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

(重定向自謝宣城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南朝诗人,号称小谢,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谢朓出身门阀,官至太守中书郎、尚书吏部郎,颇受齐明帝器重,曾告发岳父王敬则阴谋叛乱,后来被诬陷下狱而卒。南齐时,谢朓是最著名的诗人,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灵运合称大谢、小谢,作品以山水诗见称,诗风清俊从容,细腻工巧,特别注重声律,善用对句,开拓风景描写的空间,擅长营造平远构图,富于诗情画意,往往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感情,达致情景文融,景中有情,描写细致入微,在风格与形式上,都与后来唐诗有相似之处。谢朓受唐代诗人和后世论诗家特别推崇,为唐代李白最敬仰和赞赏的古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影响巨大,为日后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谢朓
诗人、官员
国家刘宋南齐
时代南北朝
玄晖
小谢
族裔汉族
籍贯陈郡阳夏
出生464年
建康
逝世499年
建康
亲属
父亲谢纬
母亲长城公主
妻之父王敬则
《谢宣城集》

家世

编辑

谢朓家势显赫[1]:283,出身名门贵族,是陈郡谢氏子弟,与著名山水诗谢灵运同族。谢朓祖父谢述,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祖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姊妹[2]:138。祖父谢述与伯父谢综,都得到宋文帝高度信任;谢朓父亲谢纬与宋文帝女儿长城公主结婚[3]:107。445年,谢综与谢朓另一伯父谢约因与企图谋叛的孔熙先结交,结果都被处死,父亲谢纬则被发配广州,十年后获赦回京,其后出任正员郎中与散骑侍郎[3]:108。谢朓岳父是齐武帝亲信大将军王敬则,他于498年因起兵反抗齐明帝被杀[3]:116

生平

编辑

谢朓少有文名,早年在京城建康生活,无忧无虑[2]:156。482年,谢朓十九岁,入仕出任豫章王太尉萧嶷参军[4]:16;486年,任职随王萧子隆中郎将府。期间竟陵王萧子良鸡笼山开西邸,召集文学才俊,作诗唱和,谢朓经常出入其中,与萧衍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一起合称“竟陵八友[4]:17,为当时文坛的中心[2]:140。谢朓与沈约、王融一起领导新的声韵格律诗歌的变革[3]:106。488年,谢朓任王俭卫将军府东阁祭酒,489年王俭病卒,谢朓改任太子萧长懋太子舍人。490年,谢朓转任随王萧子隆镇西将军功曹参军与文学,翌年初到荆州江陵,以其文才大受萧子隆赏识,过从甚密[4]:17,成为萧子隆的亲密挚友,朝夕论诗,引起荆州其他官员的猜忌。493年[2]:158-159,萧子隆部属王秀之齐武帝告密说,谢朓对萧子隆有不良影响,谢朓遂被齐武帝从荆州召回京城,写了《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向萧子隆告别[3]:109。谢朓奉令回到建康。同年齐武帝驾崩,谢朓任新安王萧昭业中军将军记室参军;494年,谢朓出任尚书令萧鸾属官,担任尚书殿中郎,主理起草文书[4]:17-18。谢朓前府主萧子隆被萧鸾杀害,谢朓内心大受冲击[3]:117。同年十月萧鸾称帝后,谢朓转任中书郎,颇受萧鸾器重[4]:18

495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宣城写了许多山水诗[2]:163-164,修建了不少亭台楼阁,与友人宴游[5]:93;他不满做宣城太守这种地方官,有意出世归隐[6]:90、93-94。496年谢朓卸任宣城太守,回京再担当中书郎。497年,谢朓出任晋安王萧宝义镇北咨议,兼南东海郡太守,权力颇大[4]:18。498年,岳父王敬则之子王幼隆派人告诉谢朓,他正密谋反抗齐明帝,谢朓没有参加计划,反而向齐明帝告密,结果王敬则及其诸子皆被杀。谢朓妻子自此身怀利刃,扬言要杀死谢朓为父报仇[3]:118。谢朓告发王敬则谋反后,回京迁任尚书吏部[4]:18。同年齐明帝驾崩,萧宝卷继位,不再重视谢朓等高官重臣。499年,策划叛乱的萧遥光部下刘沨想拉拢谢朓反抗萧宝卷,谢朓以受恩于齐明帝,不肯答应之余,还把计划向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和盘托出。萧遥光等人先发制人,连名启奏,诬告谢朓诽谤皇室,萧宝卷下令处死谢朓[3]:119,终年三十六[4]:18

文学

编辑

诗歌

编辑

谢朓诗歌今存130多首[2]:149,诗风以清新、清丽、清俊见称[7]:38-40,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6]:78、82,清新流丽[8]:170。谢朓诗语调摇曳从容,常用叠字,如“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林”,使语调纡缓婉转[9]:59-60

体裁与句法

编辑

当时沈约主张四声八病说,讲求平仄声律,谢朓与沈约友好,受其影响,作诗时特别注重声律[2]:144、147-148。谢朓现存作品中,有三份一是八句诗,八句中的中间四句,往往由对仗构成[2]:149、168,而且部分诗作平仄工整,与后来的近体诗相近,超越了六朝诗的范围,具备了唐诗风格[6]:77-78,如《移病还园示亲属》一诗,大致是遵守二四字平仄不同的原则[8]:177。谢朓四联八句的短诗可谓律诗的雏形;蔡宗齐认为,谢朓四联八句的短诗,代表了六朝五言诗艺术发展的巅峰,呈现前所未有的造诣[10]:122。谢朓诗歌句法创新,独特新颖,善用倒装手法,加强情景互动的效果,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比正装句“日夜大江流”更震撼人心[10]:115-116。有些诗句动词位置后移至句末,如“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读来自然流畅,有愉悦的美感。谢朓也运用复杂对偶联,递进排列上二动词与下三动词,创造出更富动感的活景,如“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有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的大景[10]:117

咏物诗

编辑

谢朓咏物诗现存16首,如《咏风》、《咏蔷薇》、《咏琴》、《咏席》[6]:83、《咏竹》、《咏琴》、《咏镜台》,属宴会上的游戏之作,大多是早年在竟陵王幕下时[2]:149-150,及在随王萧子隆处时所作的早期作品[6]:83。《咏灯》:“发翠斜溪里,蓄宝宕山峰。抽茎类仙掌,衔光似烛龙。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11]:163诗歌先叙述灯的传奇性起源,把灯比作神话中的烛龙汉武帝的金人,结尾描写一个孤独的夜晚,满怀无法排遣的欲望。《咏烛》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开始描写一场夜筵,客人还没有离去,而闺阁内,孤独女子的影子投射在帷幕上,她先是抚琴自娱,然后在帐内不安地徘徊[11]:164

山水诗

编辑
 
清初傅山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朓吟咏最多的题材,是自然风景[6]:79,其山水诗大多作于赴宣城太守任途中,及宣城太守任上[12]:177。谢朓部分山水诗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延续,如《游山》、《敬亭山》、《将游湘水寻句溪》,同样客观地追求山水之美[12]:174-175,有谢灵运诗歌风格[6]:82,摹仿谢灵运,都是铺排罗列景物,如《游山》一诗以游山的由来和动机起笔,大致依山与水而作对,以理悟作结[9]:48。谢朓山水诗受谢灵运影响,但没有那种繁密而崎岖的风格。与谢灵运相对简单直接的对偶相比,谢朓的对偶句更为复杂,其诗表达工整精美,优雅流畅,讲求“圆美流转”[1]:284。谢朓山水诗也较谢灵运的短小,较为平缓,裁去旧有五言诗的抒情部分,而独留写景部分,诗人感情更多是寄寓在景色的描写之中[10]:121

谢朓诗歌在山水描写中投上作者的感情,有清净明朗的特点,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和何议曹郊游》、《和徐勉出新亭渚》等[9]:175-176,善于将自己移入景中,注入感情[6]:85-86,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虽不直抒乡愁,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10]:116。景象变化撩动他敏感的心灵,心境变化与风景同步,因一霎风雨、一群飞鸟、一团悄然散尽的雾气,心中波澜顿起[9]:59。《宣城郡内登望》记述登上宣城远望,描写秋冬之际景物的荒凉寂寞,“切切阴风暮,桑拓起寒烟”[8]:173-174,夕暮荒凉,北风劲吹,桑拓路上升起冷清清的暮霭,气氛清冷阴郁,诗人心情忧愁,有遁隐之意[8]:174-175,反映了想辞官返回故园的愿望[12]:176。谢朓诗歌描写细致入微[10]:118,如《游东田》等。《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鱼戏新荷动”一句本于古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6]:82,鱼儿在水里嬉戏,荷叶随之摆动,鸟儿振翅飞离枝头,引花儿簌簌落下[10]:117,这一联妍丽工巧,表现出对细小对象微妙动作的惊奇感[6]:81-82

谢朓亦常描写自轩窗或案头所见的景物,所写山水风景多与都邑建筑物相连[9]:49,诗中风景出现具画意的平远构图,颇具远近层次,如《冬日晚郡事隙》依次由门前池、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远山平陆,以“上”、“际”、“中”等词彰显景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又能巧用动词“带”字,如“巉岩带远天”、“清川带长陌”,突出了巉岩与清川仿佛由笔墨挥洒而生的动态,因此获得“诗中有画”的评价[9]:63、52-54。谢朓常以薄暮的景色为题材,如《落日怅望》、《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往往借此抒发作客他乡、思念故里的情绪[6]:89、93。他特别喜欢将形容人造织物的辞藻,运用于描绘自然景观,如“余霞散成绮,澄江浮如练”[10]:116

抒情诗

编辑

谢朓诗歌较少露骨直接地抒情,而是会表现细微的感情气氛,如《赠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两句,洋溢着清冷哀切的气氛[8]:178。其对偶句情景结合,如“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使用“耿”“悲”两个情感动词,将诗人感情注入景物之中[10]:115-116。抒情诗《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抒发他离开喧嚣的都城,期待宣城安静的生活,希望隐退的心情。诗中首二联写景,后四联抒情[8]:171-172。《移病还园示亲属》全篇由对偶句组成,第一联先咏人事,次三联写景,“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秋夜沉寂阴郁,最后三联抒发寂寞悲凉的感慨,表现回故园隐居的主题[8]:175-176。《怀故人》抒发对他乡友人的怀念,在置身清风明月之际,但愿能与旧友携手酌酒和赋诗[6]:85。《和王中丞闻琴诗》头两联里写微风吹拂月露、树林及诗人,后两联则是琴声伴随溪涧、江海流倘,形成奇妙动人的交响曲,有起承转合的结构[10]:121

辞赋

编辑

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作有《思归赋》,叙述人生黄昏时份的叹喟,回顾半生不称意的客游,“纷吾生之游薄,弥一纪而历兹”,念念不忘归去,所想像栖隐的生活,与张衡《归田赋》、潘岳《闲居赋》相似;最后以与俗世诀别结束全篇[6]:94-95

影响

编辑

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何逊阴铿王维的山水诗学习,不少诗评都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9]:48、52-53、57。谢朓对唐代诗人影响巨大,胡应麟诗薮》提到唐人“多法宣城”。其句法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做出开辟的贡献[10]:115、118,如《从戎曲》“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一联,营造出具体丰富的时间和空间感,蔡宗齐指出,此两句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联之所本[10]:117李白最敬仰和赞赏谢朓,作品亦受其影响[6]:76[7]:27,其闺怨诗《玉阶怨》,即模仿谢朓的同题诗歌[6]:77-78[7]:39;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澄江净如练”本是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句子,为李白采入诗中[6]:76。谢朓写了不少八句短诗(现存十几首),为日后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和王中丞闻琴诗》的首尾圆合,近似律诗的特点[10]:121。谢朓在宣城时,与友人合作联句,每人作4句,续成一首长诗。联句源出晋朝,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2]:170-172

评价与地位

编辑

中国文学中,谢灵运与谢朓合称大谢、小谢,谢朓在生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6]:80、76萧衍则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7]:38-39 谢朓是南齐、南梁时人公认的大家,萧纲称赞谢朓诗歌“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11]:89、106刘孝绰常常把谢朓诗放在案头,经常玩味。唐代诗人和后世论诗家特别推崇谢朓[10]:118、122李白现存直接提到谢朓的诗有12首,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对谢朓特别怀念,有认同感和强烈共鸣[7]:28、40-41、44,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秋酌怀谢歌》中抒发对谢朓的思慕之情[5]:94,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赞扬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6]:76杜甫亦对谢朓有极高评价:“谢朓每诗篇堪诵”[10]:118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谢朓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8]:173。明末贺贻孙《诗茷》评论谢朓“能以圆美之态,流转之气,运其奇俊幽秀之句”,认为其句法远胜谢灵运;清初叶矫然指出谢朓佳句甚多[10]:121、115,足以与中晚唐大家媲美,甚至“直开三唐诸公妙境”;沈德潜《古诗源》评谢朓诗:“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10]:116、118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田晓菲. 〈從東晉到初唐(317—649)〉. 孙康宜宇文所安 (编).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 唐巧美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232–324. ISBN 7108044684 (中文(简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孙康宜. 〈謝朓:山水的內化〉.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 锺振振译. 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137–177. ISBN 9789570329230 (中文(繁体)).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陈美丽(Cynthia L. Chennault). 〈高門大族抑或布衣素士——南朝謝氏個案研究〉. 范兆飞 (编). 《西方學者中國中古貴族制論集》. 贾骄阳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8: 56–124. ISBN 9787108063380 (中文(简体)).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胡阿祥. 〈謝朓之政治“史記”:品行辨析與文人樣貌〉.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0, 1: 15–25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中文(简体)). 
  5. ^ 5.0 5.1 松浦友久. 《李白——詩歌及其内在心象》. 张守惠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中文(简体)).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兴膳宏日语興膳宏. 〈謝朓詩的抒情〉. 《六朝文學論稿》. 彭恩华译.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76–98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7.3 7.4 松浦友久. 〈李白詩歌中的謝朓形象〉. 《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 刘维治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7–47. ISBN 753252079X (中文(简体)).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古田敬一. 《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 李淼译.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 ISBN 9789578905054 (中文(简体)).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萧驰. 〈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 《汉学研究》. 2012, 30 (2): 33–70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中文(繁体)).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蔡宗齐. 〈六朝五言詩句法、結構、詩境新論——“圓美流轉”境界的追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 (5): 108–123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11.2 田晓菲. 《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ISBN 9787101071269 (中文(简体)). 
  12. ^ 12.0 12.1 12.2 小尾郊一日语小尾郊一. 《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 邵毅平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ISBN 7532505111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南齐书·卷47》,出自萧子显南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