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扶风
右扶风,西汉时分内史辖地设立,取义“扶助风化”。三国以后改称作扶风郡、扶风国,既可以指官名也可以指其所辖政区。今陕西省宝鸡市设有扶风县。
历代变更 | |
---|---|
设置 | {{{设置}}} |
使用状况 | 陕西省凤翔县 |
西汉 | 右扶风 |
新朝 | (三辅改置六尉郡) |
东汉 | 右扶风 |
三国 | 扶风郡 |
西晋 | 扶风国-秦国-扶风郡 |
南北朝 | 扶风郡 |
隋朝 | 扶风郡 |
唐朝 | 扶风郡 |
汉代右扶风
编辑秦汉时期
编辑在两汉时期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是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负责管理当时京城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于郡太守。右扶风始由汉武帝改主爵都尉所置,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按《汉书》载所辖: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葛剑雄计算,汉代右扶风总面积为24,15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密度每平方公里大约为33.77人。[1]
西汉右扶风 | ||
西汉郡县 - 汉孺子初始元年(8年) 领县二十一 | ||
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渭城县 |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渭城区窑店街道咸阳故城遗址 | 秦代名咸阳县,高帝元年(前206年)改名新城县;元鼎三年(前114年)再改名渭城县。[2] |
槐里县 | 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
鄠县 |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 秦代名酆县,后改名鄠县(西汉中期以后改)。 |
盩厔县 | 陕西省周至县东终南镇 | 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置县。[3] |
斄县 |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斄县古城 | |
郁夷县 | 陕西省宝鸡市东,千河入渭河处 | 汉初置县(不详何年)。 |
美阳县 | 陕西省扶风县北法门镇美阳故城遗址[4] | |
郿县 | 陕西省扶风县西南 | |
雍县 |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雍县故城遗址 | |
漆县 | 陕西省彬州市 | |
栒邑县 | 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 为温疥(前199年-前146年)侯国。 |
隃麋县 | 陕西省千阳县东 | 汉初置县(不详何年)。 |
陈仓县 | 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故城遗址 | |
杜阳县 | 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 |
汧县 | 陕西省陇县南 | |
好畤县 | 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好畤河村 | |
虢县 | 陕西省宝鸡市西旧虢镇 | |
安陵县 |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惠帝七年(前188年)设置安陵县。[5] |
茂陵县 | 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建元元年(前140年)分槐里县茂乡设置茂陵县。[6] |
平陵县 |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元凤四年(前77年)以前设置平陵县。[7] |
武功县 | 陕西省眉县东 | 西汉初期设置武功县[8](一说秦孝公时置县)。 |
新朝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废三辅,改置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领十县,郡官称大夫。[9]更始元年(23年),恢复汉制。
东汉时移治槐里县,[10]建武六年(30年)废除郃阳、祋祤、粟邑、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12县。[11]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永元二年(90年)复置杜阳县。[12]永初四年(110年)设置扶风都尉[13]。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永和五年(140年)时,右扶风户口有17,352,人口93,091。中平六年(189年)分右扶风雍县、隃麋、杜阳、陈仓、汧县5县设置汉安郡。[14]兴平元年(194年),漆县移属新平郡。[15]东汉末年,右扶风领有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县、郿县、栒邑、美阳、好畤、武功10个县。
魏晋时期
编辑三国曹魏时期,改为“扶风郡”,长官正式名称为扶风太守,隶属雍州刺史部。[16]
曹魏扶风郡 | ||
三国郡县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领县十三 | ||
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槐里县 | 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
武功县 | 陕西省眉县东 | |
鄠县 |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 |
始平县 |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东汉为平陵县,黄初年间改名始平县。[17] |
郿县 | 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 |
雍县 |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 | 原为汉兴郡管辖。 |
汧县 | 陕西省陇县南 | 原为汉兴郡管辖。 |
陈仓县 | 陕西省宝鸡市东 | 原为汉兴郡管辖。 |
美阳县 | 陕西省扶风县北 | |
茂陵县 | 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无此县。 |
隃麋县 | 陕西省千阳县东 | 原为汉兴郡管辖。 |
栒邑县 | 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 |
杜阳县 | 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 原为汉兴郡管辖。 |
安陵县 |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无法考证县份。 |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亮为扶风王,其封地改称扶风国。泰始二年(266年)郡治所移往池阳县。晋惠帝即位,改扶风国为“秦国”(《晋书·地理志上》),作为秦王司马柬的封地。[18]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年间(280-289)扶风郡有户二万三千。
西晋扶风郡 | ||
西晋郡县 - 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年) 领县六 | ||
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池阳县 | 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 |
郿县 | 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 |
雍县 |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 | |
汧县 | 陕西省陇县南 | |
陈仓县 | 陕西省宝鸡市东 | |
美阳县 | 陕西省扶风县北 | |
茂陵县 | 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西晋初年废县。[19] |
隃麋县 | 陕西省千阳县东 | 西晋初年废县。[20] |
栒邑县 | 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 西晋初年废县。[21] |
杜阳县 | 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 西晋初年废县。[22] |
十六国北朝时期
编辑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分扶风郡置平秦郡,雍县改属平秦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并始平郡,所领始平、槐里、武功三县改属扶风郡,武功县并入盩厔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扶风郡置武功郡,美阳县改属武功郡。至此,扶风郡领好畤、始平、槐里、盩厔四县,治好畤。[23]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扶风郡移治文学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分扶风郡置周南郡,盩厔县改属周南郡。建德二年(573年),废武功郡,所领美阳(改为武功)、莫西二县改属扶风郡。建德三年(574年),好畤县并入莫西县。槐里县并入始平县。至此,扶风郡领始平、武功、莫西三县。[24]
隋代扶风郡
编辑大业三年(607年)改岐州置扶风郡,治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户口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统县九:雍县、岐山县、郿县、虢县、汧源县、汧阳县、南由县、陈仓县、普润县。[25]
唐代扶风郡
编辑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扶风郡为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领九县:雍、扶风、陈仓、岐阳、岐山、郿、麟游、普润、虢。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陈仓县为凤翔县,不久即分雍县置天兴县,改凤翔县为宝鸡县,雍县为凤翔县。年底又改扶风郡为凤翔府,至此扶风郡之名不复存在。[26]
行政长官
编辑右扶风(前104年-9年)
编辑- 咸宣,河东郡杨县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四年(前101年)在任,下狱自杀。
- 王䜣,济南郡人。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至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在任。
- 周德,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出任。
- 朱山拊,会稽郡吴县人。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至地节元年(前69年)在任,下狱死。
- □博,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出任。
- □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至元康元年(前65年)在任。
- 尹翁归,字子况,河东郡平阳县人。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在任。
-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县人。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至五凤二年(前56年)在任。
- □武,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出任。
- 郑弘,字稚卿,泰山郡刚县人。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至永光二年(前42年)在任。
- □强,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至建昭二年(前37年)在任。
- 温顺,字子敎,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至二年(前31年)在任。
- □让,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出任。
- 王昌,汉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至河平二年(前27年)在任。
- 王赏,字少公,平原郡人,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至阳朔元年(前24年)在任。
- 甄尊,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至四年(前21年)在任。
- 淳于信,字中君,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年)出任。
- 牛商,字子夏,汉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至永始三年(前14年)在任。
- 彭宣,字子佩,淮阳郡阳夏县人。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至四年(前13年)在任。
- □临,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至元延三年(前10年)在任。
- 萧育,字次君,东海郡兰陵县人。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至绥和二年(前7年)在任。
- 范隆,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在任。
- 马嘉,字次君,泰山郡人,汉哀帝绥和二年(前7年)至建平元年(前6年)在任。
- 谢尧,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至三年(前4年)在任。
- 魏章,字子让,东海郡人,汉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至四年(前3年)在任。
- 龚胜,字君实,楚国彭城县人。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至元寿元年(前2年)在任。
- 弘谭,字巨君,沛郡人,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在任。
- 毕由,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在任。
- 赵恢,字君向,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至二年(2年)在任。
- 武襄,字君孟,沛郡人,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至四年(4年)在任。
- 谢尧,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出任。
- 邓冯,字君侯,南阳郡人,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任。[27]
右扶风(23年-220年)
编辑- 赵匡,南阳郡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出任。[28]
- 徐业,琅邪郡人。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29]
- 仲光,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战没。[30]
- 王堂,字敬伯,广汉郡郪县人,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离任。[31]
- 韩皓,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离任。[32]
-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县人,汉桓帝时在任。[33]
- 鲍鸿,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前后在任。[34]
- 黄琬,字子琰,江夏郡安陆县人,汉灵帝中平中在任。[35]
- 王宏,字长文,太原郡祁县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被杀。[36]
- 赵俨,字伯然,颍川郡阳翟县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37]
扶风太守(220年-265年)
编辑扶风相(265年-289年)
编辑- 寿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转为秦国内史。
秦国内史(289年-312年)
编辑扶风太守(312年-)
编辑扶风内史
编辑扶风太守(-497年)
编辑- 常亥,辽西人,前秦宣昭帝建元中在任。[49]
- 姚苌,字景茂,南安赤亭人,前秦宣昭帝建元中在任。[50]
- 王永,前秦宣昭帝建元十八年(382年)离任。[51]
- 段铿,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奔于姚苌。[50]
- 齐益男,前秦高帝太初五年(390年)出奔。[52]
- 强超,后秦文桓帝弘始中在任。[53]
- 姚儁,南安赤亭人,后秦姚泓永和二年(417年)降于姚恢。[54]
- 毛德祖,荥阳阳武人,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在任。[55]
- 索敞,字巨振,敦煌人,北魏太武帝时在任。[56]
- 张成,安定石唐人,北魏太武帝时在任。[57]
- 韦直善,京兆杜陵人,北魏前期在任。[58]
扶风相(497年-528年)
编辑扶风太守(528年-557年)
编辑扶风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扶风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扶风郡太守(742年-757年)
编辑国主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第96页,〈元始二年郡国人口密度表〉。
- ^ 《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右扶风〉:“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
- ^ 《魏书》卷106〈地形二下〉:“盩厔,汉武帝置。”;《通典》卷173〈州郡三〉:“宜寿,汉盩厔县,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
- ^ 梁星彭:《陕西扶风县崇正镇发现古城》,《考古》1963年第4期;罗西章:《美阳、岐阳城域考》,《文博》1984年第3期。
- ^ 《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右扶风〉:“安陵,惠帝置。”,卷2〈惠帝纪〉:“〔惠帝〕七年,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安陵。”
- ^ 《汉书》卷6〈武帝纪〉:“〔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师古曰:“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
- ^ 《汉书》卷7〈昭帝纪〉:“〔元凤〕四年,五月,其封明友为平陵侯。”
- ^ 晋淑兰、张武冰并言“《图集》秦内史属县武功在今陕西眉县东南,今证秦并无此县。其地今名槐芽。”(晋淑兰、张武冰主编《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 ^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注引潘岳《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 ^ 李晓杰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馀县”,认为该县当于东汉初年省并无疑。(《东汉政区地理》各郡沿革)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右扶风〉:“武功,永平八年复。 杜阳,永元二年复。”
- ^ 《后汉书》卷5:〔二月〕乙丑,初置长安、雍二营都尉官。【章怀注:汉官仪曰:“京兆虎牙、扶风都尉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扶风都尉居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西羌传云:“虎牙都尉居长安。”】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右扶风〉注引《献帝起居注》:“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隃麋、杜阳、陈仓、汧五县也。”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凉州刺史部〉注引袁山松《后汉书》:“兴平元年,分安定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隶。”
- ^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本汉平陵县,属右扶风。魏文帝改为始平。”;《太平寰宇记》卷26〈关西道二〉:“昭帝陵,在故县城北二里,魏黄初中,改为始平县。”
-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马〕亮为扶风王;〔太康十年十一月〕改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卷5〈孝愍帝纪〉:“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出继后伯父秦献王柬,袭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为皇太子。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 ^ 《太平寰宇记》卷27〈关西道三〉:“茂陵……至宣帝始为县,晋并入始平县。”
- ^ 《舆地广记》卷15〈陕西秦凤路〉:“二汉隃麋县地,属右扶风。晋省之。”
- ^ 《舆地广记》卷14〈陕西永兴军路〉:“汉之栒邑,即故豳国,周之先公刘所居,属右扶风。东汉因之……晋省焉。”
- ^ 《太平寰宇记》卷30〈关西道六〉:“《郡国县道记》云:“杜阳,晋省。”
- ^ 《魏书》卷106〈地形志二〉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隋书》卷29〈地理志上〉。
- ^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
-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 ^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 ^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 ^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 ^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 ^ 《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 ^ 《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 ^ 《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
-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 ^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 ^ 41.0 41.1 《华阳国志·卷十一》
- ^ 《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 ^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
- ^ 《晋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张府君墓志铭
- ^ 《晋书·卷一百三·载记第三》
-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 ^ 《资治通鉴·卷一〇三·晋纪二十五》
- ^ 49.0 49.1 《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
- ^ 50.0 50.1 《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 ^ 《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二十六》
- ^ 《资治通鉴·卷一〇七·晋纪二十九》
- ^ 《晋书·卷一百十七·载记第十七》
- ^ 《资治通鉴·卷一一八·晋纪四十》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 ^ 《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 ^ 《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 ^ 58.0 58.1 《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
- ^ 《周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八》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大隋使持节行军总管齐州刺史巴渠伯罗府君墓志铭
- ^ 《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
- ^ 《旧唐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十一》
- ^ 《唐刺史考全编》
-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 ^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 ^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