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教
斋教,持斋宗,是日本对台湾民间信仰中龙华教、先天教、金幢教三教的统称,将其视为一个宗教中的三个流派。此三教源于明代中叶的秘密宗教罗教,逐渐发展成各个不同派别。清代陆续传入台湾,彼此教义大同小异,但有独立的组织,互不统属。台湾日治时期因余清芳藉斋教众势力发动西来庵事件,后遭日本政府监管。二次大战后,斋教已有显著“空门化”的倾向,渐渐消融于佛教信仰之中[1]。
起源
编辑中国秘密宗教与罗教
编辑明代成化、正德之际,有北直隶军户罗清开始宣扬罗教。[2][3]罗氏是山东莱州即墨人,早年皈依佛教,透过多年自身修行参悟,结合佛教禅宗、净土宗等教义开办罗教思想,替普遍不识字的民众开辟一种不必入寺修行、且能过俗世生活的修道方法,在民间中下阶层大受欢迎,广为流传。[4]罗教结社在明代发展甚迅,清代到达兴盛,影响力更是遍布大江南北,由以闽浙、两江地区为甚,然则却没有统一的结社组织,故各地教义与仪式方式皆有些许出入。[3]又因为罗教的传播,接连影响到其他民间宗教,教众分别佛教、儒教、道教教义吸收有所差异,遂又各成派系,每个派系各自有其体系与经典。[5][1]
斋教与佛教
编辑日治时期,1919年(大正八年)台湾总督府推行“旧惯调查”[6],由于龙华派、金幢派与先天道教众皆有持斋茹素的特征,当局将三派统称为“斋教”,后才有斋教之名传开。[7]当时总督府视斋教三派为佛教旁支。因而斋教亦有“在家佛教”别称,但实际上斋教思想掺杂“儒释道”,兼容民间信仰,不论教义或根源等,都和传统正信佛教信仰截然有别。[1][7]
一般斋教教徒在家修行,主持教仪,茹素,不剃发出家,不穿僧衣[7],民众习称其神职人员男性为菜公、女性为菜姑[1],举行法会仪式或聚会的建筑物称作“斋堂”[8],而不称“寺”或“岩”,堂号多作横书,而不若庙宇的圣旨牌以直式书写[1],亦是其歧异之处。
1915年(大正四年),余清芳在台南西来庵以斋教为号召,鸠众两千人武装抗日,此即西来庵事件。台湾总督府继而对台湾民间信仰展开全面普查,始知当时斋教发展远较佛教蓬勃,继而打压斋教,斋教教众被纳入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或临济宗,此一转变对台湾宗教信仰发展影响极钜。[6][7]
三大教派
编辑斋教主要分为龙华、金幢、先天三派,原本三派是独立传入台湾,彼此无显著关系,可视为三支独立的宗教,因此现代学者在做宗教分类时,也倾向分开探讨。
龙华派(老官斋)
编辑龙华派系罗教别名之一,同样奉罗清为祖师。因持斋的教徒互相尊称为“老官”,故一般称为“老官斋”。[1]
金幢派
编辑金幢派始祖为明代王佐塘,王氏为直隶省永平府顺圣县人,早年曾入龙华派,法号普明,传承自罗清门下,教徒尊称为“太虚老祖”。金幢派在崇祯年间经董应亮发扬光大,后有再传弟子蔡文举。蔡氏原为鱼商,弃商修行于福建莆田创办“树德堂”,门徒有十人各建斋堂,谓之“蔡公十大房头”,世称“蔡阿公派”。另有一支派由翁永峰开创,翁氏本为蔡文举门下陈谦的弟子,由于对教中经典《慈悲悬华宝忏》诠释不同,故另立“翁公派”。[9][1]
先天道
编辑清朝官方档案中又记载为“青莲教”、“金丹道”、“斋匪”等。先天道以瑶池金母为信仰核心,据教内典籍《祖派源流》记载,谱系上溯至达摩祖师为初祖,下至六祖惠能,七祖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八祖罗蔚群,至黄德辉康熙年间创办先天道,以九祖自居。[10]
发展沿革
编辑清朝时期
编辑斋教随汉人移民传播来台,然清廷视斋教为“邪教”,为避免检举及官方取缔,清代台湾斋教传布皆由教友私下宣教,形式低调不彰。[1][6]
日治时期
编辑初期(1895年至1914年)
日治初期,台湾总督府对传统宗教先采取宽松的态度,是故斋教组织、传教方式仍延续清朝旧惯,维持隐密的性质。不过因应日本佛教积极传入,台湾斋教人士对此有所反思,自行提出“宗教改革”,其中代表人物为先天道的黄玉阶。黄氏在1908年-1910年(明治41年至43年)间拟定“本岛人宗教会规则草案”,草案中彰显联合斋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企图,影响甚广。1912年(大正元年),以台南为中心的斋派三教合组“爱国佛教会台南斋心社宗教联合会”,简称“斋心社”,并约定每年举办聚会,此为斋教三派首次为宗教联合付诸的行动。[6]
中期(1915年至1937年)
1915年(大正四年),余清芳、罗俊、江定等人以斋教信仰鸠众,发动武力抗日,后遭日军弭平,此即“西来庵事件”。[11]西来庵事件不仅是台湾总督府对待民间宗教态度的分界,也是台湾斋教信仰由盛转衰的关键。[6]
1920年(大正九年),台湾斋教组织为求自保,成立“台湾佛教龙华会”,强调斋教三派皆根源于佛教,且愿意纳入日本佛教信仰体系,革除旧习,建立所谓“纯粹宗风”。台湾佛教龙华会在嘉义建立“天龙堂”总部,迅速于各地成立二十二个支部,邀请日本僧侣担任顾问,不少斋堂自请纳入日本佛教曹洞宗、临济宗管理,自此之后,斋教逐渐转向“空门化”,其中以龙华派最为显著。[6][12]
末期(1937年至1945年)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对台政策渐趋高压。[13]1936年(昭和十年)总督府推动“寺庙整理运动”,不少斋堂不是被整肃、便是被并入佛教[1],尔后的“皇民化运动”,更强迫台湾百姓放弃传统信仰、改信神道教,参拜神社[13],斋教再度受到打击。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正信佛教僧侣(北方僧团)陆续来台布道。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也带来不少中国佛教僧团,台湾佛教界遂由中国佛教会接掌[1],不少沙门对斋教的信仰形式多所批判,认为神佛不分,斥《五部六册》为伪经,乃附佛外道不足取。[14]迫于时势潮流,斋堂或自主转型成佛堂,不少神职人员菜公、菜姑也选择落发出家。[1][6]时至今日,斋教传统渐失,并与佛教的界线渐趋模糊,“空门化”现象已十分普遍。[1]斋堂除了转型为佛寺,也有变成其他宗教,比如鸾堂、一贯道道场或是慈惠堂的情况。[15]
教派列表
编辑下列列表参考张崑振著《台湾的老斋堂》一书所制,故列表中教派之内容,皆是以台湾地区的习惯为准[1]:
三大教派列表
编辑派别 | 龙华派 | 金幢教 | 先天道 |
---|---|---|---|
别名 | 罗教、老官斋、无为教 | 金童教、金堂教 | 先天教、青莲教 |
始祖 | 罗清 | 王佐塘(太虚老爷) | 黄德辉(九祖) |
创建年代 | 明.正德年间 | 明.万历年间 | 清.康熙年间 |
支派 |
|
|
|
开台始祖 |
|
李昌晋主彰化县以北 黄昌成主嘉义县以南 二人同为李道生门生,属万全堂派。[10] | |
传入台湾年代 | 乾隆年间 |
|
咸丰年间 |
主要神祇 | 观音佛祖、三官大帝、弥勒古佛 三公祖师(罗因、殷继南、姚文宇) |
无生老母、三官大帝、弥勒古佛、妈祖 开宗祖师(王佐塘、董应亮,翁公派又奉翁永峰) |
观音古佛、瑶池金母[10]、佛教禅宗 |
代表经典 | 《罗祖五部六册》[16]、《龙华科仪》、《汤公堂规》 | 《慈悲悬华宝忏》、《茶忏》 | 《礼本》、《愿忏》、《功过格》、 《玉皇心印经》、《破邪宗旨》、《八字觉源》 |
教派特色 | |||
教阶[6] | 分为九级,由高至低依序: 空空、太空、清虚、四句、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 |
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序: 天恩、证恩、引恩 |
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序: 首领师、护法、众生 |
斋堂命名 | 斋堂名称从母堂中,抽出一个字做为子堂命名依据。 |
|
无特别规范 |
代表斋堂 |
|
|
|
斋堂特色 |
|
|
|
名人 |
三大派仪式列表
编辑派别 | 龙华派 | 金幢教 | 先天道 |
---|---|---|---|
日常仪式 | 每日早晚课 | 每日敬茶 | 每月朔望日、逢三日、逢九日 |
皈依仪式 | 引进师→ 过功场法会(七日)→ 领“普”字法号 |
三官厅内举办,可与佛诞法会一并举行 | 早斋→全斋→领道(需引荐人) 考核时期长 |
消灾法会 | 三至五日 | ||
神佛诞法会 |
|
|
|
普渡法会 | 农历七月 | ||
特殊备注 | 特殊仪式
|
特殊供品
|
相关条目
编辑相关文献
编辑- 王见川著,《台湾的斋教与鸾堂》,南天书局,1996年
- 张崑振著,《台湾的老斋堂》,远足文化,2003年
- 林美容著,《台湾的斋堂与岩仔:佛教的视角》,台湾书局,2012年
- 徐寿编,《台湾全台寺庙斋堂名迹宝鉴》
- 李添春编纂,《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6年。
- 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台北:博扬文化,2000年。
- 江灿腾、王见川主编,《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新文丰,1994年。
- 王见川,〈日治时期“斋教”联合组织:台湾佛教龙华会〉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张, 崑振. 《台灣的老齋堂》. 台北县: 远足. 2005. ISBN 986763005X (中文(台湾)).
- ^ 欧大年(Daniel Overmyer). 《寶卷——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宗教經卷導論》. 马睿(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ISBN 7511710999.
- ^ 3.0 3.1 中村元等. 《中國佛教發展史》. 余万居(译). 台北市: 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674–677. ISBN 9576650402 (中文(台湾)).
- ^ 陈玉女. 〈晚明羅教和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 《成大历史学报》. 2011, (40): 93-127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 ^ 酒井忠夫. 《中國善書研究》.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7214063190 (中文(简体)).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颜, 尚文; 潘, 是辉; 王, 俊昌. 《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五)民間教派》 (PDF). 嘉义县: 嘉义县政府. 2009: 586–603 [2018-08-21]. ISBN 978986020809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28)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7.3 王见川. 齋教.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 ^ 8.0 8.1 8.2 8.3 8.4 王见川. 齋堂.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中文(台湾)).
- ^ 9.0 9.1 9.2 9.3 王见川. 金幢派.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中文(台湾)).
- ^ 10.0 10.1 10.2 10.3 王见川. 先天派.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 ^ 吴密察. 噍吧哖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 王见川. 台灣佛教龍華會.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 13.0 13.1 蔡锦堂. 皇民化運動.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 陈兵. 〈論附佛外道〉.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1).
- ^ 林美容. 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 台湾文献. 2023, 74 (1): 181–229 [202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4).
- ^ 蒋竹山. 〈羅祖五部六冊〉.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中文(台湾)).
- ^ 史, 明. 《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 台北市: 前卫. 2016. ISBN 978957801788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