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氮化四硫

化合物

四氮化四硫分子式S4N4)是最重要的-二元化合物,室溫下為橙黃色的固體。它的結構和成鍵較特殊,也是製備其他含S-N鍵化合物時最主要的原料,因此成為化學家研究的焦點之一。[1][2]

四氮化四硫
IUPAC名
Tetrasulfur tetranitride
別名 氮化硫
識別
CAS號 28950-34-7  checkY
PubChem 141455
ChemSpider 124788
SMILES
 
  • n1snsnsns1
性質
化學式 S4N4
莫耳質量 184.29  g·mol⁻¹
外觀 橙黃色固體
熔點 187 °C (460 K)
溶解性 不可溶
溶解性(其他溶劑) CS2
相關物質
其他陽離子 Se4N4
相關化學品 S4N2S2N2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氮和硫電負性相近,容易形成共價鍵相連的S-N環系,其中不少是S4N4的衍生物。同族的Se和Te也很容易生成一系列相似的含X-N鍵(X = 氧族元素)的化合物。

結構

編輯

S4N4為雙楔形籠狀結構,具有D2d對稱。硫和氮交替構成一個假想的八元環,每一對硫原子中S-S相距2.586Å(由X單晶衍射測定)。[3] 同價的Se4N4結構類似。

四氮化四硫分子中,S-N鍵長几乎相等,存在電子離域。S-S「跨環」相互作用的距離要比范德華力的距離小得多,這個現象可以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解釋,[1] 但其實際原因仍然有爭議。[4]1970年時Gleiter提出了一個目前接受得比較廣的理論:從分子對稱性上看,S4N4若為D4h的平面型結構,那麼它將成為一個12π的平面體系,基態為三線態,會受到姜-泰勒效應的影響而發生構型扭曲。將其構型畸變為非平面的D2d型結構後,a2u LUMOeg HOMO的順序交換,基態時變為單線態,能量降低,而且分子中也可以產生硫-硫跨環作用加以穩定,因此是有利的一個構型。

性質

編輯

S4N4生成熱為正值(460kJ/mol),屬於所謂「吸熱化合物」,在熱力學上不穩定。雖然它在常溫下還算穩定,但研磨、摩擦、撞擊、震動和迅速加熱時,四氮化四硫都會猛烈分解並引起爆炸,生成非常穩定的產物:

2S4N4 → 4 N2 + S8

越純的四氮化四硫爆炸性越強。熱力學不穩定而動力學穩定的分子中,大多數結構較為複雜,結構簡單的不多,而四氮化四硫即是一例。

因為四氮化四硫有分解產物是氣體,所以可用作炸藥。[1]四氮化四硫為熱色性固體,低於-30°C時為淡黃色,室溫下為橙黃色,高於100°C時為深紅色。[1]

合成

編輯

四氮化四硫的傳統製備方法,是用乾燥的作用於S2Cl2四氯化碳溶液,並用二噁烷萃取:[5]

6 S2Cl2 + 16 NH3 → S4N4 + S8 + 12 NH4Cl

也可用NH4Cl代替反應物中的氨:[1]

4 NH4Cl + 6 S2Cl2 → S4N4 + 16 HCl + S8

較新的方法利用[(Me3Si)2N]2S來引入S-N鍵。這個化合物可由雙(三甲基矽基)氨基鋰SCl2反應製得:

2 (Me3Si)2NLi + SCl2 → [(Me3Si)2N]2S + 2 LiCl

然後用製得的[(Me3Si)2N]2S與SCl2SO2Cl2的混合物反應,製取S4N4[6]

[(Me3Si)2N]2S + SCl2 + SO2Cl2 → S4N4 + 4 (CH3)3SiCl + SO2

反應

編輯

四氮化四硫與其他化合物發生的一系列反應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S4N4環系保持的反應,一類是環系被破壞的反應。大多數研究著重於與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反應。[2][7]

保持環系

編輯

S4N4會與Vaska配合物([Ir(Cl)(CO)(PPh3)2])發生氧化加成反應,生成含六配位的配合物,其中S4N4中的兩個硫原子和一個氮原子作配位原子。蔡斯鹽也可與四氮化四硫發生類似反應,生成鉑(IV)的配合物。

不保持環系

編輯

S4N4與[Pd2Cl6]2−陰離子反應,S4N4環系打開,生成三個鈀配合物。

碘化氫氯化氫的反應也屬於這一類:

S4N4 + 12 HI → 4 S + 4 NH3 + 6 I2
S4N4 + 4 HCl → S4N3Cl + NH4Cl + Cl2

酸鹼反應

編輯

S4N4路易斯鹼,氮原子上的孤對電子可與路易斯酸緊密配合,如BF3SbCl5SO3。這些加合物中,四氮化四硫的環形結構發生扭曲,電子離域的程度也可能減弱。[1]

S4N4 + SbCl5 → S4N4.SbCl5
S4N4 + SO3 → S4N4.SO3

[Pt2Cl4(PMe2Ph)2]與S4N4反應的產物中,硫原子與金屬配位,並且會異構為氮原子也發生配位的另一個配合物。

四氮化四硫可被HBF4質子化

S4N4 + HBF4 → S4N4H+BF4

軟酸CuCl可與四氮化四硫生成共聚合物,其中S4N4環作橋聯配體[1]

nS4N4 + nCuCl → (S4N4)n-μ-(-Cu-Cl-)n

S4N4可在鹼性條件下水解,稀NaOH中S4N4的反應如下:[1]

2S4N4 + 6 OH + 9 H2O → S2O32− + 2 S3O62− + 8 NH3

鹼性增大時,產物變為亞硫酸根

S4N4 + 6 OH + 3 H2O → S2O32− + 2 SO32− + 4 NH3

製取其它S-N化合物

編輯

四氮化四硫可用作製取其他重要S-N化合物的原料。[8]

[S4N5]

四氮化四硫與哌啶反應產生[S4N5]陰離子:

3 S4N4 + 4 C5H10NH → (C5H10NH2)+[S4N5] + (C5H10N)2S + 3/8 S8 + N2

在攪拌下,使疊氮化鈉與四氮化四硫在乙醇中反應,生成的橙色溶液中也含有[S4N5]離子:

6 NaN3 + 8 S4N4 → 6 Na+[S4N5] + S8 + 10 N2

相應的陽離子[S4N5]+也是已知的。

[S3N3]

疊氮化四甲基銨處理四氮化四硫,可生成雜環的[S3N3]離子。該離子含有10個π電子

S4N4 + 4 NMe4N3 → NMe4[S3N3] + 1/8 S8 + 2 N2

PPN+N3作原料發生類似反應,產物為藍色的全硫代亞硝酸鹽

2 S4N4 + PPN(N3) → PPN[NS3] + 1/2 S8 + 5 N2

NS3陰離子為鏈狀結構,S=N-S-S

S4N3+

該離子為平面七元環結構,非常穩定,可由乾燥的氯化氫氣作用於四氮化四硫製得:

S4N4 + HCl → S4N4.HCl (紅色)
S4N4.HCl + 3 HCl → S4N3Cl (黃色) + NH4Cl + Cl2

S4N42+

FSO3H與S4N4反應,或S4N4.AlCl3與化學計量的AlCl3混合併通入Cl2,都可製得S4N42+離子。前者產物為[S4N4]2+[O3SF]2,後者為[S4N4]2+[AlCl4]2

與炔烴反應

編輯

S4N4可與缺電子的炔烴反應。[9]

將氣態的S4N4通過金屬表面,會生成低溫超導體聚氮化硫,簡寫為"(SN)x",轉變溫度為(0.26±0.03)K。[10]反應機理中,首先生成硫化銀Ag2S,然後該物質催化S4N4轉變為四元環S2N2,接著後者很快聚合[1]

S4N4 + 8 Ag → 4 Ag2S + 2 N2
S4N4 → (SN)x

其他

編輯

S4N4可與C60共結晶。[11]

安全

編輯

S4N4在研磨、摩擦、撞擊、震動和迅速加熱時,都會發生爆炸,使用時必須小心。含有雜質硫的樣品不如純化後的四氮化四硫敏感。[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cal Elements; 2nd edition; Butterworth-Heinemann: Boston, MA, 1997, pp 721-725.
  2. ^ 2.0 2.1 Chivers, T. 「A Guide To Chalcogen-Nitrogen Chemistr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Singapore; 2004. ISBN 981-256-095-5
  3. ^ Sharma, B. D.; Donohue, J.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ulfur nitride, S4N4. Acta Crystallographica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IUCr)). 1963-09-10, 16 (9): 891–897. ISSN 0365-110X. doi:10.1107/s0365110x63002401. 
  4. ^ Rzepa, H. S.; Woollins, J. D. A PM3 SCF-MO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Bonding in the Cage Systems S4N4 and S4N4X (X = N+, N, S, N2S, P+, C, Si, B and Al). Polyhedron. 1990, 9 (1): 107–111. doi:10.1016/S0277-5387(00)84253-9. 
  5. ^ 5.0 5.1 Villena-Blanco, M.; Jolly, W. L.; et al. S. Y. Tyree Jr , 編. Tetrasulfur Tetranitride, S
    4
    N
    4
    . Inorganic Syntheses. 1967, 9: 98–102. doi:10.1002/9780470132401.ch26.
     
  6. ^ Maaninen, A.; Shvari, J.; Laitinen, R.S.; Chivers, T; Inorganic Synthesis; (2002) Vol. 33, pp. 196-199
  7. ^ Paul. F. Kelly, Alexandra. M.Z. Slawin, David J. Williams and J. Derek Woolli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992, 245
  8. ^ Bojes, J.; Chivers, T; Oakley, R. D. "Binary Cyclic Nitrogen-Sulfur Anions" Inorganic Synthesis (1989) Volume 25, pp. 30-40. DOS 0-471-61874-8
  9. ^ The Reaction between Tetrasulphur Tetranitride (S4N4) and Electron-deficient Alkynes. A Molecular Orbital Study" P. J. Dunn and H. S. Rzepa,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2 , 1987, 1669-1670.
  10. ^ R. L. Greene, G. B. Street and L. J. Suter, Superconductivity in Polysulfur Nitride (SN)x, Phys. Rev. Lett. 34, 577–579 (1975) doi:10.1103/PhysRevLett.34.577
  11. ^ Konarev, D.V. et al. "Donor-acceptor Complexes of Fullerene C60 with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Donor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0) Volume 10, pages 80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