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英国重金属新浪潮(英语: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缩写为NWOBHM)是一个在1970年代末英国开始的全国性音乐运动,并在1980年代初受到国际性的关注。在1979年5月发行的《声响》杂志中,编辑杰夫·巴顿将这波音乐运动称为“英国重金属新浪潮”[1],他在1981年宣布这波运动结束。
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 |
---|---|
风格起源 | |
文化起源 | 英国1970年代后期 |
典型乐器 |
|
衍生形式 | |
融合类型 | |
地区乐坛 | |
英国 | |
其他主题 | |
瑞典死亡金属新浪潮 美式金属新浪潮 |
虽然涵盖不同的主流和地下音乐风格,但这股浪潮突出地吸收了70年代重金属和朋克摇滚的张力,并在其中注入快速与积极的特性。因市场萎缩,许多地下金属乐团倾向自行录音,或以价格低廉的低保真度技术录音,同时造成独立唱片厂牌纷纷成立的现象[2]。歌词通常是关于非现实的主题,如神话、奇幻、恐怖和摇滚生活方式。
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一开始是一种与朋克并行发展的地下现象,很大程度上被媒体所忽视。只有在摇滚乐DJ尼尔·凯和《声响》杂志的宣传下,它被公众认识,并在英国得到了广播的播送、认可和成功。这场运动参与人群包括年轻白人男性、来自工薪阶层的音乐人和乐迷,他们大多受到1973 - 75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所带来的艰辛影响。逐渐构成一个与主流社会区隔,沉浸于高音量、阳刚激烈、意识强悍的音乐圈[3]。这股音乐运动在80年代传播到欧洲、北美和日本,最终扩展到全球范围。它产生的重金属音乐具备热血、流行、邪恶、鞭击等风格原型,促使各种子流派诞生,也更新和推动了重金属次文化。
该浪潮或许推动一千支金属乐团组成,但是到80年代后期,面临MTV成立、华丽金属主宰排行榜和敲击金属的诞生,只有少数幸存。其中,铁娘子和威豹成为国际巨星,撒克逊也取得一定程度的地位。其他乐团如钻石头、毒液和渡鸦,虽未完全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也显著的影响90年代的金属乐发展,像是敲击金属、死亡金属和黑金属等等。很多该浪潮的乐团在2000年重聚,透过现场表演和新的录音室专辑而继续活跃。
背景
编辑社会动荡
编辑在70年代后期,英国处在社会动荡和普遍贫困的状态中[4]。工党政府无力应对国内的经济衰退,保守党在1979年大选胜出[5]。由于去工业化的结果,失业率非常高,尤其是工人阶级的青年[6]。80年代失业率持续升高,在1983年2月达到顶峰[7]。据官方统计数字,英国国内失业人数达360万,而很多以其它失业定义作准则的非官方统计,更指失业人数高达500万[8]。因此引起很多民众的不满,社会动荡频繁、出现罢工潮,许多大城市更出现严重的警民流血冲突,如1981年的布里克斯顿暴动、托克斯泰斯暴动和查贝敦暴动[9]。在此动荡时期,即使是相对低技术的工作都不易获得。比起老一辈,大部分年轻人的工作权益遭夺,他们开始投入不同的谋生方式,例如音乐及娱乐产业[10]。年轻人纷纷组建新乐团,在70年代形成爆炸般的风潮。经济大萧条下年轻人努力谋生并转换跑道的结果,造成劳动力失衡,冲击了上台挽救经济的新任首相撒切尔夫人[11]。
新世代的英国青年在绝望中,出现争取生存保障的激烈反应,这明显的表现在1977年至1978年的朋克运动。他们参与非建制暴动,并在80年代促使新浪潮音乐和后朋克音乐的形成[12]。他们自称朋克青年、宣扬无政府主义,对政治有激进的反抗意识,并在舞台上实践他们叛逆的想法[13]。他们不但将头上两边的头发剃了、留成短而尖的彩色发型,也穿戴狗项圈、撕破的衣物,装饰著尖钉、铁环、别针,更在身上刺青、打洞穿环。他们把对社会的极端不满体现在外表上,就像一只刺猬[14]。他们以反理性逻辑挑衅整个国家政府和社会、不愿服从任何既有的制度和规矩,更厌恶商业市场上的音乐,主张演奏实力是不重要的,音乐只须追求原始、简单与响亮[6]。然而,并非所有的英国工薪青年都接受朋克运动,主张脱离现实世界、追求技术与艺术的重金属音乐也自成一派,金属乐迷认为这是在人人失业的大环境中,提供娱乐、缓解压力,以及寻求集体认同的重要文化[15]。
重金属沉寂
编辑英国是孕育重金属音乐诞生的摇篮,在1967至1968年间出现第一批重金属乐团[16]。而在众多英国乐团中崭露头角的有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与深紫,他们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和音乐发展地位[17]。在当时,他们的音乐风格归类为重摇滚的成功[18]。重摇滚乐迷中有大量的迷幻、嬉皮及机车族的次文化成员[19]。然而,上述乐团到了70年代中后期都遭遇了危机:深紫因成员间的问题,在1976年解散[20]。齐柏林飞船在1977年后减少活动、1980年鼓手约翰·博纳姆骤逝而宣布解散[21]。黑色安息日面临因专辑热卖而跟着上门的庞大税务、内部问题、以及开除了具招牌魅力的主唱奥兹·奥斯本后,风光不再[22]。因此,整个重金属运动失去了动力和媒体的兴趣,世人改为聚焦在爆红的朋克音乐、迪斯可音乐、华丽摇滚和电子音乐中[23]。朋克乐记者盖瑞·布谢尔说:“就如同前卫摇滚和70年代的主流音乐团体,重金属也是一只笨重的恐龙”[24]。一些作家甚至宣称“才刚诞生的重金属已经死透了”[25]。
70年代中期,重金属乐团巨头们的危机,给其他的摇滚乐团留下了成长空间[26],例如皇后乐团[27]、鹰族雄风[28] 、虎皮鹦鹉[29]、佞徒损友[30]、现状[31]和拿撒勒[32]等。这些乐团都登上英国唱片排行榜,并进行了成功的国际巡演[33]。根据英国唱片排行榜的结果显示,重金属在国内仍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在70年代后期,许多第二波诞生的重金属乐团如瘦李奇[34]、幽浮[35]和犹大祭司[36]都开始取得了商业成功,销量也重新引回了媒体的注意[37]。在英国之外的硬式摇滚乐团,如美国的吻和蓝牡蛎[38][39]、加拿大的匆促[40]、德国的天蝎[41],特别是来自澳大利亚的AC/DC[42],都在同一时期登上英国唱片榜[33]。
犹大祭司与摩托头
编辑然而,真正在重金属音乐沉寂时进行大幅改进的是犹大祭司与摩托头。作家伊恩·克里斯蒂表示:“黑色安息日的观众,领略了影响深远的声音。到了70年代中期,瘦李奇带来阴沉贝斯和复杂的双吉他、埃利斯·库珀的舞台艺术、皇后乐团的炙热吉他和艳丽歌声、以及打响中世纪题材的彩虹……。直到犹大祭司的出现,才从硬摇滚各种不同的亮点中,简化并统一了金属乐音调。这是第一次,重金属成为一个真正属于它自身的流派”[43]。金属媒体网站“金属叛逆者”也表示:“黑色安息日创造了重金属,但将它完善的是犹大祭司”[44]。1978年,他们的第四张专辑《玷污的阶层》开始脱离传统,紧凑的即兴重复段、密集化的鼓点,大幅稀释了蓝调摇滚的味道,完全成为重金属音乐。是速度金属和敲击金属的衍生源头之一,也表露了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早期迹象[45]。第五张专辑《杀戮机器》已成为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典范之一,蓝调元素消失,更前卫的快速点弦、同步的贝斯与大鼓低音、加快速度的节奏,继续扩张侵略性[46]。第六张专辑《不列颠钢片》速度、层次与感染力都明显提升,将金属乐再度改良、精进,超越当时所有乐团的专辑,是现代重金属音乐最主要的衍生源头之一[47]。
而1975年成立的摩托头,其成员已经经历过几次乐团的成败[48]。创始人兼领导者莱米担任过吉米·罕醉克斯的技师,也是鹰族雄风的前成员[49]。而拉里·沃利斯是粉红仙女的前成员[50]、埃迪·克拉克曾是宙斯乐团的成员[51]。他们早期的组团经验,成为乐评和乐迷判断摩托头是否属于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一个因素[52]。部分评论认为,摩托头只是刺激新浪潮崛起的灵感之一,而不是成员。因为他们当时已经签署唱片合约,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在新浪潮仍处在地下俱乐部活动时,摩托头就已经成功登上英国官方唱片榜了[52][53],也是当时第一个有作品登上BBC广播一台的金属乐团[54]。莱米自己也说:“我们应该不算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因为摩托头诞生的比较早”[55]。
另一种看法则主张摩托头是这股浪潮的显著指标[56],且他们是第一个打破界线、全面融合朋克音乐和重金属音乐的乐团[57]。其快速响亮的音乐并不追求精湛技术,他们不妥协的态度同时受到朋克族与金属乐迷的欢迎[57]。摩托头的巡回演出中,时常会带上新浪潮中的晚辈,让他们增加上台表演的机会[58],同时他们也与朋克乐团同台共演[59]。摩托头的音乐风格在新浪潮中成为典范,并在接下来数十年间,受到其他金属流派的借鉴和参考[60]。因此,犹大祭司与摩托头对这股运动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特色
编辑身份识别与风格
编辑在新浪潮的乐团和乐迷成员中,大部分都是年轻白人男性,其出身阶级、道德伦理和审美观是非常相近的[62]。美国帝博大学社会学家蒂娜·温斯坦在她的书《重金属:音乐与文化》中,介绍了新浪潮运动的崛起和发展,以及他们促使重金属音乐成熟的功劳。在接下的数年间,这股浪潮逐渐拓展至各个子流派,发展成不同的风格[63]。英国开始将金属乐迷称为“金属头”[64]与“甩头客”[65],因他们都会随强烈的音乐节奏甩头,而且动作非常激烈[61]。他们继承了60年代反传统文化叛逆的青年形象、[66]和70年代迷幻摇滚的特点[67]。也更新了重金属次文化的共同原则及规范[68],并脱离主流社会、自成一格[69]。
70年代后期,英国的金属乐结合成一个封闭的次文化共同体,他们崇尚力量、男子气概和英雄主义[70]。根据蒂娜·温斯坦的分析,男性在金属乐中得以摆脱女性在生活与感情上的控制、重新满足对于自由与野性的渴望。音乐圈中高涨的男性情谊、且普遍缺乏女性参与,慢慢形成具有大男子主义和厌女情绪的雄性世界[71]。她在同一篇文章中写道:“英国重金属并非种族主义者,尽管它的演奏者全部都是白人,但它的歌词完全没有参考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71]。该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潜在的恐同症,但是与暴力的光头党不同[72]。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音乐学家劳勃·瓦尔瑟在他的书《与魔鬼同行:重金属音乐的力量、性别和疯狂》中,他称之为“异性恋的集体意识”[73]。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克拉克认为这是“对传统男子气概受到削弱的猛烈反击”[74]。
从金属乐迷的活动显示,他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兴趣不大,并且时常透过音乐来逃避严峻的现实[75],他们也因此经常遭评为“虚无主义者”[76]或“逃避现实的人”[77]。与朋克族相反,他们崇尚音乐技巧和才华,并崇拜有能力炫技的音乐人,许多金属主唱和吉他手都成为偶像[78]。他们透过参加演唱会来充实自己、寻求刺激与认同[79]。金属乐迷也是非常忠诚的族群,他们和台上的乐团有相同的出身、理想和价值观,双方形成真诚与持续的良性循环[80]。然而这也构成一种严格的不成文规定——若有缺乏对音乐的真诚、追求市场销量、渴望主流价值认同的音乐人或乐迷,即视之为“装模作样的人”并排斥在圈外[81]。撒克逊的〈皮衣和牛仔裤〉歌词中,便反映出这种英国金属迷的狂热[82]。金属圈大多由男性主导,女性音乐人或女性乐迷很难进入这个圈子中,除非她们能适应这套男性规范和价值观,才会由金属头们视为一分子[83]。女性金属乐团女子学院[84]与摇滚女神[85]便是例证——她们的乐器演奏技术不输男性,现场表演的狂热程度、酒量与行为举止也与其他男乐手不相上下,具备英雄气概与音乐才华而受到广泛认同[86]。
重金属乐迷和乐团的音乐、哲学和生活方式,常常受到左翼评论家和保守舆论的强烈批评[87]——他们认为重金属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自我嘲弄[88],也是危险的年轻世代[89]。1984年的伪纪录片《摇滚万万岁》讽刺了许多英国金属乐团的特质,以滑稽的方式、圈外的角度来评断金属乐[90]。然而,有金属乐手认为电影里的内容十分真实,如葛伦·但泽便曾说:“当我第一次看《摇滚万万岁》就想,‘嘿,我以前待的乐团就是这样’”[91]。
视觉方面
编辑英国金属乐迷的衣着具有60年代机车帮会和摇滚乐手的特点,并展现了这股新浪潮的凝聚力[92]。重要的辨识特征包括长发、破损牛仔裤、印有乐团标志或视觉图案的黑色T恤,以及乍看像是补丁、缝上各式乐团标志和专辑封面的金属战袍(效仿机车帮会区别身份的帮会背心)[61]。受到犹大祭司彻底改革的重金属视觉、费心设计的服装影响,80年代的金属装扮也包含了一些性虐恋物品、铁链、铆钉与黑色皮革,许多金属乐手都穿上紧身皮裤,成为典型的金属时尚[93]。另外也纳入了军事装备的元素,例如摩托头首先系上子弹腰带,接着战斗靴、军装外套和军衔肩章,都在这个时候陆续出现[94]。这种打扮风格强烈散发出硬派气息与叛逆意识,迅速成为全球金属乐迷的制服[95]。
在这股浪潮中的大部分乐团,其衣着打扮看起来就跟他们的乐迷没两样[92],他们的舞台艺术也相对纯粹,无需太多特别的视觉效果[96]。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铁娘子,他们在早期的表演中就创造了专属吉祥物艾迪,它是一个有恐怖外表的虚构人物,在每张专辑与单曲的封面、插图,也作为表演道具在演唱会上出现[97]。其他的例外是恶魔[98]、魔影[99]与参孙[100],他们会应用各种道具、服装与技巧来丰富表演效果。而异教圣坛[101]和毒液则以惊悚摇滚和撒旦教仪式为灵感,做出精致的场景设计来冲击现场观众[102]。
音乐与歌词主题
编辑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中,包含许多具有极大差异的风格,以及各种不同路线的乐团[104]。在70年代中后期,该浪潮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股音乐风格上的成长力量[23]。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它的音乐风格就像洪水猛兽般一样原始,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低预算的低保真制作,也让许多业余人才有机会组建各种乐团[105]。这些年轻的音乐人,借鉴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成功的传统重金属,并延续早期不追求流行的创作方针。他们的音乐并不普及,但是在地下音乐圈却是蓬勃发展的趋势[106]。然而,80年代的媒体和唱片公司通常只宣传具有响亮吉他声的朋克,而重金属不能分类为朋克,这也包含了整个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所有乐团,因此并未引起广泛注目[107]。
由于摩托头首先融合传统重金属、酒吧摇滚与朋克摇滚,形成独特的爆发力道。许多新乐团立即以摩托头的做法为典范,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意或无意的实践改良方针:剔除蓝调,使声音变得更快、更纯粹、更刚烈[108]。一般来说,他们都对情歌避而远之,不再强调和声,并以快节奏、极具侵略性的即兴重复段和强力和弦为基础,制作相对较短的乐曲。歌声特色从高亢音调到粗暴的低音咆哮都有[109]。例如铁娘子[110]、天使女巫[111]、撒克逊[112]、大屠杀[113]、潘朵拉之虎[114]、女子学院[115]、坦克[116]和摩尔[117]都属于此类型风格。其他乐团如核动力[118]、捷豹[119]、渡鸦[120]和毒液[121]都朝着更极端的方向来创作,评论认为这种新方法改良了重金属,同时也是新浪潮和整个金属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22]。
类似彩虹、钜著、幽浮、瘦李奇和白蛇这样的硬式摇滚,同样也出现在这股新浪潮中[123]。这些倾向旋律化的金属乐团包括威豹[124]、螳螂[125]、白酒[126]、恶魔[98]、害羞[127]、加斯金[128]、博士[129]等。他们的音乐中有许多记忆点,并且与蓝调摇滚保有关联性[130]。同时也具有澎湃情歌、键盘音色、旋律优美的传统乐器和高亢唱腔特色。这股浪潮在1981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受到媒体青睐,并在英国民众之间获得广泛接受。当它进入主流市场时,许多乐团便将侵略性风格改为比较悦耳、普罗大众易接受的声音,类似美国一些成功打进商业排行榜的乐团[131]。这些在音乐上迷失方向的乐团,导致一些乐迷开始拒绝称他们为金属乐。为了迎合主流、追求商业成功而改变音乐风格,被认为是危及地位的关键原因[132]。
在80年代早期的英国金属乐中,不只这两种音乐风格具有影响力,因为许多乐团也受到前卫摇滚的启发,包括铁娘子[110]、钻石头[133]、闪电战[134]、恶魔[98]、撒拉森[135]、湿婆[136]、女巫法器[137]等。而蓝调摇滚也具有影响地位,包括撒克逊[138]、瓦迪斯[139]、蜘蛛[140]、利爪[141]等。偏向华丽摇滚的则是女孩[142]和怒童[143]。而异教圣坛和寻常女巫也属于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一部分,他们的专辑是确立子流派毁灭金属的最佳典范之一[144]。
英国作家约翰·塔克认为,这股浪潮是许多人成年后第一次遭遇的巨大激励,“他们的歌词像滚雪球一样,都变成巨大的青年幻想”[145]。他们通常避开社会与政治的主题[146][147],宁愿写关于史诗神话、英雄传说、神秘主义、奇幻、科幻或恐怖电影般的歌词[148],而关于爱情和欲望的主题也十分罕见[149]。针对男性情谊、革命和摇滚生活的着墨则相当频繁[150]。基督教的象征符号也经常出现在歌词和唱片封面[151]。而一些倾向黑暗路线的乐团,则经常采用撒旦图像来制造惊悚骇人的主题,他们影响了90年代黑金属流派的反宗教次文化[152]。
历史
编辑地下运动(1975-1978)
编辑1975年起,犹大祭司、瘦李奇和幽浮已经活跃于国际舞台[154]。在英国的许多城市中,很多年轻人组成的新重金属乐团纷纷在小场地表演[13]。较大的场地通常是保留给排行榜常胜军的迪斯可音乐,因为业者普遍认为摇滚乐的表演没多少利润[155]。以往大多数低收入的英国乐团都是在夜总会、酒吧、歌舞厅演出,并磨练自己的技术。他们只有在当地建立自己的乐迷基础,才能有足够资格与唱片公司代理人谈条件[156]。
1975年至1977年间,在各个城镇中有许多重要的金属乐团成立,并出现在当地的小型表演场所[157]。如铁娘子、天使女巫、螳螂、参孙来自伦敦[158];王八蛋(后改为撒克逊)来自巴恩斯利[138];钻石头来自斯陶尔布里奇[159];马赛尔来自利物浦[160];白酒来自哈特尔浦[161];女巫法器来自德比郡[162];瓦迪斯来自韦克菲尔德[163];威豹来自谢菲尔德[164];渡鸦和潘朵拉之虎来自泰恩河畔新堡[165],以及来自爱丁堡的大屠杀[166]。
这些新浪潮中的第一波乐团经常与其他朋克乐团竞争表演场地,最后往往会形成两派各有固定的专门场所,只表演朋克或只表演金属[167]。朋克与金属在意识形态、音乐主张与生活哲学上的差异,造成两派乐迷之间的激烈仇视与对立[168]。然而他们有个唯一的共同点:对于音乐他们都主张自己来做、亲力亲为。当时有大批乐团都独立录音、独立制作、独立灌制录音带、独立宣传销售[9]。这也导致许多独立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甚至延伸到唱片行和录音室都有很多独立的小厂牌,有时还会出现朋克和金属在同一个厂牌下运作[169]。独立厂牌的兴起,被认为是新浪潮运动发展的重要关键,因为他们排除了70年代后期的市场劣势,特别是商业唱片公司的强势干预已不复存在;这带给当地乐团有进行实验、让音乐能够向极端发展的机会[170]。
在英国和国际媒体都着迷于朋克之际,金属乐团都在社会低层蓬勃发展,保持着地下状态[8];同时也透过口耳相传、乐迷杂志和少量的音乐新闻缓慢传播[171]。另外也有一些感兴趣的知名DJ,他们在国内各个角落播放这些新型态的金属作品[172]——伦敦的尼尔·凯就是这些DJ中最著名的推手。1975年他开始在威尔士王子酒吧后面一间名为“音乐屋”的迪斯可舞厅工作,并在那里装配庞大的音响系统[173]。他改变了那家舞厅的风格,播放专业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并公开这些新兴乐团的单曲和试听带[174],也促使了乐迷间交换卡带的风气[175]。另外,除了举办空气吉他大赛[176]和现场表演[177]之类的活动,观众也可以投票向他推举最喜欢的金属乐来播放[178]。
尼尔·凯还统计出每周观众选出的金属百强名单,并说服《声响》杂志将之刊登在中缝区域,使该杂志成为全国第一个对重金属有兴趣的纸本媒体[178]。由于百强周榜有参考价值,《声响》杂志瞬间成为金属迷必读的刊物。许多年轻的音乐人也意识到,他们不是只能窝在角落玩金属,还能透过每周一次的百强名单来争取机会,不只在伦敦,也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乐团[179]。当时,《声响》杂志编辑杰夫·巴顿曾写专文指出,这些新兴的后起之秀是重金属音乐与文化的发展关键[180]。他亦与主编艾伦·路易斯讨论,试图找到这些乐团的音乐共同性。1979年5月19日,在一篇评论铁娘子、参孙和天使女巫表演的文章中,杰夫·巴顿首次使用了“英国重金属新浪潮”这个词汇来形容这一波音乐洗礼[181],而这个词汇也迅速成为整个运动的标志[182]。
第一次浪潮(1979-1981)
编辑这些新兴乐团也开始合作、制作合辑,透过独立唱片公司发行。其中俐落唱片、重金属唱片和黑檀木唱片,都是80年代金属独立厂牌的领导者[184]。《声响》杂志、尼尔·凯的百强名单、以及许多独立唱片公司都持续关注这股浪潮的新作品[185]。1979年11月9日,铁娘子寄给尼尔·凯和《声响》杂志的《音乐屋录音带》就是后来最著名的收藏品之一[186]。杰夫·巴顿回忆说:“有数百个这样的乐团、也许甚至上千。每天都有一大堆新浪潮试听带送到《声响》的办公室”[187]。
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主持人汤米·万斯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在他的BBC广播一台深夜节目《周五摇滚秀》播放着这些新乐团的音乐[188]。汤米·万斯是唯一支持新浪潮的大型商业电台主持人,他播放许多地下乐团的作品,许多音乐人获邀上他的广播节目[189]。另一个位在伦敦的地下电台“爱丽丝的摇滚餐厅”也非常支持这股新浪潮[190][191]。
尽管这些新兴乐团的巡演足迹已经遍布英国,各大唱片公司和其发掘部门,都没有意识到这股正在崛起的趋势[192]。因此,大多数的新乐团都与小型独立唱片公司签约,其拿到的签约金少到只够发行单曲,也无法配送到国外[193]。许多其他的乐团,包括铁娘子、威豹和钻石头,独立录制他们的第一个作品,透过邮购或演唱会销售[194]。撒克逊是第一个与国外厂牌合作的乐团,他们和法国的卡雷尔唱片签约[195]。1979年8月威豹与留声机唱片签约[196]。1979年12月铁娘子与EMI集团签约[197]。1980年,EMI集团为了测试市场反应而发行合辑《给妈妈听的重金属》[198],之后也签下了天使女巫[199]和埃塞尔之蛙[200]。
《声响》杂志给了这张合辑负面评价,但它在销量上获得了成功[201]。合辑推出之后,许多大型厂牌积极的签下新浪潮乐团[202]。例如A到Z[203]、拳[204]、白酒[204]和螳螂[205],但他们的出道之路并不顺利。而潘朵拉之虎[204]、参孙[206]、摩尔[117]、恶魔[207]与女子学院[208]都在市场上有持续的成功表现,他们的专辑品质逐渐进步,并且进行了英国和欧陆巡演后[209],在唱片排行榜上取得佳绩[210]。其中铁娘子的首张同名专辑《铁娘子》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4名,撒克逊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钢铁车轮》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5名。而他们的单曲〈自由奔跑〉、〈钢铁车轮〉和〈747(陌生人之夜)〉都进入英国单曲排行榜前50名[211]。这一波签约并带来商业成功的效应,引来大量音乐媒体的报导[212]。其中包括英国指标性音乐电视节目“流行之巅”[213]和“灰笛测试”,这些节目的收视人口都在一百万人以上[214]。于是在1978至1980年间,大量在地下蛰伏多年的乐团纷纷浮出台面,成为整个国家的一股时代洪流[9][a]。
许多已成立多年的乐团也受益于这股浪潮的强势崛起,重新聚集了目光和好评[230]。前深紫成员伊恩·吉兰发行的《宇宙先生》,立即登上专辑榜第11名[231]。这是他离开深紫后成立的乐团吉兰在1979年的专辑[232]。另一位前深紫成员瑞奇·布莱克摩尔与他的硬摇滚乐团彩虹也进入专辑排行榜,凭借《脚踏实地》登上第6名、而《难以治愈》则登上第3名[233]。黑色安息日则以《天堂与地狱》和《暴民万岁》继续拿下金唱片认证[234],他们的主唱换成前彩虹成员罗尼·詹姆斯·迪欧[235]。1980年,许多硬摇滚和重金属乐团都进入英国专辑排行榜前十强:麦克桑可乐团的同名专辑最高第8名[236]、白蛇的《蓄势待发》最高第6名[237]、犹大祭司的《不列颠钢片》和摩托头的《黑桃A》最高第4名[53],而AC/DC则凭借《回归黑潮》跨海荣登排行榜冠军[42]。
正如英国硬摇滚和重金属乐团取得成功复苏的证据,新旧乐团不论在国内或是其他欧洲国家的巡演门票都抢购一空,这股重金属新浪潮的运动已经蔓延到整个欧洲[238]。新浪潮的主要成员也展开了国外演出,并借着担任知名乐团的开场,而有机会在体育馆甚至是体育场表演。1980年,铁娘子率先与吻巡回了欧洲[239],1981年铁娘子着手展开自己的第一次世界巡回,成为头条新闻[240],并且也到美国担任犹大祭司和幽浮的暖场团[241]。威豹在1980年首次踏上美国演出,他们整整三个月都在担任犹大祭司、帕特·崔佛斯、泰德·纳金特、山米・海格和AC/DC的暖场团[242]。1981年撒克逊也在欧洲担任犹大祭司的暖场团、在美国担任匆促和AC/DC的暖场团[243]。 1980年,新浪潮成员已经登上著名的雷丁里兹音乐节[244],并很快的在1981年与1982年登上主舞台[245][246]。然而1980年时,新浪潮主要成员之一的威豹突然变节,他们为了进军美国流行音乐市场,将曲风改为华丽金属与流行摇滚,威豹立即面临英国乐迷激烈的抗议和抵制,在雷丁里兹音乐节上也遭到观众恶劣的反应[247]。除了雷丁里兹音乐节,1980年在英国成立的摇滚怪兽音乐节也定调为只邀请硬摇滚和重金属乐团表演[248]。
成为主流(1982-1983)
编辑英国重金属新浪潮随即在《声响》杂志之外也受到大幅报导,包括各个主要的报纸、周刊和杂志,众多媒体记者以“英国的大事件”来形容[249]。《旋律作者》杂志甚至出版了一本每周重金属唱片排行的专刊[250]。1981年6月6日,《声响》杂志利用它开创的词汇和首位运动宣传者身份,趁势推出新的《啷当!》全彩杂志,由杰夫·巴顿担任主编,专门从事硬摇滚和重金属的资讯报导[251]。《啷当!》杂志立即受到读者欢迎,成功建立了名声,并很快成为全球乐迷中最有权威性的金属杂志之一[251]。不久之后,冲着金属新浪潮带来的巨大商业效应,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全新的杂志。例如英国的《金属之力》杂志,美国的《马戏团》和《轰动游行者》杂志,德国则有《金属之锤》[252]。
自从国际媒体开始疯狂的关注,也意味着新浪潮成员获得更高的销售量,有能力办规模更大的世界巡演[253],许多乐团的专辑也都登上国外的排行榜[254]。铁娘子成为继摩托头后,率先登上英国排行榜冠军的金属乐团。1982年,他们的专辑《兽名数目》占据了英国排行榜冠军两周[255]。在美国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也登上第33名[256]。铁娘子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其独特的专辑封面也引起讨论,美国戴顿大学教授布莱恩·巴丁认为它传达了明确讯息:“这张专辑唤起力量与激情,并呈现较黑暗的音乐和主题。”[257]。
透过新浪潮运动,金属乐从地下活动凝聚成一股盛况,成功进入了主流市场三年后,其主要媒体推手杰夫·巴顿宣布“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已在1981年结束了”[258]。他对新乐团的差劲作品感到失望和沮丧,并认为太多唱片公司利用这股重金属热潮的价值,让它急速膨胀后又牺牲了大部分有实力的乐团,把资金压在少数几个乐团后,又扭曲分化了这股革新的力量[259]。巧合的是,同一年“音乐屋”和威尔士王子酒吧都完成拆除,改建成一间餐厅[260]。虽然对英国来说,新浪潮已经失去了一些吸引力,但在美国仍有影响力,在以销售为主的全国民调中证明了它仍未消退[261]。它保留了足够的生命力,并在1982年发起第二次浪潮[262][b]。
有一些新浪潮成员已经能够在美国稳定的巡演,但仍未获得足够的电台点播率、以及有代表性意义的美国排行榜排名[269]。除了迎合主流的威豹,他们在1983年发行的专辑《纵火狂》已软化为华丽摇滚[270]。他们获得美国庞大的观众数,其中包括很多女性乐迷[271]。《纵火狂》在美国告示牌200大专辑榜取得第2名成绩,仅次于麦可杰克森的《颤栗》[272]。他们搭上了MTV开播热潮,其音乐录影带在电视中轮播,也使得《纵火狂》卖出超过六百万张、获10×白金唱片认证,在美国成为超级巨星乐团[273]。威豹这次压倒性、国际上的商业成功,引起许多英美乐团的追随[274]。威豹直接促使了华丽金属诞生,市场上将会充斥更多旋律走向、更为商业化的音乐,同时也扼杀了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生命力[275]。
急速衰退
编辑英国原本是家庭音乐节目的先驱,当美国的MTV于1982年开始广泛受到欢迎后,影像的重要性急剧增长[277]。MTV开始播放许多硬摇滚和重金属乐团的音乐录影带[278],但对于没有唱片合约、或签约厂牌是小型独立唱片的乐团来说,要打入市场就变得非常昂贵[279]。此外,音乐录影带的盛行,市场开始推崇乐团的视觉吸引力,这是一些英国乐团所欠缺的。音乐市场不再只着重于声音,出色的影像成为更重要的宣传工具[280]。一些英国新浪潮乐团因为缺乏制作预算,立刻遭受冷落[281]。许多曾经获得成功的新浪潮成员,如天使女巫、钻石头、潘朵拉之虎和参孙,都无法跟进音乐市场环境的改变。他们试图转型,以适应广泛群众期待的新口味。然而他们都失败了,不仅无法再打入新市场、也流失了旧有的乐迷[282]。
80年代中期,受到范海伦夸张的舞台风格影响,以外型为导向的华丽金属在美国洛杉矶的日落大道出现,其第一波领导乐团包括克鲁小丑、悄声暴动、多肯、大白鲨、鼠王和白人盎格鲁。受到很多观众欢迎,也在市场上迅速取代其他风格的金属乐团[275]。新泽西的邦乔飞和瑞典的欧洲合唱团,因为融合硬式摇滚、流行抒情和华丽金属的特点而获得商业成功[283]。他们同样在英国变得非常流行,邦乔飞甚至在1987年时成为摇滚怪兽音乐节的压轴[284]。一瞬间,媒体与唱片公司立刻抛弃了英国新浪潮,抽离关注焦点与唱片资金,转为投注在更加精致、更有话题性的华丽金属乐团。虽然新浪潮在欧洲仍保持着基础乐迷,但英国与美国市场已完全将其排挤出去[275]。
同时,在北美与欧陆诞生了全新的金属流派,吸引众多金属乐迷的目光,至此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已奄奄一息[285]。这些新流派包括速度金属、敲击金属和力量金属,它们都受到新浪潮的直接启发,保留了部分新浪潮的根基,并将其研磨深化后成型[286]。他们的音乐更重、速度也更快,在80年代后期分别获得好评和商业成功[287]。这些新乐团包括毁灭大魔神[288]、金属制品[276]、超级杀手[289]、炭疽、麦加帝斯[290]和万圣节[291]。它们掳获了众多死忠金属乐迷的喜爱,这些乐迷都不满足于主流风格、或不认同流行导向的金属乐团,这些风格更激烈的新流派刚好填补了缺口。其中金属制品在所有乐团中脱颖而出,并在90年代成为金属乐龙头,也因此后来各大唱片公司旗下都有敲击金属风格的乐团[292]。
2001年,在麦克·米伦出版的《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百科全书》中,他列出了成立于1975至1985年间、超过五百支乐团的记录[250][c]。他认为,可能是因为许多乐团都在同时期同区域大量成立,其中很多乐团都没有在俱乐部表演的充分经验、良莠不齐,有录制作品的也只有单曲或试听带而已[297]。再加上唱片公司争先恐后的签约、胡乱干预音乐方向、乐团内部冲突、唱片资金不平衡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多数乐团在几年间就解散消失,乐迷也失去信任与耐性[298]。只剩下少数乐团能够维持超过十年、存活在国外市场。包括螳螂和撒克逊在日本仍有市场、恶魔和东京刀锋转到欧洲发展[299]。其他乐团像是渡鸦[300]、女子学院[301]和死神[302]与美国唱片公司签约,试图争取美国市场的青睐,但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新浪潮中的铁娘子注入流行旋律,而威豹更是完全改为流行音乐,然而它们都获取了巨大且持久的成功。铁娘子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商业上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重金属乐团之一[303],他们后来甚至采取更技术性的风格[110]。威豹则获得更高的销量和收入,朝向美国主流摇滚市场发展[304]。
复兴
编辑由于互联网在90年代后期的兴起,使乐迷和音乐人回忆起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盛世,并帮助他们燃起共同的音乐热情[305]。透过老黑胶唱片等收藏品的交易热络现象,以及乐迷期待见到经典乐团的现场演出,它经历了轻微的复兴[306],也使得90年代的乐团重新获得关注和知名度[307]。许多怀旧致敬乐团出现、旧专辑的重新发行、甚至是经过数位科技处理后的母带重制版也上市发售,再度吸引媒体的关注。这也鼓励了许多老乐团重聚,举行久违的演出或在音乐节上登台露面[308]。
根据麦克·米伦和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评论家爱德华·里瓦达维亚的看法,合辑《重返1979年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可能是最重要的复兴代表:“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中,有数以百计惨遭遗忘的乐团,这张合辑挖出久违的宝藏,并唤起世人的记忆。很难想像会有比它更周全和深思熟虑的精选,这是摇滚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章”[309]。这张合辑由金属制品鼓手拉尔斯·乌尔里希和杰夫·巴顿制作,共有30首新浪潮乐团的作品[310],发行后获得极大的回响[309]。
1998年创刊的《经典摇滚》杂志,它的编辑群包括了杰夫·巴顿和众多拥护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从业人员,并非常关注80年代的重金属音乐[311]。2000年后,许多老乐团重聚、录制新专辑,并重新审视曾遭抛弃的音乐风格[312]。这些复兴的乐团包括钻石头、闪电战和螳螂,他们不但发行高质量的新专辑,也开始出现在国际金属音乐节和摇滚音乐节上,现今仍持续活动[187]。
后续影响
编辑因传统重金属音乐的沉寂与停滞,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为了寻找突破点而爆发,成功复兴了金属乐的盛世。但是它也因为大量平庸的音乐人试图跟进,以及当地媒体过度的炒作,而承受了严厉批评[314]。批评者认为,他们的音乐像前几年的重金属一样喧宾夺主[315],也没有经典的摇滚作品[314]。然而,新浪潮乐团和他们百花齐放的作品,为重金属的成长提供了蓝图,后来引起了整个金属乐界的效仿和拓展[316]。新浪潮中各种碰撞的风格,现在已认为是最有关键影响力之一的突破,80年代各种风格相继脱颖而出,到了90年代开始发展成熟,并更加多样化[317]。
在美国成为巨星的威豹,触发了华丽金属的成长[318]。而天使女巫、女巫法器、魔影,尤其是毒液[d]的音乐、歌词、封面艺术与表演风格,在欧洲和美国引发了黑金属的拓展[319]。摩托头、铁娘子、渡鸦、坦克、毒液和其他乐团被视为速度金属和敲击金属的原型,它们融合了重金属和朋克摇滚,整合特色的同时又放大音量、加快速度和侵略性的歌声,将之发扬光大[320]。其中铁娘子独特的双吉他旋律,影响旋律死亡金属甚钜[321]。1982年左右开始,在北美[322]、西德[323]和巴西[324]都各自形成独特的敲击金属 - 东岸鞭金、湾区鞭金、条顿鞭金和巴西鞭金。他们证实自己的音乐是传承自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例如金属制品的鼓手拉尔斯·乌尔里希,他是一位狂热的新浪潮乐迷,热衷于收藏新浪潮时代的专辑和纪念品[325]。在他的影响下,金属制品早期的演出歌单充满了英国金属乐团的翻唱曲[326]。新浪潮甚至也影响了硬核朋克和街头朋克的形成[327]。
80年代早期,新浪潮也刺激了速度金属诞生,这个讲究流畅技术和极高速的风格,不但影响到敲击金属,在未来十年内又影响了死亡金属、力量金属、旋律死亡金属和新古典金属[328]。特别是对力量金属的启发最为显著,例如德国的万圣节[329],和美国的战士帮[330]、毁灭大魔神[288]、铁处女[331]。
受新浪潮影响的北美乐团如铁砧[332]、暴动[332]、扭曲姊妹[333]、战士帮[332]、铁处女[334]、棍棒[335]、恶徒[336]、尸罗[337]和刺激者都受到英国乐迷的欢迎[338]。在这种互惠环境下,战士帮和铁处女最初和英国的音乐联合国唱片签约[339]。扭曲姊妹在英国则受到摩托头的力挺,他们之后在伦敦的秘密唱片旗下顺利发行首张专辑[333]。
新浪潮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日本,例如犬吠、撼地神牛、响度和圣歌,他们还特别邀请英国音讯工程师制作早期的专辑[340]。其中犬吠甚至直接搬到了英国发展活动[341]。
新浪潮乐团在欧洲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并出现了许多效仿乐团[338]。例如德国的容、掘墓人、罪人和术士[342]。瑞典的EF乐团[343]。丹麦的仁慈命运[344]。比利时的杀手和东哥德人[345]。荷兰的照片和博丁[346]。法国的信任和梦魇[347]。以及西班牙的罗霍男爵和地狱天使[348]。这些在1978年至1982年间成立的乐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到新浪潮的影响。有上百支金属乐团与荷兰的越野车唱片、或比利时的陵墓唱片签约,这两家欧陆独立唱片公司发行了许多新浪潮乐团的作品[349]。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这一波乐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凶残[215]、女子学院[216]、侵略[217]、恶魔[218]、妈宝[219]、拳[220]、寻常女巫[221]、撒旦[222]、死神[223]、毒液[224]冒险波斯[225]、甜蜜凶残[226]、闪电战[227]、捷豹[228]和坦克[229]
- ^ 1981年后,引人注意的崛起乐团有:复仇者[263]、摇滚女神[85]、泰森犬[264]、东京刀锋[265]、激励[266]、核动力[267]和枪杀希特勒[268]
- ^ 最后值得注意的乐团是:塔可婴[293]、铬钼钢[294]、特雷迪加[295]和战区[296]
- ^ 黑金属流派的名字取自毒液的1982年专辑《黑金属》[88]
参考资料
编辑- ^ Christe 2004,第第33页页.
- ^ Christe 2004,第第30、33页页.
- ^ Dunn, McFadyen & Wise 2005,46:11
- ^ Zarnowitz & Moore 1977.
- ^ BBC News & 2005(a) ; BBC News & 2005(b)
- ^ 6.0 6.1 Christe 2004,第第30页页.
- ^ Tucker 2006,第第21页页.
- ^ 8.0 8.1 Tucker 2006,第第22页页.
- ^ 9.0 9.1 9.2 Macmillan 2012,第第21页页.
- ^ Tucker 2006,第第24页页.
- ^ Tucker 2006,第第25页页.
- ^ AllMusic staff & n.d.(a).
- ^ 13.0 13.1 Barton 2005.
- ^ Barton 2005; Weston Thomas & n.d.(a)
- ^ Bayer 2009,第145–146页; Macmillan 2012,第21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4–18页页.
- ^ Erlewine & n.d.(d); Welch 1988
- ^ Hatch & Millward 1987,第第167–168页页.
- ^ Walser 1993,第3页; Weinstein 2000,第18页
- ^ Thompson 2004,第第191页页.
- ^ Erlewine & n.d.(d); Mitchell 2014
- ^ Welch 1988.
- ^ 23.0 23.1 Macmillan 2012,第第19页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24页; Punk77.co.uk & n.d.(a)
- ^ Johnson 1979,第42页; Smith 1978,第17–30页
- ^ Thompson 2004,第第201页页.
- ^ Queen Charts & n.d.(a).
- ^ Hawkwind Charts & n.d.(a).
- ^ Budgie Charts & n.d.(a).
- ^ Bad Company Charts & n.d.(a).
- ^ Status Quo Charts & n.d.(a).
- ^ Nazareth Charts & n.d.(a).
- ^ 33.0 33.1 Macmillan 2012,第19页; Christe 2004,第16, 23页
- ^ Thin Lizzy Charts & n.d.(a).
- ^ UFO Charts & n.d.(a).
- ^ Judas Priest Charts & n.d.(a).
- ^ Macmillan 2012,第19页; Tucker 2006,第32页
- ^ BOC Charts & n.d.(a).
- ^ Kiss Charts & n.d.(a).
- ^ Rush Charts & n.d.(a).
- ^ Scorpions Charts & n.d.(a).
- ^ 42.0 42.1 AC/DC Charts & n.d.(a).
- ^ Christe 2004,第第19-20页页.
- ^ Blast From The Past: Judas Priest – Rocka Rolla. Metal Recusants. 2014-09-06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英语).
- ^ Stained Class review. AllMusic. 2010-12-07 [2010-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英语).
- ^ Rock Hard (Hrsg.)《Best of Rock & Metal die 500 stärksten Scheiben aller Zeiten》(2005)ISBN 3-89880-517-4,第82页
- ^ Roy Wilkinson. How Judas Priest invented heavy metal. 卫报. 2010-05-20 [2014-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9) (英语).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99页页.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69–95页页.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98页页.
- ^ Erlewine & n.d.(b).
- ^ 52.0 52.1 Anon. 2008,94:00; Macmillan 2012,第19页; Tucker 2006,第47页
- ^ 53.0 53.1 Motorhead Charts & n.d.(a).
- ^ BBC staff & n.d.(a).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150页页.
- ^ AllMusic staff & n.d.(e) ; Christe 2004,第35页; Dunn, McFadyen & Wise 2005,12:00
- ^ 57.0 57.1 Waksman 2009,第第170–171页页.
- ^ Mitchell 2014; Millar 1980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119–120页页.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181,197,211,252页; McIver 2006,第42页
- ^ 61.0 61.1 61.2 Christe 2004,第第37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01–102页页.
- ^ Bayer 2009,第21页; Weinstein 2000,第8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22页页.
- ^ Vaughan 2010.
- ^ Weinstein 2000,第第110页页.
- ^ Bayer 2009,第第145–146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97–98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39页页.
- ^ Bayer 2009,第24–25,145–146页;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8页
- ^ 71.0 71.1 Bayer 2009,第第18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05–106页页.
- ^ Walser 1993,第第130页页.
- ^ Duncombe & Tremblay 2011,第第119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35页页.
- ^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X页; Walser 1993,第112页
- ^ Bayer 2009,第37页; Bushell & Halfin 1984,第24页
- ^ Waksman 2009,第第178,219–220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217–218页页.
- ^ Bayer 2009,第163–165页; Dunn & McFadyen 2011,30:18
- ^ Weinstein 2000,第第137页页.
- ^ Bayer 2009,第第19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105页页.
- ^ Makowski 1980; Mitchell 2014
- ^ 85.0 85.1 Macmillan 2012,第第484–485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68页; van Poorten 2008
- ^ Weinstein 2000,第第237–239页页.
- ^ 88.0 88.1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第11–14页页.
- ^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5页; Weinstein 2000,第237–239页
- ^ Mitchell 2014; Rotten Tomatoes & n.d.(a)
- ^ Mitchell 2014; Yabroff 2009
- ^ 92.0 92.1 Weinstein 2000,第第30页页.
- ^ Daniels 2010,第72–74页; Weinstein 2000,第30页
- ^ Kilmister & Garza 2004,第第224页页.
- ^ Bayer 2009,第第27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215页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13–16页; Christe 2004,第35页
- ^ 98.0 98.1 98.2 Rivadavia & n.d.(g).
- ^ Miller 1986a.
- ^ Christe 2004,第第39页页.
- ^ Rivadavia & n.d.(t).
- ^ Christe 2004,第42页; Dunn 1982;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1–14页
- ^ Bayer 2009,第第127–133页页.
- ^ Bowar & n.d.(a); Waksman 2009,第209页; Weinstein 2000,第44页
- ^ Christe 2004,第34页; Tucker 2006,第173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32页; Tucker 2006,第36页
- ^ Rivadavia & n.d.(s); Shore 2009; Tucker 2006,第33–34页
- ^ Waksman 2009,第第209页页.
- ^ Christe 2004,第30, 34–36页; Weinstein 2000,第80页
- ^ 110.0 110.1 110.2 Waksman 2009,第第197–202页页.
- ^ Christe 2004,第40–42页; Tucker 2006,第65页
- ^ Dunn & McFadyen 2011,14:40.
- ^ Macmillan 2012,第第294–295页页.
- ^ Rivadavia & n.d.(a2).
- ^ Corich 1998.
- ^ Rivadavia & n.d.(z); Tucker 2006,第36页
- ^ 117.0 117.1 Rivadavia & n.d.(r).
- ^ Rivadavia & n.d.(b).
- ^ Tucker 2006,第第178页页.
- ^ Christe 2004,第37页; Waksman 2009,第189–192页
- ^ Christe 2004,第42页;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1–14页; Waksman 2009,第192–195页
- ^ Barton 2005; Tucker 2006,第100页
- ^ Bayer 2009,第第39–41页页.
- ^ Erlewine & n.d.(c).
- ^ Rivadavia & n.d.(u).
- ^ Rivadavia & n.d.(a4).
- ^ AllMusic staff & n.d.(h).
- ^ Rivadavia & n.d.(j).
- ^ Rivadavia & n.d.(f).
- ^ Popoff 2005,第96–97页; Sinclair 1984
- ^ Dunn & McFadyen 2011,36:30; Macmillan 2012,第22页;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 ^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Watts 1988
- ^ Popoff 2005,第第96–97页页.
- ^ Rivadavia & n.d.(e).
- ^ Rivadavia & n.d.(w).
- ^ AllMusic staff & n.d.(g).
- ^ Rivadavia & n.d.(a5).
- ^ 138.0 138.1 Macmillan 2012,第第526页页.
- ^ Rivadavia & n.d.(a3).
- ^ AllMusic staff & n.d.(j); Christe 2004,第40页
- ^ AllMusic staff & n.d.(d).
- ^ Rivadavia & n.d.(k).
- ^ AllMusic staff & n.d.(k).
- ^ Christe 2004,第40页; Rivadavia & n.d.(t)
- ^ Tucker 2006,第第173页页.
- ^ Bayer 2009,第第155页页.
- ^ Christe 2004,第第36页页.
- ^ Bayer 2009,第110–122, 127–133页; Weinstein 2000,第40页
- ^ Bayer 2009,第第25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37页页.
- ^ Weinstein 2000,第第39页页.
- ^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1–14页; Waksman 2009,第192–195页
- ^ Christe 2004,第34页; Waksman 2009,第197–202页
- ^ Sharpe-Young & n.d.(a); Sharpe-Young & n.d.(c); Thin Lizzy Guide & n.d.(a)
- ^ Anon. 2008,38:31.
- ^ Christe 2004,第第32页页.
- ^ Anon. 2008,36:48.
- ^ Macmillan 2012,第第34,307,446,501–502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169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379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717–718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732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80–68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148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467,663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94页页.
- ^ Dunn & McFadyen 2011,5:48.
- ^ Barton 2005; Dunn & McFadyen 2011,5:48
- ^ Dunn & McFadyen 2011,13:20.
- ^ Waksman 2009,第第186–189页页.
- ^ Tucker 2006,第89页; Weinstein 2000,第137页
- ^ Radio Rewind.co.uk & n.d.(a).
- ^ Anon. 2008,31:16; HMSoundhouse staff & n.d.(a)
- ^ Anon. 2008,32:53; HMSoundhouse staff & n.d.(a)
- ^ McGee 1992.
- ^ Anon. 2008,The Origin of Air-guitar with Neal Kay.
- ^ HMSoundhouse staff & n.d.(a).
- ^ 178.0 178.1 HMSoundhouse staff & n.d.(b).
- ^ Considine 1990; Dunn & McFadyen 2011,16:48
- ^ Mitchell 2014; Waksman 2009,第175–181页
- ^ Barton 1979; Barton 2005
- ^ Kirkby 2001,8:90.
- ^ Weinstein 2000,第第24页页.
- ^ Roland 1984; Tucker 2006,第95–102页; Waksman 2009,第186–189页
- ^ Tucker 2006,第第81–88页页.
- ^ Christe 2004,第第34页页.
- ^ 187.0 187.1 187.2 Mitchell 2014.
- ^ Mitchell 2014; Fricke 1987,第33–35页
- ^ Tucker 2006,第第55–56页页.
- ^ AMFM staff & n.d.(a).
- ^ Noble & n.d.(a).
- ^ Dunn & McFadyen 2011,13:18; Tucker 2006,第32页
- ^ Roland 1984; Tucker 2006,第95–102页
- ^ Fricke 1987,第25–27页; Macmillan 2012,第24–27页; Matthews 2004,33:20; Tucker 2006,第120–121页
- ^ Tucker 2006,第第29页页.
- ^ Fricke 1987,第第39页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第31页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第67页页.
- ^ Rivadavia & n.d.(a).
- ^ Rivadavia & n.d.(i).
- ^ Tucker 2006,第第82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1,756页页.
- ^ Rivadavia & n.d.(c).
- ^ 204.0 204.1 204.2 Tucker 2006,第第95–102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448页页.
- ^ Johansson et al. & n.d.(a).
- ^ Barton 1981a.
- ^ Ling 1999.
- ^ Tucker 2006,第第64–65,69页页.
- ^ Def Leppard Charts & n.d.(a); Girlschool Charts & n.d.(a) ; Tygers of Pan Tang Charts & n.d.(a)
- ^ Iron Maiden Charts & n.d.(a); Saxon Charts & n.d.(a)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第70,74,77–78页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70页 ; Girlschool video 2006 ; Wilkinson 2009
- ^ BBC Genome & n.d.(a).
- ^ Macmillan 2012,第第520–52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44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47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155–156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37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20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729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514–515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6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84–685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439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0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8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319–320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08页页.
- ^ Thompson 2004,第213页; Tucker 2006,第30–31页
- ^ Thompson 2004,第第217–219页页.
- ^ Charles 1981; Popoff 2005,第131–132页
- ^ Popoff 2005,第279页; Rainbow Charts & n.d.(a); Thompson 2004,第221–222页
- ^ Black Sabbath Charts & n.d.(a); Popoff 2005,第48–49页
- ^ Iommi & Lammers 2011.
- ^ MSG Charts & n.d.(a).
- ^ Whitesnake Charts & n.d.(a).
- ^ Macmillan 2012,第22页; Sinclair 1984;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78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89页.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92–93页.
- ^ Fricke 1987,第50–55页.
- ^ Macmillan 2012,第527页; Sharpe-Young & n.d.(b)
- ^ Tucker 2006,第62–64页; Reading staff 1980
- ^ Reading staff 1981.
- ^ Reading staff 1982.
- ^ Fricke 1987,第57页; Waksman 2009,第202–206页
- ^ Christe 2004,第37页; Monsters of Rock staff 1980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74, 77–78页; Johnson 1984a
- ^ 250.0 250.1 Tucker 2006,第第19页页.
- ^ 251.0 251.1 Christe 2004,第38页; Macmillan 2012,第21页
- ^ Christe 2004,第85页; Johnson 1984b
- ^ Bushell & Halfin 1984,第97页; Fricke 1987,第58–64页; Sharpe-Young & n.d.(b)
- ^ AllMusic staff & n.d.(b); Infodisc.fr & n.d.(a); Infodisc.fr & n.d.(b) ; Swedishcharts & n.d.(a); Swedishcharts & n.d.(b)
- ^ Popoff 2005,第170–171页;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Chart & n.d.(a)
- ^ AllMusic staff & n.d.(c).
- ^ Bayer 2009,第第133–134页页.
- ^ Barton 1980b; Tucker 2006,第79页
- ^ Tucker 2006,第154页; Waksman 2009,第191页
- ^ Watts 1992.
- ^ Crampton 1982.
- ^ Tucker 2006,第第8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51–52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72–673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27–628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199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46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489页页.
- ^ Kirkby 2001,35:12.
- ^ Bayer 2009,第44页; Fricke 1987,第83–84页; Popoff 2005,第92页
- ^ Fricke 1987,第50页; Waksman 2009,第202–206页
- ^ Fricke 1987,第第12页页.
- ^ RIAA database & n.d.(a).
- ^ Bayer 2009,第47页; Macmillan 2012,第528页; Rivadavia & n.d.(d)
- ^ 275.0 275.1 275.2 Tucker 2006,第第129–154页页.
- ^ 276.0 276.1 Erlewine & n.d.(f).
- ^ Konow 2003,第第133–134页页.
- ^ Lane 2006,第第126页页.
- ^ Dunn & McFadyen 2011,35:40.
- ^ AllMusic staff & n.d.(d1); Rivadavia & n.d.(l); Rivadavia & n.d.(m)
- ^ Tucker 2006,第第90页页.
- ^ Bayer 2009,第22–23页; Sinclair 1984; Tucker 2006,第123–124页
- ^ Walser 1993,第第120–121页页.
- ^ Monsters of Rock staff 1987.
- ^ AllMusic staff & n.d.(f); AllMusic staff & n.d.(i)
- ^ Weinstein 2000,第第49–50页页.
- ^ Bowar & n.d.(a); Marsicano & n.d.(a)
- ^ 288.0 288.1 Huey & n.d.(a).
- ^ Huey & n.d.(b).
- ^ Erlewine & n.d.(e).
- ^ Rivadavia & n.d.(o).
- ^ AllMusic staff & n.d.(i); Erlewine & n.d.(a)
- ^ Macmillan 2012,第第55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120–121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45–646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63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24–27页; Rivadavia & n.d.(s)
- ^ Sinclair 1984;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Watts 1992
- ^ Macmillan 2012,第22,528页; Rivadavia & n.d.(u); Rivadavia & n.d.(y)
- ^ Miller 1986c; Tucker 2006,第101页
- ^ Johnson 1986.
- ^ Macmillan 2012,第第262–263页页.
- ^ Weber & n.d.(a).
- ^ Bayer 2009,第第44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第24–27页页.
- ^ Tucker 2006,第第157–162,167页页.
- ^ Macmillan 2012,第22–23页; Metallica news & 2008(a); Tucker 2006,第169–172页
- ^ Tucker 2006,第第163–169页页.
- ^ 309.0 309.1 Rivadavia & n.d.(s).
- ^ Macmillan 2012,第765页; Tucker 2006,第159页
- ^ Brand Republic staff & 2004 (a).
- ^ Freeman & n.d.(a); Rivadavia & n.d.(p)
- ^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1–14页; McIver 2010,第20–21页
- ^ 314.0 314.1 McIver 2006,第19页; Miller 1986a; Shore 2009
- ^ Daniels 2010,第83页.
- ^ Bayer 2009,第190–191页; Bowar & n.d.(a)
- ^ Dunn & McFadyen 2011,42:53; Rivadavia & n.d.(s); Weinstein 2000,第44页
- ^ Popoff 2014,第38页;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 ^ Moynihan & Søderlind 1998,第11–14页; Popoff 2005,第74,417页
- ^ AllMusic staff & n.d.(i); McIver 2006,第18–22页; McIver 2010,第20–21页; Mustaine & Layden 2010
- ^ Metal Update 2010.
- ^ Christe 2004,第第88,92–93,108–111,132–135页页.
- ^ Christe 2004,第136–139页.
- ^ Christe 2004,第106页.
- ^ McIver 2006,第第23–25页页.
- ^ McIver 2006,第23–25, 32页; Tucker 2006,第41–43页
- ^ Glasper 2004,第47页; Waksman 2009,第238页
- ^ AllMusic staff & n.d.(i).
- ^ Marsicano & n.d.(a).
- ^ Monger & n.d.(a).
- ^ Reesman & n.d.(a).
- ^ 332.0 332.1 332.2 Christe 2004,第第44页页.
- ^ 333.0 333.1 Christe 2004,第第50页页.
- ^ DeFeis & n.d.(a).
- ^ Barton 1981b; Rivadavia & n.d.(v)
- ^ Rivadavia & n.d.(n).
- ^ Miller 1986b.
- ^ 338.0 338.1 Macmillan 2012,第第22页页.
- ^ Bonutto 1983; DeFeis & n.d.(a)
- ^ Christe 2004,第44页; Macmillan 2012,第22页; Tucker 2006,第129–154页
- ^ Johnson 1983.
- ^ Christe 2004,第43页; Norton 2010; Popoff 2005,第325页; Simmons 1986
- ^ Rivadavia & n.d.(h).
- ^ Decibel 2011,第第48–54页页.
- ^ Rivadavia & n.d.(a7); Rivadavia & n.d.(a6)
- ^ Picture official & n.d.(a); Regular Rocker.nl & n.d.(a)
- ^ Drum Lessons staff & n.d.(a); Stein 2010
- ^ Fouce & del Val 2013,第128页; Heavy Rock 1982,第18–22页
- ^ Falckenbach 2002; Roadrunner Records staff & n.d.(a)
参考来源
编辑文献
编辑- Barton, Geoff. If You Want Blood (and Flashbombs and Dry Ice and Confetti) You Got It. 声响. 1979-05-19: 第28–2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Barton, Geoff. Scrap Metal. 声响. 1980-10-04: 第3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Barton, Geoff. The Night of the Demon. Kerrang!. No. 第3期. 1981-09-01: 第6–7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Barton, Geoff. Armed & Ready. Kerrang!. No. 第3期. 1981-09-01: 第12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Bayer, Gerd; et al. Heavy Metal Music in Britain. 英国•萨里郡•法纳姆: Ashgate出版. 2009. ISBN 978-0-7546-6423-9 (英语).
- Bonutto, Dante. Male Orientated Rock. Kerrang!. No. 第47期. 1983-07-28 [201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Bushell, Garry; Halfin, Ross. Iron Maiden – Running Free. 英国•伦敦: Zomba Books. 1984. ISBN 978-0-946391-50-9 (英语).
- Charles, D. W. Captain Gillan. Kerrang!. No. 第6期. 1981-12-01: 第10页、第12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Christe, Ian. 野獸之聲:重金屬完全甩頭史. It Books (美国•纽约州•纽约: 哈泼柯林斯). 2004. ISBN 978-0-380-81127-4 (英语).
- Considine, J. D. Metal Mania. 滚石 (杂志). No. 第591期. 1990-11-15: 第100–104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Corich, Robert M. The Collection (CD booklet). 女子学院. 英格兰: Sanctuary唱片集团 (CMDD014). 1998 (英语).
- Crampton, Luke. Best Sellers of 1982. Kerrang!. No. 第32期. 1982-12-30: 第3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Daniels, Neil. The Story of Judas Priest: Defenders of the Faith. 美国•纽约州•纽约: Omnibus出版. 2010. ISBN 978-1-84772-707-7 (英语).
- Decibel Hall of Fame – No. 74 -Mercyful Fate Melissa. Decibel. No. 第78期. 2011-04-01 [2014-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Duncombe, Stephen; Tremblay, Maxwell; et al. White Riot: Punk Rock and the Politics of Race. 英国•伦敦: 维索图书. 2011-07-25. ISBN 978-1-84467-688-0 (英语).
- Dunn, Jeffrey. Kwotes of the Year. Kerrang!. No. 第32页. 1982-12-30: 第13页 (英语).
We don't do gigs, we do shows. It's fucking massive. If you stand at the front of the stage you're gonna get your head blown off!
参数|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Fouce, Héctor; del Val, Feràn. From el Rollo to Heavy Metal. Martinez, Sìlvia; Fouce, Héctor (编). Made in Spai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美国•纽约州•纽约: 罗德里奇. 2013. ISBN 978-0-203-12703-2 (英语).
- Fricke, David. Animal Instinct: The Def Leppard Story. 英国•伦敦: Zomba Books. 1987. ISBN 978-0-946391-55-4 (英语).
- Glasper, Ian. 燃燒大不列顛:1980–1984年英國龐克的歷史. 英国•伦敦: Cherry Red Books. 2004-08-01. ISBN 978-1-901447-24-8 (英语).
- Hammonds, Steve. Exciter (PDF). 金属之力. No. 创刊号. 1983-08-01: 第33页 [201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4)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Explosion Heavy en el Norte (JPG). Heavy Rock. No. 第10期. 1982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西班牙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Hatch, David; Millward, Stephen. After the Flood. From Blues to Rock: An Analytical History of Pop Music. 英国·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1987. ISBN 978-0-7190-1489-5 (英语).
- Iommi, Tony; Lammers, T. J. Bill goes to shits. Iron Man: My Journey through Heaven and Hell with Black Sabbath.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Da Capo出版. 2011. ISBN 978-0-306-82054-0 (英语).
- Johnson, Howard. Warning from Tokyo. Kerrang!. No. 第42期. 1983-05-19: 第24–26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Johnson, Howard. Don't Fear the Reaper .... Kerrang!. No. 第65期. 1984-04-05: 第11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Johnson, Howard. The Big Read. Extra Kerrang!. No. 创刊号. 1984: 第38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Johnson, Howard. Hear No Evil. Kerrang!. No. 第132期. 1986-10-30: 第10–11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Johnson, Rick. Is Heavy Metal Dead? Last Drum Solo at the Power Chord Corral. Creem. Vol. 第2卷 no. 第5期. 1979-10-01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Kilmister, Ian; Garza, Janiss. White Line Fever. 美国•纽约州•纽约: 西蒙与舒斯特. 2004. ISBN 978-0-684-85868-5 (英语).
- Konow, David. Bang Your Head: The Rise and Fall of Heavy Metal. 美国•纽约州•纽约: Three Riverst出版. 2003-01-02. ISBN 978-0-609-80732-3 (英语).
- Lane, Frederick S. The Decency Wars: The Campaign to Cleanse American Culture. 美国•纽约州•阿默斯特: Prometheus Books. 2006. ISBN 978-1-59102-427-9 (英语).
- Ling, Dave. Interview with Gerry Bron. Classic Rock. No. 第9期. 1999-12-18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acmillan, Malc. The N.W.O.B.H.M. Encyclopedia. Iron Pages Books 第3版 (德国·柏林: I.P. Verlag Jeske/Mader GbR). 2012. ISBN 978-3-931624-16-3 (英语).
- Makowski, Pete. Back to Schooldays. 声响. 198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7)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cGee, Hal. Cause and Effect. James, Robin (编). Cassette Mythos. 美国•纽约州•纽约: Autonomedia. 1992-06-02. ISBN 978-0-936756-69-1 (英语).
- McIver, Joel. Justice for All: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 第2版. 英国·伦敦: Omnibus出版. 2006-01-09. ISBN 978-1-84449-828-4 (英语).
- McIver, Joel. The Bloody Reign of Slayer 第2版. 英国·伦敦: Omnibus出版. 2010-10-01. ISBN 978-1-84938-386-8 (英语).
- Millar, Robbi. The Dinosaur's Daughters. 声响. 198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7)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iller, Paul. UK Dekay?. Mega Metal Kerrang!. No. 创刊号. 1986: 第30–31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iller, Paul. The Men from Ungol. Mega Metal Kerrang!. No. 第4期. 1986: 第18–1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iller, Paul. The Madder They Come .... Mega Metal Kerrang!. No. 第4期. 1986: 第2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Monsters of Rock (JPG) (新闻稿). Monsters of Rock. 1980-08-01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英语).
- Monsters of Rock (JPG) (新闻稿). Monsters of Rock. 1987-08-01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英语).
- Moynihan, Michael; Søderlind, Difdrik. [[:Lords of Chaos: The Bloody Rise of the Satanic Metal Underground|Lords of Chaos: The Bloody Rise of the Satanic Metal Underground]]. 美国·华盛顿州·汤森港: Feral House. 1998. ISBN 978-0-922915-48-4 (英语).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Mustaine, Dave; Layden, Joe. Lars and Me, or What Am I Getting Myself Into?. Mustaine – A Heavy Metal Memoire. 美国•纽约州•纽约: 哈泼柯林斯. 2010. ISBN 978-0-06-199703-7 (英语).
- Popoff, Martin. The Collector's Guide to Heavy Metal: Volume 2: The Eighties. Burlington加拿大·安大略·伯灵顿: Collector's Guide Publishing. 2005-11-01. ISBN 978-1-894959-31-5 (英语).
- Popoff, Martin. The Big Book of Hair Metal: The Illustrated Oral History of Heavy Metal's Debauched Decade.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利斯: Voyageur Press. 2014-08-15. ISBN 978-0-7603-4546-7 (英语).
- Reading Rock '80 (JPG) (新闻稿). 雷丁里兹音乐节. 1980-08-05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0) (英语).
- Reading Rock '81 (GIF) (新闻稿). 雷丁里兹音乐节. 1981-08-03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英语).
- Reading Rock '82 (JPG) (新闻稿). 雷丁里兹音乐节. 1982-08-07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英语).
- Roland, Paul. The State of Independents. Extra Kerrang!. No. 创刊号. 1984: 第23页、第24页、第26页、第46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Simmons, Sylvie. 'Lock Jaw. Mega Metal Kerrang!. No. 第4期. 1986: 第8–11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Sinclair, David. Only the Strong Survive. Kerrang!. No. 第65期. 1984-04-05: 第2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Smith, Richard. Will Heavy Metal Survive the Seventies?. 马戏团杂志. No. 第181期. 1978-05-11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Thompson, Dave. 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 加拿大·多伦多: ECW出版. 2004-08-06. ISBN 978-1-55022-618-8 (英语).
- Tucker, John. Suzie Smiled ... The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英国·施洛普郡: Independent Music Press. 2006. ISBN 978-0-9549704-7-5 (英语).
- Waksman, Steve. This Ain't the Summer of Love: Conflict and Crossover in Heavy Metal and Punk.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0-520-94388-9 (英语).
- Walser, Robert. 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 美国·康涅狄格州·米德尔敦: 卫斯理大学. 1993-05-15. ISBN 978-0-8195-6260-9 (英语).
- Watts, Chris. Once Bitten ... Twice Dry. Kerrang!. No. 第214期. 1988-11-19: 第28–29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Watts, Chris. Where Are They Now?. Kerrang!. No. 第423期. 1992-12-19: 第36–37页 (英语).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magazine}}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magazine=
) (帮助) - Weinstein, Deena. Heavy Metal: The Music and Its Culture. Da Capo出版. 2000. ISBN 978-0-306-80970-5 (英语).
- Welch, Chris. Black Sabbath. 英国•伦敦: Bobcat Books. 1988. ISBN 978-0-7119-1738-5 (英语).
- Zarnowitz, Victor; Moore, Geoffrey H. 1973–1976年的衰退和復甦.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Research,第4卷,第4期 (PDF).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 1977年10月: 第1页、第87页 [2016-1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15) (英语).
影视作品
编辑- Anon. 鐵娘子和英國重金屬新浪潮 (纪录片). 英国·新莫尔登: Prism Films. 2008-06-10. ASIN B0016GLZ4M (英语).
- Dunn, Sam; McFadyen, Scot; Wise, Jessica Joy. 重金屬之旅 (纪录片). 加拿大·蒙特利尔: Seville Pictures. 2005. ASIN B000EGEJIY (英语).
- Dunn, Sam; McFadyen, Scot.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 金屬進化:重金屬音樂發展史 (纪录片). 加拿大·多伦多: Banger Films. 2011-12-10. ASIN B007GFYC0Q (英语).
- Kirkby, Tim. 經典專輯:鐵娘子 - 獸名數目 (纪录片). 英国•伦敦: Isis Productions / Eagle Vision. 2001-11-26. ASIN B00005QJIA (英语).
- Matthews, Amos. 鐵娘子的歷史 - 第一部分:初期 (纪录片). 英国•伦敦: EMI集团. 2004-11-08. ASIN B0006B29Z2 (英语).
网站
编辑- British Punk. AllMusic.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英语).
- Def Leppard – High 'N' Dry awards. AllMusic.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6) (英语).
- Iron Maiden -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awards. AllMusic.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英语).
- Le Griffe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英语).
- Mammoth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英语).
-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AllMusic.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英语).
- Power metal. AllMusic.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英语).
- Shiva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英语).
- Shy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英语).
- Speed/Thrash Metal. AllMusic.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2) (英语).
- Spider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6) (英语).
- Wrathchild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6) (英语).
- Alice's Restaurant. AMFM.org.uk.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英语).
- Barton, Geoff. HM Soundhouse Special Features: The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HMsoundhouse.com. 2005-08-16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英语).
- 1974 Feb: Hung parliament looms.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2005-04-05 [201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1974 Oct: Wilson makes it four.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2005-04-05 [201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Keeping It Peel – Peel Sessions. 英国广播公司. [200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10) (英语).
- The Old Grey Whistle Test: BBC Two England, 1982-04-08. Genome Beta. 英国广播公司.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英语).
- Bowar, Chad. What Is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Heavy Metal 101. About.com. [2015-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27) (英语).
- Future hires ex-Kerrang! editor in Classic Rock overhaul. Brand Republic. Haymarket传媒集团. 2004-09-17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9) (英语).
- DeFeis, David. Virgin Steele Official Biography. virgin-steele.com.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7) (英语).
- Nicko McBrain Biography、Videos & Pictures. Drum Lessons.com.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Anthrax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Curtis Knigh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Def Leppard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4)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0)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gadeth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英语).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tallica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6) (英语).
- Falckenbach, Alfie. Mausoleum: The story behind the legendary heavy metal label. Part I (1982–1986). Music-Avenue.net. 2002-03-13 [2015-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7) (英语).
- Freeman, Phil. Hell – Human Remains review.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5) (英语).
- The Soundhouse Story part 1. HMsoundhouse.com.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英语).
- The Soundhouse Story part 2. HMsoundhouse.com.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Huey, Steve. Savatage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英语).
- Huey, Steve. Slayer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英语).
- Infodisc.fr Note: You must select Iron Maiden. Infodisc.fr.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英语).
- Infodisc.fr Note: You must select Saxon. Infodisc.fr.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英语).
- Johansson, Henrik; Grain, Rob; Aylmer, Chris; Samson, Paul. The Story of Samson. Book of Hours.net.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英语).
- Marsicano, Dan. What Is Power Metal?. Heavy Metal 101. About.com.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英语).
- 2007-07-15, Olympic Stadium, Helsinki, FIN. LiveMetallica.com. Metallica Official Website.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6) (英语).
- Kerrang! Iron Maiden Tribute Album. Metallica Official Website. 2008-06-25 [2015-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8) (英语).
- Mitchell, Ben. Inside the World of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君子杂志. 2014-04-13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英语).
- Monger, James Christopher. Manowar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英语).
- Noble, Colin. Colin Noble: ARfm – Our Presenters – Unsigned Show / Sunday Morning Show. ARfm.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英语).
- Norton, Justin M. Grave Digger Interview. About.com. 2010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英语).
- AC/DC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英语).
- Bad Company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英语).
- Black Sabbath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英语).
- Blue Oyster Cult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英语).
- Budgie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Def Leppard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英语).
- Girlschool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Hawkwind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英语).
- Iron Maiden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4) (英语).
- Judas Priest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 Kiss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Michael Schenker Group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Motorhead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Nazareth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Queen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英语).
- Rainbow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Rush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Saxon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英语).
- Scorpions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英语).
- Status Quo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英语).
- Official Albums Chart Results Matching: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英语).
- Thin Lizzy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英语).
- Tygers of Pan Tang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UFO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英语).
- Whitesnake – Official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英语).
- Picture Biography. Picture Official Website.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英语).
- Prato, Greg. Lemmy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5) (英语).
- When Dinosaurs Roamed The Earth .... Punk77.co.uk.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1-05) (英语).
- Roadshow: The Early Years. Radio Rewind.co.uk.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英语).
- RIAA Searchable Database: search for "Pyromania".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Reesman, Bryan. Virgin Steele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4) (英语).
- Bodine Biography. Regular Rocker.nl.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Angel Witch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Atomkraft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A II Z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Black Rose – Boys Will Be Boys review. AllMusic.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Blitzkrieg.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Dedringer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Demon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4)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EF Band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Ethel the Frog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Gaski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Girl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Grim Reaper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Handsome Beasts Biography. AllMusic. 2006-08-20 [201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1)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Hellio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Hellowee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Jaguar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3)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Killer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More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79 Revisited review. AllMusic. [2015-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Ostrogoth Biography. AllMusic. [201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3)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Pagan Altar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Praying Mantis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Rivadavia, Eduardo. The Rods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Sarace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Saxo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Tank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4)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Tygers of Pan Tang – Wild Cat review. AllMusic.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Vardis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White Spirit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英语).
- Rivadavia, Eduardo. Witchfynde biography. AllMusic. [201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英语).
- About Roadrunner Records. Roadrunner Records.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0) (英语).
- This Is Spinal Tap. 烂番茄.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英语).
- Metal Update Interview with Jesper Strömblad. Metalupdate.com. 1999-11-19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英语).
- Sharpe-Young, Garry. Judas Priest. MusicMight.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英语).
- Sharpe-Young, Garry. Saxon. MusicMight. 2009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英语).
- Sharpe-Young, Garry. UFO. MusicMight.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7) (英语).
- Shore, Robert. NWOBHM: 30 Years On. Planetrock.com. 2009-01-07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Stein, Lior. Yves Campion (Nightmare) interview. Metal Express Radio. 2010-04-09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英语).
- Iron Maiden – Killers (Album). Swedishcharts.com.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Saxon – Denim and Leather (Album). Swedishcharts.com.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Tour History. Thin Lizzy Guide.com. [201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英语).
- van Poorten, Toine. Back to the Past (15) : Rock Goddess. Metal Maidens.com. 2008-04-07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3-19) (英语).
- Vaughan, Andrew. Metal Muthas: How the NWOBHM Got its Start. Gibson.com. 吉普森. 2010-06-09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英语).
- Weber, Barry. Iron Maiden Biography. AllMusic.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9) (英语).
- Weston Thomas, Pauline. 1970s Punk Fashion History Development. Fashion Era.com.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4-10) (英语).
- Wilkinson, Roy. And the bands played on ... and on .... 卫报. 2009-01-02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Yabroff, Jennie. "Spinal Tap" and Its Influence. 新闻周刊. 2009-04-11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英语).
- Hit & Run TOTP - Girlschool. YouTube. 2006-12-30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