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郡

(重定向自朔方

朔方郡中国名,于西汉朝时设置。

朔方郡
别名:夏州
 • 行政中心朔方县(西汉、唐)
临戎县(东汉)
魏平县(北魏)
岩绿县(隋)
历史 
• 成立
前127年(西汉)
• 废除
758年(唐)
地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鄂尔多斯市西部

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战国时为林胡楼烦白羊国据有,后被赵国所灭[1],战国末年为匈奴攻占,秦代蒙恬西击胡人,重新占有此地为新秦中,属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破匈奴楼烦王与白羊王,占有河南地,置五原郡、朔方郡。朔方郡治所朔方县(县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移治临戎县,属并州,后侨置于五原郡内。建安二十年(215年)废。

北魏夏州(今陕西境内)复置朔方郡。

初废朔方郡,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另设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北古城镇)。

郡名起源 编辑

朔方,北方之意。《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蔡沈传:“朔方,北荒之地。”《诗经》小雅:“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尔雅》云:“朔,北方也。”

建置沿革 编辑

先秦 编辑

朔方郡所在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战国时称为河南地以及北假,是古国楼烦白羊国所在地,多次侵寇赵国,后被赵国所灭,其地入赵。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2],置九原郡,此为河套地区建置之始[1]

秦代 编辑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3],“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3],号为“新秦”。秦末战乱,边地戍卒被调回中原,河南地又为匈奴夺。秦代后期所置郡名不可考,可能领有渠搜、临河、昫衍道、朐衍、高望、富平六县[4]

西汉 编辑

汉武帝时国力转盛,开始收复秦代边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5]主父偃进言朔方土地肥饶,宜屯田驻守,“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6]。武帝从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7]

西汉时,朔方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及后套(宁夏银川平原)一带,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时称“新秦中”,郡治在朔方县。其东为五原郡,西、北与匈奴为邻。郡西有鸡鹿塞(今巴彦淖尔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太阳庙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高阙塞(今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狼山大巴图沟口[8]),是阴山一带汉与匈奴来往的重要通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汉成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鸡鹿塞北入匈奴。

汉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诸郡,并穿凿河渠,屯田戍守,修筑长城、要塞。元朔二年,迁十万人于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苏建修复秦代蒙恬所筑要塞,筑朔方城。五年,筑临戎城。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数十万贫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带。三年,又筑沃野城、三封城。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9]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游北边,亲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将军郭昌屯朔方”[10]。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导致河套地区的汉民人口迅速增加。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户,136628人[11]

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朔方郡领十县: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筑城年代 王莽改名 备注
朔方县 郡治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 前126年 武符 其南有金连盐泽、青盐泽
三封县 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 前120年
脩都县
临河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 监河 其北有高阙塞
呼遒县
窳浑县 西部都尉 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土城子 极武 其东有屠申泽,西有鸡鹿塞
渠搜县 东部都尉 沟搜
沃野县 前120年 绥武 置有盐官
广牧县 中部都尉 盐官
临戎县 磴口县补隆淖尔镇河拐子村西[12] 前124年 推武

东汉 编辑

王莽改朔方为沟搜。东汉建武初年,朔方、五原、云中等郡为卢芳所据。建武七年(31年),卢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乔扈降汉。十一年,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二十六年,南匈奴内附,并、朔边郡居民迁回本土。自此南匈奴徙居于幽、并诸郡内,右贤王部屯戍朔方。其后,以西河郡大城县属朔方郡,又徙郡治于临戎。明帝永平中,多次征发囚犯至朔方、五原屯戍。永和五年(140年)之前,朔方郡领六县:临戎县、三封县、朔方县、沃野县、广牧县、大城县[13]。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五县当于东汉初省并[14]

由于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对朔方等边郡的威胁大为降低,故“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15]和帝以后,鲜卑占据漠北,常南下钞寇,并杀南匈奴渐将王。顺帝时应南单于要求,增兵边郡,修复障塞。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龙吾斯车纽叛乱,杀朔方、代郡长史及上郡都尉,寇略幽、冀、并、凉四州,边郡残破。乃以朔方郡侨置于五原郡内。《续汉书》郡国志载朔方郡有1987户,7843人,未知为何年之数[16]

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17],割太原郡北部设立新兴郡,以安置四郡人口。四郡各置一县领其民,原朔方郡民被安置于新兴郡广牧县[18]。魏青龙三年正月己亥日(235年2月24日),魏明帝曹叡复置朔方郡[19]

十六国至隋唐 编辑

十六国后赵于汉代朔方县故地复置朔方郡、朔方县,前秦以后废。北魏始光四年(427年)灭,以其都城统万(今陕西榆林靖边县白城子)置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为夏州。后于夏州南部置朔方郡,治魏平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领魏平、政和、朔方三县。延昌二年(513年)属东夏州

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夏州为朔方郡,治岩绿县,领三县:

  • 岩绿县
  • 宁朔县
  • 长泽县

大业五年,有11673户。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据朔方郡反隋,建国号曰贞观二年(628年)灭梁师都,置夏州,改岩绿县为朔方县,为夏州治所[20]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夏州为朔方郡,领朔方、德静、长泽三县。天宝年闲,有9213户,53104人。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夏州。

太守 编辑

  • 刘它人,汉宗室。成帝永始中为朔方太守,永始三年(前14年)迁宗正[21]
  • □谭,姓失载,平帝元始中为朔方太守,上奏广牧县女子死而复生事。[22]
  • 田飒,朔方县人。东汉初卢芳所置朔方太守,建武七年(31年)降汉。[23]
  • 贾宗,字武孺,南阳冠军人,贾复之子。章帝建初中为朔方太守,后为长水校尉。[24]
  • 王彪,和帝永元中为朔方太守,十二年(100年)行度辽将军。[15]
  • 仇□,上郡人。桓帝永寿(156年)二年在任。[25]
  • 董援,单超外孙,桓帝延熹中为朔方太守。[2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史记李牧列传》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2. ^ 史记》赵世家
  3. ^ 3.0 3.1 《史记》秦始皇本纪
  4. ^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
  5.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6. ^ 汉书》主父偃传
  7. ^ 《汉书》武帝纪。汉书地理志谓元朔二年,九原郡更名为五原郡
  8. ^ 王治国,《高阙塞考辨》,载于《河套文化》2006年第十一期;舒振邦,《赵长城终点高阙地望考》,载于《河套文化》2007年第三期
  9. ^ 《汉书》食货志
  10. ^ 《汉书》武帝纪
  11. ^ 《汉书》地理志
  12. ^ 《巴彦淖尔盟志》,199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 后汉书》郡国志。大城,《汉书》地理志作大成。
  1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七章第四节
  15. ^ 15.0 15.1 《后汉书》南匈奴传
  16. ^ 《后汉书》郡国志
  17.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8.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卷五
  19. ^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20. ^ 旧唐书》地理志
  21. ^ 《汉书》百官公卿表
  22. ^ 《汉书》五行志
  23. ^ 《后汉书》光武纪、卢芳传
  24. ^ 《后汉书》贾复传
  25. ^ 洪适《隶释》苍颉庙碑
  26. ^ 《后汉书》第五种传

来源 编辑

书籍
  •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严耕望,1948,《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务印书馆
  • 谭其骧 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