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索

臺灣藝術家

庄索(1914年7月8日—1997年11月),原名庄五洲,是一位出身台湾高雄旗后及福建泉州艺术工作者。他是新四军N4A臂章的设计者之一。

庄五洲(庄索),约1940年代。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1914年,庄五洲出生于日治台湾高雄州高雄郡旗后地区;他的父亲是一位儒学教师,他的母亲是池秋霞(1890年-1917年),他是家中第三出生的男孩。4岁时,母亲在分娩弟弟的过程中因难产过世,弟弟因此被取名为“念慈”,但也在不久后夭折。9岁时,他入当地一间公学校就读,并习得基础日语能力及现代知识;同时,他也开始对美术逐渐产生兴趣,并偶尔为当地寺庙绘制壁画。15岁时,因为私塾教育逐渐被现代教育体系取代,他的父亲决定带著他迁居祖籍地福建泉州。同年,庄五洲顺利进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就读,接受严格的系统式学院美术训练,并在师长等带领影响下萌发爱国及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精神毕业后,他于泉州民生农校、衙口小学[1]、清濛小学及晋江公学等地担任教师[2][3]

抗日志士

编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庄五洲因而投入以文学与艺术抗日的行列[1],参与晋江县抗敌分会,并与美术界人士李硕卿、黄紫霞等人创办《抗敌画报》,加入晋江漫画社,受聘担任刊物《时事漫画》的副主编。1940年,庄五洲前往上海发展。1941年,他辗转前往苏北,在盐城于成立不久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担任美术系教授[4];期间,他创作了宣传画[5]《踏著英烈们的血迹前进》、《皖南烈士永垂不朽》及新四军臂章[6][7][8]等作品。同年7月,他在盐阜苏中战役中遭日军俘获,但因能说日语等原因得以幸免,并在被押送徐州“特别工人训练所”途中趁机逃脱。逃脱后,他曾在福建及上海等地进行游击抗日行动,又在战争即将结束前返回上海参与于左翼文艺团体的“上海美术作家协会”联展。[3]

战后时期

编辑

终战后,庄五洲怀著急切而复杂的心情返回台湾,前往高雄拜访多年未见的大姊,又因而在当地与陈寿贤(东京洋裁学校毕业生)结识并旋即结婚。随后,他先后在台北市立女子初级中学、私立静修女中、私立开南商职等校担任美术教师。[3]

二二八事件爆发后,他因眼见局势混乱,赶紧前往他在高雄的老家躲避;同时,他的长子庄伯和在5月19日出生于当地[9]。1949年,次子庄仲平出生;同时,台湾宣布实施戒严统治,国民政府及其残馀军队陆续撤退至台湾,并开始对当地异议份子进行大规模的压制行动。从此,他将自己的过去隐瞒,并以渔业职员的身份沉默而忙碌的度过经济拮据的日子;但是,他仍偶而会以笔名公开发表一些关于艺术与历史的文字作品。1952年,三子庄叔民出生。1955年,小女儿庄季育出生。[3]

1977年,他在萌生退休念头前持续兼职商业美术英语Commercial art工作;当时,他投入许多时间阅读绘画,受委托绘制炭粉肖像画鱼类生物图谱、地图及大型挂图英语Flip chart等,又参与于各种商标设计竞图。[3]

退休生活

编辑

1981年,他终于自高雄市渔会正式退休,并开始再度逐渐投入于艺术创作,绘作有关南台湾农民渔民日常生活[10]、抗战时期回忆国画裸体画的油彩水彩作品。[3]1986年,他因中风暂停创作,并在疗养过程中又陆续创作些许水彩作品。1988年,他将自己的部分作品汇集编印《庄索画集》,并在一年后正式交付出版[3]

1991年,他在长子庄伯和协助下于台北雄狮画廊英语Art museum举行其生平唯一一次个人画展英语Art exhibition;同时,《雄狮美术》也为他出版《庄索生平与艺事》专辑,并因而引起新闻媒体报导及舆论回应,他的作品也开始陆续被高雄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等机构典藏。[3]

1997年11月,庄索因心脏衰竭逝世于高雄。[3]

家庭

编辑

他与陈寿贤育有庄伯和、庄仲平、庄叔民、庄季育等子女;庄伯和日后毕业于艺术相关系所,并曾创作许多关于中国文化民间艺术文字作品[9][11]

语录

编辑
  • “三十年代部分中国画人,憧憬于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出洋苦学中,对自己多难的国土与人民,及历史文化,肩负著使命感而追求永恒,认真地探索、蓄锐功力,真挚严肃之情,自然流露于画面上,震撼观者心灵。”[3]
  • “对自己多难的国土人民及历史文化,背负著使命感而追求永恒,认真的探索深度,蓄锐功力,真絷严肃之情,自然流露于画面上。”[12]

评论

编辑
  • 林惺岳:“战火的淬练出的艺术孤魂”、“在台湾美术史的发掘、整理、研究的阶段中,庄索是较晚被公开讨论有画坛前辈人物之一。他的绘画生涯是极为特殊的个案。”[3]
  • 吴步乃:“他是左脚在大陆,右脚在台湾的跨海画家。”、“庄索的一生中,时刻不忘民族。”、“在大陆他为抗日战争而画,在台湾他为人生而画”[13]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歷史文物: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7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中文(繁体)). 
  2. ^ 學學台灣文化色彩. www.xuexuecolors.com.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庄伯和. 使命・關懷・莊索.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11 [2018-01-13]. ISBN 9789860269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 
  4. ^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018-01-13]. ISBN 97873000033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 
  5. ^ 新四军美术工作回忆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 
  6. ^ 大江南北. 《大江南北》杂志社. 1999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 
  7. ^ 軍事史林. 军事史林杂志社. 2005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中文). 
  8. ^ 常敬竹; 董保存; 顾保孜. 新四军征战纪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2018-01-13]. ISBN 97875033146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 
  9. ^ 9.0 9.1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2018-01-13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10. ^ 新新聞周刊, 第 1034-1046 期. 新新闻周刊杂志社. 2007: 179. 
  11. ^ 李维菁. 時代洪流埋沒 莊索長子寫傳記. 中国时报. 2011-04-28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台湾)). 
  12. ^ 庄伯和. 莊索的生平藝事-寫在父親畫展之前. 雄狮美术. 
  13. ^ 美術.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