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

東亞社會傳統喪服制度

五服制度漢字文化圈傳統喪服制度,是居喪期間的服飾飲食和起居制度。

本宗五服圖

古代中國是由父系宗族組成的社會,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宗法為重。由己身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男系後裔及其眷屬配偶,通稱為「本宗九族」。

本宗九族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和旁系親屬)都是「有服親屬」,稱為「內親」。內親在喪事期間要為死者服喪,關係親近者居喪服制愈重、關係疏遠者居喪服制愈輕,依次遞減。[1]母系血緣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是為「外親」。

「服制」按服喪期限和喪服的粗細不同,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等級,即謂「五服」。也可以說,所謂的「期服親」是指父系親屬、「大功服親」是指祖父系親屬、「小功服親」是指曾祖父系親屬、「緦麻服親」是指高祖父系親屬,母系一世的親屬同屬於緦麻服親;除外之外的都是「無服親屬」。

五服

編輯
 
大清會典》喪服總圖,歷代服制略有變化,較《禮經》所載已有些許不同

古代中國的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等級,用不同粗細的麻布製成,稱為「五服」。五服經過演變可以化為23種服制,運用在138種人際情況,極其繁瑣。[2]

儀禮》所載各種服制被後代奉為權威性的準則,歷代遵行,但也有所變通。實際上,五等喪服因過於繁瑣,後代延續傳統均有些細節和理解可能與前代有所不同,[3]民間在日常生活若一時難以執行,亦可穿著簡易的「孝服」(男子頭戴孝巾,身穿孝衣、麻繩和麻鞋;女子頭戴孝巾或孝髻,身穿孝衫、孝裙、麻繩和麻鞋)。

具體而言,服制規範包含了居喪期間的服飾飲食和起居生活方式。[4]孝子要在墓旁搭草廬居住,寢臥草蓆、頭枕土塊,食粗茶淡飯;三月不沐浴、不剃髮鬚,夫婦不住同室,要求做到「言而不語」、「對而不答」、「不與人同座」。初喪時要絕食米飯,即殯後可以飲粥,百日後可以蔬食水飲,小祥後可以食菜果,大祥後可以用醬醋調料,禫祭除服後始恢復正常。[5]藉著這種近似苦虐的行為,內在可以呼應和緩解內心的悲戚之情,外在可以表達哀慟和緬懷之意。

禮者,是朝廷制訂符合統治利益的行為規範,所謂「禮不下庶人」,因為士族須是知書達禮之輩,所以歷代服制對士大夫的約束較強,對違背服制的懲處也更甚於一般農民百姓,居喪期間不可有出仕、做官、考試、歌舞、嬉樂、飲酒、食肉、行房、嫁娶、赴宴、應酬、廟會、祭祀等行事,有公職者都要辭官歸籍,在家守制[6]門第世家居喪期間,出入不走正門、上下不行中階。

斬衰

編輯
 
徐顯卿宦跡圖》〈郡尊折節〉描繪徐顯卿喪父情景,王徐二公前來弔唁,徐顯卿身穿經過簡化的斬衰服跪坐在靈案左側

ㄘㄨㄟ(『衰』通『縗』)是五等服中最重的喪服,亦做「斬縗」。喪服上衣(披在胸前)稱為「衰」,下衣稱為「裳」。斬衰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不縫邊緣,服制三年(實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即可除服)。「斬」就是不縫緝的意思,所以稱為「斬衰」。子為父、諸侯為天子、士大夫為君,都是服斬衰。

男服斬衰的裝束是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和菅屨;女服的裝束和髮飾有別於男子,除了苴絰、杖、絞帶、菅屨等衣物與男子相同外,另有布總、箭笄、髽和衰的裝束;眾臣為國君服斬衰的裝束是布帶和繩屨兩件物品,布帶同齊衰服、繩屨同大功服,其餘杖、冠絰等則穿戴如常。

齊衰

編輯

齊衰(拼音zī cuī注音ㄗ ㄘㄨㄟ)是次於斬衰的喪服,亦做「齊縗」。齊衰服用粗麻布製成,斷處緝邊,因此稱為「齊衰」。齊衰服由於喪期和服制的區別,又分為四種,即:齊衰一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和齊衰三月。

齊衰三年的裝束是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和疏屨;齊衰杖期(期年)的裝束與齊衰三年完全相同,差異在於喪期的長短;齊衰不杖期的裝束是不杖和麻屨,不持杖、以麻屨代替齊衰杖期的疏屨;齊衰三月的裝束是疏衰裳齊、牡麻絰和無受,「無受」是指變服後即可除服,不再須要變換為輕服。

「期」(拼音注音ㄐㄧ,『期』通『朞』),是指一周年的意思,有:杖期(持杖,服一年)和不杖期(不持杖,服一年)的兩種區別。

大功

編輯

大功(拼音dà gōng注音ㄉㄚˋ ㄍㄨㄥ,『功』通『紅』)是次於齊衰的喪服,亦做「大紅」。大功服用熟麻布製成,比齊衰精細、比小功略粗,又可區分為:殤大功和成人大功兩種。「功」就是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等的加工,因為所加人工較為粗略,所以稱為「大功布」。

殤大功是為未成年死者降等而服,裝束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絰和無受,長殤九月,纓絰;中殤七月,不纓絰。成人大功服的裝束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絰、纓和布帶,服制九月;三月變服之時受以小功衰服,即「葛衣」。

小功

編輯

小功(拼音xiǎo gōng注音ㄒㄧㄠˇ ㄍㄨㄥ)是次於大功的喪服,亦做「小紅」。小功服用熟麻布製成,比大功更精細,因為紡織所加人工不似大功那般粗略,故相對而稱「小功布」。小功服又可區分為:殤小功和成人小功兩種,主要取決所服對象是否成年,服制五月。

殤小功服的裝束是小功布衰裳和澡麻帶絰,因為是下殤夭折之故,所以是降兩等而服;成人小功服的裝束是小功布衰裳和牡麻絰,即「葛衣」。

緦麻

編輯

緦麻(拼音sī má注音ㄙ ㄇㄚˊ)是五等服中最輕的喪服,亦做「織麻」。緦麻服用細麻布製成,比小功服更精細,服制三月。緦麻服由於喪期較短,可以說是葬後即除服,故雖有殤緦麻和成人緦麻的區別,也只是所服對象有所不同,服飾則幾乎沒有差異。

繐衰

編輯

繐衰(拼音suì cuī注音ㄙㄨㄟˋ ㄘㄨㄟ,『繐』通『穗』)是諸侯之大夫為天子所服,裝束是牡麻絰,服制七月,葬後即除。

心喪

編輯

學生為師長守喪,行止容貌如同喪父,但不穿喪服(無服)而心存哀悼,稱為「心喪」。《禮記.檀弓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鄭玄註:「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

摯虞《師服議》曰:「自古弟子無師服之制,故仲尼之喪,門人疑於所服。子貢曰:『昔夫子喪顏回,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遂心喪三年。此則懷三年之哀,而無齊衰之制也。」

出五服

編輯

五服之外,共同五世祖的親屬稱為「袒免親」,已無喪服之制,即所謂「素服」;六世祖以上已經沒有親屬關係,即是「無服」。[7]

袒免(拼音tǎn wèn注音ㄊㄢˇ ㄨㄣ,『免』通『絻』)解釋做「袒衣露肩、脫冠扎髮、以巾纏頭」,袒免親因無喪服之制,所以袒左、去冠纏巾以示哀思;宋代袒免是白闌縞巾、明清兩代袒免是尺布纏頭。

四制

編輯

四制是指:正服、義服、加服和降服,「五服」與「四制」兩者相輔相成,合稱「五服四制」。

本身於情份之內,為死者成服曰「正服」,例如:子為父母服斬衰、孫為祖父母服齊衰期年,皆屬情份內之事;再者,伏於義理之內,為死者成服曰「義服」,例如:義子為義父母服斬衰,屬於義理內之事。

因為特殊緣故,加重一等服曰「加服」,例如:長孫本為祖父母服齊衰,但承重孫加重其服,服斬衰;反之,減輕一等服曰「降服」,例如:出嫁女兒為本生父母成服、出嗣子女為本生父母成服,均減輕其服。

服制的原則

編輯

親親、尊尊、名、出入、長幼、從服

編輯

禮記》云:「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古代儒家制定服制的六項原則即是:親親、尊尊、名、出入、長幼和從服。[8]

  1. 親親」是指宗族血統的親疏關係,原則上是和本身關係親近者愈重、疏遠者愈輕;
  2. 尊尊」是指君臣從屬的尊卑關係;
  3. 」是指異姓婦女嫁入本族而有名份的關係;
  4. 出入」是指本族已嫁、已嫁回歸娘家和未嫁婦女的有別關係;
  5. 長幼」是指成年未成年死亡的有別關係,原則上未成年死亡者要為其降等服喪,如達最低年齡則無服;以及
  6. 從服」是指本人與死者無直接關係,但跟隨與死者有直接關係者而為其服喪的關係。

《禮記》覆云:「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指「從服」亦有六項原則,即:屬從、徒從、從有服而無服、從無服而有服、從重而輕和從輕而重。[9]

  1. 屬從:「屬」者,謂親屬。因為本身與死者並無直接親屬關係,但眷屬與死者有親屬關係而為其從服,例如:妻為夫黨從服(妻子隨從丈夫,為夫家成員從服)、夫為妻黨從服(丈夫隨從妻子,為外家成員從服)、子為母黨從服(子女隨從母親,為外家成員從服)。
  2. 徒從:「徒」者,跟隨歸附者。因為本身與死者並無臣屬關係,但所隨從者與死者有關係而為其從服,例如:臣為國君諸侯)之家屬從服、妾子嫡母之家屬從服。假如所隨從者已經死亡,這種關係就不覆存在,也就不再須要為其從服。
  3. 從有服而無服:因為所隨從者為有服,本身應為死者從有服,但被壓降所以無服。例如:公子(國君之庶子)為其妻之父母本應有服,但礙於國君之尊所壓降,所以無服。[10]國君在其位時,公子為其母、其妻服喪皆不在五服之內;簡而言之,是因國君既不從服,其妾子亦不敢為母黨從服、庶子不敢為妻黨從服。[11] 「叔嫂無服」亦屬於「從有服而無服」的原則,按理「夫為其兄弟服齊衰」,隨夫本應為其夫之兄弟服大功,但唐代以前的服制規定「妻於夫之兄弟無服」。因為弟婦為兄服喪的話,等如將弟婦視同兒媳;反之,兄嫂亦如母,如此就有違人倫秩序。[12]
  4. 從無服而有服:因為所隨從者為無服,但本身與死者的關係從無服變成有服。例如:公子之妻於公子之外兄弟從服,公子壓於國君之尊,於遠房兄弟無服,但公子之妻要為公子之遠房兄弟從服。
  5. 從重而輕:因為所隨從者於死者服重,但本身於死者服輕。例如:妻為其本生父母服齊衰期,為重;本身為岳父服緦麻,有別於一般降一等而服,為輕。
  6. 從輕而重:因為所隨從者於死者服輕,但本身於死者服重。例如:國君在其位時,公子為其生母僅服練冠、麻和麻衣縓緣,葬後即除(國君不在其位時,公子為其生母亦僅服大功),為輕;公子之妻為公子之生母則服齊衰期,為重。

上殺、下殺、旁殺

編輯

《禮記》又云:「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三者,謂父、己、子三族;五者,謂祖、父、己、子、孫五族;九者,謂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族,九族之外皆出五服。

「殺」(拼音shài注音ㄕㄞˋ)是指親屬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由上推至曾祖、高祖,親屬關係漸疏,謂「上殺」;由下推至曾孫、玄孫,親屬關係亦漸疏,謂「下殺」;由親兄弟旁推至從兄弟、再從兄弟、三從兄弟,親屬關係同亦漸疏,謂「旁殺」。[1]

服制的特點

編輯

禮經》所記載的服制,同宗法制度有不可分隔的關係,在當時雖然不見得全部實行,後代延續也有所改變,但從中有些突顯等級的特點被傳承下來。

重男輕女

編輯

服制中可以看出重男輕女的情況,例如:妻為夫服喪三年,夫為妻服喪只有期年。

明代以前,如果生父過世,子為父要服斬衰三年;生父健在、生母過世,子為母只服齊衰期年;生父已過世、生母今過世,子為母也只服齊衰三年,而不是服最重的斬衰。

嫡庶

編輯

服制中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別甚嚴格,例如:庶子為嫡母服喪三年,但是嫡子不為庶母服喪(明代以後,庶子為生母也服喪三年,嫡子為庶母服喪期年)。

嫡長孫在喪事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喪制中有所謂的「承重孫」(同承重曾孫),就是嫡長子已死,並不立其餘子為喪祭主,而是由嫡長子之長子承擔喪祭主的重任,名字在訃聞中列在首位,地位排在其他宗族成員之前。

內外親疏

編輯

服制中明顯地表現出血統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之外為疏。《爾雅·釋親》:「族父之子相謂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注》:「同姓之親無服屬。」這就是說,同父之子為族兄弟關係,族兄弟之子相互間已經沒有服屬關係,只有同姓關係。本宗九族大致可以歸納為:男子為父服斬衰;祖(曾祖高祖)、母、伯叔父姑、妻、兄弟姊妹服齊衰;從兄弟姊妹服大功;同曾祖服小功;同四世祖、外戚服緦麻;同五世祖袒免,同六世祖無服;嫁婦降服。

朝廷律法尚有所謂「准五服以制罪」,將服制引入民事法典,用來判斷五服九族之內親屬的相互侵犯行為,也確定繼承和贍養的利益。總得來說,以卑犯尊者刑責加重,愈親近者愈重;以尊犯卑者刑責減輕,愈親近者愈輕;親屬相奸者刑責加重,愈親近者愈重;親屬相盜者刑責減輕,愈親近者愈輕。[13]

對周邊國家地區的影響

編輯

大中華地區的影響範圍內,除非是有宗教等的不同考量,否則的話,傳統漢族喪禮仍有部份保留過往的「披麻戴孝」。守孝的這段期間,無論男女都不應穿戴一身的艷麗華服、首飾和施濃妝,應要保持生活低調和清簡。實務操作中,親眷在行過「成服禮」(大斂次日、做功德前舉行)後,也只有在守靈拜祭時才穿戴孝服,拜祭後就可除下孝服放置於靈堂,平日可穿上素服佩戴「孝誌」代替孝服;等到出殯時,再行穿上孝服,滿七葬後即行除服。

中國大陸

編輯

中國沿海開放城市地區可以租賃得到孝服,樣式已經趨於簡化,但大致遵照傳統的喪服,更進一步的簡化就只是戴黑紗[14]鄉村地區可能還保留「縫孝衣」的習俗,也就是由鄰里的「全可人」(好命婆)協助縫製孝衣。[15]所謂的「全可人」在華北方言裡面,是指:父母/翁姑、夫、兒女或子孫俱全的婦人,也就是俗認為有福氣的人。

港澳地區

編輯

香港澳門的傳統喪禮中,孝子女等親眷均須披麻衣、戴孝服;同時,男親眷佩戴黑紗、女親眷頭戴冷花,稱為「上服」。基督宗教喪禮則穿著黑色孝袍,男親眷佩戴黑紗、女親眷頭戴冷花,以示成服;在部份的西化喪禮中,也有男親眷選穿著黑西裝、白恤衫及黑領帶,女親眷則選穿著黑套裝及白恤衫。[16]

台灣

編輯

台灣現在通行的喪服等級分為:(子、媳、長孫,同未嫁女等)(孫、外孫、侄子女,同出嫁女等)(曾孫、外曾孫等)(外曾孫、玄孫等)(玄孫、來孫等),過去還有初喪時用喪服、三個月後改用黑紗/白毛線的服例,但現在大多出殯後就換服,已經沒有再遵循這種服例;侄子女也可以一律穿著白衣或黑衣,同輩族親則在手臂綁上白毛巾;但總的來說,南北各地之間各行其事,喪服的形式極有差異。採用佛事儀軌的喪禮,眷屬可以穿著黑袍;而在基督教儀式的喪禮裡,眷屬則可以穿著黑袍,也可以穿著白色、黑色或深藍色的素服。

日本

編輯

日本奈良時代頒佈《養老律令》,有仿若《大唐開元禮》服制的〈服紀條〉。[17]

養老令 · 喪葬令 · 服紀條[18]
一年服 君、父母、夫、本主
五月服 祖父母、養父母
三月服 曾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妻、兄弟姊妹、夫之父母、嫡子
一月服 高祖父母、舅姨、嫡母、繼母、同居繼父、異父兄弟姊妹、眾子、嫡孫
七日服 眾孫、從兄弟姊妹、兄弟之子
 
韓服素服

朝鮮王朝汲取了明朝的服裝和禮制,其中也包括五服制度(오복제도)和喪服(상복)服例,五服即是:斬衰(참최)、齊衰(재최)、大功(대공)、小功(소공)和緦麻(시마)。[19][20][21][22]

越南

編輯

越南後黎朝(1428年-1789年)同樣汲取了明朝的五等喪服(năm hạng tang phục)制度,載於《國朝刑律》之中,後世阮朝(1802年-1945年)的《皇越律例》亦有參考沿用,稱為「五服」(ngũ phục)。[23][24]

  • 斬衰(trảm thôi),又稱為「大喪」(đại tang):服三年(實際上,二十七月)
  • 齊衰(tư thôi),又稱為「期年」(cơ niên):服一年杖期、一年不杖期、五月或三月
  • 大功(đại công):服九月
  • 小功(tiểu công):服五月
  • 緦麻(ty ma):服三月

近世琉球(1609年-1879年)服制是源自王府於1667年4月23日頒佈的「不淨定」(忌服令),同前月16日頒佈的「葬禮之定」內容互有關聯。士族居喪期間身穿白布衫、披髮、不能穿著正裝、不能繫大帶,有公職者亦要停職在家留候。[25][26]具體來說,若服父母三年之喪的話,初喪三十日要身穿白衫和披髮;過後可以除下白衫執勤務,但仍用竹簪束髮並保持服裝簡陋,三年內不參與任何喜慶盛事。

「不淨定」的規定,如下:

  • 祖父母、父母、夫婦、兄姊,服三十日
  • 繼父母、伯父母、弟妹、子孫,服二十日;但為弟妹以下服,不用披髮
  • 甥姪,服十日
  • 從弟以下,服五日

1725年制定、1737年改定的服制,區分:本宗方(本宗方之服制)、妻妾者從夫家(妻たる者夫家之為之服制)、外戚方(外戚方之服制)和出嫁女為本生方(出嫁之女本生方之服制)的四種情況,影響延續至今。[25][26]

近代沖繩地方通行的服制,如下:

  • 父母,五十日
  • 伯叔父同妻,二十五日
  • 兄弟姊妹,二十五日
  • 祖父母,二十五日
  • 伯叔祖父母,十日
  • 從兄弟姊妹,十日

舊時的等國的華人仍有披麻衣、戴孝服的習俗,但如今由於各種變易,已經逐漸式微,只有部分地區還有所保留,並且經過不同程度地簡化。[27]現今在許多地方已經精簡不穿麻衫,服喪期間通用的孝衣樣式依序是:白(或黑)、藍、青(或黃)和紅色的T恤衫褲,孝誌根據不同的地方和籍貫,出現各種不同的做法,有極大地差異。[28]

其他用語

編輯

變服、受服、成服、除服

編輯

有服親屬改變服飾,謂「變服」或「易服」。當開始服喪時,將常服換成喪服,謂「成服」或「持服」;一旦服喪期滿,將喪服除下換回常服,謂「除服」、「釋服」或「服闋」。事實上,有服親屬自成服開始到終喪除服,可能要經過多次變服,例如:斬衰、齊衰成服,要經過虞、卒哭、小祥、大祥三次由重而輕的變服,大功、小功成服也會經過一次變服,謂「受服」。

按照古禮的作法,三年(實二十五月)期滿後六十日為「禫祭」(除服禮),行過禫祭才算正式除服;所以從成服開始,直到除服結束,實二十七月。

正服、義服、加服、降服

編輯

參見上述「四制」。

衰服、期服、功服、緦服

編輯

五服制度中為父母之喪有三年之服,為關係最重、最親近者之服,有「斬衰」和「齊衰」之分,謂「衰衣」或「衰服」;一年之服(「期年」,拼音jī nián注音ㄐㄧ ㄋㄧㄢˊ)有杖期和不杖期之分,為關係次重、次親近者之服,謂「期服」。服制有輕於齊衰、重於緦麻之服,有大功和小功之分,為次輕、次疏遠者之服,謂「功服」;五服中最輕、最疏遠者為緦麻之服,謂「緦服」。

西晉李密所著《陳情表》裡陳述「外無期功彊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期」是指期服親、「功」是指功服親,用來分辨親疏關係的親屬。例如:「期服侄」為親侄、「功服侄」為堂侄。

反服、殤服

編輯

尊長為卑幼服喪,謂「反服」,例如:長男未成年過世,父母必須自譴一年,自稱為「反服父」和「反服母」,其餘子女過世則只稱為「父」和「母」。成年人為未成年死者服喪,謂「殤服」,「殤」有分為:16-19歲死者為「長殤」、12-15歲死者為「中殤」、8-11歲死者為「下殤」,有「殤大功服」和「殤小功服」兩等功服;8歲以下死者為「無服之殤」。[29]

以日易月

編輯

遵照古代禮制:[30]帝王駕崩時,太子繼位須服喪三年,舉朝臣子同服喪,喪期長短不一;然而如此對民間的生產有深遠影響,漢文帝遺詔有感重服擾民傷生,改制為三十六日即釋服,稱「以日易月」。後世歷代帝王因而沿用此制,遂無三年之喪,明代帝王三日聽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釋服。[31]

漢文帝後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萬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懼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其奚哀念之有!」 「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跣;絰帶毋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臨;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者,纖七日,釋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乙巳,葬霸陵。
班固漢書·文帝紀·卷四》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參考書目及論文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禮記·喪服小記·第十五》:「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鄭玄註:「殺,謂親益踈者服之則輕。」孔穎達疏云:「旁殺者,世叔之屬是也。」孫希旦集解:「旁殺者,謂由己而殺己之昆弟,由父祖而殺父祖之昆弟,由子孫而殺子孫之昆弟也。」
  2. ^ 賜杖成服. 中國喪葬習俗. [201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古代漢族喪服按親疏關係不同而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稱為「披麻戴孝」。五種基本服制在經過種種變化以後,可以化為23種服制,實行於138種場合,繁瑣無比。 
  3. ^ 明史·卷六十》:「昨居喪理疾,閱《禮記·檀弓》等篇,其所著禮儀制度俱不歸一,又不載天子全儀。雖曰『三年之喪,通乎上下』,而今昔亦有大不同者。皇祖所定,未有全文,每遇帝后之喪,亦未免因仍為禮。至於冠裳衰絰,所司之制不一,其與禮官考定之。自初喪至除服,冠裳輕重之制具為儀節,俾歸至當。」
  4. ^ 《傳》:「居倚廬,寢苫枕塊,哭晝夜無時。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寢不說絰帶。旣虞,翦屏柱楣,寢有席,食疏食水飲,朝一哭,夕一哭而已。旣練,舍外寢,始食菜果,飯素食,哭無時。」
  5. ^ 喪服制度. 明清皇家陵寢.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6. ^ 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凡喪三年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吉事。」《會典》:「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通禮》:「期之喪,二月剃髮,在喪不婚嫁,九月五月者,踰月剃髮;三月者,踰旬剃髮。在喪均不與燕樂。」
  7. ^ 禮記·大傳》:「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8. ^ 禮記·大傳·第十六》:「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鄭玄註:「術,猶道也。親親,父母為首。尊尊,君為首。名,世母、叔母之屬也。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長幼,成人及殤也。從服,若夫為妻之父母,妻為夫之黨服。」
  9. ^ 禮記·大傳·第十六》:「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
  10. ^ 鄭玄註:「公子為其妻之父母。」孔穎達疏云:「公子為其妻之父母,其妻為本生父母期,而公子為君所厭,不得服從,是妻有服而公子無服,是從有服而無服。」
  11. ^ 儀禮·喪服·第十一》:「公子為其母,練冠,麻,麻衣縓緣;為其妻,縓冠,葛絰,帶,麻衣縓緣。」《傳》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也?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君之所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
  12. ^ 《儀禮註疏·喪服·第十一》:「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疏》釋曰:「以其義服,故次在此。記云為夫之兄弟降一等,此皆夫之期,故妻為之大功也。」《傳》曰:「何以大功也?從服也。夫之昆弟何以無服也?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13. ^ 易述程. 法治天下 : 历代法制与公正严明. 中國: 現代出版社. 2014年 [2020-12-15]. ISBN 97875143307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14. ^ 婚丧服装. 天津地方志網.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3). 
  15. ^ 丧礼. 天津地方志網.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3). 
  16. ^ 孝服演變. 梁津煥記.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17. ^ 胡潔. 養老令における親族名称について ―五等親条と服紀条を中心に― [關於養老令中的親族稱謂——以五等親條和服紀條為例] (PDF). 言語文化論集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 2007-05-30 [2009-01-08]. ISSN 0388-68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5-14) (日語). 
  18. ^ 現代語訳「養老令」全三十編:第二十六 喪葬令 全17条. 官制大観. [201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日語). 
  19. ^ 오복제도 - 국립민속박물관. Encyclopedia of Korean Folk Culture. 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5) (韓語). 
  20. ^ 상례인물 - 문화콘텐츠닷컴. KOCCA. 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韓語). 
  21. ^ 오복 - 한국학중앙연구원. Encyclopedia of Korean Cultur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韓語). 
  22. ^ 상복 - 서울대학교 규장각한국학연구원. Kyujanggak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3) (韓語). 
  23. ^ 壽梅居士胡嘉賓. Thọ Mai Gia Lễ [壽梅家禮]. 1917年 (越南語). 
  24. ^ ThS. Vũ Việt Bằng. Nghiên cứu tư liệu gia lễ Việt Nam: Từ sơ đồ ngũ phục đến phục chế [越南家禮資料研究:從服制到五服四疏圖]. 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 2014-12-28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越南語). 
  25. ^ 25.0 25.1 渡名喜明. 近世琉球の服喪の制. 《家族と死者祭祀》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2006年: 第155頁. ISBN 4657061038 (日語). 
    一、祖父母父母夫婦兄弟は三拾日の事
    一、継父母伯父母弟妹子孫は弐拾日の事
    但、弟より下は髪差不抜事
    一、甥姪拾日の遠慮の事
    一、従弟より下は五日遠慮の事
    右此中父母より下親類中差合の刻、不依遠近に一か月の忌にて候付、如此申渡候事
    (寛文七年)羊四月二十三日
  26. ^ 26.0 26.1 慶世村恆任. 宮古史伝. 日本: 冨山房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2008年: 第176頁 [2020-12-15]. ISBN 49023856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日語). 
  27. ^ 李永球. 华人丧礼民俗的若干调查研究——浅谈儒家丧礼的价值观. 2016-10-21 [202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28. ^ 李永球. 為親人帶孝. 2009-12-27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29. ^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庶孫之中殤當為下殤辨》:「蓋殤有三等服,只有殤大功、殤小功二等。緦麻是三月本服,非殤服也。」
  30. ^ 禮記·王制》:「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將徙於諸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來徙家,期不從政。」
  31. ^ 張紅星. 我国古代服丧日期漫谈. 團結報. 2016-02-01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4). 

外部連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