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佛教术语,为中国南北朝时,汉传佛教天台宗智顗在《法华玄义》所言及的教相判释分类体系。
根据《法华玄义》中分类,其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具体在教判中有所差异。智顗對南三北七的教判闡釋多所質難,形成新的教判體系,即五味八教。
分类
编辑南地有:
- 虎丘山岌法師
- 宗愛法師(莊嚴旻師[2]所用)
- 頓教
- 漸教
- 有相教
- 無相教
- 同歸教:「無相教」與「常住教」之間,分出《法華》會三歸一
- 常住教
- 不定教
北地有:
參見
编辑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南三北七
参考文献
编辑-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而央掘經六年之內即說。為遮此難故立不定。謂別有一經。雖非頓攝。而明佛性常住。即勝鬘金光明等。是為偏方不定教也。……上來諸師皆於漸中約時開異,若不加不定之教,則招難尤多,以初(初時)有大(大乘)故」
- ^ 楊都莊嚴寺僧旻(成實師)
- ^ 定林寺僧柔法師、京師謝寺慧次法師
- ^ 道場寺慧觀
- ^ 吉藏《大品經遊意》:作五教,師不同。兩義本是慧觀師所說也。一家云。阿含為初。禪經為第二。波若維摩法鼓等為第三。法華為第四。涅槃為第五也。一家云。阿含為初經。維摩思益法鼓為第二。法華為第三。波若為第四。涅槃為第五……廣州大亮法師云。五時阿含為初。離三藏為第二。如優婆塞經也。波若維摩思益法鼓為第三。法華為第四。涅槃為第五也。慧觀法師云。阿含為初。波若為第二。維摩思益等為第三。法華為第四。涅槃為第五也。……慧觀師云。初教名為相教。第二名通教者。本空未轉故。說通教者。勒取三乘果。故經云。欲得菩薩果。乃至欲得聲聞果。當學波若波羅蜜也。第三維摩名貶(褒貶?)教。第四名同歸教。第五明常住也。
吉藏《法華玄論》:宋道場寺惠觀法師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種。一頓教即華嚴之流。二漸教謂五時之說。後人更加其一復有無方教也。三大法師並皆用之。
吉藏《三論玄義》: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仍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流。但為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鵠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於漸教內開為五時。一者三乘別教。為聲聞人說於四諦。為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為大乘人明於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三乘別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機。謂三乘通教。三者淨名思益讚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揚教。四者法華會彼三乘同歸一極。謂同歸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 ^ 開善智藏(成實師)
- ^ 吉藏《大品經遊意》:開善等云。以第二教破初教者。此義不爾。云何佛自破聖言耶。初教名為三乘別教。何者。別說三乘果故也。第二無相教。亦名三乘通教者。通者非二乘果為通。唯取所學之法。名為通教。何者。欲得菩薩果乃至聲聞果。常學般若波羅蜜。故知所勸為通。且先勸三乘。後即貶故。經云上人法。第三為抑揚教。發軫初毀小故。經云。廣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又入正法倍曾。終不發阿耨三菩提。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能發菩提也。第四名同歸教。亦名善法教。何者。彼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云。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以教為名也。第五教名常住。即□可見也。明壽命不同。如辨宗中說也。
- ^ 光宅法雲(成實師)
- ^ 天台智者《妙法蓮華經玄義》:北地師亦作五時教,而取提謂波利為人天教,合《淨名》、《般若》為無相教,餘三不異南方
- ^ 慧遠《大乘義章》: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化所說,無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階。言五時者:
一、 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門。
二、 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說三乘差別教門。求聲聞者,為說四諦;求緣覺者,為說因緣;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及制戒律,未說空理。
三、 佛成道已,三十年中,宣說空宗、《大品》、《般若》、《維摩》、《思益》,三乘同觀。未說一乘、破三歸一,又未宣說眾生有佛性。
四、 佛成道已,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破三歸一。未說眾生同有佛性,但彰如來前過恒沙,未來倍數,不明佛常,是不了教。
五、 佛臨滅度,一日一夜說《大涅槃》,明諸眾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其了義。此是五時。言七階者,第二時中,三乘之別,通餘說七。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者即前劉公。不開抑揚。而有教之初。取提胃經。為人天教。……略顯五時之妨,餘可例知。初明十二年前為有相者,自違《成論》。《成論》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又《阿含》中云「無是老死」,即法空也;「無誰老死」,即生空也。又《智論》云「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摩訶衍中明十方空為大空。」皆顯小乘已有二空。若云第二時說空者,十二年後方制廣戒,豈唯說空?又《智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豈前不說空?若云第二時中未顯常住者,實相般若豈無常耶?涅槃亦說「佛性亦名般若」,是知實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觀照即為了因。又《般若》離四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壞四句,豈無妙有?是知小大各有四門,而但言初有次空者,各得一門之意耳。若云第三時中但名抑揚亦非常者,《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豈無常耶?《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猶如螢光,菩薩一日學智如日之照」,豈非抑揚?若云第四時中但顯同歸亦未明常者,〈壽量品〉云「常住不滅」,又〈方便品〉云「世間相常住」等,豈無常耶?五以涅槃為常住者,當教可爾。而涅槃之時亦有小乘之見,如《阿含》中說如來涅槃之相故。若以人天為初者,提胃雖說戒善。得道。皆通三乘。故彼經云。提胃得不起法忍,又違《密跡經》中第二七日說三乘故。然上五時等,皆以約時剋定,則有所乖;揀去不定,從多分說,亦有理在。 - ^ 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 bodhiruci
- ^ 天台智者《妙法蓮華經玄義》: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滿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
- ^ 中天竺三藏曇無讖 Dharmakṣema
-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一西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教。即聲聞藏。為半字教。菩薩藏。為滿字教。
- ^ 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 Buddhaśānta
- ^ 僧統慧光(地論師)
- ^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三藏立三種教。謂漸頓圓。光師釋意一為根未熟。先說無常後乃說常。先空後不空等。如是漸次名為漸教。二為根熟之輩。於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謂常與無常空不空等。一切具說。更無由漸故名為頓。三為於上達分階佛境之者。說於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為圓。即以此經是圓頓所攝。後光統門下遵統師等亦皆宗承同於此說。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齊朝大衍法師(慧光的弟子大衍寺曇隱)等立四宗教。一因緣宗。謂即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謂成實論及經部等說。三不真宗。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四真宗。謂華嚴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等故。
慧遠《大乘義章》言分宗者。宗別有四。一立性宗亦名因緣。二破性宗亦曰假名。三破相宗亦名不真。四顯實宗亦曰真宗。此四乃是望義名法。經論無名。經論之中。雖無此名。實有此義。四中前二是其小乘。後二大乘。大小之中。各分淺深。故有四也。……又人立四別配部黨。言阿毘曇是因緣宗。成實論者是假名宗。大品法華。如是等經是不真宗。華嚴涅槃維摩勝鬘。如是等經是其真宗。前二可爾。後二不然。是等諸經。乃可門別淺深不異。若論破相。違之畢竟。若論其實。皆明法界緣起法門。語其行德。皆是真性緣起所成。但就所成行門不同故有此異。華嚴法華。三昧為宗。諸部般若。智慧為宗。涅槃經者。以佛果德涅槃為宗。維摩經者。以不思議解脫為宗。勝鬘經者。一乘為宗。如是諸經。宗歸各異門別。雖殊旨歸一等。勿得於中輒定淺深。眾經宗別。分之麁爾。
吉藏《大乘玄論》:地論師云。有三宗、四宗。三宗者。一立相教。二捨相教。三顯真實教。為二乘人說有相教。大品等經廣明無相。故云捨相。華嚴等經。名顯真實教門。四宗者。毘曇是因緣宗。成實謂假名宗。三論名不真宗。十地論為真宗。 - ^ 湛然《法華玄義釋籤》;護身寺自軌法師,大乘是人為立號,以重其所習,故美之稱為大乘。
- ^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護身法師等立五宗教。謂此於前第四宗內。開真佛性以為真宗。即涅槃等經。第五名法界宗。即華嚴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
- ^ 耆闍寺安廩
- ^ 慧苑《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第六立六種教門。唯有一家。謂耆闍法師。云教有六種。一因緣宗教。二假名宗教。此上二教。同衍師說。三不真宗教。謂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理故。四真宗教。謂說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謂說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義故。六圓宗教。謂法界自在緣起無㝵德用圓備故。
-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一音教。謂如來一代之教。不離一音。然有二師。一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二姚秦羅什法師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上之二師。初則佛音具異。後則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然並為教本。不分之意耳。
慧苑《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第一立一音教門。自有兩家。一後魏菩提留支云。如來一代說法不離一音故。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是故聖教雖多差別。不離一音也。二東秦羅什三藏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