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假定善意/20190714
本頁是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或流程的草案。 該草案可能仍在草議中、討論中或正在達成共識以便通過。 |
本頁簡而言之:
|
維基百科指引 |
---|
內容 |
編輯 |
收錄標準 |
格式 |
態度 |
刪除 |
使用者 |
另見:方針 |
對於包括維基百科在內的任何維基媒體姊妹項目而言,假定善意都是一項基本原則。我們之所以允許任何人編輯,是因為我們假定編者的編輯和評論大都是出於善意的。大多數進行編輯的人都是在幫助這個計劃,而不是傷害這個計劃。如果不這樣的話,維基百科以及類似維基百科這樣的項目從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
但是,本指引並不要求用戶看到一些明顯不懷善意的行為(例如蓄意破壞)也要繼續假定善意。假定善意並不表示用戶不可以討論和批評其他用戶的行為,不過在評論時不應假定對方是懷有惡意這樣做,除非有明顯證據支持。
當發生分歧時,請盡你能力去說明和解決問題,不要引發更多衝突;同時,要給他人一個解釋他們自己的機會。考慮爭議是否源於角度不同,並尋找達成共識的方法。
當懷疑假定善意原則的成立時,在可能的情況下,請你繼續假定善意、保持文明,並遵照爭端解決程序解決問題,而不要攻擊編者或與他們展開編輯戰。如果你對其他維基人的行為表示懷疑,請結合具體的差異和其它相關證據,提出確鑿證據來證實這些質疑,這樣人們便能理解你懷疑的緣由了。雖然壞行為可能看起來是出於惡意而作的,但在解決過程中,最好不要提及任意一方可能的意向,否則可能會加重各方的怨氣。
但是,請不要過於積極地引用這個原則。正如人們會誤判他人出於惡意一樣,人們也會誤判自己的行為被他人假定為惡意;對假定善意的倡導這件事的本身,或許會導致別人對你假定惡意。
善意與惡意的辯證關係
編輯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些錯誤既有行為上的(如人身攻擊),也有內容上的(如添加原創研究)。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提醒來糾正此類錯誤。然而,對於有些分歧,維基百科上的方針和指引也無法給予答案。分歧發生的時候,可能不涉及惡意。保持冷靜的頭腦,並在分歧看似棘手的時候,考慮如何解決爭議;許多分歧都並非無法解決的。
違反方針之舉,包括但不限於:
不過,這些可能是出於善意或出於惡意。
無論如何,我們有處理幾乎所有相關行為的流程。最終,對於絕大多數反覆違反方針的用戶,無論惡意與否,都會被封禁。
假定善意與新手的辯證關係
編輯特別地,請對新手耐心一些,他們雖然目前不熟悉維基百科的文化和規則,但將來仍然會可能成為有價值的貢獻者。
新手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可能合適,而當出現相關問題時,通常意味著他們不了解或/和誤解維基百科的文化。新手往往相信某些不熟悉的方針應該更新,讓條例就如他們認定的那樣正確地運作,這種情況並非罕見,特別是在他們發現涉及的方針的分歧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類似地,許多新手具備經驗和專業知識,他們期望自己的貢獻能被接受而非遭受質疑。在這些方面出現的行為,可能被誤導,但通常是沒有惡意的,因此不能假定他們懷有惡意。許多對維基百科慣例缺乏直觀理解的新手一旦對維基百科規則背後的邏輯更加清楚了解,他們就會漸漸改變觀點。
假定善意與著作權的辯證關係
編輯
當處理可能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時,假定善意即是假設編輯者有意圖去遵守網站的方針和法律。但是,這與他們確實有遵守/假定他們確實有遵守是不同的概念。
編輯者有義務積極地編寫文件上傳的描述頁,描述不正確或不足夠的材料可能會被刪除。
假定善意對於意向與行動的辨證關係
編輯假定善意是關於意向(aim)的,而不是關於行動(act)的。
善意的人們依然可能犯錯誤,當他們做錯時,你應該糾正而非斥責,你不應該認為他們的錯誤是故意的。維基百科上往往會有你不認同的參與者,但即使他們錯了,也不意味著他們有意破壞這個計劃。維基百科上你還會發現有些人你很難共處,這同樣也不意味著他們有意破壞這個計劃,這僅意味著他們的看法與你的看法不同。
但是每當發起編輯戰時,人們往往輕而易舉地將「假定善意」拋諸腦後。所以,無論何時,請務必把假定善意牢記於心
如果你不對他人假定善意,可能發生(包括但不限於):
展示善意的方式
編輯除了假定善意,還要通過展現你自己的善意來鼓勵他人假定善意。
通過表達你真實的動因,並做出編輯,以表現(包括但不限於):
- 你對尋求共識的誠意;
- 你對改善維基百科的志願;
- 你的編輯符合方針與指引;
- 你所作編輯的真實性。
一般地,展現善意往往是必須的,因為這有助於跟其他編輯者順利、成功地溝通,從而使你和他人共同編輯的條目最終達到中立或近似於中立。
(原文:展示善意並不是必須的,但有助於跟其他編輯者順利、成功地溝通。)
對待惡意的方式
編輯即使惡意看起來顯著,也請勿不文明地反過來攻擊他人和/或失去冷靜。如果一方的舉止始終得當,最終,旁觀者往往能促進爭論的解決,並看出違反方針的人。
當未以任何形式提出確切證據的情況下,避免指責他人的行為是出於惡意。因為這樣的指責通常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往往會激怒別人,從而使得爭論更加嚴重。若在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表明其他編輯者的行為確實出於惡意或在騷擾,而一再聲稱他人的意向具有惡意可能會被理解為人身攻擊。結果可能變成指責你出於惡意,最後陷入無意義的指控和反指控的惡性循環。
維基百科管理員和在爭論解決方面經驗豐富的旁觀者通常會樂於幫忙處理爭議,在證據確鑿時,他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解決違反方針的行為。
對待錯誤的方式
編輯即使你認為某人的錯誤是存心的,糾正他要比控訴他出於惡意更為合適,因為那位參與者可能是出於善意,但是犯了錯誤。
同理,對於一個你認為是錯誤的句子/條目(包括但不限於),糾正要比刪除合適。
如果可能的話,在維基百科中的任何情況下,都請保持假定善意原則為最高準則之一
「糾正」包括但不限於:
- 通知編輯者他們的編輯可能存在問題;
- 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編輯。
惡意與錯誤的區別
編輯惡意是出於意圖(purpose)的,而錯誤是行為(act)的一種表現。
在本條目的前文中已經提到,假定善意這一原則是針對意圖(purpose)的,而非行為(act),所以,當你遇到不友善行為時,儘可能地仔細辨別,對方到底是出於惡意,還是出於善意但是犯了錯誤
不過,不論你的判斷如何,請儘可能地保持假定善意原則
同時,無論你如何確信自己的判斷,都請你儘可能不要再雙方交談中直接提及,因為這往往會導致雙方的談判破裂,進而引起更嚴重的後果,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參見
編輯指引
編輯論述
編輯- MeatBall:AssumeGoodFaith(來自MeatballWiki)
- Wikipedia:IP用戶都是人
- Wikipedia policy should follow the spirit of ahimsa (from meta)
- Wikipedia:你必須去給怪獸餵食:在未與對方充分討論、接觸下(即餵食),我們不能假定對方是破壞者(怪獸)
- Wikipedia:AGF佯謬
- Wikipedia:能力亦為必須
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