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靖天子/存檔6

魏心愉在话题“關於白銹菌屬”中的最新留言:5年前

其实把Mesomycetozoea翻译为:“中黏菌门”完全属于误译

编辑

见在下2013年在@Wenlongtian讨论页里的讨论,在下先挪过来了。


2013-2014年其他维基人的讨论,原文位于Wenlongtian的讨论页,现挪到此处


关于holozoa一词的翻译

编辑

您好,在下其实就是模板Template:真核生物的建立者,那个IPv6地址是在下以前用的。
关于holozoa一词,想请教一下阁下是在哪里查到翻译为“完全动物”的?同样还有“完全菌物”。能给出这两个词的出处吗?
个人感觉译为“完全动物”给人不知所云。holo一词是“完全的,全部的”意思,zoa常译为“动物,或
而holozoa一词,既然指动物界(后生动物)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生物的总和,那就应该译为“动物总界
同理,真菌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生物的总和就应该译为“菌物总界
在下当初在从英文翻译该模板时就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先例,只得做罢。现在来请教一下阁下的想法。Htmlzycq留言2013年3月30日 (六) 11:34 (UTC)回复

关于Mesomycetozoea一词

编辑

感谢阁下参考了在下对于holozoa一词的翻译,还有一事想请教一下阁下。就是Mesomycetozoea一词在中文中被误译中粘菌门
过去人们发现粘菌这类生物时,由于它既有真菌的性质又有动物的性质,就起名为mycetozoea,意思是真菌动物,但中文翻译者造了个新词粘菌
后来分子生物学兴起,粘菌被证明为变形虫界的一部分,并非介于动物真菌之间。
而新发现了一类生物在分子上介于动物真菌之间,就被命名为Mesomycetozoea,Meso是中间的的意思。
在这时,中文翻译者照本宣科地翻译成了中粘菌,可中粘菌与粘菌之间无论分子上还是形态上都没有任何相似性,这样翻译会给人造成误解
在下想采取另一个英文名的译名DRIP类群,DRIP clade,见en:Mesomycetozoea,阁下以为如何? Htmlzycq留言2013年5月7日 (二) 11:05 (UTC)回复

一年多过去了

编辑

阁下是放了一年的维基假期?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

从粘菌/黏菌一词说起
编辑

中文里“粘菌/黏菌”之间一直没有很好地区分(其实是有区分的必要的),这里就暂时一起用好了。

在下去年所说的“中文翻译者造了个新词粘菌”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囧rz……,“粘菌/黏菌”一词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最早它对应的是en:Slime mold, Slime:黏液、烂泥,mold:霉菌、发霉。(就如“en:Water mold”译成“水霉”一样,Slime mold 译为“粘菌/黏菌”很贴切)

但是,Slime mold就和藻类一样,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状(如光合作用)的生物的统称,在这里的相似性状为“裸露的粘稠状、无定形原生质团”,但并不一定具有同源性(自分子系统发生学得到发展后,它们已被确认不是单系群),在英文的en:Slime mold#Modern classification中可以看出Slime mold有些归有孔虫、有些归囊泡藻、有些归古虫类、甚至还有少数归核形虫类

但是,其大部还是归为锥足亚门 Conosa 下的 Mycetozoa (“真菌动物”)类,因此把 Mycetozoa 译为“黏菌下门”也无可厚非。但能因此就将“粘菌/黏菌”一词与Mycetozoa等同起来并进行派生吗?

从大学生的认识说起
编辑

通常学生物的大学生都会在大一学动物学或植物学的时候接触到“粘菌/黏菌”,(不过动物学课本会说他是动物,植物学课本会说他是植物  囧rz……)。如果他想来维基看看这帮人把“粘菌/黏菌”划分为真核生物的哪一部分,会看到什么?

假设此时维基人把 Mesomycetozoea 译为“中黏菌/粘菌”,并建立了条目,那个大学生在查真核生物时看到下方的{{真核生物}}里有个“中粘菌门”(Mycetozoa“黏菌下门”刚好不在这里面),就会不假思索地想当然:这大概就是课本上的“粘菌/黏菌”吧…… 点击去一看,发现都是一些单细胞寄生虫,和课本上所说的“多细胞的粘稠状、无定形原生质……”相去甚远,那个大学生会得出结论:维基百科都是些不懂生物学的人瞎搞的   囧rz……

如果不把 Mesomycetozoea 译为“中黏菌/粘菌”呢?大学生在真核生物里看不到“粘菌/黏菌”就想:“粘菌/黏菌”到哪里去了?于是就在右上角的“搜索”里搜一搜,于是就会看到当前的粘菌/黏菌(Mycetozoa)页面,发现粘菌/黏菌现在已经归为变形虫下锥足亚门的一类,“怪不得刚才在真核生物里找不到呢”……

以上--Htmlzycq留言2014年8月26日 (二) 12:50 (UTC)回复

那Hacrobia阁下想译为什么?

编辑

en:Hacrobia(即不属于SAR超类群囊泡藻)目前还没有看到中文名,但也有缩写名CCTH

同样,SAR超类群也叫Harosa,这可以看出当前的分子系统发生学发展后,一些科学家开始突破生物的命名常规,使得在命名上分为了两派:一派为这些新的单系群起名字,;另一派则使用缩写,简单整理如下:

“起名派” “缩写派”
Harosa SAR supergroup
Halvaria
UTC clade
Hacrobia/Eukaryomonadae CCTH
Mesomycetozoea/Ichthyosporea DRIP clade
Plants+HC clade(这个算起名还是缩写?)
Plants+HC+SAR megagroup(同上)

在下是倾向于使用缩写,因为使用缩写就没有找译名这么麻烦了 ,也就避免了“引起歧义及名不副实”的问题。 --Htmlzycq留言2014年8月30日 (六) 11:14 (UTC)回复

接下来的讨论

编辑
  • @Htmlzycq:我對這個名稱也充滿疑惑,可惜中文網頁資料過少,網路上能找到的都是此一名稱,不知是不是多少受維基影響。不瞞你說我剛好正在閱讀關於Mesomycetozoea的論文,準備稍晚創建此一條目的,照字面上翻譯似乎該翻成「中菌動物」,或者「中菌蟲」,閣下覺得如何?如果有紙本書籍或更可靠的來源支持的譯名就更好不過。CCP~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9日 (一) 03:08 (UTC)回复
    • 不幸的是,網路上能找到的此一名稱基本上都是受到12年到13年间中文维基百科的这一错误翻译的影响  囧rz……。在下其实接触过做“黏菌”以及“原生生物”这一块的老师,说句实话,我们维基人把这些翻译成什么中文名对于这些老师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老师们都是发英文文献,基本上不看中文资料  囧rz……

回到正题,上面5年前那个表格里提到的Plants+HC+SAR megagroup,中文原定为AH/SAR 总类群,后来有了更好的英文学术名“Diaphoretickes”,中文译为多貌生物。而Mesomycetozoea和Ichthyosporea这两个词现在都有文章在用,DRIP clade也有文章在用。如果阁下执意要给一个中文名的话,在下认为“中菌蟲”一词最不容易引起误会,虽然目前还带有一定争议,但有错误的话以后改正就行。最后祝阁下编辑愉快 

--Htmlzycq留言2018年7月11日 (三) 02:27 (UTC)回复


      • @Htmlzycq:看來中菌蟲是個可行的名稱,也不是執意要譯成中文,我自己是從事生物這行的,也覺得用Mesomycetozoea當條目名稱最好,但社群估計不能接受條目名稱為英文名(連內文專有名詞是英文都常有人不滿了)。閣下的專業也與真菌/分類學有關嗎?有機會還要多請教閣下。--CCP~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13日 (五) 00:09 (UTC)回复

谢谢,在下确实是本科和硕士都是生物学出身,就学期间对这一领域感兴趣而已,现在在医院的实验室工作,发现很多医学背景的人的分类学知识还停留在很老的系统上,甚至有人还把真菌当做植物  囧rz……。其实建立正确的生物学观念对他们医生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要,比如还是以真菌为例子好了,和人类同属后鞭毛生物这一单系群,壶菌纲的游动孢子和人类的精子在形态学上其实是一回事,一样可以通过CASA来检测活性,不过很多医生不知道  囧rz……--Htmlzycq留言2018年7月13日 (五) 00:35 (UTC)回复

  • @Htmlzycq:據我所知醫學教育應該完全不包含分類學,遑論冷門的真菌(頂多大一普通生物學點到為止),甚至我自己主修分子生物/生化,也是個人對分類學、真菌等特別有興趣自己專研,否則正常課程也不會接觸到任何真菌的內容,這部分應該只有植微系、植病系有所涉獵。閣下近期有什麼編寫生物/真菌相關條目的計畫嗎?--CCP~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13日 (五) 23:11 (UTC)回复

上半年整理生物学新进条目搞得太累了,近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想法计划。--Htmlzycq留言2018年7月14日 (六) 07:24 (UTC)回复

一杯咖啡送給您!

编辑
  好久不見,很高興看到您的留言 ^__^ Wolfch (留言)歡迎參加第16次動員令 2018年7月13日 (五) 07:31 (UTC)回复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18年7月號

编辑

過去一個月(2018年6月15日至7月14日),互助客棧方針區有新提案44項,已通過有24項。
  人事變動

  • Ellery已經卸任管理員。

  方針指引變動

  方針指引小更改——沒有經互助客棧討論而已修改者有︰


本期简报由《維基百科政策簡報》編撰小組藉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發送于 2018年7月15日 (日) 03:27 (UTC)回复

RE:近來可好

编辑

這幾年都沒怎樣寫條目了呢,有點累了 :(--Alvin Lee 酒逢知己千杯少 話不投機半句多 2018年7月15日 (日) 03:29 (UTC)回复

RE:铁路星章

编辑

谢谢阁下的奖章,也谢谢对我贡献的肯定!我现在是在UCB读暑校,在8月之后会回到UIUC读本科。我最近又翻译了,也正在翻译一些条目不知道阁下能否检查一下我的翻译疏漏,谢谢!Johnson.Xia留言2018年7月16日 (一) 22:02 (UTC)回复

新條目評選

编辑
  下夸克
謝謝投票支持 老陳留言2018年7月17日 (二) 04:29 (UTC)回复

2018年7月

编辑

您好,我有看到閣下的真菌的貢獻,想提醒閣下過去有維基人發起協作計畫,如果閣下認為有可以參考的內容,可以拿去使用---Koala0090留言2018年7月17日 (二) 09:28 (UTC)回复

    • @Koala0090  囧rz……您一說我才知道有此一計畫(現在擱置了?)有些段落我覺得翻譯腔很重,但有些段落翻的不錯(像人類使用的段落),不知為何當時翻完只貼在草稿頁中,沒有貼到主頁面,害我從頭到尾重新翻了一次.......另外能不能給我一兩天的時間把條目翻好,剛剛好像發生了編輯衝突。--CCP~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17日 (二) 17:29 (UTC)回复
      • 對,我當時看的時候就發現很多段落有錯譯的問題,有動手改了一些部分。另外有一點建議,「形態」和「型態」是不同字,前者是morph,後者大多是描述行為,例如「生活型態」等等。---Koala0090留言2018年7月17日 (二) 23:42 (UTC)回复

Reː珍珠奶茶送給您!

编辑

彷彿心有靈犀一點通,我也在前幾日回歸到維基(其實還是有在其他維基計畫編寫啦),而台中聚會亦中斷好一陣子了。不過最近令人振奮精神的是中文維基學院終於即將獨立成站,這是我過去曾大力提倡維基項目之一,還希望您也可以來支持。--安可 ♪留言2018年7月18日 (三) 17:50 (UTC)回复

目前是存依於Bate版掛名,類似於孵育場但更加獨立(不怕被砍項目),算是wikiversity專用孵育場。維基學院主旨在於各項研究、學習資源,所以又會有點像教科書(Wikiversity 原本從Wikibook分離來的),管理上是基本上不要來亂放廣告、侵權都沒大問題,原創觀點可供檢視與修正,個人比較在意的是否言之有物。條目是還沒Force在哪方面主題,現在是到處看看 Wikipedia:臺灣教育專案FB社群上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安可 ♪留言2018年7月25日 (三) 07:23 (UTC)回复

動員令生物學之星

编辑
  DC16生物之星!
感謝你支持今屆動員令的生物學小動員令,並暫居分數第一。恭喜! Temp3600留言2018年7月21日 (六) 09:25 (UTC)回复

舊金山維基人沙龍

编辑

謝謝通知!我住在洛杉磯,所以無法參加您們聚會,祝圓滿順利!--老陳留言2018年7月23日 (一) 05:27 (UTC)回复

權限申請

编辑

已重新授權,歡迎回來。—千村狐兔留言2018年7月25日 (三) 05:11 (UTC)回复

邀請您參加第十六次動員令

编辑
  第十六次動員令邀請函
 
維基娘——第十六次動員令的吉祥物

親愛的維基百科用戶靖天子您好: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六次動員令正在2018年7月7日至9月9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六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文物遺產、體育及行政區劃,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基礎條目及傳統百科全書條目、文學、工程技術及生物學。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关于Portal:生物学/新进条目的维护,有点想法想找阁下谈谈

编辑

个人感觉这个页面还是有必要的,起码部分维基人通过这个打捞了一些本可能被删除的条目。但是感觉让一个用户专门维护,工作量太大了。在下的想法是能不能把任务分块,比如医学一个人负责做,生化与分子一个人,物种及生物分类一个人(事实上可以是机器人,因为可以通过{{Taxobox}}模板触发)等等--Htmlzycq留言2018年7月28日 (六) 06:02 (UTC)回复

看了一下,感觉挺有用的,如果有条件,先引入到本地的一些较小的专题里做个测试?

en:Wikipedia:WikiProject Birdsen:Wikipedia:WikiProject Fungi这两个怎样?中文都已经有对应的专题了。--Htmlzycq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01:32 (UTC)回复

  • @Htmlzycq抱歉遲未回覆,對閣下感到相當不好意思。兩週前我進行從舊金山騎乘單車至洛杉磯的騎行,最終不幸在Ventura摔車了  囧rz……,回來後養傷幾天動彈不得,只能坐在電腦前,便寫了糊粉層菌異營蘭菌根等條目,翻譯後還參考多篇論文擴充,還請閣下有空前往指教(皆打算參選優良條目)。關於新進條目,能在鳥類跟真菌專題先測試當然再好不過。我又看了一下User:AlexNewArtBot的運行模式,其實它不是以信息框跟分類判定的,而是偵測條目中有沒有一些關鍵字,每個關鍵字皆有一定權重,若有則加數分,總分超過一定門檻即判定條目屬於某類別,比如真菌新條目的關鍵字。不過我對機器人的運行一竅不通,不知具體怎麼進行,是應該先到英文維基聯絡這位用戶,取得原始碼後,再於本地創立一個機器人並獲批准嗎?--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9日 (日) 03:08 (UTC)回复
  • 在下對機器人的運行也一竅不通  囧rz……,应该是这样一个流程吧--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19日 (日) 07:05 (UTC)回复
    • @Htmlzycq:那我來與英文版的機器人運行者溝通,剛剛看了下他們篩選的結果還蠻準的,如果真能運行對各專題維護都是一大福音。據閣下所知,中文維基有類似這樣從其他維基計劃引入機器人的前例嗎?順便發個牢騷,現在關注生物條目的人實在太少了,讓我覺得編的有點沒意思。--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0日 (一) 09:00 (UTC)回复

那就阁下先去沟通好了,记得在英文维基也要ping在下,最好用we这个复数来表达我们的强烈意愿。在下自认为英文表达能力欠佳,唯一认真点的编辑是创建en:Template:Biology high taxon classification navs这个模板  囧rz……

关于是否有其他維基計劃引入機器人的前例,在下实在不知,还是问问那些擅长机器人编辑的维基人吧。

--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0日 (一) 10:49 (UTC)回复

  • @Htmlzycq我昨天已經去溝通了([1],不及ping閣下),不過運行者的意思應該是他無意在中文維基協助機器人的運行,但因為機器人本身是opensourced,源碼在,我們可自行創立機器人在本地運行。另外有鑒於生物編者太少,為鼓勵生物編者寫作與關注生物條目的評選,以及建立一個平台以維護生物新條目等(也包括近期大幅增修的條目,比如RNA激活,最近幾位新生物編者所寫的條目都有些翻譯錯誤或機器翻譯的痕跡,我修了許多,有點頭痛),我在思考要不要重啟當年的生物條目提升計畫,對此閣下以為如何?--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0日 (一) 16:53 (UTC)回复

感谢阁下修改“致病真菌”条目并可提交DYK

编辑

感谢阁下对致病真菌条目润色和鼓励支持,可以提交DYK。致病真菌条目已经完工。 -- JimGrassroot留言2018年7月28日 (六) 20:37 (UTC)回复

提醒

编辑

真菌經評選為FA並已存檔,還請複查下, 謝謝您--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9日 (四) 08:09 (UTC)回复

糊粉層經評選為GA並已存檔,還請複查下, 謝謝您;另,該分類已經重新調整為「生物學、醫學與藥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24日 (五) 09:45 (UTC)回复

请教

编辑

你好,请问北美數鳥活動可以DYK吗?--Cohaf留言2018年8月11日 (六) 18:54 (UTC)回复

  • @Cohaf感謝閣下貢獻鳥類條目,我稍微修了一下,應該足夠DYK了。另外關於標題,我想是不是定名為「後院數鳥活動」更適當,一來為原文名稱直翻,二來此活動已擴展到全球,並非侷限於北美。--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1日 (六) 19:09 (UTC)回复
    • 谢谢修改,命名的确有问题,我是按照-Zest实验室跨语言链接所给予的名称办到,现在移动,但是是否留重定向?还有题目应该是什么?有没有建议?谢谢!--Cohaf留言2018年8月11日 (六) 19:11 (UTC)回复
      • @Cohaf重定向可以留著,因為確有中文網頁如此翻譯,另外譯名十分不統一,有「庭院鳥類大調查」([2])、「後院鳥類計數」、「庭院數鳥活動」([3])、「後院鳥況調查」([4])等,我覺得大調查、鳥況調查等聽起來比較正式,但數鳥活動好像比較常用,這點就請閣下斟酌了。選定名稱後其他也可作為重定向。DYK問題我猜可以哪項活動是首個招募全世界觀鳥人士上傳各地鳥類資訊的公民科學計畫?--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1日 (六) 19:21 (UTC)回复
      • 谢谢!我看加入全部别名在条目里,然后重新创建重定向。谢谢题目,我就快提交,请支持一票。谢谢!--Cohaf留言2018年8月11日 (六) 19:23 (UTC)回复

关于H君条目问题

编辑

他其实是刻意这样作的,毕竟上几次dyk都被评审失败,每一次我看了都是翻译腔问题,也在很多地方说要学trymybestwikipedia君。但是感谢您对他的鼓励,我们真的不想另外一个。希望他不要灰心,也谢谢您巡查的努力。加油!--Cohaf留言2018年8月12日 (日) 19:05 (UTC)回复

  • @Cohaf原來如此,感謝告知,看了一下您們二位都還是學生,不禁讓我想起我十年前也還是學生時初入維基的場景,當時翻譯、寫作能力也都差強人意,一個條目得寫幾天,對維基的嫻熟度也差今日二位甚遠,不過現在回想,我對真菌學的高度興趣,其實就是從當年寫維基開始培養的。H君既有勒石於維基峰的豪情壯志,我才想如果他能編寫邊學,貢獻之餘也培養出自己的興趣,則更是一樁美事,只是批量創建條目則比較可惜。不過評審失敗的挫折,不得不說現在評審標準比當年難多了,社群氛圍也肅殺很多的感覺,相對之下我更懷念當年的維基的。--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2日 (日) 19:30 (UTC)回复
    • 其实我是等待入学的学生。那个学生会不是给学生的,是像学生会一样为被欺压的维基人出头,但是也没什么用。我其实有过编辑维基的经验,是英语维基,约十多年前,太久了所以设计新的户口,但是中文维基是2个月前才加入。我也非常怀念过去的维基互相精神,还有伴起事情时候也比较容易。我真的不想H君被除掉巡查豁免权,巡查权已经被滥用权力除掉。话说回来,有意识参加维基学院吗?可以有生物项目,也需要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哪儿比较和平。--Cohaf留言2018年8月12日 (日) 19:43 (UTC)回复


維基學生會 邀請函
靖天子/存檔6君:
 

您好!誠摯邀請您參加維基學生會。我們是一個互相提供協助的維基百科組織,我們保持和平的處理事情反破壞指導新人編輯

希望您能加入我們處理維基百科的事務!謹祝編安。
邀請您的維基人是:Cohaf留言2018年8月12日 (日) 19:50 (UTC)回复
  • @Cohaf原來如此,我以為現實生活中是學生的才可以加入,剛剛看就奇怪怎麼會有Wetrace。維基學院我仍有些疑慮,因為感覺裡面原創研究很多,不知道有什麼把關機制,現階段大概還是以維基百科為主,不參與這裡的紛爭即可。閣下是等待大學入學嗎?中文維基新加坡人很少,期待閣下在維基的成長。--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2日 (日) 20:24 (UTC)回复
  • 我是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了,药剂系,个人原因选择延后入学。维基学院就是原始研究地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把关。现在基本采纳方针,删除方针公示,然后禁封方针还在翻译阶段,也没有管理员。对的,我也不想参与任何纷争,毕竟条目都很缺了。新加坡条目我会慢慢添加的。谢谢鼓励!--Cohaf留言2018年8月12日 (日) 20:32 (UTC)回复
    • @Cohaf恭喜閣下,NUS是很好的學校,我也曾去參觀過。我也常想(特別是參加舊金山維基人聚會以後)中文維基的條目質量已經夠差了,社群還把一大部分經歷拿來內鬥,實在是挺荒謬的。對了,(純屬好奇)新加坡的維基人大多是編輯英文版嗎?當地有沒有中文維基的社群?--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2日 (日) 20:38 (UTC)回复
  • 压力不小,所以需要好好准备才入学。同感,互助不是互煮。新加坡维基人就我一个,没其它人了。英文维基也少过20人。毕竟原因是新加坡教育系统不能接受维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材都是复制维基的。例如一些蛋白质,老师简直照抄en:Troponin全文。然后我们需要读。但是我们写报告时不可以用维基。希望以后还可以切磋。--Cohaf留言2018年8月12日 (日) 20:50 (UTC)回复

看到以上的留言,我來維基兩年多還是第一次被當成話題的主角。上面說得沒錯,我是因為DYK多次評審失敗而轉戰地理(地方因為有大量擴充和建立空間,所以一大堆維基人參與)。樓上提及到在下希望學習Trymybestwikipedia,但其實我和他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想貢獻維基百科。我也不是第一次灰心,也有人試過救贖我、鼓勵我不要放棄寫條目。於是我便和Jarl Sverre大人一起寫條目(他很體諒我,每次寫條目也和我合作,而且還是一人一半地寫),但之後我們很少聊天了。

關於我批量創建條目一事,我也是沒辦法。我翻譯差勁,也要寫條目,於是我就想到了有一個很大的地方給我去寫條目,而那個就是全美國的人口普查指定特區和非建制地區。結果變為即使外文版有很豐富的內容,但我也不去翻譯,因為我對翻譯條目沒信心了。當然寫完這些數以萬計的條目後,要去慶功,於是就想登上維基峰(海拔2,333米,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

我認同靖天子的說法,以前的中文維基百科的合作精神比現時的要好(唉,如果我早些出生就好了),而且撰寫條目的難度和條目的要求也提升了許多。最後,我回覆關於被罷免巡查員的一事。這是我粗心大意,與我寫條目無關,但事後因為我批量撰寫烏帕齊拉條目,所以被賦予巡查豁免權,以避免我把巡查員虐死。如果到時候我真的因為像Trymybestwikipedia一樣因大量創立條目而有負面評價的話,我會辭去巡查豁免權一職。

我在維基百科上有很多問題,病入膏肓,沒救了,於是就自號「維基病夫」。--維基病夫865 2018年8月13日 (一) 11:15 (UTC)回复

給您的星章!

编辑
  作家星章
好棒喔,一篇特色條目可以賺769分! 維基病夫865 2018年8月13日 (一) 10:00 (UTC)回复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18年8月號

编辑

過去一個月(2018年7月15日至8月14日),互助客棧方針區有新提案37項,已通過有14項。
  方針指引變動

  1. 檔案名稱指引》,增添內鏈。
  2. 爭議解決指南》,由《爭議的解決》正式移名為《爭議解決指南》。
  3. 格式手冊(標點符號)》,提示可使用模板代替輸入連接號。
  4. 人物收錄準則》,修訂新聞主播收錄準則。
  5. 快速刪除方針》,與重定向相關準則不再適用於用戶及用戶討論頁名字空間。
  6. 列明來源指引》,添加模板例子,事實修改。
  7. 避免地域中心方針》,修順語句。
  8. 快速保留指引》,修整語句。
  9. 存廢覆核方針》,添加條文。
  10. 繁簡處理指引》,事實修改。
  11. 五大支柱》,鏈結、字眼及地區詞轉換。
  12. 禮儀指引》,移除過時連結。
  13. 基金會行動方針》,校對。
  14. 新頁面巡查方針》,事實修改,更改權限組合。

  方針指引小更改——沒有經互助客棧討論而已修改者有︰


本期简报由《維基百科政策簡報》編撰小組藉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發送于 2018年8月15日 (三) 04:35 (UTC)回复

写了一篇基因条目

编辑

您好,我写了篇基因条目CD22,由于我读的蛋白质组学以及中心法則都是英语的,可以看看内容准确吗?有时间才看, 謝謝您--Cohaf留言2018年8月15日 (三) 16:40 (UTC)回复

@Cohaf我大致修了一下,請閣下查閱,有疑慮之處歡迎提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16日 (四) 06:12 (UTC)回复

给您一个星章!

编辑
  编辑星章
感谢您为第十六次动员令贡献30条条目! 中二西奥多B 庆祝地震专题条目数破五百 2018年8月16日 (四) 06:47 (UTC)回复

给您一个星章!

编辑
  校对者星章
谢谢校对CD22 Cohaf留言2018年8月16日 (四) 07:47 (UTC)回复

请求校對

编辑
    • @Cohaf不錯,閣下有很大的進步,這篇比較沒有錯誤了,我做了修改如下:
      • 菌蓋一詞的使用,菌蓋又名菌傘,故名思義是指傘狀的子實體,也就是所謂的「蕈菇」,通常只用來描述擔子菌門的真菌,用於描述子囊菌門的情況很少,雖然不是沒有,但毛舌菌外形是棍棒狀,並非傘狀,因此使用菌蓋一詞不妥(英文版原文也沒有使用此詞pileus),直接講「子實體上部」比較妥當。
      • 孢子的長度單位是微米,閣下寫成毫米,把它放大1000倍了。
      • 原文的flesh一詞閣下翻成「菌體」比較不精確,我改成「菌肉」了,這個應該是指類似en:Trama (mycology)的構造,但此詞通常只用於擔子菌,所以我沒做跨語言連結。
      • 其他就沒有明顯問題了,我做了文句上的潤飾,比較多是刪掉重複冗贅的主詞,並把中文名的來源換成可靠來源。還有infobox使用Template:Automatic taxobox,簡單來說就是建立每個分類元的頁面,閣下以後參考我的貢獻紀錄依樣畫葫蘆即可。另外我注意到閣下加入許多原文版沒有的參考資料,那些腳註有哪些對應的部分嗎?還是閣下預備繼續擴充?--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5日 (六) 23:21 (UTC)回复
      • (:)回應谢谢校对以及鼓励,我看了您的修改,会谨记的。添加参考文献是英语版本的参考文献明显不足,例如立陶宛政府归类为濒临绝种动物英语版本的参考文献是英语版本立陶宛濒临绝种物种列表,明显不是可靠来源等。还有查了英语版本的其它参考来源,有些是空页面。我基本上是要确保每写一段有些参考来源来支持,不是原始研究。我时常翻译条目时会先吧英语版本的参考文献不搬运过来,然后翻译全文,然后才看了一遍全文内容,再找参考文献来辅助,如果找不到,那一段我就删除,因为我发现英语版本条目原始研究的确非常多,新加坡条目更是如此,当然如果有时间我也会扩充,就比较有来源了。总之谢谢了,感谢您。--Cohaf留言2018年8月26日 (日) 08:08 (UTC)回复

吴哈克页面存废讨论通知

编辑
 

您好,您先前创建或编辑的页面「吴哈克」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该页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页面的内容,您可以前往已删除内容查询。如需对删除结果上诉,请在存废复核请求处按格式提出请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Cohaf留言2018年8月26日 (日) 23:15 (UTC)回复

关于贡献吴哈克一条目的IP

编辑

您好,看到您希望这位IP编者多多活跃,我想起自己对他/她是印象不浅的:我在约3月底看到他开始写乌帕齐拉系列(一共近500个乌帕齐拉,他大约贡献了三分之一,没有细数)以及一些清真寺、城市等条目,每篇都是小小作品,一直延续到5月底(如3月的卡拉帕拉乌帕齐拉、4月的达甘布伊扬乌帕齐拉、5月的洛哈戈拉烏帕齊拉 (諾拉爾縣)等)。起初我在扩充的同时亦给他写留言,试图提醒他将作品写得更完善,但他多次未回复,似乎并没有交流意愿,所以之后看到他的作品基本就是inuse之后扩充了。之后乌帕齐拉被SickManWP和我(实际上贡献的篇数不多,论精力我是远不及SickManWP的)等几位编者全部写完,他开始写孟加拉国人物小小作品(如阿齐祖尔·哈克),同时也有一些地理小小作品(如库亚加塔)。这位编者经常变换IP,导致我很难查他的全部贡献。如果您有意向也可以多关注他的条目,加以完善。--Duhshala 2018年8月27日 (一) 06:13 (UTC)回复

您太客氣了,這是我應該做的。--Duhshala 2018年8月27日 (一) 06:57 (UTC)回复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编辑

取了一个夸张的名字,原因是在下发现自己正式加入wiki的时间刚好赶上阁下暂时离开wiki的时间,后来在下看到Portal:生物学的DYK居然还是07-08年的,还有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以及第三阶段的生物學提升計畫,让人不忍卒读。

生物學提升計畫第三阶段的参与者签名,这里面的参与者在不久之后都离开维基这一领域了。。。

參與者簽名

编辑
  • 任何想加入者均可在下面直接簽名,簽名後即成為計畫成員之一,不需主持人審核,歡迎任何人的加入。
  • {{支持}}您想參與或您感興趣的主題提升質量;或對你支持的候選主題投票;注意的是,在此票選支持也就是主題開始後的參與者(亦請至正式報到處簽到)。
  • 為了確認並落實計畫小組成員之間互動與參與協作意願,若於子計畫期間必須因故展開維基假期並持續至計畫結束,請您在參與者票選處提出公告或通知主持人。
  1. (+)支持-- Rockphy ( 真菌 | 第三階段!) 2011年10月9日 (日) 07:00 (UTC)回复
  2. (+)支持--yrr933! (留言)|生物提升科技提升 2011年10月10日 (一) 05:45 (UTC)回复
  3. (+)支持——Shakiestone (留言) 2011年10月10日 (一) 11:10 (UTC)回复
  4. (+)支持--靖天子~北伐抗戰軍統局/真菌條目大躍進 2011年10月11日 (二) 10:05 (UTC)回复
  5. (+)支持--乌拉跨氪 2011年10月11日 (二) 10:20 (UTC)回复
  6. (+)支持--cychk (留言) 2011年10月14日 (五) 17:13 (UTC)回复
  7. (+)支持--B2322858 (留言) 2011年10月21日 (五) 04:17 (UTC)回复
  8. (+)支持--I.R.A.·留言 2011年11月5日 (六) 10:28 (UTC)回复
  9. (+)支持--Alexchen4836 (留言) 2011年11月30日 (三) 01:47 (UTC)回复
  10. (+)支持--User:Bordercolliez (留言) 2011年12月4日
  11. (+)支持近期真菌已經偏荒,但是魚類可在重拾。--♪安可♫(與我對話 ☺) 2011年12月28日 (三) 12:02 (UTC)回复
  12. (+)支持----简单的复杂 (留言) 2012年2月4日 (六) 04:58 (UTC)回复
  13. (+)支持--Walter Grassroot () 2013年11月11日 (一) 15:10 (UTC)回复

有种“音容宛在”的感觉  囧rz……

“我一个人能做些什么?”

编辑
    • 模版:中文維基的生物學相關模版不足,應從英文維基大量翻譯相關模版,才能使條目隨之增加。

这是阁下写在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畫/生物學提升計畫/第二階段#任務簡報里的一句话。在下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13年左右搬运了一定量的navbox模板,在User:Htmlzycq/生物化学模板里记录了一些。在下做的只是一些微小的 工作,但起码能帮助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对生物学领域感兴趣的维基人,建立起对这个系统的宏观认识,否则很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的和手段

编辑

在下在自己最早的用户页提到了自己不喜欢维基社群荣誉的理由。在现在看来,“互助”变为“互煮”从而导致大量认真的维基人流失,这其中的很大原因是我们社群过于看重“规章”“制度”,殊不知这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维基的真正“目的”——成为一个分享知识的平台,却常常被忽略。--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1日 (二) 08:13 (UTC)回复

  • @Htmlzycq閣下此番留言實在令我感觸良多,正如我用戶頁所言:維基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維基人總是來一批又走了一批,特別是認真的條目型維基人,所以我今年重新回來看到閣下依然活躍,感到相當感動。生物提升計畫之時我只是個少不更事的中學生,現在已經在遺傳學的博士候選人了,那個計畫勾起我許多回憶,我現在對真菌學的興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當年編寫維基而來(not the other way around),我還記得當年根本沒有閱讀論文的能力(但為此還去中研院的圖書館借書研讀),寫球囊菌門花了好幾個禮拜仍寫不好,在user:Mihara57user:IgniX等前輩幫助下才完成,現在他們兩位也都不在維基了,改天我應給好好再更新那個條目以向他們二位致敬。不過有個好消息是當年一直想把真菌編成優特,但根本沒有能力,上個月花兩個晚上全文翻譯後通過FA評選了。

現在回想起來提升計畫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凝聚生物條目的編者了,大家均是工作繁忙之餘憑著一股熱忱來貢獻知識,條目型維基人多數時候是寂寞的,連我最近都因為寫的條目乏人關注而感到沒意思,更別說是新人了,提升計畫時我們也發掘、鼓勵了許多新人,但最後留下來成為活躍維基人的亦趨指可數,所以我才想如果重啟類似計畫(也不一定要是提升計畫,好好活化wp:生物專題也可以),建立一個平台讓生物學的編者能夠互相溝通、關注彼此的作品等,只要達到這點,即使完全沒有達到其他協作等功能,也是很大的貢獻了。最近成立的{{PJ:物理學/專題消息}}也給了我一些靈感,我覺得重啟類似平台的話,重要的功能有:1.維護新建條目與近期大幅擴充的條目 2.更新類似的布告板,包括生物條目參加評選、通過評選或其他方針相關討論等 3.就是單純讓生物編者有聯絡交流之處。 我又回去看了多年前我與閣下的對話,看到閣下之前提到武漢大學的生物編者被當傀儡封掉的冤假錯案,再配上閣下所留文字,實在不勝唏噓。過於看重制度以致編者流失的問題,我覺得這篇講得很有道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1日 (二) 08:57 (UTC)回复

(:)回應不说伤心的事了,面向未来吧 。生物学提升计划可以搞个第四阶段了,阁下这方面经验丰富,在下不敢班门弄斧,只是希望能更多的利用好一些既有的维基工具,把主持人的工作量降低,如果影响到主持人自己写条目的时间精力那就得不偿失了--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2日 (三) 08:17 (UTC)回复

  • @Htmlzycq我現在的構想是活化WP:生物專題(不用提升計畫是因為它給人短期、只有部分人員參與的感覺),希望活化以後可以長久運行,即使日後你我不再活躍也不至於中斷,目前構想包括我們之前討論的新進條目維護、生物專題布告板的設立,還有生物維基人的討論區和生物星章專區等,可能還會寫一篇論述來講生物文章的編寫,如何選用可靠來源等。不過我大概過幾天才有空進行,屆時還需仰仗兄台協助(或兄台如有什麼想法,也可以直接進行)--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3日 (四) 02:30 (UTC)回复

路過意外看到這一串對話

编辑
  • @Koala0090閣下主持此專案真是大工程,辛苦了,出產的條目質量也都不錯,比較可惜的大概是這些寫手只是短期參與,後來沒有成為維基人。站外聯繫這個點子蠻有趣的,不過臉書因為實名,可能有些希望保持匿名的維基人不願加入,或許可以從telegram或wechat這種匿名性較高的平台開始,對此@Htmlzycq兄台以為如何?--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5日 (六) 09:34 (UTC)回复
    • 當時本來就設定是短期計畫,就是暑假一個月這樣,我開學之後就沒有辦法繼續經營了,如果想要長期經營和培訓維基人需要更細節的規劃和人手才可以。TG這些平台確實維基人用起來順手,但對於非維基人而言入手比較困難,如果要從這些平台入手,那麼大概就是只有維基人參與---Koala0090留言2018年8月25日 (六) 12:17 (UTC)回复
      • @Koala0090(算是閒聊)看來推廣維基、吸引新人加入真的非常困難,我雖沒有參與過類似計畫,但我從以前到現在每跟身邊的人談起自己是活躍維基人,邀請別人也加入時,都會被當成瘋子、怪咖  囧rz……,久而久之我也不太與現實生活認識的人談起維基了。不過我實在不知為何許多人覺得參與維基的門檻很高,雖然確實有些原始碼要學習,但基本的就那幾個,複雜一點的從其他條目複製過來就好,至少對高中生、大學生應該都不構成阻礙,想當年你我也都是無人引導之下自行摸索而來。作為旁觀者看到台灣社群許多人殫精竭慮在推廣,包括跟台大課程合作,但這些人往往都隨課程、活動結束後就不再活躍了,實在可惜。我覺得可能是具備某種性格的人(有點像學者性格,樂於閱覽、統整文獻並分享)才會被維基吸引--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6日 (日) 22:12 (UTC)回复
        • @靖天子(閒聊)確實,我曾經也在我們學校發動過一些課程和計畫,但遇到的困境跟你差不多。大家來了聚會幾次之後,之後沒興趣繼續下去,還會心虛刻意避開我,久而久之我就不太再以個人名義推廣了。也許比起漫無目的的招攬活動,也許我們可以嘗試以專題做為目標。當時生物計畫能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是因為我去寫台灣昆蟲學家發現的物種,對這些希望推廣自己成果的人而言,可能具有一些吸引力。但之前因為人手時在不足,我一個人難以為繼,所以我開學之後就沒繼續下去。我看起來生物學維基人之間的氣氛似乎還算不錯,也許可以考慮聚集一下線下力量,發揮更大的影響力。---Koala0090留言2018年8月27日 (一) 09:04 (UTC)回复

@Koala0090(闲聊)写维基百科确实有一定的门槛,在我们这些已经入门的人来说,确实不高。但是对于在站外的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这些要學習的原始碼确实有点难度高了(可能是某种心理学偏差吧,学会一样东西之后就会觉得很容易)。这也是在下在現實生活中很难向周边人推广wiki的原因  囧rz……。所以在下倾向于通过帮助新人来改善wiki,因为wiki新人愿意来编写条目就说明他/她已经站到了门槛上,某些做法可能会把他/她推出去(见WP:不要伤害新手从高高的门槛上重重地摔在外面,从此此生再也不愿见到wiki;某些做法可能把他拉进来,比如在新人的条目里挂上应有的infobox,navbox,链上wikidata等,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可能有一定的效果。--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05:22 (UTC)回复

  • @Htmlzycq我畢竟也是舉辦過數次工作坊的人了,大概也知道新手的困難。是說也可以從分工開始,由線下其他志工用其他平臺寫作,然後再由維基人放上去,如果有人願意學維基介面再教他們。我過去成立專題群組之後,成功跟一些物種發現者邀稿,也許我們可以將這個模式體制化(如圓榕象鼻蟲屬即是由華萊士圓榕象鼻蟲的發現者寫作)。這麼做可以避免一開始就讓新手接觸到門檻,如果大家有想合作的想法,可以再來討論細節。---Koala0090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06:06 (UTC)回复

一些具体点的想法

编辑

还是从在下随便打字的"魯特部巴蜜環菌"说起,在下之前(14-15年间)曾经受User:Jarodalien所托,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整理了Wikipedia:模仿专题/英语维基典范条目,其中的生物学分页面是在下最为头痛的一块,一方面当时英語的FA里的Biology还未像现在这样分类开来。另一方面,大量的物种名为红链,让人看得很难受。

所以,在用戶浣熊互助客棧的方針版發起對「Wikipedia:命名常规 (生物)」讨论里,在下举出了来自这里的 Armillaria gallica 和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为例子。

由此为引子,在下谈谈几个个人认为:既可以节省维基人力,又可以提升维基生物学领域内容质量的方法。--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07:37 (UTC)回复

做好和其它有交叉的维基计划的衔接

编辑
  1. 上述Wikipedia:模仿专题/英语维基典范条目/生物学,里面有大量的“中文条目名”,光是找到符合「Wikipedia:命名常规 (生物)」的中文名就是一个大工作。在这之后,给每个中文名建立只翻译了第一段的小条目,再慢慢扩充,等等…………
  2. Wikipedia: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专题里的一些,比如通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生物学,专业的细菌名称英解汉译词典等等
  3. 还有第四级基础条目:Wikipedia:基礎條目/擴展/生物學和健康科學等等。--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07:37 (UTC)回复

我看了下Wikipedia:模仿专题/英语维基典范条目/生物学,发现了些新的问题。对于大量的Banksia属植物,从属名来看佛塔树更好一些(原因在此),但是很多种的种名只有「XX班克木」的可靠来源,不知道这种情况应不应该直接改成XX佛塔树。例如Banksia prionotes陈华平. 翁殊斐 郜春丽 罗剑飘. 澳大利亚特色园林植物——班克木. 广东园林. 2011, 4 (33): 55-57. 中被称为「橙黄班克木」,不知道是否应该跟属中文名统一起来,改成「橙黄佛塔树」。——٩(๑❛ᴗ❛๑)۶这里是一只名叫ozzy的小浣熊【来玩啊来玩啊2018年8月28日 (二) 13:04 (UTC)回复

估计“棒柯属”和“班克木属”都是网友(包括维基人)对Banksia的音译,毕竟2006年英文维基里这个条目就是FA了,2007年的中文维基人可能是原创了这个译名,2013的那篇林业科学研究的文章可能也是采用了中文维基的原创译名  囧rz……

既然找到原因了,阁下自行移动条目(保留重定向)即可--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12:50 (UTC)回复

@Raccoozzy上面这个是在下在WP talk:典范条目/生物学里的回复,可能阁下没看到,就搬运到这里了。像这种维基里原创的译名,之后被可靠来源采纳,该怎么处理好了。类似的还有当年的User:李學忠&林秀英的译名:Praetor——副执政,这个译名还被接受了:Praetor的实与名:从正名开始的罗马公法研究--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09:20 (UTC)回复

  • @Htmlzycq話說兄台這幾天是不是被牆了啊!這兩位先生也是維基百科早期的歷史了,不過我以前還未曾聽聞,他們的翻譯故有爭議,但看看當時討論,維基人都能用非常友善的態度與他們互動,不禁讓人回憶十年前維基百科氣氛尚友善的年代。--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4日 (二) 17:50 (UTC)回复

@Htmlzycq已移动,不过我觉得比较糟心的一件事情是,种中文名应不应该跟属统一起来。比如上面提到的橙黄班克木,这是唯一一个可靠来源的中文名。但是从属名来看明显佛塔树可靠性更高,但是却没有一个来源称其为橙黄佛塔树,所以是否应该改成橙黄佛塔树呢?——٩(๑❛ᴗ❛๑)۶这里是一只名叫ozzy的小浣熊【来玩啊来玩啊2018年8月30日 (四) 11:30 (UTC)回复

关于邀请学者撰写,维基人编辑修改

编辑

个人认为是个很好的思路,但要注意礼仪和是否存在利益冲突。--Htmlzycq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07:37 (UTC)回复

  • @Koala0090Htmlzycq關於引導新人,這點我完全認同,雖然大家常講管理員濫權,但很多時候我覺得巡查員才是關鍵的角色,畢竟他們是第一線與新手互動的,現在很多巡查員看到新手寫出不合格的條目,第一時間就是掛上維護模板,然後到新手的討論頁發罐頭模板,竊以為相當不妥且違反維基精神,維基百科是協作,不是期刊投稿跟退稿。對於一個正躍躍欲試的新手而言,這樣的行為足以把他/她的熱情通通澆熄了,像我的第一個條目長這副德性:[5],放到現在應該五分鐘就被掛上缺乏來源、疑似原創研究等等,如果當年如此,我很難保證我之後還對維基百科如此熱情。不過那些巡查員的處理模式理論上也是合乎規範,你說他們哪裡做錯應受檢討,其實也找不到,通通是照SOP來,但回到Htmlzycq兄台之前所提的,就是太沒有人性,太像機器人了,所以我一直主張巡查員的角色不是掛模板,是要去與新手溝通、引導,並自己動手幫新手提升條目(所以巡查員應該有條目方面,像DYK的門檻,以證明他們有查找資料編寫條目的能力,而非只是熟悉方針指引),我多年來也是一直這麼做的,且經常去新手討論頁使用維基友愛與他們互動(而非冷冰冰的「您好,歡迎來到維基百科」),只可惜以多數巡查員的行事看來,我的意見不算主流。
  • 關於邀請學者編寫,無尾熊君領導的那個計畫,都是已經公開發表的物種,應該是沒有利益衝突的疑慮,比起這個,我倒是有一點不知道算不算疑慮的意見。邀請學者進來成為維基人,我們當然舉雙手雙腳贊成,但如果「學者」只是透過站外的平台,寫一些文字稿給我們,或者參與GA, FA評選,給出專業意見等,而沒有直接參與維基,當「學者」與「維基人」成為兩個獨立群體時,我擔心這點有點走回傳統百科全書的老路,畢竟維基的精神應該是完全除去知識壁壘,讓知識去中心化,維基人的身份應該是與現實生活脫截的,不因年齡、職業、學歷等而受到不同對待,一個中學生所寫的條目如果來源引證充足便應當被認可,反之一個學者所寫的條目如果來源不足、文句不順,也不應因他是專業人士而有所優待。所以向學者邀稿,個人建議是以「希望他們最終會成為維基人」為前提,一開始只讓他們寫plain text是避免他們被原始碼的門檻所限制而生的權宜之計,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加入社群,越發了解維基百科的運作,最終成為獨立的維基人。
  • 關於站外人士的邀請,無尾熊君認識一些台灣的分類學者,Htmlzycq兄工作的地方有沒有人可能有興趣的?兄台應該是跟我一樣是在分子生物學或生物化學的實驗室工作,英文版有大量的人類基因/蛋白質條目,適合作為新手入門,或兄台所提的模仿計畫或基礎條目列表也是很好的著力點(我工作的地方則是.....沒有,因為我現在在美國)。無尾熊君的計畫我覺得可以持續進行,不妨在生物專題之類的地方建一個頁面統整規劃,讓大家分擔把plain text維基化與引導新手的工作。以上均屬個人愚見,還望指教。--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9日 (三) 18:07 (UTC)回复
    • @靖天子我建議先做一個比較專門的領域,之後等運作上軌道之後在擴及下一個領域。因為即使是生物學門,不同領域之間的學者領域差異過大,成員間會缺乏對話基礎,到時候社群就會冷掉,所以我們可以討論要先做哪一領域。另外邀請學者當然希望他們最後成為維基人,但是維基上面的討論環境讓我不太敢再邀請新手直接上來。我曾經舉辦工作坊邀請植物學教授上來編輯,結果居然被巡查員掛了roughtranslation(重點是根本沒有這個問題),後來教授就不編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緩衝需要先做好的原因。另外我認為如果有線下群組可以進行對話,維基人跟學者就不會上兩個獨立的群體,像我們之前有臉書社群和對話框,成員會隨時回報錯誤,也有一些大學新生因為自認在學術還幫不上忙,自願加入維基人的行列。---Koala0090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03:31 (UTC)回复
      • @Koala0090那樣也不錯,可以先做一個小領域試試,在生物專題底下開一個子頁面,閣下邀請您認識的分類學者,讓他們先在草稿頁面試寫一些東西(完整條目難度太高,一開始只是幾句話也行),然後由熟悉生物的維基人幫助、引導,指引他們如何標明參考資料與維基化等,確定沒問題了再發到條目空間,並提名DYK以鼓勵等。我其實想到一個不錯的計畫名稱,就叫做「維生物」如何?(另外一個不直接相關的提議:關於線下互動,現有的Telegram等群,上面討論的話題大多與維基百科無關,而是幾位比較熟悉的編者間的閒聊,而且一天動輒上千則,根本難以滑完,如果開一個新的群作為寫條目的維基人交流場所,其中限定只能討論維基相關的內容,閣下以為如何)--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4日 (二) 17:21 (UTC)回复

(為方便討論,我把這篇置底了)

小疑慮(本無標題,為本人自加)
编辑
  • 我也看到了互相客栈的讨论,本人有些同感。我的理念是如果那个条目是有价值的,无论是一句话我也会扩充至小作品等级,而不是挂模版。还有一些更加离谱的,明明有其他语言版本的,挂G3,就因为是新用户写了一句话的条目或者IP。这样的巡查,无论是否是巡查员,都是不能同意的做法。还有我也不想标签炸弹,看看我的用户页的样本,那个是一个新用户创建的条目,数小时后就这副模样,的确会吓人。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我认为是完全没法修理的我会毫不犹豫的提删,快速删除。还有一些我认为有价值,但是不能被收纳的,建议存档图书馆,或暂时挂关注度。巡查员也有巡查豁免权,所以个人看法是巡查员也需要有条目作底,不然很难知道写条目的人的困难,这点我尽量每个巡查豁免申请审核一下。但是DYK我认为可以免了,只有条目可以有初级就好,因为不是每个维基人都能够接受DYK的评论,还有一些漏提了,我就漏了不少条目。我本人不是保留或者删除派,只是要把巡查做好。原则是不挂超过3个模版,可以修正就修正。一些看法,希望不要嫌烦。--Cohaf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22:50 (UTC)回复
  • 会移动部分留言,就说到学者,其实英语维基生物学条目的编辑大多都是学者,条目引用了大量的可靠来源支持。我的看法是倒不如完整翻译过来,这点才是困难的。我明明了解多数条目的意识,但是很难翻译,所以建议如果有一个生物名称列表,可能会比较好。我是支持学者参与,其实维基也不反对,有一个计划WikiEd支持。许多学府都参与,专题作业也是写写维基,英语版本,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可以在中文维基行得通吗?但是要留意,学者习惯原始研究,写论文,可能很难习惯维基的非原始研究系统,所以需要接触,一些没有离题的感想。--Cohaf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23:02 (UTC)回复
    • 英文維基的生物學條目還是有很多問題的,至少我熟悉的分子生物學跟真菌學都是,還有大量資訊需要更新,我寫大部分條目時都需要自己讀很多新文獻,幾乎沒有可以直接搬過來的。另外所謂「生物名稱列表」,我認為專有名詞的中譯這是相對容易的事,任何人google五分鐘都可以得到答案,真正困難的還是知識脈絡本身,看懂原文是一個層次,看出原文寫錯的部分又是一個層次,兩者都是有很高難度的,且都需要很深厚的積累。至於學者一事,我自己也算個菜鳥學者吧,其實學者做的事跟維基是大大相符的,學者核心的能力就是博覽文獻、歸納統整,我寫很多條目時都有種自己在寫小型的review paper的感覺。不過我並沒有說反對學者參與,我上面也說了「邀請學者進來成為維基人,我們當然舉雙手雙腳贊成」,我上面只是對學者跟維基人變成兩個群體的假想情況表達一些疑慮而已。--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29日 (三) 23:16 (UTC)回复
  • 意识就是如果请学者过来编辑,需要好好沟通,楼主是专科医生,想要贡献,但是不懂规矩,而闹大,其实最后还是被禁封,所以沟通很重要,不然学者可能不了解维基规则而被吓跑。--Cohaf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13:04 (UTC)回复
    • Koala兄有豐富的社群推廣經驗(見Category:台灣生物學專案群),相信他亦熟悉與學者溝通的技巧,應不需擔心。不過閣下所引文章,應該說是學者都很熱衷於貢獻自己領域的知識吧,包括想加入原創研究的樓主與其他人在內(題外話,那個樓主犯了很多沒學過統計的人會發生的錯誤),而且能當上「學者」的人,應該都對自己的領域有非凡熱情,相信他們也很樂意上維基分享自己所學。--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8月31日 (五) 04:28 (UTC)回复
      • 这我就放心了,整个故事还有后续,然后那个楼主还跑到管理员布告板留言,以及很多管理员的讨论页留言,被警告后持续,所以以扰乱,forumshopping被禁封。这是我不想看到的,希望可以好好交涉。对的,统计的确有问题。所以需要耐心引导,辅助。--Cohaf留言2018年8月31日 (五) 09:08 (UTC)回复
        • 其實@Cohaf你說的那個案例,我根本不覺得他受過任何學者的訓練,只能說他是一個專科醫師,根本稱不上是學者。另外,生物學者是很需要舞台來傳播資訊的,而維基百科正是一個相當理想的媒介。在我發動計畫之前,許多教授對於維基百科都持負面看法,認為是是散佈不實資訊和學生抄作業的地方,但在知道維基其實是有一群志工在支持後,有些教授對於維基開始抱持積極的想法,甚至希望可以自己跳下來改善。
          • 以上不知道是哪位的留言,但是这个误区是有的“散佈不實資訊和學生抄作業的地方”,感谢解释。我看是很难帮得上忙,但是有多少我还是愿意帮忙多少的。--Cohaf留言2018年8月31日 (五) 18:13 (UTC)回复
維基學者鮮矣(本無標題,為本人自加)
编辑

请教

编辑

[[Category:初级低重要度真菌条目]]我做了这个分类,但是分类的分类不懂对吗?还有不懂有没有跨语言链接。谢谢!--Cohaf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22:28 (UTC)忘记<nowiki>了,您的用户页面暂时被列入初级低重要度真菌条目  囧rz……--Cohaf留言2018年8月31日 (五) 22:29 (UTC)回复

送您一枚星章

编辑
  生物學星章
感謝您對條目唐菖蒲伯克氏菌的認真修改。 Duhshala Vishoka 2018年9月1日 (六) 03:11 (UTC)回复

Re:送您一枚星章

编辑

有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實是醫藥保健專題小組中的貢獻,我只是幫忙將內容從Google doc搬到維基百科而已,所以若提DYK,我也不是主編,而且還沒搬完呢,因此暫不考慮提DYK,謝謝關注。---Wolfch (留言)歡迎參加第16次動員令 2018年9月1日 (六) 22:27 (UTC)回复

一杯茶送给您!

编辑
  抱歉语气过重,致歉。 Cohaf留言2018年9月2日 (日) 21:53 (UTC)回复
  • @Cohaf我沒有生氣,只是看到時感到不太舒服而已,畢竟「多少次了」給人的感覺是形容一個人屢勸不聽,一直犯下令人困擾的同類錯誤,消歧異之類的小問題,閣下可以協助更改,或留言告知我忘了改,或吐槽我一句「哈哈你又忘了改」也行,但「多少次了」容易讓我誤以為是指責口吻。我還算跟閣下有所接觸,知道你無惡意,若是不認識閣下的人可能更不開心了。維基百科上的留言畢竟都是純文字,無表情、語氣相佐,我猜這也是衝突常常激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議往後發言更加謹慎思量,共勉之。--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2日 (日) 22:26 (UTC)回复
    • 抱歉我最近写了很多条目,评了无数次的条目候选,还有昨天那个不合理的投票无效也收拾了不少被废弃的票。还有刚刚整理了一个新加坡条目,并且说一下个人因数,身心状态也不是很好,所以一时不小心,没有留意到语气。还好我们是有一些接触,不然的确恐怕会有骂战,我看这也是一些纷争的触发点。对的,维基只有言语,需要小心。但是我的意识其实是说又忘了而已。但是说真的,我认为rDNA不应该保留现在的消异议页面,其实为何不扩充一下,或者把吗两个条目合并起来,分段也可以,这是我纳闷的,所以才会如此反应。总之,下次会更小心的。罚自己说"下次打字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免得伤人"100次。--Cohaf留言2018年9月2日 (日) 22:38 (UTC)回复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编辑

我剛剛在Armillaria_luteobubalina加了分類澳大利亞特有種,是根據這篇[9],但我後來又讀了內文,內文分布一節有一篇doi:10.1007,我是沒找到直接檢閱內容的地方,不過這篇是2009年的論文比上篇晚兩年,應當較為可靠。如果添加的這個分類過時或不當可移除,因為有所疑問但不知道如何判斷,便告知閣下。-Zest 2018年9月6日 (四) 15:23 (UTC)回复

一杯咖啡送給您!

编辑
  謝謝大幅擴充賀翊新校長的條目 Wolfch (留言)歡迎參加第16次動員令 2018年9月7日 (五) 00:00 (UTC)回复

给您一个星章!

编辑
  原星章
恭喜!DC16总分第一名! 中二西奥多B 庆祝地震专题条目数破五百 2018年9月10日 (一) 13:31 (UTC)回复


林高志的留言(本無標題)

编辑

靖天子先進:非常感激您的義氣相助.改的太好了.條目中圖片多,已刪除數張作為代表,太佩服真天子也.唯留言時要到對方的討論頁,對方才會收到通知,余才疏學淺半年新手.至今還找不到.敬請再指教多些經驗.謝謝.

20180910有通知報名及新修改: 後學~~林高志~~敬上20180911- 手上有40國數萬張照片.閣下如有須用盡管告知.以報答義氣相助.三年多每天日行一善.於FB撰文上傳照片.無償奉獻大眾.

後學 --林高志-- 敬上20180911

Re

编辑

抱歉遲覆:如您所述,據編輯傾向,Adam Asrul的確就是之前的IP編者。他的很多條目似乎是從英文版本翻譯來的,且僅翻譯一句話或幾句話,而條目又因有保留價值而每每被我修改保留。個人認為他的條目主題均非常有價值,但他最大的問題是創建的條目標題往往是原創研究,其部分行為也屬於擾亂性編輯;之前我和其他一些編者也嘗試同他交流,但無果。雖然新手需要愛護,但也不應過於縱容,否則只會徒增我們的工作量;若實在屢犯且沒有辦法交流,我認為可以送去AIV(剛剛翻查了一下,他確實被封禁過,但封禁前後行為並無改善)。--Duhshala 2018年9月13日 (四) 15:53 (UTC)回复

  • (~)補充:從之前一些條目來看,他是一位孟加拉國華人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應該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Duhshala 2018年9月13日 (四) 16:22 (UTC)回复
    • @Duhshala我查了幾個他以前使用的IP,均位於馬來西亞,而且他的用戶名似乎為本名,還是一位大學教師[10](若他仍無回覆,或許我可考慮用Researchgate與他聯繫),我本來猜他是馬來西亞的南亞裔人士,但這個名字好像是馬來/印尼的族群,可能他是馬來人,但因為身邊有南亞裔人士,多少對南亞相關條目有所關注(也解釋了為何他也編寫印尼條目)。不過您說得對,他應該不熟悉中文,無法回覆我們的留言,那些原創研究的標題可能是不知道用什麼翻譯軟體弄來的。現在先等等看他會不會回覆您的英文留言,若沒有我再嘗試站外聯繫他。他的編輯動機看起來不太像擾亂,雖然以結果論,他的行為確實造成我們的困擾--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3日 (四)18:46 (UTC)
您一說我才想起來,之前和其他編輯在討論時確認過他是馬來西亞IP(我推測他是孟加拉國華人的原因是他的條目中經常出現「孟加拉國華人譯名」,您說的「身邊有南亞裔」是合理的)。若您能聯繫到他那非常棒,不過這個用戶的用戶名是Adam Asrul,而不是Asrul Adam;同時也需要留意是否是同名人士(Adam和Asrul都是較為常見的人名)。至於他的編輯,我認為他是出於善意想完善這方面的條目,但根據WP:DIS也確實不顧其他人的討論,應該是不懂中文之故。--Duhshala 2018年9月14日 (五) 04:49 (UTC)回复

《维基百科政策简报》2018年9月号

编辑

過去一個月(2018年8月15日至9月14日),互助客棧方針區有新提案22項,已通過有11項。
  人事變動

  方針指引變動

  1. 簽名指引》,事實修改。
  2. 人物收錄準則》,重大更新,釐清作家、編輯、編劇等創作者收錄標準。
  3. 介面管理員方針》,正式確立為方針,主要提述介面管理員所有權限為何、簡單描述以及任命及解任程序;《管理人員權限申請指引》、《管理員離任方針》及《行政員方針》,相應修改。
  4. 快速刪除方針》F8款,修改條文描述,以利執行。
  5. 簽名指引》,補充模板樣式相關內容。
  6. 命名常規(化學)》,就「族」命名問題作出規定。
  7. 關注度(性質表)指引》,確立為指引,制訂性質表收錄準則;《關注度指引》,相應修改,增添前述指引。
  8. 模板樣式指引》,確立為指引,就模板樣式作出規範。
  9. 重定向方針‧非中文重定向問題》,允許按Unicode定義建立Emoji重定向;又,如果有可靠來源為據,則該重定向應轉為消歧義。
  10. 存廢覆核方針》,釐清語意,只有管理員提問過後而又缺乏回應,其他用戶方可結案。
  11. 回退功能方針》及《新頁面巡查方針》,共識通過容許回退員及新頁面巡查員移動頁面而不留重定向,應前述共識及系統設置更改修訂方針,作出描述及規範。
  12. 小小作品指引》,從定義之中移除跨語言連接。

  方針指引小更改——沒有經互助客棧討論而已修改者有︰


本期简报由《維基百科政策簡報》編撰小組藉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發送于 2018年9月16日 (日) 03:43 (UTC)回复

送你一碟烤釀蘑菇!

编辑
  謝謝你的咖啡!
也期待你創作更多的菇菌類研究條目! 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9月18日 (二) 12:00 (UTC)回复

荷式松饼送给您!

编辑
  老是将阁下的签名误认为是崇朝其雨的签名  囧rz…… ——笨笨de子墨(讨论) 2018年9月22日 (六) 08:48 (UTC)回复

Re:

编辑

現在我不是說不寫長條目,因為模板:美國各州行政區劃中還有數篇未建立的條目,那裏至少有數萬字呢。除了建立美國所有地方以外,我還在密西西比州行政區劃中消縣治紅鏈(我早晚也會寫到這些州,到時全都是紅綠鏈可能會被提刪,所以先做好準備)。兩邊寫條目對我來說不太辛苦,只是阿拉斯加州不使用縣來做行政單位,要重頭適應而已。無論如何,謝謝咖啡。--維基病夫批判本人·學生聯盟·阿拉斯加發表於 2018年9月23日 (日) 03:59 (UTC)回复

中秋快樂

编辑
  中秋快樂
謹祝我的新朋友,中秋快樂。 𓋹 謹賀中秋 2018年9月24日 (一) 12:27 (UTC)回复

疑問

编辑

那個是分類旗口水母目的上級分類,不需要的吧。淺藍雪 2018年9月27日 (四) 20:14 (UTC)回复

请问成文何在,已存在该目的分类,按手册应已不需要上级分类,而且我自己的编辑经历中未曾发现此惯例。淺藍雪 2018年9月28日 (五) 07:07 (UTC)回复

Re:

编辑

谢谢阁下的咖啡,编纂过于急促,我会继续润色相关词条。——Yanxutong1215留言2018年10月1日 (一) 06:01 (UTC)回复

晚上好

编辑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收回言論,已由Lolitacon«»2018年10月4日 (四) 19:27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靖天子注意到閣下不久前在線,故請求閣下對一筆編輯執行回退。但後來發現該筆編輯並非破壞,因此多有打擾。祝晚安。--Lolitacon«» 2018年10月4日 (四) 19:27 (UTC)回复

バーンスターを贈ります!

编辑
  刻苦勤勉バーンスター
Lolitacon«» 2018年10月4日 (四) 19:30 (UTC)回复

請教

编辑

靖天子:有一事想請教你,我在埃食品那個分類頁加了Category:Egyptian cuisine誇語言連結,但不成功,我已確認英文維基有這個分類頁面,但無法加入,問題發生在哪裏?--屈原蟲♡♡→♡℃留言 2018年10月6日 (六) 05:32 (UTC)回复

@屈原蟲這個是維基百科與台灣大學的合作計畫,讓台大學生先在該專案頁面下撰寫草稿後,經有經驗的維基人審查後再發布到條目空間,大概是為方便管理而統一寫在該頁面底下。ping一下主持的@FireFeather。--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6日 (六) 07:25 (UTC)回复
我看到指引這樣寫「維基百科命名空間,字首為「Wikipedia:」;別名為「維基百科:」、「Project:」以及簡寫「WP:」。這個命名空間提供了有關維基百科的內容資訊,包括維基百科自身的資訊、方針、指引、論述,以及維基人的討論空間「互助客棧」、知識問答等。」如果是維基與台大的合作計畫,我也覺得沒問題。--屈原蟲♡♡→♡℃留言 2018年10月6日 (六) 07:29 (UTC)回复
@屈原蟲確實,維基百科對外的合作計畫,算維基百科活動、計畫、聚會的一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6日 (六) 07:32 (UTC)回复
謝Ping。嚴格來說是台大維基社和學校課程的合作計畫,平台則選在中文維基百科站上。其他和靖天子說的一樣。—— 烈羽留言2018年10月6日 (六) 07:33 (UTC)回复

關於ADSS (ADS Securities)

编辑

本人注意到閣下曾於以上條目補充{{hangon}}理由。由於條目創建者於Special:Diff/51587122清空ADSS 達匯,A5 不再適用,且暫未有編者以 G11 提報快速刪除該條目,本人因此移除了{{hangon}},特此通知。 - まっすろな未来 2018年10月10日 (三) 10:23 (UTC)回复

真菌條目

编辑

剛剛幫Category:洛夫·辛格命名的生物分類加條目時看到的,球盖菇科粪锈伞科網褶菌科铆钉菇科,這些是小小作品,不知道靖天子有沒有興趣。-Zest 2018年10月14日 (日) 03:07 (UTC)回复

《维基百科政策简报》2018年10月号

编辑

過去一個月(2018年9月15日至10月14日),互助客棧方針區有新提案28項,已通過有4項。
  人事變動

  方針指引變動

  1. 小小作品指引》,釐清語意。
  2. 命名常規》,重大修改,修改方針適用範圍,重新排版。
  3. 隐退指引》,删除过时内容,并修饰语句。
  4. 快速刪除方針》,新增R6款——「移動檔案而產生的重定向,且頁面標題不符合檔案名稱指引。」。

  方針指引雜項修訂——未經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之小修訂、方針指引相應修訂或事實修訂;請仔細核查。如有需要,請提案互助客棧方針區細議。



本期简报由《維基百科政策簡報》編撰小組藉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發送于 2018年10月16日 (二) 04:06 (UTC)回复

请补充文件File:ChukotAVIA logo.png的版权或来源信息

编辑

歡迎參與維基百科。您所上載的文件File:ChukotAVIA logo.png由於沒有註明上載頁面所要求的所有信息,將作快速刪除處理。請通过编辑图片的描述页面補充所需的所有信息,包括填寫上載頁面的虛線框內所有欄目,以及使用了適當的版權標誌。如果您仍然不清楚如何填写,建议使用文件上传向导按要求重新上传文件。維基百科嚴格規範圖片上載手續,是為了避免侵犯版權所致,多謝您的注意和合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10月24日 (三) 02:01 (UTC)回复

Category:典範級真菌条目

编辑

Category:典範級真菌条目是繁簡混用可以快速刪除,剛剛查問題來源,Template:WikiProject_Fungi這筆造成的,ASSESSMENT_CAT是簡體,category_trad = yes則使其變成繁體,及OO級XXXX(真菌條目),的OX繁簡混用,我將category_trad 移除即使OO為簡體,以配合X的簡體,目前應該清一下緩存看還有沒有問題。--Zest 2018年10月31日 (三) 08:54 (UTC)回复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编辑

Category talk:半知菌亞門的快速删除通知

编辑
 

您好,您创建的页面被提出快速删除,该頁面很快会由管理员进行复核并决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查看已刪除页面的頁面内容,您可访问已删除内容查询。如果您认为删除不当,请到存废复核请求处提出申请,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MCC214#aut viam inveniam aut faciam 2018年11月1日 (四) 10:31 (UTC)回复

給您的星章!

编辑
  友善星章
今天看到你在某用戶頁的留言,覺得你很有同情心,人品很不錯,很欣賞你的人格呢﹗ 蟲蟲飛♡♡→♡℃留言 2018年11月6日 (二) 15:17 (UTC)回复

給您的星章!

编辑
  勤奮星章
雖然編輯衝突了,不過還是先謝閣下的手速。 -Zest 2018年11月8日 (四) 04:49 (UTC)回复

一杯茶送给您!

编辑
  感谢您对巴什科尔托斯坦100活动的推广!XD 中二西奥多B 🕯️ 邓起东院士 1938-2018 2018年11月8日 (四) 11:50 (UTC)回复

甘肃鸟图片

编辑

随手一拍(一般不大拍化石)而已,很高兴能在条目中用得上。——三猎留言2018年11月8日 (四) 13:17 (UTC)回复

关于DYK的意见

编辑
你好像误解了,我的用户页描述的正是大部份评委都有特殊偏见,好斗成性。这句话是指中文维基百科评审条目的大部份人。
当然,那不叫人身攻击而是对你本人的批评。虽然与来源无关。但是我之前说过的条目需要中文名称你有听吗?并没有,我甚至拿方针出来还有人辩说什么只有中文维基规定要命名,其他语言的没有,所以不需要每条方针都遵守。说得更清楚些,先是你不严守方针,然后有人跟着说不必遵守命名的中文方针,最后的结果是你也没听进去事情就过去了,因此得出了你很傲慢的结论,再来是一群用户在DYK群嘲罢了。
有时候严肃的评审反而不招待见,你也已经看到了。所以能说什么?只能理解为靖天子批评不得,以后你的条目应该不需要评审了。--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本月惊悚热映 2018年11月9日 (五) 22:41 (UTC)回复
WP:命名常規中清楚的寫著「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標題也應該是中文標題。但是,如果原文名稱比中文翻譯的名稱在中文中更加常用,應使用原文名稱。」閣下如有興趣,也可參考之前幾位生物編者在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 (生物)的討論。以上次討論的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為例,此物種根本沒有任何「中文翻譯的名稱」,遑論比原文常用,如閣下所建議翻譯成澳大利亞南部蜜環菌云云,更不見於任何來源,直接是原創研究了,我已耐心與閣下解釋,卻仍得不到閣下理解,有其他編者也表示不妥,卻被您說成「有人跟着说不必遵守命名的中文方针」。我在維基百科十年,不敢說條目寫作有多擅長,但對評審的態度始終如一,都是抱持謹慎、謙卑的心態回應評審的意見,閣下查閱我的所有貢獻紀錄便知,包括上次的學名爭議,以及您誤將我原創的條目指為沒有掛上翻譯模板,我亦是客氣謹慎以對,然而閣下的意思,似乎是要求被評審者無論合理與否,完全接受您的所有意見,否則便是「傲慢」、「批評不得」,恐怕不能被多數人所認同,我亦相當遺憾。我已無意與閣下繼續爭執,就將我們的討論內容擺在這裡,讓往後的編者、讀者公評吧。謝謝--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9日 (五) 23:49 (UTC)回复

@Beta Lohman无中文名生物拟中文名不是一个普通的翻译行为,而是正经的学术研究,甚至在学者之间都有拟名的冲突(见此:https://weibo.com/1671631987/GCYuEwM2q?type=comment#_rnd1542002582120),又遑论是维基百科上呢?——٩(๑❛ᴗ❛๑)۶这里是一只名叫ozzy的小浣熊【来玩啊来玩啊2018年11月12日 (一) 06:09 (UTC)回复

给您一个星章!

编辑
  和平星章
在解决冲突时,您的态度令身为后辈的我十分敬佩。 中二西奥多B 🕯️ 邓起东院士 1938-2018 2018年11月10日 (六) 05:30 (UTC)回复
  • @Theodore Xu不敢當。借用WG一言:「不能與每位編輯當朋友,實為一件憾事。」我一直認為參與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某種程度上都是理想主義者,才會持續進行此貢獻世界,卻幾無報酬的勞動,因此我也希望盡可能以友善、誠懇的態度與每位同此理想的維基人溝通,更不願與任何人惡言相向。一起讓社群風氣變得更友善吧!--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1日 (日) 04:32 (UTC)回复

一杯咖啡送給您!

编辑
  已查閱。感謝閣下的貢獻!🇿🇦 South Africa No.1 2018年11月10日 (六) 07:43 (UTC)回复

问好

编辑

您好,希望最近的事情不要影响您写作的热诚以及DYKC的贡献。我只能说一句,我服了,一个DYKC可以在这样多讨论页讨论。无言了,祝安,加油!--Cohaf (向我留言/我的贡献) 2018年11月11日 (日) 19:52 (UTC)回复

  • @Cohaf感謝閣下留言,我自己是無妨,比較擔心涉入此事的幾位朋友,有幾位因此陷入爭吵、罵戰中,對因我的緣故影響他們編寫的心情感到相當不安,希望不要太過影響他們的心情。

--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1日 (日) 20:12 (UTC)回复

關於最近的爭議與生物擬中名問題

编辑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作為無任何中文網頁描述的冷門物種,我原本也未曾聽聞,不過是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 (生物)中,被H兄半開玩笑地拿來舉例,以支持「生物學名的中文名必須基於可靠來源」的論點,我見他的一番妙語後,原本開玩笑的寫了User:靖天子/魯特部巴蜜環菌,後來索性整篇翻完,才有了這篇條目。這篇條目可以說是因擬中名爭議而起,又引發了更多擬中名爭議,實非我所能意料,既然社群中有人對以學名作為標題如此不能接受,在社群對擬中名的討論有所共識以前,我將不再寫此類無中文名稱的物種條目,只寫有明確中文名稱者,以避免類似爭議再度發生。--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1日 (日) 20:23 (UTC)回复

餅乾送給您!

编辑
  謝謝修改真菌性鼻竇炎條目 Wolfch (留言) 2018年11月12日 (一) 00:51 (UTC)回复

邀请阁下检视 “鸭跖草” 条目是否符合优良条目标准

编辑

目前植物条目鸭跖草正在参与 WP:优良条目评选,您曾撰写较多类似领域的条目,较有经验,可否请阁下前往此处协助检视该条目是否符合标准?感谢。——٩(๑❛ᴗ❛๑)۶这里是一只名叫ozzy的小浣熊【来玩啊来玩啊2018年11月12日 (一) 05:52 (UTC)回复

WAM Organizers Update

编辑

Hi WAM Organizer! Hopefully, everything works just fine so far! Need Help Button, post in any language is fine

  • Here are some recent updates and clarification of rules for you, and as always,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idea, thought or question.
    • Additional souvenirs (e.g. postcard) will be sent to Ambassadors and active organizers.
    • A participant's article count is combined on all language Wikipedias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 Only Wikipedia Asian Month on Wikipedia or Wikivoyage projects count (no WikiQuote, etc.)
    • The global top 3 article count will only be eligible on Wikipedias where the WAM article requirement is at least 3,000 bytes and 300 words.
    • If your community accepts an extension for articles, you should set up a page and allow participants to submit their contributions there.
    • In case of redirection not allowed submitting in Fountain tool, a workaround is to delete it, copy and submit again. Or a submission page can be used too.
    • Please make sure enforce the rules, such as proper references, notability, and length.
    • International organizers will double check the top 3 users' accepted articles, so if your articles are not fulfilling the rules, they might be disqualified. We don't want it happened so please don't let us make such a decis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nd WAM team on meta talk page, send me an email by Email this User or chat with me on facebook. For some languages, the activity for WAM is very less, If you need any help please reach out to us, still, 12 more days left for WAM, Please encourage your community members to take part in it.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the WAM organizer message, you can remove your username at this page.

Best Wishes,
Sailesh Patnaik

Re:

编辑

那個「阿肯色郵報」已不留重定向移動到「阿肯色貿易站」。同時也謝謝閣下恭喜我完成了一州,這個州真不易搞呢。--維基病夫[stressfulness]發表於 2018年11月19日 (一) 22:41 (UTC)回复

那個條目由於要製造更多條目,因此暫時沒有時間去寫。另外也再次感謝閣下為我寫的條目擴充。--維基病夫[stressfulness]發表於 2018年11月20日 (二) 08:25 (UTC)回复

What's Next (WAM)!

编辑

Congratulations! The Wikipedia Asian Month has ended successfully and you've done amazing work of organizing. What we've got and what's next?

Tool problem
If you faced problem submitting articles via judging tool, use this meta page to do so. Please spread this message with local participants.
Here are what will come after the end of WAM
  • Make sure you judge all articles before December 7th, and participants who can improve their contribution (not submit) before December 10th.
  • Participates still can submit their contribution of November before December 5th at this page. Please let your local wiki participates know. Once you finish the judging, please update this page after December 7th
  • There will be three round of address collection scheduled: December 15th, December 20th, and December 25th.
  • Please report the local Wikipedia Asian Ambassador (who has most accepted articles) on this page, if the 2nd participants have more than 30 accepted articles, you will have two ambassadors.
  • There will be a progress page for the postcards.
Some Questions
  • In case you wondering how can you use the WAM tool (Fountain) in your own contest, contact the developer Le Loi for more information.

Thanks again, Regards
Sailesh Patnaik using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18年12月3日 (一) 04:59 (UTC)回复

泛科學

编辑

最近泛科學介紹了不少真菌與菇類,提供給閣下作為參考,僅此~~--Zest 2018年12月9日 (日) 13:48 (UTC)回复

WAM Postcard collection

编辑

Dear organiser,

Thanks for your patience, I apologise for the delay in sending the Google form for address collection. Please share this form and the message with the participants who created 4 or more than 4 articles during WAM. We will send the reminders directly to the participants from next time, but please ask the participants to fill the form before January 10th 2019.

Things to do:

  1. If you're the only organiser in your language edition, Please accept your article, keeping the WAM guidelines in mind.
  2. Please report the local Wikipedia Asian Ambassador (who has most accepted articles) on this page, if the 2nd participants have more than 30 accepted articles, you will have two ambassadors.
  3. Please update the status of your language edition in this page.


Note: This form is only accessed by WAM international team. All personal data will be destroyed immediately after postcards are sent. If you have problems accessing the google form, you can use Email This User to send your address to my Email. Thanks :) --Saileshpat using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18年12月19日 (三) 21:15 (UTC)回复

感谢您参加2018年维基百科亚洲月活动!

编辑
 

感谢您参加2018年维基百科亚洲月活动!

总体情况

2018年维基百科亚洲月期间,中文维基百科本地团队共收到来自54名用户的307篇活动条目的提报。其中,共有284篇被评审为合格,另外23篇条目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认可。

在284篇合格条目中,若以国家和地区为分类,则日本为本次活动最受欢迎的国家。与日本相关的条目总数为104篇,占合格条目总体的36.6%。其中,共有100篇条目只以日本单个国家为主题,另外4篇条目则是以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主题所编写的条目。

以国家和地区为分类的第二多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以印度尼西亚为主题的条目共有26篇,占合格条目总体的9.2%。其中,共有25篇条目只以印度尼西亚单个国家为主题,另外1篇条目则是以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主题所编写的条目。

因活动子项目巴什科尔托斯坦100(Bashkortostan100)同期举办,俄罗斯成为了条目数第三多的国家。以俄罗斯为主题的条目共有23篇,占合格条目总体的8.1%。其中,共有22篇条目只以俄罗斯单个国家为主题,另外1篇条目则是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主题所编写的条目。

个人情况

在本次活动中,您向中文维基百科本地团队共计提交了19篇条目,其中18篇被评审合格,另有1篇被评审不合格,总分排名第4名

奖励情况

由于您的优异表现,根据活动承诺,您将收到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明信片。请您务必在本页面中填入您的个人信息,以方便组织者向您寄送明信片。(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用于其他用途)


维基百科亚洲月(Wikipedia Asian Month)是一个于2015年创办的,每年11月定期举办的线上编辑马拉松活动(Edit-a-thon),旨在增进维基百科亚洲社群互相了解和提升维基百科亚洲相关条目的质量。本届活动为第4届维基百科亚洲月。与以往相同,本届亚洲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编者参与。在之前的3届活动中,有来自超过50个维基项目的2000位维基编者在亚洲月活动中贡献了逾20000个条目。我们期待与您的下一次见面!

2018年维基百科亚洲月 中文维基百科本地团队

Theodore Xu & Richard923888

2018年12月21日

近期真菌條目

编辑

最近怎麼這麼多ip用戶、新手機翻的真菌條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2月23日 (日) 14:20 (UTC)回复

有關條目Albugo的中文譯名問題

编辑

麻煩閣下是否可以考證一下Albugo到底有沒有公認的中文譯名,編者給出了「白銹病菌」一詞,但看來很像是White rust的直譯,所以我巡查時暫時沒有處理了。勞煩閣下了,感謝!--無聊龍·留言·貢獻歡迎光臨維基餐廳 2018年12月24日 (一) 07:51 (UTC)回复

關於安養市

编辑

本人謹表示把坑給填了—— 𓋹 謹此敬上 2018年12月25日 (二) 05:23 (UTC)回复

给您一个星章!

编辑
  编辑星章
感謝您對白僵菌屬等生物類條目持續而且專業的修改。我雖然在大學學過基礎生物學,但畢竟不是專攻這一方向,只能做一些基礎的維護工作。您的編輯則很大程度提升了這些條目的品質,感謝您的貢獻! クオン·🌸·翡翠·鵺鳥·十姉妹·夜啼鳥 2018年12月25日 (二) 07:38 (UTC)回复

關於白銹菌屬

编辑

謝謝您幫我修改(還有分類框的修正),可能是語意問題導致像翻譯器的痕跡(但是真的是小妹自己翻譯的😣)。另外albugo的中譯名稱,我用'白銹病菌'的原因是老師上課時是這樣稱呼的。 這的確是學校的作業 魏心愉留言2018年12月28日 (五) 13:01 (UTC)回复

返回“靖天子/存檔6”的用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