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重定向自第一行政督察区

湖南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华中七省之一,简称为“”。

湖南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49年

  中华民国湖南省法理位置
国家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首府长沙县1912-1933
长沙市1933-1938
沅陵县1938-1939
耒阳县1939-1944
桂阳县1944
嘉禾县1944
临武县1944
蓝山县1945
长沙市1945-1949
邵阳县芷江县1949
广西省桂林市、贵州省贵阳市1949
面积 
• 
204,771平方千米(79,063平方英里)
人口 
• 
25558000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湖南省 (清朝)
湖南省
今属于湖南省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湖南省地图

辖境除局部界线有变化外,基本上与今湖南省相似,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204771平方公里[1]。东接江西省,南接广东省广西省,西界贵州省四川省,北邻湖北省

人口

编辑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2]

湖南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5,767,000 27,617,000 14,745,000 12,872,000 4.79 114.50
1928年 6,116,000 31,501,000 17,550,000 13,951,000 5.15 125.80
1936年 5,002,000 28,294,000 15,560,000 12,734,000 5.66 122.19
1947年 4,621,000 25,558,000 13,477,000 12,081,000 5.53 111.55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湖南省的人数为18万2310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6.76%[3]

历史沿革

编辑
 
湖南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三苗
于越 扬越
楚国 罗国
春秋
战国
百越
楚国
长沙郡 黔中郡
武陵郡 长沙郡 零陵郡 桂阳郡
三国 武陵郡 长沙郡 零陵郡 桂阳郡
荆州 湘州 江州
南北朝 荆州 沅州 湘州
沅陵郡 武陵郡 澧阳郡 巴陵郡 长沙郡 衡山郡 桂阳郡 零陵郡
江南西道
五代 马楚
荆湖南路
湖广行省
湖广布政使司
湖南省
中华民国 湖南省
中华人民
共和国
湖南省

民国初年

编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成为同盟会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2日,湖南省长沙起义,而后立即成立了湖南军政府焦达峰陈作新担任正、副都督。10月28日,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他们在湖北省支持革命,反对清朝。10月31日,湖南省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叛军杀害,谭延闿担任都督[4]。民国2年(1913年)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反袁,谭延闿参加,战后被袁世凯免去职务,由汤芗铭取代,署理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民国4年(1915年)12月,汤芗铭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护国战争爆发后,民国5年(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汤芗铭趋向明哲保身,于同年5月29日发表湖南独立宣言。6月袁世凯死后,由于他此前支持袁世凯的政治态度无法掩盖,湖南省内借此开展了“驱汤运动”。结果,同年7月,支持谭延闿的部队将汤芗铭驱逐出湖南。8月谭复任湖南省长督军。民国6年(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即1917年7月1日)授湖南巡抚

驱张运动

编辑

民国7年(1918年)3月,张敬尧率陆军第七师征湘,攻占湖南平江等地。3月27日,张任湖南督军兼省长[注 1]。其军纪极为败坏遭到湖南人的反对。民国8年(1919年)湖南人主张湘人治湘,开展驱张运动[注 2]张辉瓒毛泽东等人均是该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民国9年(1920年)5月,以“开明将军”自居的吴佩孚答应湖南人的自治要求,从湘南撤防北上。6月,谭延闿赵恒惕湘军开始反攻,将张敬尧赶出湖南。

湘人治湘

编辑

民国9年(1920年)11月7日,程潜部下湖南第六区(醴陵)守备司令李仲麟等发动“平江兵变”,以士兵闹饷为名枪杀了谭派军官萧昌炽,22日通电要求谭延闿下台,同时兵逼长沙[5],23日谭延闿宣布辞职,离开湖南上海。12月,赵恒惕在长沙捕杀兵变首领李仲麟,控制湖南局势。召开湖南省议会,积极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

民国10年(1921年)4月6日,赵恒惕被湖南省议会选为省长。夏,发动援鄂战争,导致湖北王占元下台。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投票《湖南省自治宪法》并且获得通过。

民国11年(1922年)1月,发布《湖南省宪法》,推动联省自治。镇压工农运动,破坏农会,杀害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并反对孙中山借道经湘北伐。民国13年(1924年),在吴佩孚以开战相威胁下,赵恒惕放弃自治以北附吴佩孚。民国15年(1926年)3月,唐生智发动兵变,将赵恒惕逐出长沙,自领省长职。叶开鑫求救于当时在武汉准备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唐生智战败,被迫退出长沙南下粤边。唐生智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广州方面随即派国民革命军和桂军入湘作战。6月,唐生智在衡州取消代理湖南省长的名义,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被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大举反攻湖南,6月中旬重新占领长沙,后任湖南省主席。

南京国府时期

编辑

民国15年(1926年)至16年(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农会成员发展到600万人。

民国16年(1927年),蒋中正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先后清党之后,9月中国共产党彭公达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武装,在湖南江西边界发起秋收暴动失利,退往江西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湖南省境的平江、浏阳、醴陵、岳阳、临湘、湘阴、长沙、酃县、茶陵、攸县、郴县、宜章、永兴、耒阳、资兴、桂东、汝城、安仁、桑植、永顺、龙山、大庸、石门、慈利、华容等25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民国19年(1930年)后建立起省级苏维埃政府。国民革命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前夕,针对外围较弱的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边苏区的进剿上,成功地将两地红军击败。

民国25年(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境进行过几次极其惨烈的抗击日军的战役,包括4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战役湘西会战等。民国27年(1938年)11月,日军进犯湖南一带,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半个长沙误毁于文夕大火,民国33年(1944年)豫湘桂会战,日军攻陷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地,衡阳亦毁于衡阳保卫战,全城仅剩三栋残墙。

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第一兵团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陈明仁程潜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协定,宣布湖南脱离中华民国政府,随后两人正式变节投共;改编成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8月4日,长沙移交中共解放军,政府明令通缉程潜二人[6]

8月5日任命黄杰继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任主席、第一兵团司令并兼任湖南绥靖总司令。黄杰即日重组湖南省政府,8月8日率同省府厅处长飞芷江就职,委由民政厅长朱久莹代理省务,李树森任省府委员兼秘书长,张中宁任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鲁立刚任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王立航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并延聘地方人士张炯杨柏轩陈渠珍杨永清欧冠蒋伏生张中宁等,参与省政或担任军职,以收统合之效;将湘省绥总第一兵团司令部合署办公,由黄亲率,总部暂设芷江。另派任成刚王天鸣熊新民担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何竹本为第一兵团参谋长。刘嘉树王育瑛蒋伏生三人分任湖南绥靖总部副总司令,郭文灿为绥署参谋长,16黄并亲辖第一兵团的策反残部[7]。旋往卲阳指挥各部队,以保全湘西。

8月中旬爆发新化之役,国共于邵阳青阳坪接战,国军获得小胜;白崇禧欲扩大战果,命宋希濂与黄杰会师对共军进行包围,但宋部未到,以致计划失败,仅克复新化县。9月13日,共军整补完毕,再度进攻,此时共军汇集19个军约55万人,国军仅余第一兵团与暂二军、暂三军等,兵力相差已十分悬殊;9月18日,驻守沅陵的宋部周磐不战而逃,弃城而出,共军得以沿路进占泸溪辰谿溆浦麻阳等县;麻阳陷后,共军扑芷江、下湘西,国军已无险可守,开始往西南退去,10月7日撤出邵阳,至10月13日湘境全失,黄部于10月17日退抵广西,遂成日后的留越国军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辛亥革命后,清代各道被废除。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衡永彬桂道、辰沅永靖道。民国3年(1914年)5月,全省置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民国五年(1916年),裁撤常德道。民国9年(1920年)9月[8](一说民国11年,1922年[9]),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发布通令,按照民国初年办法,将道署机构一律裁撤,改省、道、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

湘江道
老派长沙话[sian˧˧ ʨian˧˧ tau˨˩],新派长沙话:[siɛ̃˧˧ ʨiɛ̃˧˧ taʌ˨˩]
民国3年(1914年)5月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城区)。辖长沙、湘阴、浏阳、醴陵、湘潭、宁乡、益阳、湘乡、攸县、安化、茶陵、宝庆、新化、武冈、新宁、城步16县。同年10月增领武陵道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辖县增为27县。民国9年(1920年)裁撤。
衡阳道
衡阳话[xen ian tau]
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衡永彬桂道,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衡阳道,道尹为繁缺,二。驻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城区)。辖衡阳、衡山、安仁、耒阳、常宁、酃县、零陵、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永明、江华、新田、郴县、永兴、资兴、宜章、汝城、桂东、桂阳、临武、蓝山、嘉禾24县。民国九年(1920年)裁撤。
武陵道
民国3年(1914年)5月置,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常德县(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辖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桃源、汉寿、沅江、澧县、石门、慈利、安乡、临澧、大庸、南县15县。民国5年(1916年)10月裁撤[10],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
辰沅道
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辰沅永靖道,观察使驻沅陵县(今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11]。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辰沅道,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凤凰县(今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辖沅陵、泸溪、辰谿、溆浦、芷江、黔阳、麻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征、靖县、绥宁、会同、通道、乾城、凤凰、永绥、晃县20县。民国4年(1915年)5月,因驻地凤凰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而沅陵县为湘西下游门户,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对全道辖境控制,暂移驻沅陵县(今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12]。民国5年(1916年)1月,因芷江县地理位置较沅陵县为佳,移驻芷江县(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13]。同年10月增领武陵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辖县增为24县。民国九年(1920年)裁撤。

行政督察区

编辑

民国9年(1920年),湖南省道制撤废。后为应付湘西中共苏区,于民国24年(1935年)5月划湘西19县置湘西绥靖区,下分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调整为4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2月湖南省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撤消湘西绥靖公署。民国29年(1940年)4月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尔后未再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专区取代。

湘西绥靖区

国民政府湖南省西部地区设立的绥靖区,民国24年(1935年)5月设立湘西绥靖处,分5个行政督察区,下辖19县,处所驻沅陵县


民国25年(1936年)6月,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行政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县绥宁县通道县6县划入与原19县共计25县、组成4个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沅陵县。

  •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沅陵县、泸溪县、辰谿县、溆浦县、永顺县、龙山县计6县,专署驻沅陵县;
  •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县、石门县、大庸县、临澧县、澧县、桑植县计6县。专署设慈利县;
  •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计6县,专署驻乾城县;
  •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黔阳县、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晃县、靖县、通道县计7县,专署驻黔阳县。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湖南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撤销并终止湘西绥靖专员公署的行政机构。

湖南省政府直辖区
民国26年(1937年)时,辖有长沙市。民国32年(1943年)增领衡阳市,计辖2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一度将第一区长沙、湘潭、酝陵、浏阳、平江、临湘、岳阳、湘阴8县及第五区益阳、宁乡2县交由省政府直辖,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
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辖有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益阳县宁乡县计10县,专署驻浏阳县。民国29年(1940年),益阳县宁乡县划入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调整为8县,专署改驻岳阳县。抗战后一度废除本区,改由省府管辖,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本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长沙专区取代。
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辖衡阳县常宁县衡山县耒阳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计8县,专署驻衡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五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域及专署未变。民国31年(1942年)6月,专署迁驻茶陵县。抗战结束后移驻衡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衡阳专区”取代。
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郴县桂东县汝城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蓝山县共计10县,专署驻郴县。民国27年(1938年),湖南省重新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域及驻所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郴县专区”取代。
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汉寿县沅江县计11县,专署驻常德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汉寿县、沅江县划入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原第二区改称“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和桃源县计9县,专署驻所未变。抗战后一度将第五区汉寿、沅江2县划归本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常沣专区”取代。
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析第一区的益阳县宁乡县,第六区的湘乡县安化县,原第二区的汉寿县沅江县计6县合组设置新“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益阳县。抗战后一度废除本区,益阳县宁乡县划属省政府直辖,汉寿县沅江县划属第四区,湘乡县安化县划属第六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本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益阳专区”取代。
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计7县,专署驻邵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六区划出湘乡县安化县至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和城步县计5县,驻所未变。民国36年(1947年)析置隆回县,辖县数增为6县。抗战结束后一度将第五区湘乡、安化2县划归本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邵阳专区”取代。
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九行政督察区”,辖零陵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计8县,专署驻零陵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九区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所辖域及驻所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永州专区”取代。
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置“第四行政督察区”,辖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等7县,专员驻乾城县。民国27年(1938年)划出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麻阳县4县至新“第九行政督察区”,原第三区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3县划入第四区。原第四区改称“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6县,驻所改为永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永顺专区”取代。
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沅陵县泸溪县永顺县溆浦县辰谿县大庸县桑植县等7县,专署驻沅陵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划出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至原第八区,至原第四区划入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麻阳县计4县,原第三区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辖8县,专署驻所未变。抗战后一度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区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沅陵专区”取代。
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辖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计7县,专署驻黔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七区改称“第十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专署驻所改为会同县洪江镇。民国31年(1942年)4月分辰谿县、芷江县、黔阳县部分地区析置怀化县,辖县增为8县。抗战后一度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区名。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会同专区”取代。
民国三十六年行政督察区调整方案

行政院于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长沙、衡阳二市和第一区的长沙等8县,第五区的益阳、宁乡等2县,由省政府直辖,第五区废除划归第四、第六区,第十区改称第一区,第九区改称第五区,其余未变: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湖南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9府、5直隶厅及4直隶州,下辖1厅、3州、64县。民国元年(1912年)各府裁首县,以首县原有辖境为各府区域。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厅制,一律改县,全省辖有75县。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隆回),曾一度增置阳明县,但不久即撤销。民国38年(1949年)时,湖南省划分为10行政督察区,下辖2市、77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湖南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湖南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政府直辖 06001 不适用 长沙市 长沙市城区 (湘江道) 湖南省省会。民国17年(1928年)1月,湖南省政府以长沙为省会城市、工商荟萃为由,划勘长沙县城区设市政筹备处,以处长一人主持政务。民国21年(1932年),为缩短筹备时间,改市政筹备处为市政处。民国22年(1933年)7月,省政府以长沙人口逾30万,且市政筹备己有头绪,乃呈准行政院设市[14]。8月12日,国民政府令准[15]。10月1日,市政府成立。民国28年(1939年)2月,市政府一度裁撤。嗣以战局稳定,民国30年(1941年)11月复设立筹备处,拟定《市政府组织规程》及编制经费表,于12月23日提经省府委员会第259次常会议决通过施行,并呈报行政院及咨内政部备案。民国31年(1942年)元旦,市政府再次成立[16]
06030 不适用 衡阳市 衡阳市城区 (衡阳道) 湖南省临时参议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20日函达省政府请予设市,并于三十年(1941年)7月成立衡阳市政筹备处。12月23日,湖南省政府委员会第259次会议通过《衡阳市政府组织规程》,并呈报行政院及咨内政部备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正式析衡阳县城区及其附近地区置市[17]
第一区 岳阳县 06002 一等 长沙县 治今长沙市城区;民国33年(1944年)6月迁治㮾梨市(今长沙县城区东南㮾梨街道 湘江道
(驻地)
清代为长沙府附郭长沙县善化县,民国元年(1912年)4月并县留府,辖境为原长沙、善化2县区域。民国2年(1913年)9月裁府改置长沙县[18]
06003 二等 湘阴县 湘阴县驻地文星镇 湘江道
06004 二等 浏阳县 中立镇(今浏阳市城区) 湘江道
06005 二等 醴陵县 醴陵市城区 湘江道
06006 一等 湘潭县 湘潭市城区 湘江道
06020 二等 岳阳县 巴陵(今岳阳市城区)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岳州府附郭巴陵县,民国元年(1912年)2月裁县留府,府仅辖原岳阳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府复置县[19],10月改名,以古府名得名[20]
06021 二等 平江县 汉昌(今平江县驻地城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06022 四等 临湘县 陆城(今岳阳市云溪区东北陆城镇)。因陆城地处县境边缘,汛期四周环水,交通不便,民国19年(1930年)6月迁治长安驿(今临湘市城区)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第二区 衡阳市 06010 二等 攸县 庆都(今攸县驻地城关镇 湘江道
06012 三等 茶陵县 茶陵县驻地城关镇 湘江道 清代为茶陵州,民国二年(1913年)9月改置县[18]
06031 一等 衡阳县 衡州城(今衡阳市城区);民国32年(1943年)4月迁治西渡(今衡阳县驻地西渡镇)。民国33年(1944年);因战争暂时迁至渣江(今衡阳县渣江镇),抗战胜利后迁回西渡(今衡阳县驻地西渡镇 衡阳道
(驻地)
清代为衡州府附郭衡阳县清泉县,民国元年(1912年)2月裁县留府,府仅辖原衡阳、清泉2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裁府置衡阳县[21]
06032 二等 衡山县 衡山县驻地开云镇 衡阳道
06033 五等 安仁县 香花坪(今安仁县驻地永乐江镇 衡阳道
06034 二等 耒阳县 耒阳市城区 衡阳道
06035 三等 常宁县 湘山(今常宁市城区) 衡阳道
06036 五等 酃县 炎陵县驻地霞阳镇 衡阳道
第三区 郴县 06045 三等 郴县 郴州市城区 衡阳道 清代为郴州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2]
06046 四等 永兴县 便江乡(今永兴县驻地便江镇 衡阳道
06047 五等 资兴县 管子壕(今资兴市东北兴宁镇 衡阳道 清代为兴宁县,因与广东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县境唐代为资兴县,又县东20里处有资兴水,故名[23]
06048 四等 宜章县 宜章县驻地玉溪镇 衡阳道
06049 五等 汝城县 汝城县驻地卢阳镇 衡阳道 清代为桂阳县,因与本省桂阳直隶州重名,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名[24]。因东晋置汝城县于此,故名。
06050 六等 桂东县 桂东县驻地沤江镇 衡阳道
06051 三等 桂阳县 桂阳县城区(旧城关镇 衡阳道 清代为桂阳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2]
06052 五等 临武县 临武县驻地城关镇 衡阳道
06053 六等 蓝山县 蓝山县驻地塔峰镇 衡阳道
06054 六等 嘉禾县 嘉禾县驻地珠泉镇 衡阳道
第四区 常德县 06019 一等 常德县 常德市城区 (武陵道
(驻地))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常德府附郭武陵县,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裁县留府,府仅辖原武陵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府复置武陵县[25],10月改名常德县,以府名得名[20]。北洋时期为武陵道驻地,后废道改属湘江道。
06023 三等 华容县 华容县驻地城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06026 二等 澧县 澧县驻地澧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澧州直隶州,民国2年(1914年)9月改置县[26]
06027 四等 安乡县 坊郭村(今安乡县驻地深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06028 四等 临澧县 裴家河(今临澧县驻地安福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安福县,因与江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县驻地在澧水南裴家河,为晋临澧县地,故名[23]
06029 三等 南县 九都(今南县驻地南洲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南州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6],并去“州”字。
06075 二等 桃源县 桃源县驻地漳江镇 (武陵道)
后改属
辰沅道
06076 三等 石门县 石门县驻地楚江镇 (武陵道)
后改属
辰沅道
06077 三等 慈利县 五都(今慈利县驻地零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辰沅道
第五区 益阳县 06007 二等 宁乡县 宁乡市驻地玉潭街道 湘江道
06008 二等 益阳县 益阳市城区 湘江道
06009 一等 湘乡县 湘乡市城区 湘江道
06011 二等 安化县 安化县东南梅城镇 湘江道
06024 二等 汉寿县 汉寿县驻地龙阳镇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清代为龙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2月改名[27],因东汉旧县名得名。
06025 三等 沅江县 市堡(今沅江市城区) 武陵道
后改属
湘江道
第六区 邵阳县 06013 一等 邵阳县 邵阳市城区 湘江道 清代为宝庆府附郭邵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裁县留府,府境仅辖原邵阳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裁府复置邵阳县[28]。10月改名宝庆县,以清代府名得名[20]。民国15年(1926年)复改为邵阳县。
06014 二等 隆回县 寨市(今隆回县西北六都寨镇 (湘江道) 民国36年(1947年)6月析邵阳县隆回等8乡及桃花坪镇置[29]。因乡名得名。
06015 二等 新化县 新化县驻地上梅镇 湘江道
06016 二等 武冈县 武冈市城区 湘江道 清代为武冈州,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1]
06017 四等 新宁县 新宁县驻地金石镇 湘江道
06018 六等 城步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驻地儒林镇 湘江道
第七区 零陵县 06037 二等 零陵县 永州市城区 衡阳道 清代为永州府附郭零陵县,民国元年(1912年)6月裁县留府,府境仅辖原零陵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府,复置县[30]
06038 二等 祁阳县 祁阳市城区 衡阳道
06039 四等 东安县 东安县西南紫溪市镇 衡阳道
06041 四等 宁远县 宁远县驻地舜陵镇 衡阳道
06040 四等 道县 道县城区(旧道江镇) 衡阳道 清代为道州,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1]
06042 五等 永明县 辛平里(今江永县驻地潇浦镇 衡阳道
06043 五等 江华县 万形岗(今江华瑶族自治县驻地沱江镇 衡阳道
06044 六等 新田县 五家村(今新田县驻地龙泉镇 衡阳道
不适用 不适用 阳明县 初治石鼓源(今祁阳县东南石鼓源乡),旋迁白果市(今祁阳县白果市乡 (衡阳道) 民国16年(1927年)析零陵、宁远、祁阳、新田、常宁6县置[31],民国18年(1929年)12月核准[32]。因境内阳明山得名。民国20年(1931年)7月并入零陵等6县[33]
第八区 永顺县 06063 三等 永顺县 猛峒河(今永顺县驻地灵溪镇 辰沅道 清代为永顺府附郭永顺县,民国元年(1912年)2月裁县留府,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府复置县[34]
06064 五等 保靖县 保靖县驻地迁陵镇 辰沅道
06065 四等 龙山县 黄厂坪(今龙山县城区) 辰沅道
06066 五等 桑植县 楠木山(今桑植县驻地澧源镇 辰沅道
06067 六等 古丈县 古丈坪(今古丈县驻地古阳镇 辰沅道 清代为古丈坪厅抚民同知辖地,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古丈县[35]
06078 五等 大庸县 张家界市永定街道城区(旧永定镇) (武陵道)
后改属
辰沅道
清代为永定县,因与福建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明代在此置大庸卫,故名[23]
第九区 沅陵县 06056 五等 凤凰县 镇筸(今凤凰县驻地沱江镇 辰沅道
(驻地)
清代为凤凰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26]。北洋时期曾为辰沅道驻地。
06057 二等 沅陵县 沅陵县沅陵镇 辰沅道 清代为辰州府附郭沅陵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县留府,民国2年(1913年)9月裁府复置县[36]
06058 六等 泸溪县 泸溪县西北武溪镇 辰沅道
06059 四等 辰谿县[37] 辰溪县驻地辰阳镇 辰沅道
06060 三等 溆浦县 溆浦县驻地卢峰镇 辰沅道
06062 六等 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锦和镇 辰沅道
06072 五等 乾城县 乾州城(今吉首市乾州街道) 辰沅道 清代为乾州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乾县[35]。因与陕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乾州城得名[23]
06073 五等 永绥县 花园(今花垣县驻地花垣镇 辰沅道 清代为永绥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35]
第十区 会同县 06055 二等 芷江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驻地芷江镇 辰沅道
(驻地)
清代为沅州府附郭芷江县,民国元年(1912年)3月裁县留府,府仅辖原芷江县地。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府复置县[38]
06061 三等 黔阳县 洪江市驻地黔城镇 辰沅道
06068 三等 靖县 秤它坡(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驻地渠阳镇 辰沅道 清代为靖州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35]
06069 四等 绥宁县 寨市(今绥宁县西南在市苗族乡 辰沅道
06070 三等 会同县 会同县驻地林城镇 辰沅道
06071 六等 通道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县溪镇 辰沅道
06074 四等 晃县 晃州城(今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兴隆镇老晃城),民国18年(1929年)4月迁太阳坪(今新晃侗族自治县驻地新晃镇[39] 辰沅道 清代为晃州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35]
06079 三等 怀化县 怀化驿(今中方县东北泸阳镇 (辰沅道) 民国31年(1942年)4月析辰谿、芷江、黔阳3县交界地置[40]。县名因治所怀化驿得名。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湖南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53 9府
7州
6厅
  • 裁沅陵县留辰州府(1月)
  • 裁巴陵县留岳阳府(2月)
  • 裁衡阳、清泉2县留衡州府(2月)
  • 裁邵阳县留宝庆府(2月)
  • 裁永顺县留永顺府(2月)
  • 裁零陵县留永州府(2月)
  • 龙阳县改名汉寿县(2月)
  • 裁芷江县留沅州府(3月)
  • 裁长沙、善化2县留长沙府(4月)
1913年 民国2年 75
  • 桂阳县改名汝城县(2月)
  • 改长沙府为长沙县(9月)
  • 改岳阳府为巴陵县(9月)
  • 改衡州府为衡阳县(9月)
  • 改常德府为武陵县(9月)
  • 改宝庆府为邵阳县(9月)
  • 改永州府为零陵县(9月)
  • 改永顺府为永顺县(9月)
  • 改辰州府为沅陵县(9月)
  • 改沅州府为芷江县(9月)
  • 改茶陵州为茶陵县(9月)
  • 改武冈州为武冈县(9月)
  • 改道州为道县(9月)
  • 改郴州直隶州为郴县(9月)
  • 改桂阳直隶州为桂阳县(9月)
  • 改澧州直隶州为澧县(9月)
  • 改南州直隶州为南县(9月)
  • 改古丈坪厅为古丈县(9月)
  • 改凤凰直隶厅为凤凰县(9月)
  • 改乾州直隶厅为乾县(9月)
  • 改永绥直隶厅为永绥县(9月)
  • 改靖州直隶厅为靖县(9月)
  • 改晃州直隶厅为晃县(9月)
  • 巴陵县改名岳阳县(10月)
  • 武陵县改名常德县(10月)
  • 邵阳县改名宝庆县(10月)
1914年 民国3年 75
  • 兴宁县改名资兴县(1月)
  • 安福县改名临澧县(1月)
  • 永定县改名大庸县(1月)
  • 乾县改名乾城县(1月)
1915年 民国4年 75
1916年 民国5年 75
1917年 民国6年 75
1918年 民国7年 75
1919年 民国8年 75
1920年 民国9年 75
1921年 民国10年 75
1922年 民国11年 75
1923年 民国12年 75
1924年 民国13年 75
1925年 民国14年 75
1926年 民国15年 75
  • 宝庆县改名邵阳县(?月)
1927年 民国16年 76
  • 析零陵、宁远、祁阳、新田、常宁6县置阳明县(?月)
1928年 民国17年 76 1
  • 析长沙县置长沙市(1月)
1929年 民国18年 76 1
1930年 民国19年 76 1
1931年 民国20年 75 1
  • 省阳明县入零陵、宁远、祁阳、新田、常宁6县(7月)
1932年 民国21年 75 1
1933年 民国22年 75 1
1934年 民国23年 75 1
1935年 民国24年 75 1
1936年 民国25年 75 1
1937年 民国26年 75 1
1938年 民国27年 75 1
1939年 民国28年 75 1
1940年 民国29年 75 1
1941年 民国30年 75 2
  • 析衡阳县置衡阳市(7月)
1942年 民国31年 76 2
  • 析辰谿、芷江、黔阳3县置怀化县(4月)
1943年 民国32年 76 2
1944年 民国33年 76 2
1945年 民国34年 76 2
1946年 民国35年 76 2
1947年 民国36年 77 2
  • 析邵阳县置隆回县(6月)
1948年 民国37年 77 2
1949年 民国38年 77 2

政府

编辑

省会

编辑

初驻长沙县城区,民国22年(1933年)8月析长沙县城区置“长沙市”,省会因此改为长沙市,均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11月3日,省政府迁至沅陵县伯陵路(今太常村乡);民国28年(1939年)5月20日,因日军入侵,再迁至耒阳县;民国33年(1944年)6月18日,迁至桂阳县;6月28日,再迁至嘉禾县;9月迁至临武县;民国34年(1945年)1月迁至蓝山县。抗战结束后迁回长沙市。民国38年(1949年)8月4日解放军进入长沙市后,新任湖南省主席黄杰飞抵芷江县就职,将湖南省省府改设于邵阳县,一部分省府机构留在芷江县,由民政厅长朱久莹代理。10月时分别撤往广西省桂林市及贵州省贵阳市。

省行政机构

编辑

辛亥革命后,湖南新军于宣统三年九月一日(1911年10月22日)起义,当日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次日改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10月24日,成立参议院,为军政府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10月25日,都督府内置民政、军政二部。10月30日成立军政府宝庆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9月13日,置民政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内务、财政各司。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败政各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8月3日,广州国民政府设立湖南省政府。民国16年(1927年)1月,改隶武汉国民政府。9月,属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7年(1928年)2月11日至5月18日,国民政府设立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为中央政府特派处理湖南省政务最高临时权力机构。同年5月28日,南京国府改组湖南省政府,下设秘书长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厅。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湖南省政府迁往湘西一带。先后设湘西、洪江、湘南行署。民国34年(1945年)6月26日,行政院决议改组湖南省政府[41]。抗战结束后,湖南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

民国35年(1946年)4月19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湖南省政府。民国38年(1949年)8月4日,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陈明仁程潜二人变节投共,将湖南省政府及长沙市移交中共解放军,新任省主席黄杰于8月5日重组湖南省政府,发布省政与军事相关人事布局。10月7日,黄杰退出邵阳时,湖南省府及绥署大部人员亦随第一兵团移转广西省桂林市,另一部人员则由湖南省代理主席兼民政厅长朱久莹带领,由芷江县迁移贵州省贵阳市[42]。后来湖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撤销时间不明。

湘西行署、洪江行署、湘南行署、湘东行署[43]

编辑

湘西行政公署,民国32年(1943年)5月17置,民国34年(1945年)9月裁撤。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再次设置,由陈渠珍任湘西行署主任。

洪江行政公署,民国33年(1944年)10月7日置,辖第六、第十行政督察区[44]。抗战结束后废。

湘南行政公署,民国34年(1945年)8月8日置,同年9月裁撤。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再次设置,由欧冠任湘南行署主任。

湘东行政公署,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而设置,由蒋伏生任湘南行署主任。

历任湖南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湖南都督
湖南省公署巡按使
湖南省长公署省长
  • 汤芗铭(1916年4月-1916年7月)
  • 陈宧(1916年7月-1916年7月,未就任)
  • 刘人熙(1916年7月 - 8月,代理)
  • 谭延闿(1916年8月 - 1917年10月)
  • 周肇祥(1917年10月 - 11月,代理)
  • 程潜(1917年11月 - 1918年3月)
  • 张敬尧(1918年3月 - 1920年6月)
  • 吴光新(1920年6月 - 1920年7月,未就任)
  • 谭延闿(1920年7月 - 11月)
  • 林支宇(1920年11月 - 1921年4月)
  • 赵恒惕(1921年4月 - 1926年3月)
  • 唐生智(1926年3月 - 1926年7月30日)
湖南将军
  • 汤芗铭(1914年6月 - 1916年7月)
湖南督军府督军
  • 陈宧(1917年7月 - 8月,由刘人熙代理)
  • 谭延闿(1916年8月 - 1917年8月)
  • 傅良佐(1917年8月 - 11月)
  • 谭延闿(1917年12月 - 1918年3月,署理)
  • 张敬尧(1918年2月 - 1920年6月)
  • 吴光新(1920年6月 - 7月)
  • 谭延闿(1920年7月 - 11月)
  • 赵恒惕(1920年11月 - 1922年10月)
湘军总司令
  • 谭延闿(1923年8月 - 11月,与赵恒惕并立)
  • 赵恒惕(1920年11月 - 1922年10月)
湖南督办
  • 林支宇
  • 赵恒惕(1925年1月 - 1926年3月)
  • 唐生智(1926年3月 - 6月)
湖南省政府主席
  • 唐生智(1926年7月 - 1927年4月)
  • 张翼鹏(1927年4月 - 7月,代理)
  • 周斓(1927年7月 - 1928年2月,代理)
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湖南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
  • 程潜(1927年11月 - 1928年5月)
湖南省政府主席
  • 陈嘉估(1928年2月 - 5月,代理)
  • 鲁涤平(1928年5月 - 1929年3月)
  • 何键(1929年3月 - 1937年11月)
  • 张治中(1937年11月 - 1938年11月)
  • 薛岳(1939年1月 - 1945年6月)
  • 吴奇伟(1945年6月 - 1946年4月)
  • 王东原(1946年4月 - 1948年6月)
  • 程潜(1948年6月 - 1949年5月)
  • 陈明仁(1949年5月 - 8月,代理,与程潜投共)
  • 黄杰(1949年8月 - 10月?,实际由朱久莹代理)

注释

编辑
  1. ^ 民国7年(1918年)吴佩孚以代理第三师师长身份任前敌总指挥,率第三师入湘,连克岳州、长沙、衡阳等湘中重镇,被称为“常胜将军”。但是段祺瑞把湖南省长职务给了张敬尧,引起直系不满。
  2. ^ 湖南人提出湘人治湘,驱逐张敬尧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毛泽东崭露头角。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9页。
  2.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201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3.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4. ^ 民國的另類走向:地方自治,湘人治湘 網易. [201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3). 
  5. ^ 民国9年(1920年)12月25日,李仲麟等七人被赵恒惕捕杀。湖南局势被赵恒锡控制。
  6. ^ 总统令 三十八年八月四日 前湖南省政府主席兼长沙绥靖主任程潜,通匪叛国,逆迹昭著,并于江日发表通电,措辞荒谬,为匪张目,实属罪无可逭,应予通缉,仰各军政机关严密缉捕归案讯办,以彰法典。切切此令
  7. ^ 黄翔瑜,《滞越军民之接运来台(1949-195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2-15.,《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一期,第149页
  8. ^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7卷第20号,民国9年10月25日,第140页。
  9. ^ 郭卿友:《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8页。
  10. ^ 《政府公报》第274号,民国5年10月8日,第54册,第104页。
  11. ^ 谢观:《各省区域沿革一览表》,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3年,第77页。
  12. ^ 《政府公报》第1194号,民国4年9月3日,第41册,第93页。
  13. ^ 《政府公报》第13号,民国5年1月18日,第45册,第694页。
  14. ^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17页。
  15. ^ 《国民政府公报》第1209号,民国22年8月15日,第4页。
  16. ^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18页。
  17. ^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22页。
  18. ^ 18.0 18.1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7页。
  19.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7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巴陵县,无岳州府。”
  20. ^ 20.0 20.1 20.2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77页。
  21. ^ 21.0 21.1 21.2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8页。
  22. ^ 22.0 22.1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9页。
  23. ^ 23.0 23.1 23.2 23.3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24.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77页;《中华民国疆域沿革录》作“汝城县,旧桂阳县,3年1月改名”。
  25.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9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武陵县,无常德府。”
  26. ^ 26.0 26.1 26.2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80页。
  27.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77页;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9页。
  28.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7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邵阳县,无宝庆府,存疑。”
  29.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40页。
  30.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78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零陵县,无永州府,存疑。”
  31. ^ 《祁阳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32. ^ 《国民政府公报》第364号,民国19年1月9日,第11页。
  33.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95页。
  34.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81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永顺县,无永顺府,存疑。”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81页。
  36.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80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沅陵县,无辰州府,存疑。”
  37.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误作“辰溪县”。
  38.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80页;傅林祥:按民国元年8月13日公布的《众议院议员各省复选区表》有芷江县,无沅州府,存疑。”
  39. ^ 《新晃县志》,三联书店,1993年,第47页。
  40.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62号,民国31年5月2日,第44页;《中国分省新图》第五版(民37.7)作“析辰谿、芷江、黔阳、麻阳四县置”。
  41.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45,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42. ^ 黄翔瑜,《滞越军民之接运来台(1949-195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2-15.,《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一期,第151页。
  43. ^ 据行政区划论坛《国府的省辖行署》及黄杰《海外羁情——湘桂撤守与国军避战入越》。
  44. ^ 洪江市-互动百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抗日战争后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设立洪江行署,辖第六、十两个专区。”

来源

编辑
书籍
  • 郑宝恒 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会 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中华民国国史馆。ISBN 957-9042-02-0
地图
  •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 编:《中华民国分省地图》(1970年版),国防部情报参谋次长室。
  • Google地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湖南省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9年
继任: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