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放(1899年—1967年11月29日),原名学愉,字佳士,号少芝江西省新建县人,生于浙江杭州程矞采曾孙,中华民国官员、教育家、外交官。[1][2][3]

程天放
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9年
 中国浙江杭州
逝世1967年11月29日(1967岁—11—29)(68岁)
 美国纽约
籍贯江西省新建县
国籍 大清(1899年-1911年)
 中华民国(1912年-?年)
 中华民国(?年-1967年)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母校复旦公学
伊利诺伊大学
多伦多大学
学历
经历
著作

生平 编辑

从五四运动到AB团 编辑

 
程天放

1899年,因为父亲在杭州做官,所以生在杭州。六岁时,始读私塾,直到十岁才离开浙江,在家乡入读家塾。这时的程天放就已经从小说中读到了排满革命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后三个星期,南昌也相应了,他也剪掉了辫子。1912年元宵节后,程天放去南昌没有考高小,而是投考了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在南昌也了解了新出现的政党和报馆,初步对当时社会上主张的民主自由有了看法。暑假回乡时染上了疟疾,在家休学了半年。1913年春,复学后又在洪都中学读了一学期,但因学风太差,动了转学的心思。9月,转入私立心远中学,心远中学重英文和西学教育,同时重工科。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程天放愤慨异常,受南昌各中学推举拟电文联名抗议。1916年夏,从心远毕业,7月底至上海投考复旦公学,大学时参与复旦学报的编辑,还在复旦同学发起的夜校教课。1917年7月,张勋复辟,程和刘芦隐孙镜亚几个同学在上海发起中华全国学生救亡会。1918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程也去听讲。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至上海,与潘公展何世桢何葆仁等为上海学生运动主干,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程天放代表复旦参加评议部并任副评议长。6月3日,上海各院校学生在公共体育场集会罢课,引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局面。后被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代表和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总编辑。7月底,回乡结婚,9月中旬返校,上海学生联合会改选,当选会长。1920年6月,江西省举行公费留学生考试,来不及参加复旦大学毕业考试,便赴南昌应考,后又到北京参加复试。11月7日,赴美留学,28日,到达旧金山后便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参观,后因公费不足以供应入读哈佛等名校,就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哲学系。1921年4月,转学至威斯康星州的里朋学院,秋,和何葆仁一同转学至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系。1922年春,由邵元冲刘芦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学士毕业后进入本校政治研究所。1923年6月,获硕士学位,江西省公费中断,于是经邵元冲接受到《醒狮日报》任总编辑兼加拿大东部支部长。9月,入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4]1924年11月,由赖景湖接任总编职务,专心准备论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加拿大党部改选,为了弥合加东和加西党员关系,到温哥华处理党务。1926年6月,获政治学博士。[1][2][3]

7月启程返国,8月抵达上海随即返乡,9月开始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任教。11月初,南昌和九江被北伐军攻克,应邀返回江西。1927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2月,江西省政府正式成立,李协和任省主席,程天放任教育厅长。4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江西省政府,任命朱培德为省主席,郭沫若也到了南昌。4月2日,中国在南昌组织暴动,派工人纠察队在国民党省党部将程天放抓住,收押在省总工会,随后又抓了罗时实曾华英许鸿。事变的消息传到上海后,蒋介石致电朱培德要求他保护南昌党员的安全。5月初,程天放等人被中共组织的民众审判委员会宣判死刑,但在朱培德的保护下未能执行。马日事变后,朱培德将南昌的中共党员送到武汉,程天放也被放出了看守所。[5][1][2][3]

程天放是反共的“AB团”领导人,整肃江西省内的中国共产党势力。[来源请求]

教育行政部门的活动 编辑

 
中国名人录(第四版)》中的程天放照片

1927年11月2日,程天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国民政府参事。[6]1928年,任中央军校军官团政治总教官。北平底定,军官团随扈蒋介石赴北平,被派任军官团政治部主任。1929年春,出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兼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1][2][3]1930年2月15日,兼代民政厅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以江西代表当选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自第四届当选监察委员,第五、六两届且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1年6月,程天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委员,旋派往江西行营党政委员会主持党务工作。12月15日,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2年3月26日,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2年秋,兼任陆海军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委员。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程与多位学者发起中国政治学会。1933年2月,调任湖北教育厅长。3月10日,辞任浙大校长。1934年9月,调任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增设了研究部与新闻学系。11月,任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35年6月28日,经陈果夫朱家骅推荐,国民政府特任程天放为驻德全权大使。11月22日,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监察委员。12月24日,从上海启程赴德,[7][1][2][3]1936年1月19日,抵达柏林。

1938年8月,辞任驻德大使,10月,返回重庆。12月13日,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于3月6日就任。川大师生因不满程之教育理念和省籍区隔开展“拒程运动”。1939年9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监察。1943年,因张道藩调任中央宣传部长,蒋介石提名程天放继任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兼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9月,作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宪章制定会议中国代表之一,和胡适罗家伦李书华赵元任等一同出席。[1][2][3]1946年3月,回到重庆主持政校迁回南京的工作。8月,辞任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行宪后,膺选江西省第一区立法委员,旋兼中央党部宣传部长,并赴欧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

台湾的活动 编辑

 
程天放故居——新建县汪山土库

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程天放随国民政府撤往台湾。1950年3月,升任教育部部长,当时教育经费受限,不易有重大发展。适值尼克森访华,获得赞助侨生教育,乃扩增大专学校招生员额,广收各地侨生。1954年政院改组,先生应聘为华盛顿大学远东问题研究所,讲授国父思想,兼事著述。在美二年半,以英文撰“中苏关系史”;返国后以中文著“美国论”,皆获好评。后出任考试院副院长,前后七度为高等暨普通考试典试委员长,为国抡才。平日,在国防研究院、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讲授美国史与国际形势。并常应邀任军中讲座,为教育文化宣劳。1958年,被任命为考试院副院长。此外,还兼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并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八、第九届中央评议委员。[1][2][8]

1967年2月初,身体不适,疑为感冒,延医服药,不见起色,入三军总医院检查,断为白血病,随即赴美就医,12月29日,病况突变,遽殒于纽约,享寿69岁。身后藏书悉数捐赠国立政治大学,感念先生之行谊,政大将社会科学资料中心命名为“天放楼”,以资纪念。[1][2]

著作 编辑

  • 《中苏关系史》
  • 《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
  • 《程天放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1968》
  • 《使德回忆录-正中书局》
  • 《欧亚归途-正中书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刘国铭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团结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3. ^ 3.0 3.1 3.2 3.3 3.4 3.5 东亜问题调查会.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闻社. 1941. 
  4. ^ 樊荫南. 當代中國名人錄. 上海: 上海良友图书. 1931. 
  5. ^ 程天放. 程天放早年回憶錄.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8年10月. 
  6. ^ 國民政府職官年表.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7. ^ 國民政府職官年表.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8. ^ 程天放. 南昌新闻网. 2006-05-29 [201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前任:
杭立武
教育部部长
第四任

1950年3月16日-1954年6月1日
继任:
张其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