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学/科学人物存档

以下为Portal:科学/科学人物的存档。


0 =

 

保罗·狄拉克OMFRS(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

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式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尔温·薛丁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 =

 

史蒂芬·霍金是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2 =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波耳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波耳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玛丽亚·居里,也常称为居里夫人,出生于1867年11月7日。是一位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与放射化学家。由于“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亨利·贝克勒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了,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获颁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是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者。1934年7月4日逝世。她的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4 =

 

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9月11日)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1944年2月24日)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罗什是法国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阿罗什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学,对量子光学中的量子电动力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在实验量子力学领域享有盛名。他在腔电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利用微波腔实现了对单个原子的囚禁;单个光子的量子非破坏测量;直接监控观测量子退相干现象;实现了光子存储;实现了将光子和原子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逻辑门操作。


5 =

 

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9月11日)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1944年2月24日)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瓦恩兰是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的物理学家。他的工作主要在量子光学领域,特别是以下方面:

  1. 激光来冷却陷俘于保罗阱(Paul trap)里的离子,并且应用这技术制成比原子钟更准确的光学钟。
  2. 陷俘离子(trapped ion)的概念来实现量子计算机量子闸,对于量子运算做出重大贡献。
  3. 直接非摧毁性地观察单独量子粒子的量子行为,这使得物理学者能够做实验检验像薛丁格猫一类的思想实验


6 =

 

恩里科·费米是一位出生于罗马的意大利裔美国籍物理学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的首席物理大师之一,对于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首创了β衰变理论,是弱相互作用理论的前导。他负责设计建造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炉,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他与罗伯特·奥本海默共同被尊称为原子弹之父。由于“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费米获颁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子就是以他名来命名...


7 =

 

沃纳·冯·布劳恩,德裔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总设计师。纳粹德国战败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號。NASA用以下的话来形容冯·布劳恩:“无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担任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时,主持土星5號的研发,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图为冯·布劳恩与土星5號的合影。


8 =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波兰天文学家,是第一位提出太阳为中心——日心说的欧洲天文学家,一般认为他著的《天体运行论》是现代天文学的起步点。

1473年,哥白尼生于维斯瓦河畔的小城托伦,当时这里属于波兰王国皇家普鲁士行省。父亲是从克拉科夫来的商人,母亲是托伦当地商人的女儿,家境宽裕,哥白尼是家中四个孩子里最小的。在哥白尼十岁到十二岁年龄时,父亲不幸往生,由他的舅父领养...


9 =

 

高锟爵士GBMKBE(1933年11月4日),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1949年移居香港,完成中学教育后赴英留学,他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及持有香港居民身份。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扬他“在光传输于光纤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


0 =

 

卡尔·高斯是一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1777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不伦瑞克。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高斯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异于常人的数学能力,他在15岁时进入Collegium Carolinum,现今的不伦瑞克科技大学(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那里,高斯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里的二次互反律素数定理、及算术-几何平均数

1795年高斯进入哥廷根大学1796年,19岁的高斯得到了一个数学史上极重要的结果,就是《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


1 =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65年),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活跃于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3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数论的作品...


2 =

 

莱昂哈德·欧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是一位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度过。

欧拉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微积分图论都做出过重大发现。他引进的许多数学术语和书写格式,例如函数的记法 "f(x)" ,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学科有突出的贡献。

欧拉是是一位多产作者,其文学著作约有60-80册。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曾这样评价欧拉对于数学的贡献:“读欧拉的著作吧,在任何意义上,他都是我们的大师”...


3 =

 

大卫·希尔伯特(1862年1月23日—1943年2月14日),德国数学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1862年出生于哥尼斯堡,1943年在德国哥廷根逝世。他因为发明和发展了大量的思想观念(如不变量理论公理化几何希尔伯特空间)而被尊为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和他的学生为奠定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还是证明论数理逻辑、区分数学元数学之差别的奠基人之一。他热忱地支持康托集合论与无限数。他在数学上的领导地位充分体现于: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为20世纪的许多数学研究指出方向。


4 =

 

阿基米德前287年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卓,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卓的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今天在埃及仍旧使用着。阿基米德最著名的发现是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视重,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在几何学上,他利用“逼近法”(method of exhaustion)算出球面积、球体积、抛物线、椭圆面积,后世的数学家依据这样的“逼近法”加以发展成微积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举起地球。”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围攻叙拉古,最后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罗马士兵之手。


5 =

 

勒内·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图赖讷拉海,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6 =

 

波恩哈德·黎曼(1826年9月17日—1866年7月20日)德国数学家。黎曼是黎曼几何的创始人,对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也有贡献。他定义了黎曼积分,给出了三角级数收敛的黎曼条件,从而指出积分论的方向,并奠定了解析数论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黎曼猜想”。他最初引入“黎曼曲面”概念,对近代拓扑学影响很大。在代数函数论方面,黎曼–罗赫定理很重要。在微分几何上,继高斯之后,开辟了微分几何的新途径,建立了n维流形黎曼空间的概念,创立了黎曼几何学,并定义了黎曼空间的曲率,使其在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在保角映射、椭圆函数论、多周期函数,以及偏微分方程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7 =

 

库尔特·哥德尔(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成员。哥德尔的数学天分极高。他在维也纳大学时本来修读理论物理基础数学,后来又在汉斯·哈恩的指导下研习数理逻辑集合论。二十四岁时,完成哥德尔完备性定理,并获得同校博士学位。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证明。


8 =

 
《益古演段》:李冶的自序

李冶(1192年—1279年),原名李治仁卿敬斋,谥号文正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中国金代元代文学家、数学家。他的主要著作为《测圆海镜》,其中改进了前人的解方程方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旁切圆的性质。李冶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9 =

 

约翰·冯·诺伊曼({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出生于匈牙利美国犹太人数学家,现代电子计算机创始人之一。他在计算机科学经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及几乎所有数学领域都作过重大贡献。冯·诺伊曼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小时候已经显出惊人的记忆力:六岁已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还可以心算八位数除法。年少的他不但对数学很有兴趣,亦喜欢阅读历史社会的书籍,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很快一句不漏地将内容复述出来...


0 =

 
前排左二坐著的是提艾利

约翰尼斯·提艾利(1865年5月13日—1918年4月17日)是德国化学家,慕尼黑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著名教授。提艾利一生研发了很多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相关的实验室技术。1917年,他描述了一个能精确测定熔点的仪器,称为熔点测定管

1865年弗里德利希·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之后,他提出“余价学说”用以解释碳碳双键和叁键结构在反应中的活泼现象。这导致了1899年对共振论的预测,同时通过使用一个环表示部分键提出了一个共振结构。后来这个问题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得到完满解决。1899年,提艾利担任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会(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有机化学系的系主任...


1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943年4月15日)是一位美国医学家,最出名的工作是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为此他与布莱恩·科比尔卡共同赢得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此之前,莱夫科维茨已经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


2 =

 

布莱恩·科比尔卡(1955年)任职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和细胞生理学教授。他也是ConfometRx,一家专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在2011年他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成就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科比尔卡是波兰裔美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是面包师。他与妻子田东山育有两个孩子。


3 =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1928年7月),是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原因是“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 科里比较公认的经典合成有如下几个:


4 =

 

莱纳斯·鲍林(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化学家,量子化学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另一人为玛丽·居礼。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电负度共振论价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


5 =

 

约西亚·吉布斯(1839年2月11日—1903年4月28日),美国物理化学家、数学物理学家。他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提出了吉布斯能吉布斯相律。他创立了向量分析并将其引入数学物理之中。

1871年,吉布斯成为耶鲁学院数学物理学教授,也是全美第一个这一学科的教授。由于吉布斯并没有发表过文章,所以在他担任这一教职的最初几年并没有薪水。吉布斯担任这一教职一直到去世,他终身未婚,始终和妹妹与妹夫住在离耶鲁学院不远的一间小屋子里,过着平静的生活。在他的坚持下,美国的工程师教育开始注入了理论的因素...
6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台湾化学家,新竹市人。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达德利·赫施巴赫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台湾人。1994年1月15日,返国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现为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


7 =

 

钱永健(1952年2月1日),美国生物化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钱永健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应用绿色萤光蛋白研究细胞信号通路,是这方面的公认先驱。2008年,钱永健与发现该类蛋白的下村脩,以及辨识出基因的马丁·查尔菲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8 =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19世纪俄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正确地预测出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这个表包括了当时科学家已知的63种元素,表中共有67个位置,尚有4个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没有元素名称,门捷列夫假设,有这种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在表中,他还对四种元素的原子量表示怀疑。这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的最初思想...


9 =

 

史丹利·米勒(1930年3月7日—2007年5月20日)是一位美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以生命起源的无生源论研究而闻名,尤其是以证明有机化合物可从简单的无机分子经由化学反应形成的米勒-尤列实验而闻名于世。尤里猜测地球太古大气层可能类似现在木星大气层一样富含甲烷。米勒和哈罗德·尤里研究生命起源的米勒-尤里实验,证实这些气体暴露在放电等能量源时,这些物质和水会产生反应,形成生命物质所必须的胺基酸...


0 =

 

艾萨克·牛顿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1 =

 

伽利略·伽利莱(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义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十七世纪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他又发表惯性原理阐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会保持不变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科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


2 =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2012年8月25日)是美国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及大学教授。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时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位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阿姆斯特朗的首次太空任务是双子星座8号,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执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在执行他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阿波罗11号时,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3 =

 

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是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他最为人知的成就为开普勒定律,这是稍后天文学家根据他的著作《新天文学》、《世界的和谐》、《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条定律。这些杰作对艾萨克·牛顿影响极大,启发牛顿后来想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4 =

 

迈克尔·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在电磁学电化学领域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包括电磁感应抗磁性电解等等。

虽然法拉第没有受到足够的正式教育,但他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详细地研究在载流导线四周的磁场,想出了磁场线的点子,因此建立了电磁场的概念。法拉第观察到磁场会造成偏振平面的旋转,即法拉第效应。他发明了一种电磁旋转机器,这就是今天电动机的雏型。由于法拉第的努力,电磁现象开始出现于具有实际用途的科技发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书房墙壁上,悬挂著三幅相片:法拉第、詹姆斯·马克士威艾萨克·牛顿


5 =

 

欧内斯特·卢瑟福,第一代纳尔逊的卢瑟福男爵OMFRS(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纽西兰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麦可·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拉塞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transmutation)。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拉塞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拉塞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𬬻”。


6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二十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基于热分子运动论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研究》、《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7 =

 

维尔纳·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因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海森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8 =

 

汉斯·奥斯特(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是一位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文学家。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电流会产生作用力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在化学领域,他发现了铝元素。十九世纪后期,在科学方面的后康德哲学和演进,由于他的写作而更见雏形。他创建了“思想实验”这名词,他也是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


9 =

 

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薛定谔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0 =

 

莱昂哈德·欧拉是一位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欧拉和丹尼尔·伯努利一起建立了弹性体的力矩定律;并直接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建立了流体力学中的的欧拉方程…


1 =

 

爱德华·华林(1736年—1798年8月15日),出生于英格兰什罗普郡古希思数学家。华林毕业于剑桥大学抹大拉学院,1760年获得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一直保持到逝世。在著作《代数思想》(Meditationes Algebraicae)中,华林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华林问题的命题。1763年,华林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784年,获得科普利奖章


2 =

 

约瑟夫·刘维尔(1809年3月24日—1882年9月8日)是19世纪法国数学家,生于加来海峡省圣奥梅尔。刘维尔一生从事数学力学天文学的研究,涉足广泛,成果丰富,尤其对双周期椭圆函数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数论代数数丢番图逼近问题和超越数有深入研究。刘维尔构造了所谓的“刘维尔数”并证明了其超越性,是第一个证实超越数的存在的人。


3 =

 

格奥尔格·康托尔(1845年3月3日—1918年1月6日),出生于俄国德国数学家波罗的海德国人)。创立了现代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还提出了集合的的概念。

康托尔提出了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对无限集合的大小进行比较,并将能够彼此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等势,即可以被认为是“一样大”的。他引入了可数无穷的概念,用来指与自然数集合等势的集合,并证明了有理数集合是可数无穷,而实数集合不是可数无穷,这表明无穷集合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大小,他称与实数等势(从而不是可数无穷)的集合为不可数无穷...
4 =阿德里安-马里·勒让德(1752年9月18日—1833年1月10日),法国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统计学、数论、抽象代数与数学分析上。勒让德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分析学(尤其是椭圆积分理论)、数论、初等几何与天体力学,取得了许多成果,导致了一系列重要理论的诞生。勒让德是椭圆积分理论奠基人之一。勒让德对数论的主要贡献是二次互反律,这是同余式论中的一条基本定理。他还是解析数论的先驱者之一,归纳出了素数分布律,促使许多数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其他贡献包括:椭圆函数论、最小二乘法测地线理论等。


5 =

 

昂利·庞加莱1854年4月29日1912年7月17日),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理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庞加莱被公认是19世纪后和20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继高斯之后对于数学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

他对数学数学物理,和天体力学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基础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庞加莱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在他对三体问题的研究中,庞加莱成了第一个发现混沌确定系统的人并为现代的混沌理论打下了基础。庞加莱的工作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早一步,并起草了一个狭义相对论的简略版。庞加莱群是以他命名。


6 =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著名美国数学家,原籍广东省梅州蕉岭县,客家人,生于汕头,长于香港。他曾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

丘成桐是公认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数学和物理领域。他给出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其结果被应用在弦理论中,并且表示出弦理论是统一场论的可能候选。现今,卡拉比-丘流形是弦理论家的标准工具。他与理查·舍恩(Richard Schoen)合作证明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能量定理,因此表明爱因斯坦的理论具有一致性与稳定性。
7 =埃利·嘉当1869年4月9日1951年5月6日),法国数学家。他在李群理论及其几何应用方面奠定基础。他也对数学物理微分几何群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嘉当生于萨瓦的多洛姆厄,在1888年成为巴黎的巴黎高师的一名学生。在189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在蒙皮立里昂任教,并于1903年在南锡当上教授。他在1909年到巴黎任教,并于1912年成为那里的教授,而在1940年退休。他卒于巴黎。数学家昂利·嘉当是他的儿子。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是嘉当的学生,嘉当每两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


8 =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1811年10月25日-1832年5月31日),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在他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n次多项式可以用根式解的充要条件,解决了长期困扰数学界的问题。他的工作为伽罗瓦理论(一个抽象代数的主要分支)以及伽罗瓦连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石。他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数学术语来表示一组置换的人。与尼尔斯·阿贝尔并称为现代群论的创始人。在路易·菲利普复辟的时期,他是一个激进的共和主义者,并因此被逮捕、坐牢。二十岁出狱后,他在一次几近自杀的决斗中逝世,引起种种揣测。


9 =

 

约瑟夫·拉格朗日伯爵(1736年1月25日—1813年4月10日),法国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柏林工作了20年,被腓特烈大帝称做“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邀请定居巴黎。拉格朗日一生才华横溢,在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

拉格朗日是18世纪一位十分重要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了历史性作用,促使力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更深入发展。由于历史的局限,严密性不够妨碍着他取得更多的成果。


10 =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1749年3月23日—1827年3月5日),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的著名杰作《天体力学》,集各家之大成,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体力学”的学科名称,是经典天体力学的代表著作。《宇宙系统论》是拉普拉斯另一部名垂千古的杰作。在这部书中,他首先提出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科学理论——星云假设。他也是最先假设黑洞存在与引力坍缩的几位天文学家之一。拉普拉斯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是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方程的发现者。这些数学工具今天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 =

 

安托万·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是一位著名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法国贵族,后世尊称拉瓦锡为现代化学之父。他给出了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的存在。他帮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


1=

 

阿伏伽德罗(1776年—1856年),意大利化学家,生于都灵的显赫家族。1811年发表了亚佛加厥假说,也就是今日的阿伏伽德罗定律,并提出分子概念及原子、分子区别等重要化学问题。

亚佛加厥出生于义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区首都都灵的贵族家庭。1811年,提出的一条假说,当时称为“亚佛加厥假说”,后经大量实验证实为定律。亚佛加厥定律的内容是:“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著名的亚佛加厥常数是以他的姓氏命名, NA. 近似于 6.02214199 × 1023...


2=

 

斯凡特·阿伦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他提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他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伦尼乌斯方程。由于“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伦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1876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在大学中,阿伦尼乌斯对于当时的物理和化学教学不满。1881年他进入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方向是电解质的导电性...


3=

 

阿道夫·冯·拜尔(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最先成功分析并且合成植物染料靛蓝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吲哚。因为“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拜尔荣获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拜尔出生于柏林,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后前往海德堡大学,在罗伯特·本生门下学习化学。毕业后,拜尔回到柏林,在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实验室进行研究,1858年获博士学位...


4=

 

摩西·冈伯格(1866年2月8日—1947年2月12日)是一位乌克兰裔美国化学家,是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化学教授。

1896年至1897年间,转赴慕尼黑大学阿道夫·冯·拜尔约翰尼斯·提艾利和在海德堡大学维克托·梅耶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一年里,他成功制备了一直难以制成的四苯基甲烷。在尝试制备更为立体拥挤的六苯乙烷的过程中,冈伯格发现了三苯甲基自由基,成为人类首次发现可以稳定存在的自由基,因此他被认为是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这项研究工作后来由威廉·舒伦克(Wilhelm Schlenk)跟进。冈伯格是沃纳·巴赫曼的导师,巴赫曼继续了冈伯格的研究工作,并一同发现冈伯格-巴赫曼反应...


5=

 

罗伯特·伍德沃德 (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 ) ,美国有机化学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由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伍德沃德荣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

伍德沃德生于麻省波士顿。伍德沃德从小即醉心于化学。在昆西的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开始自学化学。在他上高中前,就已经把一本普遍使用的路德威·嘎特曼(Ludwig Gattermann)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大部分的实验,都想办法做了一遍。当伍德沃德11岁时,他找到了驻波士顿德国领事馆总领事,通过他取得一些发表在德国期刊上的论文。 后来在其科普讲座(Cope lecture)中伍德沃德回忆,他无意中在这堆论文中发现了奥托·迪尔斯库尔特·阿尔德关于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原始通讯,并被迷住了的经历。在随后的生涯中,伍德沃德大量地应用此反应于有机合成,并在理论和应用上对此反应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6=

 

罗德·霍夫曼(1937年7月18日),出生于波兰第二共和国佐洛乔夫(现属乌克兰),美国化学家,因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和福井谦一分享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任教于康奈尔大学

罗德出生在佐洛乔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德国侵略占领波兰后,霍夫曼一家被安置在一个劳动营,他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熟悉当地建筑,因而是比较受重视的犯人。随着局势愈发恶化,犯人开始被转入清算营(liquidation camp),霍夫曼一家贿赂了看守,在乌克兰当地人的帮助下,让罗德、他的母亲和其他三个亲人逃脱了。他们一起躲进了当地学校的阁楼和贮藏室里,躲了十五个月。当时霍夫曼大概才5至7岁...


7=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Dynamite)的发明者。他曾拥有波佛斯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艾马纽·诺贝尔(Immanuel Nobel)的第三个儿子。他与家人在1842年迁往俄国的圣彼得堡。在那里,他的父亲开始了“鱼雷”的研制工程。诺贝尔最初师从研究化学的俄罗斯教授尼可莱·基宁(Nikolay Zinin)。诺贝尔18岁时去美国学习了四年化学,期间为约翰·爱立信(John Ericsson)工作了一小段时间...


8=

 

瓦尔特·能斯特(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促进了现代物理化学的确立,对电化学热力学固态化学光化学有所贡献,并提出了能斯特方程

能斯特生于西普鲁士贝利森(今波兰境内的翁布热伊诺)。他在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卡尔·弗朗岑斯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学,去莱比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在哥廷根成立了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1897年,能斯特发明了能斯特灯(Nernst lamp),一种使用白炽陶瓷棒的电灯,是碳丝灯的替代品和白炽灯的前身。能斯特在渗透压电化学也有获得一些研究成果。1905年,他确立了一种新理论,他称之为“新热定理”,这就是后来的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条定律可以描述物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表现。他因此荣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


9=

 

理查德·赫克(1931年8月15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与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发现赫克反应,即是不饱和卤代烃(或三氟甲磺酸酯)与烯烃强碱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偶联反应。这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对芳基汞化合物与烯烃在钯催化下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赫克将研究发现发在《美国化学会刊》上,发了连号的7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却只有他一位...


10=

 

弗里茨·哈伯(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布雷斯劳(现为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极浓厚的兴趣。1918年,他发明了哈伯法。在高温度与高压强条件下,通过化合物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就能够从氮气氢气制造出氨气。他成为第一位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哈伯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为表彰哈伯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哈伯...


0 =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波耳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波耳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 =罗莎琳·富兰克林出生于1920年7月25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晶体学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石墨的结构。她所拍摄的DNA晶体绕射图片“照片51号”及相关数据,是解出DNA结构的关键线索。此外还领导了烟草镶嵌病毒以及小儿麻痹病毒的研究。她后来罹患了卵巢癌,在1958年4月16日因病逝世。2003年,伦敦国王学院将一栋新大楼命名为“罗莎琳—威尔金斯馆”以纪念她与同事莫里斯·威尔金斯的贡献。


2 =

 

乔治·居维叶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动物学家。为博物学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之兄。乔治·居维叶在19世纪早期是巴黎科学界的名人之一,他对许多现存动物与化石进行比较,建立了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也建立了灭绝的概念,此外还提出了灾变论,反对早期的演化思想。1832年因为霍乱而逝世于巴黎


3 =

 

爱德温·哈伯(1889年11月20日—1953年9月28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证实了银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并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参见大爆炸理论)。哈勃是公认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并被天文学界尊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为纪念哈勃的贡献,小行星2069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均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4 =

 

爱德蒙·哈雷(1656年10月29日-1742年1月14日)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计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并预测该天体将再度回归。他也是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学家,继承天文学家约翰·弗兰斯蒂德

哈雷出生于伦敦肖迪奇(Shoreditch)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来自德比郡,是一个富裕的肥皂制造商。哈雷年幼时对于数学就很感兴趣,后来进入圣保禄学校读书。1673年他赴达牛津,进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就读,他在毕业前就发表了关于太阳系太阳黑子的研究论文...


5 =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2日)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天文学家。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该学说认为远古时代的地球曾经只有一块称为泛古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该大陆后来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学气象学,喜爱冒险,曾乘坐热气球参加耐空比赛,并曾经以52小时的成绩打破当时最长的耐空纪录(35小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军并两度负伤。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


6 =

 

罗伯特·戈达德(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美国教授、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是现代火箭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他撰写的著作《到达超高空的方法》(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被认为是20世纪的火箭科学经典之一。戈达德成功地将3轴控制、陀螺仪推力向量使用在火箭上,让火箭在飞行时可以有效控制...


7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是一位华裔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这一理论隔年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杨-米尔斯理论对规范场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性质是近三十多年来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8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华人物理学家,主要的物理学贡献有宇称不守恒高能重离子物理(relativistic heavy ion physics)、量子场论的非拓扑孤立子孤立子星(soliton star)。1957年,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中华民国国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9 =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生于学者之家。他的父亲朱汝瑾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且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以及布鲁克林工学院(现纽约大学理工学院),被选为中研院院士,而他的母亲李静贞学习经济学。外祖父李书田康奈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中国近代水利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他母亲的伯父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李书华,在索邦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并于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


10 =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物理学家、华裔美国人、籍贯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4年,丁肇中与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因为“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提议与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是一个计划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整个计划耗资15亿美元,目的在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将依靠一个巨大的超导磁铁及六个超高精确度的探测器来完成它搜索的使命。
11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袁世凯孙子。两人虽同为物理学家,却分别在高能物理与低能物理之不同领域做学术研究。1956年,吴健雄证实“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许多科学家都为她没有因该项成就同杨振宁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而疑惑不平。她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玛丽·居礼后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


2008-08

编辑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东璧,晚年自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