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臺灣話國際音標

本列表列出臺灣話的國際音標,並以學界主流的發音為主,並列出臺灣官方的台羅拼音方音符號做對應,另列臺灣民間通行百年的白話字。例子以各字的文讀音為主,且盡量選各腔調文讀音皆相同的字;而白讀音容易受各地腔調影響,除了需要介紹各地腔調的字外,盡量不列。另由於臺灣話是由泉州話漳州話潮州話混合而生,因此各地保留的漳腔、泉腔比例不同,本頁盡可能的全列出,而只列主流腔調的精簡版,另見此頁

備註:白話字的目的在於形成一套文字系統,而非台羅拼音、國際音標、方音符號那般正確標音,因此一些非主流的腔調音,白話字並不另外發明符號來表示,而是記為主流腔調對應的音;因此下表中白話字灰色背景並括號的寫法為其對應的寫法,而非該音的白話字直接寫法。

子音

編輯
IPA POJ 臺羅 注音 例子 華語類似音
p 布 (pòo) 布(bù)
ph 拍 (phik) 拍(pāi)
b [a] b   明 (bîng) 無對應,類似布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m m- 媽 (má) 媽(mā)
am, om, im  ,   暗 (àm)、參 (som)[b]、心 (sim) 無對應,相當於暗、東、心等字的韻母最後收閉雙唇。
t 端 (tuan) 端(duān)
th 透 (thò) 透(tòu)
n n 泥 (nî) 泥(ní)
-n ㄣ, ㄢ 因 (in)、干 (kan) 因(yīn)
l [c] l[c] [c] 來 (lâi) 類似來(lái),但是台灣話的[l]略帶塞音特徵。
t͡ɕ˭ [d] chi, cheng, chek[e] tsi 精 (tsing) 精(jīng)
t͡ɕʰ [d] chhi, chheng, chhek[e] tshi 七 (tshit) 七(qī)
ȵ [f] (n) gn[g]  [h] 耳 (gní)[i][j] 無對應的聲母,類似精的聲母發為鼻音,並將擦音弱化。
ɕ [d] si, seng, sek si 心 (sim) 心(xīn)
d͡ʑ [k][d] ji   日 (ji̍t) 無對應,類似精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ʑ [l][d] 無對應,類似心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t͡s˭ ch[e] ts 走 (tsóo) 走(zǒu)
t͡sʰ chh[e] tsh 菜 (tshài) 菜(cài)
s s 三 (sam) 三(sān)
d͡z [k] j   熱 (jua̍h) 無對應,類似走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z [l] 無對應,類似三的聲母但聲帶振動,或是榮的聲母但不捲舌
k 干 (kan) 干(gān)
kh 快 (khuài) 快(kuài)
g [a] g   義 (gī) 無對應,類似干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ŋ ng-   吳 (ngôo) 無對應的聲母,類似昂(áng)的韻母去掉[a]的音用為聲母。
eng, ang, ong, (eng) ing, ang, ong, eng ㄥ, ㄤ,   櫻 (ing)、幫 (pang)、東 (tong) 櫻(yīng)、幫(bāng)、東(dōng)
h [m] h 曉 (hiáu) 無對應,類似黑(hēi)的聲母但是舌根不用抵住軟顎
ʔ [n] 不寫出 影 (íng, [ʔiə̯ŋ˥˩]) 無聲母且無介音的字,如a, e, ê, o 開頭的字。
韻化聲母
-m   姆 (ḿ) 姆(m)
ŋ̍ -ng[o]   光 (kng)[p] 無對應,類似生(shēng)的韻母但是不發出[e]的音。
入聲韻尾
-p 合 (ha̍p)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雙唇閉合
-t 七 (tshit)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舌頭抵住齒齦
-k 角 (kak)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舌根抵住軟顎
ʔ [q] -h 桌 (toh)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關閉聲門

母音

編輯
IPA POJ 臺羅 注音 例子 華語類似音
a [r] a 鴨 (ah) 阿(ā)
ɛ (e / ek / eng) ee / ek / eng 冊 (tsheeh)[i], 碩 (sk)[i], 平 (pêng)[i] 別(bié)
e e   冊 (tsheh) 飛(fēi)
ɘ [s] (e) er [t] 火 (hér)[u] 無對應,類似恩的前半(ēn)但嘴巴較閉
ə[v] o or [w] 高 (kor)[x] 恩的前半(ēn)
o o 高 (ko)[y] 我(wǒ)
ɔ o͘ [z] oo   烏 (oo) 無對應,類似我的韻母但嘴巴較開
ong, om,
op, ok
 ,  ,
 ,  
福 (hok)
i [aa][ab] i [ac] 一 (it) 一(yī)
ɨ (i / u) ir   豬 (tir)[ad][u] 知(zhī)
u [ae][af] u 武 (bú) 武(wǔ)
雙母音
ai̯ ai 愛 (ài) 愛(ài)
au̯ au 交 (kau) 交(jiāo)
i̯a ek[ag], ia ia ㄧㄚ 射 (s), 德 (tiak)[ag] 下(x)
i̯ɛ [ah] (eng) ieng[ai] ㄧㄥ 肩 (kieng)[ai] 電(dn),但華語的[ian]往往嘴巴較開。
ian, iat ㄧㄢ, ㄧㄚ 電 (tn), 結 (kiat)
iə̯ [aj][ak] eng, ek ing, ik ㄧㄥ, ㄧ 英 (ing), 色 (sik) 無對應,類似[eng]韻母前加[i]介音然後不省略[e]的音(亦即把「英」發為[ieng])。
i̯ə [v] io ior [w] ㄧㄜ 腰 (ior)[x]
i̯o io ㄧㄛ 腰 (io)[y] 囧(jng)[al]
i̯ɔ iong   中 (tiong) 無對應,類似囧的韻母但嘴巴張較開。
i̯u iu ㄧㄨ 手 (tsh) 無對應,類似秀(x)的韻母不發出[o]的音。
u̯a [am] oa ua ㄨㄚ 化 (h) 化(h
u̯e [am] oe ue   尾 (b)[b] 位(i)
u̯i ui ㄨㄧ 水 (súi) 無對應,類似水(sh)的韻母不發出[e]的音。
ɘ̯e [s] (oe) ere[an]  [ao] 雞 (kere)[ad]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ɘ̯u [s] (io) eru ㄜㄨ 購 (kerù)[ag] 無對應,類似歐[ou]的韻母但是[o]發音改為恩[en]的[e]。
三母音
i̯au̯ iau ㄧㄠ 消 (siau) 消(xiāo)
u̯ai̯ [am] oai uai ㄨㄞ 怪 (kuài) 怪(guài)
鼻化母音
◌̃ m, n, ng , ㄋ,   毛 (môo), 貓 (niau), 雅 (ngá) [ap]
ã an ann   衫 (sann) 無對應,相當於[a]發鼻音。
ɛ̃ (in / en)[aq] eenn  [ar] 青 (tsheenn)[i] 無對應,相當於[ê]發鼻音。
(in / en)[aq] enn   青 (tshenn)[b] 無對應,相當於[ei]發鼻音。
ĩ in inn  [ac] 圓 (înn) 無對應,相當於[i]發鼻音。
ɔ̃ on onn   否 (hónn) 無對應,相當於[o]發鼻音並較開嘴。
ãĩ̯ ain ainn   揹 (phāinn) 無對應,相當於[ai]發鼻音。
ĩ̯ã ian iann   兄 (hiann) 無對應,相當於[ia]發鼻音。
ĩ̯ɔ̃ [as] (iun) ionn    羊 (iônn)[as]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ĩ̯ũ iun iunn    羊 (iûnn)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ɨ̯̃ĩ eng irinn    肩 (kirinn)[at]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ũ̯ã [am] oan uann   官 (kuann) 無對應,類似[ua]發鼻音。
ũ̯ĩ uin uinn   快 (khuìnn)[p]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ĩ̯ãũ̯ iaun iaunn   喓 (iaunn) 無對應,相當於[iao]發鼻音。
ũ̯ãĩ̯ [am] oain uainn   關 (kuainn)[b][au] 無對應,相當於[uai]發鼻音。
備註:白話字的 ◌n上標n不支援時,會改寫為[◌N]。

聲調

編輯
IPA POJ 臺羅 注音 例字 調名 調值
高雄 臺北 鹿港
a--a (āu--ji̍t) 輕聲 (不定)
˦˦ a 陰平 55 44 33
˥˩ á ˋ 陰上 51 53 55
˧˩ à ˪ 陰去 31 21 31
˧˨ʔ a◌ 陰入 3ʔ 2ʔ 5ʔ
˨˦ â ˊ 陽平 24
˥˩ ǎ ˋ 陽上 22
˧˧ ā ˫ 陽去 33 31
˦ʔ a̍◌ ◌˙ 陽入 5ʔ 4ʔ 35ʔ
˧˥ 高升 35
備註: ◌ 為上面「入聲韻尾」的四種韻尾。

註釋

編輯
  1. ^ 1.0 1.1 部分學者認為/b/和/g/帶有鼻音而寫為//和//。
  2. ^ 2.0 2.1 2.2 2.3 漳腔發音
  3. ^ 3.0 3.1 3.2 實際上的發音不是純/l/,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有些認為是類似閃音,而將羅馬字寫為[r];有些則認為在廈門腔中塞音明顯,像是/d/,而將之羅馬字寫為[d],方音符號標為 ;而有些學者則認為雖然有塞音性質,但只出現在最開頭,因而將之標為/ᵈl/,羅馬字仍寫為[l];另有學者認為在低元音前發為/l/,其餘發為/d/。台羅、白話字均統一寫為[l]。
  4. ^ 4.0 4.1 4.2 4.3 4.4 /t͡ɕ˭/、/t͡ɕʰ/、/ɕ/、/d͡ʑ/跟/ʑ/在部分腔調(如廈門腔)中,並不會顎化,發為/t͡s˭/、/t͡sʰ/、/s/、/d͡z/和/z/。
  5. ^ 5.0 5.1 5.2 5.3 白話字的變體中,/t͡ɕ/ [ch] 與 /t͡ɕʰ/ [chh] 也可寫為 [ts] 和 [tsh]。
  6. ^ 此符號並非標準的國際音標,而是中國音韻學家自創的符號。在正式國際音標中,該符號被拆解寫為[n̠ʲ]。
  7. ^ [gn]並未收錄在教育部的臺羅方案中,只出現在民間的書籍。
  8. ^ 此符號為老國音標準注音符號,在教育部公布用來標記臺灣話的方音符號中,無列入此符號。
  9. ^ 9.0 9.1 9.2 9.3 9.4 老漳腔發音,今臺灣已罕用,僅彰化縣永靖鄉老一輩仍使用。
  10. ^ 教育部將之的臺羅標為[jínn]。
  11. ^ 11.0 11.1 泉腔發為/d͡z/ 和 /d͡ʑ/,並在一些泉腔中改發為/l/。
  12. ^ 12.0 12.1 漳腔發為/z/ 和 /ʑ/,而/ʑ/在一些福佬客地區改發為/g/。
  13. ^ 部分學者認為發音位置較前,可能是/ʜ/、/ħ/。
  14. ^ 做聲母的聲門塞音漢學上被稱為「零聲母」。在前方有字且韻母是收/n/、/ŋ/、/m/等韻尾時,此聲門塞音會消失,並與前字連音,且原聲門塞音後接的韻母也會跟著受前方韻尾而鼻音化;如「榕仔」(tshîng-á),後面的「仔」為零聲母,前方的「榕」韻尾為/ŋ/,原本兩字分別念/t͡ɕʰiə̯ŋ/、/ʔa/,合在一起變成/t͡ɕʰiə̯ŋɑ̃/,後方的「仔」變得像是念成[ngá]。而在零聲母前若有字且韻母收為/p̚/、/t̚/、/k̚/等韻尾時,此聲門塞音會變為/p/、/t/、/k/對應的濁音/b/、/d/或/l/、/g/;如「這个」(tsit ê),後面的「个」為零聲母,前方的「這」韻尾為/t̚/,原本兩字分別念/t͡ɕit̚/、/ʔe/,合在一起變成/t͡ɕit̚le/,後方的「个」變得像是念成[lê]。
  15. ^ /ŋ̍/ [-ng] 用於泉腔的白讀,在對應的漳腔中,發為/ũ̯ĩ/。
  16. ^ 16.0 16.1 泉腔發音
  17. ^ 聲門入聲在後面有接字的情況下(即需要變調的情況),此聲門塞音會消失。
  18. ^ 會根據前後接的子音而發音有前後的差別,而可能發為/ɑ/,這邊不做區別。
  19. ^ 19.0 19.1 19.2 不少學者認為[er]是發為/ə/。
  20. ^ [or]平常寫為ㄛ跟[o],為與北臺灣腔區別時,才寫為ㄜ跟[or]。平常ㄜ用於[er]。
  21. ^ 21.0 21.1 海口腔發音
  22. ^ 22.0 22.1 部分學者認為[or]是發為/ɤ/。
  23. ^ 23.0 23.1 要區別北臺灣腔時才寫出那個[r]。
  24. ^ 24.0 24.1 南臺灣腔發音。
  25. ^ 25.0 25.1 傳統發音,現已萎縮剩北臺灣腔如此發音。
  26. ^ 白話字的/ɔ/ [o͘] 有時寫成[ou],因為[o͘]右上角的那點不易見。
  27. ^ 根據前後接的子音或母音,可能發為/ɪ/,這邊不做區別。
  28. ^ 做為介音時,有時會弱化為子音/j/。
  29. ^ 29.0 29.1 橫寫時,官方規範要求要90度旋轉,但平常寫時通常不旋轉。
  30. ^ 30.0 30.1 新北三峽安溪腔發音。
  31. ^ 根據前後接的子音或母音,可能發為/ʊ/,這邊不做區別。
  32. ^ 做為介音時,有時會弱化為子音/w/。
  33. ^ 33.0 33.1 33.2 老泉腔發音,今台灣已罕用。
  34. ^ [ian]跟[iat]的[ia],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可能發為/i̯ɛ/或/i̯e/,或是/i/脫落發為/ɛ/或/e/。
  35. ^ 35.0 35.1 廈門腔,今台灣已罕用。
  36. ^ [ing]的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在泉腔中發為/iŋ/,並有個不成音節的過渡母音,因而記成/iə̯ŋ/;在廈門腔中則有些發為/iə̯ŋ/,有些發為/i̯ɛŋ/;而漳腔中則發為/eŋ//ɛŋ/,並另外使用[eng]做為台羅拼音符號,在白話字中,則未作區別。
  37. ^ [ik]的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在泉腔中發為/i̯ak̚/,在臺灣優勢腔和廈門腔中發為/ik̚/,並有個不成音節的過渡母音,因而記成/iə̯k̚/;而漳腔中則發為/ek̚//ɛk̚/,並另外使用[ek]做為台羅拼音符號,在白話字中,則未作區別。
  38. ^ 標準華語的「囧」韻母是/i̯ʊŋ/,但在主流華語腔調已多變為/i̯oŋ/。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有學者認為,在過去/u̯a/、/u̯e/是發為/o̯a/、/o̯e/,這也是為何一百多年前發明的白話字和一些清代外國文獻,會寫為[oa]、[oe]的原因。在近代才逐漸轉發為/u̯a/、/u̯e/,可能是受日語、華語的影響而介音化。
  40. ^ 吳守禮教授的拼音版本中寫為[oe]。
  41. ^ 吳守禮教授的拼音版本中將兩字合為 
  42. ^ 所有放在鼻音聲母後的韻母全部會鼻音化,因此不用特別標示鼻音符號。
  43. ^ 43.0 43.1 白話字以廈門音為標準,廈門腔偏泉,原本只有inn沒有enn,但因為廈門位於泉漳交界,受影響而有非常小部分的發音改為enn,因此enn只用於那幾個特例。
  44. ^ 此方音符號為吳守禮教授自行發明,未收錄在教育部的方案中。
  45. ^ 45.0 45.1 /ĩ̯ɔ̃/只用於漳腔部分地區。
  46. ^ 台灣僅剩雲林縣褒忠鄉的老南安泉腔有發此音。
  47. ^ [ũãĩ]用於漳腔,泉腔對應較分散,可能發為[ũ̯ĩ]、[ũ̯ã]或[u̯ai̯]。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