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1927年起義
(重定向自南昌暴动

南昌起义、八一起义、南昌八一起义、南昌暴动(香港、澳门、新加坡作南昌起义,台湾作南昌暴动[5][6][7][8][9],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国民党左派革命委员会名义[10]于1927年8月1日针对中国国民党(主要目标为国民党右派蒋中正宁汉分裂后在南京组建的南京政府)在江西南昌发动的武装夺权事件。南昌起义被视为第一次国共内战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直辖与间接管辖的武装力量事实上退出北伐战争的时点。

南昌起义
第一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起义部队仍悬挂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1][2][3]
日期1927年8月1日-8月3日
地点
结果
参战方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左派

支援: 共产国际

中国国民党

指挥官与领导者
周恩来
朱德
叶挺
贺龙
刘伯承
卢德铭
谭平山
蒋中正
汪兆铭
朱培德
陈济棠
张发奎
参战单位

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

国民革命军

兵力
约16,000人,或说总参与人数为2万多人[4] 约4,000人
伤亡与损失
约7,000人,或说当时阵亡112人[4] 约3,000人
当时作为起义军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现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背景

编辑

1926至1927年间,亦即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因“容共”或“清党”两种意见冲突,造成内部分裂。1927年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当时以国民党左派人士为中心的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武汉方面国民党人士主张容共并拥戴汪兆铭。3月10日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免除蒋中正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以外其他公职。蒋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遂率领一批国民党人于南京另组政府,是谓宁汉分裂

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国民党内之共产党员,受第三国际指使,企图颠覆,破坏国民革命,要求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党籍,随即通过“清党原则”,成立“清党委员会”,全面进行清党,并清除共产党人,为四一二事件

1927年7月15日,武汉汪兆铭政府知悉苏联顾问鲍罗廷欲分化政府以助中国共产党夺取武汉政府权力之策略后,决定和平分共。在武汉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根据在江西九江中央负责人士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等人建议,决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暴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此为七一五事变

中共任命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组织暴动。领导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前敌军委、革命委员会成员和联席会议代表共有118名[11]

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焘谭平山聂荣臻贺昌颜昌颐林伯渠吴玉章彭泽民张曙时徐特立高语罕许廷魂邹敬芳丁晓光肖炳章蔡廷锴姜济寰沈寿祯罗石冰黄太吉廖干吾方维夏黄日葵童汉章李小青董芳城陈荫林郭亮韩符麟王积衡穆景周徐先兆古勋铭董朗徐成章毕士悌欧震刘明夏邹范黄云谷吕承文魏豪廖快虎何刚江采萍冯冠英郑明英陶铸毛存湖肖克余涛史书元白鑫孙树成申朝宗黄克健李鸣珂袁也烈陈守礼黄序周、羊角、陈华向浒李逸民傅杰姜振海洪超吴高群举文忠谭家述彭鳌龚楚任善同陈文贵周士第李硕勋林超伯,朱蕴山孟湘鉴陈日新林钧邓鹤鸣张余生王一德张开远李森蔡鸿干李嘉仲陈汉章黄灵彪章觉民王贯山李桂生蒋睦修饶思诚熊禹九潘先申邓有一章伯钧陈赓粟裕彭干臣陈公培朱其华周国淦曾延生刘九峰李宗昭欧阳洛吴鸣和

7月26日,周恩来离开武汉,前往南昌。周离后数小时,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电报,指示“如毫无胜利机会,则可不举行暴动。”[12]于是中共中央立刻派张国焘为中共中央代表追赶周恩来,传达最新指示。但是张国焘抵达九江和南昌时,起义已无法停止,停止起义动议亦被多数否决。

武汉汪政府八月宣布正式与共产党分裂及逐其党员,遂决定取缔共产党言论,又通过“取缔共产议案”,罢黜鲍罗廷及其他苏联顾问,是谓宁汉复合中共则称为宁汉合流)。由于南京武汉两方面都先后取缔中共和镇压国民党左派,故中共宣称这是孙文“革命失败”。

参与战斗的部队

编辑

起义部队战斗序列

编辑

张发奎辖第二方面军建制下的第十一军(副军长叶挺,党代表聂荣臻)及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由九江秘密开抵南昌,与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朱德会合,准备发动武装反抗。

叶挺事件发动前就是共产党员。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六个团,即第二十五师的第73、75团、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3个团(原为空架子,叶挺去后组建了70、71、72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卢德铭为团长)。73团为叶挺独立团的直接继承者。但叶部的蒋光鼐蔡廷锴师(第十师)只服从国民政府,不愿受共产党指挥。

  • 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张发奎 参谋长刘伯承
    • 第十一军 副军长叶挺,党代表聂荣臻。起事后,叶挺任军长。
      • 第十师 师长蔡廷锴(南下一出城在进贤县该师的主力力范进团解决,率部脱离,投奔陈铭枢)3个团4500余人。传统说法是蔡部并未参加南昌起义。[13]贺龙回忆“蔡廷锴有一个师,… … 在三十日、三十一日先后到达南昌,我们把他们赶到城外驻扎了。 ”《周逸群报告》记述“第十师蔡廷锴部之二十八团故意与我教导团及第二团为难,连毙教导团队长学生各一员,井将军部马匹完全夺去。贺得报告后,即约叶挺商量,适上午八时蔡已到南昌,写一信送贺、叶请示工作,措词非常恭顺,贺即请其来军部谈话,叶亦在坐,结果表示合作,并即写信送二十八团团长,令其退还马匹,但尚有二十匹好马不退。这可见蔡之不是诚意合作”。《蔡廷锴自传》回忆“车抵乐化站,贺龙部在该处握守向北警戒,……我见此情形,自念若不回去,则我师更为危险,遂打电话向叶挺请示。叶接我电话,请我即返南昌。返抵南昌,叶、贺已将朱培德、程潜驻南昌部队缴械,即召集会议,在南昌成立临时军政府。我当退既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从叶、贺之命。驻留数日。”
      • 第二十四师 师长古勋铭/董仲明。该师原是空架子,叶挺去后组建了第70、71、72团,共5500人全部参加起义。
      • 第二十五师 师长李汉魂 师参谋长张云逸 师部驻九江以南黄老门车站西端黄老门村。第73团、第74团重机枪连、第75团共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后改编,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任党代表
        • 第七十三团 团长周士第,党代表陈毅叶挺独立团,团部驻地九江马回岭。全团起事
          • 第一营营长符克振
        • 第七十四团 驻马回岭以南。王尔琢率重机枪连起事。到达南昌后,由七、八百名青年组织起来的一支队伍与原七十四团重机枪连合编为新的七十四团。团长孙树成,参谋长王尔琢
        • 第七十五团 驻黄老门西南。三个营起事。团长孙中一,党代表杨心畲
    • 第二十军 军长贺龙 党代表廖干五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全军参加南昌起义。军直属约2000余人。
    • 第九军 军长韦杵(未到职) 副军长朱德
      • 军官教育团 团长朱德。兵力一个营。
    •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千余人,未追上南昌起义部队,后参加秋收起义
  • 南昌市公安局 局长朱德,400余人,起义后编入第二十军
  • 第三十军所属广东农军,800余人,起义后编入第十一军
  • 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人枪千余,起义后编入叶、贺部队
  • 在武汉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枪五百余,其中八十余人参加南昌起义。
  •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约一团人,个别人参加南昌起义。其中陈毅临川赶上部队,任第73团指导员。
  • 第六军,2个团,未赶上南昌起义
  • 襄阳方振武部,未赶上南昌起义
  •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在九江解散了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但张发奎没有赶尽杀绝,给第二方面军党代表兼驻江西办事处主任郭沫若、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秘书李一氓,四军政治部秘书阳翰笙,11师政治部主任梅龚彬等人提供了一辆能坐四五人的铁道手摇车,8月3日晚几人坐着手摇车赶往南昌。几个人涂家埠站时遭遇从南昌败退下来的程潜和朱培德的溃军洗劫一空,郭沫若的眼镜被打掉,手表、自来水笔被抢走,扭打的过程中,手枪也被抢走了。李一氓等人也被推推搡搡挤到了一边,幸好开车的哨子响起,已有收获的那群散兵才丢下他们上车离开。郭沫若等人追赶已经南下的起义军,8月4日深夜在南昌以南不远处追上了贺龙部。郭沫若被火线任命为宣传委员会主任、总政主任,李一氓被任命为参谋团秘书长。

国民政府部队战斗序列

编辑
  • 第五方面军 总指挥 朱培德
    • 警卫团:在藩台衙门和第五方面军司令部一起被消灭
    • 第三军 军长王均
      • 第八师
        • 第二十三团:在贡院背被消灭
        • 第二十四团:在东郊新营房被消灭
    • 第六军 程潜
      • 第十九师
        • 第五十七团:在东南郊天主堂、匡庐中学被消灭
    • 第九军 金汉鼎
      • 第二十七师
        • 第七十九团:在东南郊大营房被消灭
        • 第八十团:在东南郊老营房被消灭

经过

编辑

南昌

编辑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品捷克斯洛伐克Vz. 24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并非湘南起义时使用过的武器)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朱德周恩来等指挥的起义部队向驻守南昌的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全城,公布《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国民政府方面调集军队包围南昌。8月3日,起义部队撤离南昌。

8月7日,张发奎率第四军入南昌,接着追击起义部队。蒋光鼐、蔡廷锴师在南进广东途中脱离部队。又因天气暑热,长途行军,且未鼓动群众,后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长汀福音医院养伤,后在警卫员卢冬生护送下回到上海,在中共特科工作。

潮汕

编辑

在部队到达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后,周恩来决定主力南下进击地区,企图获得苏联共产国际海运的援助。留朱德率第25师(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坚守三河坝。抗击钱大钧部3个师的追击。南下起义部队在途中遭粤军和中央军夹击。

9月23日至10月2日,南下起义部队到达汕头。于潮安汕头战斗揭阳战斗过程中,一度攻占潮汕,但最终于汤坑受到大败。20军2个师投降,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后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1300人余部转移至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赤卫队会合,后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朱德所部撤出三河坝时剩2000多人,路遇溃败下来的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率领的200余人,得知南下部队失败后,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提出隐蔽北上去湘南。派师长周士第、师党代表李硕勋去中央汇报。10月16日到福建武平,还有2500人;10月17日击退追敌,剩下1500多人。部队到达江西安远的天心圩的状况时:“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14]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做1905年俄国革命。此时部队约800人,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下编3个步兵大队,1个特务大队,1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手提机关枪、两挺重机枪),编余军官编成教导队。

后朱得知滇军故交范石生部驻扎韶关,1927年11月化名王楷投奔范部,改编为第16军47师140团。1927年12月上旬听说叶挺举行广州起事,朱德率部南下到韶关时,广州起事失败,接收了起事残部200多人。1928年1月实情被国军侦知,范石生通风让朱德离开。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编辑

南昌起事后当日上午,谭平山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名义,在南昌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中央委员宣言》,成立由邓演达(未参与)、谭平山陈友仁(未参与)、吴玉章彭泽民林祖涵贺龙郭沫若黄琪翔恽代英江浩朱晖日周恩来张国焘叶挺张曙时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苏兆征宋庆龄(未参与)、何香凝(未参与)、于右任(未参与)、经亨颐(未参与)等25人[15]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其后,经亨颐、于右任分别在1927年8月13日的《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声明,否认参与),并推选宋庆龄(未到)、邓演达(未到)、谭平山、张发奎(时为国民党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有意争取其支持)、贺龙、郭沫若、恽代英组成主席团,以谭平山为主席团主席,吴玉章为秘书长,林祖涵为财务委员会主席,张国焘为农工委员会主席,恽代英代理郭沫若为宣传委员会主席,张曙时为党务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贺龙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军长。

在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途中到达长汀时,革命委员会决定沿用国民政府的名义对外,并以谭平山为国民政府委员长,陈友仁顾顺章王荷波苏兆征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9月24日,起义部队到达汕头后,决定正式成立国民政府,并决定由谭平山任国民政府主席。25日张太雷到达汕头,提出反对此前的决定,并即于第二天召开南方局会议,决定暂不发表国民政府名单。此事搁置,随后形势恶化而终不成事。

结局

编辑

1927年11月,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以违反共产国际指示所谓“政治纪律”问题,决定将谭平山开除出党,并给予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等人处分。张国焘制止不力,也被处分[16]

1928年1月,朱德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在宁冈砻市毛泽东会师,建立红四军

影响

编辑
 
1967年10月《人民画报》上刊载的南昌起义旧址

本事件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拥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装力量,是共产党武力夺取政权的开端。在检讨本事件失败原因的中共中央第十三号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只有决定四省()民众武装暴动,以及率领叶、贺军队暴动反抗武汉反动政府之政策,是算党抛弃机会主义,而走上布尔什维克道路的新纪元。”[17] 因此,8月1日被中国共产党定为其军队建军节。不过,当时对外还是以国民党左派名义举行暴动[10]

评价

编辑

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说法是: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8]
  •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19]

中国国民党(国民党左派除外)、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的说法是:

在中共之外的共产主义者中,反斯大林主义的派别中的一部分,如托洛茨基主义左翼共产主义对南昌起义持负面评价:

纪念

编辑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旗面上的“八一”即为纪念南昌起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3年6月决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建军节,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公布的军旗、军徽上均缀有“八一”字样作为军队标志。在证件、帽徽、军服纽扣、腰带、军服内衬里、军服拉链扣等多处标有“八一”军徽的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将当时作为起事军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辟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昌于1977年在市区中心建“八一湘南起义纪念塔”,并于1997年将纪念塔所处的广场改名为“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南昌市内尚有多处以“八一”命名的建筑如八一大道八一公园八一大桥等。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由汤晓丹导演的电影南昌起义。2017年公映的《建军大业》也以此为题材,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献礼片

相关人员

编辑

南昌起义参加者有2万多人,留下名字仅1,066人。南昌起义时阵亡11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死亡479人。已知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中,最后逝世的是彭猗兰。她在201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2岁[4]

参加起事的国府人员

编辑
  • 蔡廷锴,时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左翼总指挥,南下出城时率部脱离起事部队
  • 侯镜如,时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与中共失去组织联系,1933年转投国民政府
  • 文强,职务不详
  • 龚楚,时任第二十军补充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将领,1935年转投国民政府
  • 区寿年,时任第十一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三营营长,随蔡廷锴脱离起事部队
  • 彭士量,时任第十一军第十师营长,随蔡廷锴脱离起事部队

参加起事的中共人员

编辑

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共人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有18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的3人[4]

  • 开国元帅
    • 朱德: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
    • 刘伯承: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 陈毅:起义军11军25师73团指导员
    • 林彪:起义军11军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 贺龙:起义军第20军军长
    • 叶剑英:第4军参谋长
    • 聂荣臻:起义军11军党代表
  • 开国大将
    • 粟裕马日事变后,粟裕从就读的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下水管道逃出,辗转到了武昌。被组织安排到叶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4师军事教导队入了党,当了班长。
    • 陈赓:从苏联回国后被组织安排到唐生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特务营营长,实际上担负着保卫党中央机关的重任。四一二事变后,汪精卫指示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把特务营缴械解散。陈赓随周恩来于七月下旬秘密到达九江,七月二十七日抵达南昌担负起义总指挥部的保卫工作,和李立三一起在起义中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的银行,并把没收的大批财产用汽车送往总指挥部参谋团。撤离南昌时,陈赓被调到贺龙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第三师第六团第一营任营长。
    • 许光达:黄埔五期,随队从广州迁入黄埔武汉分校,被编入炮兵大队第十一队继续学业。四一二事变后,第五期学员不得不提前毕业。许光达到驻江西九江的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南昌起义当天傍晚,许光达正在九江。第二天一早,许光达就接到指令:所有党员分头离开炮兵营,在九江城南门外集合,然后到南昌加入起义部队。许光达一行七人和接应人员接上头,到达南昌时已经是暴动的一周之后,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后在宁都赶上了担任后卫任务的第二十五师。许光达先后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十一连任排长、代理连长等职务。
    • 张云逸: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说服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意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卢德铭出任新组建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亦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带领该团由武汉向南昌进发,未赶上参加南昌起义,遂转入山区,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8月1日起义当天,张云逸在马回岭第二十五师师部成功掩护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不被师长李汉魂扣留,使第二十五师两个多团部队顺利加入南昌起义队伍。
    • 谭政: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亦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营任文书。南昌起义第二天,警卫团根据党的指示,乘船离开武汉东下赴南昌。张发奎当时已经封锁了九江口。警卫团于行驶途中在湖北阳新弃船上岸,改由陆路奔赴南昌,追赶起义部队。因起义部队已大踏步南撤,警卫团未能赶上,根据党的指示留了下来,后来成为秋收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罗瑞卿:黄埔五期。七一五事变后,黄埔武汉分校解散,师生改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任副班长。南昌起义爆发时,教导团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枪,罗离队返回武汉寻找党。
  • 开国上将
  • 开国中将
  • 开国少将
  • 未授衔省部级以上
    • 唐子奇:第20军教导团。后任林业部副部长
    • 徐特立:南昌起义爆发后,作为湖南代表参加西华厅联席会议,任革命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党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郭沫若: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在铁路工人协助下,乘坐手摇车赴南昌。8月4日郭沫若赶到南昌,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 阳翰笙: 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叶挺的第24师党代表,参加了叶挺指挥的击败钱大钧的会昌之战和粉碎黄绍竑的围追之战。汀州会议之后,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保卫汕头之战和流沙遭遇战。
    • 吴玉章:南昌起义后,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秘书厅秘书长等职。在南昌期间,吴玉章与贺龙住在一起。随后随贺龙指挥部南征,参与了部队指挥、后勤组织和群众工作等。
    • 李一氓: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参谋团秘书长。随军南下广东,参加过流沙会议。
    • 范长江:在贺龙第二十军教导团当学生兵,不久即升班长,随军赴南昌。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随部队南移,途经抚州、瑞金等地,最后驻守潮州。10月初,国民党军张发奎部包围了潮州,在突围战斗中,范长江被冲散。
    • 李何林:任第十一军第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党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下,参加三河坝作战
    • 梅龚彬: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指导员。随部南下,后在海陆丰参加彭湃领导的武装起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党旗和党徽的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cpc.people.com.cn.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2. ^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 www.dswxyjy.org.cn.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3. ^ 八一军旗在战火中升起--党史频道-人民网. dangshi.people.com.cn.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4. ^ 4.0 4.1 4.2 4.3 最闪亮的坐标 | 南昌起义2万多人,至今只找到1066个名字……. 中国新闻网,来源:央视网. 2022-04-03 [202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简体中文). 
  5. ^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昌起义.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 ISBN 9787800230004. 
  6. ^ 瞿秋白.   《多余的话》. 维基文库 (中文). 这期间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暴动,以及最早的秋收暴动。 
  7. ^ 南昌暴動. 《中華百科全書》. 19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8. ^ 尹家民. 百将之夜: 南昌暴动纪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7 [2024-04-09]. ISBN 97875033085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9. ^ 江增庆. 中國通史綱要 2.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789571139869. 
  10. ^ 10.0 10.1 1927年8月1日南昌《民国日报》,刊登了以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25名委员(其中15名共产党员和7名国民党党员)联名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上午9时,谭平山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名义,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委、特别市、海外党部等代表联席会议。会议讨论选举产生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何香凝贺龙叶挺朱德恽代英林伯渠李立三等25人为委员,又在这25人中推举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7人为主席团成员。当时,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张发奎郭沫若均没到场,谭平山作为革命委员会的代主席,主持工作。(王心钢《张发奎传》,珠海出版社,2005年)
  11. ^ 田晓娜主编. 百科荟萃: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08: 664. ISBN 7-80105-017-7. 
  12. ^ 张国焘差点断送了南昌起义 周恩来拍桌子要辞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3-30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13. ^ 黄栋法:“蔡廷锴部并未参加南昌起义”,《党史纵横》,1988年8期,第41页。
  14. ^ 1927年12月22日75团团长张启图在上海向中央写的《关于75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
  15. ^ 南昌起義時公布的各种人員名單. 中国中央电视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2009-05-06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1). 
  16. ^ 何池. 《共产国际曾阻止南昌起义,起义被迫推迟一天》.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17. ^ 中央通告第十三號──為葉賀失敗事件[「八七」中央緊急會議(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 人民网. 1927年10月24日 [2013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1日). 
  18. ^ 黄黎. “第一枪”是这样打响的. 人民网.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19. ^ 马立强. 人民军队早期作风纪律建设. 人民网.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20. ^ 林辉. 南昌暴動. 大纪元.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1. ^ 南昌暴動. 中华百科全书‧典藏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22. ^ 林辉. 林輝:「八一」南昌暴動背後與發起者結局. 大纪元.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23. ^ 彭述之. 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第二次革命简史. 《托洛茨基论中国》.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24. ^ China 1928-1949: A link in the chain of imperialist war.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