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州
中国古代设置的州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設立鄆州,治所在鄆城縣(今山東省鄆城縣)。唐朝改治須昌縣(今東平縣西北)。宋朝治須城縣(今東平縣)。宣和元年(1119年),鄆州升格為東平府。
唐朝鄆州轄縣 | |
---|---|
618年 | 鄆城縣、巨野縣、鄄城縣[1]、雷澤縣、須昌縣、宿城縣[2] |
621年 | 鄆城縣、須昌縣、宿城縣(鄄城縣、雷澤縣改屬濮州,巨野縣改屬麟州) |
622年 | 鄆城縣、須昌縣、宿城縣(壽張縣[3]、乘丘縣[4]、巨野縣來屬) |
627年 | 鄆城縣、須昌縣、宿城縣、壽張縣(乘丘縣、巨野縣改屬戴州) |
634年 | 須昌縣(改治)、鄆城縣、壽張縣(廢除宿城縣) |
643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來屬) |
709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重設宿城縣) |
754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宿城縣(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來屬) |
788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宿城縣(改為東平縣)、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 |
798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東平縣、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中都縣[5]來屬) |
830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東平縣(改為天平縣)、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中都縣 |
832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盧縣、東阿縣、陽穀縣、中都縣(廢除天平縣、平陰縣) |
837年 | 須昌縣、鄆城縣、壽張縣、巨野縣、盧縣、東阿縣、陽穀縣、中都縣(重設平陰縣) |
905年 | 須昌縣、鄆城縣(改為萬安縣)、壽張縣、巨野縣、盧縣、東阿縣、陽穀縣、中都縣、平陰縣 |
歷任長官
編輯- 唐朝鄆州刺史
- 蔣合(621年—623年)
- 張德政(623年—625年)
- 顏游秦(武德末年—貞觀初年)
- 柳震(貞觀年間)
- 楊續(634年—639年)
- 張偉度(貞觀年間)
- 李道明(貞觀年間)
- 李豐(唐高宗時)
- 燕敬嗣(唐高宗、武后時)
- 陸績(武周時)
- 薛思貞(武周時)
- 吳文渙(武周時)
- 李紹(唐中宗時)
- 桓臣范(715年之前)
- 薛儆(開元初年)
- 崔球(開元前期)
- 呂元悟(727年)
- 崔紹(732年)
- 徐惲(735年)
- 李元緘(開元年間)
- 顧纘
- 鄭再思
- 陸欽嗣
- 東平郡太守(742年—757年)
- 姚誾(757年)
- 尚衡(758年—759年)
- 竇延祚(上元年間)
- 裴序(大曆初年)
- 馬炫(大曆初年)
- 郭岑(773年)
- 張文韜(大曆後期)
- 石隱金(776年)
- 李正己(777年—781年)
- 李納(781年—792年)
- 李師古(792年—806年)
- 李恪(806年,虛領)
- 李師道(806年—819年)
- 田弘正(819年)
- 馬總(819年—821年)
- 劉總(821年,未任)
- 馬總(821年—822年)
- 烏重胤(822年—827年)
- 崔弘禮(827年—829年)
- 令狐楚(829年—832年)
- 殷侑(832年—835年)
- 庾成宣(835年)
- 殷侑(835年)
- 王源中(835年—838年)
- 李彥佐(838年—841年)
- 薛元賞(841年—843年)
- 狄兼謨(843年—844年)
- 劉約(844年—846年)
- 崔蠡(846年—847年)
- 田牟(847年—850年)
- 馬植(850年,未任)
- 李景讓(851年—852年)
- 韋損(852年—854年)
- 田牟(854年)
- 孫景商(854年—856年)
- 李業(856年—858年)
- 杜勝(859年)
- 裴識(860年)
- 楊漢公(861年—862年)
- 李穜(862年—863年)
- 柳仲郢(864年—865年)
- 田鐬(865年—866年)
- 孔溫裕(867年—869年)
- 高駢(869年—874年)
- 薛崇(875年—877年)
- 張裼(877年—879年)
- 楊損(879年,未任)
- 崔君裕(879年)
- 曹全晸(880年—881年)
- 崔用(881年—882年)
- 曹存實(882年)
- 朱瑄(882年—897年)
- 龐師古(897年)
- 朱友裕(897年)
- 朱溫(899年—904年,遙領)
- 韋震(899年—904年)
- 張全義(904年)
- 韋震(904年)
- 朱溫(904年—907年,遙領)
- 五代鄆州刺史
- 袁象先(910年—913年)
- 牛存節(913年—915年)
- 王檀(916年)
- 霍彥威(917年—921年)
- 戴思遠(921年—923年)
- 崔簹(923年)
- 李嗣源(923年—924年)
- 李存霸(924年—926年)
- 李存渥(926年)
- 霍彥威(926年)
- 符習(926年—929年)
- 王晏球(929年—930年)
- 房知溫(930年—932年)
- 李從溫(933年)
- 李從曮(933年—934年)
- 王建立(934年—936年)
- 石敬瑭(936年)
- 王建立(936年—937年)
- 安審琦(937年—938年)
- 范延光(938年)
- 趙在禮(938年—940年)
- 杜重威(940年—942年)
- 景延廣(942年—942年)
- 張從恩(944年—945年)
- 高行周(945年—946年)
- 李守貞(946年—947年)
- 白文珂(947年)
- 慕容彥超(947年—950年)
- 高行周(950年—952年)
- 符彥卿(952年—954年)
- 何福進(954年)
- 郭從義(954年—957年)
- 劉仁贍(957年)
- 李重進(957年—959年)
- 韓通(959年)
- 北宋知鄆州
- 韓令坤(960年—961年)
- 石守信(961年—977年)
- 袁廓(982年)
- 曹彬(983年—985年)
- 吳元扆(986年—987年)
- 趙承宗(991年)
- 陳省華(996年)
- 王延德(998年)
- 馬襄(999年)
- 姚鉉(1000年—1001年)
- 雷孝先(1002年—1003年)
- 丁謂(1004年)
- 段曄
- 劉煜(1005年—1007年)
- 馬元方(1008年)
- 李迪(1009年—1010年)
- 侍其曙(1012年)
- 戚倫(1018年)
- 李及(1019年)
- 李迪(1020年—1022年)
- 任中正(1022年—1023年)
- 崔立(1024年—1026年)
- 杜堯臣(1027年—1028年)
- 孔道輔(1029年—1030年)
- 陳堯咨(1030年—1033年)
- 王貽永(1035年—1036年)
- 王曾(1037年—1038年)
- 孔道輔(1039年)
- 張傅(1039年—1040年)
- 張觀(1041年—1042年)
- 鄭戩(1042年—1077年)
- 宋庠(1043年—1045年)
- 富弼(1046年—1047年)
- 韓琦(1047年)
- 郭勸(1047年—1048年)
- 孫祖德(1048年—1049年)
- 劉夔(1049年—1051年)
- 張奎(1051年—1052年)
- 錢明逸(1052年—1053年)
- 龐籍(1053年—1055年)
- 李端懿(1055年—1058年)
- 劉湜(1058年)
- 劉敞(1058年)
- 趙概(1058年—1060年)
- 吳奎(1060年—1061年)
- 曹佾(1061年—1064年)
- 張方平(1064年—1065年)
- 李璋(1065年—1067年)
- 郭逵(1067年)
- 向傳范(1067年—1068年)
- 滕甫(1069年—1070年)
- 邵亢(1071年—1073年)
- 呂公孺(1074年—1077年)
- 王克臣(1077年—1078年)
- 賈昌衡(1078年—1080年)
- 李肅之(1080年—1081年)
- 許將(1081年—1082年)
- 曾孝寬(1082年—1083年)
- 錢暄(1083年—1085年)
- 呂公孺(1085年—1086年)
- 滕元發(1086年—1087年)
- 蒲宗孟(1088年—1089年)
- 謝景溫(1090年)
- 蔡京(1090年—1091年)
- 李承之(1091年)
- 劉摯(1091年—1094年)
- 梁燾(1094年)
- 喬執中(1094年—1095年)
- 杜紘(1095年)
- 呂嘉問(1096年—1097年)
- 王宗望(1097年—1099年)
- 胡宗師
- 宇文昌齡(1099年—1100年)
- 杜常(1100年)
- 呂嘉問(1100年)
- 劉安世(1100年—1101年)
- 劉奉世(1102年)
- 畢仲游
- 岑象求
- 邵䶵(1102年)
- 鍾傳(1102年—1103年)
- 徐彥孚
- 許幾(1104年—1106年)
- 孫鼛
- 黃裳(1106年)
- 王寧(1106年)
- 王襄
- 白時中
- 曾孝廣(1107年)
- 孫鼛(1107年—1108年)
- 王漢之
- 賈炎(1110年—1111年)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