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重定向自河南 (中華民國)

河南省,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延续清朝制度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

河南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49年

  中华民国河南省法理位置
国家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首府开封县1912-1938
镇平县1938-1939
洛阳县1939-1942
鲁山县1942
内乡县1942-1944
内乡县1944
卢氏县1945
开封县1945-1948
信阳县1948-1949
汉口市1949
面积 
• 
165,141平方千米(63,761平方英里)
人口 
• 
29654000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河南省 (清朝)
河南省
平原省
今属于河南省
河北省

人口

编辑

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总量变动分3个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25年(1936年)为人口缓慢增长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人口为2852万,至24年(1935年)全省总人口3457万3236人,人口增长605万,23年间每年平均增长26万人。其中元年(1912年)~20年(1931年)每年平均增长227万人;21年(1932年)~22年(1933年)人口总量保持静止状态;23年(1934年)~24年(1935年)人口增长较快,每年平均增加36.5万人。

民国26年(1937年)~33年(1944年)为人口逐年下降阶段。此阶段正值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8年间减少956万,民国33年(1944年)只有2471万。总计饿死约300万人,流亡他省的约600万人。

民国34年(1945年)~38年(1949年)为人口逐年恢复和增加阶段。民国35年(1946年)人口达到2847万人,较前年增加60万人。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河南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4,731,000 28,518,000 14,882,000 13,637,000 6.03 109.10
1928年 30,566,000
1936年 5,839,000 34,290,000 18,274,000 16,016,000 5.87 114.10
1947年 5,238,000 29,654,000 15,098,000 14,556,000 5.66 103.73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河南省的人数为13万7830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5.11%[1]

历史沿革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河南省地图

在20世纪初,随着平汉铁路(1906年通车)和陇海铁路(1910年开封到洛阳段通车,1918年修到徐州,1925年修到海州,1927年到灵宝,1935年修到西安,1937年到宝鸡,1945年到天水)的陆续修通,河南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府存道,设开封道河洛道汝阳道河北道,道尹公置分别驻开封、洛阳、信阳、汲县北洋军阀时期,民国9年(1920年),洛阳曾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基地,设有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至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同年2月4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布京汉铁路总同盟大罢工。2月7日吴佩孚对工人进行镇压,罢工领导人高斌及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40多人牺牲,300多人负伤。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民国19年(1930年),蒋中正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展开大规模内战-中原大战,河南是主要战场。蒋中正的中央军大获全胜。民国17年(1928年)-21年(1932年)期间,共产党的张国焘徐向前等人在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度威胁武汉。新集(今新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

民国27年(1938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后,国民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进攻郑州、武汉,但也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0余县成为黄泛区,89.3万人命丧黄泉[2][3],1200万人流离失所,被迫迁移[4];黄河直至1946年方才回归故道[5]。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阳

从民国36年(1947年)下半年起,中共解放军转入强大攻势阶段,河南战场上的国军只有招架之力。到民国37年(1948年)春夏,经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开封、睢杞)战役,国民政府土崩瓦解。国民党各县党部也相继解散,纷纷逃离。同年10月,省城开封易手,河南省党部南逃,省政府迁往信阳,各县(区)党部随之垮台。

河南反清革命

编辑

光绪31年(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留日河南籍学生踊跃参加,并建立同盟会河南支部,创办《河南》等杂志,宣传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与此同时刘纯仁等在省内也建立革命团体。光绪32年(1906年),东京同盟会河南支部派人回开封秘密组建河南同盟会分部,联络省内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准备起义。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来,河南革命党人奋起回应。在谋求省会开封独立的同时,同盟会河南支部又组织多路起义,均未成功。

为支援河南革命党人,同年11月至翌年2月,秦陇豫复汉军威武军淮上军、旅鄂奋勇军和湖北北伐军分4路进取河南。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宝丰县人白朗率众起义。孙中山发起反丧二次革命时,白朗军以“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军”的旗帜辗转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后,转战于豫西南及皖、鄂等地,继而驱陕西,入甘肃。民国3年(1914年)回师河南。白朗在宝丰、临汝交界处殉难。

北洋军阀混战河南

编辑

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河南厮杀混战。民国11年(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5月河南督军赵倜赵杰率兵驱直军出豫,被直军战败。民国14年(1925年)河南督办胡景翼率国民二军同直系憨玉琨争战,憨部惨败。民国15年(1926年)吴佩孚指挥三路大军讨豫,继任河南督办岳维峻率国民二军迎战,溃不成军。双方死伤惨重。民国16年(1927年)1月吴佩孚与靳云鹗内讧,以吴败收场;2月奉军进击河南,靳云鹗抗奉失败。

北伐战争

编辑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民国16年(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发动清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联合桂、川等地方势力三面包围武汉国民政府,奉军也进兵河南。武汉国民政府为了打破四面受敌的困境,经国共两党多次协商,决定出师北伐,与冯玉祥部会师中原,扫荡奉系势力。4月下旬北伐军入豫沿平汉路北上,经西平、上蔡、临颍等地激战,奉军败退黄河北岸。同时,冯玉祥率20万大军入豫,6月与北伐军会师郑州。

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要员汪兆铭谭延闿等同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设开封政治分会,以冯为主席,管辖豫、陕、甘三省。冯玉祥总揽了河南的军政大权。因奉、鲁军盘据于豫北、豫东,豫中、豫西尚有一些小军阀拥兵自重。冯玉祥为统一河南,相继发动了反靳之战讨伐豫东直鲁联军之战安阳驱奉之战等战争,皆获胜利。

反蒋战争

编辑

民国17年(1928年)6月,北伐军攻克北京后,蒋中正为了削弱其他军阀势力,随后以编遣军队为名,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召开了军队编遣会议,矛盾趋于激化。爆发两次蒋冯战争。同年10月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等通电反蒋,兵分3路入豫,连克豫西重镇。蒋中正急调重兵增援,冯军撤至潼关。唐生智于12月通电联合石友三反蒋,但被击败,是为蒋唐战争

民国19年(1930年)冯玉祥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三系将领57人联名发出反蒋通电,拥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为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分别宣布就职,誓师讨蒋。冯军26万入豫,晋军20余万投入津浦、陇海战场;蒋中正以4个军团迎战。前后历时半年,双方投入兵力百万以上,最后晋军撤退,冯军失败,11月初,阎、冯宣告失败,通电下野。中原大战结束。

剿共战争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中共“八一会议”后,在河南发动确山刘店、阳四望山起义、商城等20多起武装叛乱,分别建立起革命政权和根据地。民国19年(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红31师与32、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多次挫败了国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扩大其势力。

民国21年(1932年)蒋中正指挥大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因张国焘的错误指挥而失败,主力被迫放弃根据地,向西逃亡,重建了红25军,继而又组建了红28军,对抗国军的清剿计划。民国22年(1933年)国军第五次围剿之后,中共中央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指示红25军向陕南“长征”,只留下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进行游击战争,与国军周旋。至民国27年(1938年)2月,红28军和桐柏山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

抗日战争

编辑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入河南省,国军节节败退。11月攻陷安阳。次年2月,豫北几乎全陷。5月,日军连陷豫东数城。6月6日开封失陷。9日国军在郑县花园口炸破黄河大堤,以水抵挡日兵,造成百万人民死于非命。8月,日军华中派遣军一部由皖入豫,国军第71军在固始东南部的富金山顽强抗击后失陷。民国30年(1941年)1月日军发起豫南战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以很大伤亡代价,痛击日军。民国33年(1944年)4~5月间日军发起河南战役,攻陷豫中、豫西大片土地。民国34年(1945年)初国军经豫西南会战鄂北会战再次溃退。日军在8年中先后占领县城113座,河南省仅有9县未陷于日军之手。

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挺进河南,建立起太行、太岳、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西等抗日根据地,正规军发展到10万人,民兵达20万以上。日本投降前夕,攻克县城有40余座,统治2000余万人口。

国共内战再起

编辑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中正迅速调动大量兵力,在日伪军的协助下,进军武汉、开封、郑州、洛阳等地,重兵包围了豫西、中原、豫皖苏匪占区。为了反击国军的军事进攻,晋冀鲁豫和中原解放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正规兵团,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整部署,于10月发起桐柏战役,相继攻克桐柏、枣阳、新野、唐河4县,控制了桐柏山地区。

民国35年(1946年)6月国军以30万兵力向中原军区发起进攻,中原军区向西突围,转移到豫西、鄂西、陕南、川东地区活动。晋冀鲁豫野战军占领陇海路徐、汴段和路南10余县,配合苏皖解放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共军的国军增援陇海路,在豫东、豫北和鲁西南地区辗转机动,伺机歼敌。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先后发起出击陇海路战役定陶战役鄄城战役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等,歼灭大量国军部队,打乱了蒋中正的进攻部署。继而发动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

民国36年(1947年)1月刘、邓大军兵分两路,配合华东野战军锉败了国军鲁南会战的计划,又在豫东取得胜利,使豫皖苏军区连成了一片。同年3月,刘、邓大军在豫北展开攻势。豫北除少数城镇外,多被中共解放军所控。8月,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挺进大别山区;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8万余人南渡黄河,进入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进军豫皖苏地区。国军慌忙派大军围攻大别山。刘、邓大军迅速展开,使豫皖苏根据地与大别山连在一起,威胁国军的长江与大巴山防线。陈粟陈谢大军发起平汉、陇海铁路破击战役,攻克许昌、漯河等城镇50余座,威逼信阳、武汉。

民国37年(1948年)3月,华野两个纵队和陈、谢兵团攻克洛阳后主动撤离。4月陈赓率部再克洛阳。5月陈赓指挥发起宛西战役,使豫西与桐柏根据地联成一片。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发动宛东战役。华东野战军于6月全歼开封国军后又撤出开封,发起睢杞战役。10月邓小平、陈毅指挥4个纵队攻克郑州后,开封、南阳国军弃城逃亡,国军仅剩豫北、豫南的信阳、安阳、新乡等10余个据点,其余均被解放军攻克。民国38年(1949年)1月徐蚌会战结束,解放军消灭国军近60万人。解放军集结河南,准备渡江作战。4月16日,解放军发起安新战役。此时,国军在河南省仅控制新乡县安阳县两座县城,亦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华北平原最后据守的两座城池。5月6日,解放军全歼安阳守军,攻占安阳城[6]。6月12日,灵宝地区的残余国军宣布投降。

管辖范围

编辑

民国36年(1947年)河南省土地面积为165141平方公里。辖境基本与清代相似,今安徽省的金寨县大部、湖北省的大悟县东部已划出。民国25年(1936年),因河北、河南两省政府的请求,为“便利行政并整理冀豫两省区域”,内政部奉准将河北省的长垣、濮阳、东明三县划归河南省,将河南省的武安、涉县2县划归河北省[7]。后未实行[8]:97。东接江苏安徽山东,北邻河北山西,西界陕西,南接湖北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行政长区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秋,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时,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民国17年(1928年)1月增设豫中一区、二区行政长公署;将豫北区改为豫北一、二区,豫东区改设为豫东一、二区;4月增设豫北三区、豫东三区及豫西二、三区和豫南二、三区。至此,全省共设14个行政长公署。7月19日省政府令:自7月25日起,撤销行政长公署,改为吏治视察专员。7月26日省政府公布《吏治视察专员规程》规定,全省划为5个视察区,即第一视察区(豫中)、第二视察区(豫东)、第三视察区(豫南)、第四视察区(豫西)和第五视察区(豫北)。设吏治视察专员5人。视察区不列为行政区,吏治视察专员设在省政府。

民国17年(1928年)1月23日省政府令:在直隶、山东两省政府未正式成立前,该两省内业经克复县份,应暂归河南省政府统辖,在濮阳设直南行政长公署;在菏泽设鲁西行政长公署。4月29日省政府令:撤销直南、鲁西两行政长公署,“所有政务归中央战地政务委员会办理”。

民国16年(1927年)秋至17年(1928年)7月期间各行政长公署如下[9]

  • 豫东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开封县,辖开封、尉氏、通许、陈留、兰封、杞县、考城7县。
  • 豫东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商邱县,辖商邱、宁陵、永城、夏邑、虞城、柘城、睢县、民权8县。
  • 豫东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淮阳县,辖淮阳、西华、鹿邑、沈丘、商水、太康、扶沟、项城8县。
  • 豫中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郑县,辖郑县、荥阳、荥泽、河阴、汜水、新郑、中牟、密县8县。
  • 豫中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许昌县,辖许昌、长葛、鄢陵、洧川、禹县、临颍、郾城、襄城、叶县9县。
  • 豫南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信阳县,辖信阳、确山、遂平、西平、泌阳、桐柏、舞阳、汝南、上蔡9县。
  • 豫南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南阳县,辖南阳、方城、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南召、新野、唐河9县。
  • 豫南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商城、光山、固始、息县、正阳、罗山、新蔡8县。
  • 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洛阳县,辖洛阳、自由、平等、偃师、孟津、巩县、新安、宜阳8县。
  • 豫西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临汝县,辖临汝、郏县、鲁山、宝丰、登封、伊阳6县。
  • 豫西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陕县,辖陕县、灵宝、阌乡、渑池、洛宁、嵩县、卢氏7县。
  • 豫北第一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汲县,辖汲县、新乡、阳武、封丘、延津、滑县、浚县、辉县、淇县9县。
  • 豫北第二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博爱县,辖博爱、沁阳、修武、武陟、济源、原武、获嘉、温县、孟县9县。
  • 豫北第三行政长公署,公署驻安阳县,辖安阳、汤阴、内黄、临漳、林县、涉县、武安7县。
  • 直南行政长公署,公署驻濮阳县,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4县。
  • 鲁西行政长公署,公署驻菏泽县,辖菏泽、曹县、定陶、城武、金乡、单县、郓城、嘉祥7县。

行政督察区

编辑

民国21年(1932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为围剿红军区域,该年8月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另颁《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9月初步规划全省为14个行政督察区,但未实行。各区如下[9]

  • 第一区,专署驻杞县,辖杞县、开封、陈留、兰封、考城、通许、尉氏、洧川、中牟9县。
  • 第二区,专署驻商邱县,辖商邱、宁陵、民权、永城、夏邑、虞城、睢县、柘城8县。
  • 第三区,专署驻淮阳县,辖淮阳、沈丘、太康、项城、商水、西华、鹿邑、扶沟8县。
  • 第四区,专署驻郑县,辖郑县、广武、荥阳、汜水、密县、新郑、长葛、禹县8县。
  • 第五区,专署驻许昌县,辖许昌、临颍、襄城、鄢陵、郾城、郏县、临汝、鲁山、宝丰9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阳县,辖南阳、方城、新野、桐柏、唐河、泌阳、南召、舞阳8县。
  • 第七区,专署驻内乡县,辖内乡、淅川、邓县、镇平4县。
  • 第八区,专署驻汝南县,辖汝南、上蔡、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确山7县。
  • 第九区,专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7县。
  • 第十区,专署驻洛阳县,辖洛阳、巩县、偃师、孟津、登封、宜阳、伊川、嵩县8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陕县,辖陕县、灵宝、阌乡、卢氏、新安、渑池6县。
  • 第十二区,专署驻安阳县,辖安阳、林县、临漳、汤阴、武安、涉县、内黄7县。
  • 第十三区,专署驻新乡县,辖新乡、汲县、滑县、浚县、淇县、阳武、延津、封丘、辉县9县。
  • 第十四区,专署驻沁阳县,辖沁阳、博爱、修武、温县、孟县、济源、原武、获嘉8县。


民国21年(1932年)11月,进行第一次调整改划,设11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如下[10]:381-382

民国21年(1932年)河南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县名 县数 备注
第一区 郑县 郑县、开封、广武、荥阳、汜水、密县、新郑、通许、尉氏、洧川、长葛、中牟、禹县13县 13
第二区 商邱县 商邱、杞县、兰封、考城、陈留、宁陵、民权、永城、夏邑、虞城、睢县、柘城12县 12
第三区 安阳县 安阳、汤阴、林县、临漳、武安、涉县、内黄、汲县、淇县、滑县、浚县11县 11
第四区 新乡县 新乡、沁阳、博爱、修武、武陟、温县、孟县、济源、获嘉、辉县、原武、阳武、延津、封邱14县 14
第五区 许昌县 许昌、临颍、襄城、鄢陵、郾城、临汝、鲁山、郏县、宝丰9县 9
第六区 南阳县 南阳、方城、新野、桐柏、唐河、南召、邓县、内乡、淅川、镇平、泌阳、舞阳、叶县13县 13
第七区 淮阳县 淮阳、沈邱、项城、鹿邑、扶沟、太康、西华、商水8县 8
第八区 汝南县 汝南、正阳、确山、西平、遂平、新蔡、上蔡7县 7
第九区 潢川县 潢川、光山、信阳、息县、罗山、商城、经扶、固始、立煌9县 9
  • 1933年底立煌县划归安徽省。
第十区 洛阳县 洛阳、偃师、巩县、登封、孟津、宜阳、伊川、伊阳、嵩县9县 9
第十一区 陕县 陕县、灵宝、阌乡、卢氏、新安、渑池、洛宁7县 7


民国27年(1938年)8月进行第二次调整,从第一区划出开封、通许2县,第二区划出陈留、兰封、考城、民权、睢县、杞县6县,增设第十二区,专署驻兰封县;11月,从第三区划出滑县、浚县、内黄3县,第四区划出原武、阳武、延津、封邱、辉县5县,增设第十三区[11],专署驻滑县;第七区鹿邑县移属第二区。民国28年(1939年)9月,进行个别地区区划调整。民国31年(1942年)6月,再次进行区划调整,撤销第十三区,将其辖县划归第三、第四区管辖,抗战结束后仍为12个行政督察区,行政院于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各区如下[10]:382-383

民国27年(1938年)河南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县名 县数 备注
第一区 郑县 郑县、广武、荥阳、汜水、密县、新郑、尉氏、洧川、长葛、中牟、禹县11县 11
  • 1939年9月,第十二区开封县来隶。
  • 1943年11月专署移驻新郑县。
第二区 商邱县 商邱、宁陵、永城、夏邑、虞城、柘城、鹿邑7县 7
第三区 安阳县 安阳、汤阴、林县、临漳、武安、涉县、淇县、汲县8县 8
  • 1939年1月,淇县移属第十三区,3月复归。
  • 1939年3月,汲县移属第十三区。
  • 1942年5月增领第十三区滑县、浚县、内黄3县。
第四区 新乡县 新乡、沁阳、博爱、修武、武陟、温县、孟县、济源、获嘉9县 9
  • 1942年5月增领第十三区原武、阳武、延津、封邱、辉县5县。
第五区 许昌县 许昌、临颍、襄城、鄢陵、郾城、临汝、鲁山、郏县、宝丰9县 9
第六区 南阳县 南阳、方城、新野、桐柏、唐河、南召、邓县、内乡、淅川、镇平、泌阳、舞阳、叶县13县 13
第七区 淮阳县 淮阳、沈邱、项城、扶沟、太康、西华、商水7县 7
第八区 汝南县 汝南、正阳、确山、西平、遂平、新蔡、上蔡7县 7
第九区 潢川县 潢川、光山、信阳、息县、罗山、商城、经扶、固始8县 8
第十区 洛阳县 洛阳、偃师、巩县、登封、孟津、宜阳、伊川、伊阳、嵩县9县 9
第十一区 陕县 陕县、灵宝、阌乡、卢氏、新安、渑池、洛宁7县[注 1] 7
第十二区 通许县 通许、陈留、兰封、民权、睢县、杞县、考城、开封8县 8
  • 1939年9月,开封县移属第一区。
  • 1947年专署迁驻兰封县。
第十三区 滑县 滑县、浚县、内黄、原武、阳武、延津、封邱、辉县8县 8
  • 1939年1月,第三区淇县来隶,3月移属第三区。
  • 1939年3月,第三区汲县来隶。
  • 1942年5月第十三区裁撤,并入第三区、第四区。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民国38年(1949年)时,河南省划分为12行政督察区,下辖111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12]。河南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河南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局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第一区 郑县 17001 一等 开封县 开封市城区 开封道(驻地) 清代为开封府附郭祥符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开封府直辖[13]。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并改名,以清代开封府名命名。为河南省会。
17005 四等 尉氏县 尉氏县驻地两湖街道 开封道
17006 五等 洧川县 尉氏县西南洧川镇 开封道
17008 五等 中牟县 中牟县驻地广惠街街道 开封道
17011 三等 密县 新密市驻地青屏街街道 开封道
17012 四等 新郑县 新郑市驻地新华路街道 开封道
17034 五等 长葛县 长葛市驻地东老城镇 开封道
17035 二等 郑县 郑州市城区 开封道 清代为郑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036 五等 荥阳县 荥阳市驻地索河街道 开封道
17037 五等 广武县 河阴城(今荥阳市东北广武镇 (开封道) 原为荥泽县河阴县。荥泽县在今郑州市惠济区东北古荥镇。因荥泽、河阴两县“土地、财赋均难独立,为整齐区域,便于行政起见。[14]”,民国20年(1931年)6月合并为广武县。
17038 五等 汜水县 荥阳市西北汜水镇 开封道
第二区 商邱县 17013 一等 商邱县 商丘市市区 开封道 清代为归德府附郭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归德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
17014 五等 宁陵县 宁陵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17015 二等 鹿邑县 鹿邑县驻地真源街道 开封道
17016 四等 夏邑县 夏邑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17017 一等 永城县 永城市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17018 五等 虞城县 虞城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17022 四等 柘城县 柘城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第三区 安阳县 17039 三等 汲县 卫辉市驻地城郊乡 河北道(驻地) 清代为卫辉府附郭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卫辉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
17041 一等 安阳县 安阳市城区 河北道 清代为彰德府附郭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彰德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
17042 四等 汤阴县 汤阴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17043 四等 临漳县 河北省临漳县驻地临漳镇 河北道
17044 三等 林县 林州市驻地开元街道 河北道
17045 四等 内黄县 内黄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17046 三等 武安县 河北省武安市驻地武安镇 河北道
17047 五等 涉县 河北省涉县驻地涉城镇 河北道
17050 五等 淇县 淇县驻地朝歌街道 河北道
17053 三等 濬县 浚县驻地卫溪街道 河北道
17054 一等 滑县 滑县东南城关街道 河北道
第四区 新乡县 17040 三等 武陟县 木栾店(今武陟县驻地木城街道西南、大虹桥乡东北沁河河道[16] 河北道
17048 二等 新乡县 新乡市城区 河北道
17049 四等 获嘉县 获嘉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17051 三等 辉县 辉县市驻地城关街道 河北道
17052 五等 延津县 延津县驻地万寿街道 河北道
17055 五等 封邱县 封丘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17056 三等 沁阳县 沁阳市驻地覃怀街道 河北道 清代为怀庆府附郭县河内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怀庆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并改名,以故沁阳城为名[8]:79
17057 三等 博爱县 博爱县驻地清化镇街道 (河北道) 民国16年(1927年)8月河南省政府析沁阳县东北部丹河以东、沁河以北地置,并勘划界线,设立县政府。国民政府于民国18年(1929年)7月令准[17]。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之“博爱”得名。
17058 三等 济源县 济源市驻地沁园街道 河北道
17059 五等 原武县 原阳县西南原武镇 河北道
17060 四等 修武县 修武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17061 四等 孟县 孟州市驻地会昌街道 河北道
17062 四等 温县 温县驻地温泉街道 河北道
17063 五等 阳武县 原阳县驻地城关镇 河北道
第五区 许昌县 17007 三等 鄢陵县 鄢陵县驻地安陵镇 开封道
17010 一等 禹县 禹州市驻地颍川街道 开封道 清代为禹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民国17年(1928年)析登封、禹县地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西北花石镇)。民国20年(1931年)裁撤,并入登封、禹县。
17030 一等 许昌县 许昌市城区 开封道 清代为许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031 四等 临颍县 临颍县驻地城关街道 开封道
17032 二等 襄城县 襄城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17033 二等 郾城县 漯河市郾城区驻地龙塔街道 开封道
17078 二等 临汝县 汝州市驻地煤山街道 河洛道 清代为汝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8]:80。因城南临汝水,故名。
17079 三等 鲁山县 鲁山县驻地鲁阳街道 河洛道
17080 四等 郏县 郏县驻地龙山街道 河洛道
17081 四等 宝丰县 宝丰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第六区 南阳县 17085 一等 南阳县 南阳市城区 汝阳道 清代为南阳府附郭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有南阳府直辖[13]。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
17086 五等 南召县 南召县驻地城关镇 汝阳道 因县治偏僻,民国32年(1943年)2月移治地势适中的李青店[18],即今治。
17087 三等 镇平县 镇平县驻地涅阳街道 汝阳道
17088 二等 唐河县 唐河县驻地滨河街道 汝阳道 清代为唐县,因与直隶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沘源县。因境内大狐山为沘水之源,故名[19]。民国12年(1923年)3月再次改名[8]:80,因县境北部唐河得名。
17089 三等 泌阳县 泌阳县驻地泌水街道 汝阳道
17090 五等 桐柏县 桐柏县驻地城关镇 汝阳道
17091 二等 邓县 邓州市驻地花洲街道 汝阳道 清代为邓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092 二等 内乡县 内乡县驻地城关镇 汝阳道
17093 四等 新野县 新野县驻地汉城街道 汝阳道
17094 二等 方城县 方城县驻地凤瑞街道 汝阳道 清代为裕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8]:80,以古县名为名。
17095 二等 舞阳县 舞阳县驻地舞泉镇 汝阳道
17096 二等 叶县 叶县驻地昆阳街道 汝阳道
17111 三等 淅川县 淅川县老城镇 西南丹江河道中 汝阳道 清代为淅川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第七区 淮阳县 17023 一等 淮阳县 周口市淮阳区驻地城关回族镇 开封道 清代为陈州府附郭县淮宁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陈州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并改名,因古县名得名[8]:79
17024 五等 商水县 商水县驻地新城街道 开封道
17025 二等 西华县 西华县驻地娲城街道 开封道
17026 三等 项城县 项城市秣陵镇 开封道
17027 三等 沈邱县 沈丘县东南老城镇 开封道
17028 一等 太康县 太康县驻地城关回族镇 开封道
17029 四等 扶沟县 扶沟县驻地桐丘街道 开封道
第八区 汝南县 17097 一等 汝南县 汝南县驻地汝宁街道 汝阳道 清代为汝宁府附郭汝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已废,由汝宁府直辖[15]。民国2年(1913年)2月复置并改名,因清代汝南府得名[8]:79
17098 四等 正阳县 正阳县驻地真阳街道 汝阳道
17099 三等 上蔡县 上蔡县驻地重阳街道 汝阳道
17100 三等 新蔡县 新蔡县驻地古吕街道 汝阳道
17101 三等 西平县 西平县驻地柏城街道 汝阳道
17102 四等 遂平县 遂平县驻地灈阳街道 汝阳道
17103 三等 确山县 确山县驻地盘龙街道 汝阳道
第九区 潢川县 17084 一等 信阳县 信阳市城区 汝阳道(驻地) 清代为信阳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104 三等 罗山县 罗山县驻地宝城街道 汝阳道
17105 二等 潢川县 潢川县驻地定城街道 汝阳道 清代为光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8]:80,因县城濒潢水西北岸,故名。
17106 三等 光山县 光山县驻地紫水街道 汝阳道
17107 五等 经扶县 新县驻地新集镇 (汝阳道) 民国22年(1933年)9月国民政府令准析光山县新集一带地方置[20]。以进攻鄂豫皖苏区的国民革命军将领刘峙别号命名。
17108 二等 固始县 固始县驻地秀水街道 汝阳道
17109 三等 息县 息县驻地谯楼街道 汝阳道 民国24年(1935年)6月迁治包信集(今息县东北包信镇[21]:15
17110 三等 商城县 商城县驻地赤城街道 汝阳道
第十区 洛阳县 17064 一等 洛阳县 洛阳市城区 河洛道(驻地) 清代为河南府附郭县。
17066 四等 偃师县 洛阳市偃师区东南槐新街道 河洛道 民国24年(1935年)夏,伊、洛、黄三河同时涨溢,县城被淹,县政府暂迁北窑,后移槐庙(今槐新街道槐庙村)。旋在火车站北邙岭半坡上筹建新城,民国26年(1937年)县政府迁入新城,即今槐新街道[22]:97
17067 三等 巩县 巩义市东北站街镇 河洛道 民国17年(1928年)因县城内长期积水,奉省政府令迁鳌岭(今巩义市东北站街镇[23]:54
17068 五等 孟津县 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 河洛道
17069 五等 宜阳县 宜阳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17070 五等 登封县 登封市驻地嵩阳街道 河洛道
17074 三等 嵩县 嵩县东北陆浑水库 河洛道
17082 五等 伊阳县 汝阳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17083 四等 伊川县 伊川县东南白沙镇 (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年)12月河南省政府析洛阳、登封、临汝、伊阳4县地置自由县,并勘划界线、设立县治。国民政府于民国18年(1929年)7月核准[24]:9。为便利行政,民国21年(1932年)10月改名[25]:3。因伊水得名。后因县城白沙“地方太偏于东,行政不便”,民国22年7月移驻南府店[26]:9,即今县驻地城关街道
第十一区 陕县 17065 二等 陕县 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故城 河洛道 清代为陕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071 三等 洛宁县 洛宁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清代为永宁县,因与四川省永宁道重名,民国3年6月改名[8]:80。因洛河得名。
17072 五等 新安县 新安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17073 五等 渑池县 渑池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17075 二等 灵宝县 灵宝市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17076 四等 阌乡县 灵宝市西三门峡水库 河洛道
17077 三等 卢氏县 卢氏县驻地城关镇 河洛道
第十二区 兰封县 17002 四等 陈留县 开封市祥符区东南陈留镇 开封道
17003 一等 杞县 杞县驻地金城街道 开封道
17004 四等 通许县 通许县驻地咸平街道 开封道
17009 五等 兰封县 兰考县驻地兰阳街道 开封道
17019 三等 睢县 睢县驻地城关镇 开封道 清代为睢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17020 五等 民权县 李坝集(今民权县驻地绿洲街道 (开封道) 民国17年(1928年)3月河南省政府析杞县东北部、睢县北部置,国民政府于民国18年(1929年)7月核准[27]:9,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权”得名。民国37年(1948年)徙今县驻地城关镇火车站
17021 五等 考城县 兰考县东北堌阳镇 开封道
其他 不适用 不适用 开封市 开封市城区 (开封道) 民国16年(1927年)析开封县城区置开封市政筹备处,民国18年(1929年)9月改组为市政府[28]:139。民国19年(1930年)9月,河南省政府以市县分治增加负担,且开封市人口不及20万,决议裁撤。国民政府于民国20年(1931年)1月令准[29]:24。民国24年(1925年)冬,河南省政府因省会地方关系重要,应另行设市[30]:420,以资治理。民国25年(1936年)1月,国民政府令准[31]:24。同年5月撤销,并入开封县。
不适用 不适用 郑州市 郑州市城区 (开封道) 民国16年(1927年)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政筹备处,民国17年(1928年)3月改组为市政府。民国20年(193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令准裁撤,并入郑县[32]:24
不适用 不适用 平等县 辛营(新营,今伊川县西南平等乡 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年)12月河南省政府析嵩县、洛阳、宜阳、伊阳4县地置平等县,并勘划界线完竣,设立县治。国民政府于民国18年(1929年)7月核准[33]:9。以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之名。民国20年(1931年)裁撤[34]:7,并入伊阳、嵩、宜阳、自由4县。实际裁撤时间在民国22年(1933年)10月[8]:95[35]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河南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89 9州
1直隶厅
  • 废开封府附郭祥符县(?月)
  • 废归德府附郭商邱县(?月)
  • 废卫辉府附郭汲县(?月)
  • 废彰德府附郭安阳县(?月)
  • 废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月)
  • 废南阳府附郭南阳县(?月)
  • 废陈州府附郭淮宁县(?月)
  • 废汝宁府附郭汝阳县(?月)
1913年 民国2年 108
  • 复置祥符县,并改名开封县(2月)
  • 改郑州直隶州为郑县(2月)
  • 复置商邱县(2月)
  • 复置汲县(2月)
  • 复置安阳县(2月)
  • 复置河内县,并改名沁阳县(2月)
  • 改禹州为禹县(2月)
  • 改许州直隶州为许昌县(2月)
  • 改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2月)
  • 复置南阳县(2月)
  • 改邓州为邓县(2月)
  • 改裕州为方城县(2月)
  • 改淅川直隶厅为淅川县(2月)
  • 复置淮宁县,并改名淮阳县(2月)
  • 复置汝宁县,并改名汝南县(2月)
  • 改信阳州为信阳县(2月)
  • 改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2月)
  • 改陕州直隶州为陕县(2月)
  • 改睢州为睢县(2月)
1914年 民国3年 108
  • 永宁县改名沘源县(1月)
1915年 民国4年 108
1916年 民国5年 108
1917年 民国6年 108
1918年 民国7年 108
1919年 民国8年 108
1920年 民国9年 108
1921年 民国10年 108
1922年 民国11年 108
1923年 民国12年 108
  • 沘源县改名唐河县(3月)
1924年 民国13年 108
1925年 民国14年 108
1926年 民国15年 108
1927年 民国16年 111 2市政筹备处
  • 析开封城区置市政筹备处(?月)
  • 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政筹备处(?月)
  • 析沁阳县置博爱县(8月)
  • 析洛阳、登封、临汝、伊阳置自由县(12月)
  • 析嵩县、洛阳、宜阳、伊阳置平等县(12月)
1928年 民国17年 113 1 1市政筹备处
  • 析登封、禹县置民治县(?月)
  • 郑州市政筹备处改组为郑州市政府(3月)
  • 析杞县、睢县置民权县(3月)
1929年 民国18年 113 2
  • 开封市政筹备处改组为开封市政府(9月)
1930年 民国19年 113 1
  • 裁撤开封市,并入开封县(9月)
1931年 民国20年 111
  • 郑州市并入郑县(1月)
  • 河阴、荥泽二县并入广武县(3月)
  • 裁撤民治县,并入登封、禹县。(?月)
1932年 民国21年 111
  • 自由县改名伊川县(10月)
1933年 民国22年 111
  • 析光山县置经扶县(10月)
  • 裁撤平等县,并入伊阳县。(10月)
1934年 民国23年 111
1935年 民国24年 111 1
  • 复设开封市(?月)
1936年 民国25年 111
  • 撤销开封市,并入开封县。(5月)
1937年 民国26年 111
1938年 民国27年 111
1939年 民国28年 111
1940年 民国29年 111
1941年 民国30年 111
1942年 民国31年 111
1943年 民国32年 111
1944年 民国33年 111
1945年 民国34年 111
1946年 民国35年 111
1947年 民国36年 111
1948年 民国37年 111
1949年 民国38年 111

政府体制

编辑

省会

编辑

治开封县(今开封市)。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河南省政府由开封县暂迁至镇平县;民国28年(1939年)10月,因日军入侵,再迁至洛阳县;民国31年(1942年)4月,河南省政府由洛阳县迁至鲁山县;民国33年(1944年)5月,河南省政府由鲁山县迁至内乡县丹水镇(今西峡县城东南),后迁至卢氏县朱阳关等地。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迁回开封。

民国37年(1948年)10月,省会开封易手前夕,省政府迁往信阳。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迁往湖北汉口。

省行政机构

编辑

民国37年(1948年)8月25日,改组河南省政府[36]。该年省会开封易手前夕,省政府迁往信阳。于明年4月迁往湖北汉口。5月,河南省政府主席张轸率部在湖北金口起义。张轸起义后,其部下一二七军军长赵子立搜集残部,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云为书记长。随着勘乱战争的迅猛失利,赵子立带省党部沿湖南长沙、广西桂林向南撤退。民国38年(1949年)12月赵子立在四川投共,中华民国的河南省政府组织就此彻底瓦解、消亡。

历任河南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河南省政府主席
  • 冯玉祥(1926年5月 - 1928年12月)
  • 韩复渠(1928年12月 - 1930年10月)
  • 刘峙(1930年10月 - 1935年12月)
  • 商震(1935年12月 - 1938年2月)
  • 程潜(1938年2月 - 1939年2月)
  • 方策(1939年2月 - 8月,代理)
  • 卫立煌(1939年8月 - 1942年1月)
  • 李培基(1942年1月 - 1944年7月)
  • 刘茂恩(1944年7月 - 1947年7月)
  • 张轸(1947年7月 - 1949年6月)
  • 赵子立(1949年6月 - 12月)

注释

编辑
  1. ^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多栾川县,属第十一区,但栾川县为1947年中共析嵩、卢氏2县地置的县份,不属民国河南省111县当中。

参考来源

编辑
  1.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1992. 
  2. ^ 抗战老兵郝柏村揭秘花园口事件:为激发抗日情绪嫁祸日本人. 凤凰卫视. [2022-01-17]. [失效链接]
  3. ^ 郑州发书揭秘抗战花园口事件:致89万人死亡. 环球网. [202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4. ^ 花园口千年一“决”:蒋介石放黄龙淹死89万同胞.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2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中文(简体)). 
  5. ^ 国民党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 89.3万人死亡(图)(5)-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 [202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中文(简体)). 
  6. ^ 记者:高志强、牛静芳.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华北平原最后一场解放战役,安阳解放不到半年,新中国宣告成立. 大河网,来源:大河报. 2019-05-07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简体中文). 
  7. ^ 《国民政府公报》第1983号,1936年2月28日,第11页。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
  9. ^ 9.0 9.1 《河南省志·政府志》,河南省情網. 河南省情网. 
  10. ^ 10.0 10.1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11. ^ 《河南省志·政府志》作划第三区滑县、浚县、内黄、汤阴4县,第四区原武、阳武、延津、封邱4县,增设第十三区。
  12. ^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
  13. ^ 13.0 13.1 《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
  14. ^ 《国民政府公报》第822号,民国20年7月15日,第10页。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更正众议院议员河南复选区表》
  16. ^ 按: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编《河南省地图》(1970)作武陟县木城镇西南老城。1981年沁河改道,老城城址成为沁河河道
  17. ^ 《国民政府公报》第237号,民国18年8月8日,第9页
  18.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548号,民国32年2月27日,第18页
  19.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20. ^ 《国民政府公报》第1283号,民国22年11月10日,第9页
  21.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82号,民国24年7月2日
  22. ^ 《偃师县志》,三联书店,1992年
  23. ^ 《巩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24. ^ 《国民政府公报》第237号,民国18年8月8
  25. ^ 《国民政府公报》洛字第66号,民国21年11月22日
  26. ^ 《国民政府公报》第1230号,民国22年9月8日
  27. ^ 《国民政府公报》第237号,民国18年8月8日
  28. ^ 《内政年鉴》,第(B)
  29. ^ 《国民政府公报》第676号,民国20年1月20日
  30. ^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册
  31. ^ 《国民政府公报》第1947号,民国25年1月17日
  32. ^ 《国民政府公报》第676号,民国20年1月20日
  33. ^ 《国民政府公报》第237号,民国18年8月8日
  34. ^ 《国民政府公报》第899号,民国20年10月15日
  35. ^ 《国民政府指令第651号》(《国民政府公报》第1400号,民国23年4月2日,第8页)载:“内政部呈现报撤销河南省平等县治,现已交割清楚,附缴该县铜质印信。”
  36. ^ 《中華民國史事日志》.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戊子. 

参考文献

编辑
  • 郑宝恒. 《民國時期政區沿革》.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 《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 台北: 中华民国国史馆. 民国79年(公元1990年). ISBN 9579042020 (中文(繁体)). 
  •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 《中華民國分省地圖》. 国防部情报参谋次长室. 1970 (中文(繁体)). 
  • 中国地图出版社. 《河南省地圖》.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03128646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河南省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9年
继任:
  河南省
继任: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