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援團
應援團是日本體育文化的應援集團,作為高等學校和大學課外活動的學生社團,通常被稱為「應援部」。日本高中棒球等體育比賽期間,他們會召集本校以及支持母校的團體,到運動場外聲援競賽隊伍。廣義上的應援團,就是代表在運動場外喝彩的整個支持團體;狹義上的應援團,則是指專門領導和鼓舞群眾歡呼的團體,可稱為「應援指導部」。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応援団 |
假名 | おうえんだん |
平文式羅馬字 | Ōendan |
日語舊字體 | 應援團 |
大學應援團往往直屬於體育俱樂部,因為他們經常是支持獨自的體育隊伍,主要由男性組成「指導部」。除此之外,也有由銅管樂隊組成的「應援團吹奏樂部」,以及由女性組成的啦啦隊。
概要
編輯從前的人們對打架、比鬥等突發事件感到興趣,當中有少數人會引導聚集圍觀的群眾,鼓舞人群為其歡呼喝彩,可以說是應援文化的開端。現在的職業運動仍有這類私設應援團的應援,往往是繼承過去的野次馬應援團,而不是具有應援技術方法的專門應援團體。
高中應援團發展初期,常常仰賴膽大且脾氣粗暴的領導,因為他們需要有組織烏合之眾的能力,有時甚至需要動用武力,因此聚集的團員也有趨於雷同的氣質。所以應援團總是讓人聯想到充滿陽剛之氣、有嚴格等級關係的印象,這些印象在漫畫、動畫、戲劇、電影等作品中往往被誇大描述。日本高中也有女生組成啦啦隊的應援組織,這在美式足球中極為常見,兩者在現實中的應援形式及日常組織管理,則有很多不同的差異。然而,在大學應援團的情況下,應援團很多時候是以指導部為中心,當中主要是男性,但也有融入女性組成的啦啦隊,雖然兩者意識上有細微的差別,但應援目的都是帶領走向勝利,基本上不會有相互敵對的關係。
「應援」一詞從原義上是指接應救援,可以是指某種特定的社會援助團體,但與此處所述的應援文化並沒有關聯;除此之外,運動隊伍的粉絲球迷也有可能被稱為「應援團」,但在這種情況下所構成的團體,也不同於上述所解釋的學生應援團。這樣的話,「應援團」按照目標可以有不同解釋,但在一般情況下是指「學生應援團」,實際上的團員即便不是學生,也是一個有模仿傾向的應援團體。根據不同次文化,也有Cheering Party(應援團)、Fan Club(同好會)、Supporter Group(足球球迷會)、Booster Club(籃球球迷會)等的稱呼。
應援團的應援行事風格,在需要以口頭傳達指令的競技比賽中,被認為會有可能造成比賽障礙,對其使用的音量和樂器也有不同的限制;尤其是在啦啦隊支援的美式足球比賽,根據美式足球的規則判決,如果過度的人群噪音(Excessive Crowd Noise)造成對方球隊的失誤,己方球隊將受到5碼的處罰。
傳統應援團在與對手比賽時,也有出現嘲諷或詛咒對手的呼喝,由於違背體育精神,賽會對這類噓聲的限制與日俱增,同時也對其提出自我克制的要求。[1]
歷史
編輯舊制高等學校應援團組建的根源,始於1894年高等學校令普及全國舊制高校,讓學生運動部的活動擴展到大學之外。[2] 1890年代後期,學校開始出現聲援隊、應援隊的學生組織,並被通稱為應援團。[2] 起初,應援團並不是一個永久性的組織,而是在競技比賽期間作為校友會的高層組織,通過紀律嚴明的應援活動,促進學生的集體團結,在每個學校營造「培養良好校風」的目標。[2] 應援團由幹部(顧問、團長、副團長、委員)和團員組成,顧問從教職人員中選出對應援團進行監督,團長由校友會決議從候選學生中選出,全體校友會員通過直接選舉民主決定,副團長由團長指定,委員從每個班級中選出;原則上而言,顧問之外所有幹部的任期為一年。[2]
1970年代左右,應援團因為過度要求紀律的傾向,從而導致在某些情況下,發生日趨嚴重的暴力問題。以拓殖大學應援團為例,曾於1972年因毆打申請退部的一年級團員,而導致廢除部活動;1974年應援團復部之後,再度於1978年發生暴力事件,導致一人死亡而永久廢止。[3] 1978年,國士館大學應援團副團長因歐打應援團員,涉嫌恐嚇敲詐而被新宿警察署逮捕;同年6月,大學下令應援團解散。[4]
2000年代以後,參與應援團的志願學生逐漸減少,舊制高等學校潮流的東北大學,曾經僅有一名新生加入擔當應援團長。[5] 小樽商科大學也曾經因為無法招收新生入部,而暫時休止應援部活動。[6]
應援風格
編輯應援團常見的穿著風格大致如下:
- 穿著學生服的統領(主要以男生居多)負責應援指揮
- 穿著與普通學生校服相同的情況
- 穿著不同於一般學生的校服,例如特別定製的改造學生服及寬鬆學生褲,作為應援團制服的情況
- 老派弊衣破帽風格的野蠻學生姿勢的統領(主要以男生居多)負責應援指揮
- 穿著運動衫的的統領(主要以男生居多)負責應援指揮
- 啦啦隊(主要以女生為組成中心)負責應援指揮,穿著以校色為基礎的啦啦隊制服
- 附註:針對社會大眾為對象的場合時,還會追加與一般觀眾日常服裝幾乎不同的裝束,尤其是負責應援指揮的統領,會在額頭上纏繞一字巾或法被。除此之外,團長也會穿搭襷和白手套,並帶著擴音器,另外還有拿著大旗的旗手(親衛隊長)。
應援團員穿著的長制服、中制服等變形校服,也有其他不同的意義。例如,訂製的領口防止低頭行禮時,無精打采的歪斜頸部;加長外套避免彎腰行禮時,將臀部直接轉向他人。此外,寬鬆的褲子更利於做出四股踏的動作,並掩飾O型腿的缺陷。[7] 白手套能夠更清楚地向群眾展示手部動作。[8] 這個意義上來說,應援團制服就像是適合實戰的功能性服裝,很多情況下也只允許應援團高層的幹部穿著。
某些學校繼承舊制中學弊衣破帽、野蠻學生的傳統風格,特別是在東北地方的岩手縣和宮城縣等地,許多以舊制中學為基礎的高校,尤其顯見這種應援風格。他們在引導應援呼喝時,也會展現出更多的手勢動作。「野蠻學生」(バンカラ)一般可以解釋為「蛮カラ」或「番カラ」,前者是穿搭老派弊衣破帽和羽絨褲的改造學生服;後者是「番長カラー」的省略,穿著以特攻服為主的制服,一般上可能不會對其作出的嚴格區分,但它們本來就有不同的意義。
除此之外,應援團具有獨特的風格、制度和精神,也有一些被視為絕對、象徵性的物品傳承下來,往往是大多數應援團組織共有的特徵。
旗幟的神聖性
編輯大學和高中應援團將旗幟視為神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校旗和社旗之外,應援團也可能會有一面巨大的「團旗」,負責掌旗的團員會戴著學生帽,往往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事實上在一個紀律嚴明的應援團,旗手要不間斷地舉著旗幟,如果把旗倒下,將被視為是一個極大的恥辱。進一步來說,旗幟如何從存放的盒子裡取出、展開、折疊和放入,以及存放在什麼位置,在一些應援團中都有詳細的程序和不成文規定。
器材的神聖性
編輯不僅止是旗幟,各種應援道具也都具有神聖性,這是應援團的共同特點。具體來說,包括臂章、看板、太鼓、學生帽等,即使這些器材被繼承使用而變得老舊,卻也因為老舊而更具有神聖意義。
徽章的重要性
編輯學生服使用的領章、胸前口袋的徽章也有詳細規定,例如:團員下級生有一般的徽章、幹部上級生也有不同的專用徽章。大學應援團的下級生,在幾天至兩週不等的夏令營、春訓營中,通過嚴峻考驗而倖存下來,才會頒給團體徽章,晉升為正式團員。應援團組織的人際關係,就是建立在嚴格的等級關係,徽章作為一種識別等級的階級章,可以清楚顯示團員在組織中的地位。
基本應援方法
編輯應援的基本風格就是由應援團長(リーダー,Leader)呼喝口號,團員們根據命令應聲附和,帶領群眾隨著喊叫,呼喝時會比劃空手的型崩動作。大學和高中應援團通常劃出母校漢字(或羅馬化書寫時的首個字母),例如:明治大學「Meiji」的「M」;呼喝時也會喊出球隊和球員姓名,以及各種不同的加油短語。
- FU―RE―E(フレー,英語「hurray」,歡呼、加油)
- KA―TSU―ZO―O(勝つぞー,我們會勝利)
- FAI―TO―O(ファイトー,英語「fight」,戰鬥)
- O―SE―O―SE―E(押せ押せー,壓倒對手)
- KA―SSE(カッセ,「かっ飛ばせ」的省略,擊倒)
- I―KKEE―I―KE―I―KE(イッケーイケイケ,突進)
- KI―AI―O―IRERO(気合を入れろ,一鼓作氣)
除此之外,還有通過演奏337拍子及唱校歌、寮歌、應援歌之類,或者與球員有關的原創歌曲,向球員發出應援。許多情況下,會使用腹式呼吸作為應援的發聲方法。以前應援團也會呼喊「(對手)失敗」(○○○倒せ)的口號,但近年來被認為過於失禮,已經在高中棒球中停止使用。此外,動作編排的演舞方式也有很多種類,除了使用校歌之外,也會引入風土民間藝術和特產名物。
應援團員在體育場館內的應援方式,大致可以分為:與一般觀眾相同面向場內加油、以及面向觀眾席引導球迷歡呼。後者的情況下,應援團會指派一名稱為「鏡子」的團員,負責觀察比賽情況,並及時向面向觀眾席的應援團員,傳達變更命令的指示。[9]
成人棒球、城際棒球比賽和職業足球聯賽,以及全國高中的知名體育比賽(高校綜體、冬季國立、春高排、高棒等),在應援席的表演也會融入當地的表演藝術,與主場所在地相關的民歌和邦舞,例如:川崎市東芝棒球俱樂部和川崎前鋒的「川崎踊」、栃木SC和日光冰鹿的「栃木縣民之歌」、松本山雅FC的「信濃之國」等;以及廣島縣的球隊,例如:職棒的廣島東洋鯉魚、J聯盟的廣島三箭與其他許多業餘俱樂部,將鄉土特產的杓子作為應援特色。
應援團還可以在觀眾席位排列文字,代表例子是PL學園高等學校棒球部在甲子園大賽的應援,J League俱樂部球門內側歡眾席的球迷,也會經常使用這種應援方式。
應援席位置
編輯- 美式足球和室內球類運動(排球、籃球、冰球、手球等):通常是在電視直播畫面的後看台。
- 啦啦隊(Cheerleader)通常會在後看台的樓梯走道上應援,但他們在美式足球的情況下,經常不僅是表演舞蹈,還會展現體操和花式表演,所以可能會在球場前排而不是看台上應援。
- 足球、橄欖球類運動:多數是在後看台和球門後方席,球門後方通常是主看台左側為主隊、右側為客隊,不過有些J聯賽和JFL聯賽場地卻是相反的配置。此外,由於運營成本或設施所造成的原因,J3聯賽的後看台可能無法開放,使得主看台的一部分被用作為應援席。
- 全國高等學校足球錦標賽、全國高等學校橄欖球錦標賽在大多數情況,都是將後看台設為專門的應援席。
- 棒球:一、三壘側的內野席。
使用樂器
編輯應援團在應援現場使用的樂器包括鼓、口哨和拍子木,大鼓的數量近年來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那些重視傳統的應援團喜歡使用和太鼓;另外,有時也會和啦啦隊的銅管樂隊合作表演。
近年以來,應援團活躍的體育比賽,不時會對應援團及其應援形式施加限制,其中一些限制是禁止使用和太鼓和大鼓。典型例子是甲子園體育場禁止打日本鼓,因此一些參與學校的應援團,在甲子園時必須改變他們的應援風格;此外,一些縣在棒球比賽時,禁止使用小號。
其他通用工具
編輯組織管理
編輯一般意義上,狹義的應援團是指身著校服的男學生,但實際上的組織結構會因不同的學校而有差異。有些學校的應援團體,純粹是由穿著校服的男生組成;有些則是廣義上,整個從事應援指揮和指導支持的專門活動團體,實際上有負責呼喝的指導部、負責舞蹈的啦啦隊、負責音樂演奏的吹奏樂部,互相合作組成。
前者的情況下,主要只有男性指導觀眾參與應援活動(但近年也有穿著詰襟的女學生成為領導者),這與舞者和銅管樂隊合作組成的啦啦隊,是彼此不相干的組織。應援團的構成人員以男性中心為主,使其保持著一種「硬派氣質」的行事風格。[10] 因此,男性指導部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11]
一些大學應援團採取「全學組織」的形式,賦予學生自治會組織應援團的自主權。
著名應援歌和傳統演舞
編輯- 東京農業大學應援團的「青山岸邊」:使用白蘿蔔作為道具,故通稱為「大根踊り」。
- 日本體育大學的「ESSASSA」(エッサッサ):團員赤膊、赤足呼喊口號,「荏原體育」應援團長表演荏原之舞。
- 東北大學應援團的「下駄踊り」:在仙台站前鼓勵應屆的考生
- 北海道大學和小樽商科大學的對面式:兩校自1922年開始舉辦的傳統活動,以其獨特曲調、高木屐的演舞姿勢,以及大聲朗讀挑戰狀與應戰狀而聞名;曾經一度因小樽商科大學應援團中止而暫時停擺,2010年重新複辦。[6]
- 早稻田大學的「COMBAT MARCH」:棒球得點機會時表演的進行曲。
- 慶應義塾大學的「DASH KEIO」:棒球得點機會時表演的進行曲。
- 法政大學的「CHANCE HŌSEI」(チャンス法政):棒球得點機會時表演的進行曲。
- 明治大學的「神風」「都に匂う花の雲」:棒球得點機會時表演的進行曲。
- 國學院大學的「國大音頭」:1946年由國學者折口信夫為鼓勵學生而寫的歌詞。
- 學習院大學的「學習院MARCH」「應援歌」
- 中央大學的「啊,在中央的青春」(あゝ中央の若き日に)
- 神奈川大學的「ノーエ節」「箱根之山」
- 拓殖大學的「カチマス踊り(興亜の雄図)」
- 近畿大學的「近大節」
- 筑波大學的「筑波のガマ」
- 關西大學的「逍遙歌」(逍遙歌)
支援體育比賽
編輯應援團題材作品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 東京六大學應援團聯盟
- 全日本學生應援團聯盟
- 鼎之舞、四葉草聚會(東京四大學)
- 關西四私立大學應援團聯盟
- 全國七大學應援團、應援部聯合演出音樂會
- 關西國公立大學應援團聯絡委員
- 東京六大學附屬高等學校應援團聯盟、埼玉縣六校應援團聯盟
- 應援
- 押忍(Ossu)
- 長制服(日本大學和高中棒球等學生運動中,應援團成員穿著的改造學生服)
- 體育會系
- 應援歌(HM)
- 指導、啦啦隊、吹奏樂、行進樂隊
- 學校運動會、應援合戰
- 日本棒球機構、日本職業足球聯賽、BJ聯盟
參考資料
編輯- ^ 「アンチ巨人」は死語? 「くたばれ讀賣」禁止運動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ポストセブン
- ^ 2.0 2.1 2.2 2.3 加賀秀雄, 鈴本敏夫, 「011110 舊制高等學校における応援団の組織化の実相とその歴史的役割について(1.體育史,一般研究)」『日本體育學會大會號』 第36回(1985)セッションID: 011110, p.85-, 1985-08-20, doi:10.20693/jspeconf.36.0_85.
- ^ 拓大総長が辭任 しごき事件で引責「応援団復活は失敗」『朝日新聞』1978年(昭和53年)5月28日、13版、23面
- ^ 國士舘大 元団員を毆るける 元応援団副団長ら逮捕『朝日新聞』1978年(昭和53年)7月17日夕刊、3版、11面
- ^ 東北大学萩友会インタビュー Vol.27.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 ^ 6.0 6.1 応援団「第100回商大戦対面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北海道大學、2014年6月22日
- ^ 他に戦後復員した特攻隊員の服裝の影響からとの説もある。
- ^ 鉄道員や警察官のそれと同じ理屈である。
- ^ 出典の一例:「六大學花の応援団 (ガクランに敬禮)」ろっきプロ製作、ノラブックス社刊、1984年7月10日発行
- ^ 比較論としてより強い硬派気質に流れる傾向が強いという意味であって、3部構成の団體が軟派気質に流れやすいという意味の説明ではない。
- ^ 明治大學応援団リーダー部が部內の暴力行為で自殺者を出し、2008年(平成20年)に大學當局によって廃部解散処分。2009年(平成21年)4月、自殺した部員の両親が當時の団長を相手取って提訴。また立命館大のリーダー部も2008年(平成20年)3月に暴力行為再発によって解散処分を受けている
參考文獻
編輯- 松本真一『プロ野球応援団長』デポルテ、1998年。ISBN 4795210349 筆者はプロ野球「毎日オリオンズ」から千葉ロッテマリーンズまで、長年「応援団長」の呼び名で親しまれた。內野応援から外野応援への変遷の生き証人。
- 梅津有希子『高校野球を100倍楽しむ ブラバン甲子園大研究』文藝春秋、2016年。ISBN 9784163904856
- 金塚基「日本の高等學校応援団の成立と活動に関する一考察」研究ノート、『東京未來大學研究紀要』Vol.10 pp.193-201、2017年3月、doi:10.24603/tfu.10.0_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