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汗國

内亚历史国家

突厥汗國突厥語,türk),又稱突厥第一汗國,是原先在柔然統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連合使用古突厥語的各游牧部落,於552年在今蒙古國地區建立了由古突厥民族組成的古代帝國,並一度控制漠北中亞等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成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前者統治著蒙古草原,後者統治著天山草原哈薩克草原7世紀時先後為唐朝所滅。而東突厥復國後形成的後突厥汗國亦在8世紀回紇滅亡。

突厥汗國
𐰃𐰓𐰃𐰆𐰴𐰽𐰔:𐰰𐰇𐰚:𐱅𐰇𐰼𐰰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突厥汗國初期的疆域圖
突厥汗國初期的疆域圖
地位汗國
首都窩魯朵八里(今屬於 蒙古國前杭愛省
常用語言粟特語(前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2]
古突厥語(後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
中古漢語[3]
宗教
薩滿教
可汗 
• 551-553
伊利可汗
• 581-587
沙缽略可汗
• 609-619
始畢可汗
• 620-630
頡利可汗
立法機構庫力臺大會
歷史 
• 建立
552年
• 東西分裂
581年
682年
• 廢白眉可汗
745年
前身
繼承
柔然
東突厥
突騎施
西突厥
今屬於 中國
 蒙古國
 俄羅斯
 哈薩克
 吉爾吉斯
 烏茲別克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
蒙古高原歷史系列條目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國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遼朝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諸汗國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國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建立

編輯

突厥汗國由使用古突厥語的游牧部落聯合建立,以阿史那氏為其王族。這些古突厥部落聯合的歷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鮮卑時代之前。《史記》記載,最早起源於丁零,在貝加爾湖一帶建立國家,後被併入匈奴帝國。在匈奴帝國統治下,丁零往中亞移動,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稱西丁零,在原居地貝加爾湖一帶稱北丁零。在匈奴帝國衰弱時,丁零從匈奴帝國中又獨立出來,形成獨立部落聯盟,在漢帝國的支援下,與匈奴帝國發生長期戰爭,最終使匈奴帝國分裂。在東漢時,漢帝國擊敗北匈奴後,鮮卑入主蒙古高原,成為此地霸主[4]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後稱敕勒或鐵勅,先臣伏於鮮卑之下,在鮮卑時代後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國控制,但柔然亦因與拓跋鮮卑及鐵勒的戰爭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於6世紀初年遊牧於金山一代(今阿爾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領土門建立新的部落聯盟,脫離柔然帝國獨立,於550年擊敗鐵勒,552年又打敗柔然,建立了此政權,自稱伊利可汗;同時期的中國將其音譯為「突厥」。553年木桿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軍山」、「烏德鞬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建立王庭。

有人認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鹹海邊的塞種,後東走至葉尼塞河南方,受鐵勒同化[誰?]

全盛時,其疆域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將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後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與薛延陀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參見唐滅東、西突厥之戰)。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後突厥汗國,最後在745年,後突厥帝國亡於回紇

分裂

編輯

581年,佗缽可汗去世,突厥汗國發生了諸小可汗爭奪大可汗之位的戰爭,最終,爾伏(爾拔)勝出,稱沙缽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興的隋朝不再採用北齊北周王朝厚輸財物,以博突厥人歡心的對外政策,因此,沙缽略可汗認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與隋朝為敵。另外,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楊堅篡位,屢次勸沙缽略可汗出兵,為周室復仇。

582年,沙缽略可汗徵發突厥各部兵40萬向隋朝發起進攻。在突厥人的強大攻勢面前,隋文帝採納了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分化離間突厥各部,使他們相互攻殺。583年,隋軍分八路出塞反擊。在此關鍵時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戰鬥,最終導致沙缽略戰敗。戰敗以後,沙缽略遷怒於撤出抵抗隋軍的小可汗阿波,突襲其部,殺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與西部的突厥人結盟,與大可汗沙缽略對峙,突厥汗國內戰爆發。在內戰中,突厥汗國分裂成幾支割據勢力,這些勢力兼併的結果,最終形成了東、西兩個突厥汗國。

君主列表

編輯

統一時期

編輯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備註
伊利可汗
Bumin
阿史那土門
Tuvu
552年
乙息記可汗
İssik
阿史那科羅
Kara
552年—553年
木桿可汗
Mukan
阿史那俟斤
İrkin
553年—572年
佗缽可汗
Taspar
- 572年—581年
沙缽略可汗
İşbara
阿史那攝圖
Şetu
581年—587年 與沙缽略、阿波、第二、達頭等號稱四面可汗
阿波可汗
Apa
阿史那大邏便
Töremen
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 阿史那庵邏
Amrak
581年—約587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莫何可汗
Baga
(又號葉護可汗
阿史那處羅侯 587年—588年
都藍可汗
Tulan
阿史那雍虞閭 588年—599年
啟民可汗
Yami
阿史那染干 599年—609年
始畢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阿史那咄吉世 609年—619年
處羅可汗
Çula
阿史那奚純 619年—620年
頡利可汗
İl
阿史那咄苾 620年—630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葉護可汗
Yabgu
阿史那室點密
İstemi
552年—575年
達頭可汗
Tarduş
阿史那玷厥 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 587年
泥厥處羅可汗
Arslan
阿史那達曼
Taman
603年—611年
射匱可汗
Şikoey
611年—617年
統葉護可汗
Tong Yabgu
617年—630年
莫賀咄可汗/莫賀設可汗
Bağatur
630年
肆葉護可汗
Se-Yabgu
阿史那咥力特勒 630年—632年
吞阿婁拔奚利咄陸可汗
Bağaşa Tulu
阿史那泥孰 632年—634年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阿史那同俄
Tunga
634年—639年
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 阿史那薄布特勒 639年—641年
乙毗咄陸可汗 阿史那欲谷 638年—653年
乙毗射匱可汗 642年—653年
沙缽羅可汗 阿史那賀魯 650年—658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頡跌利可汗 阿史那骨咄祿 682年—694年
遷善可汗 阿史那環 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 阿史那匐俱 716年
毗伽可汗 阿史那默棘連 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 - 734年
登利可汗 - 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 741年—742年
頡跌伊施可汗 (拔悉密酋長) 742年—744年
烏蘇米施可汗 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 阿史那鶻隴匐 744年—745年

延伸閱讀

編輯

[]

 舊唐書·卷194上》,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215上》,出自《新唐書

參考

編輯
  1. ^ "The tamga of the royal clan of the first Turkish empire was a neatly drawn lineal picture of an ibex", Kljastornyj, 1980, p. 93
  2. ^ Orientalia Roman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2005: 61 [2020-10-15]. ISBN 978-88-85320-2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英語). 
  3. ^ Ma, Lirong. Sino-Turkish Cultural 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Strategy.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2014-06, 8 (2): 44–65. ISSN 1937-0679. doi: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 (英語). 
  4. ^ 《後漢書》卷90〈烏桓鮮卑傳〉:「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