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彦卿(898年—975年),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人(今河南省淮阳区),是中国五代时期的将领及北宋初年重臣,曾经多次与北方外族交战,并且于嘉山及阳城等战役中大破契丹,令辽朝上下畏惧。他自幼习武,善骑射,与父符存审及兄弟数人皆为各据一方的军事势力[1],凭军功先后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太尉太师等职,加封魏王,三位女儿也相继成为后周世宗柴荣及宋太宗赵匡义的皇后,于北宋立国后成为朝中巨擘。

符彦卿
昵称符第四
出生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淮阳区
国籍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
效命后唐李存勗李嗣源
后晋石敬瑭石重贵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柴荣
北宋赵匡胤
军种戎服骑兵
军衔亲从指挥使、
散员指挥使、
龙武都虞候、
吉州刺史
耀州团练使、
庆州刺史
易州刺史
同州节度使
左右羽林统军
保大军节度使
武宁军节度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侍中
中书令
太保
大名尹、
天雄军节度使
太傅
太尉
太师
凤翔节度使
部队北方骑军、左右羽林军
统率张彦泽皇甫遇
参与战争嘉山之役大破契丹
获得勋章祁国公、魏国公、淮阳王卫王魏王

生平 编辑

出身 编辑

符彦卿祖籍陈州宛丘,其父符存审是军事将领,于唐末乱世效力“独眼龙”晋王李克用,时人称十三太保之一,从军资历完整,官至卢龙节度使、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及中书令,为后唐立国的砥柱中流。符彦卿是家里的第四子,同袍都叫他“符第四”[2],由于父亲常年镇守河北,与北面的外族契丹交战,符彦卿自小就在军旅中长大;他亦继承父亲的军事天分,自幼已经习武,十三岁便能骑在马背上拉弓射箭[3],而他成长后面对的乱世、朝代迅速更替的程度,更较其父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符彦卿虽为将门之后,但年少时并没在父亲领地幽州逗留太久,反而离家跑到太原,受李克用之子李存勗(后来的庄宗)起用,因为办事谨慎诚实而受赏识,获准出入军帐内室,等到年纪稍长就被任命为亲从指挥使,率领数百人的近卫小部队[4]

后唐 编辑

早年战绩 编辑

后唐时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后唐已经消灭前蜀,统一河北地区,直接面对契丹国的威胁。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勗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西)称帝,建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庄宗,马上突袭宿敌后梁郓州,至十月已攻入其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在继承李克用遗志十多年后,终于消灭了朱温篡唐而来的后梁,庄宗更以祖父朱邪赤心早年受唐室御赐李姓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起“中兴唐朝”旗号,意图统一北方后,再收复中国全境。

后唐朝廷既立,定都洛阳,时年约25岁的符彦卿被擢升为散员指挥使[5],负责皇宫里其中一支骑兵卫队。而庄宗雄心壮志,很快又攻陷成都、灭掉前蜀,还收降李茂贞建立的岐国;当时南方诸藩包括吴越均上表向后唐入贡,成为长城以南惟一受公认的皇权,确然颇具中兴之势。

同光二年(924年)五月,符彦卿之父符存审于幽州官邸去世,送至京城洛阳下葬,庄宗废朝三日悼念,追封秦王兼尚书令;符彦卿及后升任龙武都虞候,即是统率禁军的上级指挥官。但与此同时,灭梁后的庄宗慢慢变得贪图逸乐,终日与戏班伶人为伍,竟然起用伶人担任将军,不单荒废朝政,又派宦官强抢民女入宫,导致坊间开始怨声四起。

同光四年(926),庄宗把旗下的魏博军临时调往贝州(今河北省南宫市)屯田,使士兵戍期满后仍不能归乡,小卒皇甫晖见军心散涣,趁机挑起叛乱,先杀主帅杨仁晸,再立偏将赵在礼留后并大肆掳掠民居,是为邺都之变。庄宗派义兄李嗣源剿乱,不料李嗣源到邺都后被部属挟持入城,要求他带领魏博军起事;李嗣源受女婿石敬瑭游说,指形势已骑虎难下,即使不造反也会被庄宗猜疑,李嗣源唯有率众,举起肃清伶人干政的旗帜反攻洛阳。庄宗亲征抵挡,却因久疏军务而大败,回师洛阳途中更加遭伶人郭从谦背叛,史称兴教门之变。由于庄宗素来吝啬金钱,不太抚恤士卒,当兴教门着火一片混乱之际,侍从大多逃之夭夭舍他而去,仅符彦卿及王全斌等数名将领依然效忠,身为禁军将领的符彦卿更沐血奋战,杀死十多名叛军,直至庄宗在轿子里被飞箭击中、随后于绛霄殿暴毙,符彦卿知道恋战亦无济于事,才悲愤地饮泣离开[6]

不久,李嗣源进入洛阳,厚葬庄宗尸骨于雍陵,开始着手整顿朝政,包括把郭从谦族灭并清除宦官伶人,因此受众臣拥护为后唐明宗。此时符家兄弟众人(符存审生九子)在各地方上拥有不少兵马,势力足以倾覆后唐,明宗为了拉拢他们,派遣长居朝廷的符彦卿出使太原,安抚他掌握当地实权的长兄北京巡检符彦超,兄弟两人见面后,取得共识继续效力后唐,间接促使符氏一族此后在乱世中仍然巍然屹立。

定州击破契丹 编辑

天成三年 (928年),而立之年的符彦卿成为吉州刺史,从禁军将领摇身一变为地方官,领地分于长江以南的吉州庐陵一带(今江西省吉水市),虽然位处偏僻,远离朝廷势力核心,但凭借少年累积下来的声名甚获明宗器重,多次参与北疆战争,继承父亲抗击契丹的大志。当时,契丹国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刚以25岁之龄即位,延续耶律阿保机的强势统治,不单忙于消灭东丹王耶律倍,对中原的威胁也愈来愈大;相反,后唐明宗上台已经一年多,治国根基却不稳妥,先有朱守殷在汴州谋反,后来另一将领王都也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叛乱,更勾结契丹人南侵。

为平叛,明宗派遣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主将,符彦卿则受封“北面行营诸道左厢马军都指挥使”,奉命与宣徽南院使张延朗从旁协助,防范由秃馁率领的10,000名契丹铁骑[7]。不过契丹骑兵既勇悍,机动力又强,知道张延朗屯军于新乐防守后,马上绕远路从另一侧进入定州,在会合王都的兵力后,出其不意进攻后唐军,张延朗大败,契丹军整合后再朝嘉山(今河北省曲阳县东)乘胜追击。[8]

面对契丹大军,后唐士兵先登上山丘占据地利,由符彦卿率领的左翼先锋迎击[9],他要求手下收起弓矢,做好准备冲下山与敌军短兵相接,又警告士兵如果回顾不前,须依军法处斩[10]。结果在军纪严明之下,符彦卿在嘉山的突袭把契丹军和王都打得溃败[11],秃馁与王都身边甚至只剩下数名骑兵,匆忙从曲阳一带逃回定州城,途中六十多里都见到契丹兵尸体和扔弃的盔甲[12][13]

秃馁入城后,王都对他相当卑躬屈膝,属下当中有人看不过眼,想向符彦卿请降,却被加以监视和杀戮,由于定州城兵仍然有数千人且粮草充足,如是者又坚守多数月[14]。期间,契丹王耶律德光得知南侵失利,又派惕隐率领7,000名骑兵增援,加上王都属下郑季璘、杜弘寿以2,000兵力出城接应,结果再在唐河(今河南省南阳市)被打败,契丹阵亡数千人,其余纷纷溃散至各地乡村,甚至被村民杀死[15],而惕隐更被生擒送返京师,耶律德光为此事遣使到后唐,言辞谦卑要求明宗把惕隐送回契丹,被明宗拒绝并处刑,一时间后唐声势大震[16]

天成四年 (929年)二月,定州城粮尽而破,王都自焚投降。整场王都之乱,契丹一共派遣近20,000士兵南下助战,一旦打开缺口对后唐将是关乎存亡的威胁,最终却仅剩数十人能够逃回契丹,导致此后一段时间都不敢轻言南下,北方其他外族也畏惧后唐[17]

招抚党项 编辑

符彦卿凭借剿灭王都的功劳,被调升至相对安稳的陇东地区,任庆州刺史(今甘肃省庆阳市),并加封耀州团练使(今陕西省铜川市)[18],当时庆州、耀州不是战况最剧烈的地区,但辖境刚被扩大,符彦卿变相手拥两州兵力;在政治层面上,团练使属于节度使其下一级的职衔,符彦卿被加封团练使,相当于考验其政务能力,为日后升迁藩镇铺平了道路。

符彦卿到任庆州后,考虑到陇东地区对契丹的防务薄弱,因此在北乌仑山山口筑起城堡,并且修缮河渠,加强后唐长远的防御能力;另一个目的是当时庆州以北居住了大量从巴蜀涌入的党项族人,譬如拓跋氏、费听氏和米擒氏等,既不从属契丹,又拒绝听命后唐,选择聚居在两国之间的灰色地带;符彦卿筑起城堡后马上加以招抚[19],除令党项人归化,也延揽了部分氏族首领,预防他们在军事冲突中支持契丹,收到颇大治绩。

清泰初年(934年),正值后唐朝廷多事之秋,镇守沂、海、兖、密四州(今山东省南部)的长兄、泰宁军节度使符彦超遇害身亡,符彦卿则受到新上台的后唐末帝李从珂信任,调为接壤契丹的易州刺史(今河北省易县),兼领后唐的北方骑军,相当于授予防卫契丹的军事大权,作为对抗北狄的第一道屏障,并御赐戎服、甲胄及战马,以作奖励[20]。可惜不久后,与末帝素有积怨的石敬瑭在太原再举叛旗,更以割让战略重地燕云十六州、岁纳三十万匹,甚至自贬“儿皇帝”为条件,向契丹王耶律德光借取大军,对方趁机亲率领50,000铁骑南下。

后唐方面,随即以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首的藩镇联军征讨太原,其中符彦卿与另一员大将高行周负责率领骑兵部队,然而在燕云十六州沦陷、兵力悬殊下不敌契丹、石敬瑭联军,惟有退守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南),之后长达数个月时间,后唐阵营都没任何一支援军前往晋安寨相救,局势恶劣可想而知[21],最终石敬瑭叛军主力攻入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总结符彦卿少年获庄宗赏识起,直至末帝覆亡为止,共为后唐效力逾廿载,虽然沙场上忠勇效力,却无法挽回亡国的厄运。

后晋 编辑

政治危机 编辑

天福元年(936年),石氏建立后晋称帝,擢升符彦卿为节度使,但原本领地易州,因为所在的燕云十六州已割让予契丹,便向南调往同州,另外对其二哥符彦饶也授以滑州义成军节度使一职[22],兄弟表面看似风光,实则如履薄冰。仅数月后,符彦饶就因为部下擅自对抗昭信节度使白奉进,连送返京都的正式审讯也未举行,便被官府下令于驿馆半途处决;虽然石敬瑭下令至此不再深究,但符彦卿从二哥之死,察觉到自己身为前朝大将,深受生性多疑的石敬瑭猜忌,若继续为后晋卖命只会动辄得咎,逐决定以退为进,不久便主动向朝廷上表请辞,说自己是待罪之身,请求解甲归隐田野。

这是符彦卿从军后首次遇上的政治危机,稍一处理不慎都攸关生死,犹幸北方干戈战祸刚止,割地求荣的石敬瑭本身支持度低,欲稳定国内情势,不得不倚重旧臣力量,因此他拒绝了符彦卿的请辞[23],反而多次加封其职权,希望冰释前嫌,期间符彦卿再次担任御前禁军首领,先统率左羽林军,随后兼领右羽林军,并且升任保大军节度使(今陕西省北部),下辖五州兵力和政权[24]。可惜石敬瑭称帝后,由于对北狄卑躬屈膝的态度,旗下藩镇不断叛变,他本人亦屡次遭受契丹王责问,结果上台仅5年多就在忧愤中过世。

出镇河阳三城 编辑

石敬瑭殁后,侄儿石重贵于开运元年(944年)继任,是为后晋出帝;他与符彦卿识于微时,又矢志改变恭顺契丹的国策,因此甫一即位马上就召符彦卿上朝,进一步委派重任,以符彦卿坐镇河阳三城节度使[25],掌握怀、卫、郑、汝、陕,孟及泽州(今河南省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一带),后晋随即宣布不再向契丹称臣。

契丹王耶律德光盛怒之下,开始历时数年的大规模南侵,最初不用一个月就攻陷边境的贝州,博州守将周儒也开城投降,2个月后契丹部将、以行军手段残暴见称的耶律拔里得再攻下德州,霎时间势不可挡,符彦卿决定率领麾下于澶渊迎战[26][27]。当时数万名契丹骑兵,已经把后晋另一大将高行周团团包围于铁丘一地,等到阵前军议时,诸将因为畏惧契丹大军锋芒,面面相觑都没人敢自愿担任先锋[28],符彦卿认为不能任由高行周失救战死,见帐内诸将鸦雀无声,待军议结束后便亲自挑选数百名精锐骑兵,独力轻装上阵驰救战友,这种不要命的奇袭策略出乎契丹意料,导致耶律拔里得的部队慌乱间损失惨重,士兵纷纷脱离战线逃走,最终符彦卿成功在苦战中亲自救回高行周[29][30]

开运元年(944年)11月,符彦卿与成德节度使将领李守贞合兵出征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讨伐勾结契丹的平卢节度使杨光远,顺利击破叛军,杨光远之子开城投降;时年约46岁的符彦卿,凭借一系列的平乱功绩封爵,号祁国公,同时升任忠武军节度使[31],移镇陈、溵、蔡、汝及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阳城重挫耶律德光 编辑

开运二年(945年)二月,后晋出帝见契丹军从中原撤退,决心乘势北伐,派遣符彦卿与义成节度使杜重威、李守贞三人大举进军幽州[32],但契丹王耶律德光坚决不退让,御驾亲率十多万契丹士兵卷土重来;后晋军与契丹开战后,初期一度把对方向北驱逐十余里,逼使其退回白沟(今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白沟镇)以北,不过契丹铁骑兵力始终占优,很快又压倒后晋军,晋军且战且退,结果退至阳城附近(今山西省阳城县),就被契丹大军重重包围起来[33],契丹方面不止放火助威,更以奇兵截断晋军的主要粮食补给路线。

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记载,阳城当时严重干涸缺水,受契丹包围日久,后晋营中所有水井都已经被开凿得坏掉,士兵们饥渴不堪,只好争相挖地上的泥泞吸吮解渴,无论人和马都因渴水而死[34],导致营内士气非常低落,尽管敌军随时杀到,后晋大营的卫兵却连拉弓防守的力气也没有。见此情况,耶律德光对战情充满信心,安坐战车中对麾下军队呐喊:“后晋兵马已经全数受困于此,只要我们生擒对手,马上就可以平定天下”[35]

然而天有不测,当晚深宵刮起漫天暴风,杜重威主张守阵不出,想待风势转弱才从长计议;相反,符彦卿认为机不可失,决意背水一战,便号召手下张彦泽皇甫遇说:“与其束手就擒,倒不如拼死应战,或者可以闯出重围”,麾下众人皆同意作战[36]。符彦卿借着夜色掩护,潜伏到契丹军队后方,待狂风大作、一时间天昏地暗,便率领一万骑兵奋死反击,顺着风势冲向契丹主寨,契丹王耶律德光兵败如山倒,急忙间为了保命,惟有拾弃战车、只身乘骆驼落荒而逃,结果晋军再趁势追击20多里,沿途拾获契丹兵器甲胄、旗仗数以万计之多[37]

耶律德光不敢喘息,一路逃命至幽州才停下来,但仍对意料以外的惨败耿耿于怀,当即处罚军中多位领衔大将,各施笞刑数百鞭以泄愤。而身在朝廷的出帝获知战况后大喜,立即下旨加封符彦卿武宁军节度使,兼授以等同宰相地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8]

遭谤被贬 编辑

不过,随着符彦卿地位日隆,很快就招惹到其他大臣妒忌,在朝廷中遭受抹黑诋毁,出帝便禁止符彦卿再参与北伐,解除一切前线军职,只让他带领数千名老弱残卒,戍守远离战线、位于大后方的荆州口[39],结果却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出帝在罢黜符彦卿后,北伐大权就改由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主理,但三人各怀鬼胎,不单未有效忠朝廷,反而各自私通契丹叛乱;其中杜重威在滹沱之战后,最先与耶律德光暗通款曲,获契丹王承诺封他为中原皇帝后,立即连同麾下十万兵马降附契丹[40],更全面反攻后晋。至此危急关节,出帝才想起符彦卿,急诏他复出与高行周一起率领禁军,屯驻在军事重地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41],希望剿平叛乱。

然而在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都勾结契丹情况下,后晋大势已去。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已叛变的张彦泽自愿作先头部队,引耶律德光主力军队攻入后晋首都开封[42],出帝石重贵请降,结果阖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正式灭亡;耶律德光趁此时机,改契丹国号为大辽。

后汉 编辑

辽太宗问对 编辑

当时,符彦卿与高行周正在澶州被契丹大军包围,得知后晋已经灭亡后,不得已唯有投降辽国[43],随即被敌军带到开封审讯,辽太宗耶律德光见到符彦卿,知道他是在嘉山、阳城等大战,多次击败过辽军的主将,就以此诘难符彦卿,符彦卿回答说:“我侍奉晋王,从来不贪生怕死,今日落到你手中,无论下场是死是生,皆属命数。”耶律德光听到他直言以对,不单未有责备,反而深感折服,便大笑起来为符彦卿解绑,释放他离开[44]

由于辽军在南侵过程中,一直纵兵抢劫百姓,因此在中原地区引起极大反弹,各地义军和贫民纷纷起事。耶律德光有意重用符彦卿,不单让他官复原职,继续当武宁军节度使,还派他剿平领内徐州、宋州的寇盗[45]。符彦卿虽不想效力契丹人,但作为重获自由的权宜之策只好答应,当行军至甬桥时候,刚巧遇上义军领袖李仁恕率数万流民进攻徐州[46],符彦卿不忍心向普罗百姓开战,就仅带着数十骑兵直奔到徐州城下谈判,谁知李仁恕的部下强行挽住符彦卿的马,希望尾随他入城,让义军占领城池,使符彦卿甚为犹豫[47]。双方僵持不下,镇守徐州城的彦卿之子符昭序,为了替父亲解围,就派人出城大喊:“太守你职责是剿平寇盗,为何送羊入虎口,想把城送予贼人?你我虽是父子,如今已成仇敌,必须决一死战,城门决不让贼军进入!”[48]。义军民众听到后明白符彦卿的一番好意,既惶恐又愧疚,于是纷纷跪下来求情,符彦卿立誓为他们求取朝廷赦罪后,便让众人和平散去[49]

舍弃徐州 编辑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石敬瑭前部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六月进入汴州,冒称为东汉明帝八子淮阳王刘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后汉);符彦卿虽然认识刘知远,知道其性情残暴、不守信,并非君皇之器,但相较下更不想从属契丹,趁着耶律德光患重症逃回北方,符彦卿便离开徐州出发往汴州,在会见刘知远后投归后汉,领地被改成兖州,任泰宁军节度使,加封侍中职衔[50]。乾祐元年(948年)中,刘知远病死,他年仅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㩴升符彦卿为中书令,加封魏国公,拜守太保,移镇青州[51](今山东省青州市),出任平卢节度使。

乾祐三年(950年)十二月底,性多猜疑的隐帝把宰相杨邠、忠臣史弘肇、王章等诛除,又屠杀顾命大臣郭威的家人,连婴儿与幼童都不放过,之后急召符彦卿和慕容彦超等大将入朝戒备[52]。当时身在邺都的郭威闻讯后,认为隐帝受外戚和酷吏刘铢蒙蔽,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南下,此时慕容彦超自恃骁勇,主动请缨迎击郭威军,符彦卿则较同情郭威遭遇,拒绝参与正面镇压;翌年正月一日,郭威迅速攻入首都开封,隐帝畏怯出逃时被手下所杀,郭威本拟另立刘氏宗族为帝,最终于部属黄旗加身拥戴下,于崇元殿后周代汉,是为周太祖。

后周 编辑

列土封王 编辑

周太祖即位后,或许是出于符彦卿在隐帝杀害其家人时,并没有落井下石,故进封其为淮阳王[53],到了清除酷吏刘铢后,又把一座京城大宅赏赐予符彦卿,以示报答[54]。广顺二年(952年),慕容彦超割地叛变,周太祖为了平乱亲率大军行至兖州,符彦卿特意前往拜会大营,更进贡军需的战马、锦彩和粮饷一万石,获太祖赏赐多件珍品为回礼[55]。至平定慕容彦超后,符彦卿移镇郓州接替高行周,出任天平军节度使[56]

郭威甚为赏识符彦卿的忠诚和才能,很快就想提拔他代替挚友王殷,升任拥兵最重、长年以来都是河北三镇之首的天雄军节度使(即魏博节度使),全权负责抗辽,虽然已下旨召见王殷,准备解任其职,但辽军忽然侵犯边界,王殷不能离开领地,计划遂被搁置,原定符彦御入朝升迁也临时取消[57]。至广顺三年(953年)十二月,对北战略失利的王殷始终被削职流放,郭威正式任命符彦卿为大名府尹,兼天雄军节度使,加封卫王[58]

高平之战 编辑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因为他的亲生儿子已全部被隐帝杀死,故由妻侄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当时,割据太原苟延残喘的北汉皇帝刘旻趁后周丧君,又一次发动战争,为求向辽国乞援,刘旻尊辽帝为叔,自贬为侄皇帝。至二月,辽国以大将耶律敌禄为帅,派遣铁骑一万余人及步兵近六万人,号称十万大军,抵达太原准备会师;北汉皇帝刘旻也决定亲征,以张元徽为先锋,一共领兵三万出战,连同辽兵实际军力超过十万,开始向后周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步步进逼,昭义节度使李筠慌忙以两千步骑抵御,于太平驿(今山西省襄垣县)惨败,辽汉联军志在一举消灭后周,所以只分配支队围困潞州,主力部队则马上长驱直进,准备南下再夺取泽州。

为了反制敌军,后周以符彦卿为主帅,郭崇任副将,领兵从磁州(今河北磁县)固镇路出发,前往潞州协助防御,很快就截断北汉、辽国联军背部的退路,大大拖住了他们向南的步伐[59]。利用符彦卿争取回来的时间,后周朝廷在一个多月后终于完成备战工作,柴荣从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御驾亲征,符彦卿被任命为河东行营一行都部署、太原行府知事,统领两万步、骑军,带同旗下郭崇、向训、李重进和史彦超等部将参战,协助后周世宗于高平之战中获胜[60]。刘旻战败后,戴上斗笠伪装成农民逃走,由于年老力衰而且一度迷路,差点无法支撑回到太原。

北伐未竟 编辑

虽然胜出高平之战,符彦卿也率领部队直抵北汉都城太原,但后周世宗以军粮运输不及为由,并没下命乘胜追击,只是让符彦卿屯兵在城下观察形势[61]。至显德元年(954年)五月,世宗率领的后周主力大军,终于也开入北汉国境,遇上在汾州和太原府的官民,因为不满北汉施政,都纷纷夹道欢迎后周大军,甚至愿意捐献军需物资,帮助其兵力,后周世宗也一一接受[62]

后周大军因此攻陷北汉数州,虽然表面形势大好,但符彦卿与诸将都判断出后周孤军深入,兵马粮草再度不继,围攻太原的战机已过,假如战况演变成长期拉锯,必然不利于后周,故此请示世宗收割战果、以凯旋姿态班师回朝[63],但世宗不许,仍然坚持北伐,为此不惜调动山东附近各郡的地方粮仓接济大军[64]

世宗兵临太原后,一意攻陷城池,符彦卿无奈之下惟有配合,改为与部将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和史彦超等,率领一万骑兵奔赴忻州,截断辽朝与北汉的通道,防止世宗围城期间,辽朝发兵救援北汉。符彦卿趁着这趟任务,还顺道招降了北汉治下的盂州(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使其土地和军民都并入后周版图。[65]

不久,辽朝知道北汉被围困,果然送出骑兵援救,很快就与符彦卿统领的后周军队,在忻州城北的近郊展开大战,符彦卿当时派遣史彦超为先锋,率二千骑兵迎敌,一时战况相当激烈,史彦超在追敌之际也中伏战死[66]。虽然如此,符彦卿最终仍击溃二千多辽国士兵,尤其辽军骑兵更落荒而逃,至于后周的先锋部队方面,也有数百人阵亡或重伤[67]

后周世宗知道消息后,眼见太原久攻不下,诸将意见又开始有冲突[68],终于决定班师回朝,当即多番赐赠符彦卿缯彩、鞍勒马等信物,让他返回原本的领地[69]。到后周大军回京安顿后,世宗又拜符彦卿为太傅,加封魏王[70]

北宋巨擘 编辑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加封符彦卿太师之位。乾德元年(963年)春,符彦卿自方镇入朝,宋太祖赐他袭衣、玉带,两人又在金凤园举行宴会,太祖七箭都射中靶心,符彦卿即进贡名马称贺。同年,符彦卿获朝廷赐号“崇仁昭德宣忠保正翊亮”功臣。

开宝二年(969年)六月,符彦卿被改授凤翔节度使,他带病坐着肩舆赴任,抵达西京洛阳时,自称病重,请求留在洛阳医疗养病,获宋太祖同意。但病假满百日后,符彦卿仍然滞留于洛阳,因而遭到御史弹劾,案件送交西京留司御史台审理,最终宋太祖特诏停止审问,仅罢去其节度使之职。

开宝八年六月十二日(975年7月23日),符彦卿逝世,享年七十八岁。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下诏由朝廷负责办理其丧事,赐谥号魏忠宣王

历史评价 编辑

石重贵:“惟尔先臣,实为名将,世袭弓裘之庆,门传忠孝之规。西汉三雄,徒称杰出;东京七校,乃为时生。竭尽之心,贯于金石。”(《亲征契丹命将制》)

王旦:“五朝恩宠更无前,花甲周流七十年。真有英才堪辅佐,谁言与世共推迁?老来得遂优游乐,身后还承宠渥偏。荒草夕阳埋玉处,行人下马拜新阡。”(《题符公魏忠宣王墓》)

李焘:“彦卿武勇有谋,善用兵。”(《续资治通鉴长编》)

胡三省:“高行周、符彦卿,一时名将也。”(《资治通鉴》注)

脱脱:“彦卿一门二后,累朝袭宠,有谋善战,声振殊俗,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宋史》)

王夫之:“阳城之战,符彦卿一呼以起,倾国之众,溃如山崩,弃其奚车,乘驼亟走。”(《读通鉴论》)

全祖望:“是时何必百胜之将,但如高行周、符彦卿之辈已足支吾。”(《鲒埼亭集》)

梁章钜:“符彦卿、李洪信等,功名显于五代,而没在宋初,即不为立传,此史家断限之法宜尔。”(《浪迹三谈》)

逸事 编辑

  • 精于野猎 符彦卿自小学习骑射,擅于引弓,在军帐中亦热衷打猎活动,曾经在遂城(今四川省遂宁)的盐台淀之地,一日之内射下等四十二匹,在场旁观者无不啧啧称奇[71]
  • 舍财分赐 彦卿为将门子弟,除勇略有谋、善用兵外,对麾下亦毫不吝啬,他前后获朝廷赏赐百万,都悉数分予帐下,故军中士卒皆乐于为他拼死效力[72]
  • 名震契丹 辽人自阳城之战败于符彦卿以后,对他尤其畏惧,乃至遇上马匹生病不饮不嚼,便会唾咒“莫非符王作怪?”[73]
  • 放虎归山 后晋亡国后,符彦卿曾滞留辽国境内,但不肯像前人李陵卫律一样改投北狄,经常过问朝政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母、皇太后述律平就特意向朝臣探问:“彦卿是否安在?”朝臣回答说他已逃回徐州,述律平叹谓“继续留此人在中原,实在何其失策!”可见其在契丹中威名远播[74]

家族 编辑

子辈 编辑

符彦卿先后有三个女儿成为后周、北宋初年皇后,致家族显赫,当时无出其右。

  • 长女:宣懿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第一任皇后,早逝,葬于懿陵
  • 次女:宣慈符皇后,亲姐死后,于显德六年(959年)被后周世宗立为第二任皇后,至恭帝时被尊太后临朝听政。北宋立国后迁西宫,被奉为周太后,及后出家修道,号玉清仙师。
  • 三女:符氏,适昭信军节度使李承嗣
  • 四女:符氏,适安远军节度使李守节
  • 五女:符氏
  • 六女:懿德符皇后,后周时适赵匡义为继室,早逝,赵光义即位宋太宗后,追册为皇后,葬于永安陵西北
  • 七女:符氏

参考文献及注脚 编辑

  1. ^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人。父存审,后唐宣武军节度、蕃汉为步军都总管中书令。
  2. ^ 存审之第四子,军中谓之“符第四”。
  3. ^ 彦卿年十三,能骑射。
  4. ^ 事庄宗于太原,以谨愿称,出入卧内,及长,以为亲从指挥使。
  5. ^ 入汴,迁散员指挥使。
  6. ^ 郭从谦之乱,庄宗左右皆引去,惟彦卿力战,射杀十数人,俄矢集乘舆,遂恸哭而去。
  7. ^ 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
  8. ^ 契丹从他道入定州,与都出不意击延朗军,延朗大败,收余兵会晏球趋曲阳,都乘胜追之。
  9. ^ 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
  10. ^ 号令诸将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
  11. ^ 天成三年,以龙武都虞候、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破契丹于嘉山。
  12. ^ 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余里。
  13. ^ 都及秃馁得数骑遁去,闭城不复出。
  14. ^ 都居城中,兵少,惟以契丹二千人守城,呼秃馁为馁王,屈身事之。诸将有欲出降者,都伺察严密,杀戮无虚日,以故坚守经年。
  15. ^ 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
  16. ^ 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明宗下诏责诮契丹。契丹后数遣使至中国,求归惕隐等,辞甚卑逊,辄斩其使以绝之。
  17. ^ 契丹自中国多故,彊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
  18. ^ 明年克其城,授耀州团练使。改庆州刺史。
  19. ^ 奉诏筑堡方渠北乌仑山口,以招党项。
  20. ^ 清泰初,改易州,兼领北面骑军,赐戎服、介胄、战马。
  21. ^ 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彦卿引骑拒之,寻为契丹所败,遂与敬达保晋安寨,累月救军不至。
  22. ^ 晋天福初,授同州节度。兄彦饶亦镇滑台。
  23. ^ 俄而彦饶叛,彦卿上表待罪,乞田里,晋祖释不问。
  24. ^ 改左羽林统军,俄兼领右羽林,改镇鄜延。
  25. ^ 少帝幼与彦卿狎,即位,召还,出镇河阳三城。
  26. ^ 辽人南侵,诏彦卿率所部拒战澶州。
  27. ^ 契丹入边,彦卿拒战于澶渊。
  28. ^ 契丹骑兵数万围高行周于铁丘,诸将莫敢当其锋
  29. ^ 彦卿独引数百骑击之,辽人遁去,行周得免。
  30. ^ 诸将相顾无敢当其锋,彦卿引数骑力战,敌解去,行周赖以免。
  31. ^ 又副李守贞讨平青州杨光远,移镇许州,封祁国公。
  32. ^ 开花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
  33. ^ 契丹主率众十余万围晋于阳城。
  34. ^ 晋军饥渴,凿井辄坏,绞泥汁而饮。
  35. ^ 德光坐奚车中,呼其众曰:“晋军尽在此矣,可生擒之,然后平定天下。”
  36. ^ 彦卿谓张彦泽、皇甫遇曰:“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彦泽等然之
  37. ^ 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
  38. ^ 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39. ^ 为左右所间,会再出师河朔,彦卿不预,易其行伍,配以羸师数千,戍荆州口。
  40. ^ 及杜重威以大军降于滹水
  41. ^ 急诏彦卿与高行周领禁兵屯澶渊。
  42. ^ 彦泽引辽兵入汴
  43. ^ 彦泽引辽兵入汴,彦卿与行周遂归辽。
  44. ^ 辽主以阳城之败诘彦卿,彦卿对曰:“臣事晋王,不敢爱死,今日之事,死生唯命。”辽主笑而释之
  45. ^ 会徐、宋寇盗蜂起,辽主即遣归镇。
  46. ^ 行次甬桥,贼魁李仁恕拥众数万攻徐州。
  47. ^ 彦卿领数十骑遽至城下,仁恕遣其徒执彦卿马,请随入城
  48. ^ 遣军校陈守习缒而出,大呼贼中曰:“相公当为国讨贼,何故自入虎口,乃助贼攻城?我虽父子,今为仇敌,当死战,城不可入!。”
  49. ^ 贼惶愧,罗拜彦卿前,乞免罪,彦卿为设誓,乃解去。
  50. ^ 汉祖入汴,彦卿自徐州来朝,改镇兖州,加兼侍中。
  51. ^ 乾祐中,加兼中书令,封魏国公,拜守太保,移镇青州。
  52. ^ 及杀杨邠辈,召促赴阙下。
  53. ^ 周祖即位,封淮阳王。
  54. ^ 刘铢诛,以其京城第宅赐彦卿。
  55. ^ 及征兖州,彦卿朝行在,献马及锦彩、军粮万石,连被赐赍。
  56. ^ 俄移镇郓州。
  57. ^ 会召魏府王殷,欲以彦卿代镇。俄辽人起兵,留殷控扼,故彦卿不入朝。
  58. ^ 殷得罪,即以彦卿为大名尹、天雄军节度,进封卫王。
  59. ^ 世宗初,幷人扰潞州,潞兵败,命彦卿领兵从磁州固镇路压其背。
  60. ^ 及帝亲征,命为行营一行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领步骑二万进讨。
  61. ^ 初,彦卿之行也,世宗以幷人虽败,朝廷馈运不继,未议攻击,且令观兵城下,徐图进取。
  62. ^ 及周师入境,汾、晋吏民望风款接,皆以久罹虐政,愿输军须以资兵力,世宗从之。
  63. ^ 而连下数州,彦卿等皆以刍粮未备,欲旋军。
  64. ^ 世宗不之省,乃调山东近郡挽军食济之。
  65. ^ 及世宗至城下,命与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史彦超率万骑屯忻口,以拒北援,又下盂县。
  66. ^ 辽人驻忻北,游骑及近郊,史彦超以二千骑当其锋,左右驰击,彦超死之
  67. ^ 败辽众二千余,辽骑遁走。先锋为辽人所掩,重伤数百人
  68. ^ 诸将论议矛盾,师故不振。
  69. ^ 世宗乃班师,数赐彦卿缯彩、鞍勒马,遣归本镇。
  70. ^ 还京,拜彦卿太傅,改封魏王
  71. ^ 尝射猎遂城盐台淀,一日射獐、彘、狼、狐、兔四十二,观者神之。
  72. ^ 彦卿将家子,勇略有谋,善用兵。前后赏赐钜万,悉分给帐下,故士卒乐为效死。
  73. ^ 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或马病不饮龁,必唾而咒曰:“此中岂有符王邪?。
  74. ^ 晋少主既陷契丹,德光之母问左右曰:“彦卿安在?”或对曰:“闻其已遣归徐州矣。”德光母曰:“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其威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