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

古代官職

ㄐㄧㄠˋ是古代中國武官官職,在歷史上具重要影響力。該職位於漢朝時達到鼎盛,其地位僅次於各將軍,但是其手下必有親自統領的部隊,而將軍卻不一定有自己的軍隊[1],所以其實際影響力有時候甚至超過將軍;東漢末年三國序幕之時,名義上統領天下兵馬的大將軍何進宦官所殺,而其手下的西園軍校尉袁紹曹操等卻以此職位帶領士兵兵變殺死了所有的宦官

概況

編輯

秦朝

編輯

校尉在戰國時期已成為正式編制內的武官。秦國軍隊中的校尉為統領一「」的中級軍官。邯鄲之戰中王陵戰不善,亡五校。

西漢

編輯

沿襲秦朝,為中級軍官,高級將軍(享有開府置官之權,位上卿)的屬官。

另一類則是漢武帝時在鎮守長安的北軍中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分統禁軍,二千石、位次諸將軍

  •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統領八校。
  • 屯騎校尉:掌重騎兵部隊。
  •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
  • 越騎校尉:掌輕騎兵部隊。
  • 長水校尉:掌駐紮在長水、宣曲的由匈奴胡人組成的騎兵。
  • 胡騎校尉:掌駐紮在池陽由匈奴(部族與長水校尉所轄不同)等胡人組成的騎兵,根據屬兵情況,並不常置。
  • 射聲校尉:掌禁軍(羽林軍)中的弓箭手部隊。
  • 虎賁校尉:掌戰車部隊。

此外另置城門校尉,統領京師各門屯衛,分八屯。在西域、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駐軍長官也稱校尉,如駐西域戊己校尉、駐鎮守羌族地帶的護羌校尉等。

漢武帝時,名將霍去病在受將軍職前曾因戰功被封為驃姚校尉,時年僅十八歲。

東漢

編輯

東漢改設五校尉,繼續統領宿衛兵,秩比二千石,官高職顯,很多由皇族和親信擔任。

  • 北門中侯,掌監五校尉
  • 屯騎校尉,初年曾改名為驍騎校尉,但很快復原。
  • 越騎校尉,初年曾改名為青巾左校尉,但很快復原。
  • 步兵校尉,名稱如舊,但都城到了雒陽後的實際職權變化不明。
  • 長水校尉,併入了西漢胡騎校尉所屬。
  • 射聲校尉:併入了西漢虎賁校尉職屬。

城門校尉繼續執掌雒陽十二城門。

到漢末靈帝曾經特設西園八校尉,掌管京師附近的兵權。

但此時隨着軍權分散,各地諸侯並起,校尉的名號開始多見,如驍騎校尉曹操)、折衝校尉(袁術孫策夏侯惇)、鷹揚校尉(曹洪)等,而地位則居于越來越多的各中郎將之下。

在北方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駐軍長官也稱校尉,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等。

魏晉以後

編輯

漢朝以後,基本效仿東漢五校建制,不過校尉的地位日漸低落。西晉時沿襲曹魏,有烏桓校尉東夷校尉,分別專門管理北方與幽州一帶、和東北方向的少數民族事務的武官。泰始十年(274年)幽州東部的遼東地區從幽州分出,設置平州。東夷校尉順理成章地專門管理東北與平州一帶少數民族地區的軍官。

東晉時,亦設立有平羌校尉一職。多由仇池公兼領之。

時期定例為軍人散官低品官號,尊稱衛士為「校尉」,校尉已經變成士兵了。

現代歧義

編輯

在世界各國現代軍銜中,「校尉」一詞可用作「校官」與「尉官」之合稱,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等。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呂思勉,《三國史話·外戚》。

參考

編輯
  • 《通典·職官·十六》
  • 《後漢書·百官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