個保安區司令部及大部分總隊、支隊番號全部撤銷;步兵整編為11個暫編師(暫30、暫50-59師),全部納入國軍正規軍序列;兩個騎兵支隊擴編為三個騎兵師。11月中又成立了4個暫編師:暫60-63師。

  • 暫編第30師:駐瀋陽。130師副師長張儒彬晉升暫30師師長。編入第五十三軍
  • 第一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50師,師長吳寶雲;駐山海關。編入新五軍
  • 第二保安區、第九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59師。新六軍第14師參謀長梁鐵豹升任暫59師師長; 編入新三軍
  • 第三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51師師長許穎唐葆黃
  • 第四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52師師長劉伯中(黃埔八期交通科、劉詠堯胞弟)。1947年初其塔木戰鬥中,對所屬陳團被圍坐視不救,在該團被殲滅後,因「藉機侵吞全團糧餉達兩個月」,並且還「枉殺士兵多名」等罪狀被「撤職押辦」。1947年秋,東北交警總局吉林鐵路警務處(轄三個警務段(相當於團)、三個獨立大隊 (相當於獨立營)編制數千人的「護路」武裝)與東北第四保安區改編的暫編第52師並編,師長李嵩(黃埔六期,俞濟時的浙江保安部隊出身)、副師長歐陽午(黃埔六期,宋希濂第36師出身),第一團團長胡家駒、副團長賀良漢;第二團團長周曙初、副團長王鵬;第三團團長謝紹賢、副團長熊國楨。鐵路警察編為第二、三兩個團,原暫52師縮編為第一團並調撥一部分輕重機槍、六零炮外,其餘武器仍是原鐵路警察之步槍。因而該師重火器甚少。全師約6000餘人,戰鬥力弱。交第六十軍指揮。後編入第六十軍。1948年3月第六十軍從吉林市撤退到長春市後,暫編52師奉命在市區以東的二道河子一帶布防,左翼與守東大橋一帶的182師(師長白肇學)銜接,右翼於在市東南設防的暫編21師(師長隴耀)銜接,像一個楔子被放在兩個師的中間,把六十軍防地分割成兩半。
  • 第五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53師師長許庚揚;編入新三軍。駐瀋陽。
  • 第六保安區:保安第十一支隊改編。再改編為暫編第54師,駐遼陽,師長馬轍。1948年2月9日在遼陽被全殲。1948年3月第五十二軍重建該師,師長黃建鏞。後編入新八軍
  • 第七保安區:偽滿第五軍管區第35團團長王景南部改編為東北暫編保安第一總隊,任總隊長。後改編為東北保安第七區。再改編為暫編第55師(對外稱獨立第三師),師長王天任(通遼人。生於1911年6月2日。畢業於東北大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第六期、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四期。曾任第三集團軍高級參謀。1941年1月21日任騎兵第三軍副軍長。1946年任第169師少將師長,1946年12月31日任遼北省政府委員兼中國國民黨遼北省黨部委員,軍事調停處三人小組國方代表、組長。後任國防部少將參議。1948年國大代表。1949年任桂林的國防部突擊第一總隊少將總隊長。去台灣後,在革命實我研究院第十五期、聯戰班第七期受訓)。1947年6月從熱河長城沿線調遼南,約3000多人,6月29日在大石橋被全殲,斃600餘人,俘1800餘人,東北民主聯軍傷亡370餘人。1948年2月孫渡離任第六兵團司令官調任熱河省主席,滇軍另一派系的盧浚泉接任兵團司令官。孫渡派系幹部和東北保安第四支隊(熱東建昌凌(源)南的地主還鄉團武裝,支隊長於大川)在錦州合編為暫編第55師,第六兵團原參謀長安守仁任師長。編入新八軍。1948年10月初從錦州松山調入老城。10月8日調入錦州西南郊守備飛機場。10月13日調入市中心擔任兵團預備隊,師主力配置在錦州火車站以東靠近兵團部。10月14日解放軍攻城,第三團團長楊應琦被炮彈炸死。10月14日下午15時,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命令暫55師限黃昏前反擊收復錦州市北部的暫18師主陣地,暫18師師長景陽和部隊歸暫55師指揮。安守仁和副師長梁炳芳、參謀長梁爾昌、第一團團長周宇寬、第二團副團長王鑑、第三團團長霍榮亭(熱河地主還鄉團改編的保安第四支隊)、輜重營長龐衛國、炮兵營長鄧大松決定起義投共。[20]
  • 第八、第十保安區合編為暫編第60師,師長陳膺華(黃埔八期,新22師第66團團長);駐山海關。編入新五軍
  • 第二、第七、第九保安區各抽出一個團合編為暫編第30師,師長劉德裕;
  • 第十一保安區:偽滿鐵血部隊「反正」後,改稱為東北挺進軍混成第一旅,旅長劉德溥。1945年8月下旬,為第九路軍暫編獨立第一師,師長劉德溥。1945年10月,東北行營改編為東北暫編保安第2總隊,總隊長劉德溥。1946年1月空運長春。1946年4月14日解放長春時被全殲。後劉德溥又收羅殘兵及土匪武裝於1946年夏重建第二縱隊。1947年1月改編為東北第十一保安區,司令劉德溥。下轄41、42、43、44等4個團,其中43團在沐石河子被全殲。其餘3個團於1947年9月改編為暫編第56師。1947年秋季在范家屯一帶又被殲滅1個團。1947年11月編入新七軍。1948年4月在機場被殲滅近1個團。1948年5月24日第六縱隊與獨立第十師在長春外圍大房身機場作戰中殲其兩個團的大部。1948年4月該師改為甲種師編制:配以原新一軍留長春之武器,補充兵員,加強人事,調換幹部。師長更換為張炳言。全師原為7 000餘人,後剩殘部兩三千人,只好改為師屬兩團制。
  • 第十二保安區:抗戰勝利後,華北先遣軍新編第27軍(軍長姜鵬飛)第9師改編為東北暫編保安第三總隊、再編為暫編第6師、東北保安第12區。改編為暫編第57師,師長陳天熹。第169團在彰武被殲;另外兩個團在新立屯被東野七縱殲滅。後任師長朱茂榛,參謀長李柳俠。隸屬第九十三軍
  • 第十三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前身系東北暫編保安第二、第四總隊,1946年4月於長春戰役中被殲,4月末在鐵嶺重建東北暫編保安第四總隊,王家善任總隊長。6月3日,第四總隊移駐長春整編,並擔任長春守備任務。8月該總隊改編為東北第十三保安區。
  • 暫編第61師:1947年11月以東北保安第12支隊(後改稱保安第3支隊)及嫩江保安隊改編。成份為土匪、偽軍及鐵路警察。軍官均換為新一軍新30師所派,並有一部分南方老兵,東北兵員占80%。全師7000餘人,戰鬥力較強於暫編第56師。師長鄧士富,編入新七軍。1948年5月長春外圍作戰中,該師第一團被殲5個連,第二團被殲7個連,共被殲12個連。
  • 暫編第62師:師長劉梓皋。3個團均為中央軍嫡系組建,編入新六軍。
  • 暫編第63師:偽滿姜鵬飛冀東挺進軍改編。第4師副師長歐孝全升任暫63師師長。編入第十三軍。後改番號為第297師。

第52軍軍長趙公武立即稱病請辭,由副軍長梁愷代理軍長;陳誠上任後,即調三青團中央幹事、青年軍205師師長覃異之出任52軍軍長。

1947年11月10日,東北行轅宣布成立三個軍:

  • 新三軍:龍天武任軍長
    • 新六軍龍天武14師:副師長許穎升任師長
    • 13軍宋邦緯54師
    • 暫編59師:14師參謀長梁鐵豹任師長。新六軍新二十二師第六十四團團長李平升為副師長。1947年12月15日,東北冬季攻勢中第二團被消滅,團長何景華被俘虜。
  • 新五軍:陳林達任軍長
    • 52軍陳林達195師:副師長謝代蒸升任師長
    • 94軍留光天43師
    • 暫編54師:第六保安區司令馬轍(抗戰時期任第200師、第五軍戰車團團長)
  • 新七軍:李鴻任軍長
    • 新一軍李鴻新38師:新一軍參謀長史說接任新38師師長
    • 暫編56師:原偽滿鐵石部隊,反正後改編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劉德溥為總隊長,此次改編為正規軍,仍以劉德溥任暫56師師長(不久,劉德*溥升任王鐵漢第49軍副軍長,新七軍參謀長張炳言接任師長)
    • 暫編61師:新38師副師長鄧士富任暫61師師長,此次改編後,該師中下級軍官全部換成原新一軍軍官。

對各老骨幹部隊補充:

  • 暫編53師劃歸潘裕昆新一軍建制,由長春市警察局長兼第五保安區司令許賡揚任師長;
  • 暫編62師劃歸李濤新六軍建制。 東北交警總局第13、第14總隊編為第169師調入新六軍,張羽仙任師長;這個師初為兩旅四團編制。組建暫編第62師時,3個團分別是東北行轅警衛第2團(即第5軍200師598團,系杜聿明自昆明帶至東北)、169師4團制變3團制多出來的1個團、新六軍軍直工兵營搜索營和輜重營抽調官兵加上遼東師管區新兵組建的一個團。因而暫編62師是標準的中央軍嫡系。原14師42團團長、東北交警總局警備師副師長劉梓皋任暫62師師長
  • 暫編63師劃歸石覺13軍建制,該部即大名鼎鼎的偽滿姜鵬飛冀東挺進軍,由第4師副師長歐孝全任師長;
  • 暫編58師劃歸覃異之52軍建制,該部系滿偽,反正後改編為東北保安第四總隊,此次改編為正規軍,仍以原總隊長王家善任師長;
  • 秋季攻勢中,53軍116師覆沒,周福成將暫30師番號改為116師,以53軍參謀長劉德裕任師長;另徵募新兵補充暫30師,張儒彬仍任該師師長。
  • 暫編52師納入60軍建制,以原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三處處長劉伯中任師長,使60軍恢復三個師的建制(在瀋陽整訓的楊朝綸所部重建184師,但轉隸屬盧浚泉93軍)。不久,劉伯中被軍統揭發貪污、侵吞軍餉被革職,以吉林鐵路警務處長李嵩接任師長,並將吉林鐵路交警總隊亦併入暫52師。

設立的兵團為:

  • 第一兵團:孫渡。駐錦州。轄:
    • 第九十三軍盧浚泉駐義縣
      • 暫編第18師,師部率第一團駐義縣,第二團駐朝陽,第三團駐錦州
      • 暫編第20師,師部率第一、第二團駐北票,第三團駐阜新
      • 暫編第22師,駐新民縣
      • 暫編第57師,師部率第一團駐彰武,第二團駐哈爾套,第三團駐新立屯
    • 第六十軍曾澤生駐吉林
      • 第182師,師部率第544、第546團駐吉林,第545團駐小豐滿
      • 第184師,駐北鎮、溝幫子整訓
      • 暫編第21師,駐吉林
      • 暫編第52師,師部率第一團駐九台,第二團駐西陽,第三團駐吉林
    • 東北保安第四支隊,假稱第174師,駐錦西,其中一個團駐高橋
    • 交警第三總隊:駐義縣、朝陽之間金嶺寺區段
    • 秦葫港口司令部:司令何士禮,駐葫蘆島
    • 暫編第50師
    • 暫編第60師
    • 騎兵第3師;
  • 第二兵團:陳明仁/劉安祺。轄潘裕昆新一軍(長春)、陳明仁71軍、騎兵第1師;
  • 第三兵團:周福成。駐開原。轄覃異之52軍、周福成53軍
  • 第四兵團:廖耀湘。駐瀋陽。轄李濤新六軍、羅友倫青年軍207師、騎兵第2師;
  • 行轅直轄:
    • 駐熱河石覺第13軍
    • 駐錦西、錦州王鐵漢第49軍。

鑑於13軍89師師長劉建章(原新六軍新22師副師長)在13軍難以立足,陳誠遂調劉建章升任新六軍副軍長,89師副師長胡冠天升任師長。東北秋季攻勢結束後,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同意將94軍留光天43師留在東北

撤銷原有5個綏靖區,成立瀋陽、長春、松北3個綏靖公署:

  • 長春綏署主任:吉林省主席梁華盛
  • 瀋陽綏署主任:瀋陽防守司令楚溪春
  • 松北綏署主任:原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馬占山

設立徵兵機構:

  • 吉林師管區 司令李玉春
    • 吉林團管區
    • 長春團管區
  • 遼東師管區 司令趙錫慶
    • 瀋陽團管區
    • 遼陽團管區
  • 遼西師管區 司令黃大定
    • 新民團管區
  • 遼北獨立團管區 司令鄧殿起
  • 安東獨立團管區 司令康永福

12月下旬,當林彪發起冬季攻勢後,蔣介石同意將膠東半島的闕漢騫第五十四軍調往東北。

剿總時期 編輯

 
衛立煌
 
杜聿明
 
鄭洞國
  • 總司令:衛立煌
  • 副總司令:杜聿明鄭洞國范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占山陳鐵羅卓英董英斌
  • 參謀長:趙家驤
  • 副參謀長:宋子英郝家駿姜漢卿袁克征彭傑如
  • 高參室主任:蘇炳文
  • 第一處(人事軍務)處長宋子英
  • 第二處(情報):東北行營督察處(實際是保密局東北工作督導室)、東北行轅督察處和東北行轅二處併入東北保安司命長官部第二處和東北行轅參謀處二科。處長鄭一民(鄭兆一),副處長胡自立
    • 辦公室
    • 軍事情報科
    • 防諜保密科
    • 兵要地誌科
    • 警衛組
    • 電訊支台
    • 15個諜報組
      • 第一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一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吉林,組長國致中,一九四八年三月間撤銷。
      • 第二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二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新民,先後由宋代雷、陳公銘、劉無畏任組長。
      • 第三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三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長春,組長方學儒,新政權建立後被中共情報機關破獲。
      • 第四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四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長春,組長吳殷強、一九四八年三月撤銷。
      • 第五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轆二處第五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撫順,先後肖連仲、吳博文任組長。
      • 第六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六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鐵嶺,先後由金伯珩、李球(李庸,化名李益民)任組長。駐鐵嶺縣城東大街的小橋子綢緞莊。在解放區梅河口以「盛京成衣局」為掩護設有地下情報站。
      • 第七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七諜報組,1947年9月由東北行轅第四情報組和東北保安司命部遼東情報搜集所合併改組而成,駐安東,後撤本溪,組長李生俊。
      • 第八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八諜報組,1947年2月成立,駐遼陽,先後劉廷弼、馬杏林任組長。
      • 第九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第九諜報組,1947年7月成立,駐錦州,組長劉恆信,同年九月撤銷後由楊國棟重行建組。
      • 第十諜報組:原為東北行轅二處僑防組,1947年7月成立,駐瀋陽,先後由翟子敏、郭中一任組長。
      • 第十一諜報組:1948年8月成立,駐鐵嶺新台子,組長潘租榮,同年十月撤銷。
      • 第十二諜報組:1948年8月成立,駐錦州,組長李仲輔。
      • 第十三諜報組:1948年9月成立,駐錦州,組長孔群瑞。
      • 第十四諜報組:1948年8月成立,駐鐵嶺,組長張長清。
      • 第十五諜報組:1948年9月成立,駐新民,組長周博鞏。
  • 第三處(作戰):處長姜漢卿(兼)
  • 第四處(交通運輸):處長郝家駿(兼)
  • 總務處處長:李萬春
  • 新聞處(政工處):處長魏鴻緒
  • 政工督導組中將組長侯志明
  • 軍法處
  • 衛生處
  • 剿總政務委員會(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按原編制改稱)
  • 工兵指揮官:李賢
    • 工兵第十團,團長鄒浩生。
    • 工兵第十二團,團長王永璋
  • 炮兵指揮官:杜顯信(兼)
    • 重炮第七團,團長羅道善。
    • 重炮第十二團,團長杜顯信。
    • 野炮兵第十六團,團長高德昌。
    • 重迫擊炮第十一團,團長雎魯。
  • 通信指揮官胡碧華(兼)
    • 通信兵第六團,團長胡碧華。
    • 通信兵第九團,團長聶英
  • 憲兵第六團,團長沙靖
  • 第六補給區 司令劉耀漢
    • 輜汽第十七團,團長高莽蒼。
    • 輜汽第二十五團,團長馮愷。
    • 獨立鐵甲車大隊,隊長徐士廉
  • 瀋陽防守司令官梁華盛(兼)
  • 錦州指揮所
  • 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 副司令官曾澤生彭傑如,副參謀長楊友梅
    •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 參謀長徐樹民
      • 下轄第一八二師、暫編第二十一師、暫編第五十二師,共9個團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 副軍長史說,參謀長龍國鈞
    • 吉林保安司令部:司令鄭洞國(兼),副司令李寓春(兼),參謀長韓雲五(兼)
      • 吉林保安旅旅長何大剛 副旅長陳惠民 參謀長王秉洵
        • 保安第一團團長司連福
        • 保安第二團團長鄧凌光
        • 保安第三團團長文卓群
      • 保安獨立大隊大隊長:張貫三
      • 保安騎兵營營長:陳榮久
      • 保安騎兵第一旅:旅長韓雲五
      • 保安騎兵第二旅:旅長楊友梅(兼)
    • 吉林師管區司令部:司令李寓春 副司令方傳進 參謀長胡冠華
      • 永吉團管區 司令周振聲
      • 長春團管區 司令李樹桂 副司令陳烈新
    • 兵團直屬特務團,團長龔次言
  • 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 參謀長:蔣希斌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 副軍長:趙鎮藩,參謀長:郭業儒
      • 下轄第一一六師師長劉德裕、第一三〇師師長王理寰,共6個團,暫30師師長張儒彬
      • 東北第一縱隊、東北第二縱隊,共12個團
  • 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 參謀長:楊琨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軍長:潘裕昆 副軍長:文小山,參謀長:呈時傑
      • 下轄第五十師師長楊溫、新編第三十師師長文小山、暫編第五十三師師長許賡揚,共9個團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 軍長:李濤 副軍長:劉建章,參謀長:黃有旭
      • 下轄第169師師長張羽仙、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羅英、暫編第六十二師師長劉梓皋,共9個團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軍 軍長:龍天武,副軍長:楊昆,參謀長:李定陸
      • 下轄第十四師師長許穎、第五十四師師長宋邦緯、暫編第五十九師師長梁鐵豹,共9個團
    •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九軍 軍長:鄭庭芨 副軍長:陳衡,參謀長:周聲復
      • 下轄第二十六師、第七十九師師長陳衡、第一〇五師師長鄒玉楨,共9個團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 軍長:向鳳武 副軍長:熊新民,參謀長:王多年
      • 下轄第八十七師師長黃炎、第八十八師、第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共9個團
  • (援錦兵團、東進兵團)第十七兵團 司令:侯鏡如 副司令:劉春嶺,參謀長:張伯權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軍長:劉玉章 副軍長:平爾鳴,參謀長:廖傳樞
    • 下轄第二師師長平爾鳴/尹先甲/郭永和、第二十五師師長李運成、暫編第五十四師,共9個團
  • 青年軍第二〇七師 師長戴朴,副師長:趙俠,參謀長:黃定興 後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戴朴任副軍長代軍長
    • 下轄第一旅旅長李定一、第二旅旅長王啟瑞、第三旅旅長許萬壽,共6個團
  • 長春綏靖公署(略)[1]:17
  • 新編騎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 副司令王昭堃 參謀長關邦傑
  • 瀋陽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胡家驥(黃埔五期工兵科,原為第88師師長)。1948年8月由瀋陽防守司令部改稱。
    • 瀋陽警備司令部稽查處:負責肅奸、防諜、保密、鎮壓學潮、破壞地下黨。處長崔志光、夏松。處本部設秘書室、督察室、情報科、司法科、總務科,並附設一個特種拘留所(即愛國青年訓導第三總隊第十五中隊)。下轄十個情報組。
    • 瀋陽守備第一總隊:1947年冬陳誠為了鞏固瀋陽城防,將瀋陽市的3個保安地方團擴編為瀋陽守備總隊(按步兵師的編制),由青年軍第207師師長羅又倫負責整訓。羅由207師調來周仲達(黃埔七期)任總隊長、副總隊長梁仲宇(黃埔四期、陸大八期遼寧省人),參謀長黃普隆,黃埔十三期的栗雲龍陳渡人王蜀玉(王叔宇)分任第一、二、三團團長。[21]連以下軍官及士兵多系前方潰散逃沈官兵,軍事技術熟練,瀋陽為後勤補充基地武器裝備配備容易,於1948年夏季對營、連以下的制式教育和戰鬥訓練基本完成。第三團團部駐北陵東北大學附近營地,全團整訓。1948年10月25日入夜東北剿總的命令瀋陽守備總隊立即改編為新八軍第23師,師部及直屬隊率第一、二兩團立即開赴撫順接替青年軍第207師第一旅防務,第三團開赴本溪接替青年軍207師第6團防務,星夜出發,不得延誤。到撫順的不足3000人,加上撫順地方保安交警及游擊武裝,駐撫敵軍總數近5000人,一部駐紮在撫順西郊,一部在渾河北岸城區東側高爾山,依託地形和工事據守,預備隊則在渾河南岸城區。第三團防地全在本溪、河南平頂山、石灰山一帶,團指揮所駐平頂山麓南宮,10月28日向安東軍區獨立第一支隊(司令員趙國泰、政委王屏率3個團和1個警衛營)投誠。1948年10月31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十師(師長趙東寰,副政委蔡明,副師長鄧忠仁,參謀長王玉峰,政治部主任江騰蛟)以第二十八團(團長段志清、政委杜西書)擔任主攻,在抵達市內橫跨渾河的大橋——永安橋後,第二十九團(團長趙炳安、政委汪礪鋒、參謀長李紀文)作為生力軍加入戰鬥,繼續向南突擊,不給敵喘息之機,第三十團為預備隊。至晨7時,僅用7個小時結束撫順戰鬥,全殲瀋陽守備總隊第一師,斃傷敵500餘人,生俘其師長周仲達、參謀長黃普隆、政訓主任羅學琇等1700餘人,繳獲各種炮32門,輕重機槍237挺,長短槍3000餘枝,汽車14輛,市區西部方曉屯一帶繳獲彈藥倉庫1座、兩火車皮白麵粉、3火車皮棉裝、還有1車皮餅乾煙糖。
    • 瀋陽守備第二總隊,總隊長秦祥征。1948年3月組建瀋陽特別市民眾自衛總隊。1948年5月改編為瀋陽守備第2總隊。
  • 東北守備第一總隊,總隊長彭定一,駐守鐵嶺
  • 東北守備第二總隊,總隊長毛芝荃(原為第五十三軍第116師少將副師長)、副總隊長佟道、參謀長胡大謨。1947年7月中旬第116師在鐵嶺縣北威遠堡門被全殲,以東北守備第二總隊作為整訓、補充部隊。1948年11月1日上午9時向東野二縱第5師第14團「火線投誠」。
  • 松北五省綏靖區(松北綏靖公署):總司令馬占山
  • 遼東師管區 少將司令趙錫慶,少將參謀長張耀軍
    • 遼北團管區,司令鄭殿起
    • 安東團管區,司令康永阜
    • 新民團管區,司令張松林
  • 遼北師管區少將司令鄭殿起,少將副司令文肖麟,少將參議趙明德
  • 吉林師管區 司令李寓春
    • 長春團管區,司令李樹桂
    • 永吉團管區,司令周振聲
  • 空軍第一軍區司令張廷孟
    • 空軍高射炮兵第六團(瀋陽)團長李平球
    • 瀋陽機場 指揮官於連雲。
  • 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梁序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 ^ 2.0 2.1 2.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3. ^ 3.0 3.1 3.2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7上冊,1978年。
  4. ^ 黃瑤主編:《羅榮桓年譜》,第534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廖耀湘:《遼西戰役紀實》,《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
  6. ^ 李寶明:《「國家化」名義下的「私屬化」——蔣介石對國民革命軍的控制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238—239頁。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遼瀋戰役》,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8. ^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冊,第541頁。
  9. ^ 郭汝瑰:《我在遼瀋戰役中的一段經歷》,《遼瀋戰役親歷記》,第60頁。
  10. ^ 彭傑如:《衛立煌到東北》,《遼瀋戰役親歷記》,第55頁。
  11. ^ 鄭庭笈:《蔣軍遼西兵團的覆滅》,《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第45頁。
  12. ^ 杜聿明:《遼瀋戰役概述》,《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第39頁。
  13. ^ 13.0 13.1 13.2 13.3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編:《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陣中日記》,1948年10月15日,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14. ^ 鄭庭笈:《蔣軍遼西兵團的覆滅》,《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第51頁。
  15. ^ 《衛立煌撤職查辦》,《中央日報》1948年11月11日。
  16. ^ 賀逸文:「瀋陽《中蘇日報》片斷」,《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第6期,第183-186頁。
  17. ^ 《救濟總署趣聞》,發表於1947年5月28日《中蘇日報》
  18. ^ 彭古丁:「『救己總署』引出的風波」,《世紀》,1997年第6期,第29-31頁。
  19. ^ 劉明:「東北悍匪王永清」,《文史春秋》 2005年6期。
  20. ^ 安守仁:「必然的反戈——遼瀋戰役中錦州戰場起義始末」,《黨史縱橫》,1991年06期,第37-39頁。
  21. ^ 王叔宇:“本溪起义始末”,腾讯新闻,2021年5月20日。. [2022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4月21日).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