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

星官

二十八宿ㄒㄧㄡˋ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術語,指的是天球黃道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或稱星官[1])。這二十八個星座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宿均以一顆恆星距星,以此作為天文坐標,可以用來計量太陽月亮、五大行星彗星等運動天體的運行位置,也是觀測其他恆星的基礎。

二十八星宿

此外,二十八宿也用於排列和組織中國古代星座,表示包含多個星座的一片天區。以角宿為例:角宿最初指的是赤道附近的角宿星座,以恆星角宿一為距星;後來亦指角宿天區,包括角宿星座以及與其赤經度相似的其他一些星座。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許多概念一樣,二十八宿也可以用於術數占算。特別是與七曜動物配合,稱為「禽星」。

名稱由來

編輯

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二十八次。「宿」、「」、「」都可以表示住宿、旅居的處所,在此指的是日月星辰的住所。月亮繞着地球公轉,若以恆星為參照系,繞行一周後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是27.33天,即一個恆星月。月亮每一天所在的那片恆星,就被看成是月亮當天歇息的驛站旅館,因此這些恆星就被分成27或28個星座,即二十七或二十八宿。中國古代早期也曾使用過二十七宿,後多以二十八為準。[2]:261-262

二十八宿體系

編輯
 
中國傳統天球赤道坐標系。紅色為天赤道圈,綠色點為距星,藍色點為北天極。計算橙色天體的位置時,用「入宿度」(綠色扇形的角度)表示赤經,用「去極度」(藍色扇形的角度)表示赤緯
 
二十八宿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個球坐標系r, θ, φ),只是方位角φ並不是固定從x軸開始計算,而是設置二十八個標準點,即二十八宿距星

儘管「二十八」與月亮有關,但二十八宿的建立並不只是為了單獨記錄月亮的運動位置,也因此並不是簡單地將天空平均分成二十八份。實際上,每一宿所占跨度的差別非常之大。這麼做的目的是選擇二十八顆星作為標準點,由此建立一個完整的周天星座坐標體系,從而可以進一步認識太陽月亮的相對關係,了解日、月、行星的運動。[2]:262-263

最終,中國古人約在戰國時建立起了二十八宿體系。這是一個赤道坐標系統,以天赤道為平面,用赤經赤緯來定位天體的位置。赤緯用「去極度」表示,也就是天體到北天極角距離。赤經則用「入宿度」表示,也就是天體與其西側第一顆標準星的赤經角度差。這樣用來比較和計算赤經的標準星稱為「距星」,共計二十八顆,其所屬的星座就是二十八宿。距星和距星之間的赤經差稱為「距度」。[3]:10-11雖然該體系以赤道坐標系統為基礎,但所選擇的二十八宿大約只有一半接近赤道,另一半則接近黃道,說明當時還沒能真正區分赤道和黃道。[4]:85-86

二十八宿和距星列表

編輯
 
中國古代星象圖

漢武帝時,鄧平等人制訂《太初曆》,統一了二十八宿及其距星,並一直沿用到元代,列在下方表格中。從《崇禎曆書》開始,距星都以「某宿一」命名。明清時期,奎、觜、參的距星發生了調整,奎宿二、觜宿二、參宿三是變動後的現在名稱。[4]:89,92[5]

二十八宿及其距星[4]:94-133
四象 星官/星座 距星
名稱 名稱由來 又名 名稱 西名
東宮
蒼龍
jiǎoㄐㄩㄝˊ 角宿一 室女座α
像龍的咽喉頸部 亢宿一 室女座κ
ㄉㄧ 像龍的前腳或者骨架以及四肢 天根 氐宿一 天秤座α
像龍的腹房 天駟 房宿一 天蠍座π
像龍的心臟 心宿一 天蠍座σ
像龍的尾巴 尾宿一 天蠍座μ
簸箕 箕宿一 人馬座γ
北宮
玄武
dǒuㄉㄡˇ 南斗六星,像斗勺 南斗 斗宿一 人馬座φ
本指今河鼓三星,即牽牛星 牛宿一 摩羯座β
本指今織女星 婺女 女宿一 寶瓶座ε
房屋基礎,「虛」即「墟」 虛宿一 寶瓶座β
像高高的屋頂,「危」即「高」 危宿一 寶瓶座α
像正方形的房間
(室、壁本屬一宿,現在室宿只剩西牆)
營室
西壁
室宿一 飛馬座α
像房間東側的牆壁 東壁 壁宿一 飛馬座γ
西宮
白虎
像人的骨盆,「奎」即「胯部
亦指西方屬
奎宿二 仙女座ζ
象徵大司馬,「婁」指招攬聚眾 婁宿一 白羊座β
象徵倉庫,用胃臟來比喻 胃宿一 白羊座35
mǎoㄇㄠˇ 和矛頭上的纓髦 昴宿一 金牛座17
像捕獸的 畢宿一 金牛座ε
像老虎的,「觜」通「嘴」 觜觽 觜宿二 獵戶座φ¹
shēnㄕㄣ 三星,「參」即「叄」 參宿三 獵戶座δ
南宮
朱雀
像一口 東井 井宿一 雙子座μ
鬼宿被認為主喪祠之事 輿鬼 鬼宿一 巨蟹座θ
垂柳 柳宿一 長蛇座δ
原名「七星」,由七顆星組成 七星 星宿一 長蛇座α
像拉開,張弓 張宿一 長蛇座υ¹
翅膀 翼宿一英語Alpha Crateris 巨爵座α
zhěnㄓㄣˇ 車子 軫宿一 烏鴉座γ

星宿的調整

編輯

在歷史上,二十八宿具體包含哪些星座,以及各宿的距度、距星、次序,都曾經發生過變化。唐代開元占經》中保留了據說為戰國石申所觀測的古距度,其數值跟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墓出土的簡牘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初汝陰侯墓出土的圓盤上的距度非常接近,而跟漢代以來的距度有較大差別,表明西漢時期曾對距星進行過大規模的調整和統一。《史記·律書》中記錄了另外一套可能繼承自戰國甘德的二十八舍系統,其中沒有斗、觜、井、鬼,而有建星,可能是更為古老的體系。[4]:88-91[6]:78-81甘德二十八舍系統相對石申的二十八宿系統,分布更加平均,所以也有可能是原始二十八宿調整後的結果。[7]

變動的原因之一在於歲差。由於歲差的作用,二十八宿之間的距度會發生緩慢的變化,加上二十八宿並非均勻分布,相互之間有近有遠,所以某兩顆非常靠近的距星之間的距度可能會變成負數,相對位置互換。例如13世紀之後,觜宿的距星(獵戶座φ¹)和參宿的距星(獵戶座δ)的赤經順序前後調轉。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傳教士發現這一點後,更換了觜宿和參宿的順序,從觜前參後變為觜後參前,卻遭到了相當激烈地反對。最終,乾隆十七年(1752年),通過將觜宿的距星改定為獵戶座λ參宿的距星改為獵戶座ζ,恢復了觜前參後的傳統。原先的兩顆距星則變為觜宿二和參宿三。[5]

另一個原因是,古人可能最初很自然地選用天空中比較亮的星星作為距星,但這些亮星可能離赤道很遠。後來,在二十八宿觀測體系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改用略暗、但處於黃道/赤道帶上的恆星作為距星。如甘德二十八舍系統中有天狼星,後來改為井宿。汝陰侯墓圓盤上,心宿的距星為今心宿二,畢宿的距星為今畢宿五,參宿的距星為今參宿四,後來都不再採用。[8][2]:268,272

起源時間

編輯

關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眾說紛紜。古人可能很早就發現了黃道帶或赤道帶附近的個別亮眼的恆星和星座,但這不等於已經形成了黃道帶或赤道帶或二十八宿的整體概念。[2]:264整體的二十八宿在文獻中最早出現於《周禮》中的「二十有八星」。完整的星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出土文物中較古老的則是曾侯乙墓中繪有二十八宿星圖的漆器箱蓋,時代約在戰國初期。[9]:10 [6]:9,11,13-13

從天文學計算來推測,則可以將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年代追溯得非常早。二十八星宿中的黃道星宿今天仍在黃道帶上,赤道星宿則由於歲差的存在,已經不再位於赤道帶上。根據馮時的計算,赤道星宿與赤道帶符合得最為理想的時間是公元前35世紀前30世紀[2]:265竺可楨發現,牛宿和女宿原來指的是牽牛星織女星,雖然現在織女星的赤經在牽牛星之前,但二十八星宿中卻是牛宿先於女宿。[10]牽牛星和織女星赤經順序對調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6世紀前30世紀之間。[2]:268

二十八宿與天區

編輯
 
蘇州文廟保存的宋代石刻天文圖上,將除天北極附近之外的天區根據二十八宿劃分

除了作為星空坐標以外,二十八宿也用於排列和組織星座。隋代丹元子《步天歌》對全天星座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分區,將天北極附近的星空分成三垣,其餘星座縱向分割成二十八個天區,按赤經度分入二十八宿。如角宿天區就包括南門天門平道等十一個星座。[6]:82

二十八宿與四象

編輯

二十八宿建立後,又分為四組,分別與四宮、四象四季相配。四象的由來,並非一宮之中七個星宿的整體形象,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星座的形象。東宮的六宿相連,就像一條的形狀,甚至可能就是華夏文明中「龍」的形象的由來。西宮的像一隻老虎。南宮的組合,像一隻大。北宮的墳墓組合,像一隻鹿麒麟;後來又將危和組合,像一隻烏龜,附近的螣蛇像一條蛇。大概在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間,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這四種形象才開始整體性地跟一宮內全部七宿聯繫起來。[2]:261,308,312-313,318-320

二十八宿與分野

編輯

中國古人依照某種特定對應關係來劃分地域,稱為「分野」。分野理論的核心是將地域與天體對應的星土說,星土說的核心則是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11]二十八宿與地域的對應有多種不同的記載[11],《開元占經》中記錄如下[12]

分星
分星範圍 軫十二
至氐四度
氐五度
至尾九度
尾十度至
斗十一度
斗十二度
至女七度
女八度至
危十五度
危十六度
至奎四度
奎五度
至胃六度
胃七度至
畢十一度
畢十二度
至井十五度
井十六度
至柳八度
柳九度至
張十七度
張十八度
至軫十一度
十二辰
十二月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十二次 壽星 大火 析木 星紀 玄枵 娵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分野國

對於二十八宿與地域的對應關係最初源於何種理據,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古時不同部族有各自習慣觀測的星,後來成為封國祭祀的星,進而演化為分野。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人有天文與地理相似的思想,將星象方位與地理方位對應。[13]:741-749[14]而在後來的發展中,星宿與列國的對應逐漸變為純粹形式化的聯繫,與天文上的原意相去甚遠。[2]:77-80

二十八宿與術數

編輯

在古代中國,其他天體與二十八宿的相對運動常常被看作是某種預兆。如《史記·天官書》記載:「之興,五星聚於東井平城之圍月暈七重。」[15]又如辰星(水星)在五行中主水,東井(井宿)像一口,因此「辰星守東井」是水災的預兆。[16][17]:72

古代中國天文術數的密切結合,使得許多天文概念的本來意義逐漸淡化,演變出明顯的神格和樣貌 ,用於占卜算命等。[18]傳為唐代梁令瓚所繪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上,就賦予了二十八宿人形樣貌,並用文字記錄其性情廟宇祭祀情況。[19]通書中有「宿直」(類似星期),二十八宿每宿一天,循環往復,各自對應一定的吉凶。這已經脫離了具體天象,是人為設定周期的占術。[20]:52,56

唐代梁令瓚《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圖》,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畫上前五位為五星,後十二位為角宿至危宿

禽星

編輯

二十八宿又特別跟七曜動物相配,用來推算人的命祿吉凶。這種組合稱為「禽星」或「星禽」,推算之術稱為「演禽」。北宋神宗時的《湘山野錄》中記載,宋初司天監王處訥就會用星禽來推算命運。[21][22]:31

東宮
北宮
西宮
南宮 鹿
 
佛教繪畫,上有九曜十二宮及二十八宿等

中印二十八宿的關係

編輯

在中國之外,古巴比倫印度波斯埃及阿拉伯也有類似二十八宿的體系。其中,古巴比倫使用32顆標準星(normal star)作為觀測的參照物。[23][24][25]其與中國古距度二十八宿相比,相同的星星只有3顆,兩者分屬不同體系的可能性很大。[2]:271

印度的類似系統稱為「納沙特拉」(नक्षत्रम्nakshatra),字面意思是「月站」,與「宿」類似。印度也同時有過二十七或二十八月站,後多用二十七月站,故也譯為「二十七宿」。[26]:49-50阿拉伯有「馬納吉爾阿拉伯語منازل القمر」(阿拉伯語منازل القمر‎,manazil al-qamar),字面意思同樣是「月站」。中印二十八宿距星相同的有8宿,距星不同而星座相同的有12宿,不同的8宿中,印度「女宿」(अभिजितAbhijit)取織女星,「牛宿」(श्रवणाःShravaṇāḥ)取牛郎星,也與中國古法相合。兩個系統重合比例很高,極有可能來自同一個源頭。波斯、埃及和阿拉伯的二十八宿出現得較晚,被認為來自印度。因此主要的爭論就在於,二十八宿的發源地是中國還是印度。認為二十八宿起源自中國的有讓-巴蒂斯特·畢奧施古德利奧波德·德索敘爾英語Léopold de Saussure新城新藏郭沫若夏鼐馮時等,認為起源自印度的有威廉·布倫南德(William Brennand)、埃比尼澤·伯吉斯(Ebenezer Burgess)等。[2]:269-270,275[27]:309

陳遵媯認為支持印度起源說的理由站不住腳,畢奧、施古德支持中國起源說的論證也不可靠,較有力的證據當屬新城新藏提出的幾點理由,包括二十八宿傳入印度前有在北緯43度附近停留的形跡,二十八宿發源地應該以北斗為觀測之標準星象,應該有牛郎織女傳說。[27]:313-317

大眾文化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維寶; 陳久金; 馮永利; 陶金萍. 中国传统星名中的星宿、星官和星座. 天文研究與技術. 2017, 14 (01): 132-13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馮時. 中国天文考古学.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ISBN 7-80149-602-7. 
  3. ^ 陳久金; 楊怡.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78-3163-4. 
  4. ^ 4.0 4.1 4.2 4.3 馮時.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天文历法. 北京: 開明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0205-935-1. 
  5. ^ 5.0 5.1 黃一農. 清前期對觜、參兩宿先後次序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之一個案研究. 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991: 71-93 [2017-09-09]. ISBN 97895790465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6. ^ 6.0 6.1 6.2 陳久金. 斗转星移映神州:中国二十八宿.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507-0318-6. 
  7. ^ 趙永恆, 李勇. 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 (PDF). 中國科技史雜誌. 2009, 30 (1): 110-119. doi:10.3969/j.issn.1673-1441.2009.0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6). 
  8. ^ 王健民; 劉金沂. 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圆盘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ISBN 7-5010-0063-8. 
  9. ^ 潘鼐. 中国恒星观测史.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730-694-8. 
  10. ^ 竺可楨.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竺可桢全集 第2卷.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590-613 [1944]. ISBN 7-5428-3458-4. 
  11. ^ 11.0 11.1 李勇. 对中国古代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盘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2, (01): 22-31. 
  12. ^ 開元占經 卷六十四  
  13. ^ 陳美東.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46-5069-6. 
  14. ^ 劉俊男.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 農業考古. 2008, (01): 234-243. 
  15. ^ 史記 卷二十七 天官書  
  16. ^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  . 三十年閏月甲午,水在東井二十度,生白氣,東南指,炎長五尺……是歲五月及明年,郡國大水,壞城郭,傷禾稼,殺人民。 
  17. ^ 陳久金. 帝王的星占:中国星占揭秘.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080-755-8. 
  18. ^ 黃一農. 清前期对“四余”定义及其存废的争执——社会天文学史个案研究(上) (PDF).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3, (03): 240-248 [2019-07-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19. ^ 吳燕武.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功能考. 新美術. 2013, 34 (12): 31-37. 
  20. ^ 李輝. 宿之名与宿直日. 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日研究 (天文學史博士論文). 上海交通大學. 2011. 
  21. ^ 古健青 (編). 中国方术大辞典.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1. ISBN 7-306-00313-5. 
  22. ^ 黃金貴 (編).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35-159-7. 
  23. ^ Sachs, Abraham J.; Hunger, Hermann. Astronomical Diaries and Related Texts from Babylonia Volume I: Astronomical Diaries from 652 B.C. to 262 B.C. (PDF). Wien. 1988 [2019-06-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4) (英語). 
  24. ^ Roughton, N. A.; Steele, J. M.; Walker, C. B. F. A Late Babylonian Normal and Ziqpu Star Text (PDF).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2004, 58 (6): 537–572. doi:10.1007/s00407-004-0083-8 (英語). 
  25. ^ 江曉原. 巴比伦—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几个问题.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0, (04): 40-46 [201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26. ^ 黃明信. 西藏的天文历算. 西寧: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25021904. 
  27. ^ 27.0 27.1 陳遵媯. 中国天文学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CSBN 11074·477. 
  28. ^ 後漢書 卷二十二  . 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 
  29. ^ 王樹村. 塑神秘谱. 北京: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8. ISBN 7-80526-642-5. 
  30. ^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31. ^ 姜子牙歸國封神  
  32. ^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33. ^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34. ^ 狄希陳飛星算命 鄧蒲風設計誆財  
  35. ^ ふしぎ遊戯. pierrot.jp. Studio Pierrot. [201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