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

组织的行政管理,包括制定组织战略和协调员工实现其目标的活动

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管理活動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1]以前管理學主要用運籌學來解決管理中碰到的問題。近十幾年管理學發展很快,它已經不單單是用運籌學來分析一些具體問題,而是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交叉科學來分析如運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與不確定性決策,複雜系統演化湧現自適應自組織自相似機理等。已經不是一個運籌學所能涵蓋的。由於所有組織都可以被視為一定的系統,管理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人類行為,包括設計、促進系統更好地生產。這種觀點為「管理」自身創造了發展機會,是管理他人之前,先管好自己的先決條件。一些人[誰?]認為管理學應該歸入自然科學,而另外一些人[誰?]則認為應該歸入社會科學

公司裏與工廠工人的訓練會議,開會是管理學的重要一環

定義

編輯

管理的定義和範圍包括:

  •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組織或企業內根據一定的決策、規章進行協調活動,以達到某個明確的目標。
  • 管理是生產的一個要素——與器械、資源、財務列席而坐。
  • 彼得·杜拉克從兩方面觀察了管理的基本任務:市場營銷創新。不管怎樣,創新與營銷密切相關(產品創新是戰略營銷的核心議題之一)。杜拉克認為營銷是商業成功的關鍵,但如今的工商管理普遍認為管理與營銷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分支學科。
  • 歐洲管理由學者安德烈亞斯·卡普蘭根據跨學科原則具體定義為一種跨文化社會管理方法。[2]
  • 主管或經理應該被企業賦予威信和職權,以便做出決斷。
  • 作為一門學科,管理學的研究包括了企業決策、組織、計劃、控制、管理資源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功能,以便順利完成給定的目標。
  • 管理人數可以是小公司的一個人,也可以是跨國公司里成百上千的經理組成的管理層。
  • 在大企業中,董事會制定政策,行政總裁付諸實施。[3]

理論梗概

編輯

管理」一詞在古老法文的解釋是「領導、執行的藝術」;在拉丁文解釋裏是「以手領導」。在現代,「管理」可被包括領導和管理所有組織;透過組織、調度和運用各種人力、財務、原料、實體、知識、資產或其它無形資源的活動(包含規劃、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達成組織目標。由於管理包涵了對人力資源的組織,因此它暗示了管理需要有效溝通;企業環境(不單單是物理、機械環境)則暗示了人員的激勵,暗示了有效的進步或系統性產出。管理可以存在於合法或非法的環境或企業當中。綜上所述,人員、溝通、積極的事業方向是管理的必備要素。計劃、度量、心理激勵工具、目標、經濟(例如盈利)在管理中可有可無。在起初,管理可以從功能角度來看待,例如量化度量、調整計劃、達到目標。這在一些計劃不會出現的情況上也適用。由此,亨利·法約爾[4] 認為管理有六大作用:

  1. 預測
  2. 計劃
  3. 組織
  4. 領導
  5. 協調
  6. 掌控

二十世紀早期管理學作家瑪麗·法雷特(Mary Follett)從哲學角度給出了另一種觀點,即把管理學定義為「讓人們做事的藝術」。[5]

其它人則認為這種定義過於狹隘。詞句「管理就是管事的人所做的事」被廣為流傳,指出了管理在定義上的困難,定義本質的改變,以及管理骨幹階層對管理實踐的影響。

人們習慣上常常將管理稱為「商業管理」,將管理摒除在商業活動範圍之外,例如慈善組織和公共部門。廣義上講,每個組織都必須對它的工作、人員、流程、技術等進行管理,以將效率最大化。但人們仍然習慣上把教管理的學校叫「商學院」,一些院校,如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使用「商學院」字眼,另一些院校如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則特別使用了「管理」的字眼。

「管理」這個字的意思也可以用來描述組織的經理候選人,例如法人。管理體系是一個用來描述用來管理一個組織的團體的字眼,例如一個運動聯盟。在英語中,"management" 或 "the management" 作為集合名詞用來描述組織的管理層,例如公司管理層。歷史上,這常常與詞彙 "Labor" 相對,後者指被管理的對象。

管理的性質

編輯

在盈利組織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為股東服務。典型的活動在於盈利(為股東),創造價格合理、富有價值的產品(為消費者),為僱員提供工作機會。在非盈利組織中,管理要維護捐贈者的意願。在大多數管理或管治過程中,股東選舉董事會,後者任命管理高層。少數組織甚至應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員工選舉方式)來參與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門,管理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代議民主制,參政人士通過選舉獲得公共職位。

歷史

編輯

管理學的歷史難以追溯。有的人從後現代觀出發,認為管理學在現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預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可以從蘇美人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談起。那個世紀的奴隸主人面臨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業企業利用本身的一些權力,使他們不必被迫去面臨管理系統化的問題。但一些像阿拉伯數字的傳播(5世紀到15世紀)和複式記帳法的法典編纂(1494)等的創新提供工具給管理估計、計劃和控制。希伯來《摩西五經》中記載着豐富的律法,以及對各種政務、人倫、祭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範。

工業革命之前,受到商業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機械化記錄設備的不足,企業所有人自己將管理事物全權包攬是不足為奇的。但當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時,產業所有人(個人、工業王朝世家或股東群)與每日管理人(獨立的策劃、控制等專業人士)相互分離變得更加尋常。

早期

編輯

管理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許多作者所著的文獻成為當代管理的奠基之作。[6]

古代的一些軍事兵法策略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參考資料。例如,公元前6世紀中國將軍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6]

在古代與中世紀,有許多人士編寫「王者明鏡英語Mirrors for princes」的書籍,旨在勸諫新君王如何治理國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論》(寫於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意大利作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所著的《君主論》(c.1515)。[7]

十九世紀

編輯

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資源分配、生產定價策略等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發明家們如伊萊·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馬修·博爾頓發展了生產技術因素如標準化質量控制成本會計、可互換的零件以及生產計劃。這些管理的許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國經濟中就已經應用了。當時的社會有400萬人,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准大規模生產的「管理」。

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著名的《國富論》,其中提到了通過分工來提高組織生產的效率。[7]斯密描述了過程的改進是如何提高大頭針生產效率的。當時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產200個大頭針,斯密分析了生產步驟,進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產大頭針的效率提高到48,000個。[7]

二十世紀

編輯

20世紀初開始,人們發現,管理者開始努力將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於其自認為非常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請參見唯科學主義來了解此種見解被認識到的局限之處)。例子包括19世紀90年代亨利· R ·湯的管理科學,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和莉蓮·吉爾布雷思的《應用動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圖。J·鄧肯在1911年為大學寫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書。1912年,上野陽一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義,成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風格」的管理顧問。他的兒子上野一郎則領導了日本的品質保證

最早的管理學方面的綜合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開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亨利·法約爾(1841-1925)和亞歷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學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關係。在20世紀早期,奧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爾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學中應用了心理學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爾頓·梅奧(1880-1949),瑪麗·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納德(1886-1961),馬克斯·韋伯(1864-1920),倫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對管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彼得·德魯克(1909-2005)撰寫了應用管理學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於1946年)。這本書源於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主席,1956年卸任)委託其對該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德魯克後來又寫了39本書,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羅納德·費雪(1890-1962),桑頓·弗萊(Thornton C. Fry)為管理學研究引入了統計技巧。20世紀40年代,帕特里克·布萊克特專門研究了運籌學的應用數學科學的發展,最開始是為了實施軍事行動。運籌學有時候被稱為「管理科學」(但是與泰勒的科學管理有顯著不同),嘗試着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決策難題,而且可以直接應用於多個管理難題,尤其是在物流和運營方面。

隨着20世紀管理者作為一個階層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管理藝術/科學方面拋頭露面的從業者開始具有某種威望,因此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統向公眾兜售看法開闢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學的許多時尚理論更多的與大眾心理學相關,而非管理學的科學理論。

最近的發展包括限制理論目標管理再造六西格瑪和各種信息技術驅動的理論,比如敏捷軟件開發,以及團隊管理理論,如Cog's Ladder(齒形階梯)。

到二十世紀末,工商管理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

二十一世紀

編輯

二十一世紀的觀察家們發現依據功能來將管理團隊進一步分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流程同時需要幾個功能項。因此,人們更傾向於根據不同的過程、任務、目標來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論也被應用於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教育管理等。管理更進一步地向公民社會延伸,如非盈利組織管理、公益創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學中許多假設都受到了攻擊,如來自商業道德的批評、批判性管理研究英語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反公司化激進運動英語Anti-corporate activism等等。

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勞動民主化英語Workplace democracy變得更加常見,在某些地方甚至遍佈管理的所有層級。然而,這些模式產生於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於命令層級英語Command hierarchy的出現。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種形式的民主——事實上,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管理層必須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支持才能得以運作。否則,員工要麼離職去尋找別的工作,要麼組織罷工、進行抗議。雖然管理趨勢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結構仍然事實上(de facto)組織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結構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員並沒有對管理層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層在裁掉基層員工時,為自己添設獎金。[8]

根據領導能力學者曼弗雷德·凱茨英語Manfred F.R. Kets de Vries,如今所有的高層管理團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種程度的人格障礙的影響。[9]

主題

編輯

基本功能

編輯

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後者常常分類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指揮、控制/監視、激勵。近現代將其概括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 計劃:決定未來需要發生些什麼事情(今天、下周、下個月、下一年等等)為行動設立計劃。
  • 組織:管理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優化資源,完成計劃。
  • 人事:職業分析,為職位聘用合適的工人。
  • 領導/指揮:決定在某一情況下需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並組織人員將其完成。
  • 控制/監視:對應計劃檢查進程。
  • 激勵:激勵也是管理的一個基本功能,因為沒有激勵,員工工作將會沒有效率。如果組織中沒有激勵,那麼員工可能不會在其它功能上做出貢獻(通常是由高層設立的目標)。

基本角色

編輯
  • 人際關係:負責與員工之間的協調與互動。
  • 信息傳遞:負責傳遞、共享、分析信息。
  • 制定決策:負責做出決策。

管理技巧

編輯
  • 政策性的:奠定實力基礎,建立交往關係。
  • 概念性的:分析各種複雜局面。
  • 人際性的:溝通、激勵、引導、委任。
  • 診斷性的:可以從問題中找出合理解決方案。
  • 技術性的:精通自己管轄範圍里的技術技能。[10]

設立經營方針

編輯
  • 商業任務是最明顯的目標——例如它可以是製造肥皂。
  • 商業展望反應了公司的願望,將其方向或是未來的目的地具體化。
  • 商業目標指的是一項任務的完成或是一項任務要達成的事情。
  • 商業的經營方針是一套綱領,對樹立規範章程和目標起指導作用,可能會被用在經理的決策中。經營方針必須靈活,易於解釋,能被所有員工讀懂。
  • 商業戰略指一組計劃,用以集合資源來實現商業展望和長遠目標。它是管理人員的大綱,指導他們如何分配和使用資源來為組織獲益。在最初,它幫助管理人員決定他們要組建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方針與戰略的執行

編輯
  • 所有的方針與戰略必須與各級所有的管理者進行討論。
  • 管理者必須理解他們在何地、以何種方法執行這些方針與戰略。
  • 必須給每個部門設立相應的執行方案。
  • 方針與戰略必須定時審查評估。
  • 為意外情況準備的備用計劃必須設立,以備不測。
  • 管理高層必須定時進行日常評估。
  • 商業運作需要團隊精神與良好的環境。
  • 每個部門的任務、目標、強項、缺點都必須進行分析,以幫助它們在完成商業任務的過程中定義角色。
  • 預測機制為未來商務環境提供了可靠的前瞻景觀。
  • 必須建立策劃團隊以保證所有計劃前後一致,方針與戰略都朝着完成同一任務、目標而努力。
  • 組織變革是通過應用約翰·柯特(John Kotter)的八步方案來完成的:增加緊迫感、找到正確的展望景觀、與買進方聯絡、強化行動、創立短期成就、不放棄、堅持改變。[11]

計劃過程中的方針與戰略

編輯
  • 未來的各部門的計劃應該讓中、基層管理者知曉。
  • 應設立框架,以便設計規劃、做出決策。
  • 中、基層管理者也可以為公司的戰略加入一些自己的計劃。

管理層

編輯

許多組織都有三級管理層:基層、中層、高層。這些管理者組成權責層次,完成不同的工作。在許多組織中,管理人員的數目相對於等級而言呈金字塔形狀。每個等級的管理人員都有相應的職責與頭銜。[12]

高層

編輯

高層管理者包括董事會(包括非執行董事執行董事),總裁,副總裁,CEO,及其他首席級別管理人員。他們負責控制並監管整個公司,在最高處確定基調,制定戰略計劃、公司政策,並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此外,頂層管理者在籌集外部資源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並為股東和公眾負責。 董事會通常主要由非執行董事組成,這些董事對股東負有誠信義務,但並不密切參與公司的日常活動,這一點隨着公司的類型(譬如公營還是私營)、規模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會有所不同。這些董事在違反該義務時理論上應負責任,通常他們會投保董事與高級職員責任保險。據估計,世界500強的董事每周花費4.4小時的時間履行董事會義務,在2010年其薪酬中位數為212512美元。董事會確定公司戰略,制定重大決策,比如重要收購以及對高層管理者(行政總裁或稱CEO)的聘用、考核和解聘,而CEO通常負責聘任其他職位的人員。不過,董事會在聘任首席財務官(CFO)等其他高管職位方面的參與度也在提升。2013年,一份對來自公營和私營公司的160多位CEO和董事的調查發現,CEO的最大弱點是「指導技巧」與「董事會參與」,且10%的公司從來不對CEO進行考核。董事會可能也聘用有一些員工(比如內部審計員)向其匯報情況,或者直接僱傭獨立承包商,比如,董事會(通過審計委員會)通常選擇審計員的方式。

高層管理人員的有用管理技巧隨着公司類型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通常會包括一個理解競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董事會。此外,CEO負責執行和確定(在董事會框架內)公司的廣泛政策。主管經理管理層完成日常工作細節,包括:說明編制部門預算,程序和計劃的要求;聘用中層管理人員,比如部門經理;部門間協調;媒體和政府關係;以及與股東的溝通。

中層

編輯

管理中層由總經理、區域經理、部門經理組成,並向管理高層匯報所在部門的工作情況。他們更多地注重組織與指揮,根據公司的經營方針執行組織計劃,完成高層制定的目標。中層管理人員負責將高層的信息與決策傳達、解釋給基層,並為基層管理人員提供指導、靈感,以便提升效率。管理中層的主要職能包括:

  • 設計、指揮有效的團隊,保證團隊間的協作與信息交流。
  • 定義、監視團隊層面的運作。
  • 診斷、解決團隊中出現的問題。
  • 設計、執行獎勵系統,支持有效的協作機制。

基層

編輯

管理基層包括監督員、組長、工頭等等。他們着重於控制與指揮,常常承擔為員工分配任務,指導、監督員工的日常工作,保證生產的質量與數量,提出建議,匯報問題等等。基層管理人也為員工樹立榜樣,提供:

  • 基本的監督
  • 激勵
  • 事業規劃
  • 反饋

管理學分支

編輯
 

常見的管理理論分支如下[13]

管理現象理論
管理方法
  • 管理客體研究方法
  • 管理主體研究方法
分支學科
其他相關學科:

著名管理學家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Stephen P. Robbins 等,林建煌編譯. 現代管理學,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台北市. 2012年2月: 5. ISBN 978-957-609-848-2. 
  2. ^ Kaplan, Andreas. European management and European business schools: Insights from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school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2 (4): 529–534. doi:10.1016/j.emj.2014.03.006. 
  3. ^ Management. Business Dictionary. [2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4. ^ Administration industrielle et générale - prévoyance organization - commandment, coordination – contrôle, Paris : Dunod, 1966
  5. ^ Vocational Business: Training, Developing and Motivating People by Richard Barrett - Business & Economics - 2003. - Page 51.
  6. ^ 6.0 6.1 Gomez-Mejia, Luis R.; David B. Balkin and Robert L. Cardy. Management: People, Performance, Change, 3rd ed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SA: McGraw-Hill. 2008: 19. ISBN 978-0-07-302743-2. 
  7. ^ 7.0 7.1 7.2 Gomez-Mejia, Luis R.; David B. Balkin and Robert L. Cardy. Management: People, Performance, Change, 3rd ed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SA: McGraw-Hill. 2008: 20. ISBN 978-0-07-302743-2. 
  8. ^ Craig, S. (2009, January 29). Merrill Bonus Case Widens as Deal Struggles. Wall Street Journal.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Manfred F. R. Kets de Vries The Dark Side of Leadership -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14(3), Autumn Page 26 (2003).
  10. ^ Kleiman, Lawrence S. "Management and Executive Development." Reference for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2010): n. pag. Web. 25 Mar 2011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John Kotter & Dan S. Cohen. (2002). The Heart of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2. ^ Juneja hu Juneja, FirstHimanshu, and Prachi Juneja.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udy Guide. WebCraft Pvt Ltd, 2011. Web. 17 Mar 201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周敬偉,《管理理論和應用》

來源

編輯
書籍
  • 周敬偉 著:《管理理論和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 許激 著:《效率管理——現代管理理論的統一》,經濟管理出版社
  • 《管理學名著提要(一)(二)》,昭明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