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年号

(重定向自Wikipedia talk:年号专题
逐风天地在话题“各帝王纪年建立新条目与否”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标准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年号”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年号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维基专题属于年号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年号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年号的消歧义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 我打算编写年号条目。有几个疑惑:
  • 有些年号被多位皇帝使用,那么在编写的时候,应采取“消歧义”页的方式(如广运)?还是采取“同页内分别说明”的方式(如大德)?
    • 目前基本采用前者。不过年号条目内容不多,合并起来写作不仅省力气,也显得不浪费空间。(当然,对于wiki条目数统计来说,有点吃亏,呵呵)
  • 少数年号与地名相冲突(如大同绍兴),应该如何解决?见talk:大同

--Hamham 10:02 2005年4月28日 (UTC)

我觉得不相干的东西则不宜放在在一页,所以第二种情况肯定应该消歧义。至于同类相关事物,各自有足够内容的,还是消歧义好。至于年号,就同页内分别说明吧。--Louer 15:29 2005年5月1日 (UTC)

年号条目的命名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近来看到年号条目中的消歧义的命名方法有点乱,当维基为一年号为例。一时用年号全名,即维基。一时用年号名字 (年号),即维基 (年号)。一时用年号加其他名称,例如维基 (汉朝)等。例如大庆,西夏两位君主和清朝三位起义领导都用上它,那要如何命名来防止误会?

由于一位领导一定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只使用一个年号,例如汉武帝在建元年间一定使用建元,不会同时使用后元,元鼎等。所以我建议用领导的称号为消歧义。称号的方法便根据维基既有的中国君主命名法来做:即是两汉至隋朝的君主使用谥号、唐朝至元朝的君主用庙号、明清的用年号、其他的和开国君主用君主本名。所以大庆的情形便成为:大庆是地名条目、大庆 (夏仁宗)李仁孝的条目、大庆 (李元昊)李元昊的条目、大庆 (王耀祖)王耀祖的条目、大庆 (王大叔)王大叔的条目、大庆 (黎树)黎树的条目。另外这个方法还可以引申到其他非中国年号的条目,例如日本,越南等。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16:18 2005年12月14日 (UTC)

基本上是沿袭日文版的做法。当一个年号名称没有其他歧义时,就使用维基这样的命名。而一个年号名称有其他歧义,而年号方面的歧义没有,就是说只有一个年号使用该名称,则采用维基 (年号)的做法。而又多个年号同名,则使用“年号 (朝代名称)”来区分。使用大庆 (王大叔)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年号可能几个皇帝共用,或者几个政权共用。例如西晋晋愍帝建兴 (晋)年号,在前凉继续沿用,前凉有5个皇帝都使用这个年号。我认为,基本上能够区分开就好,一般用朝代来区分已经能够区分开了。此外大庆 (王耀祖)大庆 (黎树)比较会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年号--百無一用是書生 () 01:36 2005年12月15日 (UTC)
书生的意见不错,一些年号当然可能几个皇帝共用,或者几个政权共用。例如建兴年号,在前凉继续沿用,前凉有5个皇帝都使用这个年号。如果有需要,可以写建兴 (刘禅)建兴 (孙亮)建兴 (李雄)建兴 (晋愍帝)建兴 (前凉)建兴 (慕容垂)建兴 (大仁秀)。由于前凉的建兴年号一直使用至张玄靖在位时,有需要的话可以改写成为建兴 (张寔)建兴 (张茂)建兴 (张骏)建兴 (张重华)建兴 (张曜灵)建兴 (张祚)建兴 (张玄靖)。但是根据阁下的方法,西夏两位君主和清朝三位起义领导都用上大庆年号,那么西夏李仁孝和西夏李元昊是不是都用大庆 (西夏)作为条目名称呢?同理,王耀祖、黎树、王大叔的年号是不是全部都用大庆 (清)呢?在下的统一的方法确保每一次年号的使用都有一个个别和独立的条目来表明,无需在特定某个特定的情形下一时使用朝代,另一时又用人名。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4:30 2005年12月15日 (UTC)
另外,有人可以说王耀祖、黎树、王大叔的年号有几多资料可以写吗?放在一起便可以嘛。那么举个著名例子:元世祖元顺帝都是使用至元年号,元世祖的那个历30年的至元有马可·波罗的来华、南宋的覆灭、文天祥之死。元顺帝的那个历6年的至元有脱脱伯颜。应该不可以只用一个至元条目来表达两个时代吧。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4:56 2005年12月15日 (UTC)
我虽然不太懂中国古代史以及年号的事情,不过我觉得采用简洁的标准(当然首先要保证不会有臭虫)比较好,不用经过若干不同的问答及选择程序。印象中,一个皇帝不会重复自己用过的年号,所以Ktsquare的命名方案似乎简洁有效:
  1. 不存在歧义时,使用“年号”;
  2. 存在歧义时,使用“年号 (君主名称)”;而该君主名称遵循既定规则或维基惯例。--roc (talk) 05:38 2005年12月15日 (UTC)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大量多个政权使用同一年号的例子。前面所说的建兴 (晋),在前凉沿用而不是使用同名年号。这是有区别的。建兴 (晋)只用到建兴四年,而前凉继续沿用,也就是继承这个年号,或者奉这个年号的最初使用者为正统,从建兴五年一直用到建兴四十九年(注意并不是从元年开始)。像这样的年号,我不知道是按照每个帝王分开建,例如建兴 (张寔)建兴 (张茂)建兴 (张骏);还是建兴 (晋)建兴 (前凉)两个,因为前凉的建兴是历经几个帝王一直沿用,只是一个年号;或者只使用建兴 (晋),而把前凉的建兴也写在一起,因为前凉的建兴和建兴 (晋)实质上是一个年号,而不是多个同名年号。看日文版,就是如此处理。我也觉得从年号概念上看,建兴 (晋)建兴 (前凉)其实是同一个年号。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50 2005年12月15日 (UTC)

关于书生提到的“奉年号”的问题,建兴 (晋)可以包括前凉的时期。那么建兴 (晋愍帝)可以代表了。但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下的方法使用“年号 (建立该年号的君主名称)”简洁地来分别个别君主自己建立的年号。又例如李后主“奉宋的年号”,使用建隆便可以了。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7:47 2005年12月15日 (UTC)
另外,我手上有李崇智那本的2001版,书生你举的例子我应该可以互相参校。我想将我的建议放进Wikipedia:命名常规里,正式成为有效的规则。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7:54 2005年12月15日 (UTC)
我还是认为使用建兴 (晋)更加简洁明确,符合消歧义的规则。--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06 2005年12月15日 (UTC)
年号作为时间的一个表征,我认为使用同样具有时间意义的朝代来消歧义能够更加清楚--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13 2005年12月15日 (UTC)
首先,在建兴 (晋)这个例子,当然建兴 (晋愍帝)建兴 (晋)多两个字。但是正如我上述的大庆,使用朝代作消歧义(在维基百科和维基媒体中[消歧义]指解决条目名称相同所引起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大庆的问题。我认为是用一个可以全部统一而简洁的年号命名标准会很好,免了将来考虑命名的问题。所以我依然认为使用建兴 (晋愍帝)符合大原则。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8:21 2005年12月15日 (UTC)
但是朝代消歧义并不能解决全部的年号命名的问题。到头来年号命名还是在人名,朝代名中打转。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8:21 2005年12月15日 (UTC)
再举多几个例子:唐高宗和唐肃宗的上元、北魏南安王和宣武帝的永平、刘宋前废帝和武昌王的永光永贞永兴至元建始、顺天、顺德、广德、应天、罗平。李崇智的那本有年号笔划索引可供参考。zzz....很困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8:37 2005年12月15日 (UTC)

最近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算知道了命名规律,中国的年号页面命名,年号同名者的按朝代、割据政权、地方起事人物区分,若同一朝代有年号重复使用的话以君主区分(如唐朝高宗、肃宗分别使用“上元”年号,元朝世祖、惠宗分别使用“至元”年号);无同名者但与人物、地名、词汇等等同名者加“年号”二字区分。朝鲜、越南、日本同中国例;朝鲜以朝代区分;越南、日本以国名或加“年号”二字区分,若年号有重复使用的话以君主、朝代区分(如越南李朝、黎朝分别使用“天顺”年号)。部分年号或因知名度高或因条目建立早,往往不加括号区分,如大理的神武、清朝的嘉庆、日本的明治、大正等等。D留言2021年10月31日 (日) 13:45 (UTC)回复

年号纪元和公元的先后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猜这个可能已经有定论了,如果有请告诉我,如果没有欢迎讨论。

以下那种标明年份的方式是中文维基百科建议的,或哪种都行,或某几种可以?

  1. 黄初元年(220年
  2. 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3. 220年黄初元年)
  4. 220年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

另外“公元”二字不用特别标出,是吧。--蒙人 ->敖包相会 05:36 2006年9月14日 (UTC)

我不知道有没有相关明文方针可依循,个人倾向第1及第3种写法均可。--Ellery 07:05 2006年9月14日 (UTC)
我自己的做法是,如果叙述该政权的事件就用该政权的年号,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用2,以后用1;如果是叙述其他没有年号的政权发生的事件,例如:匈奴。同时,又有交代时间背景的必要的话,就用4。未命名 19:51 2006年9月14日 (UTC) 第一次更正未命名 13:00 2006年9月15日 (UTC)
其实除了引用古文,应该鼓励使用公历纪年,所以3和4我认为比较好。--Mukdener |留言 17:51 2006年9月15日 (UTC)
支持3和4,而3和4的选择可根据前后文的环境,如果该条目的时间跨度不大,前文又有交代朝代和皇帝,我觉得使用3比较简洁,否则的话就应该用到4,因为历史上相同名称的年号太多。--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3:55 2006年9月16日 (UTC)
支持3。--winertai 06:03 2006年9月16日 (UTC)
  • 如果涉及月份,建议用1。如果用“220年(黄初元年)十二月”,究竟是公元220年12月还是221年1月或2月呢?如果是后者,把220年放在前面总觉得有点儿怪。如果用“黄初元年(220年)十二月”,虽然该月很大可能是在221年,但由此而起的误会似乎较少。2也可以用。--Mewaqua 14:39 2006年9月21日 (UTC)
建议使用公历,你举的例子应该这样处理,如果是黄初元年十二月就应该写“221年1月(黄初元年十二月)”毕竟百科全书是写给现在的人看的。--Mukdener |留言 22:47 2006年9月27日 (UTC)
上面我说得不太清楚,其实我想指出有些时侯古文所载的时间不易找出其准确公元年份,例如黄初元年冬(可能是220年底,也可能是221年初)、黄初元年十一月(在220年12月至221年1月间),应该用“黄初元年(220年)冬”之类以减少混乱。--Mewaqua 16:34 2006年10月9日 (UTC)

Wikipedia talk:专题/年号

编辑
移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59 2007年1月23日 (UTC)
我建议的使用人名命名方案以前已有相关讨论。如果没有异议,我打算直接在一星期后放进Wikipedia:命名常规zzz....很困 找我 00:45 2007年1月6日 (UTC)
我没有参加以前的讨论,粗略看了一下,有一点不同意见。消歧义括号中的命名常规是不好一概而论的,主要要根据同名条目的内容决定。比如讨论中的例子北魏南安王和宣武帝都有“永平”年号,这时当然可以考虑使用人名。但是,如果是“康德”,同名条目是哲学家,就没必要使用人名了,应该使用“康德(哲学家)”和“康德(年号)”。如果命名常规只是考虑前一种情况,我支持。如果有包括后一种情况,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下一次登录 07:50 2007年1月6日 (UTC)
把年号对应的年重定向至公历年,像光绪二十六年这样,如何?-下一次登录 08:12 2007年1月6日 (UTC)
但这会带出另一种问题,不同朝代,相同年号怎么办?相同朝代,使用相同年号又怎么办?例如元世祖和元顺帝使用同一年号,“至元”。--Iflwlou 17:18 2007年1月6日 (UTC)
参见至元。--Isnow 20:01 2007年1月6日 (UTC)
可以至元元年 (元世祖)至元元年 (元惠宗)这样处理。-下一次登录 22:20 2007年1月6日 (UTC)
至元元年应该使用消歧义处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14:06 2007年1月8日 (UTC)
是的。后来想了想,似乎元世祖至元元年元惠宗至元元年这种消歧义方式更合适。-下一次登录 21:46 2007年1月8日 (UTC)
好,不过有需要每一年这样做么?如此推演,十六国时期的重定向会很多。zzz....很困 找我 03:26 2007年1月10日 (UTC)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在条目中写“光绪二十六年”,而不用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也不会有人抱怨比如“公历中心”等问题了;坏处是耗时,产生很多重定向和消歧义。就看得失利弊谁大谁小了。-下一次登录 06:30 2007年1月10日 (UTC)
登录的方法(“康德(哲学家)”和“康德(年号)”)是个好提议。不过提议可以改为既符合人名命名亦可以消歧义的康德(哲学家)”和“康德(溥仪)”作为条目的称谓。康德 (哲学家)康德重定向到伊曼努尔·康德康德 (年号)连到康德 (溥仪)zzz....很困 找我 03:23 2007年1月10日 (UTC)
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见,觉得对于康德,“年号”比“溥仪”更适合位于括号中,再说了,如果(假设)溥仪有一个妃子也叫“康德”,那又该怎样消歧义呢?-下一次登录 06:30 2007年1月10日 (UTC)
我不认为[[康德 (年号)]就比康德 (溥仪)更合适,更何况条目命名格式的统一非常重要,至于“溥仪有一个妃子叫康德”的假设,首先这种假设不成立,而且就算成立也可以用康德 (溥仪妃子)来命名。--鸟甲 09:19 2007年1月10日 (UTC)
那年号是不是要改成“康德 (溥仪年号)”才合适呢?我认为消歧义的命名一定要根据另一个同名条目的性质决定,没有必要要求统一。举个例子:如果有两个张三,可以叫“张三 (中国人)”和“张三 (美国人)”,如果又多了一个张三,就应该是比如“张三 (北京人)”,“张三 (河南人)”,和“张三 (美国人)”。如果又多了两个,就可能是比如“张三 (北京运动员)”,“张三 (北京哲学家)”,“张三 (河南哲学家)”,“张三 (河南工程师)”,“张三 (美国政治家)”。如果又多了若干个,就可能是比如“张三 (1973年出生的北京篮球运动员)”,“张三 (1982年出生的北京篮球运动员)”,等等等等。难道可以制定什么统一的标准吗?-下一次登录 13:28 2007年1月10日 (UTC)
登录讲及更广层面的消歧义,和Iflwlou、鸟甲所提出的年号命名问题角度不同。人名命名可说统一了年号的命名。根本上,年号是君主正统的标志,所以年号命名依搞出来的人的命名最好。zzz....很困 找我 03:13 2007年1月11日 (UTC)
登录说的问题可以看王涛[1] zzz....很困 找我
zzz....很困,你的理由并没有说服我改变观点。我反对的观点是这样:如果年号消歧义统一为人名,则在“XXX (哲学家)”和“XXX (溥仪)”这种情况下过度了(用“XXX (年号)”就足够了),而在“XXX (溥仪)”和“XXX (溥仪妃子)”这种情况(谁保证一定不会有类似情况发生?)下又不足(应使用“XXX (溥仪年号)”)。当然我可以保留我的意见,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消歧义括号中的命名有一定的随意性。-下一次登录 02:21 2007年1月12日 (UTC)
ok,我接受XXX (溥仪年号)这种折衷方案。其实好方法是将历代(中日韩越)的每一个年号作一下资料搜集(google?),比对每一个年号与其他不相关事物的重叠度。然后从中选择最少重叠度的方案。zzz....很困 找我 11:41 2007年1月12日 (UTC)
补充,在众多年号中,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国家都可以有相同的年号,用领袖人名可以消最多的年号歧义。放在更广的消歧义中,XXX (溥仪年号)可以消歧义。zzz....很困 找我 15:08 2007年1月12日 (UTC)
我理解有很多同名同朝代的年号,对于这些可以采用人名。对于“康德”只需要使用“哲学家”和“年号”足以。你要求年号统一,就好像要求重名人物括号里写出生年月日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过度了。我认为消歧义名称没必要统一,统一的弊大于利。我认为理想到标准是这样的:
1. 同朝代年号,使用人名;
2. 不同朝代年号,使用朝代;
3. 年号和其他,使用“年号”。-下一次登录 21:51 2007年1月12日 (UTC)
不错的提议。那么如何量度你的标准是否适合?zzz....很困 找我 00:49 2007年1月13日 (UTC)
zzz....很困,恕我直言,跟你讨论挺郁闷的,因为我往往不知道你留言的意思,比如上面的留言,到底是支持我呢,还是在置疑我?“那么如何量度你的标准是否适合?”是在说“你的标准不适合”呢,还是在说“请证明你的标准适合”?如果是前者,还要请你说明具体的原因。如果是后者,我认为除非你或别人找出反例(像溥仪的妃子叫康德这种想象的反例也算),否则就是适合。最后插一句题外话,前面提出的试图用“穷举”的思路总结年号的方法大概行不通,因为年号并不是静止的,很多国家现在还在使用(比如日本),将来会有新的年号(也就是新的情况)出现,订规则即要照顾过去,也要着眼未来。-下一次登录 14:55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指后者。恕我直言,我反而认为是由阁下去证明你的标准是否适合,因为标准是你提出的。zzz....很困 找我 05:29 2007年1月15日 (UTC)
总结:使用人名对年号消歧义的做法具有争议,暂不写入Wikipedia:命名常规,等待更好的消歧义命名方式出现。如果没有异议,我3天后把这个讨论转回专题讨论页了。-下一次登录 01:52 2007年1月19日 (UTC)
赞同总结:暂时唯有这样吧。zzz....很困 找我 14:56 2007年1月20日 (UTC)
补充,人名命名对不懂年号的使用者来说会很简便(谁搞这个年号出来便用谁的称谓来消歧义),无需去查证每一个不同的情形。再者对于将来没发生的事情,我不理解登录的标准比我的标准更能着眼未来。我对登录的标准的一个假设:三个界定标准比一个界定标准更能着眼未来?zzz....很困 找我 19:50 2007年1月20日 (UTC)
移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59 2007年1月23日 (UTC)
目前中国年号条目已经基本全部建立,关于条目命名中的消歧义问题。我认为目前很多人名消歧义方式有些不准确,因为很多年号(主要朝代的年号),差不多有1/4-1/5都有后一个皇帝沿用前一个皇帝年号的传统(一般都是在年中改元的时候),因此用人名命名就不是很准确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月5日 (二) 13:43 (UTC)回复

日本年号页面的“典故”(“出典”)章节没有列明资料来源

编辑

日本年号页面大部分都有“出典”一章列明出自哪本典籍,但很少列明“出自该典籍”这一说法的资料来源,是日本古籍有直接记载,还是这是历代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国和越南的年号,除了一些字面和改元时的天象、祥瑞或灾害有明确关联(一看便知、不言而喻),两国的古籍很少记录其他年号具体的含义和出处。我不了解日本史,只是看到日本年号都有出处,但又缺少可供查证的来源,因有是问。--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月3日 (一) 05:14 (UTC)回复

条目导言说出典主要采《日本大百科全书》之说,也有逐条引用该书文字。 绀野梦人 肺炎退散 2022年1月3日 (一) 07:16 (UTC)回复
我指的是每个年号的单独页面,大部分都没有列出《日本大百科全书》为来源。而且年号列表的典故栏,把本应直接写进典故栏正文的典籍名称、卷数列为典故的参考资料来源,反而应该列入典故栏作典故真正的参考资料来源又单列一个参考来源栏,让人直呼看不懂。--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月3日 (一) 07:50 (UTC)回复
我觉得两种写法其实没有什么分别啊?理由不是由“日本大百科全书”的日文原文提供了?--Ghren🐦🕓 2022年1月3日 (一) 09:56 (UTC)回复
以江户时代的年号为例,元和的典故是“唐宪宗的同名年号‘元和’”,来源为《旧唐书·宪宗纪上》,这说明《旧唐书》记载日本改元是使用了唐宪宗同名年号?宝永的典故是“《旧唐书·音乐三》:‘宝祚惟永,晖光日新。’”,这说明《旧唐书·音乐三》记载日本改元宝永是取自这个“宝”和“永”?正德的典故是“《尚书·虞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说明《尚书·大禹谟》记载日本改元正德是使用了《尚书》的这个“正德”,而不是明武宗的同名年号?如果这些典籍里没有预见性地预测并记录未来日本改元取自这些典籍,那么把这些典籍用ref列为资料来源很是不妥,能作为典故来源的是《日本大百科全书》而非典籍。--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月3日 (一) 17:52 (UTC)回复
@逐风天地:年号列表中的典故引用wikisource的目的是供读者参考原文,虽然为了版面整齐而用了ref格式,但实际上只有在勘误的时候才会真正发挥参考资料的作用(例子有日本江户时代年号列表#明历项),这也是我不把wikisource连结放在表格中的“参考来源”栏的原因。年号的单独页面的问题我也是知道的,而且我个人认为令和前的所有日本年号条目都应该全部重写(至少一定要删掉“年表”的部分),但这也需要时间,所以我没有在写列表的时候同时处理。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3:38 (UTC)回复
(补充)日本在改元时通常会找中国典籍的文字作为其年号的典故,这点与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不同。自平安时代中期(天德、应和年间)起,改元的程序确立为先由大臣上奏年号勘文,然后天皇于选定会议中决定新年号,其中年号勘文内会列出年号的典故(例如《汉书·律历志》是年号“明历”的典故);至于平安时代中期前年号的典故可有可无,但多数年号还是有典故(例如文德天皇即位后改元仁寿,该年号的典故是《孙氏瑞应图》,这点在《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所载的诏书中也获得确认)。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3:49 (UTC)回复
只是提供读者参考原文的话,可以在正文中直接添加维基文库链接,例如“《汉书·律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此外,我并不怀疑日本改元时找中国典籍作年号典故这一说法,只是希望维基的相关年号页面,都像“仁寿”一样列出日本史料来源,而不是像“明历”一样由典故的原典占据ref。--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月7日 (五) 07:30 (UTC)回复
@逐风天地Wikipedia:格式手册/链接#在文章中的位置(未有方针指引地位):“也可以在文章的内容中包含内部的URL引用……在大多数情况中不鼓励这样做”,所以我才使用ref格式(另一个理由是有机会用于勘误),我认为跨维基连结同样适用外部链接的情形。就年号的单独页面而言,我赞同你的见解(当然,我自己会更倾向中国典籍的link与日本方面的来源一同列出),我认为就明治以前的年号而言,或许可以写个模板,然后让相关条目页面全部通过引用模板套用统一格式的内容,并同时在适合的位置上附上来源。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8:19 (UTC)回复

明朝年号条目的名称

编辑

明朝年号条目如“永乐 (明朝)”、“正统 (年号)”、“景泰 (年号)”、“天顺 (明朝)”、“正德 (明朝)”、“隆庆 (明朝)”、“天启 (明朝)”,能否比照清朝年号及日本明治以后年号这些一世一元年号,取消括号名称,原消歧义条目改成“XX (消歧义)”。这当中的永乐年号最为知名,何必加括号名称呢。--DEMONBANE留言2022年1月30日 (日) 08:52 (UTC)回复

倾向(+)支持该提议。--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月30日 (日) 17:55 (UTC)回复
@DEMONBANE:“正统”不太行,正统消歧义页列出的开首几个定义似乎更常用。“天顺”也不太行,前一个朝代元朝也有个“天顺”,甚至拿来充当皇帝的帝号了。其他的我正在处理。Sanmosa A-DWY3 2022年1月31日 (一) 06:40 (UTC)回复
明英宗有两个年号,要不明英宗的年号搁置不管,只处理其他5个年号就好。--D留言2022年1月31日 (一) 06:49 (UTC)回复
部分强烈(-)反对,添加内连如非橙连的话,难以判别是否误连。以弘治正德为例,如果是主从消歧义的话,在条目中添加弘治内连时便会直接连至中国年号,不点进去的话完全无法判别,对于日本相关条目编写构成极大阻碍。永乐等无其他并存年号的话,不反对。--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0:13 (UTC)回复
按你的意见,日本的明治大正也应该改成“XX (日本)”,因为在中国及越南也有同名年号。但这二个一世一元年号条目并不加括号,只是在页面顶端加个消歧义的提示及连结。
另外我想把“永历 (南明)”加入话题,比照那些一世一元年号。
越南阮朝年号应该也要加入话题才对,有5个,协和 (年号)建福 (越南)同庆 (越南)维新 (年号)保大 (越南)。--D留言2022年1月31日 (一) 13:08 (UTC)回复
“按你的意见,日本的明治、大正也应该改成“XX (日本)””如果对中国或越南相关条目造成影响,我非常支持更改。--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3:57 (UTC)回复
名称倒是不必更改,明治和大正条目不加括号名称,并未见对中国及越南相关条目构成阻碍。明治及大正知名度高,又是一世一元年号,这两个年号即可指明治天皇和大正天皇二人。至于中国及越南同名年号,明治只是段素英使用的年号之一,大正是莫登灜唯一使用的年号,但不属一世一元年号的范围。
弘治与正德,是明孝宗和明武宗唯一使用的年号,年号即可指该二人,才有了弘治帝和正德帝这名称。日本的同名年号,也只是那后奈良天皇和中御门天皇使用的年号之一。
若说弘治和正德名称更改对于日本相关条目编写构成极大阻碍,似乎没影响吧,本来知名度没中国的高,若无深入了解日本史也不会知道原来日本也有弘治和正德的同名年号。--D留言2022年1月31日 (一) 15:59 (UTC)回复
就是有影响啊...像弘治就是我遇到上面的情况才去改,那是因为弘治是处于相对动荡的时期,会用到的机会也相对地高。正德则有正德之治,甚至还有唐、大理和西夏,误连的机会也就更高了。我在这里不考虑所谓知名度,而是实际应用问题,像日维就算是本位,也是采用平等消歧义,因此为了所谓知名度要造成误连的情况我认为是得不偿失。--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6:11 (UTC)回复
连至正德 (明)正德 (明朝)正德 (中国)正德的页面,在中维大概有1400页,但在日维ja:正徳 (日本)是约2000页啊,弘治在中维同样是约1400页,ja:弘治在日维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这算是极大阻碍了吧?--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6:36 (UTC)回复

咱们只论中维部分吧,日维就不管了。中维搜弘治 (明朝)有4565笔,弘治 (日本)有605笔。正德 (明朝)有4187笔,正德 (日本)有642笔,正德 (西夏)有165笔,正德 (大理)有649笔。搜寻结果还是明朝最多。至于说平等消歧,中维有战国时代南北朝贞观黎明嘉庆等这些条目,并不加括号,只有其他同名的才加,也是有非平等消歧的例子,并在页面最顶有消歧义的提示及连结。 日维有很多年号条目名称并非平等消歧,如天平、永历、仁寿、天庆、明应、明德、文安、明治、大正等等条目不加括号的。--D留言) 2022年2月1日 (二) 02:34 (UTC) 顺便也给一下“永历”的结果:Special:链入页面/永历 (南明)1057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永历41连入(全部与日本无关)、Special:链入页面/永历 (日本)299连入,以悬殊性来说也适宜主从消歧义。--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03:00 (UTC)回复

我举出的数据是连入页面,但D的数据我不知从何而来的?另外,中国年号就是中维本位,那当然占多,通过在中维里头比较来证明其他地方年号较少使用是在自欺欺人,要比较就应该其他地区的本位比较,这是关于将来是否有机会有人用到的问题,况且在考虑数量多少之前,请问有否考虑过误连的问题?我在此指出了误连的问题,您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然后就一味在说最多,问题是其他也不少啊,甚至是从连入页面来看是不相伯仲的(要比较就互比,不要单拿中维数据来比较),数量上的差异也完全非压倒性的情况下,不应改成主条目消歧义,完全是有弊无利。其他主条目消歧义也完全是同一道理,如果仍然大机会出现误连情况的话,绝对应该改成平等消歧义,像您举出的例子中战国时代只要略看一下,已经发现了不少误连,甚至这其实只是重定向,现在条目标题是战国时期,日本的南北朝叫南北朝时代 (日本),一般很少只说南北朝,所以没什么大碍,贞观同样有误连的问题,甚至移动本身也是去年才移,在这之前一直以来均有消歧义括号,连入页面数目比贞观 (日本)还要少,至于黎明我不清楚您是否误连了,这个讨论是在说年号的问题,您这个举例我看不懂,嘉庆的话在中维有约1400页连入,在日维仅有300多页,这种差异比较大的话,我自己记下来没有关系。其次,正如我先前所说的,如果“如天平、永历、仁寿、天庆、明应、明德、文安、明治、大正等等条目不加括号的。”影响其他条目,大机会造成误连的话,改成平等消歧义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您这种理由说服不到我。最后,像永历确实悬殊这种的话,我自己记下来就好,其他不相伯仲的话,误连机会极大,绝不可行。--AT 2022年2月1日 (二) 06:30 (UTC)回复
在此我寻求解决方案:
  1. 按连入页面数量,当某一年号超过其他同名年号一倍的话可以改成主条目消歧义,其他同名年号应按国家或政权等弄一个清单出来,方便检查,以免误连。如果多于一个年号同名的话,必须是其他同名年号合计后的一倍或以上才能改成主条目消歧义。另外,当同名年号涉及其他国家的话,像日本年号的话应以日维连入页面数据为准,越南年号也是如此,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应改成平等消歧义。
  2. 所有年号一律改成平等消歧义,省去比较数量的麻烦,改成平等消歧义后再逐一清理一次,杜绝误连的可能性。--AT 2022年2月1日 (二) 06:52 (UTC)回复
我不同意“甚至是从连入页面来看是不相伯仲的(要比较就互比,不要单拿中维数据来比较)”一说,既然这里是zhwiki,自然会以中文语境下/zhwiki内的使用情况为依归,因此只有zhwiki内的数据才有参考意义。其他语种的维基百科一概属于站外,不属于我们的考量范围内。--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07:46 (UTC)回复
继续给连入数据:Special:链入页面/弘治 (明朝)370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弘治1216连入(指日本年号的“弘治”我已经处理相关连结,相关连入不计入弘治的连入,而计入弘治 (日本)的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弘治 (日本)343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 (明朝)415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 (李珍)117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 (西夏)63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 (大理)83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 (日本)395连入,Special:链入页面/正德133连入(只有1个“正德”指日本年号,那个连结我已经处理;其余全部指明朝年号,我一个也没有动)。恕我无法全部处理相关指代明朝年号的1348个连入,我认为直接将“弘治”与“正德”设为主从消歧义还是比较现实的方案。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12:15 (UTC)回复
@AT 我举的那些数字是条目搜寻数字,我举的那些条目的例子只是要跟你说条目名称命名不一定都要平等命名,可依你的建议在条目消歧义平等列出各年号。而且我只打算一世一元年号及最为知名的年号如贞观、开元等等条目,提出取消括号名称部分,其他年号条目仍依朝代、割据政权、起事人物、国家与地区加括号区分同名条目,只涉及中维部分。日维并不在范围内,那是日语维基者的事。--D留言2022年2月1日 (二) 11:34 (UTC)回复
@Sanmosa“既然这里是zhwiki,自然会以中文语境下/zhwiki内的使用情况为依归,因此只有zhwiki内的数据才有参考意义。其他语种的维基百科一概属于站外,不属于我们的考量范围内。”仅列出中维数据没什么意义,想都不用想也知道中国年号必然占优,因为这里是中维,中国相关条目的参与度自然比其他国家要多,其他语种的维基数据是在反映该年号最大应用程度,单纯只举出中维数字并不能反映其他国家的年号的应用程度,仅能够反映中国年号的应用,因此需要通过互比来确认。如果仅限定中维的话,那么中国年号便极大机会变成主条目消歧义,然后其他实际上数据不相伯仲的年号在今后就极大可能出现误连的情况,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两位均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恕我无法全部处理相关指代明朝年号的1348个连入”长命工夫长命做,至少可以看到是橙连,那假以时日自然可以修正,误连的话完全是蓝连,要检查的话相对地困难极多。
@DEMONBANE“我举的那些数字是条目搜寻数字”那很明显这种搜寻方法不够准确,弘治还有可能指弘治帝,而不仅仅是弘治这个年号,另外日本的弘治年号也不像中国年号一样会在前面加朝代(因为根本没有),也不会加国家,只是直接列出,正德的话,德字没有换成日语写法,那就更不准确了,因此这些数据没有任何意义。“我举的那些条目的例子只是要跟你说条目名称命名不一定都要平等命名,可依你的建议在条目消歧义平等列出各年号。”当然是不一定,但是有需要的情况下便应改成平等消歧义,现在我在说明的就是有需要的情况。“而且我只打算一世一元年号及最为知名的年号如贞观、开元等等条目,提出取消括号名称部分,其他年号条目仍依朝代、割据政权、起事人物、国家与地区加括号区分同名条目”首先最知名本身难以定义,贞观等够知名了没错,但不代表其他就不知名,您自己搜寻一下便可略知一二,日本的贞观年号的结果远比您想像的要多。“日维并不在范围内,那是日语维基者的事。”日维当然管不了,我也仅仅是在说明该年号的最大应用程度,也就是今后如果改成主条目消歧义的误连率。因此,我在上面提出的两个解决方案,既可以解决误连问题,也自问尤其是方案一已经尽量满足了两位的需求,当然如果有两全其美的方案的话,欢迎提出。谢谢。--AT 2022年2月1日 (二) 13:15 (UTC)回复
我认为应该以中文语境下/zhwiki内的使用情况为依归的原因是zhwiki服务的是中文读者。zhwiki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相关条目的参与度比其他国家要多”归根究底的原因是大部分中文读者会在看到一个汉字文化圈(狭义)里与汉字文化圈外同时存在的东西的第一眼时会预期那个东西是汉字文化圈里存在的,因此他们也会在看到一个年号的第一眼时会预期那个年号是一个中国的年号。而且,考虑到zhwiki本身存在inertia(其实各个语种的维基百科都有),“中国相关条目的参与度比其他国家要多”的持续时间应该是长久的,因此我认为你所说误连率不可能大到你说得那么夸张。就拿现在的数据来看:在我处理连入前,指日本年号的“弘治”的连入约50个左右,指日本年号的“正德”的连入只有1个,因此我推断就算日后有误连的情形,(就每个年号分别而言)不太可能超过100个。因此,从现实性而言,我还是主张设为主从消歧义。--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14:32 (UTC)回复
“因此他们也会在看到一个年号的第一眼时会预期那个年号是一个中国的年号。”所以这就是WP:中文圈中心嘛,把括号移走让更多人看到他们预期看到的条目,然后舍弃准确度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不妥的。另外,这个误连率是建基于我在上面提到的连入页面数量来推测,也就是说除非已经达到可见最大应用程度(也就是日维水平),否则误连理论上只会持续增加,50个误连我觉得就已经足够多了,尤其是当变成主条目消歧义后,要从1000多个连入里去找,加上呈现出来也是蓝连而非橙连,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然后,您说“不太可能超过100个”,这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当改成主条目消歧义的话,这种情况便会加速,但维持平等消歧义的话相对地没那么严重,在处理上也较为方便。因此,除非有能够持续清理或阻截添加误连的工具或方法,否则在明知有可能造成误连的情况下,实在无法认同预设中国年号为主条目消歧义的提案。--AT 2022年2月1日 (二) 15:01 (UTC)回复
我支持Sanmosa的建议,以中维数据为准的主从消歧义。--D留言2022年2月1日 (二) 18:01 (UTC)回复

我更倾向不要找读者麻烦。其实我觉得你所说的“误连(问题/率)”也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一来既然zhwiki是个百科全书,不如我们先想一想一个中文读者看一本中文百科全书的时候到底会不会预期在“弘治”、“正德”两项看到消歧义项,二来如果真的要考量广泛的使用率,单单考虑网上的使用率是不足够的,现实生活的使用率也需要考量,这时候主从消歧义的应用就很reasonable了,因为指明朝年号的“弘治”、“正德”一定是最多的。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2日 (三) 00:19 (UTC)回复

这仍然是中文圈中心,亦没有解决到误连的问题,仅仅是把括号去掉后就撒手不管而已。--AT 2022年2月2日 (三) 03:17 (UTC)回复
WP:中文圈中心主要是说内容编辑避免用语带有地域中心,但这是条目名称问题,应该以WP:命名常规为据。WP:中文圈中心有一段文,“不过,条目的命名仍应该采用中文可靠来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称,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名词在中文地区被广泛使用,譬如南海、东海、中南半岛等原生词汇,则无论它的地理性质是否具有地域中心均可采用”,所以条目命名依中文圈中心改为“弘治”“正德”是没问题的。--D留言2022年2月2日 (三) 06:28 (UTC)回复
原来条目名称也不算是内容啊,以命名常规为依据当然没错,来看看命名常规写了些什么:“条目名称应该避免存在不同的义项。当多个不同的义项都写有条目时,应按照消歧义的要求调整条目名称。”另外,弘治 (明朝)就不是弘治了么?您引用的一整段也没有跟您说就可以移除消歧义括号,您也同样地完全忽视误连的问题。如要说服人,请提出解决方案。谢谢。--AT 2022年2月2日 (三) 12:35 (UTC)回复
我不知道DEMONBANE是怎样想的,但你应该能看出来我不认为这里的“误连”真的是“问题”,所以我不认为我有必要去想“‘解决’方案”。另外,消歧义指引并不认可“误连(‘问题’)”为不采用主从消歧义的理由,甚至也开章明义说明“如该名称明显地有一个解释非常重要及常用,而其他解释只属较窄的范畴及较少人知道,那么我们应让该名称成为该主要解释的条目名称”,而并无指出合理的例外情形,而消歧义的处理明显并非“存在常识的情况”。--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6日 (日) 11:27 (UTC)回复
“如该名称明显地有一个解释非常重要及常用,而其他解释只属较窄的范畴及较少人知道,那么我们应让该名称成为该主要解释的条目名称”根据我提出的连入数量,我不认为弘治和正德是属于“较窄的范畴及较少人知道”,其他差距甚大的话我完全可以让步,不相伯仲的话不可能。另外,我认为“误连”显然是一个问题,这关乎于条目整体的准确性,当然您有权主张这不存在问题,那我也同样可以以此为由反对到底。--AT 2022年2月6日 (日) 12:53 (UTC)回复

我难以认同连入数量可以作为认定某主题是否“较窄的范畴及较少人知道”的主题的条件。维基百科是百科全书,考虑的很明显应该是广域的受众。--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0日 (四) 12:05 (UTC)回复

广域受众也不见得有极大差异,例如弘治加上元号,可以搜到约24万个结果弘治加上年号则是12万。根据您的理论,更应该分立消歧义。--AT 2022年2月11日 (五) 06:23 (UTC)回复
你设定的搜索不准确。日本会把日本以外的年号同样称为“元号”,因此该“24万个结果”里可能还是有指向明朝年号的结果。--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2日 (六) 04:43 (UTC)回复
无预设立场地说一句:基于相似的理由,该“12万个结果”里也可能有指向日本年号的结果。-游蛇脱壳/克劳 2022年2月12日 (六) 08:50 (UTC)回复
那您可以提供一个您认为有效的方法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极大差异。btw换上日本和明朝去搜的话也不会有极大差异。--AT 2022年2月13日 (日) 06:10 (UTC)回复
@AT你提的解决方案,我是希望一世一元年号可以不在适用范围内,能年号对应君主。或者一世一元年号以外的同名年号,一律采平等消歧义。--D留言2022年2月12日 (六) 09:02 (UTC)回复
请问为什么一世一元年号就一定要豁免?--AT 2022年2月13日 (日) 06:11 (UTC)回复
那就回到了我原本的想法。目前中文维基有1400多个年号条目,我总结出了这些条目的命名规律:
一、年号同名者,按朝代、割据政权、边疆政权、地方起事人物、国家与地区区分。(例子:天祐 (唐朝)天祐 (大理)天祐 (乞奴)天祐 (越南)
二、同政权或同国家与地区有年号重复者,以君主或朝代区分。(例子:上元 (唐高宗)上元 (唐肃宗)至元 (元世祖)至元 (元顺帝)顺天 (越南李朝)顺天 (越南黎朝)
三、中国年号无同名者但与人物、地名、词汇等同名者加“年号”二字区分。(例子:元祐 (年号)嘉定 (年号)会同 (年号)
四、朝鲜同名年号以朝代、地方起事人物或“年号”二字区分。(例子:建元 (新罗)天授 (高丽)光武 (年号)天开 (妙清)
五、越南、日本同名年号以国家与地区、地方起事人物或“年号”二字区分。(例子:天福 (越南)天庆 (越南)熙元 (阮补)天应 (陈暠)养老 (日本)神龟 (日本)治安 (日本)天文 (日本)
不过我看了清朝及日本明治以后的年号条目及历史记录后,打算再增加一项命名规律:六、一世一元年号一律不加括号名称,年号对应后人对该君主的惯称。(例子:永乐对应永乐帝嘉庆对应嘉庆帝明治对应明治天皇)--D留言2022年2月14日 (一) 12:34 (UTC)回复
所以到底为什么要增加“一世一元年号一律不加括号名称”这个规律?--AT 2022年2月14日 (一) 13:12 (UTC)回复

无他,求一致,看过清朝年号从“XX (年号)”改回成“XX”后,求一世一元年号可以对应一世一元制所列的君主而已。第一至第五项的年号条目平等消歧,第六项的年号条目主从消歧。--D留言2022年2月14日 (一) 14:50 (UTC)回复

“求一致”只应是其中一个理由,而不应是唯一的理由。例如越南维新帝的年号总不能直接使用维新作为标题吧?像同庆、协和等也有相当的歧义。也就是说,您可以提出“求一致”,但是不应该仅以此作为理据而忽略其他问题。--AT 2022年2月14日 (一) 15:19 (UTC)回复

以国号为名的年号

编辑

在下想请教各位,这些年号,如吴 (年号)中华共和国 (年号),和民国纪年一样都是以国名命名,是依民国纪年列属纪年范围,还是依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的太平天国 (年号)大明国 (年号)的例子列属年号范围?因为前些日子Shizhao认为“吴 (年号)”和“中华共和国 (年号)”并不是年号只是纪年而提删。若要更名为“吴纪年”和“中华共和国纪年”也找不到论文可以当依据;列属纪年范围使用时间太短,又不像民国纪年经历北洋、南京国府、汪兆铭政权、中华民国政府等历任政府及海外华侨的沿用,也只有朱元璋西吴政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自己在使用。--D留言2022年12月6日 (二) 12:45 (UTC)回复

倒不如一个年号一个条目的方式本来就很怪。年号本身能达到关注度指引嘛。--Ghren🐦🕘 2022年12月6日 (二) 13:40 (UTC)回复
如果只是新纪年方式而无可靠来源称作“年号”,可能消歧义命名不该用年号。--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6日 (二) 18:01 (UTC)回复
“中华共和国 (年号)”目前找到的书籍和论文都称是年号;“吴 (年号)”目前找不到论文有提到。--D留言2022年12月7日 (三) 11:55 (UTC)回复
“吴 (年号)”找到两处提及为年号的书籍来源:《海南省志: 建置志. 第一卷》“经查,明代没有“吴元年” ,因明代尊太祖朱元璋为吴王, “吴元年”是年号,疑为洪武元年”[2];《百卷本中国全史》“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改用吴元年年号[3] Perinbaba留言2022年12月7日 (三) 18:21 (UTC)回复
谢谢你提供的来源,这两个就算在年号那边。--D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13:56 (UTC)回复
“吴”和“中华共和国”都不是年号,只是作用和年号差不多,很多书籍混认作年号而已。
“吴元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普通的无年号建/改元。自汉武帝使用年号以来,还有过西魏废帝和恭帝无年号,当时碑刻以“魏前X年”和“魏后X年”来区分废帝和恭帝的纪年,北周明帝称帝建元前,碑刻中也有“周X年”的纪年。隋末李密自号魏公,《旧唐书》、《隋书》只称“称元年”,未提及有年号,唐肃宗晚年也废除过年号,改称元年,孙英刚在《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中有很精辟独到的论述。唐朝以后,至少还有过三次无年号,一是朱元璋的“吴元年”,二是明末鲁王朱以海自称监国,改元后冠以“监国鲁X年”,三是吴三桂起兵反清后,自称周王,以1674年为元年,当时他治下的碑刻以“周X年”纪年,直到他称帝建元。而朱以海和吴三桂的无年号改元,都有模仿朱元璋的嫌疑。
“中华共和国”是近代常见的国号纪年。“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大韩民国”均属此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早期布告文书也使用过国号纪年,越南的“越南民主共和”和“越南共和”也使用过。--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14:16 (UTC)回复
注:“中华共和国 (年号)”条目经页面存废讨论,现已移动至中华共和国纪年。——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2月20日 (二) 13:02 (UTC)回复

各帝王纪年建立新条目与否

编辑

(&)建议各帝王纪年不另建新条目,只在各帝王条目内增加一个章节“纪年”的中西历年份对照表,除非该纪年有其他名称才建议建立新条目,比如:西周共伯和元年又称“共和纪元”;汉武帝的一元元年又称“建元”,二元元年又称“元光”,三元元年又称“元朔”,四元元年又称“元狩”;慕容垂的燕元年又称“燕元”;慕容德的燕元年又称“燕平”;朱元璋的吴元年又称“吴元”;朱以海的鲁元年又称“监国鲁”;吴三桂的周元年又称“周启”。--D留言2023年4月27日 (四) 10:53 (UTC)回复

个人意见:共和和汉武帝年号乃至两汉新莽年号在史书和当下都有统一的通用名称,照用即可。慕容垂、慕容德的这两个元年看史书如何处理,慕容皝、慕容儁父子、赵王石勒也都无年号建/改元过,可以一并处理。如果正经史籍里没提过,只有《建元考》、《纪元编》这类书提到的年号,非经当代学者撰文论证确实存在,应直接弃之不用,不能作为条目名称。吴、周两个国号或者说是王号/王位纪年有充足的存世材料佐证,不应该采信某些孤证。汉武创制年号以后,帝制时代无年号纪年可以考虑创建一个单独的条目,或许可以叫中国无年号纪年列表。--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3年6月26日 (一) 08:26 (UTC)回复
这几天查找资料,帝王纪年还分为两个纪年系统,一是国君纪年法,二是年号纪年法。“各帝王纪年不另建新条目”这句话解释得不太对,应该作“各帝王纪年中的国君纪年法不另建新条目”。
慕容皝、慕容儁、慕容德、石勒,看史书的记载,其纪年只是元年、二年、三年这么纪年,并不像吴纪年和周纪年用国号纪年,还是和国君纪年法一样都不另建条目。吴纪年和周纪年的名称,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不该称作“吴元”和“周启”,不过年号列表只收录年号的名称,吴纪年和周纪年当和民国纪年一样移到“参见”章节里,列表的表格还是只列“吴元”和“周启”两个名称,这我找个时间再行修正。“中国无年号纪年列表”这坑太大了,还是不碰的好。--D留言2023年6月30日 (五) 13:58 (UTC)回复
吴X年、监国鲁X年和周X年,细究起来也是来源于国君纪年法,在历史上也有成例。《史记》在刘邦在位期间,纪年常称作“汉X年”;有出土的西汉文献在秦汉之交使用张楚纪年,标作“张楚X年”;西汉前期和中期诸侯王在自己辖境内也使用王位纪年,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上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里也列了一堆异姓同姓诸侯王的元年;西魏废帝和恭帝的纪年在当时碑刻中常分别称作“魏前X年”和“魏后X年”以作区分。在同时存在多种纪年时,标明国号或者说王号应该是一种惯用的做法。只是在明清这三例中,国号或者说王号被固定成了纪年的一部分。--大化国史馆从九品笔帖式留言2023年7月1日 (六) 11:49 (UTC)回复
返回到“年号”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