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丹麥語:København,發音:[kʰøpm̩ˈhɑwˀn] (ⓘ))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
哥本哈根 København | |
---|---|
首都 | |
坐標:55°40′34″N 12°34′08″E / 55.6761°N 12.5689°E | |
國家 | 丹麥 |
大區 | 首都大區 |
首次提及 | 11世紀 |
建市 | 13世紀 |
政府 | |
• 市長 | 弗蘭克·簡森 (社民黨) |
面積[1] | |
• 首都 | 77.20 平方公里(29.81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3,030 平方公里(1,170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91 公尺(299 英尺) |
最低海拔 | 1 公尺(3 英尺) |
人口(2014年)[3] | |
• 首都 | 569,557人 |
• 密度 | 7,378人/平方公里(19,108人/平方英里) |
• 市區 | 1,246,611 |
• 都會區 | 1,969,941 |
• 都會區密度 | 650人/平方公里(1,700人/平方英里) |
• 族裔 | 77.3% 丹麥人 22.7% 其他[2]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政編碼 | 1050-1778、2100、2150、2200、2300、2400、2450 |
電話區號 | (+45) 3 |
網站 | www |
厄勒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厄勒海峽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增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4],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二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5] 不過外來人口多,治安也有疑慮[6][7]。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Copenhagen」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來。
歷史
編輯早期歷史
編輯傳統上哥本哈根最早的記錄在12世紀末,最近的考古發現在國王新廣場附近有一個大型商人宅邸的遺蹟,時間約為1020年。此外還發現了一口井和古老教堂的遺蹟。該地還發現了燧石的遺蹟,證明在石器時代當地就有人類定居點。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在維京時代晚期,該鎮已經初具雛形。從11世紀開始,當地優質的港口和鯡魚魚群吸引漁民和商人來此定居。居住地很可能就在甘梅爾斯特蘭德Gammel Strand)附近。
哥本哈根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書面是來自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的著作《丹麥人的事跡》,使用拉丁語拼寫為Portus Mercatorum,意為「商人之港」,而當時的丹麥語拼寫則為Købmandens Havn。後來這個名字改成哥本哈根。傳統上,哥本哈根的建城年是1167年,這一年阿布薩隆主教在城堡島上建立了第一座城堡(哥本哈根城堡),位置就位於現在的克里斯蒂安堡宮。建立城堡的目標就是為了城鎮免受文德海盜的襲擊。文德人的襲擊持續了較長時間,並將舊堡壘摧毀,而哥本哈根城堡則取而代之。
中世紀
編輯1186年,教宗烏爾巴諾三世的一封信上提到:哈芬(即哥本哈根)和周圍的土地,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授予羅斯基勒主教(1158-1191)和隆德大主教(1177-1201)阿布薩隆。阿布薩隆死後,他的財產繼續歸羅斯基勒主教所有。1200年左右,聖母教堂建於城鎮東北部的高地上,周圍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該鎮地位提升之後便遭到了漢薩同盟的敵視和連續襲擊。1368年的第二次丹麥漢薩戰爭中,同盟成功侵占哥本哈根。哥本哈根的漁業蓬勃發展,特別是鯡魚貿易,使這座城市開始朝斯洛特紹爾門以北擴張。1254年,哥本哈根在主教雅各布·埃爾蘭德森的領導下獲得城市特權,主教通過這個特權吸引當地漁民的支持以對抗國王的統治。
1397年,丹麥、挪威和瑞典之間成立卡爾馬聯盟。1416年,波美拉尼亞的埃里克決定將他的王座遷到哥本哈根城堡,哥本哈根由此成為丹麥的首都。1479年6月1日,經教宗西斯篤四世批准,克里斯蒂安一世國王為哥本哈根大學揭幕,令其成為丹麥最古老的的大學,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大學開始時由教會控制,但在16世紀30年代的丹麥宗教改革之後,大學的地位發生了改變。
近代
編輯在1536年之前,哥本哈根一直支持信仰天主教的克里斯蒂安二世。1523年,信仰路德宗的弗雷德里克一世包圍了哥本哈根,促使哥本哈根建造了一系列城牆和塔樓來增強防禦工事。1536年7月,在經歷一年的圍困之後,哥本哈根向克里斯蒂安三世投降,意味着該市轉向新教。在16世紀後半葉,哥本哈根藉助頻繁來往的荷蘭船隻來與波羅的海地區進行貿易。主政這座城市的克里斯托弗·瓦爾肯多夫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捍衛城市的利益,並為其後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荷蘭和德國北部皆轉向新教信仰。
從1588年開始,哥本哈根進入長達60年的克里斯蒂安四世統治時期,城市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倡議下,17世紀初城堡島興建了兩個重要建築,兵工廠(現在的哥本哈根軍事博物館)以及股票交易中心。1616年正式成立丹麥東印度公司。在哥本哈根的東部,收到荷蘭城市規劃的啟發,國王開發了克里斯蒂安港區(Christianshavn),設有運河和城牆,本來想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貿易中心,但最終還是併入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四世還贊助了包括羅森堡城堡和圓塔在內的地標性建築項目。1658年到1659年,卡爾十世率領瑞典軍隊圍攻哥本哈根,最終被丹麥軍擊退。
1661年,哥本哈根確立了作為丹麥挪威王國首都的地位。所有的主要機構都設在此處。艦隊和大部分的軍隊也駐紮在此處。1664年,哥本哈根要塞正式建成,1692年克里斯蒂安斯哈芬沃爾德擴建了堡壘,使得城市防禦力進一步加強,並為艦隊建立了一個新的基地。
1711年,哥本哈根爆發瘟疫,6.5萬人口死亡了2.2萬人。1728年哥本哈根發生大火,是這座城市最大規模的火災,從10月20日夜間燒到23日上午,摧毀了28%的地區,導致20%的居民無家可歸。這座城市的中世紀部分有47%被全部燒毀。1795年的大火之後,現在的城市中已經很難找到古城的遺蹟。
火災之後進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其中最重要就是1733年開始的克里斯蒂安堡宮(第一期)的興建,歷時十二年,到1745年竣工。1749年,由尼古拉·艾特韋設計的腓特烈斯塔登地區逐步開始發展,屬於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群,其中的核心建築是阿馬林堡宮。另外還有一些文化性的建築,如皇家劇院(1748年)和皇家美術學院(1754年)。
18世紀下半葉,丹麥和哥本哈根基本中立於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着力於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貿易。1794年的大火直接燒毀了克里斯蒂安堡宮。1795年的大火之後開始興建現在的地標霍布羅廣場。
現代
編輯1801年4月2日,海軍上將海德·帕克率領的英國艦隊襲擊並擊敗了停泊在哥本哈根附近的丹麥-挪威艦隊。在他手下的是聲名遠揚的海軍中將霍雷肖·納爾遜,他領導了主要的攻勢,他不惜違抗帕克的撤退命令,在停戰協議簽訂之前摧毀了眾多的丹麥-挪威艦船。哥本哈根海戰通常被認為是納爾遜最痛苦的戰鬥,甚至超過了特拉法爾加的激戰。
短短6年之後,英丹之間戰火再起。1807年8月16日至9月5日爆發第二次哥本哈根戰役。雖然從英國的角度來說,是對哥本哈根先發制人的攻擊,目標是再次奪取丹麥-挪威艦隊。但是從丹麥人和哥本哈根居民的角度看,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恐怖轟炸。英軍使用康格里夫火箭對城市進行隨機的炮轟,引發了劇烈的燃燒(因為火箭含有磷,無法用水撲滅)。當時城內最大的教堂聖母教堂也被海炮摧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鬥是近代以來第一場針對城市的恐怖襲擊。之後英軍投入三萬人登陸,將哥本哈根徹底包圍,襲擊造成約2000名平民陣亡,城區大部分被毀。哥本哈根的防禦工事過於陳舊,岸防炮的有限射程根本無法匹敵英軍的遠程火炮。
經歷了19世紀初的災難之後,哥本哈根在接下來的時間經歷了一段激烈的文化創造時期,被譽為「丹麥黃金時代」。其中繪畫方面有克里斯托弗·威廉·埃克斯貝爾和他的學生。建築領域,克里斯蒂安·F·漢森和戈特利布·賓德斯波爾則為城市創造了新古典主義外觀。
19世紀50年代初,哥本哈根城牆開放,西部與防禦工事接壤的湖區周圍建造了新的住宅。19世紀80年代,韋斯特布羅和諾勒布羅地區也發展起來,容納來自丹麥各郡的人。從1886年開始,西城牆被夷為平地,並對港口進行了擴建,1892年到1894年建立了哥本哈根自由港。1892年哥本哈根引入電力系統,1897年有軌電車投入運營。住宅地向舊城牆以外的地方擴張帶來了人口的巨大增長。1840年哥本哈根人口約12萬,到1901年達到40萬。
20世紀初,哥本哈根已經成為一個繁榮的工業和行政城市。新的市政廳和火車總站的落成,讓市中心朝西側遷移。布隆斯霍伊和瓦爾比開啟新的住宅項目,而腓特烈斯貝則成為市內的一塊飛地。阿邁厄島和瓦爾比的北部地區在1901年到1902年併入哥本哈根市。
丹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哥本哈根可以同時與英國和德國進行貿易。但在戰爭期間,哥本哈根的防禦工事仍有40000名丹麥士兵駐守。20世紀20年代,哥本哈根出現商品和住房短缺現象。市內頒布計劃要拆除克里斯蒂安港區的陳舊部分和清理該市的貧民窟。然後直到30年代,克里斯蒂安港區的市場街(Torvegade)部分被拆除,才開始興建新的公寓大樓。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入侵丹麥,哥本哈根跟其他地區都被德國軍隊占領直到1945年5月4日。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希望丹麥成為「模範保護國」,納粹當局試圖與丹麥政府達成和解。到1943年,丹麥議會選舉被允許恢復進行,但丹麥共產黨被排除在外。1943年,丹麥政府與德國占領軍合作破裂,丹麥皇家海軍在哥本哈根港外擊沉了幾艘戰船,防止德國人使用它們。從那時候開始,納粹開始逮捕當地的猶太人,而大部分猶太人都逃亡到中立國瑞典。
1945年,特別行動執行處丹麥分局領導人奧勒·利普曼邀請英國皇家空軍襲擊納粹在哥本哈根的總部來支援他們在當地的行動。空軍副元帥巴希爾·恩布利(Basil Embry)爵士制定了對保安局和蓋世太保大樓(前殼牌石油辦公室)的大規模精準攻擊的計劃。為了防止空襲,納粹將政治犯關押在閣樓里,所以皇家空軍只能選擇轟炸大樓的下層。
這場轟炸行動被稱為迦太基行動,於1945年3月22日執行。空襲一共三波,第一波所有6架飛機全部命中了目標,但其中一架飛機在弗雷德里克女子學校附近墜毀,墜機導致後續兩波的飛機誤認為學校是軍事設施,而選擇將炸彈投向學校,直接導致123名平民(其中87名學童)死亡。蓋世太保的檔案在轟炸中全部被毀,有18名政治犯成功從大樓中逃脫出來。
1945年5月8日,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率英軍正式解放了哥本哈根。蒙哥馬利親自監督了首都周圍30000名德國士兵的投降。
當代
編輯在二戰結束後不久,一個被稱為「手指計劃」的創新城市發展項目在1947年推出,鼓勵從市中心沿着城市快鐵線路延伸出的五個「手指」沿線建造新的住房和企業,同時點綴大面積的綠地。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和婦女進入勞動力隊伍,全市各地興建了新的學校、托兒所、體育設施和醫院。
20世紀60年代末,城市發生學生騷亂,克里斯蒂安港區的鮑德斯曼德斯特雷德兵營被占領,1971年9月在此處建立了著名的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
隨着汽車交通量的大幅度增長,1972年公共汽車取代了傳統的有軌電車。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建築師揚·蓋爾的倡議下,哥本哈根市中心修建了步行街和自行車道。哥本哈根港的活動也隨着海軍基地的關閉而減少。哥本哈根機場則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成為北歐國家的樞紐。20世紀90年代,港區和阿邁厄島的西部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住房開發。作為皇家圖書館新館的黑鑽石大廈在1999年竣工。
2000年夏季以來,哥本哈根與瑞典城市馬爾默通過厄勒海峽大橋進行鐵路和公路的連接。因此,哥本哈根已經成為橫跨兩國的大都市地區的中心。這座大橋給公共交通系統帶來巨大的變化,並導致阿邁厄島的大規模重建工作。哥本哈根的服務業和貿易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建立了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教育機構當中哥本哈根大學擁有35,000名學生,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在2002年開通了地鐵系統,並在2007年進行擴建,到2011年的承載量為5400萬名乘客。
文化方面,哥本哈根歌劇院在2004年竣工,是邁爾斯克·默勒代表默勒基金會送給城市的禮物。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在國際上引發關注。
2022年7月3日,哥本哈根的Field's購物中心發生槍擊案,造成3人死亡、4人重傷。警察總監瑟倫·托馬森宣布逮捕一名22歲的男子,並表示不能排除此次事件為恐怖主義行為。
地理
編輯哥本哈根位於丹麥第一大島西蘭島上,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海相望。城市的一小部分位於阿瑪格爾島上。
從地質上來看哥本哈根位於冰川時期留下來的冰磧層上(丹麥大多數地區是冰磧層)。
氣候
編輯哥本哈根 | ||||||||||||||||||||||||||||||||||||||||||||||||||||||||||||
---|---|---|---|---|---|---|---|---|---|---|---|---|---|---|---|---|---|---|---|---|---|---|---|---|---|---|---|---|---|---|---|---|---|---|---|---|---|---|---|---|---|---|---|---|---|---|---|---|---|---|---|---|---|---|---|---|---|---|---|---|
氣候圖表 | ||||||||||||||||||||||||||||||||||||||||||||||||||||||||||||
| ||||||||||||||||||||||||||||||||||||||||||||||||||||||||||||
|
哥本哈根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最高約為22 °C(72 °F),最低約為14 °C(57 °F),而冬季的低溫約在0 °C(32 °F)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適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僅有少量降雪。
哥本哈根 (1961-199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1.9 (35.4) |
2.0 (35.6) |
4.8 (40.6) |
9.5 (49.1) |
15.0 (59.0) |
19.2 (66.6) |
20.4 (68.7) |
20.3 (68.5) |
16.7 (62.1) |
12.1 (53.8) |
7.1 (44.8) |
3.7 (38.7) |
11.1 (52.0) |
平均低溫 °C(°F) | −2.0 (28.4) |
−2.4 (27.7) |
−0.6 (30.9) |
2.3 (36.1) |
7.2 (45.0) |
11.3 (52.3) |
12.9 (55.2) |
12.6 (54.7) |
9.8 (49.6) |
6.7 (44.1) |
2.7 (36.9) |
−0.5 (31.1) |
5.0 (41.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6 (1.8) |
30 (1.2) |
39 (1.5) |
39 (1.5) |
42 (1.7) |
52 (2.0) |
68 (2.7) |
64 (2.5) |
60 (2.4) |
56 (2.2) |
61 (2.4) |
56 (2.2) |
613 (24.1) |
月均日照時數 | 45 | 67 | 110 | 168 | 217 | 218 | 202 | 193 | 133 | 90 | 55 | 42 | 1,539 |
數據來源:Danmarks Meteorologiske Institut |
城市景觀
編輯今天哥本哈根的城市形態是它幾個世紀以來作為區域中心的結果。哥本哈根分為許多個區,分別形成於不同時代,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個性。哥本哈根的鮮明特點,還包括充足的水,眾多的公園,以及大部分街道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
建築
編輯哥本哈根內城最古老的部分通常被稱為中世紀城(Middelalderbyen)。然而,哥本哈根最有特色的地區是腓特烈斯塔登(Frederiksstaden),18世紀弗雷德里克五世在位時期興建。其中心是阿馬林堡宮,腓特烈教堂的穹頂和幾座典雅的18世紀豪宅俯視着該區。在哥本哈根古老的內城,有一個小小的城堡島(Slotsholmen),島上有克里斯蒂安宮和克里斯蒂安港。圍繞歷史悠久的市中心,是一圈主要建於19世紀末的住宅區(Vesterbro, Inner Nørrebro, Inner Østerbro)。它們建造在舊城牆以外,標誌着城市擴展,突破了這一障礙。
哥本哈根有時也被稱為「尖塔之城」,以其只被教堂和城堡的尖頂打破的水平天際線而著稱。最具特色的是救主堂的巴洛克酒鑽形尖塔,遊客從外部的螺旋樓梯可以爬上塔頂,俯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全景。重要的尖塔還有克里斯蒂安宮、市政廳和前聖尼古拉教堂的尖塔,稍低一點的有羅森堡宮的文藝復興尖塔和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的「龍尖塔」,後者很像四條龍的尾巴纏繞在一起。
近年來,在哥本哈根出現現代建築的熱潮[9],其中既有丹麥建築師的作品,也有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幾百年來,在哥本哈根幾乎沒有外國建築師的作品,但是自2000年起該市及周圍地區,出現了國際明星建築師的建築。在同一時間,許多丹麥建築師在哥本哈根和國外都取得了成功。
城市開發和現代建築的蓬勃發展給該市的天際線帶來了一定的變化。多數人決定保存一個沒有高層建築的歷史中心,但是有幾個區將會或已經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厄勒斯塔茲現在大部分由近期的發展構成。它靠近哥本哈根機場,目前擁有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各種辦公及住宅樓宇,以及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和一所中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的兩家酒店目前正在建設中。
嘉士伯區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再生項目。嘉士伯啤酒在哥本哈根的舊廠區已經終止了啤酒生產,轉移到了腓特烈西亞。該區將有9座高層建築,混合老工業建築與現代建築,創建一個密集的,像迷宮一樣的區域,關注可持續性和活躍的城市生活。城市開發的第三個主要地區是「哥本哈根南港」。哥本哈根在人工島上進行城市開發的傳統始於克里斯蒂安四世建設克里斯蒂安港,繼續於最近在哥本哈根南港港區內再開發「港口島」以及「船閘半島」。哥本哈根的一個與眾不同的區是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有很多有創意和特質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公園
編輯哥本哈根是一個綠色的城市,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園。
人口
編輯依據計算範圍的不同,哥本哈根的人口數字也會有所差異。丹麥中央統計局使用哥本哈根連續的已開發都會區域作為統計範圍,這表示在範圍中的社群數量會隨時變動,最新的人口數據超過一百一十萬人(1,153,615,2008年)。這個數字和使用一般計算範圍標準(須達到200公尺連續的已開發都會範圍)所得到的結果並不相同,因為通用的規則在哥本哈根的五個郊區(德拉厄、措斯楚普、比克勒、Hørsholm、法魯姆)中有所例外。丹麥中央統計局從未宣告哥本哈根的都會區正式範圍。然而一般認知的哥本哈根都會區,是由腓特烈斯貝以及其他20個市鎮中的16個所組成,其中有5個市鎮僅包含部份區域[10]。
丹麥中央統計局發展出了稱之為「地帶」(landsdele)的區域定義,以達成等級低於區域的地區之統計需求。哥本哈根城市地區(København by)是由 Dragør、腓特烈斯貝和托恩比三個市鎮所定義,總人口在2008年初為656,582人[11][12]。哥本哈根的周遭郊區地帶(Københavns omegn)則包括了阿爾貝特斯隆、巴勒魯普、布倫比、根措夫特、格萊薩克瑟、格洛斯楚普、海萊烏、維茲奧勒、霍耶-措斯楚普、伊斯霍伊、靈比-措拜克、勒藻勒和瓦倫斯拜克共13個市鎮,總人口數為504,481(2008年1月1日數據)[11][12]。將城市和郊區兩個地帶的人口加起來,總和為1,161,063人。哥本哈根城市和郊區地帶可共同視為哥本哈根的都會區域。
2008年1月1日的統計測量數據表示,33個鄰近市鎮和哥本哈根市鎮的人口總和為1,835,371[13]。陸地面積為2,673 km²,水域面積為105 km²[14]。本區域僅佔了丹麥整體陸地面積的6.3%,卻有33.5%的丹麥人口居住於此。計算後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86人。而丹麥其他區域的平均人口密度則是約每平方公里90人。
休閒和文化
編輯音樂和娛樂
編輯-
皇家劇院廣場
-
哥本哈根歌劇院
-
皇家劇院
在夏季舉辦的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是多年來城市裡的熱門活動。音樂節的從多位的美國爵士樂手在1960年代移居哥本哈根後開始,這些樂手包括班‧威伯斯特(Ben Webster)、泰德‧瓊斯(Thad Jones)、肯尼‧德魯(Kenny Drew)、艾德‧西朋(Ed Thigpen)等人。近年來,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Hafnia Chamber Orchestra)開始在城市內的文化表演舞台上嶄露頭角。由指揮家西蒙(Simon Casali-Krzentowski)在2001年組成,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成功將許多丹麥的作曲家介紹給更多觀眾。
若要尋找免費的娛樂,在斯洛多耶(Strøget)步行街的下午到晚上之間會有許多像是馬戲團般的活動,音樂家、魔術師、雜耍表演以及其他的街頭藝術都會在這裡聚集演出。
運動
編輯哥本哈根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運動隊伍。足球隊伍哥本哈根足球隊(FC København)就是以哥本哈根作為根據地。哥本哈根足球隊會在帕爾肯球場(Parken Stadium)中進行比賽,並有6支球隊在丹麥次級聯賽中角逐。哥本哈根同時也有三組冰上曲棍球隊伍,分別是 Rødovre Mighty Bulls、Herlev Hornets 和 Nordsjælland Cobras。
哥本哈根也有多支手球隊,哥本哈根足球會旗下擁有兩支同名的男女隊伍。聯合式橄欖球也經常在哥本哈根比賽,知名的隊伍包括 CSR-Nanok、Copenhagen Scrum、Exiles、Froggies 和 Rugbyklubben Speed。
基地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澳洲足球聯盟(DAFL,Danish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是非英語國家中最具規模的澳式足球賽事。
哥本哈根也是多支丹麥板球隊伍的根據地。雖然丹麥自1966年起就是國際板球協會(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的會員國,但這項運動在丹麥的體育教育中並不普及,球迷人數、比賽場地、媒體關注程度也不如足球等熱門運動。
美食
編輯哥本哈根擁有非常多的餐館,一種稱為「smørrebrød」的「開放式」三明治是當地最常見的傳統美食之一。哥本哈根共有11間獲得米其林星級評價的餐廳。其中「Noma」餐廳被選為全球十大最佳餐廳的第十名,最近又獲得了一顆米其林星星,使這間餐廳成為米其林二星級的餐廳[15]。
自然
編輯哥本哈根以及鄰近的郡共有三個海灘,總沙灘長度約為8公里,離市中心騎自行車只需約30分鐘即可抵達。包括2005年開幕的人工島嶼渡假區——阿邁厄海灘公園,距離市中心僅有15分鐘的自行車程。
教育
編輯哥本哈根的主要大學包括哥本哈根大學和丹麥科技大學。哥本哈根大學於1479年成立,著名研究範圍包括科學、醫療、法律、社會科學、科技和人文學科。丹麥科技大學於1829年由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奧斯特創建,是丹麥第一所工業學院。丹麥技術大學是現在歐洲最領先的工科大學之一,同時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好的工科大學。此外城市內還有哥本哈根商學院等知名的教育機構。
經濟
編輯一如歐洲其他都市,哥本哈根市中心有許多服務業、手工業和商業企業。全球最大皮草製造商「哥本哈根毛皮公司」總部即在此。工業企業大多數都在市郊,近年內許多工業企業被遷移到其他地區,甚至外國。包括哥本哈根的三個著名的啤酒廠,其生產部分有的被遷到日德蘭半島上。
交通
編輯雖然哥本哈根位於丹麥的邊緣,但它仍然是丹麥首要交通樞紐。公路和鐵路可直達歐洲大陸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厄勒海峽大橋橫跨厄勒海峽,連接哥本哈根與瑞典馬爾默;市中心與市郊有近郊列車相連,市內有地鐵,更有連接哥本哈根及臨近地區的區域列車。哥本哈根國際機場位於凱什楚普(Kastrup)。而哥本哈根的渡輪也可以連接挪威首都奧斯陸,瑞典城市赫爾辛堡,丹麥港市奧胡斯,島嶼博恩霍爾姆。
通勤鐵路
編輯哥本哈根擁有高度發達的市郊鐵路系統。
地鐵
編輯哥本哈根地鐵現時共有4條路線,分別為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1號線和2號線兩線在萬勒瑟站和克里斯蒂安港站之間路線相同,在阿邁厄島上則分為東西兩線。3號線是位於哥本哈根主城區內的環線。4號線全部建成後,將成為連接哥本哈根北港和哥本哈根南港的地鐵線路,目前通車的部分僅包括哥本哈根火車總站 ↔ 東方碼頭站段,哥本哈根南港段尚處於建設階段。
線路 | 起訖站 | 通車時間 | 長度 | 車站 |
---|---|---|---|---|
1號線 | 萬勒瑟站 ↔ 西阿邁厄島站 | 2002年10月19日 | 14.3公里 | 15座 |
2號線 | 萬勒瑟站 ↔ 哥本哈根機場站 | 2002年10月19日 | 19.2公里 | 16座 |
3號線 | 環狀線 | 2019年9月29日 | 15.5公里 | 17座 |
4號線 | 哥本哈根火車總站 ↔ 東方碼頭站 | 2020年3月28日 | 4.5千米 | 8座 (已啟用車站) |
13座 (包含建設中車站) |
單車
編輯在哥本哈根,有將近一半的人騎自行車上班上學[來源請求],絕大部分人擁有自行車並把自行車作為首選的出行方式。這和當地的交通設計理念是分不開的,哥本哈根有着寬闊的自行車道,騎行者可以暢通無阻,在雨雪天,自行車道的清理也會優先於機動車道。因而,人們普遍認同這種便捷、環保且健康的出行方式。丹麥計劃到2050年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哥本哈根港
編輯知名景點
編輯- 阿馬林堡皇宮(Amalienborg Palace)
- 安徒生墓園(Assistens Cemetery)
- 方舟現代美術館(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 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
- 小島教堂(Church of Holmen)
- 哥本哈根歌劇院(Copenhagen Opera House)
- 丹麥設計中心(Danish Design Center)
- 克里斯蒂安堡宮(Christiansborg)
- 哥本哈根動物園(Copenhagen Zoo)
- 丹麥國家美術館(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 丹麥國家銀行(Danmarks Nationalbank)
- 腓特烈斯貝宮(Frederiksberg Palace)
- 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
- 吉菲昂噴泉(Gefion fountain)
- 克隆堡宮(Kronborg Castle)— 哈姆雷特在赫爾辛格中的城堡
- 美人魚雕像(The Little Mermaid)
- 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
- 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 丹麥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 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Ny Carlsberg Glyptotek)
- 新港(Nyhavn)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 羅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 圓塔(Rundetårn)
- 趣伏里公園(Tivoli)
- 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丹麥廣播電視城(DR Byen)
- 聖阿爾班教堂
- 聖靈教堂
- 聖伯多祿教堂
哥本哈根的知名人物
編輯- 尼爾斯·玻爾,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獎者
- 奧格·玻爾,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獎者(尼爾斯·玻爾之子)
- 維托·埔柱,鋼琴家、藝人
- 海倫娜·克莉史汀森,超級名模
- 卡爾·德萊厄爾,電影導演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哲學家
- 比約恩·隆伯格,教育工作者、《持疑的環保論者》作者
- 拉斯·馮·提爾,電影導演
- 米歇爾·勞德魯普,前足球運動員、教練
- 彼得·舒梅切爾,前足球運動員
- 費嘉·貝哈·艾利森,超級名模
- 埃希納·赫茨普龍,知名天文學家,赫羅圖的提出人之一
- 阿納·雅各布森,知名建築師、設計師
邁茲•米克森,知名演員
姊妹城市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Danmarks Statistik: Areal fordelt efter kommune / region. Danmark Statistik.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Statistics Denmark: Statistikbank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ble FOLK11', period 2013K3
- ^ Statistics Denmark: Copenhagen City/Urban Area (Københavns Kommune, Hovedstadsområdet), 2012 (tables: FOLK1, BEF44). Statistics Denmark. [2012-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 ^ Monocle 雜誌內容.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31).
- ^ Copenhagen region ranks 3rd in western Europe for attracting head offices - Embassy of Denmark Canada.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4).
- ^ 丹麥再傳攻擊案 4天第二起引人關注.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 ^ 犯罪之都 哥本哈根.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 ^ BBC Weather — Average conditions for Copenhagen.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5).
- ^ B1 Kopenhagen entdecken. Baumeister – Zeitschrift für Architektur. [201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 ^ Largest cities of Denmark 2007 (PDF).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3-22).
- ^ 11.0 11.1 Statistics Denmark, table BEF1A07: Population 1 January by region, age, sex, marital stat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年3月26日引用。
- ^ 12.0 12.1 Statistics Denmark, definitions of lands as of 2007-01-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年3月26日引用。
- ^ Statistikbanken.dk Population table BEF1A07
- ^ Orienteering fra Københavns Kommune. Statistisk Kontor.2003 nr. 25
- ^ Michelin starred restaurants Copenhagen - Official tourist-site about Copenhagen. Wonderful Copenhagen. [2006-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