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支丹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10月27日) |
吉利支丹或稱切支丹,是日本戰國時代、江戶時代乃至明治初期對國內基督徒的稱呼。該詞源於葡萄牙語「cristão」,與馬來語的Kristang是同源詞。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吉利支丹 ‧ 切支丹 |
假名 | キリシタン |
平文式罗马字 | Kirishitan |
概述
编辑戰國時代,聖方濟·沙勿略來到日本傳教,不少大名皈依了天主教,並支持天主教在其領地內的傳播。1587年,豐臣秀吉頒佈《伴天連追放令》,定天主教為邪教,禁止天主教的傳播。多數大名被迫改信佛教和神道。
文祿慶長兩戰後,在日被抑留朝鮮人多數,改宗吉利支丹。
江戶時代後,幕府於1613年發佈禁教令,將天主教大名有馬晴信處死、高山右近流放菲律賓。此後,幕府迫害天主教徒,將他們蔑稱為「鬼利死丹」。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之後,為避綱吉之諱,改稱為「切支丹」,蔑稱「切死丹」。
1637年,九州地區爆發島原之亂,被幕府鎮壓。幕府對支持天主教的人士進行搜捕,而天主教徒的活動亦轉入地下。
如今,「吉利支丹」一詞一般作為對當時天主教大名、或者偽裝放棄天主教信仰而在地下秘密活動的人士(隐匿的基督徒)的稱呼,日本天主教徒往往不會自稱「吉利支丹」。尤其是當年被江戶幕府宗教迫害最為嚴重的長崎縣一帶,因「吉利支丹」一詞的歷史原因,被天主教徒視為侮辱性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