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人物分类方法

最新留言:3年前由Jimmy-bot在话题建议删除姓氏分类内发布

需要以下一些职业 编辑

  • 经理人,或者管理人员,如CEO之类的,职业经理人
  • 企业家,或者企业主,可能和现有的实业家有一定差距
  • 程序员,或者软件工程师,不过可能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定差别

但是我不知道这几个分类应该加在哪里,请Hamham帮忙分类。 --蓝色理想 15:14 2005年2月28日 (UTC)

前两类放入“经济实业类”,后一类放入“工程技术类”。如何?我现在就把这三个加进去。事实上,这个职业表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职业,例如:律师,评估师,护士,出纳等等。主要因为这些行业不大可能出现名人,所以就没有列出了。谢谢讨论!--Hamham 01:43 2005年3月1日 (UTC)

南丁格尔可能是最有名的护士了吧。Leavehook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03:30 (UTC)回复

汗,国学大师是个什么职业? 编辑

李叔同马一浮南怀瑾这些怎么分?--蓝色理想 22:22 2005年3月1日 (UTC)

学者吧。--肉丝跑蛋 (留言) 23:03 2005年3月1日 (UTC)
这个大概是台湾的用法或大陆早期的用法吧
应该是指对中国文化(如佛学、儒学)很有研究的人
该怎么具体表达就……--zhouxiao 23:09 2005年3月1日 (UTC)
建立一个国学大师也无不可。可以放在社会科学类下面,或者人文科学类下面。--Hamham 03:28 2005年3月2日 (UTC)

“大师”易对读者造成误导,违背基本的“中立”原则。不如用“国学学者”。Leavehook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03:32 (UTC)回复

作家 编辑

作家文学家诗人等应该如何区分?个人感觉,作家是从事文字创作并且有创造性的写作技巧的人,而文学家则是对于文学理论有所贡献的人。因此作家并不见得就是文学家。--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41 2005年3月2日 (UTC)

文学家有点古色古香,例如苏东坡称之为文学家,叫作家似乎有点别扭。但是“对于文学理论有所贡献的人”应该叫“文学理论家”,例如“刘勰”等,人数很少。我个人建议,文学家作为母类,下面根据文体分类,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剧作家诗人文学理论家。。。,干脆去掉“作家”这个分类。这个建议有点大胆,也不够成熟,请多多批评。--Hamham 04:12 2005年3月2日 (UTC)

文学工作者--zhouxiao 04:51 2005年3月2日 (UTC)

作家本身就挺模糊,但如果把作家去掉了,鲁迅这种又写小说又写杂文又写诗的怎么办?我建议加一个“通类作家”的分类--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24日 (六) 03:39 (UTC)回复

艺术媒体类 编辑

视觉艺术范畴的分类(画家+雕塑家)已经和学科发展严重脱节了。录像、装置、录像-装置、观念,诸如此类,怎么办?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设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中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3者至少值得区分。Tian 03:52 2005年4月27日 (UTC)

其实 分类也因为产业和全世界的经济在变化著,其实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还不错,因为许多国外的艺术家,都称自己为艺术工作者,这个意思就是,艺术本身也是有供需产业链的关系;比方说,美术材料社要靠画家或画画的人来消费画出画作,创作品提供给欣赏者或是透过经纪公司拍买卖给搜藏家,这就是一个产业的生态链。从大处着眼,中国已有悠久历史文化,其实各种人才皆以具备,但也须应时代不同赋予不同的称呼。从人类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艺术只有绘画、雕塑、建筑、表演;视觉艺术的称呼都是老外在变,美术Fine Art学院也是老外分的;像互动艺术,就是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就不太适用于传统美术范围,因为他牵扯的项目太多,互动艺术家要懂计算机程序语言、装置艺术、游戏与UI设计、音乐、机械、传统美术底子更是不能少,所以这类录像艺术家啦、影像实验、都是属于视觉传达艺术的一种;传统美术就是分为绘画、雕塑、版画。ijdavid

政治家 编辑

政治家和政治人物是否应该合并? Fauzty 09:26 2005年11月3日 (UTC)

有关人物年份分类问题(续)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不知道目前人物年份分类的归类有了共识没有,似乎现在的归类方式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西方人的归类按照原先的名字,而进行归类;但好像东方人(中港及日韩等)的归类似乎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目前对东方人(尤其是对香港、日本及韩国人)的年份分归类按汉语拼音进行归类似乎有中国中心之疑。不知各位有什么看法呢?--Shinjiman 07:12 2006年1月6日 (UTC)

Wikipedia:页面分类“类别内容排列”一节中说“这个能力在中文维基很重要。如果任软件排列,是按Unicode的第一个码排列,对中文什么意思都没有(见Category:诗人)。可以用拼音(见Category:中国君主)或笔划(见Category:中国君主/笔划)。”--Wikijoiner 14:48 2006年1月6日 (UTC)
按照您方才所述,是按照汉字(原条目名称的第一字)[Category:分类]及把条目归类[Category:分类|Category]的分别。但是在一般大部分在香港人有关的条目上,会按照香港政府粤语拼音的标准来进行归类(这种归类问题是与排序无关)。这大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利用interwiki link查找英文的相关条目。例如“吴卓羲”这一人物条目,为什么不能归类为Ng4(香港政府粤语拼音),而要归类为Wǔ(汉语拼音)呢[1]?另外一些例子好像“任志刚”人物条目,这亦是同一个问题(归类为Rèn,而不是Yam6)[2],还有很多类似的条目。我所表达的“中国中心”问题就在此处。--Shinjiman 21:37 2006年1月6日 (UTC)
我觉得现在咱们用的是中文维基,本质上还是以现代白话文和北京音系作为初始标准的。即使对于母语不是北京音系(普通话和国语)的人来说,至少使用中文维基的人还是都会这套北京音系的,所以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你如果用香港拼音,绝大多数使用者根本找不着。所以排序还是应该采用北京音系的一套排序方法的。如果是粤语文维基,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官定的拼音排序。
在中文维基,从使用者人数和广度来说,还有方便程度(在中文世界能看懂拉丁字母的人比会注音符号的人还是要多)来说,还是以汉语拼音为宜。其他用得比较多的还有注音符号,但其实从排序来说,都是按声母排的,差别不是太大。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的区别主要在于注音符号分平敲舌而汉语拼音只是加一个h。另外零声母的处理方法略有不同,汉语拼音a,o,e打头的比较复杂,y打头的对应ㄧ和ㄩ,w打头的对应ㄨ。或者有一个办法,不知道是否可行:在分类的页面上加一个注音符号和拼音的转换表(用模板),如果能点击定向到条目分类上更好。
用笔划排序本来是个好方法,能克服方言障碍,但是繁简字体没法兼容。。。--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2:41 2006年1月6日 (UTC)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给另外一个建议:
  • Category:2006年出生 - 按照原人物姓名次序归类 (使用当地排音方法。好像吴卓羲一条目归类为Ng4,而不是Wǔ)
  • Category:2006年出生/拼音 - 按照拼音次序归类 (包括汉语拼音、及注音符号,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好像吴卓羲一条目归类为Wǔ/ㄨ。)
  • Category:2006年出生/笔划 - 按照笔划次序归类 (吴卓羲一条目会归类在8划中。)
这样的建议是否可行呢?--Shinjiman 17:17 2006年1月7日 (UTC)
不可行,我觉得我说得很清楚了,要用尽可能多的人使用最方便的办法作为主排序。按照原人物姓名次序排序,首先,我听说有个叫“吴卓羲”这样一个人,在这个分类里找。很简单的问题,没看这个条目之前,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是哪儿的人,用什么拼音(我真就是不知道这个人)?但“蒋”这个字的拼音或者笔划(只要是相同标准下)是唯一的。再举个例子,“蒋中正”,我如何知道应该是拼成Jiang, Kiang还是Chiang合适?混合排序不但不能作为主排序,连用“/”表示的排序我都不赞成。--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7:39 2006年1月11日 (UTC)

我注意到前面所引指南的例子中拼音的“Category:中国君主”和“Category:中国君主/笔划”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共存的。各种拼音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来共存。--Wikijoiner 04:33 2006年1月7日 (UTC)

另外一个问题:好像某些人未知现行的归类方法(只使用大写英文字 / 或大小写英文字混用)。这应该澄清应使用的归类方法。--Shinjiman 17:52 2006年1月7日 (UTC)
我也有过一点想法,这里转抄一下:
  1. 建议:对西方人名,采用姓氏或头衔(根据条目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进行排序(英语、法语、德语等的字母几乎相同;俄语人名不是很多,可以直接用俄语字母;阿拉伯语的人名可以采用翻译后的拼音按字母大写进行排序)
  2. 建议:对东方人名,采用汉语姓氏或头衔(根据条目名称)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小写进行排序(日语、韩语几乎都有相应汉字)
  3. 上述前一条建议目前已经有很多用户采用,可以避免翻译不同产生的排序混乱;后一条建议使用小写字母,可将中文人名和西方翻译人名分开,但目前几乎没有条目这样分类排序
--Isnow 18:03 2006年1月7日 (UTC)
现时,对西方人名的姓氏归类比较明确;相反,东方人的姓氏归类中则较为模糊。“对东方人名,采用汉语姓氏或头衔(根据条目名称)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小写进行排序”按照我先前的建议,这样的归类应在好像[Category:2006年出生/拼音]之类的分类页采用。原先的[Category:2006年出生]应就条目当地的罗马拼音法进行归类。这样的建议可以避免“中国中心”的问题。--Shinjiman 18:19 2006年1月7日 (UTC)
其实,汉字本来有个很好的特性,就是在分类里面本身可以将第一个字不同的条目区别开来。但相应的问题是,中文姓氏非常多,会使整个分类显得比较杂乱,大家才想到用注音的方法。不过,“应就条目当地的罗马拼音法进行归类”,会使使用“普通话”、“国语”和“粤语”不同发音系统的人来读这个分类页面,都觉得没有意义。--Isnow 18:40 2006年1月7日 (UTC)
我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否可用[Category:2006年出生/拼音]之类的页面以列出以汉语拼音排列的归类?--Shinjiman 19:09 2006年1月7日 (UTC)
根本不是中国中心的问题。比如广东一个姓“吴”的人如果分在n里面,绝大多数使用者根本找不到!首先目录编目考虑的是方便查找,而用不着为了所谓平等牺牲了可用性。在比方说古人,用的古汉语,而不是现在任何一种方言。那好,你应该用我这套User:Polyhedron/中古汉语拼音来编目。问题是这样编你找得到么?汉字圈那么多地区,那么多方言,每种方言都能弄出不知道多少种转写方法,你如何编目,怎么找?再强调一下,目前的中文维基实际上就是现代白话文,从助词等等都可以看出实际上中文维基不是用任何一种方言都能读的,而且目前的普通话/国语使用的北京音系具有绝对的优势。同一个分类的原则必须是统一的,否则根本没法查找。而现时对于中文维基唯一可能的编目办法就是汉语拼音,否则不是只有广东话有拼音的。粤语的次方言又怎么办?广州市政府拼音又怎么办?古人不知道他说什么方言又怎么办?我如果搬家到粤语区又怎么办?--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8:53 2006年1月7日 (UTC)
这不只是汉语拼音与粤语拼音之间的问题。另外又好像谢长廷一条目,如按照原拼音法,在条目分类中,应归类为Hsieh(通用拼音?),而并非归类为Xiè(汉语拼音)。--Shinjiman 19:49 2006年1月7日 (UTC)
我昨天新改了Template:CategoryTOC,你可以看看谢长廷现在所在的一个分类Category:台湾政治人物。现在这个模板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来标注,实际已经解决了问题(虽然对注音符号来说稍有简并,但已经不影响查询了)。这样编目采用汉语拼音,而查找用北京音系的两种标音方法均可。至于台湾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拼音(我对此是有意见的,觉得就是政治搞出来捣乱的),我觉得不必再用了,因为实际上我见过的所有使用汉语北京音系(基本等同于现代标准白话文)的人,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必会其一。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用,如果为了所谓平等而大大牺牲了很多人的方便(按你的设想实际上牺牲了所有人的方便),也是政治上的捣乱。--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0:53 2006年1月7日 (UTC)
其实我建议的归类方式基本上是与英文维基的归类方式一致。另外请参阅汉语拼音一文:‘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由于种种的原因,我才指出在[Category:2006年出生]中实行汉语拼音的归类方式有“中国中心”的问题。其实如果要迁就只会汉语拼音的用户,建议另辟一个新页面好像[Category:2006年出生/拼音],以解决以拼音作为排序依据的页面问题。而原先的[Category:2006年出生]分类页面采用当地罗马拼音法进行归类(某些人物会有例外情况),又或者干脆直接利用汉字进行归类,那才能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现时利用汉字进行排序依据的繁简转换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这样所建议的归类方式是完全是与政治无关的,莫说这是政治上的捣乱。“不是只有会汉语拼音的用户才会找人物的资料”--Shinjiman 17:13 2006年1月8日 (UTC)
我不说什么了,大家自有公论。--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01:20 2006年1月9日 (UTC)

我个人向来是认为“不要因为电脑软件硬件的限制,而去缩限了语言”。这个讨论的最佳解决法是,分类要有一种以上的索引方法。在中文或汉字字典当中,往往都不只有一种索引,常见或知名的有部首、注音或拼音、仓颉码、四角号码等。但是英文就没有这种“分类多索引”的需求。MediaWiki是开源软件,“软件进步以配合需求”的可能性是有的。虽然我个人也认为台湾许多种拼音的作者是在乱搞,但是如果它是个有一定人群使用的方式,而且在未来若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我是支持把各种拼音索引法都尽量编入的。目前使用汉语拼音做为索引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个人希望未来能够不只以此为目标。--Fauzty 16:53 2006年1月11日 (UTC)

同意,应当以后能够在各人的参数设置里面设定排序方式,这样条目里归类时都不需要竖线了。--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7:45 2006年1月11日 (UTC)
我亦都同意Fauzty的看法,中文字的特性是远远超于英文的(中文至少有数百至数千个姓,而英文只有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始终要有多种排序的方式以迎合各地的需要,好像以“部首→笔划”的方式排列,所影响的排序会减至最少(Unicode亦以部首→笔划方式排列,与Unicode方式排列最为接近),由于“部首→笔划”只涉及字形问题,争论总是没有比其它的排序方式多。而拼音是其中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案。但是要编入哪种拼音(一个或多个)作为索引,我倒认为使用哪种拼音的排列方式的争论比用字形排列的较多。--Shinjiman 18:40 2006年1月11日 (UTC)
“但是要编入哪种拼音(一个或多个)作为索引,我倒认为使用哪种拼音的排列方式的争论比用字形排列的较多。”这个太不一定了。要知道,现在除了文盲以外,基本只有香港我不能确定是否会使用汉语拼音/注音符号之一(不过香港会看懂现代汉语标准语的人口应该也会汉语拼音/注音符号之一吧,若不是,请说明),其它地方的人按目前大陆、台湾、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应该都会,非汉语母语者学汉语也基本都需要拼音辅助。而字形码首先繁简体就不一致,中文维基目前基本一半对一半,部首排序也不兼容,部首认定更不是统一的,所以不论从易用性还是无争议性都不如拼音/注音。--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1:53 2006年1月11日 (UTC)
由于一些香港人(亦不限于香港人)是完全不明白汉语拼音的(这种并非是文盲)。此外,并非所有香港中小学都会提供普通话(汉语/国语)教学,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完全不明白以汉语拼音的排列方式。因此如果那些用户只会汉语拼音,我倒建议在"/"的页面中进行排序。--Shinjiman 04:05 2006年1月21日 (UTC)
要知道中国现时的百家姓,请参阅有关报道[3] (雅虎香港转载明报,2006年1月11日)[4] (明报转载新华社)。--Shinjiman 18:46 2006年1月11日 (UTC)
这个排序是否适用于人名之外的词条?--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1:53 2006年1月11日 (UTC)
我觉得这一套排序除了人名,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用的了。 :D --Shinjiman 05:30 2006年1月12日 (UTC)

关于大学校友这样的分类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记得很久以前我首创了“武汉大学校友”这个分类,大家讨论之后把它删除了。而现在很多学校的校友分类都出来了,似乎大家也没有再讨论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的问题。那么我的观点是:对于那些一生在无数个大学教过书的牛人来说,在他的页面的分类里出现几十个XX大学校友这样的分类,是件很滑稽的事。这样一来,是不是XX中学、XX小学、XX幼儿园的校友分类也应该出现呢?

很显然,一般“Category:XX大学校友”这样的分类都是XX大学的校友自己创建并整理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种不客观的倾向,或者称之为“爱校”情结。这种不客观大概会体现在诸如只要考证到某人在某大教过一天书,这个人理所当然的是校友了,也理所当然被加入分类。请问如此一来,对于一般的使用者来说,当他进入一个牛人的页面,首先看到的是几十个XX大学校友的字样的时候,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有价值么?我觉得就是垃圾信息。而且出于爱校,目前主要是国内的大学校友分类在涌现,如果这本身存在是客观的,我们是不是要扩大到世界各地?那会有多少人的页面上会被一长串的校友分类所占据?再进一步,中学校友分类、小学校友分类、幼儿园校友分类都是理所当然的了……再进一步,有校友分类,那在人大工作过的是不是分出个“会”友?在中科院工作过的是不是分出个“院”友?在秦城监狱蹲过的是不是分出个“狱”友?……这样一来,如果我们进入一个人的页面只需看看他的那么一大堆分类就基本晓得他的一生了,试问编写他的条目内容本身还有必要吗?

如果校友分类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可以存在的话,我想上面的逻辑大概也是合理的,有些情况大概也是会发生的。其实我曾经有过一个很折中的想法:就是把对某大有过很大贡献(教务长、院长、校长)或者合某大关系很密切的人(在某大教过很多年书)加入某大的分类下,这样一来,可以排除那些教一天书就认校友的现象出现,也不必再造个校友分类出来。尽管这样也会有争议,毕竟什么叫“很大”不好界定。--玉米^ō^麦兜 09:22 2006年9月21日 (UTC)

我也反对校友分类。分类太多太乱,就失去了分类的价值。--的的喀喀湖上的幽灵(talk to Louer) 18:42 2006年9月21日 (UTC)
“教一天书就认校友”?怎么可能,您对校友的理解是不是有误?校友是指在这个学校上过学的,哪会有人在几十个学校上过学?您不要把教师和校友搞混了。而且,我不认为校友分类是垃圾信息,您看看那些大学条目里,很多都有“校友”一栏,莫非您认为这样的信息也是垃圾?--鸟甲 19:05 2006年9月21日 (UTC)
就我理解,校友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的(不包括受邀讲座)。一个人有可能在十几所学校任教过。--Isnow 19:29 2006年9月21日 (UTC)
您肯定是搞错了。您可以看看各大校友录网站,以及各大学网站的校友录部分,您就能知道您的看法的确和通常人的理解不一致。校友就是指在某学校学习过的学生,一般是指毕业生。--鸟甲 19:41 2006年9月21日 (UTC)
“校友”在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学校的师生称在本校毕业的人,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职员的人”,所以鸟甲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可以包括教职员的,事实上绝大部分学校列出的校友名单里都包括有教职员,参见浙大招生网,里面就有一句“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40位。”那140位院士中很多是曾任学校教职员的人物,如钱三强、竺可桢等,他们都非浙江大学的学生。--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1:02 2006年9月22日 (UTC)
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职员的人”?那什么叫有时啊,这个校友的通常用法就是曾在本校学习过的人。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人有异议,那是不是改成“X校毕业生”(或“X校学生”)就能让你们满意了?而且,这已经不是问题所在了,已经出现了Category:各大学教师类别,你们是不是主张删除这种类别?--鸟甲 04:37 2006年9月22日 (UTC)
通常含义的校友不包括教职员工吧?“有时含”无非是说某些人在算校友时候把教职员工也算进去了。但大多数的人说校友的时候都是学生,平辈论交的,教师属于长辈的,就算是“友”也不宜这么说。Planemos from BeiJing,China 19:51 2006年9月28日 (UTC)
从分类的作用来讲,分类必须反映条目最主要的几个属性,次要的属性在相关条目一栏注明,再次要的因为文内已经有内部连接所以就不必强调了。校友显然属于上述最后一种。--Alexcn 07:27 2006年9月27日 (UTC)
完全不能理解您的意思。您是说因为已有毕业学校的内部链接所以不用校友分类?这个推理不成立。内部链接只能带到学校的条目,而该条目里往往有“校友”列表,这个列表和类别的功能不同,都应该存在。请看有很多中国皇帝列表,但也有很多中国皇帝类别。--鸟甲 07:59 2006年9月27日 (UTC)
我是说,分类的目的是指明主要属性。你说的皇帝有皇帝类别,那是因为皇帝确实是这个人物的主要属性之一,但是xx大学校友对于一个人物来说就次要的太多了。--Alexcn 13:14 2006年9月28日 (UTC)
您基于什么断定何为次要何为主要?您的标准是什么?姓氏是不是主要的?家乡是不是主要的?死亡时的年龄是不是主要的?这些都已经有了类别了?为什么毕业院校就不是主要的??英文维基百科有大量的校友分类,我看这完全没什么问题。--鸟甲 14:23 2006年9月28日 (UTC)
是的。据我看,你说的那些大多没必要用分类。如果一个条目的分类太多,只能说明分类不合理。--Alexcn 07:09 2006年9月29日 (UTC)
什么叫太多?几个算多?按照您的标准,现在有多少类别需要删除?您的看法真有趣。--鸟甲 07:30 2006年9月29日 (UTC)
我向来反对滥用分类。当然一个分类是否需要存在不是我说了算,需要社区共识。但是我有权力发表我的看法。您觉得有趣那是您的事情。--Alexcn 11:57 2006年9月29日 (UTC)
校友作为人来说也满可以单独分类。校友通常是以校为中心,就算某校条目里有校友,那也只会有限的列几个人,但都不可能把所有毕业生都列出来,只会列一些编纂者认为是名人的。而对人来说,无论校的条目列不列,他都是校友,如果他以在这所学校就读或工作为自豪(不一定毕业啊),编撰人也会列他为某校校友了。Planemos from BeiJing,China 19:51 2006年9月28日 (UTC)
只要定义够明确(如果字有歧义,可以在分类页注名清楚),也有人愿意去花时间精力分,我觉得校友的分类是ok的(也许不如皇帝那么重要,但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便于读者查询的作用存在)。另外,其实英文版里面,很多条目都有5个以上,少数条目甚至有有十个以上的分类,只要每个属性的定义明确不至于让人搞混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太多的问题。--ffaarr (talk) 07:59 2006年9月29日 (UTC)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分类只应该反映主要属性,而现在有滥用的趋势,应该充分利用列表条目。比如现在这个问题,我认为建立校友列表,作为相关连接放在人物条目里面,就比使用校友分类恰当。另外en版如何如何不是我们也如何如何的理由。--Alexcn 11:57 2006年9月29日 (UTC)

想请问一下相同人名的取名规则与消歧义? 编辑

目前我看人物小作品中有不少人名相同,只是()取名都不太一样,如:

请问这是否有明确的规则可供参考,不然在寻找资料上会有所困扰。--David Jackson(talk) 02:13 2006年10月17日 (UTC)

关于哪里人的category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最近有维基人在着手将一些category:XX(省)人细化至category:XX(市)人,我个人认为必要性值得怀疑,省转化为县市以后,一些小城市的知名度可能远远不够,反而让人不清楚究竟是哪里人了。--Ffn 11:27 2006年10月28日 (UTC)

是我在做。不知道的话,点分类看不就知道了。相信很多人也不知道Category:塞浦路斯人吧,难道就不分了?我拆分的原则是分类内条目太多(一般超过200个),这样造成查看的不方便。顺便做广告,有兴趣的人可以参加减少最多条目的分类中条目的数量(除了一些不能减的,比如category:维基见习编辑等)。-Gfdrtf 14:07 2006年10月28日 (UTC)
支持换作县市级Category。位于哪一个省等高级行政机关应该在内文提及,而不是拨入庞大的Category分类。-- tonync (talk) 14:14 2006年10月28日 (UTC)
细化是不错,但是到县市一级就可以了,再往下则不必。而且我觉得维基要对这个问题做出规定,以防有人继续往下分。--Mukdener |留言 14:28 2006年10月28日 (UTC)
只要该省分人数量很大就支持细分,这样是比较有利于查询的,人数较少的省分就暂时就不用再细分待人数多了再分。感谢Gfdrtf花了很多时间在作分类的整理-ffaarr (talk) 14:47 2006年10月28日 (UTC)
我记得在维基原则什么的条目看过,分类细化好像是看条目数目,如果条目数目多至一页显示不下,就应该把分类细化,不一定要看到什么级。--Onsf 19:05 2006年10月29日 (UTC)

要求改进 编辑

特殊人物类里面内容乱写乱分类118.163.157.182留言2013年6月23日 (日) 11:00 (UTC)回复

关于人物类条目的【性别】 编辑

现有的人物条目中,相当数量在正文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该人物的性别,而大多数的Infobox中也没有性别这个属性,以致一些条目从头到尾看完依然不知道其是男是女。性别作为一个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否应当在维基内有所体现?通过何种方式来体现更为适当?也请社群讨论。->>Vocal&Guitar->>留言 2018年11月16日 (五) 01:37 (UTC)回复

  • 现行的规则是传记类条目女性会特别标注一下(Category、或者wikidata),如果没有标注会默认为男性。这是过去传下来的一种方法,但是未必科学。Infobox里面有些是有这个属性,但不是全部都默认有(或者有了还会写)。现在中文维基的编辑量和编辑者基数还是过低、更新也比较慢,我觉得目前任何改变都不太会有操作性(比如给今年维基创建量前50的用户发提醒通知)。Walter Grassroot留言2018年11月16日 (五) 01:50 (UTC)回复

有没有可能让性别为空的Infobox自动从wikidata读取性别呢?--苞米() 2018年11月16日 (五) 09:24 (UTC)回复

  • 比起技术问题,我想应该先为维基百科在标示性别方面的观点做个讨论。个人猜测,Infobox的艺人会区分性别是因为其所属的领域会依据性别给予不同的定位,例如各大演员奖、歌手奖通常会依照性别区分,毕竟男歌手唱不上女高音、男女运动员也会分开比赛,在这个情况下,标注传主的性别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以性别平等的观点来看,在政治、商业领域等等领域里,不同性别的人在能力上没有天生差异,如果不在条目里标注性别,应该也不至于无法理解该人在其所属领域里的成就(以及该人为何有关注度)才对,毕竟虽然性别是一个人基本的属性,但通常不是该人受到关注的原因,这可能是很多Infobox里没有性别字段的原因,就我自己来说,我在阅读人物条目时,对那个人到底长了阴茎还是阴道通常没什么兴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我倾向于不应该特地强调该人是“非男性”,但也不该以默认是男性的方式撰写,如果要放在正文,我比较反对在条目正文的姓名后面(或类似位置),直接以一个字标示生理性别(例如“约翰,1958年生,男,美国人”),而是把性别融入条目之中(例如在提到家族关系时描述他是他父亲的次子)。-KRF留言2018年11月16日 (五) 09:43 (UTC)回复
    • 我的出发点只是讨论一个基本的、有意义的属性,我个人在此不讨论任何关于性平的言论。关于表示方式,如阁下的“约翰,1958年生,男,美国人”非常直观,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好。如果以较为婉转的方式提及,一方面条目内未必都能写到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读者也未必从头读到尾,可能难以有实效。->>Vocal&Guitar->>留言 2018年11月16日 (五) 10:53 (UTC)回复
      • 我反对以一个字标示的方式不是因为这样比较不婉转,只是从一篇文章行文通顺与否的角度来看,这样比较不美观(类似于“某甲从A中学、B大学毕业后,进入C公司担任经理”和“某甲,A中学、B大学毕业,C公司经理”的差异),也不像一个句子,比较像是一个标签。我前面的疑问是“性别对一个人物条目来说是否为必要资讯?”如果不标注会有什么问题,又、如果要标注,该如何兼顾跨性别与阴阳人族群?例如,之前我和另一位用户就因此在积丹尼条目因此有一些争执(见今年3月的编辑纪录),虽然不了了之,但该用户的“没有人需要知道每个人真实生理状态”也不是没道理。-KRF留言2018年11月16日 (五) 20:42 (UTC)回复
  • 可以在infobox写。在正文写小心有平权问题。--Temp3600留言2018年11月18日 (日) 05:29 (UTC)回复
  • 无论在维基还是别处往往看到这样的说法:“某某某,加拿大女作家。”但从不见“某某某,加拿大男作家。”这样把男性当做“默认性别”,并不平等。人物的性别只应该在与其生平经历有直接重要关系时,加以叙述,如“居礼,化学家、物理学家,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而不应该单纯地写“居礼,女化学家、物理学家。”正文中无须掩盖性别,亦无须特别强调。钢琴小子 2018年11月18日 (日) 08:32 (UTC)回复
  • 今天就算贫果创办人是女生,也没有什么写在条目里面的必要,又不是像朴槿惠这样,而且性别算什么重要信息啊。 --船到桥头自然卷留言2018年11月22日 (四) 05:03 (UTC)回复

调查 编辑

看诸位的意见,我想回到这个问题上

  • 维基百科中,人物条目不(明确)记载“性别”是否会影响百科的全面性?影响条目的完整性?

我发起这个讨论并不期望得出共识,但如果诸位对这个问题看法一致,则今后亦可当成共识处理。->>Vocal&Guitar->>留言 2018年11月28日 (三) 12:01 (UTC)回复

我觉得不会影响,特别强调性别做什么? --船到桥头自然卷留言2018年11月29日 (四) 21:36 (UTC)回复

人物的性别和性向 编辑

问题:人物分类在国藉、职业、性别和性向这四个维度上没有一致的组合方式。有时会进一步区分性别和性向,有时不会,而且不是男异性恋的人特别容易被标出来。Wikipedia:人物分类方法的建议是“国籍+职业”,没有提到性别和性向,实际上存在的很多分类是“国藉+性别+性向”或“国藉+性别+职业”。

我的观点

  1. 目前的分类方法不一致,需要统一。
  2. 标示女性和少数性向或许有助于改善维基百科的性别偏误,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男性和异性恋不用特别标,其他的就要特别标出来,这又是一种不平等。
  3. 一个人的性别和性向在很多时候不那么重要,也没有关注度。

建议

  • 方案一:所有人预设为不标性别和性向(我个人偏好这个做法)
  1. 只有当这个人受关注的原因包括性别或性向,才应该加入有关性别和性向的分类,例如玛丽·雪莱的性别对女性文学史有重要意义、白先勇写了重要的同志文学作品、汉武帝的双性恋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重要典故,所以标注为Category:英格兰女性作家Category:台湾LGBT作家Category:中国双性恋皇帝
  2. 其他刚好是这个性别或性向的人都不应该列入,例如J·K·罗琳Category:英国女性作家林怀民Category:台湾男同性恋者,这里性别和性向并不影响他们的关注度,应删除,只留“英国作家”和“台湾舞者”。
  • 方案二:全部都必须标示
  1. 所有的分类都同时标上国藉、职业、性别、和性向。J·K·罗琳是Category:英国女异性恋作家、金庸是Category:香港男异性恋作家
  2. 缺少任一维度的分类一律只能作为上级分类。
  3. 所有没资料佐证的维度一律预设为“不明”,例如蔡英文Category:台湾女性性向不明政治人物
  • 方案三:预设全部标示,但无佐证资料时允许不标
  1. 类似方案二,但在没有资料佐证时可以跳过。
  2. 缺少维度的分类除了当上级分类,也收录资讯不明的人,蔡英文归入Category:台湾女性政治人物

以前的类似讨论

  1. 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传记#请讨论一下人物传记条目如何说明性别
  2. Wikipedia_talk:人物分类方法#关于人物类条目的【性别】

--Yel D'ohan留言2019年5月22日 (三) 18:32 (UTC)回复

提案人对分类机制似乎有很大的误解。首先,分类没有必要统一。英国女性作家分类出现的原因只不过是英国作家的数目太多,为了避免过多条目使用同一分类才作细分,性别作为简易的二分法,当然经常用作细分之用。反过来说,如果使用分类的条目数并不多的话,也就没有必要作出细分。因此,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不是武断地以统一为名,结果却让分类变得肢离破碎。其次,只标女性不标男性的说法并不准确,理论上分类应该两性并列,不过如果考虑到某些分野女性过少或男性过少的话,以其一性别为主轴作分类也不能说是完全无法接受。其三,少数性向正正因为是少数才会标记,那是因为多数根本没有必要标记,数目过多会导致分类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诸如什么异性恋云云,在我看来都是多余。其四,分类与关注度无直接关系。其五,您的分类方法含有大量需要判断的地方,例如“汉武帝的双性恋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重要典故”,就当您说的是真实,中国文学典故与史实不应混同,那只是汉武帝在文学上的形象,不一定与史实相似,而且年代久远的情况下,要判断汉武帝是否双性恋也有相当的困难,更甚是双性恋这个观念在当时根本可能尚未出现,结果就变相成了原创研究,其他诸如“重要意义”、“重要的同志文学”等等,怎样才算是“重要”?怎样判断?由谁判断?如果有人觉得不重要的话,那您的分类标准也无法成立。最后,分类的建立需要同时考虑到跨维基分类之间是否能够联系起来,您的方案会导致过多分类出现孤立的情况,导致大量条目难以被准确分类。以上,谢谢。—AT 2019年5月23日 (四) 11:55 (UTC)回复
我完全同意条目不多的话就不用再细分,如果要避免孤立的话,我的方案一和方案三可以简单加入“只有当这样分类的人大于 X 个,才设定该分类”。但是现有的分类情况,男作家是“作家”,女作家是“女性作家”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性别(或性向)比例不一致的时候,把少数性别独立出去并不是最均匀的拆分方式。如果是为了避免分类中有太多条目,应该要被拆出来的是多数方而不是少数方。当你把“女性作家”和“LGBT作家”独立出来,剩下的“作家”数量会远多于另两个分类,反之,如果拆成“作家”和“异性恋男性作家”的话,两个分类的数量会更接近一半一半。第二,如果只将少数方独立出来,这种差别待遇会强化不平等,是一种歧视,不是维基百科该做的,恕我不赞同“正因为是少数才会标记,那是因为多数根本没有必要标记”的说法。至于分类判断的部分,我用汉武帝当例子只是因为现在条目上有“双性恋者”的分类,他实际上是不是双性恋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重不重要确实偏向主观,但所有的分类本来就都是主观的。不管是职业、生物物种、语言、国家、大气现象、天体、学科……。甘蔗、蕃茄和小黄瓜算不算水果?草莓和莲雾(假果)算不算果实?出来选过一次里长的人算不算政治人物?参加过几次游行才算社运者?本来就都是交给多数人或少数权威人士的主观认定。重不重要可以自由心证,有争议时再讨论就好。 --Yel D'ohan留言2019年5月24日 (五) 12:02 (UTC)回复
又想到一点:如果只是要拆分人物太多,那我们也可以用出生年代、星座、血型、婚姻状况、宗教、身高、政治立场、族裔、收入等其他方法,其合理程度和用性别或性向来细分是差不多的。--Yel D'ohan留言2019年5月24日 (五) 13:13 (UTC)回复
实际上,现存分类中同时存在Category:男性作家Category:女性作家,所以您担心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至于,细分方法我建议参照英维(或是说各维的做法),以免出现孤立的情况。—AT 2019年5月27日 (一) 09:25 (UTC)回复
三个方案都不合适。同上,分类名“+性别”大多是是因为分类下条目过多而被细分,仅男/女被细分也是因此,不是有意产生的“性别偏误”,只是一种省事(减少移动分类)的举动,补上另一分类即可纠正。“+性向”在我看来没有意义,且极易争议或涉在世人物隐私,除非LGBT等主题的分类有特殊需求。条目和信息框中是否声明人物性别,在我看来更值得讨论,很多时候读者看不出人物的性别;性向标识同上。最好的方案是开发出小工具(和提醒调用模板),在分类页面直接依赖维基数据的数据项查询并过滤性别、性向等条件,会更加方便并易于管理(全域共享、数据项格式约束、单个数据项支持多条参考来源),到那时,分类名的“+性别”很可能就多余了。--YFdyh000留言2019年5月24日 (五) 12:10 (UTC)回复
性别的部分,这种省事的方法是一种无意识偏见,不宜淡化。补上另一分类也不见得就能纠正,因为会有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的人(在西方国家这占大约 1% 的人口)。性向的部分我完全同意不放入分类,除非在是活跃于LGBT社群或史上第一个出柜之类情况。--Yel D'ohan留言2019年5月24日 (五) 13:13 (UTC)回复
这种划分只是为了细分分类,如有无意识偏见也非有意为之,不宜过度认知。少数的特殊性别,完全可以不做细分(留在父/母分类),如果做细分,反而还有过度突出(比重平衡)和认知/划分偏差等问题,而且特殊性别是超过上百种的。“史上第一个……”也无需,除非特殊分类下且有需求,新分类下成员很少,也是不能细分的。过度认知下,特定条目/分类没有被预先创建或平衡摆放,也能扣上“无意识偏见”吧。--YFdyh000留言2019年5月25日 (六) 00:35 (UTC)回复

建议删除姓氏分类 编辑

如题,如果连姓氏(如[[Category:刘姓]])都要分类,那就没有理由不加[[Category:布什姓]][[Category:史密斯姓]][[Category:史蒂文斯姓]][[Category:詹姆斯姓]][[Category:山口姓]][[Category:小泉姓]][[Category:弗朗索娃]]……--7留言2021年2月5日 (五) 07:57 (UTC)回复

我给予(+)支持,毕竟这算是过度分类。但这件事情很“重大”,应该让更多的用户才是(尤其是那些很少来互助客栈的编辑们),我可不想被人在背后说闲话说我们是维基小圈圈。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1年2月5日 (五) 08:07 (UTC)回复
我个人确实也是觉得姓氏分类的设立的必要性不大,而且也难以尽收,做不到分类的应有功能。我在{{bulletin}}把这直接设为社群调查好了,这样大家直接看到和关注到这讨论。如果结论是(基本)删除姓氏分类的话,部分模板可能也要连带调整。SANMOSA SPQR 2021年2月5日 (五) 10:09 (UTC)回复
(+)支持毫无意义的一个分类,虽然会有很多条目因此又少一个分类。 --懒癌哪天行Lazy, as no today's excuse. 2021年2月5日 (五) 13:29 (UTC)回复
(&)建议导入并以维基数据取代,天然的结构化数据,维基数据还能提供约束、组合查询、参考来源(例如特定人物姓氏之争议和变动)等多重功能。但在此之前,应了解使用此种分类的模板、机器人或其他用者,做适当更新。其实生卒地、生卒时间等分类也能维基数据化、细化,但究竟哪种更方便查阅和维护,值得考量。--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5日 (五) 14:41 (UTC)回复
同意汇入至维基数据(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由维基数据代劳,其他Wikipedia都有更大程度调用维基数据的情形)。SANMOSA SPQR 2021年2月6日 (六) 08:54 (UTC)回复
同意使用维基数据处理。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1年2月6日 (六) 11:38 (UTC)回复
基本支持删除姓氏分类,但是同时要注意像Category:范阳卢氏Category:足利氏Category:肯尼迪家族等相对于单纯姓氏分类要来得关系密切的分类,两者不应混为一谈。--AT 2021年2月6日 (六) 12:00 (UTC)回复
大体(+)支持。顺便一提,金城武条目曾被加入Category:金姓。--Wcam留言2021年2月6日 (六) 14:06 (UTC)回复
基本(+)支持提议,但要做好配套措施。—— Eric Liu 创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1年2月6日 (六) 14:59 (UTC)回复
仔细权衡之后,个人对此提议的立场改为(=)中立。—— Eric Liu 创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1年2月7日 (日) 13:35 (UTC)回复
确定要把姓氏分类都删掉吗?有时候对读者还是有帮助的吧。比如说我记得某个历史人物姓司徒,但是名字记不得了,可以从 Category:司徒姓 里查一查;或者说,我只记得某个人叫刘某光,我可以去 Category:刘姓 里去找。“中文维基没有 Khrushchev姓 分类,所以要把毛姓分类删掉”、“刘姓人物没有全部列入刘姓分类,所以刘姓分类应该删掉”这样的论证恐怕有问题。--如沐西风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6:36 (UTC)回复
我认为可以在姓氏条目底部用外链模板(类似{{commonscat}})形式提供维基数据的查询入口。反正普通用户更容易查找到条目而非分类,所处位置相近,维基熟手熟悉后也容易找到。--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7:05 (UTC)回复
前提是维基数据提供有中文化、易于理解的查询界面,未在那边活跃所以目前不太清楚。如果共识允许,也可站内开发一个toolforge上的工具来提供这种查询、组合查询功能。如果这种方案能解决查阅用法,可能不再影响共识形成。--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7:17 (UTC)回复
(-)反对。其他族群、国家状况如何我不清楚,但在华人地区姓氏宗族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举一个不算大的姓氏詹姓为例,不但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宗亲会会举办大型祭祖活动、恳亲会、跨地域交流、经贸投资等活动更在地方政治中扮演一定角色,只是比较少编者着手于这方面而已,否则媒体报导其实不少、各地宗亲会、民俗学会、姓氏文化研究会也都有相关论述。又以上现象并不适合用家族概括,以上面提到的台湾苗栗卓兰镇为例,当地詹姓是由广东饶平詹姓加上后来移入的彰化永靖、竹塘詹姓组成,宗族发展至今也有一百多年,是跨越家族的现象。
我认为现在姓氏分类看来累赘的原因是没有向下细分、缺乏相关条目统合,如果把既有各地家族史、宗族史研究(以楼主举例的刘姓而言,有看到有人编《湖南刘氏源流史》这种书)、宗族文化(既有各地宗族聚居地及相关建筑,未来可能建立的各地各姓族谱、各宗亲会)等条目、分类建立起来其实相当可观,长远来说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东亚文化圈成员也可能建立类似条目,故我在此反对删除。--回廊彼端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6:34 (UTC)回复
如上方AT所说,家族分类与单纯姓氏分类最好区别对待,家族分类应该保留。家族相关信息写成条目比分类更易维护和查证。姓氏分类细分的可维护性其实很差,比如可能有人写“1990年出生的刘姓人”、“刘姓足球运动员”这种完全没必要且增加查阅和维护难度的分类。--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7:08 (UTC)回复
@YFdyh000家族宗族在严格定义上并不相同,适用宗族而非家族的案例我已在上方提及,又您说的维护问题确实有道理,但真要比较难维护,年份分类因为时间细分、收纳事物更多更加辛苦,随手抓个Category:1999年就可以看到一堆叠床架屋的分类,依此逻辑年份分类是否也应删光?--回廊彼端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8:10 (UTC)回复
是不同。其实这事急不得,我提议维基数据也只是一个方向,至少得将维基数据充实起来、大家看看效果,再说代替原有分类之事。如果有人单纯提议移除现有的姓氏分类,我也不太赞成。如果维基数据的效果佳,能代替不少叠罗汉分类,但那是长期目标。大家可以先发表意见和疑虑。--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8:18 (UTC)回复
@YFdyh000:谢谢您,我也期待维基数据给百科创造更多新的可能。--回廊彼端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8:28 (UTC)回复
再附带一点,对大的姓氏来说,姓氏分类可以增加收录“Cat:各省O姓”、“Cat:O姓宗亲会”、“Cat:O姓聚居地”等等子分类,对小姓氏来说姓氏分类则可能更加重要。例如台湾三姓姓氏起源明确但人数较少,短期内可能很难有宗族研究支持,如果此新闻中提及的三先生有天符合关注度可以建条目了,便可以由其传记中反映出三姓的发展,弥补既有研究不足之处。--回廊彼端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7:09 (UTC)回复
附带第二点,把姓氏分类拿掉最核心的是分类树断裂问题。参照Wikipedia:页面分类#什么时候用页面分类,分类存在的意义之一是让用户用关键字快速进行浏览;如果没有Category:王姓分类辅助,我看完王姓条目后很可能不会意识到还有Category:王姓家族Category:王姓宗祠这些相关分类存在,一来增加查阅难度,二来滥建同义、平行条目跟分类也会增加。--回廊彼端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8:28 (UTC)回复
  • (-)反对作推论不要滚雪球,“没有理由不加xx姓”并不能从“加了xx姓”这个前件中推出。还有就是这个分类并没有抵触任何东西,再强调一下:不是一个人觉得有没有意义就可以决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目前最上层的姓氏分类可以帮助人找到这个姓氏下有怎样的单个郡望家族,稀有姓氏的分类更加可以帮助人看出这个姓氏是否在一个地区聚居,总之是很有用处的。----𢿃𠫱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08:34 (UTC)回复
  • 因维基数据少人做事,目前不太可行,如果要删的话请建立机器人删除并有热心人去作维基数据,不然用人肉一一删除的话只是给猫挂铃铛。--Outlookxp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3:28 (UTC)回复
  • 然而对于维基数据,我始终不知道到底要怎么运用啊!请问有没有人现在能告诉我,如果删除了所有中文姓氏分类,而我想知道“除了是元介以外,中维还有哪些是姓的人物条目?”(因为这个姓很罕见,所以好奇),我该如何透过维基数据得到答案?另外,若不限中文姓氏,我可以透过维基数据知道竹野内丰以外的竹野内姓人物、药师丸博子以外的药师丸姓人物、莲佛美沙子以外的莲佛姓人物、舛添要一以外的舛添姓人物、本假屋唯香以外的本假屋姓人物吗?若可以,请教要怎么操作?这些日本罕姓我也很好奇。-游蛇脱壳/克劳 2021年2月7日 (日) 14:03 (UTC)回复
    • 是姓药师丸目前只有一条数据;竹野内姓、莲佛姓等数据缺乏。右侧栏-可视化编辑,可以自己搜。更易用的可视化工具可行、可开发。谈代替还早,可以互补和倡议。相比在中文维基维护姓氏分类,利用和填充维基数据设施对未来的各方面有利。--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4:25 (UTC)回复
    查询服务-示例正在中文化,欢迎尝试。也计划引入更多维基数据模板、放入条目。--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8日 (一) 18:45 (UTC)回复
可是有时候要查某些名字的时候,姓可以查的到,所以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吧--爱偷懒的鱼🐠留言 2021年2月9日 (二) 08:12(UTC)
没有听懂,您的意思是从分类找出自己想找的人物?对于常见大姓这会很难,因为成员太多、条目名简繁体不转换,且常难确定是否存在条目(如果有查阅过的印象还好)、是否有姓氏分类(目前加入率还挺高的)。如果是找冷门姓氏人物,站内搜索和维基数据都可以。--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9日 (二) 08:27 (UTC)回复
是阿,比如说我记得某个历史人物姓,但是名字记不得正确的名字了--爱偷懒的鱼🐠留言 2021年2月9日 (二) 08:57(UTC)
感情您都能代表一般读者?一般读者人人都知道有维基数据这个东西?一般读者都会使用语法搜索?把这个拿出来放在一般读者眼前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我一点都不反对甚至大力支持利用维基数据,可就现在的数据沟通、迁移、取用和修改,远达不到基本的需求,更不可能改善体验。->>Vocal&Guitar->>留言 2021年2月10日 (三) 04:29 (UTC)回复
(※)注意 如果您仔细看了上方讨论,应该能注意到,我的观点是建议替代+不赞成目前移除。--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10日 (三) 12:21 (UTC)回复
(:)回应所以您的意思是逐步替代,以便将来移除姓氏分类吗?另外,请教读者要如何用站内搜索找到某冷门姓氏人物的条目?是用special:前缀索引吗?-游蛇脱壳/克劳 2021年2月10日 (三) 15:25 (UTC)回复
是,因为大姓氏的分类难以细分和查阅,同时维基数据可提供同类型的数据、精细管理。是,特殊:搜索特殊:前缀索引,如果大家着重在意“冷门”姓氏的查找,冷门姓氏在特定阶段和条件(如<200个条目或者尚无姓氏条目)保留分类也是可行的。--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10日 (三) 15:56 (UTC)回复
还有药师丸悦子相对性理论)和她爹,附(-)反对--E.A.Crowley666✍️ 2021年2月13日 (六) 05:27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人物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