绲夷
昆夷也作混夷、串夷、畎夷、犬夷、犬戎、绲夷等[1],又作绲戎、昆戎[2][3],主要活动区域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北部泾水以北一带,在周人领土的西方。在商朝时,被列为西夷,周朝时,改列为西戎。在战国时,被列为西戎八国之一,臣服于秦国。至匈奴兴起后,加入匈奴之中,为匈奴先祖之一。
历史
编辑昆夷最早活动于泾水以北一带,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宁夏交界一带。夏朝时为九夷之一,商代时为鬼方之一。绲夷在周人西方,据《竹书纪年》,帝乙曾要求周人派兵攻打绲夷,由南仲领兵,在朔方筑城[4],《诗经》也记载此事,但称南仲是攻打𤞤狁[5]。《孟子》记载,周文王曾经服事过昆夷[6],根据《诗经》,周文王后来击败昆夷,使昆夷臣服周人。
《诗经·小雅·采薇序》:“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𤞤狁之难。”周文王 、周穆王时都跟昆夷进行过作战。周人与昆夷有多次战争,著名有战役有豳地之战、昆地之战。周太王被迫“去周迁岐”。后来周王季击败昆夷,收复毕原,“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据《史记》记载,至战国时,昆夷主要活动在陇山以西一带[7]。西汉杨恽〈报会宗书〉记载,认为安定郡一带的山谷曾经是昆夷的领土[8]。在匈奴兴起后,绲夷加入匈奴,成为匈奴的先祖之一。
学术考证
编辑中华民国学者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𤞤狁即允姓之戎,与昆夷,及鬼方、荤粥等,皆为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称,都是指匈奴。汉朝时,匈奴有昆邪王,可能为其后代。吕思勉认为绲夷与𤞤狁,都是犬戎的不同译名[9]。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钱伯泉认为,绲夷为昆邪王与自称为昆的乌孙先祖[10]。学者余太山赞同绲夷为允姓之戎的说法,他认为允姓之戎为塞种先祖[11]。学者林梅村认为义渠与绲夷皆为吐火罗人的分支,匈奴昆邪王部落为绲夷后代。
学者黄文弼认为,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等,皆为古代羌族,与匈奴种族不同[12]。台湾学者姚大中认为,绲夷等被称为西戎的部族,在汉朝之后被改称西羌,即羌族的前身[1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黄烈[14],主张所有西戎族群皆为羌族。翦伯赞认为犬戎与其他西戎八国等皆出自羌族[15]。
注释
编辑- ^ 《正义》:“书传作畎夷,盖犬混声相近,后世而作字异耳。或作犬夷,昆夷也。”郑玄《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诗经·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颜师古《汉书·匈奴传注》曰:“西伯昌即文王也。畎音工犬反。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绲,二字并音工本反。昆、绲、畎声相近耳。”
- ^ 《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资治通鉴》卷六“秦始皇帝三年(前244年)”载:“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
- ^ 吴晗《读史札记》:“《汉书》〈杨敞传〉恽报孙会宗书曰:‘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此即《史记》所谓‘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之绲戎也。”
- ^ 《竹书纪年》:“(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夏六月,周地震。”
- ^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𤞤狁于襄。”
- ^ 《孟子》〈梁惠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 ^ 《史记》〈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彊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闲,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 ^ 《汉书》卷66〈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忠弟恽,字子幼。……〈报会宗书〉曰:‘……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 ^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24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猃狁,亦作𤞤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译音,非贱视诋毁之辞。昆夷,亦作混夷、绲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异译,说见《诗经·皇矣正义》。”
- ^ 钱伯泉,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敦煌研究,1994年4期,104-112页
-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 ^ 黄文弼〈论匈奴族之起源〉:“余按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皆古之羌族,与匈奴异。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今后世,羌、胡不分也。”,收入《黄文弼历史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中国史卷二)》,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二版。
- ^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 ^ 剪伯赞《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参考书目
编辑-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
- 林沄:《戎狄非胡论》