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亞號戰列艦

西里西亞號戰列艦(德語:SMS Schlesie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04年至1906年間建造的五艘德國級前無畏戰列艦之一,以普魯士時期的省份西里西亞命名。它於1904年11月19日在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開始龍骨架設,1906年5月28日下水,並於1908年5月5日交付海軍使用。艦隻裝備有四門280毫米主炮,最高航速為18(33公里每小時)。其所在的艦級在入役之初便已淪為過時,無論在尺寸、裝甲、火力和速度上都不如英國革命性的「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

歷史
德國
船名 西里西亞號
艦名出處 西里西亞
建造方 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鋪設龍骨 1904年11月19日
下水日期 1906年5月28日
入役日期 1908年5月5日
結局 1945年於斯維內明德觸雷擱淺,1949-1956年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德國級戰列艦
船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 標準:13191噸
  • 滿載:14218噸
船長 127.6米
型寬 22.2米
吃水 7.7米
動力輸出 13918千瓦
動力來源 3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18.5節
續航力 4770海里以10節
乘員 743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入役後,西里西亞號先是被編入公海艦隊第一戰列分艦隊,其後又轉編至第二戰列分艦隊。在早期的服役生涯中,它主要參與訓練巡航和艦隊演習。該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頭兩年一直跟隨艦隊服役,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它也短暫參與了戰鬥。日德蘭之後,帝國海軍將西里西亞號降格擔當警戒值勤,直至1917年才完全將其撤出前線,轉而成為一艘訓練艦。《凡爾賽條約》允許德國海軍保留八艘老式戰列艦用於沿海防禦,其中便包括西里西亞號。它最初一直處於儲備狀態,至1920年代中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繼而投入 重組後的魏瑪國家海軍服役。

西里西亞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參與了有限的戰鬥,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時短暫炮擊了波蘭軍隊。在1940年的威悉演習行動中,它則負責護送掃雷艇入侵挪威和丹麥。行動結束後,西里西亞號被賦予次要職責,主要擔任訓練艦和破冰船。至服役生涯的晚期,它還在波羅的海沿岸提供火力支援。1945年4月3日,西里西亞號在駛離斯維內明德時不慎觸雷並被拖回港口,它在那裡被其船員自行鑿沉於淺水區,但其艦艛大部、包括主炮仍露出水面。在戰爭剩餘的日子裡,西里西亞號仍可利用它的高射炮保護城市免受空襲。戰後,該艦被原地拆解報廢,但艦體的部分殘餘直至1970年代仍然可見。

建造

編輯
 
德國級艦隻線條畫

1900年,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的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促成第二部《德國艦隊法》的通過,為接下來十七年新建20艘戰列艦提供了資金保障。第一批是五艘不倫瑞克級戰列艦,於20世紀初開始建造;此後不久,設計工作進行了後續改進,成為德國級。德國級艦隻與不倫瑞克級大體相似,惟裝甲防護有所改進。它們還棄用了用於支承副炮英語Secondary armament翼炮塔,並將副炮安置在傳統的炮廓英語Casemate內,以節省重量。[1][2]然而,隨着裝備了十門12英寸(300公釐)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無畏號於1906年12月入役,[3]其革命性設計使得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都淪為二流,其中便包括西里西亞號。[4]

西里西亞號的全長為127.6米,有22.2米的舷寬和8.21的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13191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4218噸。艦隻配備了三台三脹式蒸汽機和十二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額定功率為13,918千瓦特(18,664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西里西亞號不僅是同級中航速最快的,也是最省燃料的成員之一。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它可以航行最多4,770海里(8,83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5名軍官及708名水兵。[5]

艦隻的的主艦炮為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炮塔內的四門28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8 cm SK L/40 gun[註 2]。副炮則由十四門獨立安裝在艦舯炮廓英語Casemate內的17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7 cm SK L/40 gun組成。另有單架英語Gun mount安裝的二十二門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主要用作防禦魚雷艇。此外,該艦還配備了六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艏、艉兩端各一具,兩邊舷側各兩具,均置於船體的水下部分。[7]艦隻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保護。其裝甲帶在艦舯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的厚度為240毫米,用於保護其彈藥艙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而船體兩端則覆以較薄的板材。它的的主甲板裝甲厚度為40毫米,主炮炮塔的裝甲則有280毫米厚。[8]

服役歷史

編輯

西里西亞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成員[註 3]由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04年6月11日以合同代號「R」進行訂購。它於11月19日在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開始進行龍骨架設,至1906年5月28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普萊斯公爵德語Fürstentum Pleß夫人瑪蒂爾德主持為艦隻冠以「西里西亞」之名,而時任西里西亞省最高行政長官的羅伯特·馮·策德利茨-特呂奇勒德語Robert von Zedlitz-Trützschler也發表了演說。1908年3月,一名船廠員工將西里西亞號轉移至基爾,以進行最後的舾裝。它於5月5日入役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並計劃投入海試。但海試時間從7月6日被推遲至9月5日,因當時該艦被臨時充當魚雷測試船,以代替必須回到旱塢進行大修的防護巡洋艦菲內塔號。9月初,隨着菲內塔號完成大修,西里西亞號得以加入活動艦隊(後改稱公海艦隊)。它於9月22日完成了滿編人員配置,隨後被部署至第一戰列分艦隊[10]

活動艦隊的艦艇於1909年7月7日至8月1日展開了一次進入大西洋的巡航。當返回德國的途中,它們在斯皮特黑德英語Spithead受到英國皇家海軍的接待。[10][11]同年年底,海軍中將亨寧·馮·霍爾岑多夫成為活動艦隊新任總司令。由於最新的水下武器造成的威脅與日俱增,以及新的拿騷級戰列艦太寬而無法通過威廉皇帝運河,他作為艦隊司令的任期內以戰略試驗為標誌。為此,艦隊於1910年4月1日將駐地從基爾轉移至威廉港。同年5月,西里西亞號參加了在丹麥與挪威之間的卡特加特海峽舉行的艦隊訓練。這些都符合霍爾岑多夫的戰略,他設想將皇家海軍吸引至當地的狹窄水域。年度的夏季巡航前往挪威,隨後進行了艦隊訓練,期間於8月29日在但澤舉行了海上閱兵[12]年底,它們又前往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13]

1911年3月,艦隊在斯卡格拉克和卡特加特海峽進行演習。6月和7月,西里西亞號隨艦隊餘部在基爾分別接見了英國和美國的海軍分艦隊。同年的秋季巡航僅限於駛至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艦隊在演習期間還為來訪的奧匈帝國使團舉辦了另外一次海上閱兵,檢閱者包括奧匈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海軍總司令魯道夫·蒙特庫科利英語Rudolf Montecuccoli。1911年11月3日,西里西亞號被轉配至其姊妹艦所在第二戰列分艦隊;同時,它也被召回第二分艦隊的駐地基爾。在1912年中期,由於阿加迪爾危機,夏季巡航僅限於波羅的海,以避免在與英國和法國的緊張局勢加劇期間暴露艦隊。[14]此後,艦隊於8月至9月舉行了年度秋季演習。進入波羅的海的冬季巡航則跟隨於年底進行。1913年也遵循類似的活動模式。[10][15]1914年7月14日,前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航啟動。但七月危機期間的戰爭威脅使得德皇威廉二世在僅僅兩周後便提前結束了巡航,艦隊於7月底回到港口,為戰爭做準備。[16]8月4日午夜,英國以德國侵犯了比利時的中立地位為由,正式對德宣戰。[17]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西里西亞號於戰爭的頭兩年一直跟隨公海艦隊服役。在衝突爆發之初,該艦曾被部署至德意志灣擔任防衛值勤。之後,它重返公海艦隊,為1914年12月15-16日對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大巡洋艦群提供護掩護。[18]在這次行動中,由十二艘無畏艦和八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德國戰列艦編隊一度駛至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六艘戰列艦約10海里(19公里)的範圍內。然而,與對方其它驅逐艦之間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公海艦隊時任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調轉戰列艦返回德國。[19]1915年4月17-18日和21-23日,艦隊的兩次出擊德語Sortie均無果而終。類似的第三次行動發生於5月17-18日,第四次則是10月23-24日。[18]1916年3月,西里西亞號一度被委任作U艇靶艦[10]4月24-25日,西里西亞號及其姊妹艦又加入了公海艦隊的無畏艦群,以支援再度受命突襲英格蘭海岸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第一偵察集群[18]在前預定目標的途中,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因不慎觸雷而被迫提前返航,其餘艦隻則繼續執行任務。由於能見度不佳,大巡洋艦僅對雅茅斯洛斯托夫特的港口進行了短暫的炮擊。行動亦很快被叫停,並在英國艦隊尚未及攔截前離開。[20]在波羅的海進行的分艦隊演習隨後於5月11日至22日展開。[21]

日德蘭海戰

編輯
 
英國(藍)及德國(紅)艦隊於日德蘭海戰的主要調遣圖

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作為公海艦隊的新任總司令,計劃立即發動進入北海的另一輪襲擊,但塞德利茨號的損壞和第三戰列分艦隊幾艘無畏艦的冷凝器故障導致計劃被迫推遲至1916年5月底。[22]西里西亞號此時是第二戰列分艦隊第四支隊的第二艘艦,受海軍少將弗朗茨·毛弗德語Franz Mauve指揮,位居德國戰列線的後方。在隨後的行動中,西里西亞號身處戰列線的倒數第二艘艦,僅領先於其姊妹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23]在「向北疾行」期間,舍爾下令艦隊全速追擊正在撤退的英國第5戰列分艦隊英語5th Battle Squadron。西里西亞號及其姊妹艦的速度明顯不如更快的無畏艦,並迅速落後。[24]至19:30,大艦隊已經抵達現場,面對舍爾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25]公海艦隊的機動性受到航速較慢的德國級艦隻的影響而嚴重受阻;如果舍爾下令立即轉向往德國,他將不得不犧牲速度較慢的艦隻才能順利逃脫。[26]

舍爾決定用「掉頭交戰德語Gefechtskehrtwendung」來逆轉艦隊的航向,這一機動要求德軍戰列線上的每一艘艦同時轉向180度。[27]由於落在後方,第二戰列分艦隊難以在調轉後遵循新的航向。[28]因此,西里西亞號及其分艦隊的另外五艘艦都已經脫離了德國戰列線。毛弗曾考慮將他的艦隻移動至戰列線尾端,跟隨在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無畏艦之後;但當他意識到此舉將會對弗朗茨·馮·希佩爾將軍麾下的大巡洋艦機動造成干擾後,他決定取消這項移動。作為替代,毛弗試圖將其艦隻置於戰列線的最前端。[29]

在戰鬥首日晚些時候,處境窘迫的第一偵察集群大巡洋艦遭到了其英國同行的追擊。西里西亞號和其它所謂的「五分鐘艦」[註 4]遂通過在對方戰列巡洋分艦隊之間穿行來提供支援。[31]西里西亞號及其姊妹艦在黑暗中幾乎無法辨認目標。由於能見度低,他們的射擊效果不佳。[32]英國戰列巡洋艦則對德國艦隻取得了幾次命中;在短暫的混戰中,一枚大口徑炮彈近距脫靶所激起的水沫連同彈殼碎片落在西里西亞號的甲板上,造成1人死亡及1人受傷。[18]毛弗認為繼續與更強大的戰列巡洋艦交戰是不明智的,遂下令向南轉舵8點[註 5]離開,英國人沒有進一步跟隨。[33]

5月31日深夜,艦隊組成夜間巡航陣型返回德國;西里西亞號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兩艘戰列艦落在遭到重創的大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德夫林格號之後,位居德國戰列線的末端。[34]期間英國驅逐艦曾向艦隊發動了一系列攻擊,其中部分是針對西里西亞號。[18]儘管如此,公海艦隊還是成功突破了英國的驅逐艦群,並於6月1日凌晨04:00抵達犄角礁英語Horns Rev[35]數小時後,艦隊進一步抵達威廉港,並由未受損的拿騷級黑爾戈蘭級無畏艦在錨區外圍組成防禦陣位。[36]

後續戰時服役

編輯

日德蘭之後,西里西亞號及其倖存的三艘姊妹艦重返易北河口擔當警戒值勤,並於6月至7月再次成為德國U艇的魚雷靶艦。[37]日德蘭的經驗表明,老舊的前無畏艦在與無畏艦的海戰中已無立足之地,因此當8月18日公海艦隊再次出擊英語Action of 19 August 1916時,它們被留在了後方。[38]從1917年1月31日至2月9日,西里西亞號在丹尼斯海峽擔任警戒艦英語guard ship破冰船,之後返回易北河。從5月2日到6月8日,它在波羅的海再度充當靶艦。該艦在易北河的警戒艦職責於7月27日結束,當時她撤出現役並改裝成一艘訓練船,用於訓練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人員和新兵。它於1917年8月20日至1918年4月16日擔任此角色。[39]

1918年4月下旬,西里西亞號被帶進位於威廉港的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旱塢,將被改裝為海軍學員的訓練船。該艦的主炮和副炮均被拆除,以便在岸上使用,艦上轉而裝備了105毫米炮和88毫米炮。至1918年11月,它已經在波羅的海進行了數次訓練巡航;而在戰爭末期的基爾兵變期間,它則身處基爾。11月5日,儘管港口內的其他大多數艦艇都已升起象徵革命的紅旗,但該艦仍然懸掛着德意志帝國海軍旗出港。西里西亞號最初前往弗倫斯堡,但兵變已經蔓延到當地,因此根據國家海軍辦公室的命令,它改為駛向斯維內明德。在那裡,時任艦長、海軍中校胡戈·馮·瓦爾代爾-哈茨於11月10日降下軍旗,讓他的艦隻停止服役。他和船員們則留在艦上,於11月14日將西里西亞號駛回基爾,並於11月20日在當地退役。艦隻隨後又被短暫地用作訓練學員操作鍋爐和發動機;至12月1日才再度除役。[39]

戰間期

編輯
 
正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西里西亞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德國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德意志帝國海軍改組為國家海軍。根據條款第181項,新海軍獲準保留八艘前無畏艦,其中兩艘將作為岸防儲備。[40]西里西亞號是根據條約條款保留的艦隻之一,但最初僅作為儲備,因其仍然攜帶的武器只剩105毫米和88毫米炮。到1920年代中期,仍在服役的兩艘戰列艦不倫瑞克號漢諾威號已經破舊不堪,需要更換。然而,舊戰列艦的替代者——德國級裝甲艦在短期之內都無法準備好,因此國家海軍決定於1926-1927年對西里西亞號進行重新武裝和現代化改造。它重新裝備了原本的280毫米炮,並在舊的170毫米炮廓中安裝了全新的150毫米炮作為副炮。改造工程還包括拆除前桅煙囪英語Funnel (ship),並將相關的鍋爐引入一副擴大的煙囪,以及安裝一個新的重型單杆桅。工程於1927年3月1日完成,進而由前漢諾威號的船員換編登艦服役。[39][41]

與艦隊餘部會合後,西里西亞號成為海軍北海司令、後升任戰列艦司令的海軍少將亞歷山大·韋特德語Alexander Werth (Admiral)的旗艦,並以威廉港為駐地。1927年5月,時任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來到威廉港視察艦隊。與戰前一樣,年度艦隊演習都在8月和9月進行,至9月14日在興登堡的海上閱兵中結束。海軍少將威廉·普倫策爾德語Wilhelm Prentzel於9月29日接替了韋特的職位,但他於1928年10月又被瓦爾特·弗朗茨德語Walther Franz少將取代。在1928年的進程中,西里西亞號於7月參加了一次艦隊巡航,並於8月與舊式鐵甲艦、此時已成為靶艦的巴登號在大西洋上進行射擊訓練。下一次大西洋巡航接下來是在1929年4月和5月舉行。1930年2月,弗朗茨已經獲晉升為海軍中將,他將該部隊的指揮權移交予海軍少將理夏德·弗爾斯特德語Richard Foerster (Admiral)。從4月3日至6月6日,西里西亞號獨自踏上了前往地中海的大型巡航訓練,期間它曾到訪西西里島墨西拿,艦上的高級軍官還在當地會見了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42]

1931年6月,西里西亞號出訪挪威。1932年9月,弗爾斯特的職位被海軍准將馬克斯·巴斯蒂安英語Max Bastian接替,與此同時,後來的「阿勃韋爾」主管、海軍上校威廉·卡納里斯接掌了該艦的指揮權,並在此後的兩年間都擔任這一職務。西里西亞號於1933年1月再次前往大西洋,其中包括1月6日至9日在冰島停留。1933年12月10日,新型裝甲艦德國號取代西里西亞號成為戰列艦司令的旗艦。後者於1935年2月18日至4月8日被重新改裝為軍校學員訓練艦,並於9月30日被正式從艦隊序列中除籍。[42]改裝內容包括安裝額外的高射炮和更換艦上的鍋爐。新的鍋爐效率更高,使用數量更少;由此騰出的空間被用作學員的宿營艙和教學室。[43][5]船員編制也發生了變化:原標準編制為35名軍官和708名士兵;改造後,這一數字減少為29名軍官和559名士兵,再輔以214名學員。[5]在接下來的三年中,西里西亞號作為培訓督學的一部分,展開了數次海外訓練巡航。第一次從1935年12月1日持續至1936年2月29日,前往大西洋中部的佛得角。回到德國後,它完成了更多的現代化改造工程,並於1936年10月12日至1937年4月22日期間遊歷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進一步的巡航隨後分別於1937年10月、1938年4月和1939年3月展開。在此期間,其最後的燃煤鍋爐也被替換成燃油鍋爐。[44]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西里西亞號向海爾要塞區英語Hel Fortified Area開火
 
西里西亞號(後)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在占領西盤半島的港口後

在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里西亞號原本一直擔任訓練艦的角色,直至9月21日至27日期間受命前往炮擊海爾亞斯塔爾尼亞附近的波蘭炮兵陣地。[45]行動過後,西里西亞號拆除了其六門150毫米口炮,用於裝備至新的水面突襲艦企鵝號英語German auxiliary cruiser Pinguin[46]然後它重投訓練艦職責,並從1940年1月至3月擔任破冰船,供德國U艇操作。4月,在入侵挪威和丹麥的威悉演習行動期間,它又在小帶海峽掃雷艇提供護航。西里西亞號此後恢復了訓練職責,然而船員短缺迫使海軍在8月2日停用該艦,只留下一名骨幹船員英語Skeleton crew在艦上維持該機器運作。1941年1月,它又重新啟用,作為破冰船在波羅的海服役,直到3月31日再次在戈滕哈芬退役,此後被用作靜止的訓練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僅保留一名骨幹船員。[45]

1941年初,當德國開始準備與蘇聯開戰時,西里西亞號於4月30日重新啟用,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一同保護布雷艇在波羅的海地區布下一系列雷區,以阻止蘇聯的波羅的海艦隊試圖突圍到英國。在德國於6月入侵蘇聯後,對方艦隊並未試圖離開港口,因此西里西亞號於10月脫離了保衛雷區的部隊。它回到戈滕哈芬並恢復訓練職責。冬季的破冰需求則再次促使該艦從1942年1月至4月服役。[45]至1942年4月4日,西里西亞號與戰列艦格奈森瑙號和破冰船卡斯托耳號德語卡斯托耳号破冰船共同返回戈滕哈芬。[47]此後,西里西亞號於1943年和1944年在波羅的海執行的訓練任務有限,因為到戰爭的這個階段,德國可獲得的燃料油供應越來越困難。在此期間,艦上的武器裝備幾經修改。其中艦橋兩側於1943年安裝了一對37毫米高射炮。[45][48]

西里西亞號的防空武器於1944年初得到大幅加強,當時它增加了兩門40毫米炮以及二十門分別採用兩具四聯裝和六具雙聯裝的20毫米炮。進一步的改進於同年晚些時候進行,包括在其艦艛頂部安裝四門105毫米高射炮以取代原老舊的88毫米炮,並在艦橋安裝了另外兩門高射炮取代了被拆除的37毫米炮。輕型高射炮增加到七至十門單座和雙座安裝的40毫米炮以及十八至二十二門雙座和四座安裝的20毫米炮(不同來源對於火炮的確切數量表述不一)。[註 6]西里西亞號還配備了FuMO-25型無線電探測儀德語Funkmessgerät和FuMB-6型無線電探測偵察儀德語Funkmessbeobachtungsgerät,兩者都安裝在前桅上。[50]

1945年3月15日至21日,西里西亞號從但澤被轉移至戈滕哈芬,然後又被轉移到索波特,為該地區的德軍提供火炮支援。然後,它從索波特運送了逾千名前線傷病到斯維內明德,並在當地補充了彈藥。接下來該艦留在港口以炮擊正在推進的蘇聯突擊第2集團軍。5月2日,它又受命保護連接沃爾加斯特烏瑟多姆島佩內河大橋德語Peenebrücke Wolgast。5月3日清晨,在駛往格賴夫斯瓦爾德島英語Greifswalder Oie以南時,西里西亞號撞上了英國人布設的水雷;爆炸造成兩人死亡,並引發嚴重水浸。它遂由Z-39號驅逐艦拖回斯維內明德,其高射炮在那裡可以用來幫助保衛城市。船員們在淺水區鑿沉了該艦,這樣它就不會被空襲擊沉,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45]1949年至1956年間,西里西亞號的殘骸在原地被一家東德公司拆解報廢。[51][52]艦體的部分殘餘至1970年仍然可見。[51]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8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6]
  3.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9]
  4. ^ 艦隻被稱為「五分鐘艦」,因為這是它們在面對無畏艦時所預計的存活時間。[30]
  5. ^ 羅盤可分為32點方位,每點方位對應11.25度。向右轉舵8點可改變艦隻90度的航向。
  6. ^ 該艦在二戰後期的確切防空武器數量存在一些差異。 根據H·T·倫頓的《二戰德國戰艦》,西里西亞號裝備了六門差異化安裝的105毫米炮、十門單座40毫米炮和二十二門20毫米炮(其中十六門為四聯裝、餘下六門為雙座)。[49]

引用

  1. ^ Staff,第5頁.
  2. ^ Hore,第69頁.
  3. ^ Campbell & Sieche,第21–22頁.
  4. ^ Herwig,第57頁.
  5. ^ 5.0 5.1 5.2 Gröner,第21頁.
  6. ^ Grießmer,第177頁.
  7. ^ Staff,第6頁.
  8. ^ Gröner,第20–21頁.
  9. ^ Gröner,第56頁.
  10. ^ 10.0 10.1 10.2 10.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5頁.
  1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35, 238頁.
  1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40–241頁.
  13. ^ Staff,第8頁.
  1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41–242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41–244頁.
  16. ^ Staff,第11頁.
  17. ^ Herwig,第144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Staff,第14頁.
  19. ^ Tarrant,第31–33頁.
  20. ^ Tarrant,第52–54頁.
  2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44頁.
  22. ^ Tarrant,第58頁.
  23. ^ Tarrant,第286頁.
  24. ^ London,第73頁.
  25. ^ Tarrant,第150頁.
  26. ^ Tarrant,第150–152頁.
  27. ^ Tarrant,第152–153頁.
  28. ^ Tarrant,第154頁.
  29. ^ Tarrant,第155頁.
  30. ^ Tarrant,第62頁.
  31. ^ Tarrant,第195頁.
  32. ^ London,第70–71頁.
  33. ^ London,第71頁.
  34. ^ Tarrant,第240頁.
  35. ^ Tarrant,第246–247頁.
  36. ^ Tarrant,第263頁.
  3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5–126頁.
  3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245頁.
  39. ^ 39.0 39.1 39.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6頁.
  40. ^ Sieche,第218頁.
  41. ^ Dodson,第60頁.
  42. ^ 42.0 42.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7頁.
  43. ^ Sieche,第222頁.
  4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7–128頁.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28頁.
  46. ^ Edwards,第11頁.
  47. ^ Garzke & Dulin,第151頁.
  48. ^ Dodson,第64頁.
  49. ^ Lenton,第39頁.
  50. ^ Dodson,第64–67頁.
  51. ^ 51.0 51.1 Gröner,第22頁.
  52. ^ Slavick,第23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20. ISBN 978-1-5267-4198-1.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Die Panzer- und Linienschiffe der Brandenburg-, Kaiser Friedrich III-, Wittlesbach-, Braunschweig- und Deutschland-Klasse.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2001. ISBN 978-3-7637-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