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指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时,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的历史事件,旨在禁绝鸦片贸易以遏制白银外流[1]:176-181。由于清廷之烟禁忽严忽弛,又贸然采取禁锢英使与英商的强硬手段勒令缴出鸦片,触及了英方的根本利益和外交底线,被视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2]:100。
清朝一口通商令中外的邦交与贸易隔绝,英国曾多次遣使访华请求通商不果[2]:100。结果,18世纪的中英贸易严重失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165。由于中国民间早有吸食鸦片的习惯,以英国商人为首的洋商发现鸦片在中国大有销路,便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英国对华贸易赤字[1]:165-169。鸦片的不断输入导致中国白银不断外流,清政府出现财政困难[1]:169-170。1838年底,道光帝决定严禁鸦片,派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176。
1839年3月,林则徐抵粤后,一方面武力封锁外国商馆、强制外商交出鸦片并签署保证书,一方面拘拿中国的鸦片贩子与吸食者、收缴民间烟具[1]:176-179。6月3日,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集中在广州虎门(现为东莞中的一部分之中),邀请了各界大人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背景
编辑清朝闭关政策
编辑清初实行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5],尤以广州最为繁盛,但当地有诸多陈规陋习和腐败横行、敲诈勒索的现象,故英国商人希望在更北寻求在较偏北的口岸开展商务[1]:137-138尤其注意宁波[6]:36。1755年(乾隆二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通晓华语的洪任辉(James Flint)前往宁波,诸事进展顺利[6]:36。但朝廷担心商船北上会助长外人与内地奸民勾结[1]:138,乾隆帝遂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通知洋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7],称为“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洪任辉携同预先准备好的呈文,直接前往大沽,上北京申诉[6]:36,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并指控广州海关勒索陋规、行商拖欠货银、保商制度多弊[6]:36-37。乾隆皇帝以洪任辉“勾串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冀违例,别通海口”罪名,将其圈禁在澳门三年[8][6]:37。
洪任辉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对贸易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把对外贸易城市限于广州一口,并且规定外商来华买卖都必须通过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之手[9]:6,实行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1]:140。此后,广州贸易体系对于外商的限制更严,勒索更重,令外商更为不满[6]:37。此外,行商税吏巧立名目,额外费用多达60多种,引起外商不满[10]。至此两广总督再订立《防范外夷规条》五事,主要用意在于制止外人与人民往来,包括严禁外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居于商馆等[6]:37,后来又规定外人不得坐轿、不得学习中文,外国妇女不得进入广州等[1]:148;加上“一口通商”令原本产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生丝和茶叶全须运往广州,造成运输费用剧增和茶叶变质的问题,这都让外商更为不满[11]。
中英外交纠纷
编辑洪任辉事件发生以后,广州外商所受的压迫更甚,纠纷更多[12]:38;1784年“赫符斯号(Lady Hughes)”炮手处死案使得外国人的不安全感达到顶点,也加剧了其对广州贸易体系的普遍不满情绪[1]:151[6]:38。当时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到的困难都只是广州地方官吏所致,如果能让中国皇帝知道,他必定愿意改革[12]:5。英国分别在1792年和1816年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旨在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并建立外交关系,但都因觐见礼仪问题与清廷发生纠纷,使团所有的通商请求都遭到拒绝[6]:39-40[1]:153-163。
当时中国自视为天朝上国(宗主国),视外国为蛮夷(藩属国),认为洋人到来都是倾心慕化和纳贡称臣[13];其时中国不承认他国的平等地位,把来华的西洋人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外人到来必须尊中国为上国并以藩属自居。当时中国认为没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无“外交”的观念,对外只有“剿夷”和“抚夷”两种政策,这个体统和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12]:2。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1]:170[14]。次年,英国国王任命上议院议员、海军将官律劳卑(William J. Napier)为驻华商务正监督,左右副监督各一人[6]:44。这个事件标志着中英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替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交往,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1]:171。然而,中国人丝毫未能理解这一变化的政治含义,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来应付这一新形势[1]:171。
1834年律劳卑抵华,发了一封平行公函给时任两广总督卢坤,要求建立平等的中英外交关系[15]:531。但卢坤视此举为大逆不道,认为即使是英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16]:24,拒绝接受信函和直接会面,呼吁律劳卑遵守旧制,并要求他立即返回澳门[15]:531;但律劳卑不服,坚持要求平等待遇[16]:24。这令中英双方就公函“平行款式”问题僵持不下[6]:45。卢坤下令全面终止与英国贸易,并派兵包围英国商馆,撤走所有清朝佣工,严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食物、水和药物。律劳卑立即召集兵船驶入内河,炮轰虎门炮台,卢坤亦调兵增防[6]:45-46。后来英商不愿贸易长久停止,与公行达成和解;律劳卑及兵船离开黄埔,中英贸易随之恢复,双方争执暂告一段落[6]:46。
律劳卑在广州时已染重病,回到澳门后病逝;此后两年,继任驻华商务正监督的德庇时(John F. Davis)和乔治·罗宾逊(George Robinson)都采取消极的静默政策;当时英国内阁改组,亦主张以和协的方式改进对华关系;广州的英商不满,联名上书,请求派遣全权代表率领船舰,要求撤惩卢坤,赔偿损失,加开口岸[6]:46。
1836年(道光十六年),巴麦尊重掌外部,副监督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力请积极行动,巴麦尊随即派他为正监督,一称领事[6]:46-47。义律试图与广州当局接触,放弃过去两年的静默政策,照旧经过行商,具禀两广总督邓廷桢,请求前往省城,管治英国商贾、船夫;经邓廷桢奏准,1837年(道光十七年)4月,义律到达广州,邓廷桢拒绝与他直接往来,巴麦尊又训令他不准提禀,不许由行商代转,他只好返回澳门;此时鸦片停运问题渐趋严重,次年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他伦(Sir F. Maitland)奉命前往广东,义律再到广州,改向邓廷桢投递书信,请他与马他伦互相以“平行格式”致函,但遭邓廷桢原封驳回[6]:47。
同年,有十多名中国水手在新加坡海面遇险,被英人救起,义律希望借此促进与中国的关系,便通知邓廷桢,称这可促进“两国间”既存的“和平与友好的关系”;邓廷桢甚为震惊,认为“蕞尔小邦”不可与“天朝上国”相提并论,如何能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17]?至此,中英两国就彼此外交观念的分歧,相持不下[6]:47。
中英贸易失衡
编辑十八世纪,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严重偏向中国一边[1]:165[18]:282,在1830年(道光十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流入中国[19]:2。当时中国对英国的输出首为茶叶,次为丝绸、土布、瓷器[6]:47。十八世纪,饮茶成为英国的一种国民风尚,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非常大[1]:146 ,需求量增长非常迅速[19]:4。
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20]。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18]:282。英国早期对华输出的货物,包括毛织品、金属、钟表、玻璃,以及来自印度的棉花、棉织品;然而,在男耕女织的中国农村经济自给的情况下,英国商品在中国缺乏市场[6]:47。故此,英商要交易茶叶唯有用白银购买[6]:47。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至98%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商品。十八世纪前期,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值,经常不及进口白银的十分之一;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是国家的巨大损失[6]:47。
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中国则以白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英国利润受损巨大;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进口货物需要抽20%的税率,同时由于海关官僚腐败和贪婪,使得除税率之外还产生许多不可预估的费用,英国为此大为不满[18]:282。此外,十八世纪中叶起,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外商开始向中国行商放高利贷,部分行商借贷过多而无力偿还,令“商欠”事件频频发生,欠款数额越来越大,引起英商强烈不满而发生纠纷,令中英矛盾更为尖锐[15]:530-531。
鸦片与漏银
编辑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21]。但由于18世纪的广州贸易顺差严重偏向中国一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165。当时不论中外的经济学家都认为金银的输出对国家有害,各国都想方设法增加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口;在华外商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12]:7。
鸦片在明朝时称为乌香、鸦片或阿芙蓉,南洋诸国以其为贡品,市镇亦有货卖,价值与黄金相等,葡萄牙人自印度来广东后,输入渐渐增加[6]:47。16世纪晚年(明中叶),海关开始征税,列入药材项下,与自菲律宾传入之烟草混合吸食[6]:47。主要用来做止痛安神的药;为求享受而吸食鸦片的情况很少[1]:165。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中国开始出现吸食鸦片的记载,据称当时在台湾一些人将鸦片与烟草混在一起吸食,这种做法在17世纪60年代传到福建和广东,在那里,吸食的方式得到改进——吸食者就着灯火烧化鸦片,并用一根竹管来吸。吸食鸦片迅速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时尚,不久后甚至连穷人也沾上这种习惯。对鸦片的需求导致外国进口的鸦片增加,也导致在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和广东种植罂粟[1]:165-166[22]。清初其法益精,“煮土成膏,镶竹为管,就灯吸食其烟,不数年流行各省,甚至开馆卖烟”;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帝以鸦片淫荡伤人,予以禁止,但所指为烟草与鸦片合制之鸦片烟,并非鸦片本身[6]:47。
十八世纪,英国商人发现鸦片在中国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6]:47。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人取代葡萄牙人成为鸦片贸易的领头羊,同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由孟加拉国掌管从播种到在加尔各答出卖成品的一切事宜[1]:166。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鸦片的专卖权后,鼓励栽种,管辖鸦片的运输和销售;当时中国每年进口鸦片四千余箱,渐增至六千余箱,每箱售价自140银两上涨至350银两[6]:48。鸦片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外国商人,当中英国私家商号“怡和洋行”是最主要的鸦片贸易商[1]:168。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23],1837年一月加尔各答的报纸《英国人》如此报导[24]:
“在这里停留的各种大小不同的船只,有些是趸船,所载的主要货物是鸦片,这些船只多年就没有移动,……自早至晚,走私船只从这些趸船上运走鸦片,来往不断。……走到鸦片船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个活泼的、发财的、买卖的气象。在甲板的一边堆著巴特那和贝拿勒斯鸦片,另一边又堆著摩腊婆鸦片,……你再举目一看,又可看到在船尾上,二千元一箱的洋银,不知多少箱,也有箱子里装着纹银的。……当你看到这船上这些财富充斥的象征,而且这些钱在表面上看是如此不注意地分散著,你便对这部贸易的规模之宏大、价值之重要,得有很深的印象了。”
中国的烟民从富家子弟逐渐扩展到各色人等,加上吸食鸦片会导致成瘾,故烟民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鸦片;由于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日益增长,鸦片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外国商人[1]:168。结果,鸦片的持续流入引发了白银的不断外流[1]:169。清代的法定货币是铜钱,为民间所通用,国家的收支则以白银为准,人民纳税需按照银价以铜钱缴抵;中国的白银产量不多,供不应求,银价有涨无回[6]:49;加上鸦片进口激增,白银逐年外漏,无异于火上浇油,银荒日益加剧[6]:49。
19世纪30年代中后期,“漏银”的情况最为严重,亦影响了中国市面上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1]:169;1740年时,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值2,500至2,600文铜钱,清政府为此增加了铸造铜钱的数量[1]:169。由于银价上涨、铜钱贬值,意味着农民赋税加重,但国家收入却毫未增加,引起道光帝的关注,命令官员寻找原因,始发现是鸦片走私引起了大量白银外流,鸦片贸易至此引起清政府的严重关切[16]:36。
年份 | 鸦片输入
(箱) |
白银输出
(银元) |
---|---|---|
1800-1809 | 39,691 | 51,339,100 |
1810-1819 | 74,135 | 95,288,153 |
1820-1829 | 180,169 | 211,089,961 |
1830-1839 | 344,124 | 243,958,005 |
清朝禁烟
编辑弛禁与严禁
编辑道光年间,朝廷几乎每年都下令禁止贩运鸦片,但这反而激起了空前活跃的走私活动[16]:36。实践证明,严厉执法并不能遏制鸦片走私[25],因为贪官污吏凭借禁烟的法令来收受洋商贿赂,“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其包庇如故,护送如故,贩与食者卒如故也”[12]:7[26]:99。有见及此,广州著名书院学海堂有班读书人主张取消烟禁,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以国货抵抗洋货,杜绝鸦片走私[12]:7-8[1]:174。至此,清廷内部出现了“弛禁”与“严禁”的争论[15]:528。
弛禁派的理论在道光十四、十五年时颇为得势,但一直没有官员敢公开提倡此法[12]:8。直到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主张弛禁,指出鸦片禁令愈严、流弊愈大[15]:528。他表示,白银外流问题是禁烟令抬高烟价、刺激走私活动所致,而腐败的吏治与暴利的诱惑使得走私活动无法禁止[16]:37。故此他主张:
- 允许鸦片合法进口并按药材价格征收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白银购买,借此降低烟价并防止白银外流;
- 禁止官吏、兵丁和读书人吸食鸦片,其他平民则不禁止;
- 允许中国内地种植鸦片,令外商无利可图,不再贩运鸦片来华。[16]:38
对于许乃济的奏议,官员看法各异,如两广总督邓廷桢表示支持弛禁,礼部侍郎朱嶟则反对[15]:529。外商总体上对弛禁的可能性感到兴奋,但也有部分鸦片走私商人例外,如查顿便说:“就我们关注的利益而言,我不认为这个(弛禁)计划有什么好处。[1]:174”
1836年11月12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四日),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上奏反对弛禁派的主张,其奏折节录如下:
今日之弊,事事以办不动三字借口,而其尤为因循迁就者,莫如鸦片弛禁之议。……纹银出洋,诚为可虑……鸦片开禁……是撤藩篱而饲虎狼也……虽日禁兵丁,而终无净禁之日……天下之患,莫大于一发而不可收[27]。
1838年6月(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帝[9]:9,奏折节录如下:
“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人民、道士、随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至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28]
黄爵滋提出“重治吸食”的严禁政策,内容包括:给予烟民一年时间戒烟,逾期不戒烟者处死;本人处死以外,其子孙不得参加科举,剥夺政治权利;并发动百姓互相监督和举报,知情不报者法办[29]。这封奏折上奏以后,道光帝命令各省督抚讨论,他们虽然未公开地反对黄爵滋,但都觉得他的办法太过激烈,认为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许多人,故此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12]:9。唯独湖广总督林则徐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他进言道光帝: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6]:52
林则徐提出了六点方案,包括销毁烟枪烟具、在限期内改造烟民、惩治本国鸦片商贩和吸食者等。他在自己的湖北和湖南辖区成功实施了这项方案,查没了5,500杆烟枪和12,000两鸦片;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言辞和成就印象深刻[1]:176,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禁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30]。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道光帝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在当月的8天之内召见林则徐8次[31],赐予林则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授以钦差大臣,查办广东海口事件,节制水师,清查鸦片来源的重任[6]:52。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史称虎门销烟。
封锁商馆
编辑当早前清廷官员仍在争论弛禁与严禁之时,邓廷桢已于1836年2月署理两广总督一职[1]:175。他勒令鸦片洋商在限期内离开广州,并毫不宽容地缉拿中国的鸦片贩卖者和吸食者,到1837年底,成功捣毁了广州口外所有的走私网络,令广州鸦片价格暴跌[1]:175。1838年12月,已有2,000名中国鸦片商和烟民被拘禁,且每天都有烟民被处决;英商查顿报告说,这位总督大人一直在“残忍地拘拿、审讯并吊死这些可怜的家伙……我们还从未见过如此严厉、如此普遍的迫害”[1]:175。那年年底,外国走私船已绝迹,广州的鸦片贸易已完全清除。鸦片贸易的停滞,对英国商人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1]:176。
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林则徐首先参观越华书院,并题了一对对联[14]:
“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 |
林则徐召集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学子入贡院“考试”。这次名为考试,实为问卷调查,试题四道:
- 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
- 零售商;
- 过去禁烟弊端;
- 禁绝之法。
自此林则徐掌握了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21]。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两人合作,加紧暗访密查,严拿烟贩[32]。
初到广州之时,林则徐写了两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书信,词句近乎威胁[6]:57[1]:177。其节录如下:
弼教明刑,古今通义,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守法度,况天朝乎?今定华民之例,卖鸦片者死,食者亦死。试思夷人无鸦片带来,则华人何由转卖?何由吸食?是奸夷实陷人于死,岂能独予以生?彼害人一命,尚须以命抵之,况鸦片之害人,岂止一命已乎?
林则徐在信中质问女王明知鸦片有害,在国土上包括伦敦、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不产鸦片,严禁国民吸食(注:英国严禁鸦片吸食要到1912年的鸦片公约通过为止,所以此处不符合事实,抽非药用鸦片欧洲确实不受欢迎,但此时药用鸦片业仍相当兴盛),但却在其管辖的印度种植生产鸦片,批准国民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他要求女王去除印度的鸦片,并通知女王中国已经通过《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全面禁烟,使英国国民放弃鸦片贸易[36]。但这两封信最终并未交到女王手中[1]:177。
3月18日,林则徐向外商发出收缴鸦片的命令,限3天之内将其趸船上所有鸦片全部交出,到期不缴则封舱封港,又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承诺今后不再贩运鸦片来华,否则“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32],他声称法在必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6]:53;另一道系给行商,责令三日内缴烟和出具保证书[6]:53-54。林则徐同时提出,每箱呈缴的鸦片将获五斤茶叶的奖励,但他从未提及金钱赔偿[1]:178[37]。
洋商起初以为,林则徐只是普通官吏,表面上大讲礼义廉耻,实际上只是为了讲价[12]:11,认为只需略事敷衍,即可了结[6]:54。3月21日缴烟期限届满,外商同意交出鸦片1,037箱,但林则徐认为太少,拒不接受[6]:54,并逮捕了两名公行总商[1]:178。3月22日,林则徐下令逮捕英国大鸦片商人颠地[32],威胁颠地向官府自首,否则将两名公行总商斩首[1]:178。于是邓廷桢下令封锁广州海岸,围困十三行,颠地意图逃走,被邓廷桢活捉[14]。
时任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总督义律得知消息,于3月23日自澳门启程赶往广州商馆[1]:178。3月24日,林则徐下令中断贸易,撤走英国商馆中的华人买办和仆役;当日义律抵达广州商馆,当晚林则徐派兵封馆,义律与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馆里[6]:54。此后,软禁长达六个星期,因行商偷送粮食而未有断粮[1]:178。根据后来中英共同签订的《南京条约》的记载,林则徐将英人强留此处,“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因此,清政府赔偿洋银六百万元偿补原价)。
3月27日,义律屈服,直接向林则徐具禀,愿将英国人经手鸦片悉数清缴,担保将交出鸦片共20,283箱[6]:54。同日,义律以英国政府的身份发布了一条布告,让所有英商将鸦片交给他转缴林则徐,宣布英国政府会赔偿他们的损失[38]。由于义律的这份宣言,鸦片的所有权易手了——从商人的私有财产变成英国政府的公有财产[1]:179。对此,英国大商人马地臣(Matheson)形容:
“ | 中国人已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1]:179 | ” |
销毁鸦片
编辑1839年4月11日(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39],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烟贩在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
义律命副领事赶赴伶仃洋召集英国烟商,与4月12日开始收缴鸦片[6]:54。5月18日时,义律实际已交出了21,306箱鸦片[1]:179。其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箱,宝顺洋行上缴鸦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箱[40]。林则徐请示过道光帝之后,在虎门挖了三个大坑(每个长150英尺、宽75英尺、深7英尺)。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实行销毁,历时22日。在销毁期间,美国船长、商人、教士亦到场参观,道光帝说是“大快人心”[6]:54。美国汉学传教士卫三畏指“在世界历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41]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硝烟法”(是销烟初期使用的传统方法,首先在虎门挖一条地沟后,将烟土拌入桐油,在倒入沟中,点火焚烧),但是由于融化的烟土会渗入地表,犯了毒瘾的百姓掘取长沟之土,仍可吸到一些鸦片,成效不彰[42];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14]。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工作人员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43]。总共花了二十三天,才彻底销毁,而当时被命令巡守、查看销毁鸦片的官员,经过时也都因恶臭而掩鼻皱眉,有的甚至因此中毒病倒。博罗县典史陈熔在巡视过程中大呼“好臭”,而后竟晕厥在地,两天后就过世了。
6月2日(四月二十一日),即虎门销烟前一天,林公写文祭海,文说:
“ | 倘波臣之夙戒无闻,恐水族之豫防莫及。本除害马,岂任殃鱼,比诸毒矢强弓,会须暂徙,庶使歼鳞凡介,勿损滋生。……尤赖明神昭示冥威,永祛妖物,驯彼犬羊之性,俾识撑梨;杜其蜂趸之萌,专输嫁布。 | ” |
当天日记里又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参观的,加上是端午节前后,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32]。另外,不贩鸦片的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无一是英国人,以抗议清廷对英国人财产施加压迫[14]。
当中有带同家眷之不贩鸦片的美商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十人,不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于是前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干脆给他们进入池边,让外国观察员直接详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待观看全部过程、反复考察后,皆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43]。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 |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化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44]。 | ” |
此外,《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加坡自由新闻》、《广州纪时报》等外国人报纸皆大编幅连续报导虎门销烟,而且得到与鸦片贸易无关的外国人支持及肯定[45][46]。英国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价增涨,尤其是大米、丝绸和银[47]。
澳葡政府亦对查禁鸦片一事相当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诺不贩鸦片,并欢迎林则徐亲临查办。林则徐于是发表声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贸易,往中国贸易时更会得到保护,绝不被人欺凌[14]。
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当中,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23]。
后续
编辑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清廷欲将林则徐调任两江总督,但林则徐拒绝,他认为虽然销毁了已到的鸦片,但今后仍可陆续有来[12]:12。林则徐坚持要求英商出具“甘结”(即保证书)承诺以后不再走私鸦片来华,违者“货尽没官,人即正法”[1]:178-180。他坚持具结要求是因为他知道洋人讲求信义和契约精神,正如他早前向洋商发出的缴烟谕帖所指:
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1839年3月18日
但是,义律和英商则坚决抵制这一要求,认为清政府“人即正法”不经审讯即处死违约者与国际法相悖,不可接受[48];加上由于走私鸦片的趸船根本无须进口,故义律向林则徐指出,具结的死刑威胁无法震慑在外洋卖货的趸船主,应设法根除此弊;林则徐的友人魏源认为义律的建议合理,是和平解决双方分歧的契机[16]:51。但林则徐“严驳不许”,僵局至此形成[16]:51-52。
5月24日,结束软禁的义律和全体英国人前往澳门,没有接受林则徐的具结要求。义律敦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迅速而有力的措施”,商人们也呼吁国会采取步骤,以兑现义律对被收缴鸦片作出赔偿的保证[1]:179。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徐中约. 中國近代史 第1卷. 由计秋枫; 朱庆葆翻译. 茅家琦、钱乘旦校 重印.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622019870.
- ^ 2.0 2.1 蒋廷黻; 蔡登山. 中國近代史論集: 蔣廷黻外交史著作選(復刻典藏本). 独立作家-新锐文创. 2017-10-01. ISBN 9869525148.
- ^ 6月3號禁菸節,談談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新竹台大分院. [2022-06-30] (中文(台湾)).
- ^ 【六三禁菸節】戒菸專線請看電影 讓你心不再菸!. 卫生福利部 国民健康署 戒烟专线服务中心. [2022-06-30].
- ^ 刘军《财经问题研究》(大连)2012年11期 第21-30页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9.
- ^ 《清实录》,卷五百五十,上谕: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豫令粤关传谕该商等知悉……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硏究所. 张海鹏 , 编. 中葡关系史资料集 第1版.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522. ISBN 7220046677.
- ^ 9.0 9.1 《中国近代史》编写小组. 《中國近代史》.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 ^ 罗云. 細說清代戰爭. 密歇根大学: 祥云出版社. 2007-08-15.
- ^ 王新龙. 大清王朝3.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11-20 [202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中文).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蒋廷黻. 中國近代史 第一版. 香港: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9620744815.
- ^ 王建秋. 中國近代史. 密歇根大学. 1965.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晚清巨人传·林则徐》 薛桂芬著 徐立亭编 哈尔滨出版社 ISBN 7-80557-894-X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郭成康,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元明清史 初版. 台北市: 五南图书出版. 2002. ISBN 9571128694.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芦笛. 百年蠢动——从林则徐到孙中山 再版. 2020-07-06.
- ^ 王曾才. 中國外交史話. 经世书局. 1988.
- ^ 18.0 18.1 18.2 禤浩荣. 圖片中國基督教簡史 初版. 香港. 2011-10-01. ISBN 9889949164.
- ^ 19.0 19.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 《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01-001209-4.
- ^ 《鸦片贸易史》 卡尔·马克思著
- ^ 21.0 21.1 21.2 《林则徐——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张素玢著 周凤五编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ISBN 957-530-008-4
- ^ 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00407669.
- ^ 23.0 23.1 23.2 《悲剧英雄·林则徐》 胡鼎宗著 新潮社 ISBN 9-789578-374034
- ^ John Elliot Bingham.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war to its termination in 1842 [《英军在华作战记》]. London: H. Colburn. 1843年: p. 7–9.
- ^ John King Fairbank.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硏究所. 编译室 , 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年, 第1卷 第1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ISBN 7500407661.
- ^ 王方中. 中囯近代经济史稿, 1840年-1927年. 北京出版社. 1982.
- ^ 《筹办夷务始末》卷一,道光朝,第12-16页
- ^ 《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刊黄爵滋:《筹办夷务始末》
- ^ 杨二十四. 風華絕代:清末民初的三大京劇名伶. 崧烨文化出版. 2020-09-17. ISBN 9865164809.
- ^ [14][23][21]
- ^ 《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ISBN:9787806407011),第9册日记卷,戊戌日记(道光十八年)。
- ^ 32.0 32.1 32.2 32.3 中國歷史里程碑. Www.ebaomonthly.com. [2014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中文).
- ^ 林則徐致維多利亞女王的信全文. [200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8).
- ^ 葉赫那拉氏.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 ^ 兩個世界的撞擊. [200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33][34][35]
- ^ 林则徐著,《英吉利等国烟贩趸船尽数呈缴折》·《林则徐集·奏稿》
- ^ Lane J. Harris. The Peking Gazette: A Reader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BRILL. 2018-02-08: 74 [2018-10-11]. ISBN 978-90-04-3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 英国等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 林则徐全集(第二册 奏折卷).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年10月: 133. ISBN 9787806407011.
臣林则徐、臣邓廷桢均于二月二十七日自省(广东省城)乘舟,二十八日同抵虎门。
- ^ 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 ^ 卫三畏:《中国总论》第2卷,第504-505页
- ^ 《趣味漫画 续资治通鉴清卷下》
- ^ 43.0 43.1 《筹办夷务始未》 道光朝
- ^ 《镇口销化鸦片记》 1839年6月号 《中国丛报》 裨治文报导
- ^ 《中英战争的起源和经过》 W·埃德蒙玆著
- ^ 《美国海外传教士协会·书信文集》
- ^ 《鸦片战争》 齐思和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集刊, 第69卷.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2010 [202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