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方案

以巴衝突的解決方案之一

一国方案(英语:One-state solution),或是类似的双重国家方案(英语:binational solution),是对于以巴冲突的政治解决方案之一。这个方案的支持者,主张将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统一成为单一国家,也就是以色列。在以色列之下,这三大区域的居民,不分族群,无论是犹太人,或是阿拉伯人,都拥有相同而平等的公民权与各项权利。

这个方案在学术界被讨论很久,但是基于政治现实,族群宗教地位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目前一国方案得到的政治支持,并不如两国方案那么多。

历史

编辑

19世纪-1920:起源

编辑

以巴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以巴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自公元135年被罗马帝国驱逐出犹太地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1917年,犹太人在约旦河以西今以阿地区拥有土地为0%,直到1947年,犹太人购买了6%的土地,94%仍在阿拉伯人手中。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Jewish national home),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 - 1948: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

编辑

一战中,1915年,在丘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英国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此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包含今约旦、以巴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东部(现约旦)由哈希姆家族实际管理,约旦河西部由英国控制,此时这些地区犹太人占总人口的11%,与阿拉伯人和平混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7%。接着在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并极端化,对阿拉伯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随着犹太居民比重从1922年的11%增涨至1940年的30%,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19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1]。占当地总人口约1/3。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开始快速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越来越极端化。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2]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结果划出多块相互交错的领土;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1/3的人口获得了55%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实际只控制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和只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至今这个领土划分方案也未被以巴双方承认。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分治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插手当地事务不予接受,而占领/托管国英国则对决议表决弃权。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3]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但以色列在宣言中并未遵循联大181决议的领土划分。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成员国,保障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国家地位。

1948 - 1993

编辑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4],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战争中逃离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 Nakbah),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5]。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该地区犹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国一年多后翻倍,由此开始超过阿拉伯人口。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56年再次紧绷。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可能[6],埃及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攻势,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1978年签订大卫营和约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73年再次紧绷。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节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袭攻势,分别攻击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美苏分别支持以阿双方,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随着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卫星侦察结果,主导制定战略,并紧急调遣美国空军F-4鬼怪式多用途战机,在涂改军徽后,由美国飞行员从美国本土起飞,经多次加油飞至以色列,作为以色列空军直接参战,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22亿元的军火。利比亚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又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直至1978年,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石油危机”得以缓解。

在1982年,以色列在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枪手枪撃重伤后,出动陆海空军100,000多名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并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除以上大规模军事战争外,以阿间还爆发了多次非战争流血冲突。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开始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运动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天谴行动”,由一群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杀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加沙的阿拉伯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哈马斯”组织被猜度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阿拉伯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才告一结束。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府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而仍非1947年联大181决议划定的界限。

1993-2000:奥斯陆和平进程

编辑
 
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草坪会面,中为美国总统克林顿,克林顿在总统任内积极推动以巴和谈。

在1992年的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相隔十五年后再度主政。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的工党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直接签订奥斯陆协议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接任人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的首次总理直接选举,佩雷斯败给了右翼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大卫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阿拉法特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巴拉克认为方案否定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地位,而阿拉法特坚持以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家的首都,拒绝这个提议。

2000 - 现在

编辑
 
经批准的约旦河西岸隔离墙路线,2005年5月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夏隆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暴动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夏隆在2001年2月成为了新的总理,右翼联合党在不到两年后重新主政,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夏隆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以色列开始在西岸地区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7]。围墙的建立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有效的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事件[8]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武装人员通过地下通道潜入位于加沙地带南部附近的以军哨所,向坦克和碉堡发射火箭弹,并炸毁一辆装甲车。以军发言人证实,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伤。遭绑架的以军士兵是19岁的吉拉德·沙利特。当晚,以色列内阁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同意国防军着手营救这名士兵。[1][失效链接]。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8年12月19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签署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大约百枚火箭弹和迫击弹,以色列借此发动反击,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实行空中军事攻击。2009年1月3日,以军开始发动地面进攻。

2014年7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队发动了名为“保护边缘行动”的针对哈马斯的军事入侵,酿成巴勒斯坦平民死伤惨重。[9]

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2014年以巴冲突结束。[10]

2015年10月11日,以色列国防军加沙地带边界和参与示威游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爆发一连串冲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伤。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使馆开幕,正值以色列的独立日,亦是巴勒斯坦“灾难节”的前一日。加沙地带爆发新一轮示威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批评两国认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侵占巴勒斯坦的主权。其后以色列警方开枪镇压示威,超过50人死亡、至少2,000人受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称之为“大屠杀”,外界相信此次示威为近年以巴冲突中最血腥的一日。多国批评以色列的行动,其中土耳其更加驱逐外交官,以色列则以对方不尊重外交礼仪为由,驱逐土耳其外交官[11]。而美国则支持以色列,指责哈马斯挑起冲突。[12]

2019年5月3日-6日,自加沙地带两名以色列士兵在加沙-以色列边境的每周抗议活动中受到狙击手射击,加沙 - 以色列冲突于2019年5月3日开始升级,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进行了空袭,造成四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死亡。 此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而以色列空军袭击了加沙地带内的许多目标。 此外,以色列增加了在加沙 - 以色列边界附近的部队人员。在埃及的调解下停火协议于5月6日生效。

2020年5月,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与美国和以色列的所有协议无效[13]。不过在当年11月17日,巴方决定与以色列恢复双边安保和民事合作[14]

2021年5月7日,由于以色列最高法院准备审理驱逐东耶路撒冷谢赫杰拉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出住处一案,加之以色列警方以防疫为理由,限制巴勒斯坦民众斋月期间前往圣殿山祈祷,引爆大规模冲突,以色列武装力量冲入阿克萨清真寺导致冲突升级。11日哈马斯向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维夫发射火箭弹,以色列随即在加沙轰炸展开还击。[15][16][17]

2023年10月7日清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向以色列发射3000余枚火箭弹,同时约2,500名武装分子突破隔离墙突袭加沙周边的以色列地区,并在邻近的犹太集体农庄屠杀平民,并袭击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基地。作为回击,2023年10月27日晚,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

概论

编辑

一国方案与双重国家方案,在许多地方都被当成同义词来使用,但实际上这两种方案有一点不同。一国方案主张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合并,形成单一主权国家;但是双重国家方案,希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对内各自拥有自治权,形成两个自治政府,但对外统一在联邦制民族国家之下,形成类似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这样的国家。

虽然很多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支持一国方案,但是因为认为巴勒斯坦的人口较多,未来可能借由公民投票将推动以色列更名为巴勒斯坦国,而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及哈玛斯激怒盟友的能力很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反而会被这样的政治力量拖累,所以很多犹太人反对此方案。

许多支持一国方案的以色列右翼份子,支持仅并吞约旦河西岸,这样会让以色列增加约140万的阿拉伯裔公民,这不会影响犹太人的优势地位,可以保持以色列的犹太国家价值观及阿拉伯裔的权益。但不要并吞加沙地带,因为认为当地的阿拉伯人对以色列抱持强大敌意。

不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会支持一国方案,许多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是希望建立一个包容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的国家,他们否定以色列国,但肯定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居留的权利;有些巴勒斯坦人则是因为对于两国方案谈判缺乏进展的失望。[来源请求]

2009年10月26日,穆安玛尔·格达费在接受英国电视台采访时称,阿拉伯国家甚至巴勒斯坦也应当被允许发展核武器[18]2010年4月27日,卡扎菲称不会承认以色列,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应该成立包括犹太族和阿拉伯族在内的以色拉坦[19]

唐纳德·特朗普在2017年2月解释说:“我在考虑两国方案和一国方案,我喜欢双方都喜欢的一国方案。”[20]在折中方案中建立一个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单一国家。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0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2. ^ British Rule (se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British Mandat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200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8). 
  3. ^ Myth & Facts - The War of 1948. [200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4. ^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Palestine.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6). 
  5. ^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1 December 1949 to 23 October 1950. [2009年11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19日). 
  6. ^ Michael B. Oren, Six Days of War: June 1967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7. ^ B'Tselem. [200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1-20). 
  8. ^ 存档副本 (PDF). [2009-1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1-19).  [1, p56]
  9. ^ 加萨以色列战火 3分钟看懂(懒人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4年7月26日
  10. ^ 【加薩止血】加薩終永久停火 巴人上街慶祝. 苹果日报 (香港). 2014-08-27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11. ^ 無綫新聞 - 國際 - 土耳其電視台播以色列大使離境受安檢片段 以方不滿.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12. ^ 美國回應在加沙地帶與以色列交界地區發生的衝突. 法广. 2018-05-14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中文(台湾)). 
  13. ^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停止与美国和以色列所有协议.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14. ^ 巴勒斯坦宣布恢复与以色列的安保和民事合作. [202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15. ^ 陈慧璋, 文 /. 哈马斯向特拉维夫发射数百枚火箭弹 以色列空袭还击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英语). 
  16. ^ 耶路撒冷日爆衝突 以巴逾300警民傷. Sing Tao Daily 星岛日报加拿大. 2021-05-11 [202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中文(台湾)). 
  17. ^ 耶路撒冷清真寺衝突逾200傷 以色列面臨更多抗議. cna.com.tw.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中文(台湾)). 
  18. ^ 卡扎菲称巴勒斯坦应该拥有核武器.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19. ^ 卡扎菲称不会承认以色列 建议成立以巴國.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20. ^ 一国方案终将出现,但这个国家会是怎样的? 作者:(优素福·穆纳耶(Yousef Munayyer).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