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夫林格號大巡洋艦

德夫林格號[註 1](德語:SMS Derfflinger[註 2])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的三艘德夫林格級大巡洋艦首艦,以三十年戰爭期間的勃蘭登堡陸軍元帥格奧爾格·馮·德夫林格英語Georg von Derfflinger命名。其另外兩艘姊妹艦呂措號興登堡號。在武器裝備、裝甲保護和巡航範圍方面,德夫林格級較以往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有着更大、更顯著的改進。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德夫林格號
艦名出處 格奧爾格·馮·德夫林格英語Georg von Derfflinger
建造者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動工日 1912年3月30日
下水日 1913年7月17日
服役日 1914年9月1日
綽號 鐵狗(Iron Dog
結局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技術數據
艦級 德夫林格級
艦型 戰列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26600噸
  • 滿載:31200噸
全長 210.40米
全寬 29米
吃水 9.20米
動力輸出 56364千瓦
動力來源 四軸,四台蒸汽輪機
速度 26.5節
續航距離 5600海里以12節
乘員 1112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德夫林格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內都隸屬於第一偵察集群,並參與了戰爭期間的多次艦隊行動。它曾從事對英國沿岸城鎮的炮擊,以及多格灘海戰日德蘭海戰,在那裡,它的頑強抵抗使得英國人為它起了「鐵狗(Iron Dog)」的綽號。該艦對兩艘英國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沉沒負有部分責任;德夫林格號和塞德利茨號摧毀了瑪麗王后號,而呂措號則協助其兩艘姊妹艦擊沉了無敵號。1918年11月停戰後,德夫林格號隨公海艦隊大部被扣押至斯卡帕灣。為了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強占,受押艦隻於1919年6月奉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之命全數自行鑿沉;德夫林格號於14:45沉沒[註 3]

設計 編輯

 
德夫林格號於1916年中期的配置

不同於前級塞德利茨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海軍舊式戰列巡洋艦的延續,德夫林格號是一項全新的設計。它與前代艦艇的主要區別在於主炮的口徑從280公釐(11英寸)增至305公釐(12.0英寸)。儘管這仍然低於英國同時代戰列巡洋艦的水平,但德國炮彈的質量更好,並且穿透力完全不亞於英國同行,因為德國炮口的初速更快。另一項創新的設計是主炮的艦中線布局。由此,炮塔在艦艏和艦艉處層疊排列,使得內炮塔得以直接在外炮塔上方開火[3]。而先前的艦艇只是在艦舯處具有非對稱的布局,採用可橫向偏移的「翼炮塔」。[4]

德夫林格號採用西門子-馬丁低碳鋼建造,其防漏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長度占船體總長度的65%。這艘主力艦的建造過程中首次應用了被稱為「縱肋系統」的建造方法。1858年,英國工程師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曾用此法建造大東方號郵輪,但從未在軍艦建造中應用。與以往造艦採用的縱橫結構法相比,縱肋能夠減輕艦隻的重量。[5]德夫林格號也是第一艘採用平甲板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結構使得艦體與前級相比有了顯著的延伸,從而達致長形艏艛英語Forecastle,可有效保護武器免受海水侵襲。同時,艦艏也被重新設計為垂直於水線英語Waterline的高幹舷,並具有明顯的舷弧。因此,德夫林格級艦隻的截面優雅,被視為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最美主力艦。[6]

德夫林格號的排水量為26,600公噸(26,200長噸),全長為210.4公尺(690英尺3英寸[7],標準船員編制為44名軍官和1068名水兵[8]。艦隻配備了兩組高壓和低壓渦輪機,並通過14台燃煤鍋爐驅動四副螺旋槳[9]。它的最高速度可達26.5(49.1公里每小時[註 4],並且能夠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行駛最多5,600海里(10,400公里[7]。其艦艉於1915年8月初還加裝有一個輕型吊杆英語Derrick,以便搭載漢薩-勃蘭登堡W型英語Hansa-Brandenburg W水上飛機進行試驗[9]。德夫林格號是一艘具有良好機動性的遠洋船具,其應舵較慢,但後期轉向動作良好,機動能力適中。艦舵橫位時,艦體傾角為11°,航速損失為65%。艦體橫搖周期為11秒,穩心高度為2.6公尺(100英寸)。[10]

通過安裝八門分設在四座雙聯裝炮塔內的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作為主炮,使德夫林格號成為當時德國最大、最具威力的戰列巡洋艦[7]。它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十二門安裝在單座炮廓英語Casemate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 naval gun,以及八門同樣為廓裝的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共同組成。但其中四門於1916年移除,改為在艦舯新裝另外四門88毫米高射炮。此外,艦隻還裝備有四具500公釐(20英寸)浸沒式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布設在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11]

服役歷史 編輯

德夫林格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大巡洋艦,訂購時以字母「K」為代號[註 5],並於1912年3月30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艦隻得名於三十年戰爭期間的著名將領格奧爾格·馮·德夫林格英語Georg von Derfflinger——戰爭中,他曾在多個國家的軍隊服役,後來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麾下的陸軍元帥波美拉尼亞總督。德夫林格號本應在1913年6月14日下水,但在下水儀式上,當時任第十七軍團德語XVII. Armee-Korps (Deutsches Kaiserreich)司令、陸軍上將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妻子為艦隻命名洗禮時,用於支承艦體的木撬被卡住;艦隻僅移動了30至40公分(12至16英寸)。因此中心撬需要拆解更換,第二次嘗試則於1913年7月12日獲得成功。[13]舾裝工作完成後,德夫林格號於1914年9月1日正式加入帝國海軍服役。船廠工人遂將艦隻繞過斯卡恩送往基爾,以補充人員並進行海上試航。由於渦輪機在海試期間受損,它直至11月18日才被編入第一偵察集群,成為該部隊的三號艦。[14]

炮擊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 編輯

 
北海是德國艦隊的主要活動海域

德夫林格號的首次作戰行動是在1914年12月對英國沿岸城鎮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發動襲擊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早在一個月前,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已經對雅茅斯實施了炮擊英語Raid on Yarmouth。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弗里德里希·馮·英格諾爾因此決定對英國海岸進行另一次突襲,目的是吸引一部分大艦隊成員投入戰鬥,從而將其孤立及摧毀。[15]12月15日03:20,第一偵察集群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塞德利茨號升起將旗,從玉石灣英語Jade Bight出發。跟隨其後的依次是德夫林格號、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布呂歇爾號,它們得到了第二偵察集群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斯特拉斯堡號施特拉爾松德號格勞登茨號以及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的護航。這些艦隻向北駛過黑爾戈蘭島,直抵喇叭礁英語Horns Rev燈塔,然後向西轉往斯卡布羅方向。在希佩爾的部隊離港約十二小時後,由14艘無畏艦和8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公海艦隊主體,以及由2艘裝甲巡洋艦、7艘小巡洋艦和54艘魚雷艇組成的屏護部隊也相繼出發,負責為襲擊部隊提供遠程支援。[16]

大約四個月前,即1914年8月26日,德國小巡洋艦馬格德堡號芬蘭灣擱淺;其殘骸被俄國海軍俘獲,後者找到了德國海軍使用的代碼簿和北海航海圖。俄國人將這些材料轉交至英國皇家海軍,由其密碼分析部門40號室對德國的信號進行解密。12月14日,它們截獲了計劃炮擊斯卡布羅的相關信息。然而,該計劃的具體細節尚不清楚,但英國人認為公海艦隊將會像以往襲擊時一樣留在港口以策安全。[16]第3巡洋分艦隊英語3rd Cruiser Squadron第1輕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的支援下,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將率領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的四艘戰列巡洋艦連同第2戰列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 Squadron的六艘無畏艦對希佩爾的部隊實施伏擊。[17]

在12月15-16日夜間,公海艦隊的主體遇到了英國驅逐艦。由於擔心夜間可能遭到魚雷攻擊,英格諾爾遂命令艦隻撤退。[17]希佩爾沒有意識到英格諾爾的轉變,因此他繼續落實炮擊計劃。抵達英國海岸後,第一偵察集群被分為兩組。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向南炮擊斯卡布羅和惠特比,而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布呂歇爾號則往北炮轟哈特爾浦[18]德夫林格號於16日上午08:56抵達羅賓漢灣英語Robin Hood's Bay,並自09:02開始依次朝斯卡布羅的岸基炮台、兵營、海岸哨站和大飯店英語Grand Hotel (Scarborough)開火。整個炮擊過程中共發射了176枚150公釐(5.9英寸)炮和145枚88公釐(3.5英寸)毫米炮。隨後,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沿海岸線高速駛向惠特比,在10:08至10:13之間,惠特比的信號台和警衛樓便被德方炮火摧毀,僅消耗53發150毫米炮和12發88毫米炮。至10:14,兩組成員重新集結,開始朝東南偏東方向撤離。[19]

 
公海艦隊以於12月16日上午的部署

與此同時,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已經就位,擋住了希佩爾選定的出口通道,而其它部隊也正形成包圍。在12:25,德國第二偵察集群的小巡洋艦開始穿越英國部隊尋找希佩爾。隸屬英國第2輕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南安普敦號英語HMS Southampton (1912)發現了施特拉爾松德號並向貝蒂報告。在12:30,貝蒂將他的戰列巡洋艦轉向德國艦隻。他認為德國巡洋艦隻是希佩爾的先導屏護艦,而戰列巡洋艦仍在前方約27海里(31英里;50公里)處。一直為貝蒂擔任屏護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遂被派往追擊德國巡洋艦,但由於誤讀了英國戰列巡洋艦發出的信號,使得它們又返回了屏護陣位[註 6]。這種混亂使德國小巡洋艦得以逃脫,並向希佩爾通報了英國戰列巡洋艦的位置。第一偵察集群隨即轉向英國部隊的東北方向推進,並順利逃離。[20]

英德雙方都對他們未能有效地與對手交戰而感到失望。英格諾爾的聲譽因其怯戰而受到很大的影響。毛奇號的艦長、海軍上校馬格努斯·馮·萊韋措德語Magnus von Levetzow怒不可遏,他認為英格諾爾調頭撤退是「因為其畏懼十一艘本可被消滅的驅逐艦……在當前的領導下,我們將一事無成」。官方的德國歷史記載中也批評英格諾爾沒有利用其輕型部隊去試探英國艦隊的兵力,並指出:「他決定採取的這項措施不僅嚴重危及身處英國海岸附近的先遣部隊,而且還剝奪了德國艦隊的一次毫無懸念的重大勝利」。[21]

多格灘海戰 編輯

1915年1月初,有情報稱英國艦隻正在多格灘地區進行偵察。英格諾爾原本並不願意出兵應對,因為馮·德·坦恩號當時正在旱塢內進行定期維修,第一偵察集群的兵力被暫時削弱了。然而,時任公海艦隊參謀長的海軍少校理夏德·埃克曼英語Richard Eckermann卻堅持要採取行動,促使英格諾爾妥協,並命令希佩爾將他的戰列巡洋艦帶至多格灘。希佩爾於1月23日出擊英語Sortie,這支部隊由塞德利茨號領頭,隨後依次是毛奇號、德夫林格號和布呂歇爾號;它們得到了小巡洋艦格勞登茨號、羅斯托克號、施特拉爾松德號和科爾貝格號,以及來自第五區艦隊和第十八半區艦隊共19艘魚雷艇的護航。格勞登茨號和施特拉爾松德號被分配至前側屏護陣位,科爾貝格號和羅斯托克號則分居戰列巡洋艦的左側和右側。而每艘小巡洋艦都配備一支魚雷艇半區艦隊。[22]

英國人對德國無線電信號的截獲和解密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他們不知道確切的計劃,但40號室的密碼譯解員能夠推斷出希佩爾將在多格灘地區開展一項行動。作為應對,貝蒂率領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海軍少將戈登·摩爾英語Gordon Moore (Royal Navy officer)麾下的第2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cruiser Squadron以及海軍准將威廉·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治下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將於1月24日08:00在多格灘以北約30海里(35英里;56公里)初與海軍准將雷金納德·蒂里特英語Reginald Tyrwhitt率領的哈里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會合。[22]

在08:14,科爾貝格號發現了英國輕巡洋艦奧羅拉號英語HMS Aurora (1913)和哈里奇部隊的幾艘驅逐艦。奧羅拉號用探照燈向科爾貝格號搦戰,於是科爾貝格號攻擊了奧羅拉號,並取得兩次命中。奧羅拉號回擊,同樣取得兩次命中作為報復。希佩爾立即將他的戰列巡洋艦轉向炮火聲中,幾乎同一時間,施特拉爾松德號在其陣位西北方向觀察到了大量的濃煙。這被確定為一群向希佩爾駛來的大型軍艦。[23]

希佩爾轉向南方逃跑,但速度被限制在23節(43公里每小時),因為這是布呂歇爾號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註 7]。追趕的英國戰列巡洋艦則以27節(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很快便趕上了德艦。在09:52,貝蒂的旗艦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從大約20,000碼(18,000公尺)的距離向布呂歇爾號開火;不久之後,長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虎號也開始射擊。[23]至10:09,英軍炮火首次命中布呂歇爾號。兩分鐘後,德艦開始還擊,主要集中在獅號身上,射程為18,000碼(16,000公尺)。獅號於10:28在水線上方被擊中,炮彈於舷側撕開了一個孔洞並導致煤艙被淹。10:30,新西蘭號英語HMS New Zealand (1911)作為貝蒂陣線的第四艘艦,也進入布呂歇爾號的射程並開火。至10:35,雙方距離已拉近至17,500碼(16,000公尺),此時整條德國陣線都處於英國艦隻的有效射程之內。貝蒂遂命其戰列巡洋艦與德國對手分別交戰[註 8]。然而,虎號艦上的混亂導致其艦長認為需要與塞德利茨號對戰,這使得毛奇號得以心無旁騖的開火。[24]在戰鬥的這段時間裡,德夫林格號遭到一次命中,但炮彈只造成了很小的傷害。船體上的兩塊裝甲板被迫向內彎曲,一些起保護作用的煤艙被淹。[25]

 
布呂歇爾號傾覆

在10:40,來自獅號的一枚13.5英寸(340公釐)炮擊中塞德利茨號,造成了幾乎是災難性的破壞——其摧毀了兩座後炮塔,並導致159人喪生。副艦長立即下令向彈藥艙注水,以避免引發足以毀滅整艘艦的大爆炸[註 9]。這時,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已經校正瞄準至獅號並接連取得命中。11:01,由塞德利茨號射出的一枚280公釐(11英寸)炮擊中獅號,並致使其兩台直流發電機失效。11:18,獅號再被德夫林格號的兩枚305毫米炮命中,其中一枚在水線爆炸並穿透了裝甲帶,使得海水灌入鍋爐供水槽。由於受到海水污染,這枚炮彈最終迫使獅號關閉發動機,從而脫離戰線。[26]

與此同時,布呂歇爾號在重炮的猛擊下已嚴重受損。然而,當報道稱有幾艘U艇出沒於英艦前方時,這場追擊戰被迫中斷;貝蒂迅速下令進行規避,使德國艦隻能夠拉大與追擊者的距離。[27]此時,獅號的最後一台可用的發電機失效,航速降至15節(28公里每小時)。在遭受重創的獅號艦上,貝蒂下令其餘戰列巡洋艦「與敵人的後方交戰」,但信號的混亂導致這些艦隻僅是單獨鎖定了布呂歇爾號,從而允許毛奇號、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逃脫。[28]布呂歇爾在戰鬥過程中被來自英國戰列巡洋艦的逾70枚炮彈擊中,這艘嚴重受損的艦隻於大約13:10左右傾覆沉沒。而當貝蒂登上長公主號,並重新取得對其麾下艦隻的控制時,其餘德國艦隻已有太大的領先優勢,英國人無法趕上它們;至13:50,他下令停止追擊。[29]

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 編輯

1916年,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接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由於他傾向於採取主動將敵人拖入戰鬥的策略,艦隊活動明顯增多。[30]德夫林格號因此參加了1916年4月24-25日對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炮擊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行動。由於希佩爾因病告假,所以第一偵察集群暫時由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伯迪克英語Friedrich Boedicker指揮。五艘德國戰列巡洋艦——德夫林格號和它新入役的姊妹艦呂措號、以及毛奇號、塞德利茨號和馮·德·坦恩號於4月24日10:55離開玉石河口德語Jade (Fluss),並得到由六艘小巡洋艦和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組成的屏護部隊陪同。公海艦隊的重型部隊則於13:40起航,目的是為伯迪克的艦群提供遠程支援。英國海軍部則通過攔截德國的無線電信號得知德國人已行動,並於15:50完成對大艦隊的部署。[31]

至14:00,伯迪克的艦群已抵達諾德奈附近的位置,此時他將艦隻調轉向北,以避開泰爾斯海靈島上的荷蘭觀測員。15:38,塞德利茨號不慎觸雷,並在右舷魚雷管後方的船體上炸開一個15公尺(49英尺)長的孔洞,導致約1,400公噸(1,400長噸)海水湧入該艦。[31]塞德利茨號遂連同其屏護巡洋艦掉頭返航,速度控制在15節(28公里每小時)。其餘四艘戰列巡洋艦則立即朝南轉往諾德奈方向,以規避進一步的水雷威脅。至16:00,塞德利茨號已確認並無迫切危險,於是停下來讓伯迪克離艦。V28號魚雷艇隨即將伯迪克帶至呂措號。[32]

4月25日04:50,當德國戰列巡洋艦群正接近洛斯托夫特時,負責在南翼提供屏護的小巡洋艦羅斯托克號和埃爾賓號,發現了蒂爾維特麾下英國哈里奇部隊的輕巡洋艦和驅逐艦。伯迪克拒絕為英國艦隻分心,而是將其艦群的火炮瞄準洛斯托夫特。在大約13,000公尺(14,000碼)的射程內,德國戰列巡洋艦摧毀了兩門6英寸(150公釐)口徑的海岸炮,並對市鎮造成了其它一些破壞,包括炸毀了約200所房屋。[32]

在05:20,德國襲擊者向北轉往雅茅斯,並於05:42抵達。由於能見度極差,以至於德國戰列巡洋艦各自都僅進行了一輪齊射,但德夫林格號除外,它能夠以主炮發射了十四枚炮彈。德國艦群隨即向南折返,並於05:47第二次遭遇哈里奇部隊,當時它們已與屏護部隊的六艘小巡洋艦交戰。伯迪克的艦隻在12,000公尺(13,000碼)的範圍內開火。蒂爾維特立即調轉他的船頭,並在輕巡洋艦征服號英語HMS Conquest (1915)遭到嚴重破壞之前便已向南逃竄。由於收到有關英國潛艇出沒和魚雷攻擊的報告,伯迪克停止了追擊,轉向東行與公海艦隊會合。與此同時,舍爾也收到了大艦隊從斯卡帕灣出動的警告,遂掉頭返回德國。[33]

日德蘭海戰 編輯

在突襲洛夫托斯特過後不久,舍爾便開始計劃再次進擊北海。他原本打算於5月中旬展開行動,但因觸雷受損的塞德利茨號的修復進度緩慢,而舍爾不願在其戰列巡洋艦部隊缺編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襲擊。5月28日中午,對塞德利茨號的維修終於完成,該艦得以返回第一偵察集群。[34]

 
德夫林格號從舷側開火

1916年5月30日夜晚,德夫林格號隨希佩爾麾下的其餘戰列巡洋艦駐泊於玉石灣的外圍錨區。翌日凌晨,在歐洲中部時間02:00,這些艦隻以16節(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駛向斯卡格拉克海峽。德夫林格號是五艦編隊中的第二艘艦,領先於塞德利茨號,位居集群新旗艦呂措號的後方。由小巡洋艦法蘭克福號(時任伯迪克的旗艦)、威斯巴登號皮勞號和埃爾賓號組成的第二偵察集群,連同第二、第六和第九區艦隊的30艘魚雷艇,則負責為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提供護航。[34]

一個半小時後,舍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也從玉石灣出航,該部隊由16艘無畏艦組成。為它們提供護航的包括有由小巡洋艦斯德丁號慕尼黑號漢堡號女性之贊號斯圖加特號組成的第四偵察集群,以及由小巡洋艦羅斯托克號領航的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區艦隊的31艘魚雷艇。第二戰列分艦隊的六艘前無畏艦則於02:45離開易北河錨區,並於05:00與主艦隊會合。[34]

在16:00前不久,希佩爾的部隊遭遇了由貝蒂率領的英國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德國艦隻率先開火,射程約為14,000公尺(15,000碼)。[35]當英國艦隻開始還擊時,英國戰列巡洋艦之間的溝通混亂導致毛奇號遭到了新西蘭號和虎號的同時攻擊[註 10],而德夫林格號則在前十分鐘內沒有遇到任何交戰對手[註 11]。英國人的測距機英語Rangefinder還誤讀了德國目標的範圍,導致英艦發出的首輪齊射落在距德國戰列巡洋艦前方一英里遠的海面上。德夫林格號的槍炮官、海軍少校格奧爾格·馮·哈澤德語Georg von Hase在事後評論稱,「由於某些錯誤,我們被排除在外了。我獰笑着,現在開始能夠以完全平和的方式對付敵人,就像射擊練習一樣,並且準確性在不斷提高」。[37]大約十五分鐘後,在17:03,英國戰列巡洋艦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被馮·德·坦恩號的炮火所摧毀[38]。此後不久,貝蒂部隊的後半部分,即第5戰列分艦隊英語5th Battle Squadron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也進入了射程並開始向馮·德·坦恩號和毛奇號開火[39]

 
瑪麗王后號在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的集中打擊下爆炸

在呂措號對獅號造成嚴重破壞後,這艘英艦消失在德夫林格號的視線中,後者遂於17:16將火力轉移至瑪麗王后號。塞德利茨號也與瑪麗王后號交戰,在兩艘戰列巡洋艦的聯合火力下,瑪麗王后號連續多次被命中。新西蘭號和虎號的觀察員分別在前、後兩艘艦上報告稱,四輪齊射中有三枚炮彈同時擊中了瑪麗王后號。伴隨着接下來的兩次中彈,艦舯發生了巨大的爆炸;一團由黑煙形成的雲浪從燃燒的艦內噴出,艦隻已裂成兩半。[40]

至18:00,公海艦隊的領頭艦隻已接近英國戰列巡洋艦和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有效射程,並開始與它們交火。在18:09至18:19之間,德夫林格號被來自巴勒姆號英語HMS Barham (04)英勇號英語HMS Valiant (1914)的15英寸(380公釐)炮擊中。[41]18:55,德夫林格號再被命中;這枚炮彈擊中了艦艏,劃破了一個孔洞,使得大約300公噸(300長噸)水湧入船艙[42]

19:00過後不久,德國小巡洋艦威斯巴登號已被英國戰列巡洋艦無敵號的炮火擊至失效;德國戰列巡洋艦遂作16點轉舵[註 12]至東北方向,以高速沖向癱瘓的小巡洋艦。在19:15,它們發現了英國裝甲巡洋艦防禦號英語HMS Defence (1907),後者正加入對威斯巴登號的攻擊當中。希佩爾最初猶豫不決,他認為該艦是德國小巡洋艦羅斯托克號,但在19:16,呂措號艦長、海軍上校維克托·哈德突然下令其艦隻開火。其它的德國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也相繼加入混戰,防禦號被德國艦隻的多枚重炮擊中。一輪齊射穿透了艦上的彈藥艙,導致一場巨大爆炸摧毀了防禦號。[43]

 
無敵號在德夫林格號的齊射引燃了彈藥艙後爆炸

至19:24,英國第3戰列巡洋艦分艦隊英語3rd Battlecruiser Squadron已經與貝蒂剩餘的戰列巡洋艦組成了一隊,位於德軍陣線前方。領航的英國艦隻發現了呂措號和德夫林格號,開始向它們開火。在八分鐘時間裡,無敵號便對呂措號取得了8次命中。作為回擊,呂措號和德夫林格號都將火力集中在同一敵手身上,並且在19:31,德夫林格號向無敵號發射了最後一輪齊射。此後不久,無敵號的前彈藥艙被引爆,艦隻伴隨着一系列大規模的爆炸而消失。[44]

至19:30,正在追擊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公海艦隊尚未直面大艦隊。為免暴露在魚雷艇攻擊之下,舍爾一直在考慮隱匿其部隊直至天黑。[45]然而,在他作出決定前,其領頭的戰列艦便遇到了大艦隊主體。這一事態的發展使得舍爾無法撤退,因為這樣做會犧牲己方第二戰列分艦隊較慢的前無畏艦。而若使用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來掩護它們撤退,則會令他的最強艦隻受到英國炮火的猛烈攻擊。[46]於是,舍爾命其艦群向右轉舵16點,這將使他的前無畏艦來到德國戰列線中相對安全的下風舷側。[47]

德夫林格號及其它戰列巡洋艦[註 13]跟隨移動,從而使它們落在了國王號的後方。[49]希佩爾受創嚴重的艦隻也因此得到暫時的緩解,同時由於不確定舍爾的具體位置和航向,大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約翰·傑利科遂命其艦群往東轉向,他認為這可能是德軍撤退的路線。[50]德國艦隊反而是向西航行,但舍爾下令進行第二次16點轉舵,此舉顛倒了航向,並使其艦隻置於英國艦隊的中央。[51]德國艦隊遭到英國戰列線的猛烈炮擊,舍爾立即派出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全速沖向英國艦隊,試圖破壞對方的陣型,並為其主力的撤退騰出時間。[52]至20:17,四艘戰列巡洋艦已經駛近至距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1910)約7,040公尺(7,700碼)的範圍內,舍爾遂指示這些艦隻與英國戰列線的領頭艦交火[53]。然而僅三分鐘後,德國戰列巡洋艦便在魚雷艇攻擊的掩護下掉頭撤退[54]。在這段時間裡,德夫林格號共計中彈14次。其C炮塔和D炮塔失去作用,A炮塔的圍阱被擊中,司令塔和艦橋也被擊中。裝甲帶、甲板、煙囪均不同程度受損。[55]

 
德夫林格號的損傷

黃昏的戰鬥停頓使德夫林格號和其它戰列巡洋艦得以清理干擾主炮的彈碎、撲滅火情、修復火控和信號設備,並為夜間行動準備好探照燈。[56]在此期間,公海艦隊已按相反的順序重組成一個整齊的隊形,然後德國的輕型部隊於21:00過後不久遇到英國的屏護部隊。重鳴的炮火引起了貝蒂的注意,因此將其戰列巡洋艦轉向西行。在21:09,他看見了德國戰列巡洋艦,並駛近至相距8,500碼(7,800公尺)的範圍內,於20:20開火。[57]在其後的混戰中,德夫林格號被擊中數次;至21:34,一枚重炮命中它最後一座可工作的B炮塔,使其失效。其餘德艦則以全部仍可用的火炮還擊,並於21:32同時命中了黑暗中的長公主號和獅號。[58]德國戰列巡洋艦的機動還迫使領頭的第一戰列分艦隊向西轉舵以避免碰撞。這使得第二戰列分艦隊的前無畏艦正好處於戰列巡洋艦的正後方,從而阻擋了英艦追擊正朝南轉向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英國戰列巡洋艦隻能朝這些老式戰列艦開火;德國艦群則轉向西南,將所有火炮都對準英國艦隻。這次交戰僅持續了幾分鐘,第二戰列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毛弗德語Franz Mauve便命其艦隻向右轉舵8點;而英國人卻令人費解的沒有追擊。[59]

在戰鬥接近結束時,希佩爾於03:55向舍爾發送了一份報告,通報其麾下艦隻遭受的巨大破壞。至此,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各自僅餘兩門炮可用,毛奇號湧入了約1000噸海水,呂措號已經沉沒,塞德利茨號則嚴重受損。希佩爾報告稱「第一偵察集群對於重要的交鋒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因此總司令指示它們返回港口,而他本人則決定與戰列艦隊在喇叭礁附近等待事態的發展。[60]至6月1日15:40,德夫林格號返抵威廉港錨地駐泊。[61]

在戰鬥過程中,德夫林格號17次被大口徑炮擊中、9次被副炮命中。它在船塢的維修工作一直持續10月15日。[62]德夫林格號共從主炮中發射了385枚炮彈,從副炮中發射235發炮彈,此外還射出一枚魚雷[63]。其船員中共有157人陣亡;另有26人負傷;這是所有在戰鬥期間未沉沒的艦隻中的最高傷亡率[64]。由於德夫林格號在日德蘭的頑強抵抗,英國人為它取了「鐵狗(Iron Dog)」的綽號[65]

後續行動 編輯

 
德夫林格號俯視圖

在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期間,德夫林格號曾奉命出港對第二偵察集群的小巡洋艦提供協助並參與反掃蕩行動,但當它和其它戰列巡洋艦抵達現場時,英國襲擊者已向北逃逸。[66]

同年末,公海艦隊開始在英國至挪威間的北海海域展開反護航襲擊。1917年10月和12月,兩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遭到德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攔截及摧毀,促使已升任大艦隊總司令的貝蒂分離了幾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來保護船隊。[67]這給了舍爾於整個戰爭期間都在等待的機會:孤立並消滅一部分大艦隊的機會。在1918年4月23日05:00,公海艦隊離開港口,意圖攔截一支由重兵護航的船隊。其無線電通訊量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防英國人了解這項行動。至14:10,由於尚未找到護航船隊,舍爾遂將公海艦隊調回德國海域。[68]

結局 編輯

德夫林格號本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參加最終艦隊行動。公海艦隊的大部將從它們的威廉港基地出發與英國大艦隊進行決戰;舍爾作為此時海軍戰爭指揮部的總參謀長,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創英國海軍,以便為德國爭取更好的談判地位。[69]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認為此次行動會破壞和平進程並延長戰爭。當公海艦隊在威廉港集結時,水兵們開始大規模出逃。在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行經分隔威廉港內港和錨區的水閘期間,兩艘艦共有大約300名船員翻過舷側並消失在岸上。[70]

 
準備前往斯卡帕灣的德夫林格號

1918年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幾艘戰列艦的船員相繼發動叛變英語Kiel mutiny#Wilhelmshaven mutiny;來自第三戰列分艦隊的三艘艦拒絕起錨,並在圖林根號黑爾戈蘭號艦上展開了破壞行動。面對公開的叛亂,行動命令最終被迫取消。至11月初,德國革命爆發,它推翻了君主制,並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署。[71]

在德國投降之後,協約國要求將公海艦隊大部扣押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72]。1918年11月21日,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率領下,這些艦隻最後一次從它們的德國基地起航。艦隊先與英國輕巡洋艦加的夫號英語HMS Cardiff (D58)會合,再由後者引領至協約國艦隊,以護送德國人前往斯卡帕灣。這支大規模的聯隊是由由370艘英國、美國和法國軍艦所共同組成。[73]當艦隻被正式扣押後,它們的艦炮便會因拆除炮閂英語Breechblock而失效[74]

 
德夫林格號滑入浪底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率先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75]德夫林格號於14:45沉沒。艦隻於1939年被打撈出水,並維持傾覆狀態錨定在小里薩島英語Rysa Little附近直至1946年。隨後,德夫林格號被送往法斯萊恩港,並於1948年拆解報廢。其艦鍾則於1965年8月30日交還德國聯邦海軍[76]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德夫林格號[1],一譯「德弗林格爾號」[2]
  2.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3. ^ 為與德國人的視角保持一致,條目中提及的時間均為歐洲中部時間。這比協調世界時間,即英國常用的時區要提前一小時。
  4. ^ 由於戰爭於1914年夏天爆發,德夫林格號被迫在靠近德國的淺水區進行海試;在更深的水域中則有可能額外提升多2節(3.7公里每小時)。[8]
  5.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2]
  6. ^ 貝蒂原本打算僅留下由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率領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最後端的兩艘艦,但諾丁漢號英語HMS Nottingham (1913)艦上的信號員英語Signalman誤解了這個信號,認為它是針對整個分艦隊的,因此將之傳達至古迪納夫,後者遂命其分艦隊回到貝蒂戰列巡洋艦群前方的屏護陣位。[20]
  7. ^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都長期處於優質煤短缺的狀態。因此,其船舶的發動機無法以最佳性能運轉。例如在日德蘭海戰中,最高速度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的馮·德·坦恩號由於這個問題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限速於18節(33公里每小時)。
  8. ^ 因此,由獅號對戰塞德利茨號、虎號對戰毛奇號、長公主號對戰德夫林格號和新西蘭號對戰布呂歇爾號。
  9. ^ 此舉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在是次海戰結束後,德國海軍司令部立即展開一項全面調查,並採取了防爆措施,從而避免了類似於一年半後在日德蘭導致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瑪麗王后號覆滅的驚人爆炸。[26]
  10. ^ 虎號誤讀了貝蒂旗艦獅號發出的「分散火力」的旗語。[36]
  11. ^ 貝蒂原本意圖以其前兩艘艦——獅號和長公主號與呂措號交戰、瑪麗王后號則與德夫林格號交戰,但後者的艦長誤解了他的指示,轉而攻擊塞德利茨號。[37]
  12. ^ 羅盤可分為32個羅經點,每點方位角對應11.25度。轉舵16點可改變艦隻180度的航向。
  13. ^ 呂措號除外,它此時已失速嚴重,無法跟上。[48]
引用
  1. ^ 新華,第103頁.
  2. ^ 斯塔夫,第1頁.
  3. ^ 斯塔夫,第4頁.
  4. ^ Staff,第12頁.
  5. ^ 斯塔夫,第8–9頁.
  6. ^ 斯塔夫,第8頁.
  7. ^ 7.0 7.1 7.2 Gröner,第56–57頁.
  8. ^ 8.0 8.1 Staff,第35頁.
  9. ^ 9.0 9.1 Staff,第37頁.
  10. ^ 斯塔夫,第15頁.
  11. ^ Staff,第36頁.
  12. ^ Gröner,第56頁.
  13. ^ 斯塔夫,第17–18頁.
  14. ^ 斯塔夫,第21–25頁.
  15. ^ Tarrant,第30頁.
  16. ^ 16.0 16.1 Tarrant,第31頁.
  17. ^ 17.0 17.1 Tarrant,第32頁.
  18. ^ Tarrant,第33頁.
  19. ^ 斯塔夫,第25–26頁.
  20. ^ 20.0 20.1 Tarrant,第34頁.
  21. ^ Tarrant,第35頁.
  22. ^ 22.0 22.1 Tarrant,第36頁.
  23. ^ 23.0 23.1 Tarrant,第38頁.
  24. ^ Tarrant,第39頁.
  25. ^ Tarrant,第43頁.
  26. ^ 26.0 26.1 Tarrant,第40頁.
  27. ^ Tarrant,第40–41頁.
  28. ^ Tarrant,第41頁.
  29. ^ Tarrant,第42頁.
  30. ^ 斯塔夫,第31頁.
  31. ^ 31.0 31.1 Tarrant,第52頁.
  32. ^ 32.0 32.1 Tarrant,第53頁.
  33. ^ Tarrant,第54頁.
  34. ^ 34.0 34.1 34.2 Tarrant,第62頁.
  35. ^ Bennett,第183頁.
  36. ^ Tarrant,第92頁.
  37. ^ 37.0 37.1 Tarrant,第90頁.
  38. ^ Tarrant,第94頁.
  39. ^ Tarrant,第96頁.
  40. ^ Tarrant,第100–101頁.
  41. ^ Tarrant,第118頁.
  42. ^ Tarrant,第126頁.
  43. ^ Tarrant,第140頁.
  44. ^ Tarrant,第147–149頁.
  45. ^ Tarrant,第150頁.
  46. ^ Tarrant,第152頁.
  47. ^ Tarrant,第152–153頁.
  48. ^ Tarrant,第155頁.
  49. ^ Tarrant,第155–156頁.
  50. ^ Tarrant,第163頁.
  51. ^ Tarrant,第165頁.
  52. ^ Tarrant,第173頁.
  53. ^ Tarrant,第179頁.
  54. ^ Tarrant,第181頁.
  55. ^ 斯塔夫,第38頁.
  56. ^ Tarrant,第188頁.
  57. ^ Tarrant,第193頁.
  58. ^ Tarrant,第195頁.
  59. ^ Tarrant,第195–196頁.
  60. ^ Tarrant,第255頁.
  61. ^ 斯塔夫,第39頁.
  62. ^ Tarrant,第277頁.
  63. ^ Tarrant,第292頁.
  64. ^ Tarrant,第298頁.
  65. ^ Staff,第66頁.
  66. ^ Staff,第40頁.
  67. ^ Massie,第747頁.
  68. ^ Massie,第748頁.
  69. ^ Tarrant,第280–281頁.
  70. ^ Massie,第775頁.
  71. ^ Tarrant,第281–282頁.
  72. ^ Tarrant,第282頁.
  73. ^ Herwig,第254–255頁.
  74. ^ Herwig,第255頁.
  75. ^ Herwig,第256頁.
  76. ^ Gröner,第57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