緄夷
昆夷也作混夷、串夷、畎夷、犬夷、犬戎、緄夷等[1],又作緄戎、昆戎[2][3],主要活動區域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北部涇水以北一帶,在周人領土的西方。在商朝時,被列為西夷,周朝時,改列為西戎。在戰國時,被列為西戎八國之一,臣服於秦國。至匈奴興起後,加入匈奴之中,為匈奴先祖之一。
歷史
編輯昆夷最早活動於涇水以北一帶,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寧夏交界一帶。夏朝時為九夷之一,商代時為鬼方之一。緄夷在周人西方,據《竹書紀年》,帝乙曾要求周人派兵攻打緄夷,由南仲領兵,在朔方築城[4],《詩經》也記載此事,但稱南仲是攻打玁狁[5]。《孟子》記載,周文王曾經服事過昆夷[6],根據《詩經》,周文王後來擊敗昆夷,使昆夷臣服周人。
《詩經·小雅·採薇序》:「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周文王 、周穆王時都跟昆夷進行過作戰。周人與昆夷有多次戰爭,著名有戰役有豳地之戰、昆地之戰。周太王被迫「去周遷岐」。後來周王季擊敗昆夷,收復畢原,「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據《史記》記載,至戰國時,昆夷主要活動在隴山以西一帶[7]。西漢楊惲〈報會宗書〉記載,認為安定郡一帶的山谷曾經是昆夷的領土[8]。在匈奴興起後,緄夷加入匈奴,成為匈奴的先祖之一。
學術考證
編輯中華民國學者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認爲玁狁即允姓之戎,與昆夷,及鬼方、葷粥等,皆為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稱,都是指匈奴。漢朝時,匈奴有昆邪王,可能為其後代。呂思勉認為緄夷與玁狁,都是犬戎的不同譯名[9]。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錢伯泉認為,緄夷為昆邪王與自稱為昆的烏孫先祖[10]。學者余太山贊同緄夷為允姓之戎的說法,他認為允姓之戎為塞種先祖[11]。學者林梅村認為義渠與緄夷皆為吐火羅人的分支,匈奴昆邪王部落為緄夷後代。
學者黃文弼認為,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等,皆為古代羌族,與匈奴種族不同[12]。台灣學者姚大中認為,緄夷等被稱為西戎的部族,在漢朝之後被改稱西羌,即羌族的前身[1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黃烈[14],主張所有西戎族群皆為羌族。翦伯贊認為犬戎與其他西戎八國等皆出自羌族[15]。
註釋
編輯- ^ 《正義》:「書傳作畎夷,蓋犬混聲相近,後世而作字異耳。或作犬夷,昆夷也。」鄭玄《箋》:「串夷,即混夷,西戎國名也。」《詩經·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顏師古《漢書·匈奴傳注》曰:「西伯昌即文王也。畎音工犬反。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緄,二字並音工本反。昆、緄、畎聲相近耳。」
- ^ 《史記·匈奴列傳》:「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資治通鑑》卷六「秦始皇帝三年(前244年)」載:「秦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豲之戎。」
- ^ 吳晗《讀史札記》:「《漢書》〈楊敞傳〉惲報孫會宗書曰:『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此即《史記》所謂『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之緄戎也。」
- ^ 《竹書紀年》:「(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夏六月,周地震。」
- ^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 ^ 《孟子》〈梁惠王〉:「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 ^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 ^ 《漢書》卷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忠弟惲,字子幼。……〈報會宗書〉曰:『……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 ^ 呂思勉《中國通史》第24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獫狁,亦作玁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譯音,非賤視詆譭之辭。昆夷,亦作混夷、緄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異譯,說見《詩經·皇矣正義》。」
- ^ 錢伯泉,烏孫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遷的經過,敦煌研究,1994年4期,104-112頁
-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 ^ 黃文弼〈論匈奴族之起源〉:「余按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皆古之羌族,與匈奴異。自太史公混為一族,遂今後世,羌、胡不分也。」,收入《黃文弼歷史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中國史卷二)》,台灣:三民書局,1992年二版。
- ^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 ^ 剪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當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關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來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來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復雜過程。」
參考書目
編輯- 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
- 林沄:《戎狄非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