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制糖所
25°01′59.66″N 121°29′41.06″E / 25.0332389°N 121.4947389°E
台糖台北仓库 Taisugar Taipei warehouse | |
---|---|
台北制糖株式会社台北制糖所仓库 | |
位置 | 台湾台北市万华区糖廍里15邻大理街132号之7、132号之9、132号之10 |
材料 | 红砖、杉木、水泥 |
建成时间 | 日治台湾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
公众参观 | 参观费用:免费 |
使用者 | 台北市文化局、明华园 |
所有者 | 财政部国有财产署 |
网站 | 糖廍文化园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官方名称 | 台糖台北仓库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仓库 |
评定时间 | 2003年9月23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糖廍文化园区 | |
---|---|
Tangbu Cultural Park | |
概要 | |
类型 | 文化中心 |
地点 | 台湾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132号之7、132号之9、132号之10 |
坐标 | 25°02′00″N 121°29′41″E / 25.0332°N 121.4947°E |
技术细节 | |
建筑面积 | 1公顷 |
地图 | |
台北制糖所,是一所曾经存在于台湾日治时期的蔗糖制造工厂,位于台北厅古亭村区下崁庄[1](今台北市万华区糖廍里大理街160巷20弄内[2]:103),设立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是日治时期在桃园以北唯一设立的制糖所[3]:78。昭和十八年(1943年)太平洋战争战况紧张,因甘蔗原料供应不足,且人手短缺而废除台北制糖所[2]:103,厂房与机器设备随之逐渐被拆毁。直至战后仅剩仓库由台湾糖业公司使用。台北市政府在2003年指定原为其所属的3栋仓库与古月台为市定古迹[4][2]:103,并于2011年更名为“糖廍文化园区”[注 1][1],为台北市文化局的自营馆所之一。
沿革
编辑清代
编辑在清治时代,茶、糖、木材是艋舺地区的主要产业,而下崁(今大理街附近)自清朝中叶,私人糖廍就极为盛行。当时以牛只拖动石造磨礅[5]:109,榨蔗成汁,并以蔗叶生火煮成焦糖。这也是本地被称作糖廍的由来。[6]
日治时代
编辑台北制糖株式会社
编辑进入日治时代后,总督府推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由于各糖廍规模不大且产品品质不一[7]:28,遂逐渐收购私人糖廍,而进行大型集约化的经营模式[6]。除引进国内财团投资台湾制糖业外,并以关税壁垒抑制廉价外糖[7]:28。台北制糖所前身为清末杨埤、杨碧山父子经营的“电器制糖工厂”[2]:103[3]:78。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8月25日,木下新三郎、高桥虎太与板桥林家第四代林熊征等人成立台北制糖株式会社[1][8],收购电器制糖工厂,为北台湾第一家新式制糖厂,林熊征是监事中唯一的台湾人。四十四年(1911年)1月选定艋舺下崁庄下石路(今中国时报总社、华强社区一带)设置台北制糖所[1],此处为新店溪、大嵙崁溪合流点,又与铁路连结,水路运输利于集散输出,也具有水道设施,适合制糖与运送。3月台北制糖厂开始动工,4月6日由台湾神社神官举行“地镇祭”,6月15日举行上栋仪式。12月17日,台北制糖株式会社举行试运转典礼,当时与会人有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板桥林家林鹤寿、艋舺仕绅吴昌才等;当日试榨的蔗料来自士林、锡口(今松山)的蔗园,在20日制成“初糖”一瓶,与“初穗”共同献纳台湾神社。四十五年(1912年)1月16日,台北制糖株式会社首度展开制糖作业[1],每日压榨甘蔗量为700公吨[9]。为当时大台北地区唯一的制糖所。[6]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
编辑大正五年(1916年)9月1日,台北制糖株式会社为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并购[注 2]。六年(1917年),台北制糖所开始使用甘蔗细烈机,是台、日首度使用该机器的制糖厂。七年(1918年)4月27日艋舺停车场举行落成典礼,并建造一条干线至台北制糖所的仓库以便甘蔗运送,长530公尺。后又增设2条支线。九年(1920年)台北制糖所开始以碳酸法制造纯度较红糖高的白糖,主要输出至中国。十三年(1924年)台北制糖所与其他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各糖厂开始栽植含糖率较高的爪哇大茎种甘蔗。后因大平洋战争爆发,战事吃紧,征招丁男投入战场,产糖量逐渐减少[6][5]:109。昭和十八年(1943年)总督府禁止制造耕地白糖,原设备移转至战力化工厂,台北制糖所宣布废止,厂房设施也逐日拆毁。[10]但台北制糖所在十九年(1944年)年初仍有榨糖作业。二十年(1945年)台北大空袭时,盟军以制糖所的高耸烟囱为轰炸目标,却误中同样具有烟囱的中央汤[6](位于今环河南路与和平西路口圆环)。
光复后
编辑台湾糖业公司
编辑1946年6月1日,台北制糖所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隶属台湾糖业公司第二分区。1947年,台糖设立万华仓库,成为统管台糖物料运输与进出口的重要转运节点[1],包括现今之3栋糖仓与其他4栋仓库。仓库用以储存销至北部剩下回销台北的糖,部份存放从日本进口的物料[6]。但附近以糖厂为中心的相关产业如化学、化工、食品加工与纸业等中小型工厂仍然盛行。1940年代《征信新闻报》(今《中国时报》)接收仓库展开报业,吸引周边印刷业的聚集[11]。1955年后,台糖陆续将部分厂区土地售予征信新闻报与台湾电力公司[2]:103。1960、70年代起铁路运输之便吸引了成衣批发业的聚集[1]。1973年台糖配合台北市政府万大计画工程,拆除台北制糖所的铁路支线,改以卡车运输。1979年台糖拆除糖厂烟囱、仓库与民宅,并与台北市政府合建国宅、台糖员工宿舍。至此台北制糖所仅存3栋仓库与月台,由于台糖作为发货仓库,仍继续使用,故能维持较原始的面貌。
糖廍文化园区
编辑1997年台糖原欲将仓库与月台拆除,将土地租予西园医院兴建老人安养院,遭到附近居民反对。1998年7月1日台北市民政局组成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李干朗等六人小组,鉴定其为产业特色的历史建筑,李干朗表示:“大理街居民愿意保留老社区的文化,不仅可以找回过去的人情味,更重要是古迹不应冻结,而应加以活化利用!”。经一连串行动与抗争后,台糖放弃原定计划。台北市政府将月台与仓库的基地将一分为二,属于C1街廓(公二公园)的部分,以容积移转的方式取得,不足部分采编列预算征收,并配合《中国时报》回馈建造简易公园;属于C2街廓部分,仍为台糖所有。2000年初,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局长陈威仁与万华区区长徐汉雄等官员巡视大理街时,基于尚未征收的糖廍文化园区预定地上荒烟蔓草、蚊虫滋生,乃主动向台糖提议先行作简易绿化[6]。2003年9月23日台北市政府指定仓库与月台为直辖市定古迹[注 4]。2008年由台北市文化局进行建筑修复与展示设置,并于2011年9月25日以“糖廍文化园区”名称正式开幕[1],并设置公园与地下停车场。其中A栋仓库作为展览馆使用,规划“糖仓开门”糖业文化特展,介绍台北糖厂的历史及城西产业发展轨迹。B栋仓库作明华园排练场使用。[11]
艋舺甘蔗季
编辑自2000年起,糖廍文化园区每年皆举办“艋舺甘蔗祭”文化季。有点燃甘蔗祭坛圣火、甘蔗舞表演、“糖诗”朗诵、剖削甘蔗比赛与甘蔗大胃王比赛等活动。[5]:111
制糖过程
编辑制糖过程首先以自走式收割机于甘蔗田采收甘蔗,甘蔗被吸入收割机,去除叶子后由排出口释出,装上在一旁并行前进的蔗箱车货台。如果遇到石头很多的区域,收割机无法进入,则使用镰刀以人力采收后再去除叶子[12]:245。收割下来的甘蔗,由蔗箱车运送至最近的集蔗场,装上糖业铁路的甘蔗车[注 5][12]:246。蔗叶则可做为牛的饲料。
集蔗场的装载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 高台式:使用集蔗场的卸蔗台,由蔗箱车自行将甘蔗卸至停靠于卸蔗台的甘蔗车上。
- 先将甘蔗卸至地面,再使用抓蔗机将甘蔗装载至甘蔗车上。
- 背载式:蔗箱车将甘蔗车载上货台,到集蔗场后以特殊的支架将甘蔗车溜放回轨道上。[12]:246、247
铁路机车将空的甘蔗车由糖厂拉出,在沿途的集蔗场一一放下空车,再把载满甘蔗的甘蔗车(称为重车)相互连结,运回糖厂。台糖于1978年全面改用内燃机车。没有铁路抵达的甘蔗田,则以蔗箱车直接运送甘蔗至糖厂。[12]:247
甘蔗车抵达糖厂后被放入卸蔗台,卸下甘蔗。甘蔗由输送带运至糖厂内部,用切割机切成约30公分长,已采收的甘蔗不能久放,必须趁新鲜处理[12]:248。切碎的甘蔗送入四重压榨机,榨出糖汁,榨完汁的纤维称为“蔗渣”,可作为锅炉的燃料或肥料。榨出的糖汁通过输送管进入滤净程序[12]:249。糖汁进入沉淀槽后加入石灰,使杂质凝固沉淀,沉淀物称为“滤泥”,可做为肥料使用。过滤完的糖汁首先在蒸发罐中加热,以提高纯度。再进入结晶罐结晶。最后结晶被放入分蜜机,利用离心力分出固体与液体,固体称为“粗糖”,液体则被称为“糖蜜”[12]:250。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制程只到粗糖为止,之后便是由明治制糖株式会社或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进行精糖的炼制。制作精糖要先将粗糖以热水溶成糖液,加入小苏打去除钙质与维生素,再用活性碳或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过滤脱色,得到的产品即为精糖。糖蜜则可做为制造酒精的原料。[12]:251。
建筑
编辑台北制糖所的厂区内因职务而区分为宿舍、招待所、蔗田、发电厂、制糖厂以及铁道系统等,规模庞大。同时具备农务、公务及商务功能,亦对当时居民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6]。台北制糖所的糖厂是钢筋建物,烟囱高135尺,是当时(1911年)台北市最高的建物。现今糖厂、烟囱等皆已拆除,仅存3栋仓库与货运月台[5]:109。台北制糖所种植甘蔗原料的区域,除了下崁、大加蚋附近之外[8],尚包括台北与桃园两厅总面积27594甲,大都分布在大嵙崁溪、新店溪与基隆河沿岸[5]:109,并自建铁路用以运蔗,总长41834公尺。其中厂区附近有一座横跨大嵙崁溪的木造桥梁,运送板桥、树林、三峡一带采收的甘蔗至台北制糖所。[6]
仓库古迹以红砖堆砌,利用大跨距木桁架撑起仓库所需的空间。东侧的B、C栋仓库具有特殊的M字型屋顶[2]:103,A栋虽无M字型的屋顶,但其跨距仍相当的大,且具有砖砌的拱门及梯形柱[5]:109。仓库外墙曾经绘有大幅的糖厂景象画[5]:111。B栋目前还保有货车的卸货平台,以TR砖砌成[注 6][14],长达50公尺、宽20公尺[2]:103,推估是当初糖业铁路载运原料的古月台。[8]园区内展示隶属于溪湖糖厂的843号日立牌机车[15],并加挂平车、蔗箱车与守车。西侧辟有种植不同种类甘蔗的象征性甘蔗园[5]:111。
月台破坏事件
编辑台北市文化局于2010年邀请明华园进驻台北制糖所旧址[4]。但明华园于2011年4月将区域内的旧月台拆除部份,引发当地人士不满。同时发现月台由TR砖砌成,表层再敷上水泥所建造[16]。台北市文化局后决定修复该月台,并要求明华园负担费用。[14]
附注
编辑- ^ “廍”(ㄅㄨˋ)指台湾早期的制糖所,非中文古有用字,而是闽粤移民来到台湾后发展出的语词。[a]由于大五码中未收录“廍”字,因此常误作“部”与“廓”。
- ^ 日治时代中后期糖场兼并之风盛行,最后台湾地区的糖业由“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明治制糖株式会社”、“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与“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四家公司所垄断。[7]:29、30
- ^ 守车是挂在货物列车最后,供列车工作人员乘坐的车厢。车长在列车最后看守货物,并检查列车编组的气轫是否贯通,遇紧急状况时可由守车操作刹车。[12]:59
- ^ 同时被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迹的尚有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
- ^ 在货车尚未普及前,甘蔗的运送由蔗农在蔗田内铺设临时路轨,再将采收下的甘蔗以牛车载运至集蔗场。
- ^ TR砖指台湾炼瓦株式会社于大正四年(1915年)开始烧制的红砖[13]:83,其上有“TR”的凹字,代表“台湾炼瓦”(Taiwan Renga)的罗马拼音缩写。[b],并具有利于与水泥结固的网状表皮。尺寸为23×11×5公分。因产于松山,故又称为“锡口砖”,在当时属于高级建材。[13]:83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台北製糖所. 台湾制糖工厂百年文史地图.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吴瑞益、金梅玲、陈辉阳、崔静萍、蔡学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远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 ^ 3.0 3.1 台北市立成德国民中学. 《台北古今行》.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1. ISBN 9570279141.
- ^ 4.0 4.1 糖廍園區開幕 明華園進駐. 苹果日报. 2011-09-26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林少雯. 《悠遊台北城》. 爱书人杂志. 2004. ISBN 986743019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台北製糖所. 大理国小网路中心.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3)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戴震宇. 《台灣的鐵道》. 远足文化. 2002. ISBN 9868015472.
- ^ 8.0 8.1 8.2 臺糖台北倉庫. 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中文(台湾)).
- ^ 台北製糖所. 台糖全球中文入口网.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9) (中文(台湾)).
- ^ 《台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 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6.
- ^ 11.0 11.1 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6-10-26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中文(台湾)).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米泽光敦、山崎勉. 《台灣黃昏地帶》. 由蔡昭仪翻译. 谬思出版. 2007. ISBN 9789867399809.
- ^ 13.0 13.1 张志远. 《台灣的敬字亭》. 远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 ^ 14.0 14.1 邱绍雯、赵静瑜. 具歷史價值…北市要修復台糖古月台 明華園須買單.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1-04-27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中文(台湾)).
- ^ 臺糖鐵路內燃機車分布地點. 苏奕肇. 2017-03-28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中文(台湾)).
- ^ 锺沛君. 拆台糖老月台惹議 明華園:非古蹟. TVBS官网. 2011-04-23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