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右扶風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是東漢著名將領、外交家。是開拓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
班超 | |
---|---|
出生 | 公元32年 漢光武帝建武八年 東漢右扶風平陵縣 |
逝世 | 公元102年 漢和帝永元十四年 東漢雒陽 |
墓地 | 洛陽孟津朝陽鎮張陽村 |
職業 | 東漢著名將領、外交家 |
班超出生在文仕家庭,他是史學家班彪之子、《漢書》編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稱「三班」,「三班」其中一班有時還不認為是指班超,而是被認為是指身為歷史學家的其妹班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 班超選擇投筆從戎,投身於穩固漢朝邊疆的事業中,成為東漢名將,封定遠侯。
生平
編輯拯救大哥
編輯班固因父親班彪過世,回家服喪,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續史記》手稿,於是就繼續寫作。沒想到卻被人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意圖詆毀皇帝等事由,班固因此被抓去洛陽等候問罪。班超得知大哥班固被誣告之後,立刻上書喊冤,說明班固修史書不是「私修國史」,而是要「頌揚漢德」、使人視古鑑今,漢明帝看到班超的陳情文之後,下令釋放班固,使班固官復原職,並准以續修史書(〈漢書〉)。某日,漢明帝問班固:「卿家的弟弟(班超)在嗎?」班固回答說班超現在於洛陽官府抄書賺取微薄薪水養家,明帝得知,立刻給予班家生活津貼。
投筆從戎
編輯成語「投筆從戎」,意指讀書人投身軍旅。班超不僅是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
班超年少時有大志向,為人孝順嚴謹,口才出眾。後來在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兄長班固被召入洛陽為官,班超與母親隨之一同遷居京城。當時家裡比較貧困,班超為官府抄寫書籍,賺取微薄的薪水以貼補家用。
據《東觀漢記》載,有一天,他對抄書感到厭煩,便停止抄寫,投筆並感嘆道:「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在被他人嘲笑後,班超又說:「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編輯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竇固以班超為假司馬,派他攻打伊吾(在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一帶)[參1]。班超在蒲類海大勝敵軍,得到竇固的賞識,便任命他與從事郭恂加上兵士三十六人俱使西域。班超到羅布泊西南的鄯善國(今新疆東南部)[參1],當時匈奴也在極力爭取鄯善王。班超剛到鄯善國,國王非常禮待班超,但幾日後突然冷淡下來。班超發現到「必有匈奴使者來」而導致了鄯善王猶疑,他立即把侍者叫來,謊稱「匈奴使者來了幾日,現在哪兒。」侍者以為班超知道了事實就告訴了實情。班超立即招集所有兵士三十六人,痛飲一場,酒酣之際:「我等在絕域,是想立大功;而匈奴使者僅來幾天,國王就開始冷淡我們。若將我們送與匈奴,骸骨將是豺狼的美餐」,並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之」。正好那晚大風,班超令十人持鼓躲藏到匈奴使者營房的後面,約定「火起,全部鳴鼓高呼。」,班超順風縱火,營房前後鑼鼓暄天,致使對方驚亂。班超親手格殺3人,吏兵斬殺30多人,其餘百餘人均被燒死。第二天一回來便報告了郭恂,恂大驚,超知其意:「班超怎麼會獨吞功勞!」郭恂喜出望外。班超趁機召見鄯善王廣,出示匈奴使者的全部首級,鄯善王廣叩頭:「願屬漢,絕無二心」。班超在這一戰中留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名句。皇帝和竇固對班超的智勇非常欣賞,竇固要給班超增加人手,為班超所拒絕。
威震西域
編輯之後班超從鄯善前往于闐國,于闐國是當時西域強國,國王廣德帶領其他各國攻莎車國,殺其國王。班超至,廣德對其不甚禮遇。該國信巫,巫師對廣德說「神怒何故欲歸漢,漢使有禍馬,需取之祠於神」。於是廣德派人向班超索馬,班超讓巫師自己來取,然後怒斬該巫師,將首級送與廣德。廣德早耳聞班超在鄯善擊殺匈奴使者之事,感到十分惶恐,因殺匈奴監護使者而降漢。西域南道諸國紛紛遣使向漢朝通好。班超升為軍司馬。次年,西進疏勒,班超甚至帶領自己為數不多的手下,推翻龜茲國在疏勒國(國都在今新疆喀什市)[參1]所立的傀儡政權,廢親附匈奴的疏勒王兜題,重立疏勒故王兄長之子為王,建立新的親漢政權。
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參1]乘機向漢進攻,龜茲等也發兵攻打疏勒。班超與疏勒王忠堅守槃橐城拒擊焉耆進犯。這時北匈奴在西域反撲,車師、焉耆等國乘機叛離,漢章帝即位,擔心班超孤立無援,下詔將他召回。疏勒、于闐等國為此十分憂慮,班超至于闐,受當地人挽留,再次北上。班超擊破疏勒叛降於龜茲的兩座城池,疏勒復安。
平定諸國
編輯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于闐、康居等國兵一萬餘人攻破匈奴控制的姑墨石城(今新疆溫宿縣城西北)[參1]。與徐幹所率援軍擊敗反漢的疏勒都尉番辰。之後上書請兵,意圖趁機平定西域,得到章帝的支持。
班超在擊破莎車(今新疆莎車縣)[參1]、疏勒的叛將後,上書請求與烏孫聯合進攻龜茲,得到章帝的首肯。建初八年(83年),拜班超為將兵長史,然而負責護送烏孫使者的李邑在到達于闐後,因龜茲的攻勢而不敢前進,繼而上書聲稱西域的收復不可能成功,同時詆毀班超「安樂外國,無內顧心」。但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誠,命令李邑服從班超的調遣,而班超卻並不對李邑懷恨在心,仍派他返京。
第二年,班超聯合疏勒和于闐進攻莎車,而疏勒王忠反被莎車利誘而反叛。班超便改立疏勒的府丞成大為王,並在三年後忠詐降時將其斬首,打通了南方的通道。
在之後從章和元年(87年)至永元六年(94年)的數年裡,班超降服了莎車、龜茲、姑墨和溫宿(今新疆烏什縣)[參1],並與烏孫取得聯繫,保護了西域各族不受匈奴脅迫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繼而在永元三年(91年),他被任命為都護,管轄西域各國,駐龜茲它乾城,此時西域諸國已多半歸降漢朝。
永元二年(90年),月氏貴霜副王謝會率兵七萬入西域,班超採取「堅壁清野」,將其擊退。[參2]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討平焉耆、危須(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東北)[參1]和尉犁(今新疆庫爾勒市城南)[參1],至此西域五十餘國都已歸附於漢。第二年,班超被封為定遠侯,後人稱其為「班定遠」。
回歸故土
編輯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老思鄉,上書請求漢和帝准許其卸任並回到中原,信中稱「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同時班超的妹妹班昭也上書為他請求。和帝受到感動,召班超回京。班超於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回到洛陽,拜官射聲校尉。一個月後即因為胸脅疾病逝世。長子班雄嗣位。
班超在西域共達三十一年,不僅善於用武力鎮撫各國,更善於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較遠的國家。在班超的努力下,塔里木盆地的統治權又歸到了漢朝,再現了一百年前漢宣帝的輝煌。但接管的任尚卻無視班超離開時留給他的「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的勸告,在短短數年內就撤守西域。同時匈奴人也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親漢的政權,與新政權結盟。這樣不斷地反覆,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把匈奴趕走,繼承父業,再通西域。班氏父子為開通西域,密切漢族和西北少數民族的關係,作出重要貢獻。
評價
編輯紀念
編輯紀念地
編輯- 班超城: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原為疏勒國宮城,班超以此為基地築城練兵達17年。為紀念班超,盤橐城又叫班超城。
軍艦
編輯道路
編輯- 班超路:位於臺灣高雄市的一條道路。
地理發現
編輯永元九年(97年),班超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經過安息、條支,到達地中海沿岸(一說波斯灣),因安息人抵謂英:「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遂止步而回,這是有歷史記錄的中原王朝官員達到最西的地方。
家庭
編輯父母
編輯兄弟姐妹
編輯子女
編輯世系圖
編輯班壹 | |||||||||||||||||||||||||||||||
班孺 | |||||||||||||||||||||||||||||||
班長 | |||||||||||||||||||||||||||||||
班回 | |||||||||||||||||||||||||||||||
班況 | |||||||||||||||||||||||||||||||
班伯 | 班斿 | 班稚 | 班婕妤 | ||||||||||||||||||||||||||||
班嗣 | 班彪 | ||||||||||||||||||||||||||||||
班固 | 定遠侯班超 | 班昭 | |||||||||||||||||||||||||||||
定遠侯班雄 | 班勇 | ||||||||||||||||||||||||||||||
定遠侯班始 | |||||||||||||||||||||||||||||||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譚其驤 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時期:西域都護府。
- ^ 《後漢書·班超列傳》:初,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因求漢公主。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里踰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穀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鈔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救,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齎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參考書目
編輯- 南朝宋·范曄.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班超传.
- (法)于格. 《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的新描述》. 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 2005年1月. ISBN 7-5373-1329-6.
- 劉珍等撰 吳樹平校注. 《東漢觀記校注》傳十一.班超傳.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 譚其驤 編.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ISBN 9787503118401.
- (美)黃仁宇. 《中国大历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1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