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諾
龍諾(高棉語:លន់ នល់,羅馬化:Lon Nol;1913年11月13日—1985年11月17日),柬埔寨政治家、軍人,具有華人血統,最高軍階為元帥。在施亞努執政期間,龍諾曾擔任過國防大臣(1959年至1966年、1968年至1971年)、首相(1966年至1967年)職務。1970年,在施亞努出國訪問之機發動政變,宣布廢黜施亞努,成立高棉共和國,推戴鄭興為國家元首。1972年起就任高棉共和國總統。1975年紅色高棉包圍金邊之時辭職並流亡國外,後於美國去世。
龍諾 | |
---|---|
高棉共和國總統 | |
任期 1972年3月10日—1975年4月1日 | |
總理 | 西索瓦·施里瑪達 山玉成 橫東罕 英丹 隆波烈 |
前任 | 鄭興 |
繼任 | 蘇金奎 (臨時) |
高棉共和國總理 | |
任期 1969年8月14日—1972年3月11日 | |
國家元首 | 諾羅敦·施亞努 鄭興 (臨時) |
副職 | 西索瓦·施里瑪達 |
前任 | 賓努 |
繼任 | 西索瓦·施里瑪達 |
柬埔寨首相 | |
任期 1966年10月25日—1967年5月1日 | |
國家元首 | 諾羅敦·施亞努 |
前任 | 諾羅敦·康托爾 |
繼任 | 宋雙 |
柬埔寨國防部長 | |
任期 1968年—1971年 | |
任期 1959年—1966年 | |
高棉國家軍隊總司令 | |
任期 1970年10月9日—1975年4月17日 | |
前任 | 無(新職位) |
繼任 | 職位廢除 |
社會共和黨領袖 | |
任期 1972年6月—1965年4月12日 | |
前任 | 無(新職位) |
繼任 | 職位廢除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柬埔寨保護國波蘿勉省 | 1913年11月13日
逝世 | 1985年11月17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富樂敦 | (72歲)
政黨 | 社會共和黨 (1972–1975) |
其他政黨 | 無黨籍 (1970–1972) 人民社會同盟 (1955–1970) 高棉復興黨 (1947–1955) |
配偶 | 索萬那·朗(Sovanna Lon)[1] |
兒女 | 9名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柬埔寨王國 高棉共和國 |
服役 | 柬埔寨王家軍 高棉國家軍隊 |
服役時間 | 1952–1975 |
軍階 | 元帥 |
指揮 | 高棉國家軍隊總司令 |
參戰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
生平
編輯龍諾出生在波蘿勉省,其父朗欣(Lon Hin)是來自交趾支那西寧(今屬越南)的下高棉人,[2]母親則是中國福建華人移民的後代。[3]龍諾年輕的時候在西貢(今胡志明市)接受教育。1937年,成為殖民政府的一名地方裁判官。在1939年的鎮壓反殖民主義騷亂中,他被證明是一個高效的執法者。[4]1946年被提拔為桔井省省長。他與諾羅敦·施亞努國王關係密切,在1940年代末期,龍諾建立一個右翼、君主主義、主張獨立的政治組織,積極參與柬埔寨政治。1952年加入軍隊,參加對抗越盟的軍事行動。
柬埔寨獨立後,龍諾與涅刁龍一起成立民族主義的高棉復興黨,推戴西索瓦·莫尼龐為黨首。高棉復興黨與桑薩利、達春等人領導的右翼小政黨成為人民社會同盟的核心部分,支持施亞努參加1955年柬埔寨大選,取得大勝,[5]施亞努當選首相。
1955年,龍諾被施亞努任命為陸軍參謀長,1960年又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在此期間,他是施亞努的親信和重要支持者。他的警察在鎮壓柬埔寨境內共產主義秘密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1963年被任命為副總理。但在此時,龍諾與施亞努在內外問題上產生重大分歧。施亞努為了讓柬埔寨遠離越南戰爭的影響,正在推行一項「極端中立」的外交政策,容忍中國及北越在柬埔寨東部邊境的活動。龍諾卻主張聯合美國共同對抗東南亞共產黨勢力的滲透,保持著對美國的友好態度,在1963年美國結束援助的時候表示遺憾。[6]
在1966年大選中,人民社會同盟中的龍諾及其右翼勢力取得壓倒性多數的席位,代表權力平衡的重大轉變。[7]龍諾成為首相。翌年馬德望省發生左翼勢力的三洛起義,龍諾派兵進行殘酷鎮壓。
1967年,龍諾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受傷,暫時退出政壇。1968年復出,擔任國防大臣。1969年再度成為首相,任命施亞努的政敵、親美的西索瓦·施里瑪達為副首相。
1970年3月,施亞努出訪蘇聯、中國時,金邊發生大規模反越的暴動。3月12日,龍諾和施里瑪達下令關閉施亞努港。此港是越共游擊隊走私軍火的重要港口,柬埔寨對北越人員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所有北越人員及越共游擊隊成員在72小時內撤離柬埔寨,否則將發起軍事行動。[8]
龍諾此舉是希望向施亞努施壓,以實現其驅逐越南勢力的目標。[9]最初他拒絕罷免施亞努的職務,但事件發展遠遠超出先前的計劃。施里瑪達播放了一段施亞努在巴黎開會時錄製的錄音帶;其中施亞努指責他們叛亂,並威脅要在回國的時候處決他們。[10]最終龍諾在3月17日晚上簽署了罷免施亞努的一份重要文件。有消息稱龍諾是在施里瑪達用槍逼迫下哭泣著簽字的。[11]翌日進行國民議會投票,通過罷免施亞努的決議,終止柬埔寨第一王國的存在,建立高棉共和國,3月21日,推舉鄭興為國家元首。龍諾繼續擔任總理,兼任高棉國家軍隊總司令。
施亞努後來聲稱,1970年的政變是施里瑪達和流亡在外的山玉成聯合美國中央情報局一起策劃發動的,[12]但沒有具體證據顯示中情局參與這次政變,[13][14][15]儘管可能有些軍事情報人員要負有部分責任。[16]
得知政變發生後,施亞努從蘇聯流亡到了中國,獲得中國的庇護。3月23日,施亞努在北京組建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宣布與紅色高棉合作,號召柬埔寨人起義反抗龍諾。隨後不久,全國數省都發生了支持施亞努的大規模示威活動,龍諾的弟弟朗聶也在暴亂中被殺害。龍諾被迫派兵鎮壓,導致數百人死亡。[17]10月,高棉共和國政府缺席判處施亞努及參加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的數位紅色高棉領導人死刑。同年4月,美軍和南越軍隊進入柬埔寨領土,追捕北越軍隊及越共游擊隊。
高棉共和國放棄了施亞努先前的中立政策,尤其是其對越南的政策。這些軍事及政治上的政策最終被證明是災難性的。1971年2月,龍諾在一次中風後,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的統治變得越來越反覆無常和專制。1971年4月,龍諾自封為元帥,成為柬埔寨歷史上第一位元帥。10月,他在國民議會上宣稱他在戰爭期間不再「徒勞地玩民主與自由的遊戲」。[18]在弟弟朗農的支持下,他成功削弱了施里瑪達、英丹及其他參與政變的領導人的影響力,從而構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他還堅持親自指揮高棉國家軍隊的許多戰鬥。1972年3月,他罷免了鄭興的總統職務,自己就任總統。
龍諾政權完全依賴於美國的大量援助,但美國沒能有效幫助其走出政治和軍事的困境,[19]紅色高棉勢力不斷坐大。1975年,紅色高棉已經控制了柬埔寨大部分地區,而高棉國家軍隊很快就耗盡了彈藥。紅色高棉軍隊逼近金邊,將龍諾、西索瓦·施里瑪達、英丹、隆波烈、山玉成、鄭興、索斯丹尼·費爾南德列為「七大賣國賊」,聲稱在共產主義革命勝利後要將他們就地處決。4月1日,龍諾以出國治病為由辭去總統及總司令職務,流亡國外,由蘇金奎繼任臨時總統。4月17日,紅色高棉占領金邊後,將留在金邊的高棉共和國高級官僚全部逮捕並立即處決,龍諾逃脫了被處決的命運。
龍諾先是去了印度尼西亞,後來逃往美國,在夏威夷定居。1979年,遷居到加利福尼亞州橙縣的富勒頓。後於1985年因心臟病在那裡病逝。[20]
意識形態
編輯龍諾是保王主義者,他恪守柬埔寨傳統的等級秩序。施亞努被罷免之後,他跪拜在西索瓦·哥沙曼王后腳下請求寬恕。[21]
他也是沙文主義者[22]、神秘主義和高棉民族主義者,[22]他以高棉人黝黑的膚色而感到自豪。[23]他希望將下高棉人生活的湄公河三角洲、北高棉人生活的素林一帶全部統一到柬埔寨境內,他預計,如果「大柬埔寨」的夢想實現後,柬埔寨人口將在2020年達到三千萬人。[22]龍諾視越南人為劣等民族,[24]雖然高棉共和國屬於親美陣營,但龍諾試圖驅逐柬埔寨境內的四萬名越南共和國軍,雖然南越軍隊在人數上比高棉國家軍隊更多。他還計劃屠殺所有柬埔寨越南人,越南人遭到高棉軍隊的屠殺,拋屍於湄公河中。[25]他還支持被壓制民族鬥爭統一戰線(FULRO)反抗越南人的統治,恢復歷史上的占婆王國,因而高棉共和國同時與越共和南越作戰。
作為佛教徒,龍諾是堅定的反共主義者,因為共產主義者宣稱自己是宗教的敵人。
家庭
編輯父親朗欣(Lon Hin),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官員。
妻子索萬那·朗(Sovanna Lon)。
兒女共9人,其中朗列在戰後回到柬埔寨參政,創立了高棉共和黨。
註釋
編輯- ^ Lon Nol's Wife and Son Fined in Child-Abuse Cas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4, 1981 [May 2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5).
- ^ Corfield (1994), p. 1
- ^ Summary of world broadcasts: Far East, Part 3, 24 July 1984, p. FE/7703/C/12 He was given a sumptuous welcome and was even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the grave of his grandfather in Fujian Provinc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on this occasion, the Chinese leaders voiced support for Lon Nol's.....
- ^ Kiernan 2004,第24頁
- ^ Kiernan 2004,第158頁
- ^ Shawcross 1979,第61頁
- ^ Kiernan 2004,第232頁
- ^ Sutsakhan, Lt. Gen. S. The Khmer Republic at War and the Final Collapse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7, Part 1, p. 4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e also Part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art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art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hawcross 1979,第118–119頁
- ^ Marlay, R. and Neher, C. Patriots and tyrants,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 p.165
- ^ Chandler, D. A History of Cambodia, 2000, p.204
- ^ Norodom Sihanouk, My War with the CIA, Pantheon, 1972, p.37
- ^ Wilfred P. Deac, "Road to the Killing Fields: The Cambodian War of 1970-1975"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61–2;
- ^ Robert Dallek, "Nixon and Kissinger: Partners in Power," (Harper Collins, 2007), p. 191;
- ^ Steve Heder "Cambodian Communism and the Vietnamse Model, Volume I: Imitation and Independence, 1930-1975," (White Lotus Press, 2004), p. 156.]
- ^ Clymer, K.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mbodia, Routledge, 2004, p.22
- ^ Kiernan 2004,第302頁
- ^ Cady, The History of Postwar Southeast Asia, 1974, p.672
- ^ David P. Chandler, A history of Cambodia, Westview Press; Allen & Unwin, Boulder, Sydney, 1992
- ^ McMillan, Penelope. Ex-Cambodian President Dies in Fullerton.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8, 1985 [May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Shawcross 1979,第128頁
- ^ 22.0 22.1 22.2 Kiernan 2004,第348頁
- ^ Becker, E. When the War Was Over, 1986, p.134
- ^ Quinlan, Daniel; Asian Correspondent Staff. Cambodia mob killing highlights festering anti-Vietnamese sentiment. Asian Correspondent. 20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
- ^ Ben Kiernan. Blood and Soil: Modern Genocide 1500-2000. Melbourne Univ. Publishing. 2008: 548– [2019-06-20]. ISBN 978-0-522-8547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參考文獻
編輯- Corfield, Justin J. Khmers stand up! – A 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government 1970-1975. 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1994. ISBN 0732605652.
- Kiernan, B.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Marks, Paul. China's Cambodia Strategy. Parameters. 2000, (Autumn 2000): 92–108 [2010-04-24]. ISSN 0031-1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 Shawcross, W. Sideshow: Kissinger, Nix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ambodia. Simon & Schuster. 1979.
官銜 | ||
---|---|---|
前任者: 諾羅敦·康托爾 |
柬埔寨王國首相 1966年–1967年 |
繼任者: 宋雙 |
前任者: 賓努 |
柬埔寨王國首相 1969年–1970年 |
改為高棉共和國 |
高棉共和國成立 | 高棉共和國總理 1970年–1972年 |
繼任者: 西索瓦·施里瑪達 |
前任者: 鄭興 為國家元首 |
高棉共和國總統 1972年–1975年 |
繼任者: 蘇金奎 為國家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