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1]。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帝师),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谘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2]。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3]。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4]。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明朝内阁由始至终都不是明朝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对明朝内阁作出如此评价:“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1
|
黄淮临时内阁
|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一日(1402年8月29日)
|
洪武三十五年一月十日(1402年12月4日)
|
黄淮(代理)
|
──
|
2
|
解缙内阁
|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十日(1402年12月4日)
|
永乐五年二月五日(1407年3月14日)
|
解缙
|
──
|
3
|
胡广内阁
|
永乐五年二月五日(1407年3月14日)
|
永乐十六年五月八日(1418年6月11日)
|
胡广
|
──
|
4
|
杨荣内阁
|
永乐十六年五月八日(1418年6月11日)
|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424年9月9日)
|
杨荣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5
|
杨士奇内阁
|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424年9月9日)
|
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1444年4月2日)
|
杨士奇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6
|
杨士奇内阁
|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424年9月9日)
|
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1444年4月2日)
|
杨士奇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7
|
杨士奇内阁
|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424年9月9日)
|
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1444年4月2日)
|
杨士奇
|
──
|
8
|
杨溥内阁
|
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1444年4月2日)
|
正统十一年七月十四日(1446年8月6日)
|
杨溥
|
──
|
9
|
曹鼐内阁
|
正统十一年七月十四日(1446年8月6日)
|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
|
曹鼐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10
|
陈循内阁
|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
|
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1457年2月16日)
|
陈循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11
|
高谷临时内阁
|
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1457年2月16日)
|
天顺元年二月六日(1457年3月1日)
|
高谷(代理)
|
──
|
12
|
徐有贞内阁
|
天顺元年二月六日(1457年3月1日)
|
天顺元年六月七日(1457年6月22日)
|
徐有贞
|
──
|
13
|
许彬内阁
|
天顺元年六月七日(1457年6月22日)
|
天顺元年七月九日(1457年7月29日)
|
许彬
|
──
|
14
|
第一次李贤内阁
|
天顺元年七月九日(1457年7月29日)
|
成化二年三月八日(1466年3月23日)
|
李贤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15
|
第一次李贤内阁
|
天顺元年七月九日(1457年7月29日)
|
成化二年三月八日(1466年3月23日)
|
李贤
|
──
|
16
|
第一次陈文内阁
|
成化二年三月八日(1466年3月23日)
|
成化二年五月三日(1466年6月15日)
|
陈文
|
──
|
17
|
第二次李贤内阁
|
成化二年五月三日(1466年6月15日)
|
成化二年十二月十七日(1467年1月22日)
|
李贤
|
──
|
18
|
第二次陈文内阁
|
成化二年十二月十七日(1467年1月22日)
|
成化四年四月二十八日(1468年5月19日)
|
陈文
|
──
|
19
|
彭时内阁
|
成化四年四月二十八日(1468年5月19日)
|
成化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1475年4月27日)
|
彭时
|
──
|
20
|
商辂内阁
|
成化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1475年4月27日)
|
成化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1477年7月31日)
|
商辂
|
──
|
21
|
万安内阁
|
成化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1477年7月31日)
|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487年11月6日)
|
万安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22
|
刘吉内阁
|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487年11月6日)
|
弘治五年八月五日(1492年8月27日)
|
刘吉
|
──
|
23
|
徐溥内阁
|
弘治五年八月五日(1492年8月27日)
|
弘治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1498年8月16日)
|
徐溥
|
──
|
24
|
刘健内阁
|
弘治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1498年8月16日)
|
正德元年十月十三日(1506年10月28日)
|
刘健
|
──
|
代 |
内阁 |
成立年月日 |
终止年月日 |
内阁首辅大臣 |
朋党
|
25
|
刘健内阁
|
弘治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1498年8月16日)
|
正德元年十月十三日(1506年10月28日)
|
刘健
|
──
|
26
|
李东阳内阁
|
正德元年十月十三日(1506年10月28日)
|
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3年2月2日)
|
解缙
|
──
|
27
|
第一次杨廷和内阁
|
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3年2月2日)
|
正德十年三月十五日(1515年3月29日)
|
胡广
|
──
|
28
|
梁储内阁
|
正德十年三月十五日(1515年3月29日)
|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517年11月28日)
|
梁储
|
──
|
29
|
第二次杨廷和内阁
|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517年11月28日)
|
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15日)
|
杨廷和
|
──
|
- ^ 《明史》(卷72):“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 《明史》(卷72):“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
- ^ 《明史》(卷72):“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 ^ 《明史》(卷72):“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 ^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339页
-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 ^ 《明史》(卷109):“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作中书令乎?”遂不设。”
-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 《明史》(卷72):“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袭𢽾为春官,杜𢽾、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
- ^ 《明史》(卷72):“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 ^ 《明史》(卷72):“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 ^ 《明史》(卷72):“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 ^ 《明史》(卷72):“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 ^ 《明史》(卷72):“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 ^ 《明史》(卷72):“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